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2)
学习_课件2园林的生成期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2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前11世纪~220年) 2.2.3城市与建筑
二、秦、汉以前的建筑 (一)原始社会的建筑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2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前11世纪~220年) 1.2.3城市与建筑
二、秦、汉以前的建筑 (一)原始社会的建筑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三) 打击种族统治,维护封建变法的前期法家的朴素唯物论与朴 素辩证法思想。
(四) 把孔丘天命思想进一步主观观念化的子思、孟轲唯心主义哲 学。
(五) 反映没落种族统治者的意识——老子“旧根复命”的客观唯 心主义和庄周“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唯心主义。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2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前11世纪 ~220年)
园 林 历 史 与 理 论 概 王述
云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2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前11世纪~220年)
1.2.1总说
夏(前22世纪)——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商(殷)(前17-前11世纪)——灭夏,进一步发展奴隶制社会,以河南中、 北部为中心。最后200年建都于殷。
周(前11世纪-前220年)——前11世纪,陕西、甘肃一带的周族灭殷, 建立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以镐京(西安西南)为首都,另 建东都洛邑(河南洛阳)。运用宗法、政治相统一手段,建许多 诸候国和采邑。 东周:由于国内动乱 、外族侵略,前
1.2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前11世纪~220年)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纲要
1.2 园林的生成期——先秦、两汉(前11世纪~220年) 1.2.3城市与建筑
一、秦汉以前的城市 (二) 殷周时代的城市
3.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一章至第三章名词解释1.园林(广义):为了弥补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隔离而人工创设的第二自然。
2.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三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创造这一环境的过程,包括设计和施工,一般称为造园。
3.天然山水园:修建在城市近郊或远郊的天然风景地带,以天然山水植被部分或全部作为基址,适当配以植物栽植和建筑营造。
4.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5.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又称苑、宫苑、苑囿、御苑等。
按建设位置又可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6.私家园林:属于贵族、官僚、文人、富商所私有的园林。
亦称园、元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等。
7.寺观园林:是佛寺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8.苑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有狩猎、生产、军事训练功能,已具备园林雏形。
9.沙丘苑台:建于公元前11世纪,是苑台结合的标志,除圈养栽培通神望天外,也是具有游观娱乐功能的场所。
10.灵台、灵囿、灵沼: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皇家园林雏形。
时间为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为周文王修建,被史学家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大规模园林雏形。
11.姑苏台:春秋战国时期,姑苏台宫苑建筑装饰华丽考究,囿内还开天池,造龙舟,做水嬉,听琴音,闻花香,因此是一座游赏功能很强的园林。
12.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
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模拟神仙境界,表明皇家园林又多了求仙的功能。
13.未央宫:西汉,位于长安城,未央宫有内垣和外垣两重宫墙,其总体布局由外宫、后宫组成,其园林区内是沧池,凿池筑台的做法受到秦兰池宫的影响,其本身又影响着建章宫内一池三山的规划经营。
中国古典园林史习题
1.中国园林的三个源头是什么其中的一个源头囿产生于何时 (1)2. 秦汉时期注明的建筑宫苑实例有哪些 (1)3. 中国的私家园林形成于何时当时着名的私家园囿有哪些 (1)4.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5. 中国的寺庙园林形成于何时 (2)6. 唐朝的着名帝王宫苑和郊野别墅有哪些 (3)7. 唐朝着名的自然风景区有哪些 (3)8. 北宋时期最着名的人工山水宫苑是哪一个它的大体布局是怎么样的 (4)9. 洛阳名园记是一本怎样的书他的作者是谁 (4)10. 清代北京城内外的主要帝王园苑有哪些 (5)11. 颐和园的大体布局是怎样的是讨论其造园艺术手法; (5)12. 避暑山庄的大体布局是怎样的 (8)13. 试论圆明园的造园艺术手法 (10)14. 拙政园的大体布局是怎样的 (11)15. 园冶是一本怎样的书 (11)1.中国园林的三个源头是什么其中的一个源头囿产生于何时早建于史籍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的概念:奴隶主爱狩猎,殷代以后帝王为了避免破坏农田而把狩猎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四周围墙,养禽兽专人管理,空地上种植果蔬树木开凿水池灌溉,也有一定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这时的囿已经初步具备了园林的功能与格局;台的概念:台即用土堆筑的高台,用以登高观天象通神明;台是山的象征,历代帝王均筑高台以祭天,也可登高远眺,观赏风景,成为园林最早的构筑物;囿为狩猎之用,台为通神之用,所以,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功能;囿产生于商殷时期;2.秦汉时期注明的建筑宫苑实例有哪些秦代咸阳宫阿房宫兰池宫汉代上林苑建章宫长乐宫未央宫3.中国的私家园林形成于何时当时着名的私家园囿有哪些汉代兔园袁广汉园4.魏晋南北朝园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一:综观此时的园林,有若自然成为园林创作的原则,园林的主体经常是山水,所以将此时的园林称为自然山水园.此时期的园林在园林史上的地位是:是我国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转变的时期,变汉启唐,承上启下.当时的园林还有另外一些趋向和特点:1.园林的物质功能下降,游赏功能上升.2苑园已不再有秦汉那种雄伟豪壮之气,而范围缩小.3.园林从粗放转向精约化.4.当时的园林还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北方恢宏壮丽,南方巧致.自然.朴野真切.5.当时的园林大量地吸收了山水画的特色.6.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驾齐驱,皇家园林受私家园林自然淡泊的风格影响.7.士族大地主的自然经济庄园兴盛发展.8佛教发展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形成.9.出现了不少富有书卷名士气的园林,开中国晚期文人园的先河.10园林的名称更多地使用园这个字.答案二: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个别规模较大的,如邺城北齐高纬的仙都苑,由暴君驱使大量军民劳动力在很短时间内建成,估计施工十分粗糙,总体质量是不会高;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着名文人参与经营;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它的两个类别——宫、苑——前者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答案三:规模比较小,但其规划设计更趋于精密细致景观的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为世俗题材的创作皇家园林开始受私家园林的影响人工园林已经较多地运用了写意的手法类别:1宫2苑大自然;宫大内御苑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成为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的结束;5.中国的寺庙园林形成于何时魏晋南北朝拓展: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地出现这个新的园林类型;(1)毗邻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又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近水源以便获得生活用水;二是靠近树林以便采薪;三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寺观的选址与风景的建设相结合,意味着宗教的出世感情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寺观园林包括三中情况: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2、寺观内部各种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城市的寺观园林多属于第一二种;城市的寺观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各种宗教节日、法会、斋会等都会有大量群众参加;郊野地带的事关,形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其本身也无异于园林,形成原始型的旅游风景区;隋唐兴盛的局面;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成一片的庞大建筑群,它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的功能分区;不仅在城市兴建,而且遍及于郊野;寺观往往于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开展社交和公共活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也兼具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宋元明清初宋代山野风景地带建设寺观的高潮期;寺观作为风景点和原始型旅游接待场所的作用;到了北宋,城市寺观园林盛行,具有点类似现代城市公园的职能;明代寺观园林繁盛,十元尤其注重园林绿化,寺观之单独建置附园亦不少,有得甚至为京师名园;寺观园林成为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描绘风景的文题咏散;许多成为风景区内的景点;清代;;;老师为讲过,好像,谁能补充就发给我吧6.唐朝的着名帝王宫苑和郊野别墅有哪些帝王宫苑:大内御苑:长安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禁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翠微宫.华清宫.太极宫:西内苑,位于太极宫北部.内有建筑:景福台.望云亭.紫云阁.凝阳殿.凌烟阁.球场亭子.还有山.有池:池为北海池.南海池.东海池.西海池.大明宫:中轴线上: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玄武门.重玄门.兴庆宫:禁苑:鱼藻宫.蚕坛亭.临渭亭.梨园.葡萄园.芳林园.咸宜宫.未央宫.骥德殿.虎圈.马球场占地广,树木密茂,建筑疏朗,十分空旷.游憩.娱乐.生产基地.猎场.郊野别墅:李德裕的平泉庄.杜甫的浣花溪草堂.卢鸿一的嵩山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辋川别业.拓展:浣花溪草堂杜甫简介: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的水景,园内的主体建筑为茅草茸顶的草堂,建在临浣花溪的一株古楠树旁边,园内大量栽植花木,花繁叶茂,荫浓蔽日,再加上浣花溪的绿水碧波,以及翔泳其上的群殴,构成一幅极富有田园野趣而又寄托着诗人情思的天然图画;庐山草堂白居易简介:建园基址选择在香炉峰之北,遗爱寺之南的一块“面峰腋寺”的地段上,建筑和陈设极为简陋朴素;为文人墨客精神寄托所用;辋川创业王维简介:在陕西蓝田县,山岭环抱,结合天然山水地貌,地形和植被加以整治重建,做了一定的园林处理,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庄园别墅;园内有20景;总体上是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的园林化则偏重各种树木花卉的大片成林或丛植成景;建筑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园林造景注重诗情画意;7.唐朝着名的自然风景区有哪些乐游园: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呈现东西走向的狭长形土原,地势高爽,景界开阔,园内有规模很大的青龙寺;长江曲江池:为大型的公共园林兼有御苑功能位于唐时长安城东南隅,是唐朝长安最着名的风景区;该景区以曲江池为中心,其中包括芙蓉园、杏园、昆明池等景点;曲江池以水景为主体,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满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杏园在曲江池的西边,与大恩寺南北相望,周边种植了很多杏树,春天杏花开放时为曲江风景的胜境之一;昆明池是西汉时期上林苑的大型水池,保留了水面及池中的孤岛;8.北宋时期最着名的人工山水宫苑是哪一个它的大体布局是怎么样的艮岳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2、造园艺术成就①筑山园林掇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与万岁山呼应;筑山特点:主宾分明、远近呼应,体现了山水画论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②置石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因此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植物品种丰富,包括乔、灌、藤本、水生、草本、药用、果树等等;⑤建筑园林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大部分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3、根据各种文献记载:①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欣赏景点的位置设在建筑物内,因此这些建筑不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具有了使用与观赏双重作用;②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如依山势建楼,有依翠楼,降雪楼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芦,亭、榭隐于花树之间,形成隐露的庭园景色;③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有艮岳这座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映我国山水特色的景点;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9.洛阳名园记是一本怎样的书他的作者是谁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特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之用;这种小康式的私家园林,只是私家游尝;在十九个名园中,既有花园也有游憩和宅园,每个园都各具特色;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一巻;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元佑末,为国子博士;绍圣初,进“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是书,记洛中园圃,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葢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勲业隆盛,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10.清代北京城内外的主要帝王园苑有哪些北京城皇城:西苑三海和景山;宫城:午门、外朝太和、中和、保和殿、内庭;西郊:三山五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补充:圆明三园: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着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再加上东边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园;1 香山静宜园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2 玉泉山静明园静明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颐和园昆明湖西;3 万寿山清漪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4 畅春园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5 圆明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被誉为“万园之园”;1856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11.颐和园的大体布局是怎样的是讨论其造园艺术手法;布局特色:1.建置在前山中央部位的“大报恩延寿寺”,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宝殿,石砌高台上的佛香阁,琉璃牌楼众香界,无梁殿智慧海,连同般配,爬山游廊,蹬道等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构成纵观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使得中轴线的地位更明确,形象更突出;这个序列上的建筑有前奏,有承接,有高潮,有尾声,结合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地一气呵成,仿佛一个起伏跌宕而有节奏强烈的乐章;它的东侧是转轮藏和慈福楼,西侧是宝云阁和罗汉堂,又分别构成了这两条次轴线;这三条相邻轴线上的全部佛寺殿宇组成前山中部的一组庞大的中央建筑群,主要殿宇都是大式做法,形象华丽,色彩浓艳;2.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如前所述乃是十分突出而又明确的;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分别由五方阁与清华轩,转轮藏与介寿堂的对位而构成两条次要轴线;它们的位置完全对称,建筑形象却略有不同;在次要轴线的外侧,又分别由寄澜亭与云松巢,秋水亭与写秋轩的对位而构成两条辅助轴线;它们虽然对称于中轴线但建筑形象则完全不一样,而且还出现云松巢与写秋轩的位置虚实相错的情况;3.水榭鱼藻轩和对鸥舫分别通过宝云阁,湖山碑而绾结于“智慧海”,大体上构成了等腰三角形的对位关系,以此作为建筑群平面布局的外圈控制网络;中轴线与次要轴线之间的距离正好是次要轴线与陪衬点之间距离的一半;4.建筑群的立面也有几何关系的经营;造园艺术手法:清漪园颐和园艺术特点:1、依山开湖,模仿西湖2、借景西山,建筑呼应3、东面宫殿,东北居住4、长廊接连,丰富景观5、园中有园,仿园寄畅6、石舫西洋,对立统一清涟园的总体规划是杭州是以杭州的西湖作为蓝本,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以及周围的环境都很想杭州西湖;清漪园是事先就有通盘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着;1、性质: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清代唯一一座整体规划并一次性连续施工建成的大型皇家园林;在修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以前,山南地势低洼,附近的玉泉和龙泉泉水汇集,形成瓮山泊,乾隆十五年1750兴修清漪园时,结合兴修水利进行了地形改造工程,加以浚深,并向东、西拓宽;挖出的湖土除留筑湖上三岛和东、西堤外,部分增筑于瓮山东麓;又在瓮山北麓挖出一条河原称后溪河,即今后湖,所出土方沿北园墙堆筑了一列土丘;原来单调的地形经过这些改造,顿然改观,形成山环水抱之势;2、乾隆修建清漪园的原因:①基址离乾隆居住的圆明园很近,又介于圆明园和静明园之间;三者形成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②西湖从元、明以来已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③园明、畅春、静宜诸园大抵都是因就于上代的基础而扩建,园林规划难免或多或少的受到以往既定格局的限制;而翁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3、清漪园历史概况位于北京西北郊;1860年鸦片战争中遭破坏,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加以重修,改名为颐和园;4、清漪园的景观布局:⑴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及周围的环境都很像杭州西湖⑵园林布局特点: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以水取胜,宽广的昆明湖是布置景物的最好基础;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其中陆地面积仅有四分之一,水面积之大在北京诸园中是仅有的;颐和园的面积约为28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四;它的总体布局是根据所处自然地势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地划分成四个景区: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庭;万寿山的前山部分;后湖及万寿山的后山部分;昆明湖的南湖及西湖部分;总体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3景点分布:以万寿山脊为界分南北两个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88%;①前山前湖景区景观轴线突出;除中央建筑群构成的主轴线以外还在两侧设置了4条辅助的轴线;五条轴线的安排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该区域主要建筑,佛香阁,全园的中心,平面八角形,通高米,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②昆明湖,水面广阔,由西堤及其支堤划分为三个水域;其中东水域最大,中心岛屿南湖岛以十七孔石拱桥连接东岸;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坡,山势起伏较大,后湖即界于山北麓与北宫墙之间的一条河道,称后溪河,占全园面积的12%;后山后湖景区主要景点:惠山园谐趣园、苏州街①惠山园,嘉靖十六年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东北角,是仿照江苏无锡着名的寄畅园而建的;在园中自成一局,固有“园中之园”之称;景观特点:声趣,因地势低洼,山泉汇入其中;楼趣,屋顶设计,所有建筑屋顶均采用“黑活”布瓦;桥趣,共有五座桥,以知鱼桥最为着名;②苏州街又称“后溪河买卖街”,地处后湖中心地带;比较清漪园与杭州西湖造园手法的异同点:清漪园的布局与设计,在许多地方都取法于杭州西湖,深受江南园林的影响;如西堤六桥仿杭州苏堤六桥,还有仿杭州西湖湖心亭式的岛屿;水面的形状也尽量模仿西湖,也有“雷峰塔”式的报恩寺塔后为佛香阁,也有模仿无锡寄畅园的谐趣园等;但清漪园也结合自己特有的条件和要求,比杭州西湖来得富丽浓冠,具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和处型方法,也显示出帝王的骄奢豪华的生活享受;作用:1.中央建筑群之于前山景观,犹如浓墨重彩的建筑点染,意在弥补,掩饰前山山形过于呆板,较少起伏的缺陷,同时又起到了作为前山总建筑布局的构图主体和重心的作用;它的东,西两面疏朗地散布着十余处景点,建筑体量小,形象较朴素多样,布置较灵活自由;2.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倚山濒湖;它是前山前湖景区广大范围内的最主要的观赏对象,也是景区成景的至关的环节;因此,它的设计得当否,对于园林的总体规划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中央建筑群的规划布局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点景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它的观景作用;佛香阁的建置,五方阁,转轮藏,敷华亭,撷秀亭,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都是观赏湖景和园外借景的绝好场所;所以说,中央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不仅为清漪园创建了一处出色的景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杰出的大手笔;试述清漪园中央建筑群的布局特色和作用布局特色:1,建置在前山中央部位的“大报恩延寿寺”,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宝殿,石砌高台上的佛香阁,琉璃牌楼众香界,无梁殿智慧海,连同般配,爬山游廊,蹬道等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构成纵观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完整而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使得中轴线的地位更明确,形象更突出;这个序列上的建筑有前奏,有承接,有高潮,有尾声,结合地形地貌因势利导地一气呵成,仿佛一个起伏跌宕而有节奏强烈的乐章;它的东侧是转轮藏和慈福楼,西侧是宝云阁和罗汉堂,又分别构成了这两条次轴线;这三条相邻轴线上的全部佛寺殿宇组成前山中部的一组庞大的中央建筑群,主要殿宇都是大式做法,形象华丽,色彩浓艳;2,中央建筑群的中轴线如前所述乃是十分突出而又明确的;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分别由五方阁与清华轩,转轮藏与介寿堂的对位而构成两条次要轴线;它们的位置完全对称,建筑形象却略有不同;在次。
中国古典园林史
名词解释部分和填空题部分1、园林: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2、园林史:园林及其相关因素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3、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构成)按照园林匠师的审美意识所创造出的时空的动静空间艺术4、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5、园林艺术的特征:艺术同性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有特征有园林艺术的综合性,园林功能与审美的协调性,在工程技术、经济与艺术方面的统一性6、中国古典园林类型: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7、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造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或借助于原有地形的营造,加以艺术的加工,把天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城镇内居多 8、天然山水园:局部或全部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置花木和建筑营造,将原始的地貌因势利导适当调整,加工,改造。
关键在于选择基址。
一般建在城镇附近的山野风景地带(如避暑山庄)8、皇家园林:秦汉至明清均有,皇帝个人和皇家私有;自然式但也要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气派和皇家至尊9、私家园林:属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们所有。
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
无论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不同于皇家园林(多为宅园,在邸宅后部,前宅后院。
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10、寺观园林:佛寺与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环境。
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多以栽培名贵花木文闻名(如杭州灵隐寺)11、皇家园林的分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12、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如故宫内御花园)13、行宫御苑:建置在城都的近郊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驻驿之用14、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远郊或者更远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地方15、中国古典园林雏形源于商代:囿,台,园圃16、囿的定义:囿是围了一定的地域,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和收养其中,还筑台掘池,以帝王贵族17、台的定义: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台。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D.无锡 【答案】B 【解析】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冈。官场 失意,致仕回乡,占用城东北原大弘寺所在的一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同,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又迭经改建。太平天国占据 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田园居”则已荒废。光绪 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 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其恢宏 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 “六百年旺气之所在”。
3.“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江南园林的主要指导思想,“拙政园”是其中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拙政园”位于哪个城市( )。
5.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 然山水园是( )。
A.颐和园 B.拙政园 C.留园 D.寄畅园 【答案】A 【解析】A 项,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 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 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 290 公顷。B 项,拙政园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是苏州园林中 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其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C 项,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D 项,寄畅园位于无锡,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其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
中国古典园林史--2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第一节总说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时“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的建设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源于狩猎。
囿的作用:1.狩猎;2.栽培—>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
囿等同于多功能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山的象征)台的作用:1.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原始功能)2.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也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观则尚在其次。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并有界定四至的范围。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台、囿、园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正由于天人和谐的哲理的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自然不会像欧洲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出“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从而把两者统一起来。
把属于伦理范畴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美的性格。
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崇敬,大自然的山水美由于体现着人的内在品德而具有生命意义,人们更注重其社会文化的内涵。
大自然山水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园林发展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
中国古典园林史2
典
园
林
• (1)萌芽(东汉) 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 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 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西汉中后期,土地兼 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 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 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 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 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 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 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 汉时,三月上已,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 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
• “曲水流觞”是上已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 楔(fú xiē)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 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 觞”。
• 这种药吃到肚子里以后,要仔细调理,非常麻烦。首先,服散后一定
不能静卧,而要走路。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格外喜爱锻炼身体,而是因为偷懒躺下就性命不保
的缘故。除了走路,饮食着装上也要格外注意。服散之后全身发烧, 之后变冷,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但他们发冷时倘若吃热东西穿厚衣 物,那就非死不可了。一定要穿穿薄衣,吃冷东西,以凉水浇注身体。 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
• 唐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制度。利用均田制和
中 国
租庸调制,使农民得到土地。
古
典
园
林
政治
• “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 • 皇室、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使得各种矛盾激化。随后发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集中在园林中,各个时期发展下来的园林各具特色。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古典园林各时期发展历程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
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
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综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综述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囿、台、圃1、囿:•王室集中豢养田猎捕捉到的活着的野兽、禽鸟的场所。
囿起源于狩猎。
囿的功能:1、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栽培、圈养);2、游观2、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吕氏春秋》高诱注:“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 台的功能:1、观天象,通神明;2、登高眺远,观赏风景3、园圃:•园,所以树木也(毛传);《说文解字》:“种菜曰圃。
”园圃的功能:1、供应宫廷果蔬;2、观赏☐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和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即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精神方面——通神、望天,其次游观。
(建高台榭,起源于山岳崇拜)☐物质方面——囿:动物园,王室集中圈养飞禽走兽的场所——园圃:植物园,种植树木、蔬菜的场地专业名词:一池三山秦代园林中出现的专业名词甬道: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则在两侧加筑墙垣以保证皇帝之安全,谓之甬道。
复道:为两层的廊道,上层封闭,下层敞开。
汉代园林重点皇家园林理水与城市供水系统的结合上林苑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寺观园林:1、佛教、道教盛行,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出现就向着世俗方向发展。
2、毗邻于寺观而单独设置的园林。
南北朝盛行“舍宅为寺”,宅园原样保留为寺院的附园3、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4、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主导性作用。
专业名词:曲水流觞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私家园林城市私园:白居易履道坊宅园郊野别墅园:杜甫浣花溪草堂、王维辋川别业☐公共园林乐游原、曲江、杏园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一、社会历史背景及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纵深的内在挖掘,,精微细腻。
1、国势赢弱,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开始孕育。
2中国园林史生成期
第三节 私家园林
秦代,因秦始皇晚年滥用民力财力,私家园 林未见端倪。两汉时期,是私家园林开始形成并 有所发展的时期,它包括王侯官僚、富豪的苑囿 和文人的宅园。 据《西京杂记》载;“茂陵富民袁广汉,藏 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 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 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 等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 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彀,延馒林池;奇树异草, 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移扉,行之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 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尚处在比较幼稚的初 级阶段,但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 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相当于商、周、秦、 汉四个朝代。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囿、台、园圃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囿: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台:
周 文 王 所 建 的 灵 台
第一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园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 栽植蔬菜的场地。根据《说文》:“园,树果;圃, 树菜也。” 西周时,往往园、圃并称,其义亦互通。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食用和药用植物被培育成 供观赏的花卉,园圃原先单纯的经济功能也逐渐延 伸出审美功能。人们看待花草树木也越来越侧重观 赏的意义,这样就促使植物配置向有序化的方向上 发展,从而赋予园圃以园林雏形的性质。
第二节 皇家园林
2 汉代宫苑 苑 苑即园林,据史书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 处“园中之园”。其中一部分是保留下来的秦代 旧苑,大部分是武帝时期及以后陆续兴建的,一 般都建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段作为游憨的场所。 宫 宫即宫殿建筑群。史载上林苑范围内的宫殿 建筑群共计十二处,以建章宫的规模最大。
6-第六章-成熟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二)《中国古典园林史》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 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三座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们代表了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清 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这三座园林经过此后的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 而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的私家园林
江南地区的范围
元代
大都的私家园林,多半为城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代表: 万柳堂)
明代
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 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 的地方)
利用外城旧河道的供水条件而在外城兴建私园的也不少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步在西北郊一 带(如雅致简远的勺园、豪华钜丽的清华园)
意识形态
新儒学由宋代理学转化为明代理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分 和纲常伦理规范
明初大兴文字狱,严格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文人士大夫苦闷、压抑,企图摆脱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
文化
市民文化明初加快发展,明中期后大为兴盛,促进民间艺 术的大发展
市民文化影响民间造园艺术,出现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 的市民园林和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
康熙帝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也把文人趣味渗入 宫廷造园艺术
造园技艺长足发展,造园思想却日益萎缩
造园工匠与造园家
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一直很低下
但到明末清初,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 上的重视而著名于世,江南的一大批造园工匠涌现(如 张南垣、张然父子),有些还成为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 造园家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基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坛庙和 苑林,仅有个别的改建、增损和易名,宫城和坛庙建筑 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明代原貌
中国古典园林史 92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1、填空2、判断并改错3、简答(3—4个)4、识图题(6个)写出每个图园林名称及建设地点。
共12分。
其中四个有西汉上林苑、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
5、论述题(4大论述题4*10=40)同学们好好复习,老师出题很偏,我列举考试的论述题都有哪些,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注意:标五角星者已考过。
老师不画大纲范围,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一点帮助。
谢谢一、填空:1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2秦代上林苑是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3秦代兰池宫开启了西汉宫苑求仙活动的先河,一池三山之首例。
最高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兰池宫。
4西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上林苑是一座特大型植物园,也是一座大型动物园,苑中最大的水池昆明湖具有多种功能。
5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最后一座。
6在园林中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例的是楚灵王章华台(天然山水园)。
7东汉梁冀苑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
8唐代东都苑(隋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东都苑(隋西苑)是洛阳地区皇家园林的代表。
唐代禁苑性质类似于西汉的上林苑。
9唐代长安城三大宫殿史称“三大内”是: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
大内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
禁苑最大,是唐长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风景园林和狩猎区。
10唐代东都苑(隋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东都苑(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11唐代的兴庆宫称为东内,又叫南内,前苑后宫的格局,兴庆宫中的“花萼相辉楼”以“花萼相辉”为名,寓有手足情深之意。
12唐代的兴庆宫以牡丹花而盛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的地方,兴庆宫中的“沉香亭”为牡丹观赏区。
13金代皇家园林代表中,西苑是金代最大的一座大内御苑。
14应天门、乾元殿、贞观殿、徽猷殿构成唐代洛阳宫(隋东都宫)宫廷区的中轴线。
园林史 2
上林苑——是当时最大的皇家园林。
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建筑群即阿房宫,也是上林苑的核心。
最大自然山水苑阿房宫阿房宫——皇帝日常起居、视事、朝会、庆典的场所,相当于一个政治中心。
以“复道”连接背面的咸阳宫与东面的骊山宫形成以阿房宫为核心的辐射状交通网络,是对天体星象的摹拟。
兰池宫中国园林堆山模拟神仙海岛的造园思想可能肇始于此时。
汉上林苑武帝初,为了田猎,将刘邦当年灭秦时发还与民的都城周边土地再次圈占,在长安周边扩建秦上林苑,使之为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的规模更加宏大的建筑群。
上林苑占地空前绝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一苑之中有36苑,形成园中之园,有12处宫殿建筑群落,21处台观。
其中以建章宫为最。
这是一座巨大的皇家植物园、与养殖场(水衡都尉)。
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造建章宫,北有太液池,象征北海,池中出现了象征海中三神山的景观:瀛洲、蓬莱、方丈,形成了“一池三岛”布局东汉梁冀园——规模最大、私家园林例:园圃具备浓郁的自然风景的意味。
构筑假山的方式值得注意,它模仿崤山形象,是为真山的缩移摹写。
此方法可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例子。
菟园——未见筑山理水,却着重提到“缮修楼观,数年乃成”。
建筑多,高楼多,规模大。
(书p105)魏晋——江南园林进入视野吴中第一名园顾辟疆的园林——文人有若自然的园田、宅园以竹为核心王献之资料记载六朝自然山水园的形成对后世的影响?这种天人谐和的人居环境不仅对当时的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的审美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开启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对后世的山水画、山水诗歌、山水园林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隋——洛阳西苑(东都苑)历史变化——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则天时叫神都苑,面积已收缩大半。
重要意义——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的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都极为浩大;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设计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部分和填空题部分1、园林: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创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2、园林史:园林及其相关因素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3、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要素构成)按照园林匠师的审美意识所创造出的时空的动静空间艺术4、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5、园林艺术的特征:艺术同性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有特征有园林艺术的综合性,园林功能与审美的协调性,在工程技术、经济与艺术方面的统一性6、中国古典园林类型: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7、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造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或借助于原有地形的营造,加以艺术的加工,把天然山水风景移缩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在城镇内居多8、天然山水园:局部或全部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置花木和建筑营造,将原始的地貌因势利导适当调整,加工,改造。
关键在于选择基址。
一般建在城镇附近的山野风景地带(如避暑山庄)8、皇家园林:秦汉至明清均有,皇帝个人和皇家私有;自然式但也要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气派和皇家至尊9、私家园林:属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们所有。
受到封建理法的制约。
无论内容或者形式方面都不同于皇家园林(多为宅园,在邸宅后部,前宅后院。
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10、寺观园林:佛寺与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环境。
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多以栽培名贵花木文闻名(如杭州灵隐寺)11、皇家园林的分类: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12、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如故宫内御花园)13、行宫御苑:建置在城都的近郊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驻驿之用14、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远郊或者更远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地方15、中国古典园林雏形源于商代:囿,台,园圃16、囿的定义:囿是围了一定的地域,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和收养其中,还筑台掘池,以帝王贵族17、台的定义:用土堆筑成的方形高台。
功能是古代人登高观天象,通神明。
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如殷纣王沙丘苑台,文王灵囿,灵台)18、园圃的定义: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蔬菜的场地,除食用、药用外,也发展为观赏用。
19、苑的定义: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苑继承了囿的狩猎传统,但其主要目的已不仅是供狩猎,而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注意自然景色与人工造景的观景内容的结合。
叠山理水,聚山理水,聚土为山,辟池凿沼,种树植卉,养育禽鸟,并布置众多的建筑群供临朝、居住、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
20、汉代奠定了中国至今的梁架结构法式。
21、一池三山: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我国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境地。
最初在上汉代林苑建制,模拟海上神山,后来演变成历代皇家园林的一种传统格局,在一个宽广的水域中筑三岛象征一池三山的神仙住所。
对我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的创作均有深远影响。
22、我国古典园林意识形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23、寺观园林组成内容:崇拜部分,生活部分,前导部分(丛林引导式,溪流引导式,山道引导式,综合引导式),游览部分24、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25、曲水流觞:我国古代的一种游戏,26、中国四大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27、《园冶》明末吴江人计成《一家言》(《闲情偶记》)清代李渔《长物志》清代文震亨28、世界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29、园林的分类:(按地域、历史、功能)按照园林的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按地域分可以分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北方园林;按照造园形式分为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0、苏州四大园林:仓浪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31、集景式园林代表:怡园32、风景建筑群代表:万寿宫33、一池三山园林代表:杭州西湖,颐和园,上林苑建章宫34、园林的概念及四要素:山石,水体,植物,建筑3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杂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36、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台,园圃37、上林苑建章宫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一池三山”模式的园林是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8、哪个都城开创了我国皇都规划的新格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邺城开创了城市中轴线;洛阳开创了三套城做法(宫城,皇城,郭城)39、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简远,疏朗,雅致,天然40、三山五园分别是?三山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即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41、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是?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42、颐和园(清漪园)中的什么园是仿照无锡寄畅园所建:谐趣园刘宋宗炳《画山水序》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的提出和王微《叙画》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专着。
简答题大题部分1、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2、各个阶段的特征:3、寺观园林的特点。
答:一、组成内容:崇拜部分,生活部分,前导部分和游览部分;二、总体布局:前塔后殿,是早期寺庙较典型的布局方式,绕以周垣,四面设门,沿墙沟渠,优美清净;三、不同于一般帝王贵族园林,与风景胜地相结合,是古代公共游息场所,对于风景区开发有积极作用。
4、隋唐西京长安城的规划特点答:唐长安建制采取三套城的规划,同时实行里坊制5、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规划特点。
与隋唐时期城市规划的不同。
答:6、什么朝代出现了完整的皇家园林的三个类型?代表园林是什么?答:唐朝出现了完整的类型。
大内御苑(大明宫、兴庆宫)行宫御苑(洛阳西苑)离宫御苑(华清宫)7、简述艮岳的造园成就。
答:以筑山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宫苑,故以山名。
诗情画意写入园林。
打破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范模式,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8、西湖十景是什么?西湖的规划特点?西湖特点:城市大型园林。
湖山主景突出。
“一池三山”模式。
园中之园景观。
林木特色景观。
四季朝暮景观。
历史文化景观。
小园大湖沟通。
西湖十景:1.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菏2.4.5.6.7.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8.9.10三潭映月3.平湖秋月,断桥残雪9、寄畅园的特点。
答:1、小中见大,借景锡山。
2、顺应地形,造山凿地。
3、山水自然,主景开阔。
4、山中涧泉,水景多采。
10、拙政园的特点。
答: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11、清漪园(颐和园)的特点。
答:1、依山开池,模仿西湖。
2、借景西山,建筑呼应。
3、东面宫殿,东北居住。
4、长廊连接,丰富景观。
5、园中有园,仿园寄畅。
6、石舫西洋,对立统一。
12、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后期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答:1.明清两代苑囿风格更加趋向于宏伟浑厚、雍容华贵,以显示封建帝王统治的威力和无比的富有。
表现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及宗教色彩的设计思想。
2.明清时期的皇家苑囿多与离宫相结合,位于郊外,少数位于城内。
3.明清苑囿造园布局多半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巧于利用地形,创造各苑的特点。
4.集仿各地名园于其中。
5.明清苑囿中的建筑布局形式不同于正式宫廷建筑严肃庄重的布局。
6.明清苑囿中也运用我国传统的叠石手法。
7.苑囿中水面面积较大,大部分是利用原有地形水体或泉形成大水面。
8花木是苑囿中的重要要素。
13、私家园林的三大地方风格是?造园手法的区别是?答:稳重雄伟——北方园林;明秀典雅——江南园林;畅朗轻盈——岭南园林园林主人——北,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南,退职还乡的官僚、地主、富商、文人墨客。
要求和设计主导思想——北,皇亲国戚向往帝王宫苑式的生活享受,追求气派,用以显示政治上的地位。
南,江南私家园林中官运不通的政客和落泊文人欣赏脱离现时的意境,追求超世脱俗的景色。
规模——北,较大,苑内空间划分数量少而面积大;南,与之相反。
总体布局——北,多采取中轴对称处理,于整形布局中求得自然变化。
(追求气派的思想的必然反映);南,总体布置自然式。
风格——北,庄重、雄伟、壮观、浑厚、沉实;江南,秀丽、轻巧、精致、曲折。
结构——北,多以建筑为主,山水辅佐地位;江南,以山水为主景。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北,建筑要求承重、御寒,体量大,屋顶翼角低;江南,建筑小巧玲珑,富于变化,屋顶翼角高。
水景——北,水源困难,小水池、小水面处理手法;江南,水源充沛。
色彩——北,金碧辉煌,红柱色瓦、富丽堂皇;江南,素雅淡泊,青砖灰瓦粉墙。
(原因1.2.)堆山——北,规模小;江南,规模较大。
植物——北,品种少,不丰富;江南,反之。
岭南园林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和居住建筑结合在一起,这种庭园以适应生活起居要求为主,适当地合一些水石花木增加庭内的自然气氛14、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特点答:1、满足园主日常生活享乐,达到虽居闹市,而又有山林之趣。
2、多与住宅相连,占地面积不大。
3、水是园林中的重要要素。
4、堆山叠石是江南园林中城市山林的主景。
5、园林中的建筑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
6、花木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题材。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时代特点:(1)囿到苑的发展(2)一池三山的布局格局(3)私家园林的出现(4)建筑技术与就(5)开创人工堆山的纪录(6)已经注重风景植物的点缀(7)植物园、动物园的雏形总结: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虽已经出现,但是和皇家园林没有明显的类型上的差异。
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概念也比较模糊。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为主。
但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设计经营。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当中还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时代特点:山水诗的影响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画的影响顾恺之、戴逵、王羲之、谢赫等扩大了绘画领域。
顾恺之首创山水画,理论着作《论画》为画品最早文献。
妙极自然的山水意境是这个时代山水园发展的特点。
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外师造化,精炼而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传统山水画风格形成山水风景园林的风格基础。
魏晋南北朝开始以山水为主题的造园风格逐渐形成起来,以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已经普遍使用。
改变了前代豪壮雄伟之气,大量吸收了山水画的特色,继承了古代山水风景园格式,表现了以山水为主题。
总结:1.园林规划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