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2.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
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3.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
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4.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铁犁牛耕的出现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5.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6.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
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发展B.抑商政策松动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视商业信誉7.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质检: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2.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3.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以北占到5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
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4.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陶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5.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工匠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据此可以推知()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6.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习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2.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
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3.(2020·绵阳四模)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
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
据此可推知,当时()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4.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
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
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
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5.(2020·漳州三模)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这一敕令()A.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C.巩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6.(2020·德阳三模)宋初,自耕农数量为350万户,占所有农户的58%;到1067年,自耕农数量为980万户,占农户的69%。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府税率较前代低B.地主数量逐渐减少C.庄园经济走向破产D.小农经济得到发展7.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是立国之本。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③古代中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④唐代的曲辕犁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2012·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3.(2012·茂名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4.(2012·太原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5.(2012·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6.(2012·吉林二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1
专题过关检测(六)(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信阳调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选C。
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 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2016·福建漳州高三质检)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A.重视农业生产B.推行重农政策C.发展小农经济D.保护农民利益解析:选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着眼点,故A、B项错误;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D项错误。
3.(2016·山东潍坊模拟)“(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
”上述现象有利于(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解析:选D。
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并逐渐依附于佃户,故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力度逐渐降低,故B项错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4.(2016·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C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由此可以推知“黍”()A.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B.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C.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解析:选B 材料没有黍广泛种植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杀鸡为黍食”和“故人具鸡黍”,说明黍是待客的重要食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黍的产量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黍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D项。
2.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选B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C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3.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解析:选C 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
4.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庄子·则阳》篇说:“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这表明( ) A.战国时期的耕作是隔年轮耕B.战国时期对于土壤种类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C.耕作技术水平低而导致歉收D.我国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2.《管子·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
”这段材料反映出( )A.铁制农具已为农家所必备B.铁制农具归政府统一管辖C.铁制农具由铁官统一配置D.小农经济发展非常迅速3.右图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B.男女分工趋向合理C.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国家重视家庭纺织业的发展4.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5.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A.前提条件是铁犁牛耕的使用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C.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D.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6.《汉书·食货志》记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材料主要说明( ) A.均田制的实行让农民安居乐业B.平均主义导致土地私有现象普遍C.主张恢复井田制下土地授受关系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祥和景象7.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8.《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民版专题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 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知识基础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单选题1.《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是明代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一篇,在描写商人刘有才选择主人公宋金做他的女婿时写道:“看他一表人才,又会写,又会算,招得这般女婿,须不辱了门面。
”这体现了()A.明代后期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市民阶层兴起后的实用价值观念C.长期以来的等级“门面观”消除D.市民文学成为当时文化发展主流2.元朝时,棉花种植完成了由南到北的空间分布。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统治者“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棉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B.棉业覆盖江南广大地区C.政府加强对商业的控制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改变3.宋代的吴泳记载:长江下游南岸地带土地肥沃,“稻一年两熟,蚕一年八育,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无遗垅”。
这反映了当地()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人地矛盾十分尖锐C.注重提升土地利用率D.耕作注重顺应农时4.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园林日渐兴盛,但其功能发生较大变化,其始为士大夫雅集胜会之所,而渐为商品化之市集。
这一时期,松江园林由“雅集”到“市集”的转变,反映出当时()A.社会转型趋势加速B.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5.自西周开始,中国大多数朝代的法律都严厉禁止任意宰杀牛,并规定了相应的屠宰标准和审批手续。
无论是牛主(牛的所有者)还是他人,私屠、乱宰牛都是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表明中国古代()A.法律异常严苛B.注重生态保护C.重视农耕经济D.小农经济发达6.唐宋时期,政治类城市一般以官僚地主,即地主阶级执政人物及其候补人员为中心,包括他们的家属、侍从、戍卫、服务者在内。
在城市周遭,又环绕着严密的户籍、坊厢、行铺等网络,构成一套稳固的坊郭体系。
由此可见,这类城市的居民结构()A.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B.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推动了雇佣劳动的产生D.促进了市坊体制的巩固7.明清时期,典卖契约和买卖契约按照是否允许赎回的标准,被加以严格区分。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发达的古代农业1、2、3、4、5、6、1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7、8、9、10、11、12、14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
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
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中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2012年海南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
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
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3.(2011年山东文综,10)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B 图片反映出汉代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
汉代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1届历史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3.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4.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材料表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5.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B.农耕文明的繁荣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D.棉纺织业的发展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代婚俗的记载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富绅渴望进入上层社会D.程朱理学受到冲击7.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1.明代房舍经历了由草舍而瓦屋、由无厅而有厅、由矮小而高广、由三间五架而多间多架、由朴实无华而重檐曾背的变化。
这些变化日益普及,且遍布各地,且多是富民阶层和士大夫所为,明初政府对不同社会等级居住房屋所作的规定也逐渐破打破。
这说明()A.政府权威受到严重挑战B.社会风气逐渐奢靡腐化C.阶层变动促使房舍变化D.经济发展推动风俗变迁2.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吏部员外郎王晞亮上疏言:“比年以来,承平寖久,侈俗益滋。
婚姻者,卖田业而犹耻率薄,以至女不能嫁,多老于幽居。
”这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姻观念B.理学思想严重束缚妇女自由C.妇人守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D.科举制兴盛改变了择偶标准3.清代东北的粮食运路,从义州,经山海关,直通永水平府,还可达京师,与大运河相通。
北边的粮食运路,分别经喜峰口、古北口,至直隶,达京师,也与海河水系和大运河相接;或经杀虎口至山西;或从河套至陕西,粮食运路与黄河水系相通。
这说明A.区域长途贸易兴起B.全国粮食供应依赖东北C.商帮控制粮食运输D.区域粮食商贸的网络化4.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5.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密切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因此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江南农村中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出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的局面。
这一状况A.扩大了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B.推动封建政府进行赋税制度改革C.促使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革6.清初,政府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从中可知①政府实行抑商政策①私营纺织业受到限制①土地兼并问题缓解①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中断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如图为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瓣(拔去田草)秧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
10.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欧洲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10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欧洲发生农业变革对欧洲带来的影响。(6分)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2013年河北石家庄一模)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注:江东犁即曲辕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必修2
第八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3年河北一模)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举()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5.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11.(2013年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④
12.(2013年福建宁德一模)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自给自足B.广种薄收
C.集体耕作D.精耕细作
7.(2013年江西南昌高三期末)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三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4分)
14.(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比较项
西汉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9.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2.如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钥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铁器开始使用
B.注重精耕细作
C.牛耕尚未推广
D.仍旧刀耕火种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