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吸入麻醉优势及专家共识解读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2017-12-14 06:27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579上官王宁,王英伟,王炫,尹宁,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叶茂,朱波,李师阳,李军,李丽伟,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溪英,周期,赵平(共同执笔人),胡智勇,姜丽华吸入麻醉诱导是常用的小儿麻醉诱导方法,具有起效快、较平稳、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等,其中最适于小儿吸入诱导的是七氟烷和氧化亚氮。
由于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麻醉诱导过程更为敏感。
粗暴的麻醉诱导可能造成小儿术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甚至终身的面罩恐惧症。
因此,麻醉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儿麻醉诱导技术和技巧,根据小儿年龄和合作程度等采取灵活措施。
为了帮助广大麻醉科医师快速掌握此技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专家经反复讨论,提出以下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一)麻醉前病情评估1.病史尽管患儿的病史一般不复杂,但小儿生理储备功能低下,病情变化快。
麻醉科医师既要了解外科手术相关疾病,还需全面了解各系统功能状况、并存疾病或多发畸形、既往疾病和麻醉手术史、出生状况、过敏史和家族麻醉手术史。
尤其应关注小儿是否存在哮喘、肺炎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极个别小儿可能有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或先天性气管软化症等病史,此类小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可能发生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
大量胸腔积液、胸腔占位、膈疝等胸内压增加的小儿,在自主呼吸抑制后可能发生严重通气困难,麻醉诱导时需考虑保留自主呼吸。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该全面,同时着重于检查重要系统,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检查(是否存在解剖畸形、上呼吸道感染的表征、扁桃体大小等),应仔细听诊心肺,如两肺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是否有杂音等。
尚需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胃排空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等增加反流误吸的危险因素。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呼吸康复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已证实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各类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可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疾病特点,其在呼吸康复中普遍存在运动耐量减低以及气道黏液清除障碍等问题。
吸入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呼吸康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合理应用吸入疗法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呼吸康复中的运动耐量减低、提高气道廓清效果;而呼吸康复技术亦有助于提升吸气肌力量、改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等,从而提高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因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不同,临床应用仍存在问题。
为推动两者有机融合,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组织呼吸病学、康复学相关专家共同制订了《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呼吸康复是基于全面评估,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身心健康,促进其长期坚持健康行为[1],迄今已成为多种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2]。
吸入疗法因其特殊的给药途径,使药物直达肺部,快速起效,且全身副作用小,可取得疗效和安全的理想平衡,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改善运动耐量、提高气道廓清效果。
而联合多种呼吸康复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吸入疗法有效性。
然而,由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工侧重和实践技能存在差异,且各类新型吸入装置、呼吸康复技术与理念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对呼吸康复和吸入疗法两者的有机融合提出了更多挑战。
基于此,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组织呼吸病学、康复学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历经数次讨论,共同制订此共识,旨在规范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的应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最终提升呼吸康复效果及疾病综合管理水平。
靶控吸入(TCI) 麻醉
呼气 末 安氟醚 浓度(%)
讨论
• 吸入麻醉闭环靶控麻醉系统的设计; • 系统性能评价; • 血液动力学稳定性; • 诱导苏醒期情况与麻醉气体浓度的变
化; • 系统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 • 目标BIS数值的选择; • 进一步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闭环靶控吸入麻醉系统的设计
模型的选择——Lerou模型。 1).生理学模型; 2).能满足循环紧闭式麻醉的诱导和
小结:吸入闭环靶控系统
①能将BIS控制在预定目标范围内,并保持 其稳定性; ②麻醉过程中能维持病人血液动力学稳定; ③能保证病人无术中知晓发生; ④与传统的手动控制麻醉技术相比较,并不 能减少麻醉药用量,也未能缩短诱导; ⑤能够预知苏醒时间;
解决麻醉药物蒸发能否提高系统性能是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维持的需要; 3).液态麻醉药环路注入法验证表明
系统性能良好。1). 经典PID控制:简单易行;但不能真正适应变化迅 速的生物学系统的需要。
2).自适应控制:①人体生理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存在的 要求;②随着麻醉进行,模型变得越来越接近实; ③结合PID控制,不断修正Kp、Ki、Kd 等有关 参数,调整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
麻醉前准备
核对和记录病人资料; 监测设备的连接; TCI注射泵的调节; 控制软件的设置和调节; 麻醉机的检查与调节; 注射器的连接与安装。
方法与步骤——麻醉实施与处理
自主呼吸低流量诱导8ml/Kg; 静脉注芬太尼和司考林,完成插管; 纯氧机械通气; 肌松维持; 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处理; 麻醉停止; 数据存盘。
PID控制
实验材料——闭环控制系统的连接
负责实测BIS与目标值的比较,确定TCI泵的注药速度
安装有控制软件,BIS、BP、EKG监测程序的PC机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快捷)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快捷)薛庆生;苏帆;连庆泉;岳云;郑宏;俞卫锋;郭曲练;郭向阳;黄宇光;黄文起;熊利泽;罗艳;薛张纲;张富军;于布为;王国林;田玉科;田鸣;刘进;吴新民【摘要】1吸入麻醉药和仪器的准备rn1.1药物rn1.1.1氧化亚氮(笑气)有钢瓶装和管道供气两种形式rn(1)钢瓶装氧化亚氮的压力为745 psi(52 kg/cm2),到麻醉机压力降低至45 psi(约3 kg/cm2)rn(2)管道氧化亚氮的压力为50 psig(约3.5 kg/cm2)rn(3)使用氧化亚氮时,吸入氧气浓度不能低于30%rn1.1.2卤化烷类吸入麻醉药使用前储存在蒸发器内,容量不能超过蒸发器最大量(最高液面处),也不能过少(低于最大量的25%).【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1(003)010【总页数】5页(P108-112)【作者】薛庆生;苏帆;连庆泉;岳云;郑宏;俞卫锋;郭曲练;郭向阳;黄宇光;黄文起;熊利泽;罗艳;薛张纲;张富军;于布为;王国林;田玉科;田鸣;刘进;吴新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1 吸入麻醉药和仪器的准备1.1 药物1.1.1 氧化亚氮(笑气)有钢瓶装和管道供气两种形式(1)钢瓶装氧化亚氮的压力为745 psi(52 kg/cm2),到麻醉机压力降低至45 psi(约3 kg/cm2)(2)管道氧化亚氮的压力为50 psig(约3.5 kg/cm2)(3)使用氧化亚氮时,吸入氧气浓度不能低于30%1.1.2 卤化烷类吸入麻醉药使用前储存在蒸发器内,容量不能超过蒸发器最大量(最高液面处),也不能过少(低于最大量的25%)。
1.2 氧气(1)麻醉机的氧气气源可以是钢瓶气或管道气。
钢瓶气通过减压表连接到麻醉机,压力在3~5 kg/cm2。
(2)气体接头须是符合口径安全系统(DISS,管道气),和轴针安全系统(PISS,钢瓶气),避免接错气源。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
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麻醉风险
01
呼吸抑制: 小儿气道较 小,容易发 生呼吸抑制
02
循环不稳定: 小儿循环系统 尚未发育完全, 容易发生循环 不稳定
03
药物代谢差异: 小儿药物代谢 速度较慢,容 易发生药物蓄 积
04
麻醉苏醒延迟: 小儿麻醉苏醒 时间较长,容 易发生苏醒延 迟
麻醉管理要点
01
02
麻醉前评估:全面 了解小儿身体状况、 病史、用药情况等
03
02
麻醉设备创新: 新型麻醉设备的 研发和应用,提 高麻醉效率和准 确性
04
麻醉管理优化: 麻醉管理的优化 和改进,提高麻 醉质量和安全性
未来发展趋势
01
更加注重安全性:减少麻醉诱导过程中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02
更加个性化: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诱导方案
03
更加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麻醉诱导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建立静脉通路
3
给药:根据患者 情况选择适当的
麻醉诱导药物
4
观察患者反应: 监测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安全
麻醉诱导注意事项
01 确保患儿安全:密切观察 患儿生命体征,确保麻醉 诱导过程中患儿安全
02 控制诱导速度:根据患儿 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因素,控制麻醉诱导速度, 避免过快或过慢
03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 儿呼吸道通畅,防止麻醉 诱导过程中出现呼吸道梗 阻
心动过速:可 3 能导致心慌、 胸闷等症状
过敏反应:可能 4 导致皮肤红肿、 瘙痒等症状
神经损伤:可能 5 导致肢体麻木、 无力等症状
呕吐:可能导 6 致误吸、窒息 等症状
处理方法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
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2017版)上官王宁.王英伟.王炫.尹宁.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叶茂.朱波.李师阳.李军.李丽伟.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溪英.周期.赵平(共同执笔人).胡智勇.姜丽华吸入麻醉诱导是常用的小儿麻醉诱导方法.具有起效快、较平稳、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等.其中最适于小儿吸入诱导的是七氟烷和氧化亚氮。
由于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与成人相比对麻醉诱导过程更为敏感。
粗暴的麻醉诱导可能造成小儿术后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甚至终身的面罩恐惧症。
因此.麻醉科医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儿麻醉诱导技术和技巧.根据小儿年龄和合作程度等采取灵活措施。
为了帮助广大麻醉科医师快速掌握此技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专家经反复讨论.提出以下小儿吸入麻醉诱导专家指导意见。
一、小儿吸入麻醉诱导前准备(一)麻醉前病情评估1.病史尽管患儿的病史一般不复杂.但小儿生理储备功能低下.病情变化快。
麻醉科医师既要了解外科手术相关疾病.还需全面了解各系统功能状况、并存疾病或多发畸形、既往疾病和麻醉手术史、出生状况、过敏史和家族麻醉手术史。
尤其应关注小儿是否存在哮喘、肺炎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极个别小儿可能有先天性喉喘鸣、先天性喉发育不良或先天性气管软化症等病史.此类小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可能发生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
大量胸腔积液、胸腔占位、膈疝等胸内压增加的小儿.在自主呼吸抑制后可能发生严重通气困难.麻醉诱导时需考虑保留自主呼吸。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该全面.同时着重于检查重要系统.尤其是呼吸系统的检查(是否存在解剖畸形、上呼吸道感染的表征、扁桃体大小等).应仔细听诊心肺.如两肺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心脏是否有杂音等。
尚需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胃排空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等增加反流误吸的危险因素。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一般ASA I、II级患儿.如行短小手术.不需特殊检查;如行较大手术或者合并有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ASAIII级及以上患儿.应做相应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一、修订说明1.目的二、为不断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加速推进麻醉学科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内麻醉学科质量管理工作的积累和现状,结合对学科发展的预判,现对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进行修订,为全国麻醉学科顺利开展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推进麻醉质控工作进一步良性可持续发展。
2.任务来源本共识修订任务来源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20年专家共识修订项目。
3.修订组织工作本共识修订由国家麻醉质控中心、CSA常委和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完成。
4.修订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科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麻醉安全国际标准(2018)。
5.修订原则①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兼顾参考国际标准;②考虑到国内区域发展差异化特点,提出不同等级要求;③在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基础上修订,增加修订说明及涉及传染病防控等内容;④本共识与21号文件、884号文件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⑤本共识主要针对麻醉科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和基本安全要求,有关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质量控制不在此共识中表述。
6.适用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具有麻醉科建制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他开展麻醉学科业务但尚未形成麻醉科建制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7.共识要求的层级表述①高度推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最低要求标准,任一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均应达到该要求。
②推荐: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麻醉科。
③建议:是相对较高层级的要求,为大型医院麻醉科应该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涉及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推荐)。
麻醉科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解析
麻醉科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解析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而作为麻醉的核心部分,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对于麻醉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麻醉科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麻醉的原理和过程。
一、通俗解释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
麻醉药物指的是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患者的意识和感觉,使其失去痛觉和意识。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两大类,具体的作用机制会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
二、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在全身麻醉药物中,常用的有吸入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两种。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包括七氟醚、异氟醚、笑气等,而静脉麻醉药物则有丙泊酚、芬太尼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麻醉作用,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1. 吸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1)七氟醚和异氟醚:这两种药物主要通过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效应来产生麻醉作用。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等,抑制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麻醉的效果。
(2)笑气:笑气主要通过抑制神经递质谷氨酸和亚硝酸盐的释放,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笑气同时也具有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
2. 静脉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1)丙泊酚:丙泊酚主要通过增强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丙泊酚还具有抗恶心、抗呕吐、抗癫痫等作用。
(2)芬太尼:芬太尼属于阿片类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脑内的μ-阿片受体,通过与其结合来产生麻醉、镇痛和镇静等效果。
三、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全身麻醉药物相比,局部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组织,使局部组织失去痛觉而保留其他感觉。
具体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滞神经冲动、抑制神经传导、稳定细胞膜等。
局部麻醉药物分为酯型和胺型两类。
酯型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等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断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
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发表时间:2020-10-26T07:44:45.335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20年第4期作者:沈太松[导读] 麻醉药物是医院常用的药物,应用在各种手术中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
平昌县妇幼保健院 636400麻醉药物是医院常用的药物,应用在各种手术中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
临床上一般使用全身麻醉,主要通过静脉注入(静脉麻醉)和呼吸道(吸入麻醉)两种路径给药。
两种麻醉给药的方法完全不同,具体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那么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有什么不同呢?两者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一、什么是麻醉?在认识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麻醉,才能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
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1)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麻醉方式,主要应用在小型手术中,手术范围具有局限性。
这种方法在局部使用麻醉剂,通过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使机体局部疼痛感消失,使用这种麻醉方法的病人在手术过程中能保持清醒的意识。
(2)全身麻醉包括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这种麻醉方法主要从静脉注射药物以及吸入麻醉药的方式,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达到麻醉效果。
全身麻醉应用范围较广,基本上所有的手术均可使用,采取全身麻醉的病人在麻醉期间没有任何意识,所以也感觉不到任何疼痛感。
麻醉药物对病人的神经功能具有影响,病人麻醉的程度越深,神经调节功能就越弱,并且容易发生抑制病人呼吸,血管扩张,心率变慢等威胁病人生命的事件。
为了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不仅要选择有效的麻醉药物,还需要采取正确的麻醉方式。
二、静脉麻醉1.、什么是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入病人血管中,从而达到麻醉效果的方法,苯二氮卓类、丙泊酚、依托咪酯类药物均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镇静、肌肉松弛的麻醉效果,促使病人产生睡意,麻醉药起效后病人会完全丧失意识,在麻醉期间没有任何感觉,自然也感受不到疼痛。
麻醉药是怎样起作用的
麻醉药是怎样起作用的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根据麻醉药进入人体的途径,又可以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将某些全身麻醉药进行注射,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然后施行手术。
局部麻醉是利用局部麻醉药使身体的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再对患者该部位进行手术。
麻醉药的种类繁多,且药物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对手术产生的帮助也是或大或小的。
那么,在临床医学当中,这些麻醉药究竟是怎么起作用的呢?作用的机理又各是什么呢?下面将针对不同的麻醉药品进行简单的分析:1.吸入麻醉药1.1吸入麻醉药的简介吸入麻醉药主要是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或气体,使用时,通过呼吸道而进入患者体内。
在患者体内,吸入麻醉药会逐步发挥由浅至深的麻醉作用。
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功能强、可控性高,因此,常常在在全身麻醉中占据主要地位。
1.2作用机理临床医学当中使用的吸入麻醉药有恩氟烷、异氟烷、地氟烷、七氟烷和氧化亚氮等等。
这些药物也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在具体的手术过程当中,会根据手术需要来进行合理安排。
对于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从很早以前就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一开始,人们认为吸入麻醉药是通过自身具有的脂溶性化合物来使患者达到麻醉效果的。
这种学说被称之为“脂质学说”,但在时间的检验下,人们逐渐对此学说内容产生了质疑,进而一点点被另一个更为科学的学说所代替。
这个代替“脂质学说”的就是“蛋白质学说”。
在众多的医学研究人员的长期努力下,蛋白质学说逐渐形成。
蛋白质学说认为,吸入麻醉药是通过对膜蛋白质产生作用而起到麻醉效果的。
在不断的实验中,人们逐渐证明了这种学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确实是与膜蛋白有关,但是一些与膜脂质之间的作用关系目前还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
2.静脉麻醉药2.1静脉麻醉药的简介静脉麻醉药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全身麻醉药,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对患者用药。
与吸入麻醉药相比,静脉麻醉药的麻醉深度不易掌握,且排出体外的速度较慢。
这种药物一般仅适用于时间短、镇痛要求低的小手术。
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解读
30
吸入麻醉对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肌 钙 蛋 白 I( n g/ m l)
全凭静脉丙泊酚维持麻醉
肌 钙 蛋 白 I( n g/ m l)
CPB后七氟烷维持麻醉
肌 钙 蛋 白 I( n g/ m l)
21
吸入麻醉不良反应
1.吸入麻醉后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
未全醒
低浓度致敏
自限性(10~20min)
儿童和青少年常见
羟考酮 舒芬 (我的选择:芬太尼或舒芬+咪达唑仑——氟马西尼)
吸入麻醉不良反应
2. 吸入麻醉相关的术后恶心呕吐(PONV)
术后早期(2h)易发
Proton transfer reaction-MS
麻醉医生呼吸区域
PACU
16个患者
区域
防止麻醉气体污染
• 麻醉废气排放装置 • 选用合适型号的面罩 • 减少不必要的回路冲洗 • 选择适合型号的带套囊导管 • 麻醉结束及时关闭流量控制阀
吸入麻醉的安全性
ASA声明
层流手术室中麻醉废气排除系统麻醉废气对职业人员健康无影响
七氟烷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七氟烷(MAC
2.0)
• 水果味 无刺激 ---- 舒适平稳诱导 • 血/气 0.65 ---- 诱导 苏醒 快 • 无肝脏损害 ---- 安全 有效 • 循环抑制轻 ---- 心率稳定 • 心肌保护 ---- 冠心病人首选 • 化合物A ---- 知道 重视
29
七氟烷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0.6 MAC 2% Lid 4~8ml/h
吸入麻醉——精选推荐
吸⼊⿇醉1.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例举三种常⽤药的MAC值?MAC是指某种吸⼊⿇醉药在⼀个⼤⽓压下与纯氧同时吸⼊时,能使50%病⼈在切⽪时不发⽣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因为MAC是不同⿇醉药的等效价浓度,所以能反应该⿇醉药的效能,MAC越⼩⿇醉效能越强。
MAC的概念包含有4个基本要素:①当受到强的有害刺激后必须发⽣⼀个全或⽆的体动反应;②把肺泡内呼⽓末⿇醉药浓度作为⼀个平衡样点,以反映脑内⿇醉药浓度;③⽤适当的数学⽅法表达肺泡内⿇醉药的浓度与相应反应间的量化关系来评估MAC;④MAC还可量化以反映⽣理或药理状态的变化,如可以作为⼀项敏感的⼿段以确定其它⿇醉药、中枢性药物与吸⼊⿇醉药的相互影响。
氧化亚氮105%,氟烷0.75%,异氟烷1.2%,地氟烷6.0%,七氟烷2.0%。
2.MAC定义?与何分配系数有关?举例说明。
吸⼊⿇醉药的⿇醉强度与油/⽓分配系数有关,油/⽓分配系数越⾼,⿇醉强度越⼤,所需MAC也⼩。
如氧化亚氮的油⽓分配系数为1.4,其MAC值为101;七氟烷的油⽓分配系数为2.0,其MAC值为2.0。
通常吸⼊⿇醉药的⾎/⽓分配系数与油/⽓分配系数成反⽐,即⿇醉强度越⼤,其可控性越差。
其⾎中分压升⾼就越慢,也就是说⽓体的溶解度越⼤,⿇醉起效也就越慢,如甲氧氟烷⽐氧化亚氮要慢得多。
当吸⼊氧化亚氮时⾎中氧化亚氮分压就会快速升⾼,这是因为氧化亚氮的⾎/⽓分配系数低(0.47),相⽐之下由于甲氧氟烷的⾎/⽓分配系数⾼(13),在⾎中溶解的多,其⾎中分压就升⾼的⾮常慢。
氟烷⾎⽓分配系数 2.4,异氟烷 1.4,地氟烷0.42,七氟烷0.65。
3.什么是MAC?增加,降低及不影响MAC的因素分别有哪些?(1)降低MAC的因素1)PaCO2>90 mmHg或PaCO2<10 mmHg;2)低氧⾎症,PaO2<40 mmHg;3)代谢性酸中毒;4)贫⾎(⾎细胞⽐容在10%以下,⾎中含氧量<4.3 ml/dl;5)平均动脉压在50 mmHg以下;6)⽼年⼈;7)使中枢神经⼉茶酚胺减少的药物(如利⾎平、甲基多巴等,动物);8)巴⽐妥类及苯⼆氮卓药物;9)⿇醉药物,如氯胺酮或并⽤其它吸⼊⿇醉药及局⿇药;10)妊娠;11)低体温;12)长期应⽤苯丙胺;13)胆碱酯酶抑制剂;14)α2-激动剂。
患者药物吸入能力评估上海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吸入技术评估
评估吸入装置使用情况
评估吸入效果
了解患者使用的吸入装置种类,评估 患者是否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 能测试结果等,综合评估患者的吸入 效果。
观察吸入过程
观察患者的吸入过程,包括吸气力度 、吸气时间、吸气量等,评估患者的 吸入技术是否规范。
04
药物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
推动临床规范化管理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推广有助于推动临床吸入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提高 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智能化评估工具的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研发出更加智能化 的吸入能力评估工具,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学科协作的加强
吸入治疗涉及呼吸科、儿科、老年科等多个学科领域,未 来需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吸入治疗 的发展。
共识制定过程
成立专家小组
专家讨论和意见征集
由呼吸科、儿科、药剂科等 多学科专家组成共识制定小 组,负责共识的起草和修订
。
01
02
通过多次专家讨论会和意见 征集,对共识草案进行修改 和完善,确保共识的科学性
和实用性。
03
04
文献回顾和现状分析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和分析,了解患者药物吸入 能力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实践
常见药物吸入装置类型
压力定量吸入气雾剂(pMDI)
01
利用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将药物以气溶胶形式喷出,患者通过吸
气将药物吸入肺部。
干粉吸入剂(DPI)
02
通过患者主动吸气产生的气流将药物粉末带入肺部,无需抛射
剂。
雾化吸入剂(Nebulizer)
03
通过压缩空气或氧气驱动,将药物溶液或悬液雾化成微小颗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50
0
七氟醚呼气末 浓度%
0.7%
MAC清醒
2%
MAC
4.15%
MACBAR
呼气末分压
-可持续测定 - FA 或呼气末 %可判定为动脉分压,即效应部位分压 - 因此 FA 或呼气末 %与制动和催眠这两个临床相关的终点直接相关:
MAC 和 M制
MAC监测,准确可靠
七氟烷麻醉用于心脏手术患者预后更好
De Hert SG, et al. Anaesthesia, 2009, 64, 953–960
ACC/AHA推荐:在非心脏手术中,具有心肌梗死风险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的患者在全身麻醉维持阶段使用吸入麻醉剂可获益(证据级别:B)
安全
七氟烷体内代谢率极低
挥发罐 人体吸入 肺部 多数以原型经呼吸 道排出体外
丙泊酚组(n=50)
喜保福宁前组(n=50) 喜保福宁后组(n=50) 喜保福宁全程组(n=50)
Stefan G. De Hert,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4; 101:299–310
七氟烷麻醉缩短体外循环患者ICU 和总住院时间
De Hert SG,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4 Jul;101(1):9-20
TIVA/TCI = 繁琐费力
多个输注泵 丙泊酚= 包装x 3 术中报警迫使您更换注射器 静脉管线 (打开包装、折叠、圈结) 三通开关- 还是有包装 - 忘记打开 = 高压报警+ 无药物 - 打开开关 +推注瑞芬太尼 = 窒息 瑞芬太尼需要溶解 一旦脱开,就有无任何药物注入的风险, 冲洗时若未就近连接到导管端,会产生推注效应…
ICC培训课程 1
吸入麻醉优势
吸入麻醉优势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麻醉气体浓度监测,可控性强
无术中知晓
使用方便,灵活 心脏保护作用 安全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七氟烷起效和消除速度快
研究观察了7例健康男性吸入氧化亚氮、七氟烷、异氟烷、氟烷后,30分钟内麻 醉剂肺泡浓度/吸入浓度(FA/FI)、肺泡浓度/停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FAO) 的变化,结果显示七氟烷起效和消除速度都较快。
术中知晓专家共识:监测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维持>0.7 MAC
Mashour GA, et al. Anesthesiology, 2011;114(5):1218-33. 2011年吸入麻醉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2007年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专家共识
使用方便,灵活
七氟烷 = 方便
+
=
不能测定 % + 不良剂量/反应曲线 = 个体差异大
测得丙泊酚浓度
丙泊酚估计浓度(μg ml-1) 丙泊酚血浆测得浓度与估计浓度之间关系(μg ml-1) 虚线表示识别线,r=0.14,P=0.36
丙泊酚测得浓度(μg ml-1) 丙泊酚血浆测得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之间的关系(μg ml-1), r=0.56,P<0.001
• TCI期间所测得的和估计的丙泊酚血浆浓度相关性差 (r = 0.14, P= 0.36) • 丙泊酚 %和 BIS值之间的离散性++
Chen G, et al. Eur J Anaesthesiol 2009:26;928-35
吸入麻醉监测
必须监测吸入氧气浓度,重视低氧报警
监测呼吸回路中麻醉气体浓度 呼气端 吸气端 监测呼气末CO2浓度 长时间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吸入麻醉者,建议设立有毒气体监测 (CO)
麻醉气体浓度监测,可控性强
MAC及MAC变形
• MAC :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动物或人对伤害性激 不发生反应(动) 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 MACawake:意识恢复的浓度 • MACbar:阻断切皮时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浓度。
遗忘
患者% ‘意识消失’
无体动
‘患者不动’
无自主神经反射 ‘心率, 血压’
备皮? 过期了吗? 单次使用…
七氟烷没有计算错误的担忧
心脏保护作用
相比丙泊酚诱导,七氟烷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更小
心肌特异的抗原——肌钙蛋白Ⅰ
肌钙蛋白Ⅰ(tropninⅠ), 是心肌特异的抗原 ,具有优 越的心肌特异性。正逐步成 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金 标准”。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中检 测不到肌钙蛋白Ⅰ ,如果在 血液中检测到肌钙蛋白Ⅰ超 过2ng/ml (警戒线),表明 有心肌损伤,任何水平的心 肌损伤都有影响患者的临床 转归。
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更小-平稳
。
Thwaites A, et al. Br J Anaesth.1997;78(4):356-361.
七氟烷与地氟烷相比心血管稳定性更
11 2
观察吸入麻醉药使用后,患者的心血管稳定性。
Ebert T J, et al. Anesth Analg. 1995;81:S11-22.
% 患者
100
入睡
制动
50
0 MAC苏醒 MAC
% 药物
制动却仍有意识的患者不存在 !
% 患者
入睡
制动
100
50
0
MAC苏醒 MAC
% 药物
七氟烷®的术中知晓风险低
预防知晓核查表:至少给予 0.5~0.7 MAC的吸入麻醉剂
吸入麻醉专家共识:呼气末吸入麻醉药物浓度不能低于0.6 MAC,以避免发 生术中知晓
维持麻醉深度
吸入麻醉药选择:
手术类型 患者实际情况 维持麻醉深度: BIS:40-60之间
Narcotrend指数:D1-E2
单纯吸入维持时,呼气末吸入气体浓度一般维持在1.3MAC以上 以吸入麻醉药复合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来满足手术条件时,
一般采用中流量麻醉(2L/min),吸入浓度设定为1.0-1.5MAC
全程应用七氟烷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丙泊酚组(n=50)
喜保福宁前组(n=50)
喜保福宁后组(n=50)
喜保福宁全程组(n=50)
Stefan G. De Hert, et al. Anesthesiology 2004; 101:299–310
七氟烷全程组术后肌钙蛋白Ⅰ浓度 明显低于丙泊酚组
囊内充满高浓度的七氟烷。
常用诱导方式 —— 潮气量法
七氟烷蒸发器起始刻度为8%
患者平静呼吸,也可深呼吸,意识消失后改为辅助呼吸 当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时可调节吸入浓度,避免体内吸入麻醉药物浓度
过高导致的循环抑制
麻醉诱导开始前做回路预充,加快吸入诱导的速度 诱导速度快,过程平稳,是吸入诱导最常用的方法
对呼吸的影响更少
Thwaites A, et al. Br J Anaesth.1997;78(4):356-361
对呼吸的影响更少
Thwaites A, et al. Br J Anaesth.1997;78(4):356-361
总 结
吸入麻醉优势 起效迅速,快进快出 麻醉气体浓度监测,可控性强 无术中知晓 使用方便,灵活 心脏保护作用 安全
3-5%在肝脏代 谢
七氟烷进入体内后,大多以原型经呼吸道排出体外 七氟烷在体内既不经还原代谢生产自由基中间产物,也不经氧化代 谢产生酰化产物,故几乎无肝毒性2
1. Delgado-Herrera L, et al. CNS Drug Reviews, 2001, 7(1): 48–120. 2. 俞卫锋. 上海医学, 2010, 33(2): 111-115.
Nickalls & Mapleson, BJA, 2003, 91: 170
七氟烷吸入麻醉深度可测
1. Katoh T, et al. Anesthesiology, 1998; 88: 642-650. 2. Chen G, et al. Eur J Anesthesiol, 2009;26:928-935.
Yasuda N, et al. Anesth Analg, 1991;72:316-324.
8%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时间短——起效快
1.Philip BK, et al. Anesth Analg, 1999;89:623-627 2.Liao R, et al. Eur J Anaesthesiol, 2010; 27: 930-934.
七氟烷可被快速的洗脱
丙泊酚
七氟烷
静脉
肺
七氟烷吸入麻醉,恢复优于丙泊酚
Dajun S, Firish J and Paul W. Anjesth Analg 1998; 86:267-73
吸入麻醉快速诱导重要事项? 预先呼吸回路填充
预先呼吸回路填充麻醉气体能够加快诱导速度。
方法:排空手控呼吸囊,打开逸气阀,将蒸发器调至8%,新 鲜气流量6-8L/min,然后放开呼吸囊,并持续60秒,使呼吸
常用诱导方式—肺活量法(高浓度快诱导法)
预先作呼吸回路的填充 患者(通常大于6岁)在呼出肺内残余气体后,做一次肺活量吸入8%的
七氟烷(氧流量6L/min),并且屏气,患者在20-40秒内意识消失
随后降低七氟烷浓度至3.5%-4.5%,辅助呼吸,在使用阿片类药和肌松 药后可行气管插管术
诱导速度最快,也很平稳。需要患者的合作
呼气末吸入麻醉药物浓度≥0.6 MAC,以避免发生术中知晓
无术中知晓
• 未体动、未用肌松药患者接受强效吸入麻醉药 知晓风险为零
Domino KB. Anesthesiology. 1999; 90:1053-61
% 患者
100
无清醒
无体动
50
0
清醒
体动
% 药物
未用肌松药患者极不可能出现知晓: 甚至在那些极其不肯丧失意识,并且极 容易制动的患者,他(她)在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仍能靠挣扎来显示其仍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