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2
中国旅游文化
古灵山游记今年暑假,我很荣幸地被高中英语老师到古灵山一游。
早前就听说过了古灵山风景很是优美,假期一去,果真让我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现在,大家一起跟着我的脚步来欣赏一下古灵山的旅游文化吧。
据我所知,古灵山景区位于淇县(朝歌,纣王皇都)城西15公里处,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文化旅游景区;是女娲修真处、纣王降香处、《封神榜》故事发生地。
走进古灵山,到处都是奇异的景色。
观赏之余,老师还不忘给我讲解一下关于古灵山的文化。
据老师所说,主题文化是女娲文化和殷商文化。
主要由六大游览版块组成:纣王降香处——女娲宫主景区,纣王采暖行宫——朝阳寺,纣王避暑行宫——清凉庵,清代古民居石头城——凉水泉,天下第一铜顶,佛教圣地——灵光阁,现存有主要景点有:女娲宫、女娲峰、女娲池、太公湖、玉带河、醒目泉、古佛洞、补天阁、灵峰、财神沟、龙潭峡等2百余处,自古就有“灵山抱妙寺,神泉涤心埃”的美誉。
古灵山自古就是群仙聚汇的风水宝地,始建于殷商时期,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人祖女娲修真处。
南北朝梁普通年间,由曾出任京城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四十年的著名高僧、朝歌人法上在此修行。
唐永微六年,高宗皇上曾特召灵山寺长老法一到长安垂询佛事,唐开元年间,灵山寺又得以重修。
这期间,寺院所辖面积500余亩,高僧200余人,古磬阵阵,木鱼声声,游客云集,香火旺盛。
寺西侧有女娲宫,相传是纣王降香的地方。
明代嘉靖年间淇县县令于慧题写了灵山十景:“危岩少进,群峰耸翠,列柿流丹,一经蓬壶,半岩风雨,九天鸣佩,巨崖走蛟,双剑横秋,东海龙吟,西山虎啸”。
明崇祯时监察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诗曰:“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
怎么样,各位,是不是很惊叹于古灵山的美景。
别着急,这都还只是前菜呢,正餐还得听我慢慢道来。
古灵山主要由女娲峰、古佛洞、女娲宫、玉带河、黑龙潭、大佛殿、观音洞、卧虎洞、清凉奄、朝阳寺等60多个景点组成。
雄浑秀丽的山水景色与千年古迹、优美传说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一独特的旅游胜地,是人们观光、朝拜、探险的好地方。
中国旅游文化
需要注意: (一)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以对一般文化 的研究为基础,离开了一般文化,旅游文 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旅游文化是就一般文化与旅游主体—— 游客的旅游活动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开辟研 究领域的,不能脱离旅游的实际谈论旅游 文化。 (三)旅游文化不是对一般文化的简单援引, 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繁荣。反过 来,旅游文化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了一般文化的内容。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促进国际交流,增加友好情谊。 (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改善国际 形象。 (四)加快改革步伐,增进居民开放意识。 (五) 推动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遗产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
第四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二)单一的、封闭的文化体系向多样的、开放 的文化体系发展 (三)让游客由静态观赏到亲身参与 (四)满足游客由对异域文化的浅层了解到深层 认知的需要
最早把“旅”和“游”二字连用是南朝梁 诗人沈约的《悲哉行》: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 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蘋。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送姚孙还河中》 唐·韦应物 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 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 留思旁树饮,惜别暮春晖。 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
《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 唐·白居易 江海漂漂共旅游, 一樽相劝散穷愁。 夜深醒后愁还在, 雨滴梧桐山馆秋。
2、关于“旅游”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目前对“旅游”的解释有十 几种,综合起来,又都侧重于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强调动机。认为旅游活动“在于消遣、 休息或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 第二,突出时间。认为旅游是“旅客在某个国 家逗留时间至少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旅行活动。 第三,重视空间。认为旅游是“离开定居地点 到较远的地方逗留”。
《中国旅游文化》期末复习试题2含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一、填空题(30分,每空1分)1.我国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是___________建立的___________王朝。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___________ 即位后使用的“建元”。
3.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称,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4.李春设计建造的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5.“天人合一”和追求自然,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有着鲜明的个性的艺术风格,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造园艺术,___________;二、分隔空间,___________、;三、园林建筑,__________;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6.中国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
7.中国佛教包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体系,佛教诞生在___________,发扬光大却在中国。
8.“五斗米”道奉____________为教主,以____________为其主要经典。
9.我国的四大名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蜀绣。
10.中国茶道有“四谛”,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福建的___________、江西的___________、湖南的___________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二、单选题(20分,每小题1分)1.从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出发,将旅游文化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A、媒体B、资源C、客体D、企业2.“建安”是属于帝王的什么号()。
A、庙号B、年号C、谥号D、尊号3.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是相关联的,下列哪个是表示反义的关系()。
A、屈原名平字原B、诸葛亮字孔明C、韩愈字退之D、关羽字云长4.中国古代五行论中,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第二章 旅游文化
舜死于“巡狩”南方,最终死于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 英闻讯循迹寻夫,也身投潇湘。湘妃竹。
夏朝女以太康是历史上第一个因游玩而丧国的,整天耽于 游猎。继位两年后一天,他带着宠妃和亲信去游猎,竟然一去十 旬不归,不知去向,朝野为之一片混乱。后弈乘机造反,夺取政 权。
最后,山水比德说为旅游活动在人生中的崇高地 位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和美学的基础。两千多年来, 中国人几乎无不受孔子这两句话的影响,到大自 然中去旅游赏美,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由 孔子所总结的欣赏自然美的传统,代代相续,流 传至今。欣赏,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 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 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构成了“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承天地之灵气,接 山水之精华的思想,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大特色。
1.以形媚道、澄怀味象的审美情趣的提高;
——儒家的山水比德说只注重自然美的社会属性,而忽 视了其自然属性,对自然美本身所具有的线条、形体、 色彩、气韵等美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关照。而以形媚道 则确认自然界存在的形式美。
山水比德说的意义
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人伦的色彩,自然的美要经过 “人化”之后,要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上的德,才 具有美的价值,带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山水比 德说将人类对大自然的恐惧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 知己力量,将大自然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表 明人的山水意识已经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因而 进入了人类与山水融合的新时代。
尚古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文化遗产和文物 遗迹的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尚故意识对后世的影 响:评价旅游景点越古越好;杜撰名胜,抬高身价; 沿波讨源,重视古人古事的介绍
中国旅游文化
海南军坡节的地域内涵一、海南军坡节的历史来源㈠、军坡节的历史来源军坡节被称为海南人的庙会,大年过后,农历二月到三月之间便是海南人闹军坡的时节。
军坡,也叫军期,海南民间称之为“闹军坡”、“发军坡”、“吃军坡”、“行军期”等。
这个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节日相传已有1300年历史,起源一般都认为是以纪念冼夫人为主。
㈡、冼夫人对海南历史的贡献冼夫人(公元513-602年)原籍并非海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凉郡(郡治在今日阳江县西)内越旗大姓冼氏人。
冼氏世为越族首领。
冼夫人自幼聪敏过人,在父母家时勤学经书,苦练武艺。
长大后有智谋,懂军事,在多次平叛乱中战功卓绝,威望甚高。
公元569年(陈,宝帝太建元年),她率兵平定了广州刺史、轻车将军欧阳纥的叛乱后,当时广东的西南地方、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都是归她管辖之下。
冼夫人在辖治海南期间,建置崖州,愎复海南与中原的联系,平定海南叛兵匪贼,使得海南地方安定,百姓乐业。
她大胆改革,奋力图强,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一是她从大陆组织移民来开发海南,这些移民上岛后,把当地岭南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推行牛耕、兴修水利、选育良种、制肥施肥、田间管理等传授给海南人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是亲自副食儋县百姓,迁移县城到离海较远的东南方,避免了水患为害,使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她倡导垦殖,无偿地向农民提供种苗、种子,又设法向人民传授纺织、制衣技术,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四是她的丈夫冯宝在海南组织人民办学,还把医疗知识传授给人民,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学识以及寿命。
是建庙奉祀最多的历史人物,而且很为神化。
海南人民群众称谓她为冼夫人、冼太夫人、谯国夫人、诚敬夫人、圣母娘娘、郡主夫人、懿美夫人等,她成了海南群众心目中的神灵偶像。
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高州视察冼太庙时,赞誉冼夫人是“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指示要发扬冼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㈢、军坡节与“公期”和“婆期”的关系海南的军坡节一般分为“公期”和“婆期”,指的是公祖或婆祖的生日,主要是祭祀先祖和历史人物。
第二章 中国旅游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公元前215年,出游东北的燕赵大地; 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出游,行程5000多公里。
汉武帝的巡游: 有据可查的巡游30次,大规模的4次。 秦皇汉武的巡游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弊多于利, 但它对交流经济、文化、观风知俗、了解民情, 特别是发展道路和旅游事业,开发名山大川旅游 资源等,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嵇康: 竹林七贤核心人物,玄游家、文学家。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他“长好老庄”;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采药游山泽,会 其得意,忽焉忘返。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 为神”。
阮咸:阮籍侄子,音乐家。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勃兴期
山涛: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 向秀:玄学的完成者。 刘伶:中国第一酒狂。 王戎:竹林七贤中的小字辈。
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中国第一酒狂、“竹林七贤” 之一刘伶:
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 下联:蛟龙两盅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夏商周帝王的游猎活动 田猎—囿—游猎场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穆天子传》: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游记文学作品, 也是先秦帝王的第一部旅游史。
王国维认为,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游人的情意 和山水的物境,只要两者水乳交融,即使足不出 户,纵或晚上做梦,也能形成一种游境。
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形成期
庄子的旅游思想: 环绕“道”的氛围,追求时髦和奇特,富于幻想, 轻视传统,喜爱冒险,强烈要求变化,憧憬人迹 未至、稀奇古怪的旅游胜地。
先秦时代,旅游概念逐步明晰,主要建立了以儒 家为代表的“比德说”、道家为代表的“逍遥游” 旅游思想理论,儒家、道家崇尚自然美的审美传 统对后代旅游活动和旅游思想理论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无论孔子或庄子都是中国旅游文化思想史 上的拓荒者,他们的旅游思想都是中国旅游思想 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意象视角初探
口 程遂营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
面 , 完型心 理 学” 诉 我 们 , 类 身 心 总是 具 有 一 “ 告 人
种 追 求 完 满 的 倾 向 , 力 想 通 过 当下 自 己的 努 力 , 竭 补
文 化 遗 产 旅 游 产 品 创 新 设 计 的意 象视 角初 探
庄 志 民
得 到 “ 遥 ” 逍 。
历经 磨 难 而 开始 踏 上 坦 途 的人 类社 会 , 实 是 其 建 立在支 离破 碎 的历 史 记 忆 和 具 象 遗 迹 基 础 之 上
的。这 一 点 , 我们从 世界 性 的文 化 巡 游 过 程 中可 以 强 烈地 感 受到 : 夏 的圆 明园废墟 、 及 的卢 克 索神 华 埃 庙 以及 置放 在 法 国卢浮 宫 内的 断臂 维 纳斯 …… 太 多 太 多现 实 的历史 图景 在 无 声地 向 我们 吟唱 , 人 所 古 创 造 的璀 璨 文化 流传 至今 的 , 往是 一 种残缺 5期
月 刊
边 的雷 峰塔 ; 的遗 迹地 原 真 的历 史 文 物 已经荡 然 有
无存 , 干脆 从历 史 文 献 中发 掘 线 索 , 重新 设 计 , 成 形
( 者为该校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研究室主任 , 授 ; 作 教 收稿
日期 :0 0— 3—1 ) 21 0 6
辈所 见永 远 只 能 是 祖 宗 留下 的“ 拆碎 不 成 片 断”的
“ 宝楼 台” 一方面 , 史遗 产 并 不 具 有原 真 意义 七 。 历 上 的完整 性 , 不论 其 表 象 , 是 内蕴 的意 义 ; 一 方 还 另
建筑 , 如安 徽风 阳 中都 城现 在 可供 游客 观 览的鼓 楼 ; 有 的则保存 部 分遗 迹 , 在原 址 重构 新 品, 如杭 州 西湖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3.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
难点: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民俗活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2. 讲解新课(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通过讲解民俗文化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结合实例讲解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
(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分析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吸引力,以及民俗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介绍我国各地民俗文化的特点,如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舞龙、四川的变脸等。
(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的一道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2. 内容:(1)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3)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4)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我国两个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3)谈谈你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的认识。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五章“江南水乡”与第七章“丝绸之路”的精彩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第五章的“江南水乡概览”、“水乡古镇的特色与文化”、“水乡风物与民俗”;第七章的“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丝路旅游与文化体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
2. 掌握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色,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与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图、挂图、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江南水乡概览:介绍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点。
b.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
c. 水乡古镇特色与文化:分析古镇建筑、民俗、风物特点。
d. 丝路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介绍西安、敦煌等城市及莫高窟等文化遗址。
3. 实践情景引入:设定学生为旅游策划师,设计一条串联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
4. 例题讲解:分析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点,设计旅游宣传文案。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a. 概览b. 水乡古镇特色与文化c. 水乡风物与民俗2. 丝绸之路a. 历史背景b. 重要城市与文化遗址c. 丝路旅游与文化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比较分析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特点。
2. 答案:b. 学生设计的旅游线路需涵盖两地特色景点,旅游攻略要体现文化内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江南水乡与丝绸之路的实地旅游资源。
b.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与感受。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课程类别:核心学习领域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定位:《中国文化与旅游》是我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旅游英语、导游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同时,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开设。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突出人文精神教育思想理念,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人文教育思想的平台上,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实现学生技能由经验层面相策略层面的提升。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2.了解旅游建筑文化。
3.掌握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文学。
技能目标:1.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
2. 具备逻辑分析、自主学习延伸能力。
3.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素养目标:1.使学生理解旅游文化知识对专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
3. 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四)后续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二、课程内容标准(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三、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教学模式《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根据导游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设计了七大学习领域,《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要打破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导游讲解、导游服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突出对讲解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展开,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
旅游文化 综合卷二答案
旅游文化综合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1.所谓“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常是从___开始的。
P25( B )A.炎帝B.黄帝C.西周D.东周2.京杭大运河全长___千米。
(A )A.1794B.1795C.1796D.17983.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0万的主要有___。
( A )A.壮、回、满、维吾尔、苗、彝、土家、藏、蒙古B.壮、回、满、畲、苗、彝、土家、藏、蒙古C.壮、回、满、维吾尔、苗、彝、土家、藏、朝鲜D.壮、回、满、维吾尔、苗、彝、土家、藏、布依4. 居住在___的汉族,则根据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
( A )A.晋陕黄土高原B.南方地区C.华北平原D.华东地区5. “江南第一灯会”从___绵延至今。
( B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6.黄山的___是大自然的上乘之作,被称为黄山的“第五绝”。
(D)A.奇松B.云海C.名瀑D.冬雪7.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向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誉,自秦朝以来,即被推为天下第___名山。
(B)A.一B.二C.三D.四8. ___是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憩、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
(A)A.亭B.榭C.廊D.轩9. 北京颐和园内,在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的湖畔中有不少垂柳,这些垂柳的构景作用是___。
( D )A.障景B.对景C.借景D.添景10. ___,肉食五畜俱用,水产以海味取胜,色调浓重,口味偏咸,习尚五辛。
(B)A.金陵菜B.徐海菜C.淮扬菜D.苏锡菜11.宋嫂鱼羹,这道菜至今已有___年历史。
( C )A.六百多B.七百多C.八百多D.一百多年12. ___,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
(C)A.广目B.持国C.多闻D.增长13. ___的造像,是中国五代至元代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
(B)A.龙门石窟B.飞来峰C.敦煌石窟D.云冈石窟14.___不但用来遮阳挡雨而且也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使大门显得更为气派。
旅游文化学导论2旅游体验文化
第二章 旅游体验文化
旅游体验文化的真正价值
1
2 3
赏心悦目的直接感受 悦神悦志的审美领悟 茅塞顿开的精神升华
第二章 旅游体验文化
第三节 旅游体验文化中的审美愉悦
一、美感体验之崇高
1.自然山水中的崇高审美形态 中国山水素有南秀北雄、阳刚阴柔的美学风貌,山水景观 体现了雄、险、奇、秀、幽、旷六种美学风格。 其一,雄伟壮观 其二,惊险峻峭 其三,旷远宏阔 2.人文景观中的崇高审美形态 中国有许多生产民俗传承,诸如生产经验民俗、英雄崇拜 民俗、自然崇拜民俗、神话偶像崇拜民俗。
第二章 旅游体验文化
其四,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 中国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架构的组合、 各构件的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达到 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其五,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 善于用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突出特点之一,而且色彩的使 用与主人的身份地位要契合。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大面积的原色,包括黄、红、青、绿、 蓝、白、黑等。 其六,三段式的外观特征 就外观而言,中国古代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 组成,称为“三段式”。
第二章 旅游体验文化
三、美感体验之悲喜剧
悲喜剧通常情况下是针对艺术作品德审美体验来说的,而 在对旅游者的审美体验过程中,也会经常以艺术作品作为 审美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审美体验的愉快感受便呈现在 一种悲剧情怀或者是戏剧情怀当中。 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也曾经做过比较明确的概括:“悲剧 感是崇高感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两者并不是同时并存的: 悲剧感总是崇高感,但是崇高感并不一定总是悲剧感。” 至于喜剧作品,那是一种以丑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 旅游者在欣赏这种艺术品的时候,获得的是直接的、即发 的、轻松的快乐,旅游者通过对于丑的认识和否定,最终 获得美感体验。
《中国旅游文化》课件-文化与旅游
(2) 官吏宦游
张骞(约公元前175~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和旅行家,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奉武帝之命, 带100多人出使大月 氏(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他从长安出发, 经陇西(今甘肃临洮), 穿 河西走廊, 出阳关, 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 过康居(今巴尔 喀什湖一带), 到大月氏, 行程7000多公里, 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 路, 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发展的广泛性
服务的一体性
地理的集中性
4 旅游的分类
按地理范围分类
国际旅游、国内旅游
按旅游性质和目的分类
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访问、健康医疗、 宗教朝圣、探险旅游
按参加人数分类
团队旅游、散客旅游、自助旅游、 互助旅游
第二节 中国旅游的历史
目录 CONTENTS
01 中国古代旅游 02 中国近代旅游 03 中国现代旅游
1.2 文化的含义
文化具有社会普遍性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而不是自然物
文化是人类智慧 和劳动的创造
1.3 文化的结构
1
物质文化
2
行为制度文化
3
精神文化
2 旅游文化
2 旅游文化
2.1 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 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 的旅游资源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化特征和文化规律。
2.2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
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第三节 文化与旅游文化
目录 CONTENTS
01 文化 02 旅游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
《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 自然规律 人文: 人伦社会规范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第二章山水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二章“山水文化”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朝代的演变;名山胜水的地理分布及特点;以及山水文化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名山胜水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山水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山水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体现。
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名山胜水的地理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水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之美,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历史地位。
(2)介绍名山胜水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3)分析山水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哲学中的体现。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庐山为例,让学生了解庐山在中国山水文化中的地位,并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1)例题1:分析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体现的山水文化。
(2)例题2: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及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诗,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山水文化起源与发展名山胜水地理分布文学、艺术、哲学体现2. 实践情景:庐山3. 例题解析:王维《山居秋暝》中国山水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山水诗,阐述其体现的山水文化。
(2)了解并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名山胜水。
2. 答案:(2)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实地感受山水文化。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二)——旅游想象的社会意涵
T o u r i s m a n d B e y o n d [ M] .O x  ̄ r d :B e r g h a h n , 2 0 1 0 .
③ Mo r g a n N ,P r i t c h a r d A. T o u r s i m Pr o mo t i o n a n d Po w e r :
美境之中, 在 那里 , 地 方景观 与人群 通过 被观 察、
被感知、 被想象 , 从 而被 旅 游 者 所 消 费①。 然 而 , 由 于想象总是置身 于更广 泛 的社会 文化架 构 中, 目 的地 市 场 营 销 人 员 根 本 无 法 对 其 完 全 掌 控 。 因 此, 我把 想 象 界 定 为 能 够 与 人 们 的个 体 想 象 互 动 、
游者 的 多个旅 游经 历 中, 对 目的地 的想 象 仍 然是 可
变 的; 而外 部社会 文 化变 化甚 至可 能彻 底 地 “ 毁灭”
对 一个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处女 地 的想象 。
B u s 3 6 1 5 ,B E一3 0 0 0 L e u v e n ,B e l g i u m)
并 能 被 用 于 意 义 制 造 与 世 界 塑 造 的 社 会 传 播 的 代
灌 输。 因此 , 尽管 想 象 的精 确 运 作 方 式仍 然 隐藏 在
我 们 的视觉 之 外 , 但 其 运 行逻 辑 可 以从 其 可视 化 展 示、 从人 们所 言 与所 行 加 以推 理。 当旅 游想 象 在 社
I ma g i n a t i o n a n d A n t i c i p a t i o n i n T o u r i s m [M ] .O x  ̄r d :B e r g h a h n ,
旅游文化项目二任务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大同云冈石窟
云岗石窟第5窟:据说是孝文帝 为了纪念他的父母而建造的。
洛阳云冈石窟
卢 舍 那 大 佛
龙门石窟宾阳洞“礼佛图”浮雕
两晋、南朝简表
朝代 西晋 东晋 南 朝 宋 齐 梁 陈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司马炎 266年—316年 洛阳 司马睿 317年—420年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萧道成 479年—502年 萧衍 502年—557年 陈霸先 557年—589年
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人物
祖冲之
朝代
南朝
称谓
科学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科技文化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 各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魏 蜀(汉) 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立年代 220年 221年 222年
三 国 鼎 立
1.“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 哪一国实力最弱?
最强:魏 最弱:蜀
主要科技贡献
把圆周率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 之后七位数字,较欧洲人早 1000年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 一部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 的优秀著作
贾思勰
北朝
农学家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 地理学家 理学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学 和史学价值
二、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人物
王羲之
朝代
东晋
称谓
书圣
主要成就或代表作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
东晋
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石窟艺 术
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随佛教的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传播而发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 展 高的艺术成就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一学期总学时:64(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导游、酒店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可作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公选课面向非旅游专业学生开设。
作为一门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方面,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专业支撑性课程。
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作用1、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是前后续课程的文化支撑,共同构成旅游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共同构成加强专业素养系列课程,从而实现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本课程为职业技能提供旅游文化方面的支撑,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提供相关知识支撑作用。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实施体例模块化,内容专题化教学,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注重实践性、职业性,开展探索性、协作性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特点,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内容的基础性、人文性、应用性,以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相关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及理解、介绍、欣赏旅游文化资源的能力。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做合一,化文化为素养,化知识为行动,推动知行合一理念的实施。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2、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生敬岗爱业精神的培育;3、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文化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有()()()
2、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自然山水的()()()()()等方面。
3、凿于唐代的(),为我国最大的佛教石雕像。
4、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有()()()()()()
5、中国酒文化的特点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文化
2、旅游主体文化
3、酒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的结构是怎样划分的?
2、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宫殿建筑的影响。
3、中国的饮食文化观有哪些?
4、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结构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有哪些?(20分)
2、旅游业的发展会对旅游接待地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所造成的旅游接待地和旅游客源地差异
的缩小是否会降低旅游接待地的旅游价值?怎样对待旅游接待地的差异性?请谈谈你的看法。
(15分)
答案
一、填空。
(每空0.5分,共10分)
1、旅游客体、旅游主体、旅游介体。
(1.5分)
2、形象美、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朦胧美、音响美。
(2.5分)
3、乐山大佛(0.5分)
4、历史性、民族性、地区性、广泛性、国际性、时代性。
(3分)
5、历史源远流长,讲求色、香、味,社会化和政治化,注重酒礼和酒德,与中国文学水乳交融。
(2.5
分)
二、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15分)
1、文化:文化应当是指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语言文字、思维
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法律精神、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精神与物质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5分)
2、旅游主体文化:是涉及到旅游的与旅游者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关的文化。
它包括
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旅游者的旅游动因、旅游者的居住地的文化形态、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旅游者的职业、旅游者的心理、性格和爱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等。
(5分) 3、酒文化: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
的和行为的现象的总和。
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的范畴。
(5分)
三、简答。
(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按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可分为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3分)按照文化的结构模式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3分)按照旅游文化的主体和旅游交换的过程分,可分为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4分)
2、(1)礼制的最高体现。
①从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来看,代表封建皇权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2分)②在建筑的安置上,级别、高度、规模有很大差别。
(2分)③就三大殿本身来看,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又有很大差别。
(2分)
(2)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①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在数字上以奇数“九”、“五”为吉,九五是至尊的数字代表。
(2分)②儒家文化的影响。
(2分) 3、中国的饮食文化观有:(1)医食合一(2分)(2)饮食养生(2分)(3)养助益充(2分)(4)孔
孟食道(2分)(5)畅神悦情(2分) 4、基本结构:(1)茶文化的物质层次(2分)(2)茶文化的制度层次(2分)(3)茶文化的精神层次
(2分)影响:(1)有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解人的精神压力,平衡人的心态。
(2分)(2)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分)
四、分析与论述
1、(1)自然天成(3分)(2)南秀北雄(3分)(3)妙在含蓄(3分)(4)小中见大(3分)(5)诗情画意(4分)(6)情景交融(4分)
2、本题没有标准答案,属于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逻辑上论述的合理性具体给分。
(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