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九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码: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72学时学分:4一、考试对象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美学等专业课的学生。

二、考试目的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旨在考核能的了解、理解、运用水平与能力,属水平测试。

三、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分值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社会信息的本质(3)掌握传播的定义、特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理解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3)掌握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了解符号和象征符的区别与联系,意义的概念(2)理解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了解传播的基本过程(2)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3)掌握几种主要的过程和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1)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2)理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个人处理信息的基模理论(3)掌握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1)了解群体与组织)理解群体规范、集合行为2(.(3)掌握群体的功能、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第七章大众传播(1)了解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掌握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了解媒介组织的目标(2)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3)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九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1)了解传播制度(2)理解媒介控制(3)掌握关于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和受众变迁(1)了解大众社会理论(2)理解几种主要的受众观(3)掌握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2)理解传播效果的领域与课题(3)掌握传播效果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了解宏观效果研究的成果(2)理解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3)掌握框架理论、知沟理论、第三人效果第十三章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1)了解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2)理解世界信息新秩序的争论(3)掌握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1)了解两个学派的研究成果(2)理解理论渊源、批判学派主要成绩(3)掌握两个学派的异同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了解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2)理解抽样调查法(3)掌握内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四、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1.考试方法:闭卷2.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3.考试时间:考试课为120分钟。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一、选择题1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3 所谓意义,就是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

拉斯韦尔。

5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将5W模式画成图式。

6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7 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8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9 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

10 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件大事”。

11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12 库利提出的两个概念:初级群体、镜中我。

13米德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

14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15 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16 伊里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

17 “议程设置”研究是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填空题1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2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3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4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5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 口语传播时代; 2 文字传播时代; 3 印刷传播时代;4 电子传播时代。

6 传播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7 人类的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

8 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

9 传播的五大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0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大纲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大纲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问题一,传播学的泛化问题。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德国传播学家鲁曼三,日本学者太田敏诚四,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五,精神交往理论六,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七,日本学者秋元春朝《现代大众传播学批判:精神交往论笔记》八,日本传播总过程理论九,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分析十,阿文托夫勒的信息时代的预言第二章人类的传播历史与发展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与局限性2,劳动创造语言以及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3,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媒时代4,美国传媒学家A哈特将传播媒介分为:示现、再现、机器媒介系统5,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6.A托勒夫的《第三次浪潮》7,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来临麦克卢汉第三章,人类的传播符号及其意义一,符号的定义,符号与象征符——特伦斯*霍克斯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CW莫里斯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林进的《传播论》三,符号的功能四,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意义、暗示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

五、符号的意义的暧昧性六,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受传者意义、情景意义七,象征性社会互动:沃纳丁·赛弗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八,象征性互动理论: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H.G.布鲁默主我、客我。

九,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与内爆《消费社会的文化与结构》十一,现代文化的象征性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人、讯息、媒介、反馈、二、直线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香农—韦弗的模式三,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在香农-韦弗发展而来)四,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五,日本学者的船舶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六,唯物史观下的传播过程总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的人内传播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三,内省式的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图式)理论五,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模式六,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和功能,库利——镜中我七,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姿态的传播功能八,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规范九,理查德佩蒂的详细分析可能性——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传播、组织传播一,初级群体、次级群体二,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三,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四,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五,阿什关于小群体内群体压力的实验六,集合行为的构成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七,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八,流言的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九,组织传播:上行传播、下行传播,横向传播十,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十一,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十二,奥尔波特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特点二,大众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是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三、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电视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四、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两种影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代表人是布莱士,塔尔德、库利。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

《人际传播》教学纲要目录引子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人内传播第三章人际传播的背景第四章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第五章人际传播理论第六章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第七章人际传播的语言第八章人际传播的技巧第九章副语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引子1、人际传播:传播的基础与核心2、本课程主要内容人际传播:定义、特点、类型与功能人际传播的社会背景:文化与群体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人际传播的几种模式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的过程几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吸引与冲突、利他与伤害人际礼仪3、参考书《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著,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4、课程考核: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平时作业之一:人际传播问卷调查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有具体的选题和明确的调查范围、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和问卷设计,最后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报告,在本学期第15周提交第一章概论一、传播与社会传播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境)。

(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拉斯韦尔模式(5W)三、人际传播定义☐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dyadic interaction) 。

包括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特定情境下的或长期的。

☐人际传播被定义为二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运用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传播风格,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重新确定人际关系。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

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

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

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复习纲要

传播学复习纲要

一、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人类社会的传播具有普遍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短信参与等),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社会信息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示意图辩证的相互作用,意味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二、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人类语言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从生物信息系统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语言的特点:1.词语创造的随意性2.语言的开放性3.语言的概括性4.语言的社会性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分为这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加速发展趋势、传播方式的叠加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巴勒克拉夫【英国】概括的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们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媒介的意义: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的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传播媒介的类别: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九章技术与媒介三、技术与媒介1、英尼斯:传播的偏向(1)主要观点①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②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③近代印刷术诞生之后的各种媒介,如书籍、报纸、广播等都是空间性的,它们有助于领土的扩张,却有可能导致西方文明的崩溃。

(2)意义英尼斯最大的启发在于他把媒介的技术和物质特性作为整个文明构造的起点,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麦克卢汉曾说:“英尼斯是第一个从技术形态发展出一套历史变迁理论的人。

和他相比,我的书不过是给他的著作写下注脚。

”2、麦克卢汉:媒介诸论他的理论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凡是延伸人体的东西,都属于媒介。

他认为,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他进一步指出,“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2)媒介即讯息①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而内容也就是一种媒介。

②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与按摩,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人类社会从口头传播时代、印刷媒介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的发展变化,都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的内容带来的。

因此,媒介本身就带来讯息,媒介本身就是讯息。

(3)冷媒介与热媒介①热媒介,是指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而冷媒介恰好相反。

“高清晰度”是指媒介所提供的讯息非常充分、完善,不需要人们调动更多的想象,对受众参与度的要求较低。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九章

传播学纲要 陈力丹 第九章

1、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复制和传播形成的量化态势。由 于传播技术的改进,信息总量呈几何形态的增长。每天海 量的信息涌来,而人们接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从而造成信息过载,以至有些人为躲避过量信息的侵扰而 远离各种现代信息源。 信息过载是相对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言的。在信息爆 炸的态势下,信息生产的无限性相对于人们处理信息的时 间、精力和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人们面对海量信息而无能 为力。原本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人们的信息供给的传播现象, 现在变成了对人的一种压迫。大量的信息无序泛滥也给人 们的接收和处理带来难度,对有用信息的寻找如大海捞针, 信息利用率低下,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息过 载在带来信息丰裕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信息匮乏。
第一节 批判大众传媒

我们所处世界的庞大、复杂与人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 使得我们行为决策的前提——信息的获取——必须有所 依凭。德国学者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 从符号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描述:“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 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缩小。人们没有直面 周遭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 全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 中,以至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 东西。”在现代社会,这种依凭主要是大众传媒。
1.对物的消费聚焦于物的符号意义

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社会对物的消费着重于其功能性目 的,而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消费社会,对物的消费聚 焦于物的符号意义。这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人们 通过消费物的符号意义而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身份认同。 作为与社会价值相联结的符号意义,通过赋予物的差异 而将人们区分开来。他提出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认为消费(符号)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议 题。整个社会对商品的盲目崇拜转为对符号的崇拜,符 号意义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地位、价值的区分系统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也 更趋全面、系统和隐蔽,符号提供了“一种比剥削要更 为精巧和更为专制的控制与权力结构”。异化现象在当 代消费社会中更加突出和严重。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传播学纲要汇总

传播学纲要汇总

绪论学习目的:1、人类离不开传播,一切传播都是意义的传递。

2、所有知识提供的都是一个看世界和认识你自己的窗口。

3、科学精神,不是臣服,是疑问。

任何科学都是有缺陷的,敞开即遮蔽。

4、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我们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

学习目标:1.了解和认识传播。

2.解释大众传媒的工作方式。

3.更有效的传播。

4.探索传媒在总体上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意义。

5.传媒在塑造我们文化方面扮演的角色。

6.成为更敏锐、更有责任感的公民。

学习纲目: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史和流派第三章信息符号第四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五章控制研究第六章媒介研究第七章受众分析——传播的受体研究第八章效果分析第九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注:宏观研究:第一、二、四、九章微观研究;第三、五、六、七、八;分别针对内容、传者、渠道、受者来展开。

)《枪毙越共》亚当斯(1969)新闻囚徒的概念:1.职业人与自然人的分裂。

2.新闻专业主义可能在选择的刹那失去对生命的敬畏。

3.新闻人的本分——新闻现场的无限逼近,呈现真实。

4.新闻灵魂:对事实和真相的无限接近。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作为基本问题的传播①信息的重要性:1.科学家们发现,动物对信息的需求有时要强于对食物的需要。

由于人是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而且具备社会性,所以人只有在同外界进行连续的信息交往的条件下,才能长时间进行正常思考。

2.刺激思维的外界信息联系像食物和热一样必需,同外界完全隔绝是丧失理智的开始。

3.人能够世代积累知识。

人们知道得越多,就越希望了解似乎是实际生活必需范围以外的信息。

4.因此,科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力求获得关于外界最大信息的活生物,最能适应生活,活下去的可能性较大。

5.所以人力求获得信息甚至不是历史所决定的,而是决定于较深的生物学水平。

②人类获得信息的历史努力,即传播史:1.从原始部落到现代社会,一定量的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2.就像没有水、阳光、空气就不可能有生命一样,没有信息、没有信息的沟通就没有人类社会。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

传播学纲要精讲版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communication)传播的双向、共享意义:(1)传播的双向意义是从指传受双方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传播双向和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

(2)传播的共享的基本涵义,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

它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甲乙两人聊天,双方交谈的过程中,信息在两人之间流动,聊天使得两个人自有信息量都有所增加,甚至发生质的改变,导致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的双向和共享。

2.(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进行顺序化的结构性处理,形成广为人知的“5W 模式”或“斯韦尔模式”即 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该模式对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了清晰的把握,将其视为五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结构过程,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但该模式的解释力因其直线型大打折扣,使传播效果成为一个归宿和终点,从而忽略了传播的环境因素和传播的双向、互动特征。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传播模式:基于传播过程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收到奥斯古德观点的启发,提出了传播的双向“循环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但该模式忽略了传受双方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性,片面强调二者的平等性不太符合人类传播实际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状况。

从传播类型角度看,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但就大众传播而言解释力相对较弱。

3.用社会学家米德“主我”、“客我”的观点说明人内传播(以阅读为例):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即人的思维活动,只要具有正常的意识,人内传播活动就在进行。

外界的刺激不断与已有的内在经验、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思考、判断和“思想斗争”等大脑内部的交流的方式。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九章第九章受传者研究学习指导:本章是五个W中间仅次于效果研究的部分,也是研究成果⾮常丰富的部分。

需要对各种理论有较深的理解,特别是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使⽤与满⾜理论应该重点加以掌握。

第⼀节受传者和受众概念:受传者和受众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受传者指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问答:1.受众在⼤众传播中有何重要作⽤?①受众不但是⼤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的地,⽽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寻觅者”。

②在⼤众传播中,受众是否接触某⼀媒介传递的信息,得凭受众⾃愿,传播者⽆法也⽆权强迫受众接受媒介传递的信息。

2.⼤众传播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泛性。

⼤众传播是⾯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②混杂性。

⼤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③分散性。

⼤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3.受众接受信息的动机有哪些?(联系“使⽤与满⾜”)①消遣娱乐。

⼴⼤受众使⽤⼤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

受众往往⾸先视它为消遣、娱乐的⼯具。

②满⾜信息需求和⼼理需要。

了解国内外⼤事,获取市场、商品、⽂化等信息。

③获取知识,提⾼⽂化⽔平。

“空中学校”⼴播电视⼤学、中专等,极⼤的延伸了学校的课堂。

④⼈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起。

第⼆节关于受众的理论概念:1.枪弹论(魔弹论、⼦弹理论、⽪下注射论):⼤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卫能⼒的“靶⼦”,很容易被⼤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弹”——信息——所击倒。

但后来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时,受众受众似乎是“中弹”了,⽽却“拒不倒下”。

2.受众的个⼈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理学模式为基础,从⾏为主义的⾓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为,取决于个⼈特性的千差万别。

邵培仁《传播学》复习资料

邵培仁《传播学》复习资料

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诞生在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三者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传播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播学(Communicology或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现象。

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是一种对研究对象作直观的简洁的有序的映现和说明,也是指传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传播要素所占比例、排列秩序及组合形式等。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

传播学知识纲要

传播学知识纲要

第一章(1)什么是传播?答:广义的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狭义的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第二章(1)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2)哈特对媒介的分类及举例答: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人体的感官或器官②再现的媒介系统。

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③机器媒介系统。

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电信、唱片、计算机通信第三章(1)符号的概念答: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

(2)符号的分类答: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分为: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②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

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③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3)符号的基本功能:①表述和理解功能②传达功能③思考功能(4)什么是意义?答: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1)传播过程五要素:①传播者。

又称信源②受传者。

又称信宿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2)“5W”模式,又称“拉斯韦尔程式”内容:Who(谁)传播者----Says what(说了什么)讯息----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媒介----To whom(向谁说)受传者----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提出者:拉斯韦尔特点:认为传播是单向的,并且没有考虑互动与反馈对应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3)香农--韦弗模式图:书P51页特点:单向直线模式,且缺少反馈的环节反馈重要性:反馈的因素和环节不容许省略,因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反馈便不能说明这种互动性。

(4)循环模式提出者: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图:书P52页特点: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双向性;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5)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提出者:施拉姆特点: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连结性和交织性第五章(1)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2)人内传播概念答: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群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群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及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及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及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开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开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历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历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历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出色的学者奉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奉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奉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提醒了群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传播学纲要》重点整理

《传播学纲要》重点整理

精心整理第一章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将信息进行传递或接受的过程。

1,?这一定义明确了人类的传播与物理传播和生物传播的区别。

物理自然界存在的2,?3,?(1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指人的思维活动。

(一)??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是具体体现出来;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成自我的发生新的1、2、3、讯息:具体的信息第二章传播学在20世纪的形成原因1、社会背景:a、20世纪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

功能凸显,引起统治阶级、利益群众及社会大众出于自身利益,研究,关注b、工业革命带来传播技术的变革,使原有的传播形态变化重组。

城市人口的增长意味着传播成为生活需要。

促成传播手段和传播对象的社会性结合2、学科条件:a、诸多社会门类的形成,为其研究提供了较多的方法论和研究手段b、20世纪40年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参透其中1、2、3、4、1、2、3、4、5、1、社会角色的讯息2、伦理的讯息3、理解的讯息人际发展的发展九阶段1、初识阶段2、测度阶段3、升温阶段4、鼎盛阶段5、分歧阶段6、削弱阶段7、8、9、1、2341、控制2、适应3、合作说话能力的三个标准:1、准确传递信息2、使用适当词汇3、对事物命名非语言符号涉及的方面1、表情2、目光3、人际空间距离4、身体接触5、动作举止6、外表7、时间8空间9123H-应。

(1(2(3组织:有一定的追求目标、内部有一定的结构的人的组合社会组织的三大特点(马克思·韦伯)成员各安其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组织构成的五大条件(费孝通)1、有一个一定的、经过挑选的人员组成的,互相依赖、彼此合作的集体2、有固定的目标3、有一个规范性的组织章程4、有一个权威的领导集体5、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组织传播的三大要素:人组织传播1、2、3、1、2、3、4、以“文化”类比组织组织内传播可分为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下而上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传媒组织内部的惯性控制
网络传播条件下,把关成为全民行为,把关权分散了。 网上的把关行为比较复杂。网民个体和微组织的流动性,使把关个体和 微组织不断出现新的融合。当网民个人的把关行为叠加到一定程度后, 就形成了“协同把关”。 针对网络传播的技术控制(把关)也在不断强化,但这是机械的。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 库尔特•莱文
库尔特•莱文1943年提出了把关人的 概念。他认为,在社会群体的传播活 动中,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 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 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 信息被决定能否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 道里流动。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第二节 话语符号的控制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媒体的新闻对事实的选择与组合,还体 现在新闻文本制作者对话语符号的运用 上。 新闻文本是一种语言现象,被报道的事 实并非完全的原生态,而是一种由语言 建构的符号真实。 新闻话语的结构以及文本制作过程中的 遣词造句、修辞、语体色彩、语境等, 都会通过选择与组合获得特定的含义。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 盖尔顿和鲁奇
选择性把关模式,有若干因素影响着信 息是否进入下一个阶段: (1)时间的跨度 (2)强度或阈限价值 (3)明晰度 (4)文化的相近性 (5)心有灵犀 (6)出乎意料 (7)连续性 (8)构成/组合性 (9)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第三节
文艺审美的接受
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 美学距离
当距离为0时,文艺文本对接受者的作用 (引起反应)也为0;随着距离的展开,文 本对接受者的作用亦开始呈现,在距离的 适中位置,作用达到最大值;随着距离的 继续拉大,作用趋于持续下降。
冈特•格里姆提出了“美 学距离” 概念: 只有所阅读的作品一定程 度上超越、校正了期待视 野,读者的阅读兴趣才可 能被调动起来。
第二节 材料组合框架的控制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同样的事实内容,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所 表达的意义有时会有较大差异。 让受众特别注意并记忆这些讯息本身,即 是一种对传播的控制。 长期的大众传播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组 合事实素材的业务规范,这些规范有利于 传播者工作的迅速开展,同时也不可避免 地形成某种不言而喻的控制,并进而为各 种利益主体所运用,形成固定的新闻框架。
第二节 材料组合框架的控制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同样的事实内容,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所表达的意义有时会有较大 差异。 让受众特别注意并记忆这些讯息本身,即是一种对传播的控制。 长期的大众传播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组合事实素材的业务规范, 这些规范有利于传播者工作的迅速开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某 种不言而喻的控制,并进而为各种利益主体所运用,形成固定的新 闻框架。 框架研究由贝特森、戈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而后再被引入到大众 传播研究中。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把认为需要的材料挑选出来, 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某种 框架被选取,也就基本决定了事件意义的解释方式和内容。
要点思考
1 。 2 。 3 方面差异。 4 “符号矩阵”的叙事结构。 5 。 6 “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概 念的内涵。 7 “召唤结构”概念的内涵。 8 “美学距离”概念。
第三节
文艺审美的接受
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 视野转换
胡塞尔: 如果我们把给定的期待视野和一部新 作品的外貌之间的差距描述为美学距 离,而对该作品的接受能够通过对熟 知经验的否定,或通过将新的相关经 验提高到意识的水平,最终‘视野转 换’,那么,这种审美距离就能顺着 读者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的范围而被 历史地具体化。
第二节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接受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的无形控制
具体传播者的认知结构会对被传播信息产 生一种控制,这种控制的程度因传播者在 传播中的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传播者在长期工作中形成并得到内化的认 知结构,在其中起到了无形的控制作用。 选择与组合是传媒产品生产的一种职业性 控制方式,传播者选择与组合的结果,代 表了传媒或具体工作者观察事物的方式或 观点,还有部分肇因于新闻组织的规范和 更宏观的传播政策。
第三节 文本的召唤结构
文艺审美的接受
“召唤结构”原是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阐释学理论中的一 个概念,接受理论学派用它来说明,文艺作品在结构上根据 情境适当采用陌生化、不确定、空白,以及一定程度上对接 受者已有观念的否定等方式,容易召唤接受者去完成未尽之 意,或进入作品的情境中。
召唤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根本原则是造成文本与接 受者间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交流。
第三节
文艺审美的接受
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 期待视野
姚斯把期待视野分为两类: 生活期待视野:生活经历、社会地位、 教育水平、性格气质、价值观道德观等; 文学期待视野:以往的阅读经验、审美 观和审美情趣及素养等。 鲍埃尔将期待视野划分为三个方面: 语言经验 文学阅历 个人情感倾向
接受者会用已有的社会经 验、思想倾向、审美要求 对作品进行补充、拓展或 者抵制,从而影响对文艺 文本的接受活动。
第二节 选择的控制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选择是任何传播不能避免的一种自然控制。 有选择就有遗漏。在大众传播中,对特定 事实有意无意的忽略和排除,反映了传播 者有意无意的意涵。大众传播中选择什么 和遗漏什么同样重要。
第二节 时间的控制

传播的五种自然控制情形
新闻媒体的周期性传播给新闻选择带来时 间上的压力。 网络传播的随时和同步性质,打破了这种 时间对大众传播的自然控制。但是,人是 网络的控制者,时间仍然会或多或少对网 上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
传媒组织内部的惯性控制
沃伦•布里德提出了“制度化状况”或“结构角色”: 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传媒编辑部内部,存在着“制度化状况”或“结构角 色”的情形,它一方面确保传媒组织的宗旨和规范得到贯彻,另一方面 防止初出茅庐者对传媒组织规则的破坏。 传媒内部的这种控制机制在不同体制下表现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发达 国家传媒内部的控制通常是软性的、间接的,主要用于维护传媒自身的 利益或观点。其他国家传媒内部的情形较为多样,传媒内部的无形控制 之外,半公开的系统控制通常比较明显。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 大卫•怀特 麦克内利
1950年大卫•怀特提出了把关 人的思想。 不过,怀特把选择和判断的标 准单纯归结为编辑个人的主观 价值判断,显然忽略了传媒的 所有者、传媒组织本身和更大 的社会背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1、最重要的把关人行为可能在 新闻抵达报纸的电讯编辑之前就 已彻底完成。 2、把关行为包括改变新闻报道 的形式和内容。 3、把关行为并不随着新闻媒介 的报道而结束,因为最初的接收 人经常还在将信息传给其他人之 前充当把关人。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 巴斯
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模式也有缺陷,他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 来,不分主次,这显然与现实不符。 巴斯提出“双重行动模式”: 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关键的把关人是传媒组织。
“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 二个阶段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第九章
传播的控制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从大众传播到互联网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指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对大众传播实施 的控制,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是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传播者对信息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干 预和影响; 第二层是外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压力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 传播者的控制和影响。显然,第一层是内部控制,第二层是外部 控制。 把关人无处不在,把关人的存在标志着传播控制的遍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