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设计二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杜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中,杜甫的诗歌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介绍三份优秀的杜甫诗教案,匡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杜甫的诗歌进行教学。
第一份教案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月光下怀念已故的弟弟的情景。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思量。
第二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时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登高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思量。
通过以上三份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希翼教师们能够充分利用杜甫的诗歌,为学生的文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岳》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字词译释: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⑶凌:登,乘。
(又如:壮志凌云)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⑴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2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2。
一、走进杜甫的诗歌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杜甫的诗歌,我们不仅要让他们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文学风格,更要让他们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杜甫的诗歌,深入探索杜甫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杜甫诗歌的画面。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二、赏析名家点评通过赏析名家点评杜甫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赏析,并查找名家对这首诗歌的点评和评价。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找出不同名家对同一首诗歌的看法和态度,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诗歌,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三、诗歌朗诵比赛诗歌朗诵是诗歌阅读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通过诗歌朗诵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全班或者全校范围内的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由选择杜甫的诗歌进行朗诵。
根据诗歌的朗诵准确度、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比,最后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文学品鉴能力。
通过以上三种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杜甫的诗歌,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灵活开展相应的拓展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诗歌阅读体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杜甫诗三首教案(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三首教案1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
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
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2
《杜甫诗三首》教案二:怎样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2《杜甫诗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意境深邃,表现手法巧妙,语言简洁却充满力量。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和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用于分享给大家。
一、了解背景和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首先了解杜甫的人生和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杜甫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含义和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例如,《春夜喜雨》一诗描写的是一夜春雨后的景象,但是在古时候,春雨的到来是很重要的一个时刻。
春雨意味着丰收和好景,也是自然的再生和重生。
因此,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古代人对春雨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歌颂之情。
二、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了解背景和文化之后,我们需要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这是理解古诗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分析诗歌结构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其题目。
题目往往能够揭示诗歌中最核心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例如,《登高》这首诗,其题目通常可以理解为寻求高贵、飘逸和卓越。
而在这首诗的结构中,杜甫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用简洁清晰、精练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名利和官职的感慨。
在分析修辞手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古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以及意象和象征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往往能够表达出古诗中最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
例如,《赤壁》一诗中,“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摇晃如“烟雾花钿”(王安石诗句换入)。
”这段文字中,杜甫通过瀑布的形象表现了壮阔的气势和雄浑的气魄。
使用王安石的诗句“烟雾花钿”,则强化了这种形象的神秘感,更使读者心生敬畏之情。
三、尝试不同的表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领会。
高中优秀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二
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二高二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精准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力量目标〗1、把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尝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喜爱国家、关怀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妙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尝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尝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把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商量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同学的参加意识,让同学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老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纳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准备采纳这种教法,引导同学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尝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导同学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尝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强,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2[修改版]
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2《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时安排】二时【教学流程】第一时一、导入新(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
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 2篇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对照注解 疏通文意
1.投: 投宿。 2.逾: 越过;翻过。 3.一何: 何等,多么。苦:凄苦。 4.且偷生: 苟活。 且: 苟且;姑且。 长已矣: 永远完了。 5.完裙: 完整的衣裙。 6.绝: 断绝,没有。 7.应: 响应。 8.独: 只;仅仅。
-17-
浏览诗歌 把握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诗歌,看谁能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诗歌所讲述的故事。
-10-
朗读品味 把握内容
朗读 配乐朗诵《春望》,听准字音,把握 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品味
小结
感伤
忧时
思乡
思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品味诗歌 感情悟境
思考 我从《春望》的 了
小结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反映了诗 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4-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5-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忘情吟诵 整体感知
-6-
感情悟境 诗意描述
请你想象24岁 的诗人杜甫,面对 巍峨耸立的泰山, 会用怎样优美的语 言来描绘看到的美 景,抒发胸中的豪 情呢?
-7-
课外延伸 激发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
-9-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公元756年,安史叛军 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 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的消息,便去投奔肃宗。 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 安。可是,物是人非,长 安城已经不是 “唯有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长安了。 “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 里萧条”。
这是一首叙事诗, 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 的“致词”。诗的前 四句写“致词”的由 来,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最 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18-
感悟情感 归纳主题
诗歌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 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 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 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 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 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感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 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 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 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 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 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 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 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其中,《石壕吏》因 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 广。
25
-2-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他是谁?
他的诗感时伤世; 他的诗忧国忧民; 他的诗沉郁顿挫; 他的诗壮志豪情。
-3-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 下了著名的《三吏》《三 别》,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 “三吏”是《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一句中望到
-12-
课外延伸 激发情感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诵 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3-
-14-
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
-15-
朗读诗歌 感悟情感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9-
作业设计
1.课外搜集杜甫诗歌,写在摘抄本上,体会其“沉郁顿挫” 的诗风。 2.练笔: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