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
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例如一件大衣使服装加工厂花费28美元,使零售商花费6美元,使消费者花费40美元,但它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上去的只是最终售价40美元,而不是所有交易的总和74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也可以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
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2)私人国内投资总额;(3)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4)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
从收入方面计算,包括:(1)工资;(2)利息;(3)地租;(4)利润:(5)折旧等。
国民生产总值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拾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能准确地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涵义
(一)概念:
国民经济:是由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和各生产要素组成的总体系统(P7)
⏹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横向”
⏹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部门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纵向”
⏹国民经济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
(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两个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
⏹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保持其协调发展。协调部门比例,优化产业结构,会促进社会生产更好发展,使各部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之间的平衡。其中,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阐述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数量方面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P8)
总体——国民经济整体
总体单位——组成国民经济的每一个单位,叫经济活动单位,包括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居民户。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任务:
⏹从数量上表现和监督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运行规律;
⏹在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数量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对国民经济的统计方法论的研究,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有关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论。它可以为国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又可以在不断总结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国民经济统计学。
gnp名词解释
gnp名词解释
GNP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缩写。它是
一个经济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NP包括国内生产的价值和国际
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统计指标,对于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它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关情况的详细信息。GNP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
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GNP的计算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是收入法和支出法。收
入法是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来计算GNP。支出法是
指通过统计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来计算GNP。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应当是一致的。
GNP的计算公式为GNP = C + I + G + (X - M)。其中,C代表
个人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国
家的出口,M代表国家的进口。
GNP的增长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当GNP增长时,
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扩大了。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的收入增加。然而,GNP的
增长也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一个国家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之,GN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产决策而非财务决策的单位。 划分标志是各单位所从事生产活动的性质 【产品性质、 生产的投入结构和工艺特征丨主 要、次要、辅助活动】 。 《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 8.常见的统计平衡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流量平衡、存量平衡、综合平衡。 流量平衡:流量是时期指标,经济流量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 各种经济流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平衡关系,通常表现为总体与部分、来源与运用、投入 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存量平衡:存量是时点指标,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状况。时点指标间的平衡关 系,主要是指总体与部分、资产与负债(净值)之间的平衡关系。 综合平衡: 流量是影响存量变化的来源。 国民经济统计通常是通过记录流量以及流量变化来 记存量变化的。平衡关系如下:期初存量+期内流量变化=期末存量。 9.平衡关系的表述方式(5) :图示法;等式法;单式平衡表;账户式平衡表;矩阵式平衡表 账户式平衡表(国民经济账户) :按复式记账原则编制的,则要求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 录两次,而且不同部门的账户还可以通过“四式记账”有所关联。账户式平衡表除了能体现 本平衡表内的平衡关系, 还能体现本账户体系间的平衡关系以及不同部门间账户的平衡关系。 平衡项:由于每个账户左右两端记录有不同的经济交易和项目,为了保持账户的平衡, 需要设置账户的平衡项,其数额等于账户左右两方的差额。作用(2) :一是使单个账户得到 平衡;另一个是使相邻账户得到连接,也就是说,上一个账户中的平衡项是该账户研究的结 束, 但也会成为下一个账户的研究起点, 而下一个账户也会有自身的平衡项, 这样首尾相接, 完成了对国民经济运行各过程的记录。统计意义:理解为单个账户的研究结论,是所在经济 运行环节输出的重要统计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储蓄等总量指标) 矩阵式平衡表: 矩阵式平衡表巧妙地运用了矩阵的特点, 它设置了一个行数与列数相等, 且行列对应、 相互平衡的棋盘式表格。 矩阵式平衡表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可以从横行和纵列两 个方面去理解,通常,以横行方向代表流出或使用,以纵列方向表示流入或来源。矩阵中的 数据都具有双重的涵义, 用记录一次的方式达到了双重记账的效果。 有助于揭示各个对象之 间存在的纵横交错的平衡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矩阵: 矩阵式平衡表把许多账户是平衡表综合为一个整体, 使国民经济运 行情况有统一反映。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生产范围
国民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
生产。(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资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矿藏、、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国民统计概论【名词解释】
国民统计概论
名次解释:
统计总体(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实物所组成的整体
个体:总体的每个个体事物,也称总体单位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构成样本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容量,用字母n 表示。
变量: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概念,凡是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可定义为变量
指标: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定类尺度:对个体进行类别划分的测度计量尺度,如性别
定序尺度:对个体进行排序的测度计量尺度,如酒的品质上等、中等、下等
定距尺度:对个体特征的差距进行测量的测度计量尺度,如一天不同时间的温度
定比尺度:对个体特征的绝对数量大小进行测量的测度计量尺度,如企业产量绝对数指标:反映统计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绝对数量的统计指标,又称总量指标
相对数指标:是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相除而得出的比率
增长速度:增长量和基期水平之比
季节变动:是时间数列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随季节变化呈现很粗来的一种周期性的波动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现场调查随机抽样调查
简单随机抽样:是指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以相同的概率被抽入到样本中
等距抽样:是指总体中随机选择一个起点,然后每隔一定数目的个体抽取一个个体的抽样方式
分层抽样:是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抽取一个个体组成样本。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为一些群,然后再从这些群中随机选取若干群,再调查这
些被选中群中的所有成员。
现场调查非随机抽样调查
任意抽样:是指由调查者的便利二随意选取一些个体组成样本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
一·学习指导
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
(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
(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
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研究对象
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
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
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
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表示重点程度)
第一章★
1.统计
答:是指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2.国民经济
答: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3.统计总体
答: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4.总体单位
答: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5.标志
答: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6.变量
答: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
7.统计指标(0510)
答: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8.统计指标体系(0501)
答: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9.流量
答: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10.存量(0510)
答: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11.连续变量(0810)
答: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
12.离散变量
答: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
13.数量指标(0710)
答:是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主要说明总体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14.质量指标
答: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15.时点指标
答: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
16.时期指标
答: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
17.客观指标
答:是指其取值依据,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或计数,它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
18.主观指标
答: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受、评价确定其量的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一、引言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的一门学科。它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档将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指标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和理解这门学科。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测度、计量和分析的学科。
2.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统计和帐户核算,以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状况。
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支出等是国民经
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重要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
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
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所创造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
3. 国民生产总值 (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居民和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额。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 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具体数据和事实的观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考题(03名词解释)
26.统计分组
27.时点数列
28.社会商品零售额
29.估计标准误差
30.国民财产
26.统计指标体系
27.动态数列
28.人口出生率
29.常住单位
30.利率
26.散点图
27.金融市场
28.统计指标
29.服务增加值
30.存量
26.可支配收入
27.恩格尔系数
28.国民经济增长率
29.社会产品
30.普查
26.发展速度27.点估计28.回归分析29.国民生产总值30.财政赤字
26.标志变异指标27.相关关系28.国内总产出29.增长速度30.区间估计
26.数量指标
27.全距
28.正相关
29.社会商品供应量
30.普查
26.变量数列
27.相对指标
28.平均发展水平
29.商品购进总额
30.现行价格
26.连续变量27.统计分组28.几何平均数29.流动资产30.社会产品
26.价格总指数
27.强度相对指标
28.分层抽样
29.工业总产出
30.出口总值
26.逐期增长量27.重点调查28.比例相对指标29.现有人口30.国内生产总值
26.众数
27.劳动力资源
28.国民财富
29.品质数列
30.国内总产出
26.次数分布数列27.总指数28.季节变动29.回归分析30.生产税净额
26.统计调查27.抽样平均误差28.国民财产29.价值量指标30.货币流通量
26.不变价格27.实物指标28.调查对象29.国民经济账户
30.名义经济增长率
26.流量
27.典型调查
28.投入产出表
29.自然资源
30.商品购进总额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
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开展,觉察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效劳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国民经济机构单位依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根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根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依据生产产品或效劳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肯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含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依据劳动酬劳、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根本价格是依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8.购置者价格是指购置者购置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效劳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陈正伟-《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精解
《中级国民经济统计学》
复习精解题解
陈正伟 2015年12月12日
一、名词解释(选做5道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整个NE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的描述与测定。
2。常住单位: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常住单位既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住户。所有常住单位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主体。
3.机构单位:机构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的特征: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账户。
4.基层单位:又称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者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一般说来,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5。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所常住单位生产经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6.综合生产观:也称全面生产、社会生产。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提供货物和服务同时获得报酬的活动.
7.增加值:(value added)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总结 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点串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
【单选、名词解释:】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作出判断或者决策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简答:】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性质可概括为: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及其变动规律的方法论科学。其具体要点概括如下:
(1)统计学研究的客观现象包括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
(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规律。
(3)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多选、简答:】样本的特点。
样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
(2)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不同的样本。
(3)样本是总体的代表。
(4)样本的随机性。
【单选、名词解释:】变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变量是指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概念,凡是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可定义为变量。它包括可以用数字表示变量取值的数值变量,如年龄、收入和消费支出等;也包括不能用数字计量、只能用类别表示的属性变量,如反映人口特征的性别,产品质量的合格与不合格,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等。
狭义的变量仅指可用具体数字表示取值的数值变量。
【多选、简答:】变量的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满足不同的研究需要,对变量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可用数字表示,一般分为属性变量与数字变量两种。
(2)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3)变量按其变动是否具有确定性,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国民经济名词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总和。
2.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3.总统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是物。
4.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5.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6.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7.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即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8.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9.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10.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11.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2.实验法: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调查方法,是在所设定的特殊实验场所、状态下,对调查对象进行实验以取得所需要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13.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4.频率:也称比重,是指将各
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
求得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
15.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
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
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
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已排版)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已排版)
1.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2.货物和服务是生产活动的两大类产出。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服务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3.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为弥补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4.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被称为市场产出。市场产出的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它的生产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市场价格。
5.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6.中间消耗指机构单位一定时期在生产货物和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核算。
7.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8.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9.总消费是核算期内机构单位为满足个人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由两部分构成:1.是居民消费,即居民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2是社会公共消费,即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总计。
10.总投资是机构单位在核算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部分。
1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在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
由于经济状况影响到每一个人,所以宏观经济问 题在政治争论中起着中心作用。
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世界政治的中心。近年来, 欧洲走向统一货币,许多亚洲国家经历了金融危 机和资本外逃,而美国要通过大量向国外借贷来 为巨额贸易赤字筹资。当世界各国领导人开会时, 这些问题往往在议事日程中排在显要位置。
尽管制定经济政策的工作落在各国领导人 身上,但是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工作落在宏 观经济学家身上。
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总和和净产值总和,计算范围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历史回顾
(一)SNA的形成和发展<补充> (欧美国家)(详见总论1P5) 形成: 第一时期(1920年前):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76) 第二时期(1920-1939年):官方机构参与国民收入统计 第三时期(1939-1953年):国际组织参与,制订有关规范 发展: 1953年,联合国《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 1968年,联合国《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 1993年,重新修订SNA,全面取代MPS
(二)MPS的演变过程(苏联东欧国家)
SNA的核算内容
SNA的帐户体系结构庞大复杂,结合具体分析领
域,可以归纳简化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考察关键总量(如产出、消耗、 消费、投资等)
2 投入产出核算:考察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相互提供、 消耗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核算
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
指一国(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3.经济领土
指由该国政府实行有效经济控制的区域
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
一国经济领土的基础是该国的地理疆域,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地理疆域4.常住单位
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
5.机构单位
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
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6.基层单位
即产业活动单位
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
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7.交易
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
8.经济流量
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
9.经济存量
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
(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对应关系:就特定时期而言,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
10.国内生产总值
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11.中间产品
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12.最终产品
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13.工厂法
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14.产品法
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各种农林牧渔产品的价值,然后加总。
15.固定资本消耗
大体相当于固定资产折旧
指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所计算的转移价值。
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
当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总价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总价值×年综合折旧率
16.国民生产总值
GDP反映了一时期一国各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即在此期间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
GNP是反映一国从生产中所获收入总量的指标
17.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目的是满足住户及成员个人生活需要
是指为获得消费用货物和服务而承担的费用支出
为了实现消费,可能是货币性购买支出,也可能是通过实物性分配获得的,还可能是在自给生产方式下获得的,在后两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实现这些消费的支出数额
18.公共消费支出
主要部分是政府消费支出,此外还包括为住户服务的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最终消费支出
从提供对象看:
一是针对居民住户(确定的某类人或某类住户)提供的;
二是针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的;
从消费提供方式看:
一是由政府等机构补贴某些部门,使其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货物和服务;
二是政府等部门作为非市场生产者直接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19.资本形成
从使用角度--代表用于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
从积累角度--花费于生产资本积累上的投资支出
20.存货
又称库存,是指各单位出于各种目的持有的、处于流动状态的货物;
是指生产单位生产的,在处置之前有生产单位持有的产品,或者是一个单位持有的,有其他单位生产的,本单位将用于以后的中间消耗或转售的产品。
2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
22.投入产出表
上世纪30年代由列昂惕夫提出。
1936年《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
记录和描述--国民经济各种产品来源与去向的棋盘式平衡表;
分析和建模--投入产出模型用于分析各类经济问题;
23.产品部门
基于同质生产单位来定义
(同质生产单位与基层单位的区别在于:后者既包括主要生产活动,又包括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只能包括一种生产活动)
24.购买者价格
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实际支付的价格
25.生产者价格
是购买者价格扣除商业附加费、运输费后的部分
26.直接消耗系数
从计算结果到模型参数
直接解释
虽由宏观数据得到,但通过相除的形式已具有微观技术定额的含义,且技术是稳定的
深刻解释(两个技术假定)
各种投入之间不能替代的Leontief生产函数
同质性假定
27.完全消耗系数
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28.影响力系数
后向关联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列和的平均值。
29.感应度系数
前向关联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行和的平均值。
30.资金流量
狭义的资金流量:主要指金融交易流量
广义的资金流量:
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价值收支流量
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
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
31.资金流量统计
也称资金流量核算或资金循环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地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中各主要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包括跨国和跨地区的资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