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3
4.3相似多边形(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似多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3相似多边形(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相似多边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含义,能够识别相似多边形。
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探讨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学习并掌握如何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包括AA(角角相似)、SSS(边边边相似)和SAS(边角边相似)三种判定方法。
-详细讲解并举例三种相似判定方法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明白何时使用AA、SSS和SAS判定。
-通过具体图形计算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
-结合实际情境,如地图比例尺、建筑图形设计等,展示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பைடு நூலகம்。
2.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多边形对应角、对应边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
-掌握相似判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特别是SAS判定法中“夹角”的概念。
-解决相似多边形周长比和面积比问题时,将理论应用到具体计算中。
-将相似多边形知识应用到解决复杂、综合性强的实际问题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举例说明:
-对于对应角、对应边的识别,可以通过变式图形练习,让学生在多个图形中识别相似多边形的对应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3节“丰收了”。
本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丰收了的概念,学会用数学方法表示丰收了的情况,以及运用丰收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丰收了的概念,知道丰收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丰收了的情况。
3. 培养学生运用丰收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丰收了的概念,用数学方法表示丰收了的情况。
2. 教学重点:运用丰收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一个丰收的农场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丰收了的概念。
2. 教学新课:讲解丰收了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丰收了的意义。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丰收了的情况,进行随堂练习。
4. 解决问题:运用丰收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农场收获了100个苹果,每5个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丰收了1. 概念:丰收了指的是收成好,收获多的情况。
2. 表示:用数学方法表示丰收了的情况,如:100个苹果,每5个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3. 应用:运用丰收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种了150棵番茄,每7棵装一篮,可以装多少篮?2. 答案:21篮(150÷7=2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丰收了的概念,能够用数学方法表示丰收了的情况,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了运用。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丰收了的意义上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丰收场景,用数学方法表示丰收了的情况,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情景引入环节是我特别关注的重点。
通过讲述一个丰收的农场故事,我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丰收了的概念,并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2019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和生活实例,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家庭的组成,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组成,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孩子们的亲情意识,让他们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3. 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家庭的组成,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培养亲情意识,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卡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张全家福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自己家庭成员的名字,引出活动主题。
2. 讲解: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家庭的组成,如父母、兄弟姐妹等,并讲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互动: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张家庭成员的卡片,通过卡片上的描述,让孩子们扮演卡片上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加深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理解。
4. 创作:让孩子们用画笔和彩纸,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家庭画作,并写下自己对家人的祝福。
5. 分享:邀请部分孩子分享自己的画作和祝福,引导其他孩子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家庭的组成,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培养亲情意识,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大部分孩子们能够说出自己家庭成员的名字,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在表达爱方面,部分孩子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们的亲情意识,让他们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同时,我还将引导孩子们将这种爱延伸到家庭之外,关心身边的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组织孩子们参观养老院,让他们亲手为老人们制作礼物,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关爱。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3诚实守信》教学设计5篇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3诚实守信》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3诚实守信》教学设计第3课时《诚实守信》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诚信的含义;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明白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能力目标懂得诚信是每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学会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珍惜个人诚信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践行诚信的做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我是哄他的。
”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
”他果真把猪杀了。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明确:诚实守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了解诚信(一)诚信的含义活动一:解读诚信阅读教材,思考:诚信的含义。
教师总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目标导学二:诚信的意义(二)诚信的重要性活动二: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学生阅读教材P41“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言行? 2.你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吗?教师讲述:不按时赴约耽误了同学的时间,影响了志愿者活动的进程,是不讲诚信的表现。
我们不愿与不讲诚信的人交往,因为我们觉得他言而无信。
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安身立世。
教师总结: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活动三: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学生阅读教材P42第二个“探究与分享”)1.思考:某工艺厂为什么赢得了市场?某公司为何宣告破产?2.通过以上案例,谈谈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
4.3《电和磁》 (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4.3《电和磁》(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电和磁)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导线是否会产生磁性1.活动:出示资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2.过渡(师):让我们今天一起当一回奥斯特先生当年的学生,来重上一次奥斯特先生的课吧!3.布置任务(师):指导学生实验。
生:重现奥斯特实验,播放视频【1】。
3.小结(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通电直导线能产生磁性。
探索二:电路短路的情况下重做奥斯特实验1.师:去掉小灯泡,在电路短路的情况下重做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并得出结论。
(教学提示:提醒学生当电路短路时,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开关只能短暂接通一下,马上断开。
)2.生:完成实验,播放视频【2】3.小结(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当电路短路时,电流越大,产生的磁性更越强。
生做实验【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重演科学家奥斯探索三: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重演奥斯特实验1.过渡:在第一个的实验中,合上开关后,指针只是轻微偏转,怎样才能使磁针偏转的角度更大呢?(预设:增大电流;增加导线根数。
)2.过程(师):下面我将利用通电线圈给同学们再次重演奥斯特实验,探究通电线圈对小磁针的影响。
播放视频【3】3.小结(师):观察实验,我发现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位置不同,小磁针偏转的角度也不同,当通电线圈立着套在指南针上时,小磁针偏转的角度最大,所以电能产生磁,电流越大,产生的磁性越强。
师做实验特发现电能生磁的实验,得出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的重要价值。
拓展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一块废电池。
)用完了的废电池是不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呢?能用我们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一下吗?2.拓展:由学生回家自行研究探索,并思考这个实验的社会价值。
(预设:用废电池给导线供电,若导线能使磁针偏转,说明废电池里还有电;若导线不能使磁针偏转,说明废电池里没有电。
) 学生实验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应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4.3《营养含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4.3《营养含量》(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含量”的概念,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营养均衡的认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营养含量相关概念:了解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名称、作用及摄入量。
2. 百分数的计算: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计算。
3. 营养含量计算:运用百分数计算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教学难点: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理解含量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食物营养成分表、计算器。
2. 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引导学生关注营养含量。
2. 新课:讲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计算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
3.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计算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互相讨论、交流。
4. 应用: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讨论如何做到饮食均衡。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掌握百分数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4.3《营养含量》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见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计算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
2. 家庭作业:调查家人的饮食习惯,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百分数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食物中营养成分含量的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营养均衡,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
4.3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说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分布。
2.举例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了解三大宗教的建筑特点。
3.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及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及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地球之音”镀金铜质声像片,它录制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115幅照片和图表;近60种语言问候语;27种世界名曲;以及35种自然界音响。
总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民居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
宗教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文化具有深刻影响。
【新知讲解】一、世界的语言提问:你知道的语言有哪几种?有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据统计,世界上共有7 000多种语言,其中有2 000多种属于濒危语言。
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他们都有相应的文字。
这6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
展示:联合国官方语言对“我爱和平”的表述。
提问:阅读教材P75 联合国官方语言,思考以下问题(1)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主要在哪些国家使用?(2)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3)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主要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类最多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
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英语的分布如此广泛,和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它对外的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英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而逐步扩展的,使得使用英语的国家不断增加,最终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4.3角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画角的方法,并将此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角的发现和运算过程,提高表达与倾听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角的概念:明确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和非公共部分组成的图形,强调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度量单位换算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角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角的分类: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并能正确区分。
-角的度量:理解和掌握度、分、秒的换算关系,例如1度=60分,1分=60秒。
-角的和差运算:学会计算两个角的和与差,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画角方法:掌握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
-角度度量单位的换算:学生容易混淆度、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需要通过实际例题和反复练习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4.3角》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角的定义和分类时,普遍表现出较好的掌握情况。他们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际操作,快速区分锐角、直角、钝角等不同类型的角。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空间观念的培养上取得了进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角度度量单位换算这一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我通过例题和练习进行了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具体操作时感到困惑。因此,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4.3积的变化规律(教案Word)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4.3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Word)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节数学课,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7页至第69页,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积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材,学生们需要准备的是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让学生猜测它们的乘积是多少,然后展示答案,并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积的变化规律这个课题。
2. 新课讲解:我会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并逐一讲解,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解答,然后我会挑选几位学生来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4. 巩固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以此来巩固他们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黑板来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公式,并会在旁边加上一些关键的词语和解释。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2. 请用两个例子来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节课结束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看看是否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并会在下一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去寻找更多的实际问题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以此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并详细补充和说明的。
这些细节包括导入环节的设计、新课讲解的方法、随堂练习的设置、巩固练习的实施以及板书设计的理念。
一、导入环节的设计二、新课讲解的方法新课讲解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讲解积的变化规律时,我选择了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并逐一讲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完全平方公式(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4.3节,主要围绕完全平方公式展开教学。本节课内容如下:
1.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
2.学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我发现学生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时会忽略符号的判断。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规律,并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个别学生会出现错误。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符号判断的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们的准确率。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讨论一些与完全平方公式无关的内容。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确保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符号判断,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完全平方公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4.3 神奇的“眼睛”(教案)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4.3神奇的“眼睛”第1课时眼睛和眼镜1.物理观念:(1)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眼睛视物原理;(2)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
3.科学思维:(1)利用凸透镜成像模拟人眼视物原理,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重要作用;(2)通过已有知识解释近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视力的成因,使学生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的矫正。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趣味导入你们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当然,还有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神奇的眼睛。
眼睛是如何看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眼睛的内部世界吧!任务一眼睛1.眼球的结构:请观察晶状体,你觉得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种光学元件相似呢?凸透镜是可以成像的,而观察像需要借助光屏,在眼球的结构图中,哪部分可看成是光屏呢?2.眼睛的视物原理打开“F”光源,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表示此时人眼可以看清这个物体。
将物体远离凸透镜,请观察,光屏上还有清晰的像吗?根据前面所学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像的位置在哪儿呢?可是,视网膜和晶状体的位置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想使光屏上再次成像,可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像距除了与物距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既然跟焦距有关,那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什么来使光屏上再次成像呢?若要在光屏上再次成像,像要左移,那么凸透镜会聚能力要减弱,凸透镜的焦距要变大还是变小呢?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帮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
凸透镜不合适可以更换,而人眼是不可随意更换的,那人眼究竟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播放看物体远离人眼动画,边讲边操作。
播放动画: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
人眼是通过睫状体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改变焦距来看到物体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点到直线的距离︳青岛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点到直线的距离 | 青岛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4.3章节,主要讲述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含义,掌握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掌握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难点:如何求解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白板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教具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直线和一个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解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2. 讲解知识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含义,即从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距离。
3. 例题讲解:利用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一步步求解一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画出直线上的一点,然后画出垂线,量出垂线的长度,即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六、作业设计(1)点A(2,3)到直线y=2x+1的距离是多少?(2)点B(3,4)到直线x+y=7的距离是多少?2. 思考题:(1)如何求解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2)请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解决实际问题?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延伸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3丰收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3丰收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第三节内容,“丰收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简单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而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地运用分数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PPT和黑板,学具则包括练习本和一些小道具,如苹果、糖果等。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说,我会拿出一个苹果,然后把它分成三份,让学生们看到每一份的大小是一样的。
接着,我会问学生们,这个苹果的每一份可以表示为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应该能够得出每一份是苹果的三分之一的结论。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们通过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我会拿出一些糖果,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有三个糖果,每个糖果又可以分成三份,那么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份糖果?学生们通过计算,应该能够得出一共可以分成九份糖果的答案。
在学生们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之后,我会给他们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数的定义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让学生们一目了然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运用分数进行计算的题目,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分数的应用能力。
比如,可以设计如下题目:如果有五个苹果,每个苹果又可以分成四份,那么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份苹果?答案是二十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第3节: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出示几组乘法算式,请学生计算并观察:2 ×3 = 64 × 3 = 126 × 3 = 188 × 3 = 24(2)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探究(1)出示例1:2 × 3 = 6,3 × 4 = 12,4 × 5 = 20,5 × 6 = 30。
请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3. 巩固(1)出示练习题,请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强调: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丰收了(2)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丰收了(2)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4.3节,丰收了(2)。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以及如何找到它们的公共分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难点是如何找到两个分数的公共分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我准备了一些实物水果和卡片,以及白板和记号笔。
五、教学过程3. 练习: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这些题目会包括一些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问题,以及一些需要找到公共分母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写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如何找到公共分母的方法。
我会用大的数字和箭头来表示运算过程,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步骤。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分数表示你家里的每个人分到的水果数量,并计算一共分了多少个水果。
答案:比如,如果家里有3个人,每个人分到了1/4个苹果,那么一共分了31/4=3/4个苹果。
2. 请找出两个分数的公共分母,并解释为什么这个公共分母是正确的。
答案:比如,对于分数1/4和1/2,它们的公共分母是4,因为4是4和2的最小公倍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分数加减法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找公共分母这个难点上也有了突破。
不过,我也注意到还有一些学生在分数运算上还存在一些困难,我需要在课后给予他们更多的个别辅导。
对于拓展延伸部分,我可以在下一节课中加入一些更复杂的分数加减法问题,以及一些需要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在教学内容中,我特别关注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3《丰收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3《丰收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4.3《丰收了》这一课时,我会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的例题和练习题,以及与丰收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连减式题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连减的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连减的运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以丰收的农田为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丰收的农田图片,提出问题:“如果每亩地收粮食300千克,3亩地一共收获了多少千克粮食?如果还要减去1亩地没收成的粮食,收获了多少千克粮食?”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连减的运算规律。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连减的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4. 分享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 巩固练习:出示一些与丰收相关的连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连减的运算方法3亩地收获的粮食 = 每亩地收获的粮食× 亩数收获的粮食 = 3亩地收获的粮食 1亩地没收成的粮食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家有苹果树、梨树和桃树各5棵,一共收获了150千克水果。
如果苹果树每棵收获20千克,梨树每棵收获15千克,桃树每棵收获10千克,那么苹果、梨和桃各收获了多少千克?2. 答案:苹果收获了100千克,梨收获了75千克,桃收获了25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有关丰收的数量概念。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发展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性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丰收的数量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农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农田里有很多农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等等,那么如果成熟的小麦有三百斤,成熟的玉米有五百斤,成熟的水稻有八百斤,那么农民可以获得多少丰收呢?请学生想一想,尝试用数学法则得出答案。
2. 讲授与演示环节(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演示计算丰收的方法:将小麦、玉米、水稻的丰收量加总,得出总丰收量,再用合适的单位表示。
例如:小麦的丰收量为300斤,玉米的丰收量为500斤,水稻的丰收量为800斤,则三种农作物的总丰收量为300+500+800=1600斤。
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讲授正确使用百分数的方法,比如:如何计算出收获量的增长百分比或者降低百分比等。
3. 巩固练习环节(2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概念解释,以及练习册上的对话题及计算题,巩固和深化对丰收数量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题,例如可提供不同数值的知识点进行练习。
4. 探究拓展环节(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农作物的收获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例如天气、土壤、肥料、种植方法等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探究农作物的收获量影响因素。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当天的课程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四、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把练习册带到下一节课。
2.手绘“我家的丰收场景”并描述其中的一些数量,例如蔬菜、果子、家禽等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环节,引出丰收数量概念,以及通过讲授与演示环节呈现计算方法;同时,又通过巩固练习环节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在探究拓展环节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丰收了(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丰收了(3)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丰收了(3)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8页的“丰收了(3)”。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分数的减法运算,以及如何应用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减法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分数减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分数减法解决各种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2. 知识讲解:我利用黑板和粉笔,为学生讲解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例题展示如何应用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我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讲解。
4. 应用拓展:我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减法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板书,列出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2/5 1/5 = ?(2) 3/8 1/8 = ?(3) 4/7 2/7 = ?(1) 一个苹果被切成7份,小明吃了其中的3份,小红吃了其中的2份,小明比小红多吃了几分之几?(2) 一个橙子被切成8份,小华吃了其中的5份,小丽吃了其中的3份,小华比小丽多吃了几分之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8页的“丰收了(3)”。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分数的减法运算,以及如何应用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选择了这一部分内容,是因为它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的基础上,学习分数减法,可以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3老水牛角弯弯|人音版(简谱)(2023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老水牛角弯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牛叫的声音?”(学生回答)这个声音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歌曲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歌曲的乐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歌曲学唱:熟练掌握歌曲《老水牛角弯弯》的旋律、歌词及节奏,确保学生能独立、准确地演唱;
举例:歌曲中的八分音符和附点节奏,需要学生重点练习,以达到流畅演唱的效果。
(2)音乐符号识别:认识并理解简谱中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音符等基本音乐符号;
举例:通过歌曲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以便在演唱过程中正确把握节奏。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老水牛角弯弯》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表现力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音乐的美。最后,如果对今天的课程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老水牛角弯弯》这首歌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牛叫声的关注,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歌曲旋律和歌词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讲解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八分音符、附点节奏等难点。
3.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5.运用简谱知识,分析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3老水牛角弯弯|人音版(简谱)(2023秋)》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4.3 掷一掷(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4.3 掷一掷(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
2. 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86页例1,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哪个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哪个面朝上的可能性小?”(2)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4)出示教材第86页例2,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问题。
(5)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种结果的可能性。
(6)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并板书。
3. 巩固练习出示教材第8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回答。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掷骰子的游戏,记录每次掷骰子的结果,并用分数表示每种结果的可能性。
5. 总结延伸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总结可能性的大小,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十七第1-3题。
2. 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五、板书设计4.3 掷一掷1. 可能性的大小:用分数表示2. 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3. 合作与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海洋资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2.了解海洋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情况,以及围海造陆等扩大生活空间的状况。
3.了解海洋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1.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预防、解决措施,提高和增强海洋意识。
德育目标1.通过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
2.正确认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利用海洋的观念。
●教学重点1.海洋空间利用和港口建设。
2.海洋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1.海洋港口建设与交通运输、经济状况等是密切相关的,应注意其关联性。
2.海洋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教学方法1.结合现实事例,包括用图片、新闻等资料,具体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程度与范围。
2.结合事例,进一步了解海洋污染事件及造成的危害,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具准备1.运用多媒体技术2.注意搜集资料,特别是事实资料,以具体事实深化对海洋环境的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我们对海洋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海洋的空间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了解。
【讲授新课】4.3 海洋资源(二)(板书)一、海洋空间利用(板书)世界人口迅速增长,是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
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1、海洋环境(板书)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低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和材料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2、海洋运输(板书)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讯、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桥梁、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机场、海底隧道等。
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海上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陆、海上牧场等。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
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
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场等。
3、港口建设(板书)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
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
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可能有所变化。
例如,某些国家和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要或很少缴纳费用。
补充材料:腹地:港口集散物资的地域叫做这个港口的腹地,又称为吸引范围、吸引地区、“背后地”。
原意是海岸聚落和港口的背后陆地,为港口城市提供出口物资和进口销售商品的范围。
腹地是港口的服务区域,其功能是商品和货物的扩散地或来源地。
自由贸易区:真正自由贸易港是指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
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自由港内,开展货物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
目前排名世界集装箱港口中转量第一、第二位的新加坡港、中国香港,均实施自由港政策,吸引大量集装箱前去中转,奠定其世界集装箱中心枢纽的地位。
自由港:自由港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划在一国的关税国境(即“关境”)以外。
又称自由口岸、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这种港口划在一国关境之外,外国商品进出港口时除免交关税外,还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
但须遵守所在国的有关政策和法令。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云条件而持续发展。
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
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
现在,鹿特丹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4、围海和填海造陆(板书)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
荷兰从13世纪救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1/5的国土是海中围起来的。
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弃物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
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经建造了人工岛。
其中以海上城市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
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
补充材料:日本神户人工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建造的现代人工岛最多,规模也最大,如神户人工岛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飞机场。
神户人工岛位于日本大阪湾西部神户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开始兴建。
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万立方米土石填筑成一个总面积为436万平方米的人工岛。
其中港口用地241万平方米。
人工岛抛填平均厚度约20米,向海一侧有长3040米的护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
与陆地连接的神户大桥为三跨拱结构,桥宽14米。
全部工程于1981年建成。
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关西国际机场是日本建造海上机场的伟大壮举,是日本人围海造地工程的杰作。
关西国际机场建在大阪东南、离海岸大约3英里的大沙滩上。
这个大沙滩,长2.5英里,宽0.75英里。
1989年日本政府决定在大阪建成年客流量高大3000万人的世界级机场,并配有现代化的商场、旅馆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机场的全部预算高达100亿美元,如果将配套的高速运输线和填海费用全部计算在内,工程造价将超过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
关西机场1994年夏季已投入使用,整个机场酷似一个绿色的峡谷,一侧为陆地,一侧为海洋。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作、商业等建设需要。
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潮落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
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单位:km2)二、海洋环境保护(板书)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二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1、海洋生态破坏(板书)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2、海洋污染(板书)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与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弃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物过程中,排出含有汞的废物。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
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入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污染,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物的重点。
补充材料: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左右,大连新港至中石油大连保税油库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引发管线内原油起火,致1500吨油入海。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发生后,2010年7月20日清晨8时,在辽宁省大连市大窑湾大连新港海面执行清理油污任务的两名消防战士张良、韩晓雄在海面风力达8-9级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前方不间断供水,不顾个人安危,用安全绳固定渔船钢索,再次进入海里清理浮艇泵。
由于海面突变,一个巨浪将二人吞没,张良不幸牺牲,韩晓雄被成功救出。
经全力搜救,张良遗体于14时25分被捞出。
鉴于张良的英勇行为,公安部追授张良为烈士,大连市政府追授张良“灭火英雄”荣誉称号。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实验新的原油载运方法。
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上石油泄露清污方法【课堂练习】1.关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形式阐述正确的是( )A.大型油轮的发展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B.除南极外人类已能够将船舶驶入世界任何海域C.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早的形式D.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海上生产空间,电力输送、文化娱乐等答案:D2.关于鹿特丹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二战以后新建的大港B.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C.腹地覆盖了欧洲的半数国家D.位于太平洋沿岸答案:B【板书设计】4.3 海洋资源4.3 海洋资源一、海洋空间利用1、海洋环境2、海洋运输3、港口建设:鹿特丹4、围海和填海造陆:日本神户、澳门二、海洋环境保护1、海洋生态破坏2、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