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黑人反种族主义者——解读《八月之光》中的乔安娜·伯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黑人反种族主义者——解读《八月之光》中的乔安娜·伯顿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

作为20世纪一位文坛巨匠,福克纳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其绝大部分是在美国南方处于历史性变革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第一部反映种族主题的小说,通过学者专家们的深入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小说中的乔安娜·伯顿是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而笔者通过重读这部经典小说,发现乔安娜·伯顿实际上是一名黑人反种族主义者。

关键词:《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黑人;反种族主义者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一生勤奋笔耕,从1926年至1962年共出版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其作品通常被视为20世纪美国南方小说的高峰。

1932年他创作的《八月之光》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其犀利笔锋直指瓦解旧南方的根源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成功地将对历史和现实的艺术表现与道德探索结合起来。

然而,正如著名的福克纳研究学者迈克尔·米尔格特指出:“《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作教材的作品之一,然而对其众多读者来说,它仍然是最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

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


《八月之光》自1932年在美国问世后,立即引起评论界的轰动。

纽约邮报副刊主编Henry Seidel Candy也高度赞扬了它的价值,“这是
一部具有非凡的力量和新颖洞察力的小说,丰富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性格研究,生动激烈,而有时却又诗意浓浓,充满着精神同情心,把他们从生活的艰难和绝望中拯救出来。

”学者对此小说种族主题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Hugh M. Ruppersburg从艺术手法上对《八月之光》进行了深入分析。

Ted Atkin.son把小说放置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这一社会背景下,深入探讨种族主义。

此外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影印出版的由Michael Millgate主编的《<八月之光>新论》对全方位的研究这本小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该小说却迟迟未引起国内学者们的重视,直到1980年,由李文俊主编的《福克纳评论集》出版,才真正揭开了国内评论界对福克纳的面纱。

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小说中种族主义的论文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是魏玉杰在《外国文学评论》发表的论文《海因斯和乔安娜——种族主义的两种形式》,指出“乔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乔安娜的悲剧也绝不仅仅是爱情悲剧,乔和乔安娜的冲突改造与反改造拯救与反拯救正是种族矛盾本质的反映”。

生安锋则从文化身份的理论出发,剖析主人公乔的身份的不确定性来表明“种族主义纯粹是一种毫无客观基础的主观偏见”。

经过前人的研究,乔安娜·伯顿和她的先辈们一直被视为“在本质上同乔一样也是种族主义者”,他们认为黑人和白人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帮助黑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上升’,为了自己的灵魂获得拯救”。

世界知名福克纳研究专家Judith Bryam Wittenberg教授认为“乔安娜·伯顿试图提升乔的身份的种族主义,无可否认她是一个仁慈
的种族主义者”。

刘建华、魏玉杰、蓝仁哲等学者都认同此观点。

乔安娜·伯顿事实上是一名黑人反种族主义者。

乔安娜的黑人血统和她终生致力于提升黑人身份的平等都有力的证明了其黑人反种族主义者的形象。

安娜·伯顿在白色的面具隐藏下,掩盖她的黑人的真实身份,正是通过乔安娜为提升乔的身份以及黑人地位,而最终乔安娜死于连自己是黑人还是白人的乔之手的比照,暴露出作者对种族主义的态度,进而揭示出整个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的荒诞。

一隐性的黑人血统
乔安娜出生在杰斐逊镇,一辈子都在这里度过。

“独自住在那栋大屋子里。

虽然她有生以来一直住在那儿,却仍然是个陌生人,一位外乡人”。

小说中,作者设置了多个“陌生人”,也正是通过这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法留给读者最大可能的遐想空间,这也使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

在乔安娜的家族史中,祖父加尔文·伯顿“瘦削高大,北欧人的后代;儿子矮小黝黑,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继承了他母亲的体格和肤色,两人像属于迥然不同的种族。

小孩5岁时,伯顿同别人争辩蓄奴问题把对方杀了,只得带上一家人搬离圣路易斯”。

乔安娜的父亲显然与白人不同,原因就在于他遗传了其母的黑人血统。

在小说中,也描写到乔安娜的祖父“从西部到了密苏里州;到达后刚三个星期便结了婚,娶了一个胡格诺派教徒的女儿,这一家从卡罗莱纳州取道肯塔基州移居而来”。

在当时南方殖民地的社会大背景下,卡罗莱纳包括维吉尼亚、乔治亚多以拥有由非洲奴隶耕作的
大片农场的种植经济为主。

1790--1803年,受美国独立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黑人奴隶在民族英雄杜桑·卢韦杜尔的领导下,海地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次黑人大起义。

许多黑人奴隶逃往美洲,之后他们就成为获释后的黑人。

而之前独特的历史也使海地形成了独特的人种结构。

该国黑人占95%,混血人和白人后裔占5%。

其中,混血人都是18世纪法国人父亲和非洲人母亲的后裔,他们是该国上层社会的主体。

而乔安娜与乔的谈话中也曾说到,“我父亲是法国人,半个法国人”。

由此可得知,乔安娜的祖母可能是逃往美洲的黑人奴隶。

当祖父看到儿媳妇时,“他望着那个女人,下巴松垂下来像见了鬼似的。

她看上去酷似他去世的妻子,活像他妻子的妹妹。

”他认为“儿子差不多把母亲忘得个一干二净,娶了一个几乎与母亲一模一样的女人做妻子”。

特别是当他带着沉思的神态,闷声闷气,愤懑不已。

‘伯顿家又出了个黑杂种,乡亲们会以为我养的儿子成了该死的奴隶贩子,而现在他自己又养了个祸害”’。

虽然乔安娜整个家族终身致力于黑人事业,但从内心深处也诋斥着自己的黑人身份,这也就能理解乔安娜为什么在白人高贵黑人低贱的那个时代却一直从事着提升黑人身份的艰巨任务。

美国的历史,特别是南方历史,是一部黑人抗争种族主义的血泪史。

种族歧视由来已久,随着经济大萧条及其随之引发的全国大规模失业的出现,种族迫害和歧视变的愈加猖獗,而做为当时的女性,深陷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两难境地,境况更不堪设想。

1930到1940年间,黑人女性人口增加了500 000( 9%),但是黑人女性劳动力却从
1840 642下降到1720794 (5%)。

由于寻找工作异常艰难,一些黑人妇女不得不退出劳动力市场。

相比之下,白人妇女继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同样的时间里,白人女性增长了4000000( 8%),而白人女性劳动力却增长了17%。

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挂着“只聘白人”的招牌。

在小说中,乔安娜的祖父经常“花许多时间讨论政治,直起粗声粗气的嗓门大骂蓄奴制和奴隶主”。

而在乔安娜很小的时候,就被告诫“要学会憎恨两件事,那就是地狱和奴隶主”。

尽管懵懂无知的乔安娜并不知道祖父的这种愤恨,但她在成长的经历中逐渐领悟到蓄奴制的荒谬可笑。

1865年12月18日,《宪法第13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从此,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但在美国南方,这种对黑人的歧视仍随处可见。

当乔安娜刚刚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带她去看她祖父和她哥哥的坟地。

并告诉她:“记住这个。

你爷爷和哥哥躺在这儿,杀害他们的不是白人,而是上帝加在一个种族头上的诅咒,注定要永远成为白种人因其罪恶而招致的诅咒和厄运的一部分。

记住这个。

……记住我受的诅咒,你母亲受的,还有你自己将会受的,尽管你还是个孩子”。

伯顿家的先辈为了黑人的平等付出了血的代价,乔安娜自小就承担了拯救黑人的伟大使命。

乔安娜深深明白种族主义的荒诞,为了提升黑人地位这一历史使命,乔安娜不得不隐瞒了自己的黑人血统。

二终生投入黑人事业
没有一个黑人拒绝过乔安娜的帮助,因为黑人悲惨的处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拒绝她的帮助。

在她为黑人事业奋斗不息时,她经常收到
“来自各地,盖着五十个不同的邮戳”的信,经常“向南方十多所黑人大、中学校的年轻女学生,甚至这些学校的校友,奉献出她个人的切实可行的劝诫”。

乔安娜用教育的方式来达到黑人和白人的平等地位。

她是那么执着,那么无怨无悔地为着黑人事业而奋斗终生。

在乔的眼中,“她会坐在破旧桌边书写、同黑人妇女谈话或听她们讲述;这些女人从大路的不同方向来到住宅,那些经过多年踩踏的小道像车轮的辐辊般从住宅朝各个方向辐射出去”。

在乔看来,乔安娜是一名坚毅的女性。

而到最后,乔安娜“要求他接受她所有的公众事务——通信和定期的巡防,还有那些黑人学校”。

如同乔安娜的祖父一样,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坚定地反种族主义者,娶了一名黑人女性,并生下一名黑人孩子。

内战过后,父亲致力于帮助解放奴隶的伟大事业;当祖父和小加尔文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后,父亲依旧选择留在南方,帮助黑人。

乔安娜致力于黑人教育,她深知消除种族主义的可行办法就是提升黑人教育水平。

她“每天花一段时间安详地坐在桌边,静静地为年轻人和老年人写信,以一个兼具牧师、银行家和训练有素的护士的身份,提供切实可行的忠告。

”她一生都在竭尽全力的帮助黑人,提升黑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来消除这种与白人的身份差距。

三结语
作为一名黑人反种族主义者,乔安娜自始至终都致力于黑人事业,作为一名南方黑人,不仅避免了种族主义的侵害,而且为提升黑人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她与她父亲的对话中,我们强烈地感觉到
他们的反种族主义态度。

她本意是想通过教育来消除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别,达到种族间的平等。

而对乔的行为,强求他去黑人学校,想培养他成为黑人律师,完全是出于她的反种族主义目的。

而乔的身份的不确定性,酿成了悲剧的发生,并最终导致乔安娜的悲剧。

他的身世成为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通过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文学处理,福克纳向读者表明,所谓的“种族主义纯粹是一种毫无客观基础的主观偏见。

”而乔安娜的死也向读者表明种族主义的荒诞。

通过辨析出乔安娜的真实形象,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小说中的种族主义主题,对我们重新审视西方文明的精神层面特别是种族主义的荒诞有了重新的思考。

直到“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的今天,我们不是仍旧被文化身份等问题所困扰吗?”这也就是这本小说为什么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姚乃强,福克纳研究的新趋向[J].外国文学评论(季刊),1993(1).
[2]魏玉杰,海因斯和乔安娜种族主义的两种形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7(3).
[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