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PPT汇总)
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判断,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和现实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必然要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曾经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冲突和危机的总根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两种形式不断发展:在阶级关系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极力加深对工人的剥削,同时不断革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从而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中特课件(全)
森林面积
水土流失
工业垃圾、生活垃圾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
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
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
三、怎样学习《中特》课
• 1、理论联系实际 • 2、中国联系世界 • 第一,将世界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结 合起来
• 第二,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 中国
• 第三,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应有自己 的地位和贡献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提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 济制度。
•
• ——制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当 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 各个领域的具体制度组成的、相互衔 接、相互联系制度体系。
• • • • •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法律体系 ●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具体制
度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问 题和出路 • 成就:
• •
三是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收 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四是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 ,但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
•
五是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有漫长道路要 走。
•
六是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 增强,但道德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
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 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 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2、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 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的制度 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 注。
2、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 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2、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重大重大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 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一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二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在此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 篇章
(4)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历史前提 根本目的
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 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 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社 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21世纪建 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
中山大学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课件文档版
2014级中特科研三班课件文档版中特期末考试除课件内容之外,还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的内容。
尤其要关注两次全会文件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讲导论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粗线条描述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否定物、对立物和代替物2.社会主义理论萌芽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萌芽。
3.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
4.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从一国走向多国,掀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5.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
6.一大四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1、几个基本问题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思想与意识形态制度与体制社会:人的生存、劳动等复杂的关系社会思想: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并稳定发展的一系列观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等。
政治思想:如何分配:管理公共事务、关于价值物的权威分配过程、社会稳定●权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利:个人需求的社会满足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思想:如何生产:有限的资源更多的产出、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的良性变化、社会发展文化思想:价值观、哲学观点、情感组合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具有排他性的社会思想◆制度:谁掌握国家权力、财富资源的问题◆体制:掌握国家权力、资源的社会主体如何掌握和运用国家权力、资源财富,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
◆政治体制:●如何产生管理者?稳定、合理、公平●管理者的权力有多大?●管理者的权力如何划分?◆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制度,同时其体制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之中。
2、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概念的问世:a.1832年圣西门派,“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也不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笼统地指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朦胧地向往新社会制度中的集体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各章论述题和资料分析题
当然可以,可以带一切和这门课程有关的复习资料。
是的,是你本学期学期的课程全部考完。
这4天考的都是统设必修课。
本课程开卷考试,主要题型是单选题、多选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单选题、多选题占总成绩的50%,资料分析题占50%。
复习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核说明中央电大一、总体说明1.考核对象国家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类所有专业学生。
2.启用时间2013年秋季。
3.考核目标本课程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水平,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核依据以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文字主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陈占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为考核依据。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一)形成性考核1.考核形式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含日常学习考勤)两种。
(1)形成性考核以纸质作业册为载体。
共三次,每次包含3—5章教学内容。
(2)社会实践活动(含日常学习考勤),要求提供实践报告。
2.考核目的督促学生学习文字教材和网络课程内容,强化对于基本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认知。
3.形考各形式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1)形成性考核作业三次,每次作业5分,合计满分15分,占总成绩的15%;(2)社会实践活动(含日常学习考勤),占总成绩的15%。
4.考核要求形成性考核任务与要求序次章节形式布置时间提交时间权重1 导论第1-3章文本作业第三周第五周5%2 第4—7章文本作业第九周第十一周5%3 第8—11章文本作业第十三周第十五周5%4 社会实践报告第十周第十七周15%(二)终结性考试1.考试形式与时限纸质试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论
三、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
首先,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 合起来。 其次,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当前的现实结合起来。
再次,学习理论要同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姓名 :
学号:
专业: 应用型学习
评价方式
班级: 自 评
学 生 互 笔 口 评 试 试
教师评价 成果 性 考试 操作 合作 性 考试 实 训 实 岗
•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没有过时
二 、 关于教材的几个说明
• 1、从98方案到05方案的转变 • 2、教材的主题、主线与重点
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3、教材的逻辑结构
教 学 环 节
学 生 自 评
学 生 互 评
教师评价 笔 试 口 试 成果 性 考试 操作 合作 性 考试 实 训 实 岗
做 学
做 学
教
研
教
研
训
做 勤 期 末 考 评
训
做 勤 期 末 考 评
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简
介
• 由国家教学名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汪青 松教授主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 安庆师范学院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公共必修课。从1998年至 今,经历了从院重点课程—院精品课程—省重点课程—省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的发展历程。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 该课程在多年的持续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 强烈敬业精神的教师团队。课程组现有教师19人,其中高职人员占 63.1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8.95%。 • 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以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教学。确立 了教师通过教书、教人、教心、教行,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理论与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四教”与 “四真”理念。 二是以丰硕的教研科研成果支撑教学。近5年来,课程组主持人和成 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等20多项项目,出版专著、教材10多 本,在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教研和学术论文100多篇。三是以独特的 课程实践活动贯通教学。开展到农村、到企业、到社区、到学校的 “四到”与实验、实训、实习、实岗的“四实”实践活动,较好地实 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特重要理论总结
中特重要理论总结引言中特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中特的重要理论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特知识。
中特的基本原理中特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概率和统计的,它假设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中特通过观察历史数据、分析趋势和规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特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性中特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具有随机性的,即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只有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波动性中特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具有波动性的,即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通过观察历史数据中的周期性波动,可以预测未来的波动趋势。
独立性中特认为不同事物之间的发展和变化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的。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得出它们独立发展的规律。
中特的关键要素中特的预测和分析过程中,有一些关键要素需要考虑和分析。
这些要素包括:历史数据中特的预测和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因此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趋势分析中特通过观察历史数据中的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趋势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分析中特的预测和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对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从而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可靠性评估中特的预测和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可靠性评估。
通过评估预测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可以提高预测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特的应用领域中特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特的一些应用领域:股票市场中特在股票市场中应用广泛。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天气预报中特在天气预报中也有很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大量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经济预测中特在经济预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1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第1讲毛中特导论
◆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 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 进步为补偿的‛。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 史经验中得出的。
3.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4.思想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 理论源头:马克思列宁主义 ◆ 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 ◆ 文化传统: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 土壤
3.抓住一个核心: 以人为本
◆ “以人为本‛ 是唯物史观的最高原 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 中体现 。 ◆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 ‚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
4.突出一条主线: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毕 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 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 12”大地震中,温家宝 在都江堰市一所医院的 废墟中,透过缝隙向埋 在里面的人喊话。
坚定信心,为21世纪中国的 发展努力学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一)发展成为时代 主题
◆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 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 后五十年,和平和发 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 社会主义的三次危机 ◆ 第一次危机:1956年的‚波匈事件‛
◆ 第二次危机:66年至76年的‚文化大 革命‛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 水平。
◆对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科 学判断。 ◆ 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论
导论
1 2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是紧紧围绕 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 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 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组成部分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LOGO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课程介绍
必修课程,2学分
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 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 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选修课程: 硕士研究生须从以下两门课程中选择1门作为选修课程
1、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辨别大是大 非的能力
政治参与要合法、有序、理智。拥护党的领导,作 出正确的选择。
2、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关心国家前途,提高 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 觉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章 导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和建设
从1956年党的八大~1978年,确立阶段 1978年~ 2010年的32年间,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探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第一阶段有 13年,为创立探索阶段;第二个第二阶段有19 年,为建设和发展创新阶段。 第一个13年: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到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现在,由创立进入建设到发展阶段。
• 普京的一句话被很多人认同: “不为 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试图 恢复过去的苏联,就是没有头脑。”
导言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适 合中国发展的有效制度。
三、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一)毛泽东时期的初步探索 1、主要的探索成果
1)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计划与成果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过渡性质及其时间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 使经济上的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改造成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经济。 提出执政党要坚持“两个务必”,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反对歌功颂德,贯彻集体领导和党内民主原则。
从社会主义的三个“公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 第一个公式——马恩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社会主义 = 生产资料公有制 + 社会生产的计 划调节 + 按劳分配 + 无产阶级专政 + 人的全 面自由发展 主要从“特征”的角度作出描绘,以英法德 等西方国家为蓝本,且以“绝对必需的实际 前提”,即以生产力高度为发展条件。
思考二:我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取 得很大的成就,如果现在采取资本 主义制度,能否解决我国现阶段存 在的严重问题(如腐败),并获得 更好的发展?
中特理论与实践研究(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〇讲、导论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Answer:①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指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这三件大事分别指的是: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并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也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物质要求。
这就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个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个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并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③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
两个一百年,即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④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Answer: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特导论
意义:帮助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马 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信念。
用
学习理论、理解理论
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要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结合起来。 二是要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 题结合起来。 三是要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 知识结合起来。
思考题
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 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 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 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 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 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 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中华民族复兴指数
2007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 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发布了第一份民族复兴 指数报告,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得出的结 论是完成46%的复兴任务。2010年“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已经完成了总任务的62.74%。 2012年,他预测中国将于2049年进入第一世 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至少包括五 个方面: 一是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 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 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 化。 二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 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 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为核心,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道路是指具体的实践 理论体系是指三大理论 制度是理论的展现,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 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
中特讲义
导论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教学基本要求:一、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和基本要求四、本课程学习目的和方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导论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的逻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共富这一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导论在整个日本侵华期间,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学者们认为,这种破坏使中国工业化进程至少推迟半个世纪。
半封建的经济层面:导论全盘西化的现代化道路,理论上是有问题的,实践中也未能成行,很快部分精英们的目光转向了邻近的俄国。
但是不能否认这个时期的思想革命,乃近代中国惟一一次真正的民主启蒙,在更广的领域开启了民智,为道路的重新选择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决;——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悲惨历史,——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把握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气旗帜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论)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条件;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明确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新世代的主题),这种变代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第二:发展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第三:新的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有33个, 伤亡三千余万人,死亡一千余万人,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多 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7个国家卷入战火,死亡五千 一百多万人,物质损失达四万亿美元。 1945年,美军在日本广岛
投下原子弹. 广岛人口为34
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 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 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 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 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 万幢。
当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全球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二 战 后 世 界 格 局 的 演 变
二战期间: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二战后: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
(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冷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 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阵营对峙局 面结束,冷战结束,出现一超多强。 当今: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一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科学发展观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九领导核心理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一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导论、第五章、第六章
2012-12-13
孔娜
7
第五章
3.1 社会建设的概念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2012-12-13
孔孔
9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2012-12-13
孔孔
10
3.1 社会建设的概念
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
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六章
4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4.2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4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
会和自然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包括: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
4.2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国策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
2012-12-13
孔孔
11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2.1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3.2.2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3.2.3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3.2.4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3.2.5 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3.2.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2012-12-13 孔孔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和现实依据。
•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演进、发展 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 主义的当代化和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
其重要理论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中国问 题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扎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 的精华是其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西方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理论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朱 跃
zhuyue@
导
一、社会主义是什么?
论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 道路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社会主义是什么?
•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即基于对现实社会(前资本主 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而产生的对未来社会的 向往。 • 社会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崇尚平等、团结、友爱、互 助、合作,强调集体主义,主张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学说),即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追求理想社会而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论证、观点和策略。
• 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的政 治(社会)运动。 • 社会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消灭剥削、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之上 的社会制度。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在广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 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对时代特点、世 情、国情等的深刻认识与自我觉醒中,对马克思主义、科
• 这三件大事把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了起来,从根
本上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 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
• 上述变化预示着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资本主义文明和工业 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挑战封建文明和农耕文明。一些欧 美国家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率先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生 产方式、权力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等都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
• 而中国却停滞在原有的农耕文明和封建主义,虽然17、18
世纪曾有过“康乾盛世”,但已是“落日的辉煌”。 • 18世纪后中国迅速衰败,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 从 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 掠夺,国家主权受到侵蚀,民族生存面临严重危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尽管近代中国的衰败有其自身原因,但列强的侵略更是进 一步强化了这个衰败。 •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遭遇,从而使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共同 诉求,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 进入17世纪后,世界开始经历一系列深刻变化: 17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推翻专制国王的革命,其后又通过 1688年的“光荣革命”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确立了资产
阶级的政治统治;
18世纪初欧洲兴起启蒙运动,宣扬理性、平等、自由、民 主,从观念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18世纪中叶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由此掀起一场影响深远 的工业革命。
• 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时代变化和世 界发展趋势的回应,又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和扬 弃。
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在现实中遭遇困境。
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
范畴、基本理论观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本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把课程的学习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与研 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 富知识结合起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很多,从学习角度来看,最重要的 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
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概括。
• 在狭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性质、条件、规 律、目的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概括。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紧密 相连、相互贯通,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并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资
• 这一主题包含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每一个要想在中国有所作为的 党派、政治势力、政治学说都必须回应这一主题。 • 西方的侵略让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也使 中国人看到并逐步承认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 然而当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尝试搞资本主义的时候, 不仅遭到自身的封建主义的反对,而且也遭到西方列强或 明或暗的阻挠, • 那些代表着先进生产方式和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到了中国 却和最落后的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
步的力量。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一再受挫。
• 而中国共产党则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始终 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担当起完成两大历 史任务的责任。
•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领导人民已经完成的和正在推进的可 以归结为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