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一)(教学设计)
海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海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海水的运动——洋流》所属学科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高一所用教材湘教版必修一(2019)一、教学目标1.根据图表信息,判定海域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并通过等温线推导洋流名称、流向等环节,补充了解区域地理知识(区域认知)。
2.利用探究沿岸寒流、舟山渔场的成因,锻炼学生筛选因素,系统分析,综合考虑,语言整理等能力(综合思维)。
3.通过模拟上升补偿流的成因,锻炼学生眼、手协调,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4.说出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通过日本核废水排放入海决策,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命运实则为共同体,需要与人地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人地协调观)。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上升补偿流的成因,通过实验,生动直观地演示离岸风与上升补偿流的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浙江舟山渔场作为线索,串联起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成因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等温线、舟山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影响等温线东西延伸的因素,但对南北向弯曲形变无深入了解。
作为浙江人,学生对舟山渔场停留在听过、看过的层面,但对其背后的成因缺乏探究精神。
洋流作为海流,直观呈现在大洋表层,学生对其带来的影响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作为长期生活在非靠海地区的学生来说,海洋是神秘且变化莫测的。
所以如何能将知识贴近学生已有基础,并能让学生自行推论,不仅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的难点。
四、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任务(问题)设计:温故而知新——围绕北太平洋沿岸等温线形变探究与洋流的关系这是北太平洋地区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请读图告诉我,该图中等温线分布有何特点?师:与纬线平行,背后是受什么因素影响?仔细读图,分析等温线形变原因。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2、从活动中体会洋流的性质及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任务(问题)设计:核心解决上升补偿流成因,通过舟山渔场为背景切入刚才我们都在了解单向寒、暖流的影响,那如果是寒暖流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以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为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篇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解读1.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副热带海区、负极地海区、环南极大陆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等;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对渔场、对航海、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要点梳理]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2、洋流性质分类:①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为寒流②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为暖流③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一------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洋流为;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则该洋流为,如下图。
据图总结,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之间的关系?寒暖流的判读方法之二-----根据流向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南向北)的为,反之为。
南半球地区,从低纬流向高纬(从北向南)的为,反之为。
3、洋流的类型(按照成因分类)① 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其主要动力为;② 流: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叫密度流。
(表层:密度小→密度大;底层:密度大→密度小)③ 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另外,洋流前进时,受的限制和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4、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半球:时针方向①以的大洋环流北半球:时针方向北半球:时针方向②以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时针方向西风带西风漂流沿东岸折向高纬度极地环流③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受季风的影响,逆顺。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2.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海水运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水运动的影响。
3.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创新设计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一项利用海水运动能量的项目,如潮汐能发电站等,要求阐述项目原理、预期效果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5.论文写作作业:
-选择一个与海水运动相关的主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1.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海洋资源的情感,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学习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4.作业评价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地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观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3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其他地区通行的版本中都占有重要篇幅, 是高一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章节。
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 教材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 是第三章内容的核心, 又与第二章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既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 又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 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埋下伏笔, 因此,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章的重点, 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前期备课——构建课堂框架结构本节内容属于自然地理, 内容比较难, 探究的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逻辑性比较强,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我对该部分教材进行了以下研究:(一)明确设计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为了凝练学生的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地理学科的教育要围绕这四个核心素养来开展, 所以课程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地理的核心素养。
因此, 我设计本堂课的理念是: 以大规模海水运动为学习的知识载体,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规律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解读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上的阐述是“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把握这条标准要注意三个关键词“地图”、“归纳”和“规律”。
因此对本堂课的要求是从观察现象到呈现规律,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三)把控学生学情, 精准施教。
学情有利方面:1.高一学生对自然地理特别是一些未解之谜有较强的探索欲望, 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 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
并且在课外阅读中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表象。
高中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这是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
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
5.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6.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页活动题 , 全班分成 四个小组来 完成探究活动 , 一 将 第
小组完成“ 太平洋” 部分 , 第二小组完成“ 大西洋” 部分 , 第三小组 完 导人新课 :『 设置第一 个教学高潮 I 案例 : 哥伦布航海 、 海湾 成 “ 印度洋( 季)部分 , 冬 ” 第四小组完成 “ 印度洋 ( 夏季 )部分 。再 ” 战争的石油 污染 。 由教师引导学生按 以下步骤探究 : 教学手段 : 案例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 设计意图 : 教育心理学指 出, 由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问并
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 过程化 , 有效地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先 结合课 本第
— —
学生提前 准备好 太平洋海 区、 大西洋海 区、 印度洋的简 图, 用 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 的归纳分析 , 把 于课 堂练习。 教师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及本节课课件。
四 、 学 过 程 教
物及地 理现象 , 使其在 自主学 习的过 程中主动参与 , 去发现 、 探究 并解决 问题 , 锻炼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
生分析 、 归纳及动手 的能力 , 也增强 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动手 做一遍后 , 能很容易理解各洋 流的成因和相互之 间的关 系。在此
基础上 , 教师再引导学生做第三小问 , 通过读 图以及对 几个关键词
培 养 学 生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 能力 。
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课标在此部分做 了一些调整—— 降低 了对
学生的要求 , 对于洋流 的成 因只是从盛行风 、 地转偏 向力 、 海陆轮
廓三个 因素进行理解 , 中风海流是主要动力 。 其 先让 学生 比较分析书中的活动题 图 36 全球风带 和洋 流模式 .“
必修一:(教案)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对全球大洋环流的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概述。
【课程标准】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 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图3.5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以及绘制的简图;(2) 在熟练绘出“洋流模式图”或“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地图,从洋流的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 掌握利用手绘地图分析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分析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重点】(1)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示说明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体动力;(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法指导】(1) 强调抓住基本原理,重视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能力的培养;(2) 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重难点突破方面,将重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主动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各个击破,进而获得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4.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3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二、教学重点(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
(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及世界海洋洋流名称的记忆(三)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三、教学难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第二节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展示泰坦尼克号的图片并做介绍,1912年泰坦尼克号由英国的南安普敦出发途经大西洋前往美国的纽约,但是这艘船在航行后的第四天夜里却撞上冰山沉没,此时泰坦尼克号大约行至北纬40度附近,但是我们知道北纬40度附近是没有冰山的,那么这座冰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海水运动从高纬度地区运送来的)既然我们知道了海水是运动的,那么海水是怎么样运动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件展示: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我们熟悉的潮汐、波浪。
洋流教案四次修改了
南半球的西风带的大陆比北半球的少,因此摩擦阻力小,南半球的西风比北半球更为强劲。因此强大的西风之下,西风漂流的流速很快。形成的是“绕极环流”。(展示课件)
[板书]:4分布规律:
一般:北半球中低纬海区:顺
中高纬海区:逆
“8”字型
南半球中低纬海区:逆
中高纬海区:无
将模式应用到大西洋。大西洋也遵循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规律。大家在纸上把洋流模式图画下来。然后对照课本把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各个洋流的名称写上去,简写就可以了,名称不用记,关键是分布规律。。。。。。。(展示课件)
教师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学习了1洋流的概念。2寒暖流及其判断标准。3影响洋流的形成因素:风向、地转偏向力、大陆轮廓。4洋流的全球分布规律,洋流模式图。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是什么把漂流瓶从澳大利亚带到佛罗里达来的?怎么带来的?
再留几个思考题,有关洋流分布的细节问题。
1太平洋地区的赤道逆流为什么在北半球,而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在南半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气压带风带分布、地转偏向力、热量的纬度分布差异、方向、盛行风、大陆大洋的分布的学科知识;风力会使液体流动、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等生活知识。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一定发展,但是人类认识事物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学习也是如此。而且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表象比较简单,成因较为复杂,适合用发现学习法。即使已经讲解清楚洋流的成因,也不能直接让学生通过气压带风带图,画出理想洋流分布模式图。从抽象到抽象的思维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困难。
高中洋流教案
高中洋流教案【篇一:洋流的教学设计】洋流的教学设计——邓正华【篇二:洋流教案】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文峰中学李小艳【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提高环保意识,确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重点难点】1.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法、地图法、讲练法。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为什么“小鸭舰队”能够史诗般的旅程呢?【教学过程】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二..洋流的形成1.写出全球气压带名称,画出风带方向2.绘制洋流模式图3.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3、南极大陆外围:4.北印度洋季风环流三、课堂实践1、绘出太平洋、南印度洋的洋流2、绘出大西洋的洋流四、学以致用1. 为什么“小鸭舰队”能够史诗般的旅程呢?2.在十几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
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
为什么?3.我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经过北印度洋,夏季返回?五、随堂练习【板书设计】【关于作业】【课后反思】【篇三:《洋流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洋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2)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课标分析]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
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
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
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
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并联系第二单元全球风带的分布,边讲解、边画图,简单推导全球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
大规模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海水运动——洋流》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课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处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西岸,我国气候、同纬度不同气候的差别以及四大世界渔场的形成跟洋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通过学习同学们能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分布规律掌握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影响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因及意义理解洋流成因和地理意义四、教学重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洋流的形成动画演示表层洋流的分布动画演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视频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对比讲解与动画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播放鸭子漂流视频,引出洋流。
提问,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海水运动,鸭子可以有规律规模的登陆吗?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观看视频,引入洋流形象将洋流以形象的方式导入进学生脑海,激发学生兴趣概念讲解洋流的概念,以及按洋流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理解概念引入概念,学生掌握2.结合全球风带对全球洋流的形成进行讲解板书画出风带和洋流模式然后展示ppt课件上的图像问答结合进行作图老师把赤道暖流形成讲解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剩余风带引起的洋流移动方向与老师共同画出加深对风海流的形成的理解,将全球洋流模式形成原因掌握并可以自己画出风带和洋流模式的示意图3.在太平洋版块上按形成原因具体指出太平洋洋流的名称和流向对比板书完成的全球洋流示意图和太平洋表层洋流分布图,二者基本吻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全球洋流分布规律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洋流分布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洋流一直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今天咱们来共同分析它,关键在于理解。
【探究新课】一、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具体如下图所示:1.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大体可分为几个区域: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海区及南极洲周围(40°S~60°S附近)海区,各海区具体规律如下:环流系统海区模式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副热带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副极地环流(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北印度洋海区西风漂流40°S~60°S附近――→环流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南赤道暖流和索马里寒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规律总结:(1)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在记忆世界各洋流的分布时,可先记住洋流模式,然后把它对应到各大洋中。
如右图:采用想象法:利用分数式“8 0”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
(2)北印度洋季风环流运动方向口诀——“夏p冬b,夏顺冬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安徽省滁州中学李仕良【课标要求及解读】
本节课的课表要求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标,以洋流的概念和性质入手,指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和“洋流模式图”,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洋流分布的简单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规律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第二部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教师通过相关案例的介绍和疑问的设置,让学生明白洋流对地理环境能产生影响,并指导学生总结洋流对学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重点突出“说明”二字。
【教学内容分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的重点内容。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态图,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要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洋流模式图理解洋流的成因。
2、读图比较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洋流的概念、性质和成因。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