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形成论之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的特点:•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二、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3.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4.基本观点①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他所采取的行动的。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互动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 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派别。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是米德。
米德的学生布鲁默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 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富裕的意义而对 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富裕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戈夫曼认为,在表演中,人们通常都比较关 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他们往往通 过语言、姿态、手势等表现来形成人们所希望的 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几种印象: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效应。
3、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等。
3、冲突
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 对关系。
4、暗示
是在无强制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 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刺激,并可能使人们 依此刺激而作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 5、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 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 是交换关系。
本土方法论认为:
(1)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都 受着某些“民间”规则的支配,群体中的成员都 具有某种对现实世界的共同认识和理解,这种认 识和理解构成了“民间”规则的基础。
(2)这一理论认为,规定着社会相互作用的 民间规则包括许多含蓄的理解和期待。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社会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讨论的是 最常见的几种形式。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分别讨 论之,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结合, 并相互转化。
社会学概论 第5讲 社会互动
日常谈话中许多词语没有确定的含义,依靠双 方的共同理解来界定。
科长阿呆上领导家拜年,呈上红包时,
领导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阿呆:没什么意思,只是意思意思! 领导:都在一个单位的,你这样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承蒙您关照,真的是点小意思。 领导:哈哈!你这个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真没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哪里呢,是我不好意思啊!”
第1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第2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3节 非语言沟通 第4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第5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1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1、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 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 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互动可以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
3、个人空间的其他体现
三、非语言沟通与性别
社会互动存在性别的维度,女性和男性对 言语和非言语沟通有不同的感知和表达。
电梯与陌生环境
第2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1、行动(act):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 的全部反应,包括人的实际行为、对事物 和人的注意、以及感觉和想法。
人类行动的独特性:反应;思考回应甚至预演。
2、互动的三个阶段:
(1)甲方送出信号 (2)乙方接受信号,解读信号,并作出回应 (3)甲方根据乙方的回应,采取进一步的行
3、静态体语(posture):即人们的身体 或四肢保持某种状态的姿势。
二、个人空间
1、定义: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
2、爱德华·T·霍尔:个人距离的四种类型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45cm以内;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122cm以内;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365cm以内;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3.6m以外。
社会学第六章 社会互动
社会交换论的几个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越经常得到报酬,这 个人就越原因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 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 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 与此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 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 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 酬赏或得到了未估计的惩罚是,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 侵犯行为。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 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 和定名人。1922年获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起 在密苏里大学讲授社会学。1925年起先后 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夏威夷大学 任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 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社会学系主任。 1934年起担任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 《社会学丛书》主编;1941~1952年任 《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1955年任美国 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1956年任美国社会 学协会主席;1962~1966 年任国际社会 学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品有《电影和品 行》、《劳资关系中的社会理论》、《工 业化与传统秩序》、《符号互动论:观点 和方法》。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选择与具体情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了解情境及情境要求, 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一、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 两人关系可以获得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 情感和独特性,往往具有排他性特征。例如,恋人关系。 三人关系教复杂,每一方都要面对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 人的个性特征。这时很难达到二人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 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第三人往往可以扮演多种角色: (1)中间人——以局外人身份调解双方的冲突,但不能解决 冲突。(2)仲裁人——冲突双方都认可的、能以公平态度做出 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的人。(3)从中渔利者——利用冲突获得 个人利益。(4)分列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两人的冲突以便 从中获利。
现代社会学第六章 社会互动
3
(一)符号互动论对互动的产生及其实质的解释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互动与社会体系的构成是相 辅相成的,人们在互动中的相互参与,从而构成了社会 体系;同时,没有社会体系,人类的发展也不复存在。 米德把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 织与制度的建立,看作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 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4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理与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理:第一,人们对 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总是依据自己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 进行的;第二,人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第三,不论什么情况下,当人们在应对某事物而决定采 取行动时,人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自我交流”的阐 释过程,以解释、修改自己所赋予事物的特殊意义。
第六章 社会互动
任何社会角色或社会群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 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所谓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 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或手势、语言等信息的传 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通俗地讲,社会互 动就是指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中由个 人走向群体乃至更大的社会组织的转折点。
6
(4)处于社会的个体往往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 义多数同样的情境,这种情境定义(或解释)是通过社 会互动得以发展,并为群体所共识的,也是社会互动得 以进行的关键。 (5)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 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 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6)人类社会是由互动组成的,社会的各种特性是 由个体行为维持与改变的,社会角色与社会阶级的设臵是 由于存在人类行为与互动,但并非完全取决于二者。
10
(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又称戏剧 模型(dramaturgy model),指的是人们控制他人对于 自己观感的过程。我们会借助修正自我的呈现 (presentation of self),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响应。印 象管理不只是正式的场合,比如求职应征。我们日常生 活中,一直在进行印象管理,比如,学生上课穿衣服打 扮,中午决定吃什么,如何跟同学说话等。印象管理的 一个基本假设是:日常社会生活就是一个戏剧的舞台, 人们有如舞台上的演员(也同时是观众)。角色是面对 特定环境中的表演,用各种语言与其他符号,来呈现自 己的身份与意图。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
2024/3/14
12
• 2.角色理论
互动双方都依照一定的角色规范来行
–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
动,人们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如果没有另一方参与互动,角色就失
• 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024/3/14
16
(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
人关系
• 依据:互动参与的人数 • 二人关系:
– 因互动仅需要同对方有关系,所以会较为充分的考虑对方的需要和特点; – 两人可获得亲密感情,产生排他性 – 亲密性或许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如恋人)
• 三人关系:
– 需要考虑两个人的特征,很难达到亲密性 – 第三者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在其他两人产生冲突时):
(二)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 情景
• 依据:互动的目的 • 工作情境
– 互动双方有特定目标、明确分工、情感交流较少、言 谈举止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 社交情境
– 为了互动而互动、进行没有实际意义却轻松愉快的交 谈来帮助双方增进了解、轻松的展示个性、有一些感 情投入、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 熟悉情境
– 是指与熟人进行日常交往的场合、互动没有特定目的、 不必严守规则或礼仪(行为方式较随意)
2024/3/14
6
• 我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是按照事物对我们的意义 而做出的;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
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才能顺利的进行 社会互动
• 评价
– 将社会关系简单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社会结构 – 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的影响 – 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 评价
社会学概论--社会互动
22
求职面试中的印象管理
一、仪表礼仪 男士: 应留短发,梳理整齐,保持自然色; 胡须要刮干净,适当咀嚼口香糖保持清新口气; 短指甲,保持清洁; 应聘时,上身宜着单色衬衣或有稳重感的T恤,且领 口、袖口无污迹; 裤子平整,有裤线,且着色与上衣协调; 衣服保持平整、清洁;若着西装,口袋不放物品; 皮鞋光亮,配深色袜子; 全身3种颜色以内,避免配戴项链和手链等饰物; 精神饱满,面带愉快和自信的微笑
13
符号:是指所有能够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 事物。 共享定义—我们一般假定:不仅是对语言 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社会情 绪,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
14
“骑匹马”与“七匹马” ——一桩文字游戏引起的宰客案
今年“三.八”节,七名女游客在重庆南 温 泉游览。遇一马帮揽客,游客问:“骑一匹 马多少钱?” 一马夫回答:“骑(七)匹 马 30元。”七游客认为价格合理,高高兴兴 上 了马。 不到10分钟,终点站到了。游客掏出30 元钱,马夫怒目道:“早就说好了,一匹马
20
(四)戏剧理论
创始人:欧文.戈夫曼 又称印象管理理论 观点: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当人 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众来判 断的,这些观众对表演的事物非常警觉, 而这些失误则有可能反映演员真实性格的 某些方面。
21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印象管理指人们在互动中运用各种技巧, 给他人创造自己想要达到的印象。 社会情境是舞台,不同的情境(前台与后 台) ,有不同的演法,有不同印象管理 的方式,其中第一印象是极为重要的。
17
3.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第 5 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与形式一、社会互动的界定1、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一)暗示1、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有三个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二)模仿1、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模仿的特点:(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3、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三)交换1、交换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按照这个定义,构成交换应该有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2、交换的类型。
物质的交换和非物质的交换。
3、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交换主要是有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四)竞争1、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2、竞争的类型(1)竞争可以从社会互动的角度作如下分类: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可以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等;微观层面可以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恋人竞争等。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互动分析
• 狭义解释:竞争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 • • • • • • •
3、竞争
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互 相反对的行为方式。 广义解释:生存竞争。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 存在以来就有竞争。发生竞争的原因主要在于: 主观欲求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差异。 竞争的特点: 1、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2、有共同争夺的对象 3、竞争双方其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 方成功的机会,不可能双方之间同时获得成功 4、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产生原因: 人们在观 察、记忆、理解等等方面的不足或偏差。 为了耸人听闻,发言者往往夸大其词。• 正常的信息渠道受到阻碍或缺乏信息、信息不清时,个人 可能会依据猜测、想象,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 某些普遍涉及到公众的人或事易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对 此类人或事情的议论便会增多
四、集体行为的控制
• 集体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有性质之别: • 集体行为的破坏性或反社会性 • 集体行为的积极性 • 集体行为的控制主要是对那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妨碍人 • • • •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符号互动论 • 二、拟剧论 • 三、本土方法论
第三节 集体行为
•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及其特征 • 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自发的、无组织的、不受正 • • • • • •
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共同特征: 1、自发性 2、狂热性 3、非常规性 4、匿名性 5、短暂性
• • • • • •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年首次提出 学者看法:1、强调互动的结果,将人与人以及人与群体 之间的交互影响称为社会互动。 2、强调互动的过程,认 为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和沟通就是社会互动。 本书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 触、沟通等方式而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社会互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 第二,互动主体必须发生相互的接触 第三,互动主体对于互动符号的意义有比较一致的理解
社会学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四)顺应或称“调适”,指的是人们调整自己的思想认知、态
度、行为和习惯,以避免、减少或者消除相互间的竞争与冲突的 过程。
• 顺应常常是冲突的自然结果,但有时也可看成冲突的准备。冲突
的结果(不分胜负、一胜一负),则对于冲突的而这来说,对方 的行动、态度等方面都有所调整,有所改变,这就是顺应。
• 尼斯比特 1970 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自发合作或相互援 助;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契约合作。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二)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间直接 的和公开的争斗。彼此之间表现出一致对敌的态度或行为。
• 常见冲突方式: • 争吵/口角、殴斗、 • 决斗/械斗、诉论(文明社会)战争
• 人们通过妥协、和解、仲裁和容忍等方式达到顺应的效果。如市 场上的讨价还价常以各让一步达成交易。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 1.交往的概念
• 社会交往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过程的重要概念
• 马克思没有明确对“交往”或“社会交往”下定义,他认为交 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 程。
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 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王76页)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
• 符号互助论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 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 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 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 (王思斌)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互动作用或社会交往, 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 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 如:探索访友、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等,街头与陌生人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学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 第四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 第五节 社会网络 ❖ 第六节 集体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 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三)信息传播中的集体行为 1.传闻与谣言
传闻也叫做“闲话”或“流言”,它起源于 无名渠道的非正式消息。
谣言也是一种在非正式渠道中传播的消息, 但通常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谣言出自有目的的 制造。
在传闻与谣言的传播中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 种方式的“加工”:
①磨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 从全部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品味与兴趣的内容加以 渲染,而其他的就舍弃或淡化了。
那些巨大无比并且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 心,实际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网络。
❖三、网络分析的重要性
网络分析关注个人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 集体行为
❖ 一、集体行为的涵义
集体行为又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指那些具 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 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 二、集体行为的条件
1、环境和场所 3、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5、权力斗争
换能有效地沟 通和互动。
❖四、交换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彼得·布劳等。
这一理论强调: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 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 交换的需要。
几个有关的命题: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 ;剥夺和满足命题 ; 攻击与赞同命题
2、失范 4、相对剥夺
❖三、集体行为的类型
(一)群众 群众指的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 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社会学第七章 社会互动
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二是 比较作用。
(六)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托马斯“情境定义”概念: 如 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 情境就会变成真的。
默顿认为,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 [美]威廉.I.托马斯(1863-1947) 域,不管是社会或公共领域,还 是个体或私人领域,都有自我实 现预言作用的痕迹。
[美]默顿 (1910-2003)
(七)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G.Homans)、布劳 (P.Blau)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行动者 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社会互动 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指个人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 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 从等)和惩罚的过程。
[美]霍曼斯(1910-1989)
使用“破坏情境假定”或“蓄意 破坏规则”的实验
揭示了社会互动大量地依赖于隐 含规则或情境假设
[美]加芬克尔(1917--)
(四)人际互动论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互动社会心理机制的研究 人际吸引 非语言沟通 刻板印象 人际空间
(五)参照群体理论
海曼(Herbert H. Hyman) 认为个体往往将参照群体(即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
一、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二、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一)涂尔干的社 会互动思想
社会团结得以形成和延 续的基本行为机制在于 通过仪式设定来集中人 们的注意力、刺激其感 情并塑造团结感。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
[法]涂尔干 (迪尔凯姆) (1858~1917)
(二)韦伯的社会互动 思想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 境做些什么。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第七章社会互动
(social interaction )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通过信 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 会交往活动。
第七章社会互动
❖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互动者之间必须发生依赖行为
第七章社会互动
❖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 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 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 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用人 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 素质,其中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 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 成为重中❖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 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 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合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合作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第七章社会互动
关于合作的经典名句
1、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2、人心齐,泰山移。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和基础 ❖个性形成、发展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一切社会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
的基础 ❖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第七章社会互动
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 不久前,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 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 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 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 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 向度(性质):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相互作用、联系和影响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的,人们在互动中产生了社会规范、角色、价值观和文化等现象。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体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符号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包含了个体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互动。
社会互动的形式社会互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行为模仿、合作竞争等。
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和结果。
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社会互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个体性格、情感状态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在互动中的表现和结果。
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交互主义理论交互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产生的。
个体在互动中通过感知、解释、反馈等过程进行社会建构和个体塑造。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模仿行为、接受奖惩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技能和行为水平。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进行的。
个体在互动中通过言语、手势、动作等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了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
社会互动的意义与影响社会互动在个体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推动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社会互动,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实现了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互动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互动
四、社会互动理论
• (一)形式主义互动论:乔治·齐美尔
• 社会是人们行为的组合,是人们的互动模 式。人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就是 社会产生的过程,既不同意唯名论也不同 意唯实论。
• 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以经常发生的个人与 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基础
• 社会学的任务不是研究一切社会现象,而 是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形式。
• 人高于其他动物之处,除了身体的姿态外, 还以语言为交际工具。符号的使用超出了即 时的直接互动,扩展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 人的思维也依赖于符号的使用,它使人们能
• 符号互动论内部的分歧:
• 主要是两个学派: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 派之间的分歧。
• 代表人物是: • 赫伯特·布鲁默(芝加哥学派) 主张注重用
• 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此情 景中能做什么?
•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 把社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目标
• 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 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
• 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一方消灭另一 方:多数情况下一方或双方会改变其思想、 态度和习惯顺应对方,避免冲突
• 亲密距离:45cm以内。在亲密的个人接触 中保持的距离
• 私人空间:45-122cm。与朋友和熟人交 往时保持的距离
• 社会距离区:122-365cm。用于正式场合, 如会见
• 公共距离区:365cm以上。用于演讲、表
• 第一,距离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 人际关系越是密切,相互间的距离越是接 近。
• 三人关系:每一方都面对 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 人的个性特征。
• 不可能达到二人关系中可 能具有的亲密性。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互动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
如何理解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学视角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的活动。
这种活动总是在某种情境、场合和环境中展开,并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常常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而是双方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社会学家往往将社会互动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典型的分法是:社会互动可分为间接互动和直接互动。
间接互动是指跨越了空间、时间、机构等不同维度、以非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的互动。
而直接互动则强调人们相互接触、面对面交流、心理产生共鸣和沟通的方式和过程。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学家通过不同的维度,如组织内互动、社会网络互动、社区互动、跨文化互动等,来进一步细分各种互动类型。
三、社会互动作为一个涵盖广泛、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需要考虑它的社会背景、社会顺序、社会结构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社会学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从社会历史和文化角度,分析不同类型互动的形成、演化和变革规律。
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普及,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2、从社会学原理的角度,解释互动现象的必然性和统计规律。
社会学家往往试图通过数据、样本和统计方法等途径,找到社会互动所具有的规律,并就这些规律开展细致的解读。
3、从结构角度,揭示各种互动对于形成群体、组织和社会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产生组织共识、协作、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4、从行为角度,分析不同类型互动对群体行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在不同情境和背景下,人们的互动方式会发生变异,不同的互动方式对群体行为和社会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产生一致性的行动)
• 狂热性(参与者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直至达到失去理智 的程度) • 匿名性(参与者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 • 失范性(参与者往常遵循的规范的约束力降低,以某些临时 产生的行为准则取而代之) • 短暂性(聚集得快,消散得快)
5.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产生原因: • 突发性因素 突发性因素指不可预料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海 啸、台风、沙暴、水灾、旱灾、火灾、空难、海难、矿难等的发 生。
小Z为获得S小姐 的芳心,在工作 和日常生活中是 关怀备至,呵护 有加。每日嘘寒 问暖,经常邀请 S小姐吃饭看电 影,甚至不惜重 金送上各种礼物。
• 交换:个人和群体所
采取的旨在获得回报 的社会互动形式。 • 交换:有型物品,无 形的精神品,物品与 精神平。 • 回报:有形的物品, 无形的社会资源。 • 平等互惠的原则。
3. 社会互动的手段 课堂游戏(一)
A组
B组
C组
3. 社会互动的手段
语言沟 通
有声语言
非语言 沟通
体态符号
无声语言
辅助语言符 号
3. 社会互动的手段
有声语言的沟通
人们通过口头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包括说和听。
具体形式有:对话和独白。
3. 社会互动的手段
无声语言的沟通
人们通过书面语言形式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书中提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除了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
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又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多为无理智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这种模仿是出于人的防卫本能,在高度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中, 每个人都认为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选择。但事
实上这种无理性的相互模仿可能导致最不安全的结果。
• 政治因素 某些政治事件,如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执法犯法、贪污腐 败、失职渎职等,都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和不满,处理不当还可 能激化矛盾,引发政治性集体行为。 • 经济因素 当经济结构失衡、经济运行紊乱时,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就 会受到损害,人们在生活前途不确定、心理安全没保障的情况下, 恐慌心态会不断加剧,从而引发集体行为。
彼得· 布劳
形的交换行为。”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社会交换论:
付出与回报对等无疑是交换的原则,但
由于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某些交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 攻击-赞同命题。
换事先就是在不对等基础上进行的。 当交换的一方无力以相应的资源回报对
方时,他就得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
戈夫曼
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表 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
象,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
的目的。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拟剧论:
(1)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把经济学与心理学的
概念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他
乔治· 霍曼斯 的理论目标:“把社会行为 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 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 或付出成本的,有形的或无
• 维权、抗争性群体事件
5. 集合行为
5.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产生条件: • 心理条件 心理条件指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这个过程正好 是集体行为的一种心理动员和思想动员,它使原来就存在的社 会张力的能量集中到某一焦点上,并继续围绕这一焦点事件激 荡。
• 舆论条件 舆论因素是维系集体行为的看不见的纽带。舆论传播的途径有 两种:一是大众传播,主要依靠现代传媒工具。大众传媒具有 模拟环境和价值导向等功能,动员群众的力量非常之大。另一 种是人际传播,它是隐蔽性舆论产生的主要工具,也是维系群 体的主要纽带。
4. 社会互动的类型
S小姐和小Z由于 吵架开始冷战, 而小Z忙于生意, 也无暇顾及S小 姐。这时候X先 生出现在S小姐 身边。
• 竞争:遵循某些规则
的一种合作性冲突。 • 竞争发生的条件:共 同争夺的目标,共同 争夺的对象,排他性。 • 配偶竞争、政治竞争、 文化竞争。
4. 社会互动的类型
小Z的生意最后 以失败告终,而 X先生原来一直 爱慕S小姐。S小 姐的母亲在得知 所有事情后。强 烈要求S小姐与 小Z分手,选择X 先生。并处处阻 止小Z与自己女 儿交往。
• 强制:一方迫使另一
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的制约行为。 • 物质性的,精神性的, 心理性的。
4. 社会互动的类型
S小姐在母亲的 干涉下,最终和 小Z分手。小Z不 甘心,仍然想挽 留这段关系,于 是开始疯狂骚扰 S小姐。S小姐无 奈只好躲避小Z。
• 回避:一方为了某种
目的而采用的躲开另 一方的互动行为。 • 消极行为&积极意义。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本土方法论: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 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 哈罗德*加芬 克尔 序进行社会互动,这些 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 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
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本土方法论:
由于这些规则太习以为常,所以人们平时并不注意这些规 则在发挥作用。一旦这些规则遭到破坏或遇到挑战,人们 就能感觉到了。他用“打破常规”的方法揭示这些 “常 规”的存在。 良性的、正常的互动式以日常生活中的秩序为基础的。
符号互动论:
(1)将社会关系简单的归结为人际关系,仅仅关注 个体的互动方式。 (2)忽视对宏观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 (3)忽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 重要影响。 (4)缺少对群体互动的解释力。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拟剧论: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所有 社会成员都是这个舞台上 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社
社会形成论 -----社会互动
社会工作学院 王茜
1. 含义
2. 相关理论
社会互动
3. 手段 4. 类型
5. 集合行为
1.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对他人采取社 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 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 社会行动的过程。
1. 社会互动的含义
5. 集合行为
• 文化因素 某些文化现象,如,价值观念的冲突,新旧规范的矛盾等,都 会给人们的行为带来某种混乱,严重的情况是引发集体行为。
•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将自己的处境与某参照系统进行比较,
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挫折心理——相对剥夺感,会使人
们的劳动积极性明显下降,不仅如此,人们还可能产生对于社会 的消极情绪甚至是敌对情绪。这也是经济性集体行为多数会转化 为政治性集体行为的重要原因。
这样,交换就会产生分化于是引发了冲 突与整合。
社会就是在由交换行为所引起的冲突与
整合中变迁的。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社会交换论:
(1)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2)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忽视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社会交换论:
(1)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2)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忽视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
社会互动的条件: (1)是生在行为主体之间; (2)是行为间能产生相互影响; (3)是主体间有信息传播; (4)在一定情境下进行; (5)互动会对主体间关系产生影响。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符号互动论:
乔治. 米德
人类互动是基于 有意义的符号之 上的一种行动过 程。所谓符号: 有意义地代表其 他事物的事物
5. 集合行为 相关理论
•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理论 勒庞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个个不同,但一般都是理性的、有教
养的、有文化和负责任的。但一旦聚到一起,随着聚众(crowd)
的规模逐渐增大,他们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启发和感染,最后 导致原本互不相同的个体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渐趋一致;其行 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控制,变得越来越非理性 ( irrational)。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符号互动论:
(1)符号在互动过程中是重要的中介。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4)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 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 (5)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
2. 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
4. 社会互动的类型
S小姐在母亲的 建议下,最终和 X先生在一起。 小Z在一系列的 疯狂行为后,也 认识到自己的不 理智,在和S小 姐沟通后,最终 两人和解分手。
• 顺从:互动的一方自
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 行为,按另一方的要 求行事。一种受压力 支配的互动行为。
• 顺应:行为双方或各
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相互适应的互 动行为。包括:和解, 妥协,容忍。
5. 集合行为
课堂思考(一)
(1)视频里面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个事情? (2)里面人物是怎样的表现? (3)产生原因
5. 集合行为
含义: 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 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5. 集合行为
特点 • 自发性(自愿参加)
• 无结构性(无组织性,参与者之间只存在某种松散的联系) • 感染性(情绪性,参与者情பைடு நூலகம்上相互感染,行为上相互模仿,
5. 集合行为 相关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斯梅尔塞用“价值累加理论” 解释群 体行为。该理论提出集体行为发生的六个必备条件:结构性
诱因、结构性紧张、一般性信念、触发因素、行动动员和
社会控制能力的疏忽或失效。
5. 集合行为 相关理论
• 模仿理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