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介绍及绪论

合集下载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

河北农业大学思修教案绪论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服务。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目标和内容,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节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本节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2.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本节介绍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章:道德与道德建设3.1 道德的内涵与功能本节主要讲解道德的内涵、特点和功能,使学生了解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本节阐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

3.3 道德修养与自我提升本节介绍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做到知行合一。

第四章:公民素质与公民道德4.1 公民素质的内涵与要求本节主要讲解公民素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包括道德素质、法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4.2 公民道德的建设与培养4.3 公民道德的实践与示范本节介绍公民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公民如何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

第五章:道德教育与道德评价5.1 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本节主要讲解道德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方法,使学生了解道德教育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5.2 道德评价的内涵与方法本节阐述道德评价的内涵、意义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道德评价。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明确学习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和目标。

1.2 人体解剖学的历史发展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

理解人体解剖学对医学发展的贡献。

1.3 人体解剖学的分支和分类介绍人体解剖学的不同分支,如宏观解剖学、微观解剖学等。

解释各个分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人体的结构层次2.1 细胞和组织的概念解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不同类型。

介绍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2 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明确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结构,具有特定功能。

解释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整体,协同工作以完成生理功能。

2.3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

概述各个系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

第三章:人体的轴向和方位术语3.1 人体轴的概念介绍人体轴的概念,包括垂直轴、水平轴和倾斜轴。

解释轴与人体器官和结构的关系。

3.2 人体方位术语学习常用的前、后、上、下、内、外等方位术语。

掌握方位术语在描述人体结构和器官位置时的应用。

3.3 立体方位的表示了解三维空间中人体结构和器官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会使用图形和模型来表示立体方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解剖4.1 骨骼系统介绍人体的骨骼系统,包括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

学习主要骨骼的结构和功能。

4.2 关节和肌肉系统解释关节是连接骨骼的结构,了解不同类型的关节。

学习肌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4.3 人体的主要肌肉群介绍人体的主要肌肉群,如背部、腹部、四肢等。

掌握肌肉群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第五章:内脏系统的解剖5.1 消化系统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

学习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5.2 呼吸系统解释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等。

学习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5.3 泌尿系统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等。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理论基础: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本章学习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1.1 课程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研究对象、性质在工程技术中,准确地表达工程对象的形状、尺寸及其技术要求的图形称为工程图样。

工程图样记录和传递着设计者的智慧和设计意图,在制造加工、施工、装配、检验等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起到了文字和声音语言无法比拟的更直观、更形象的作用,而且是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工程图样有“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之称(图1-1车床零件图)。

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工程图样可以用手工绘制,也可由计算机绘制。

本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一门学科,是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它研究用正投影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物体,根据工程制图的国家标准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工程图样国家标准规定、图样的基本表示方法、机械零部件图样的绘制与阅读以及零件的装配与拆装画法等。

二、课程的任务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工程文化素质、较强的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构型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思路,为后续课程和未来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学习运用正投影法,用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体的能力;2.学习《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养成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自觉性,培养查阅国家标准的能力;3.培养对三维形体及相关位置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4.培养贯彻、执行工程制图国家标准的工程意识;5.培养徒手绘画、仪器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6.培养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及进行三维造型设计的基本能力;7.培养创造性构型设计的能力。

人机交互:第1章 课程介绍与绪论

人机交互:第1章 课程介绍与绪论

1.3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
多通道智能用户界面阶段(第三阶段)
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计算机系统的拟人化和以掌上电脑为代表的计算 机的微型化和随身化,是当前计算机的两个重要的应用趋势。目前以 鼠标和键盘为代表的人机界面技术是影响它们发展的瓶颈。
利用人的多种感觉通道和动作通道(如语音、手写、表情、姿势、视 线等输入),以并行、非精确方式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可以提高 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
1.5 人机交互的范畴: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 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 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 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 维和语言等。
• 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应用人工智能对用户的原始输入 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解释、分析和综合,提取语义 内容,达到对用户的某种理解。然后,从较高的表 现层次上传达给用户最恰当的反馈,它侧重于信息 的理解和解释。
1.5 人机交互的范畴: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及硬件设备,建立高度真实感的虚拟环境,使人们通 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在其中看、 听、触、闻起来像真实的,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 一种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真实感、沉浸感和交互性。
1.5 人机交互的范畴: 虚拟现实技术
自然和谐的交互方式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内 容,其目的是使人能以声音、动作、表情等自然方式与 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
人机交互并不是虚拟现实的全部,复杂场景的建模、绘 制等技术,也是虚拟现实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人们怎样才能从这信息的海洋中去浏览和获取所需的信息? 新的网络用户界面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及超文本传输协 议HTTP为主要基础的网络浏览器是新的网络用户界面的代 表,

文学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

文学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 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 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 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 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 醇美者有所乏耳。”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 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 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 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 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 兴其实是暗喻。
参考书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文艺学论纲》(修订本),胡有清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 4、《谈美》,朱光潜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2年版。
5、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张 照进,童庆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诗学· 诗艺》,亚里士多德,贺拉斯 ,罗念生,杨翰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7、《美学》,黑格尔,朱光潜译,商务印 书馆1979年版。 8、《拉奥孔》,莱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课程介绍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必考课,也是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实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

主要内容:本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大教育基本矛盾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内容与构成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的目的、课程、方法、途径等内容。

课程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教育是什么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五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第七章教育目的第八章课程第九章教育方法第十章教育途径第十一章教师与学生考试介绍1.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考察分数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2.试题的难易度:包括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其所占比例一般为2:3 : 3 : 2。

3.试题题型: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4.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150分钟)。

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与深入重点相结合。

2.科学学习,明确相关概念、理论之间的关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学习教育原理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一)教育学的定义1.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换言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存在于教育现象中的教育规律。

2.教育现象的三个规定性(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

第一章++绪论——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土壤学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概括了人类—
—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生
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 存的绿色植物的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有日光 (光能)、热量(热能)、空气(主要是 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分和养分。
o土壤通报
oPedosphere
(SCI) o土壤肥料 o水土保持学报 o水土保持通报 o生态环境
教学安排
第一章 绪论
preface
•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 “土壤”的基本概念
• 土壤科学发展史简介
•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任务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 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者更长的时间;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
土壤不仅是陆地植物的基础营养库,还是绿 色植物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根系在土壤中伸 展和穿插,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保证绿色 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地站立于大自然之中。 在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 群,地下微生物在这里生活和繁育。
4m
10 米 以 下
5.稳定与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界面,是地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 固定和解毒作用; 4.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 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 自然资源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2 运动与身体功能的关系分析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影响。

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2.1 神经系统的概述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机制。

2.2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探讨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分析运动学习中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血管系统的概述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3.2 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心脏功能、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血压、心率和血流量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4.1 呼吸系统的概述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4.2 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调节机制。

第五章:运动与肌肉系统5.1 肌肉系统的概述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

5.2 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

分析运动训练对肌肉适应性的机制。

第六章:运动与能量代谢6.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了解能量代谢的定义、测量和意义。

掌握能量代谢的三个阶段:基础代谢率、运动代谢率和恢复代谢率。

6.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不同强度和类型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代谢的作用。

第七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7.1 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掌握运动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包括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7.2 运动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探讨运动对激素分泌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分析运动对代谢、生长和生殖功能的调控作用。

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系统8.1 免疫系统的概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过程。

绪论

绪论

第一章建筑装饰材料概述一、教师自我介绍二、课程介绍该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装饰材料的组成、性质、技术标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并且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再有也为后续装饰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总学时64.理论与实践1:1考核方法:综合评分理论50%(闭卷)实践与作业30%;出席20%。

三、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熟练掌握常用装饰材料的品种、规格以及其应用。

2、熟悉常用材料的主要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

3、了解主要材料的组成和生产过程四、引言人类对美好空间向往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个永无止境就是我们目前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不就是将我们室内设计学问做到家,做到生活中去的意思吗?那么室内设计与装修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安逸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所?实现这一个目的就是离不开材料。

这是大家也比较熟悉的。

中国人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没有材料,任何空间都实现不了。

一、那么什么是装饰材料?(一)定义:建筑装饰材料是指铺设或涂装在建筑物表面材料,包括内、外表面的材料。

对建筑物的表面起美化、修饰作用。

室内装饰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内部墙面、天棚(吊顶)、地面等起装饰效果的材料。

(二)地位:1、构成建筑实体的物质基础,创造建筑艺术必备条件。

2、营造理想室内环境的依据,解决施工方法的基础。

3、保证安全、卫生及控制工程造价的条件。

(三)作用1、装饰美化环境,构成优美空间范围。

2、保护建筑物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及某些特殊功能。

二、装饰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一)首先强调材料的重要性,实际上它创造了(或建造了)人类的一个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产物。

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材料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我们想一下,现在是什么的生存环境,过去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材料在质和量上的发展使我们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大大的加快,极大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不是这样吗?你的父辈们、祖辈们生活什么样的环境。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熟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和组织结构。

1.2 人体解剖学的分支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各个分支,如宏观解剖学、微观解剖学、比较解剖学等。

了解各个分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人体的轴与面2.1 人体的主要轴学习人体主要的三个轴:垂直轴、矢状轴和水平轴。

理解轴的概念及其在描述人体结构时的应用。

2.2 人体的主要面掌握人体的前面、后面、侧面和底面等基本面。

学会使用术语描述人体各部位的位置和关系。

第三章:人体器官系统概述3.1 运动系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骼、肌肉和关节。

掌握运动系统的功能和其在身体运动中的作用。

3.2 神经系统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其在身体机能调节中的作用。

3.3 循环系统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其在身体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3.4 呼吸系统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

掌握呼吸系统的功能和其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3.5 消化系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学习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其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作用。

第四章:人体器官详细解析4.1 骨骼系统学习骨骼系统的组成,包括骨和骨连接。

掌握骨骼系统的功能和其在身体支持中的作用。

4.2 肌肉系统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理解肌肉系统的功能和其在身体运动中的作用。

4.3 神经系统详细解析学习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

掌握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4.4 循环系统详细解析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

学习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5 呼吸系统详细解析掌握呼吸道的结构,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肺泡和肺血管。

第五章:人体生长发育与老化5.1 人体生长发育学习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发育等。

课程论第一章 绪论

课程论第一章 绪论

课程论的旨趣 1.研究对象
2.学科地位 3.学科性质
• 课程问题
(1)客观存在: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这对概念 是最典型的相对概念,只有当主观意识开始把 某种存在及其内涵作为自己对象时,这个对象 才成为相对于客观存在。 意识也还经常把意识本身作为对象,这叫 做自我意识,这时,尽管对象是意识(精神) 的,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 一性,统一于物质性。
第一章 绪论
一、认识《课程论》课程
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学习什么?怎么学? 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程特征
学习方式
具体方式
1.课程相关理论及其意义的分析:流派、 学说、思想的阐释及其意义分析; 2.以理论分析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成就与问题; 3.前沿热点问题的课程理论思考与讨论; 总之,注重理论分析。
·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学是学校教育 活动的基本途径。 ·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基础,教学是课程的 展开与实施。 · 课程与教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从课程与教学外延间的对比关系角度看:
一、“小课程——大教学观” 课程即教学内容,而教学活动的外延则宽广的多。典型代表 是苏联和我国的一些学者。 二、“大课程小教学观” 课程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的一个环节,其外延相对狭窄。 这种观点在北美比较流行。 三、课程平行于教学 两者相互独立、平行发展,不能将之简单的拼合起来 四、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 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的组成部分,又有互不干涉的方面, 二者之间互为交叉关系。 对以上关系了解之后,你倾向于哪种观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课 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 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种活动。

1课程介绍及绪论

1课程介绍及绪论

视频技术基础
天地一体、星网结合、 统一标准、全国漫游
DM
)2. 6
M .8 TD )13 ( 上 DM u1 OF K ( 上 u2 K
)1 3
.8 1
G 75 4
Hz
卫星
G 75
Hz
1 2. 2 1
S(
OF
(T D M K u1下
DM
Hz
)2.
64
5G
75
75GH
GH
47
z

z
S(
OF
增补转发器
视频技术基础
1962年7月,美国发射 “电星1号”通信卫星,
2006年10月
C、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技术的冲击 不同应用对带宽的需求
视频技术基础
1)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综合化。
C、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技术的冲击
2)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传统的电视产生 巨大的冲击。
视频技术基础
C、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技术的冲击 3)传统的电视信号的传输主要采用模拟方式, 节目的互动性太差或几乎没有。 4)为了适应网络传输和图像处理的需求, 出现了数字电视技术。
视频技术基础
D、数字电视与HDTV 1)、视频图像压缩技术MPEG-2,带宽高达 20MHz的高清晰度电视信号可以6MHz左右的现 行传输信道不失真地传送。 2)、三网融合 电信,电视,互联网融合成为可能。
视频技术基础
◆ 卫星:
36、54、72MHZ
卫星通信系统(星形连接)
卫星通信系统 中,卫星转发 器的带宽规格 一般有36M, 54M,72M。
视频技术基础
3、技术的发展是三网融合的推动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1 渔具力学发展历史及学科基础在研究渔具作业性能和进行渔具设计时,有两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①鱼类的行为,特别是鱼类对渔具的行为反应。

渔具的作业性能必须适应鱼类的行为反应,鱼类的行为是选取渔具主要参数的依据。

例如,网线的颜色、网目尺寸、网具的结构、形状和大小以及可移动性等,均与鱼类的视觉和游泳能力有关,也就是说,应从物理学角考虑和设计渔具作业性能;②大多数的渔具是由柔性体,如网片、纲索和属具构成,当作用在渔具上的外力变动时,渔具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然而,渔具的形状和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又会使渔具所受到的载荷大小和分布发生改变,这些都会影响渔具的作业性能。

因此,了解渔具在作业时的力学性质和形状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渔具设计的理论基础。

由此可知,渔具力学和鱼类行为学是渔法学的主要基础课。

渔具力学是研究在渔具作业时,渔具系统和构件周围的流态及水动力,各种物理参数对渔具的升阻力的影响,渔具形状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计算方法的科学。

渔具力学是建立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依靠多门学科的支撑而发展的。

因为渔具是在水中使用,必然会受到水的作用力。

为了降低渔具在运动时所受到的水阻力,需研究产生阻力的原因和影响它的各种因素。

因此,研究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力和其流态的学科—“流体力学”成为渔具力学的基础之一;为了使渔具在作业时具有预期的、合理的形状,需要研究作用力和渔具形状的关系。

由于渔具构件中很大部分是网线、绳索、网片等柔性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位移和变形,故“弹性力学”、“柔索理论”等也是渔具力学的基础。

流体力学的特点是具有严密的数学性质,着重问题提出的严格性和解答的一致性与精确性。

但在工程上,特别是在渔业生产中,流体力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许多困难,解决问题的范围受到限制。

弹性力学是以连续薄壳为研究对象的,着重应力分布和形变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而构成渔具的材料以柔性多孔网片为主。

因此,渔具力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随渔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着重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社会心理学三阶段理论 现代心理学的直接来源:德国民族心理学;法 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本能心理学 德国民族心理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是 社会心理学的最早尝试,其意义在于使心理学 研究、民族志研究、语言学研究、人类学研究 相到接近起来,并为在社会科学中普及心理学 作出贡献;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参见课本P206220。 民族心理学是关于民族精神的科学。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课程介绍
教材: 《社会心理学》刘志红、王辅贤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2年 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1、周晓虹, 社会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7 2、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9 3、刘京林. 大众传播心理学.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5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定义: 吴江霖: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心理活动 沙莲香: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变 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社会学定义: 王康: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F奥尔波特: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 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 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 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 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学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严玲
社会心理学的区分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 学psp的区别
1. ssp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psp指心理学的社会 心理学。 2研究方法 ssp更着重定性分析,如跨文化的现场研究 法;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如 控制性实验法。 3. 在研究着眼点上, 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 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而psp 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研究社会心 理与社会行为。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第二章:认知发展2.1 感觉和知觉掌握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认知发展特点。

2.2 记忆和思维掌握儿童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记忆和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

第三章:情感和社会发展3.1 情感发展掌握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情感的认知发展特点。

3.2 社会发展掌握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语言发展4.1 语言理解和表达掌握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认知发展特点。

4.2 读写能力的发展掌握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读写能力的认知发展特点。

第五章:个性和自我意识发展5.1 个性发展掌握儿童个性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个性的认知发展特点。

5.2 自我意识发展掌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自我意识的认知发展特点。

第六章:游戏与学习6.1 游戏理论与实践理解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掌握儿童游戏的类型和功能。

6.2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了解不同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

掌握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七章:家庭与教育环境7.1 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技能、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7.2 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探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分析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分组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发展8.1 特殊需求儿童的概述认识特殊需求儿童的定义和分类。

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挑战。

8.2 特殊教育策略与应用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探讨如何适应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需求。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EHS管理体系 第一章

EHS管理体系 第一章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
•先进性
将管理过程和控制措施建立在科学的环境 因素和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基础上。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
• 灵活性
自愿原则 量力而行
• 预防性
污染和事故预防.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特点
• 持续改进
PDCA
•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
系统工程
ACTION
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环境管理体系:
什么是ISO?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47年2 月,负责制定除电工产品以外的国际标准。目前已 经制定了一万多项标准,多数是技术性的。 2004年12月颁布了ISO14001:2004 什么是ISO14000? 是ISO推出的第二个管理性系列标准——环境 管理系列标准,中国是成员国之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1995年第一次特别工作组,由于观点不一未形 成决议; 1996年研讨会,分歧依然较大; 1997年,ISO决定暂不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方面的工作。但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实 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活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安全现状已引起国际关注。每年的国际劳工组 织大会上都引起批评。每次发生特大事故时,“美国 之音”、BBC等国外媒体都大肆渲染,造成很坏的影 响。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美国《新闻周刊》1994年12月12日曾刊登《亚洲的死亡工 厂》—
GB/T28001和ISO14001与ISO90001的联系区别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第二章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理论8学时)
• 精神分析理论及案例分析(弗洛伊德) •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案例(埃里克森) • 认知发展理论及案例分析(皮亚杰) •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案例(科尔伯格) • 行为主义理论及案例分析(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 人本主义理论及案例分析(马斯洛、罗杰斯) • 镜中自我理论及案例分析(库利) • 符号互动理论及案例分析(米德)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续)
• 第三章 胎儿行为发展与社会环境 (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 第四章 婴幼儿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 第五章 儿童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理论4学时,实践1学时)
• 第六章 青少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理论6学时,实践1学时)
• 第七章 成年期(理论4学时)
课后作业
1.活动分组,选小组长(学习委员负责) 要求:尽量以寝室居住单位为依据,6-8
人一组,尽量保证每组都有男女同学。 2.到图书馆、院资料室借书,做好学习准
备。 3.建立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群,要求全
班每人都加入,设立公共电子信箱,建 立与教师网络资源的联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
• 基本概念 • 研究意义 • 研究方法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
1.人类行为
思考讨论: 什么是行为? 如何给人类行为下定义? 人类行为有哪些特点和内容?
(1)行为 (behavior)
定义: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 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 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总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总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范文总汇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以及认识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人的认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认识的本质和特点;2. 掌握认识过程的基本环节;3. 认识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2.1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认识的本质,包括认识的定义、特征及其分类。

2.2 教学目标1. 掌握认识的定义和特征;2. 了解认识的分类;3. 认识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4 教学内容2.4.1 认识的定义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

2.4.2 认识的特征1) 客观性: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2) 主观性:认识是人的主观活动,受到主体状况、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影响;3) 实践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检验和使用的;4) 历史性: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时代性。

2.4.3 认识的分类1)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认识,如视觉、听觉、嗅觉等;2) 理性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得到的认识,如概念、判断、推理等;3) 理论认识: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具有普遍性、抽象性。

第三章:认识过程3.1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认识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

3.2 教学目标1. 掌握认识过程的基本环节;2. 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3.4 教学内容3.4.1 感觉感觉是人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3.4.2 知觉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特征的把握,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4.3 表象表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及目标解释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1.2 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描述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讨论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和差异1.3 教学方法和策略介绍教学方法,包括故事讲述、歌曲、游戏等讨论如何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儿童的需求第二章:语音教育2.1 语音基础知识介绍语音的分类和特点讨论语音的感知和产生过程2.2 发音练习设计发音练习活动,包括发音对比、模仿等提供发音练习的指导方法和技巧2.3 语音纠正分析常见的语音错误及其原因提供语音纠正的方法和策略第三章:词汇教育3.1 词汇选择与分类介绍词汇选择的原则和标准讨论如何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选择词汇3.2 词汇教学活动设计词汇教学活动,包括图片匹配、故事讲述等提供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和技巧3.3 扩展词汇量介绍扩展儿童词汇量的方法和策略讨论如何通过阅读、游戏等活动丰富儿童的词汇第四章:句子结构和语法教育4.1 简单句子的结构和特点介绍简单句子的基本结构和成分讨论儿童对简单句子的理解和运用4.2 复合句子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复合句子的结构和成分讨论儿童对复合句子的理解和运用4.3 语法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介绍语法教育的方法,包括故事讲述、填空练习等讨论如何通过有趣的活动教授语法规则第五章:交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5.1 交流技巧的培养介绍交流技巧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讨论如何教授儿童有效的倾听和表达技巧5.2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设计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活动,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指导方法和技巧5.3 讲述和描述能力的培养介绍讲述和描述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讨论如何通过故事讲述、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六章: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6.1 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价值介绍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其在语言教育中的价值讨论如何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6.2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教授如何引导儿童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供文学作品分析和讨论的策略和方法6.3 文学活动设计设计文学活动,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提供实施文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指导第七章:游戏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7.1 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讨论游戏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语言游戏及其适用场合7.2 语言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教授如何设计适合儿童的语言游戏提供语言游戏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指导7.3 游戏活动的评估与反馈介绍如何评估游戏活动的效果提供游戏活动评估和反馈的方法和技巧第八章:家庭和社区的合作8.1 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责任介绍如何与家庭合作,促进儿童语言发展8.2 社区资源的利用介绍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讨论社区合作对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8.3 合作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家庭和社区合作活动,如亲子阅读、社区参观等提供实施合作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指导第九章: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教育9.1 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特点介绍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特点和挑战讨论如何识别和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需求9.2 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教育策略教授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教育策略提供适应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教育方法和技巧9.3 融合教育的实践与挑战讨论融合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意义介绍融合教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第十章:课程评估与反思10.1 课程评估的目的和方法介绍课程评估的目的和方法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评估10.2 学生评价与反馈介绍如何评价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果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的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反思与改进教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教学改进的方法和策略重点解析第一章:绪论重点: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目标以及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van der Waals 力
偶极和偶极,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的吸引力。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对于大多数有机物而言,以色散力为主,只有 极性很大的分子,才以取向力为主。
2) 氢键(hydrogen bonds)
H Y (Y: N,O,F等原子)
Y: 电负性很强,原子半径较小
两个甲醇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
Lewis 碱:具有未共用电子对原子的分子 或离子
H2O NH3 CH3NH2 CH3OH CH3OCH3 X OH CN NH2 RO R
3) 硬软酸碱原理(HSAB)
影响酸碱反应难易程度的因素:
Pearson 将 Lewis 酸碱分为: 硬: 接受体的原子小,带正电荷多,电负性较高
价电子层没有未共用电子对
有机化合物
最早的有机化合物来自 于动植物体(有机体)
生命论(Vitalism)认为: 有机化合物只能由有机体产生。无机化合物则存 在于无生命的矿藏中,同时也可由有机体产生。

1806-1848 由提取进入到提取合成并举的时代

Friedrich Wö hler (German)的实验(1828 )
杂化轨道理论:成键之前原子轨道进行了重组

碳原子的几种轨道杂化
1. sp3杂化
跃迁
2s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C: 1s22s22p2
原子轨道重组
109.5o
4个sp3轨道
四面体型

甲烷(CH4)的 成键示意
H H C H H H H H C H
键 轴对称方式交叠
碳负离子
异裂 R:L 异裂
R:
-
L
+
亲核试剂
R
+
L:
-
碳正离子(亲电试剂)
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亲核反应
1.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一个极性分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的一端 与另一个分子带有部分负电荷的一端之间 的吸引作用。
H-Cl

H-Cl



H-Cl Cl-H
-
-
-
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第一章 绪 论
1.1 有机化合物 1)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基本元素:C 其它元素: H, N, O, X, S, P, Si 等 有机化学 ——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科学
2)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 ① 1773-1805 从有机体内提取有机物 例:酒石酸(1769),草酸(1776),乳酸(1780)等
教材:有机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组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配套辅导教材: 基础有机化学
刑其毅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第一章 ~ 第八章 11月初期中考试
第二部分:第九章 ~ 第十二章和第十六章
注:1. 第十三章 ~ 第十五章内容不讲
考试和成绩
期中和期末考试各一次
3)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
组成 结构 性质
性质的变化规律
有机反应
结构与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结构 机理 合成
4)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①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异构现象普遍 ②结构复杂 ③易燃烧,对热不稳定 ④熔点较低,一般在250oC以下 ⑤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⑥反应速率一般较小,副反应多
1.2 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
347 414 305 360 485
C Cl C Br C I C C C C
339 285 218 611 837
1.3.8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型
1. 协同反应
2.均裂 键断裂时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原 子或基团
自由基
均裂 R:L
R
L
3.异裂 键断裂时成键的一对电子分给一个原子或基团,生成 正离子和负离子
Cl
F

+
O H H
H O H H
F F B F
+ Cl
F B + O CH2CH3 F CH2CH3
O CH2CH3 CH2CH3
电子给予体
酸碱络合物
Lewis 酸:具有空轨道原子的分子或离子
CH3CH2OH HCl CH3COOH OH Li+ Mg2+ R+ Ag+ AlCl3 BF3 TiCl4 SnCl2 FeCl3 ZnCl2
H C H 键(sp3-sp3) H H H C H 键(sp3-p) Cl
H H C H 键(sp3-s) H H
H C H 键(sp3-s)
2. sp2杂化
跃迁
2s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原子轨道重组
120o
3个sp2轨道
2pz
平面型

乙烯(CH2=CH2)的成键示意
104° O
甲烷
乙醚
H 118° C H
121° O
甲醛
键角反映了分子的空间结构
③键能:
形成共价键时体系释放的能量, 或断裂共价键时体系吸收的能量。 键能反映了共价键的强度,键能越大 则键越牢固。
表1.2 一些共价键的键能 共价键 键能/kJ· mol-1 共价键 键能/kJ· mol-1
C C C C C C H N O F
H p轨道 C
+
H H C H H
sp2轨道 H
CC
H H
p轨道
键 侧面交叠 (电子云结合较松散)
键(sp2-s) H C H C H 键(sp2-sp2) 键 (p-p) H H H C C CH3 H O C CH3 键(sp2-sp2) 键 (p-p) H
键(sp2-sp3)
H+ Li+ Na+ K+ Mg2+ Ca2+ Al3+ BF3 AlCl3 SO3 CO2 HX
离子的大小 电荷的多少
电负性
H2O
HO
F
Cl
AcO
SO42- NO3 ROH ROR RO NH3 RNH2
软:
接受体的原子大,带正电荷少,电负性较低 价电子层里有未共用电子对
RX ROTS Cu+ Ag+ Hg2+ RS+ Br+ I+ Br2 I2
H3C O H O CH3 H
分子间作用力大小顺序为: 氢键 >> van der Waals力
1.5 酸碱的概念
1) Brø nsted 酸碱理论 Brø nsted 定义: 酸: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碱: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H2O + NH3 OH + HNH3




共轭碱 共轭酸
强酸的共轭碱是弱碱:
课堂练习多次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约 3:7 )
平时成绩:习题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和
出勤率等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有机化学是一门学科基础课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应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
3. sp杂化
跃迁
2s 2px 2py 2pz 2s 2px 2py 2pz
原子轨道重组
180o
sp 直线型
2py
2pz
乙炔(CHCH)的成键示意:
py H pz
py
C
+ sp轨道 pz
C
H
H
C
C
H
H
C
C
H
H3C
C
C
CH
CH2
键(sp-sp) 2 键 (p-p)
键(sp-s)
键 (sp-sp2)
•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鉴别与用途
•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的主要内容
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
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碳原子的杂
化状态、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同分异构现象、主体异构, 主要官能团的特性 ③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典型的变化规律 ④有机化合物重要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规律,如取代、加成、 消除、氧化、还原、聚合、重排、重氮化等反应 ⑤有机反应机理,自由基取代及加成,亲电取代及加成,亲核 取代及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应机理等。
RSH I R 3P C2 H 4
RSR SCN C6H6
RS CN R
HS
H
“硬”、“软” 是用来描述酸碱抓电子 松紧程度。 硬酸 外层电子抓得紧 硬碱 软酸 外层电子抓得松 软碱
硬酸优先和硬碱结合,软酸优先和软碱结合
酸碱的硬软与酸碱的强弱无关。
1.6 分类和官能团


按碳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
直链 饱和
1.3.6 共价键的极性
电负性:原子核对成键价电子吸引能力的大小,吸 引能力越大,电负性越大。 成键两原子电负性不同,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不 同,导致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共价键的极性:看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 正负电荷重心重合——非极性共价键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的极性大小是用偶极矩(μ)来度量的。
表1.1 一些共价键的键长 共价键 共价键 键长/nm
C C C H C N C O
0.154 0.109 0.147 0.143
键长/nm
0.177 0.191 0.134 0.120
C C C C
Cl Br C CFra bibliotek② 键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