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的基本涵义(一)概念:国民经济:是由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和各生产要素组成的总体系统(P7)⏹社会产品再生产各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横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经济活动的部门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

——“纵向”⏹国民经济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金。

(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两个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一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保持其协调发展。

协调部门比例,优化产业结构,会促进社会生产更好发展,使各部门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之间的平衡。

其中,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是其中的关键性环节。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理论阐述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数量方面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

(P8)总体——国民经济整体总体单位——组成国民经济的每一个单位,叫经济活动单位,包括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居民户。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任务:⏹从数量上表现和监督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和运行规律;⏹在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数量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对国民经济的统计方法论的研究,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研究其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有关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论。

它可以为国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又可以在不断总结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国民经济统计学。

(二)研究对象的特点: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

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3、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而不是微观的统计方法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横向:从事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货物与服务部门、三大产业、居民等纵向:各部门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流通、分配、用纵横交错、有机结合:国民经济=经济活动各部门+各环节+内在联系2、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或国民经济统计)就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统计核算,旨在从宏观的层面考察国民经济运动纵横两个方面的数量规模、构成和内在联系,并为正确研究这些问题提供基本的核算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框架。

3、常住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4、非常住单位:与常住单位相反。

5、国民经济总体:一国常住经济单位的总和。

6、国外:与本国发生经济往来或关系的非常住单位的集合。

7、权责发生制:以权益的形成或责任的发生为准,依据应收应付的原则记录核算资料。

8、统计分类:是根据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总体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货物(Goods):具有外在物质形态的产品。

10、服务(Services):其他一切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的产品(生产活动与生产成果合而为一)。

11、基层单位: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非辅助性生产活动,或者,从事几种生产活动但具有一种主要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

12、主要活动:生产主要产品,同时还可能伴生出一些副产品。

主要生产活动的特征是,其产品的增加值份额高于其他任何一种生产活动。

13、次要活动:生产其他的一般次要产品,这些产品的增加值份额应明显低于主要生产活动。

14、辅助活动:为以上两种活动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

不单独计量产出,其投入计入相应主要活动或次要活动的投入之中。

15、产业部门:由许多从事相同或相近的主要生产活动的基层型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所组成的部门。

16、机构(型)单位: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债务,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易的经济单位。

17、机构部门: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财务决策特征的机构型单位所组成的部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一、统计含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特点:数量性、总体性。

作用:①从宏观上看,是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重要工具。

②从微观上看,是企业管理和决策依据。

③日常生活中,可以宣传教育群众。

④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方法。

二、统计产生于17世纪中叶,沿两条线发展: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

概率论——数理统计。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

四、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要求,由客观存在,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许多个别事物集合。

特点: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要求确定。

是客观存在。

统计总体中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个别事物五、标志: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名称,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变量:可变数量标志。

有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之分六、统计指标:总体特征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分类:(1)按其反映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2)按反映总体特征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按其数据依据不同,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按其计量单位特点,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七、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统计任务需要,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一套指标。

分类:(1)按其反映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2)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3)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八、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数量。

存量:在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结存处,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

流量与存量关系:(1)有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并存,有流量必有存量(2)有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存量(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对比,计算得到相对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一、统计调查意义:是统计工作基础环节,是认识事物起点种类:①普查:是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社会现象总量。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复习资料1实际最终消费: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2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3生产者价格:生产者价格指的是生产者出售其商品所使用的价格。

是商品离开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或直接进入消费领域时的价格,是商品流转过程中第一层次的价格,是形成其他层次价格的基础。

4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

5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

如果结构性通胀没能有效抑制就会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进而造成全面通胀6经济活动人口:根据我国统计制度,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

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

它处于就业或失业的状态,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

7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比值。

边际消费倾向被用于描述由于收入变化,导致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额的变化幅度大小8政府外债:政府外债是指以政府为债务人,与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居民个人以及国际机构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名词2013

国民经济核算——名词2013

国民经济核算(2013)一、名词解释1. 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的单位,称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3. 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4.基层单位:又称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5. 经济流量是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

6. 经济存量是反映在某一时点上经济资源拥有量的总量。

7.产业部门:一组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基层单位及构成一个产业部门8.产品部门:完全由同一类生产活动构成的部门。

9.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实际支付的价格。

10.生产者价格:是购买者价格扣除商业附加费、运输费后的价格。

11.基本价格:是生产者价格扣除生产者所支付的产品税净额后的价格。

12.直接消耗系数a是j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出,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

ij13.完全消耗系数b是j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

ij14.资金流量核算中的实物交易核算覆盖了从增加值创造到非金融投资的价值收支过程,它集中提供了收入分配过程、收入使用过程、非金融投资及其资金筹集过程的详细信息。

15.资金流量核算中的金融交易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过程中的金融活动进行核算,反应由金融交易所形成的资金流量和流向。

16.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从不同生产要素出发,依据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所进行的分配,结果是使个要素所有者从分配中获得收入。

17.可支配收入是指在完成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的可用于消费的收入总量,主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但不包括处置资产负债所得到的款项,也不包括资产负债存量价格变化带来的收益。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知识点

第1章总论1.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象总体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所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的指标群。

国民经济分类是对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统计描述。

国民经济分类是统计分组法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运用。

统计分组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类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统计分组四个要素【分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分组;分组对象,即所划分的是什么;分组标志,即按什么来进行划分;分组内容,把对象分成哪几组】记录方法是指对国民经济活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式”在“什么时候”来进行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要求以复式记账原则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记录。

2.复式记账: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资源(或负债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的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

大部分交易涉及两个交易者,所以对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都要进行复式记账,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一致。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时间原则(2):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的时间进行统计。

【目的:真实地反映本期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及资产负债变化】收付实现制: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统计。

估价原则(5):按市场价格估价;如果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则要以相近的市场价格为参照进行估价;如果不存在可供参照的市场价格,则要模拟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对其估价;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能用,则以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来记录;与外汇有关的流量和存量在统计时,应用本币计量其价值。

市场价格(3):基本价格:生产者生产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得到的价格,其中不包括该货物或服务的销售或使用所应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产品补贴,也不包括生产者单独开发票的货物运输费用。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表示重点程度)第一章★1.统计答:是指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2.国民经济答: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3.统计总体答: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4.总体单位答: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5.标志答: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6.变量答: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即可变数量标志的数值,也称标志值7.统计指标(0510)答: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8.统计指标体系(0501)答: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9.流量答: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10.存量(0510)答: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11.连续变量(0810)答:是指其数值在整数之间可以有无限的数值.12.离散变量答:是指变量的值只能是整数而不会出现小数13.数量指标(0710)答:是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主要说明总体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14.质量指标答: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15.时点指标答: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16.时期指标答: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17.客观指标答:是指其取值依据,是对统计对象的实际度量或计数,它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18.主观指标答:是指不可能或难以用直接度量或计数取值而只能凭人们的感受、评价确定其量的指标19.实物指标答: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20.价值指标答:是以货币单位计量,反映事物价值量的指标第二章★★★21.统计调查(1101)答: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22.统计分组(0410)(0810)答:是根据统计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23.次数分布数列(1010)答: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又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有两个要素:分组和次数24.普查(0601)(0710)答: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的总量25.重点调查(0910)答: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26.抽样调查答: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27.统计报表答:是按照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28.典型调查答: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29.品质数列(1001)答: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30.变量数列(0801)答: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用来观察总体单位中不同数量的单位分布情况第三章★★★31.总量指标答: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说明社会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用绝对数表示,因此也称绝对数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的一门学科。

它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将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指标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和理解这门学科。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测度、计量和分析的学科。

2.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统计和帐户核算,以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状况。

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支出等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三、国民经济统计学的重要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所创造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

3. 国民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额。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具体数据和事实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常常使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

2. 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数据,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归纳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 判断分析方法判断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经济现象、经济政策和经济问题进行评估和判断,提出建议和对策。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开展,觉察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效劳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依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根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根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依据生产产品或效劳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肯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含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

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依据劳动酬劳、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根本价格是依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8.购置者价格是指购置者购置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

效劳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2.固定资产折旧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因生产活动使用固定资产而耗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转移。

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完成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

国民经济名词

国民经济名词

国民经济统计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总和。

2.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3.总统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是物。

4.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5.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6.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7.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即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8.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9.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10.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11.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2.实验法: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调查方法,是在所设定的特殊实验场所、状态下,对调查对象进行实验以取得所需要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13.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4.频率:也称比重,是指将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

15.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16.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17.结构相对指标:是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然后将各组指标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求得的结果,通常称为比重。

18.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它是以名数表示或由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组成,可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导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它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以揭示经济的规律和特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指标以及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

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经济总体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以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为核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并开始研究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分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国对国民经济的统计需求越来越强烈,国民经济统计学得以迅速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增加,国民经济统计学开始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的概念,将国民收入的测算从个体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随后,随着统计学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统计学在各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比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方法,以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经济活动的总和。

GNP的计算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的支出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GNP的变化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GNP数据,可以了解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学科,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关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是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各种经济数据和指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等。

这些数据并非随意产生,而是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精确计算和分析得出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就像是一个“经济侦探”,从海量的数据中寻找线索,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分配领域到消费领域,它无所不包。

例如,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的生产规模、结构和效益;分析商品的流通渠道、速度和成本;探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等等。

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国民经济统计学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其中,普查是一种全面、系统的调查方式,比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能够获取全面详细的信息,但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通常间隔较长时间进行。

抽样调查则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调查中。

此外,还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

数据收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

这就像是把一堆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整理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通过分类、编码、录入等一系列操作,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便于分析和使用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统计指标和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统计指标是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

总量指标反映经济现象的总体规模,如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等;相对指标则用于对比和反映不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率、比重等;平均指标则用于描述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如平均工资、人均消费水平等。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国民经济统计学可以提供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客观、准确的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增长速度、分配格局、投资状况、财政收支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演变、资源配置的效率等问题,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测算和分析、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情况的统计、价格指数的计算和分析、贸易和外汇统计等。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

通过对GDP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情况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对就业和失业人口的统计,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制定就业政策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依据。

价格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物价水平的变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通过计算和分析价格指数,可以了解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物价调控提供参考。

贸易和外汇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贸易和外汇统计数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情况,包括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外汇储备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部经济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为制定外贸政策和外汇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填报和数据分析等。

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的歧义或错误。

同时,还需要关注数据的可比性和时效性,以便更好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生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

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

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解读

国民经济核算解读

国民经济核算解读一、主要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GDP这个概念,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货币金融大会)决定把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主要工具。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实际GDP(Real 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不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3.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际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4.价格:当年价格:指报告期的实际价格,如工厂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业的零售价格等。

使用当年价格计算的数字,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当年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和流通、生产和分配、生产和消费进行经济核算和综合平衡。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有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

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后,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都使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数字。

不变价格:它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因此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统计术语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

5.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生产范围国民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

根据这个定义,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矿藏、、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

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

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套既定概念⽅法对⼀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个国家)所进⾏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指⼀国(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3.经济领⼟指由该国政府实⾏有效经济控制的区域在确定的经济领⼟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国经济领⼟的基础是该国的地理疆域,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地理疆域4.常住单位如果⼀个单位在⼀国经济领⼟上拥有⼀定的活动场所(住宅、⼚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定的时期(⼀般以⼀年为标准)5.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是进⾏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6.基层单位即产业活动单位在⼀个地点、从事⼀种或主要从事⼀种类型⽣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核算资料的⽣产单位它只是⽣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独⽴的财务决策7.交易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进⾏的活动8.经济流量反映⼀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规模的总量9.经济存量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对应关系:就特定时期⽽⾔,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10.国内⽣产总值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产总值是⼀国范围内各⽣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产总值是⼀时期⼀国范围内各⽣产单位所⽣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11.中间产品是指在⼀个⽣产过程⽣产出来然后⼜在另⼀个⽣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12.最终产品是指当期⽣产的被⽤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的产品13.⼯⼚法⼯⼚法原则:即⼯业总产值是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业总产值,按这种⽅法计算的⼯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14.产品法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各种农林牧渔产品的价值,然后加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民经济统计学名词解释1.国民经济核算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指一国(或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3.经济领土指由该国政府实行有效经济控制的区域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一国经济领土的基础是该国的地理疆域,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地理疆域4.常住单位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5.机构单位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6.基层单位即产业活动单位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7.交易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8.经济流量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9.经济存量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对应关系:就特定时期而言,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10.国内生产总值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11.中间产品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12.最终产品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13.工厂法工厂法原则:即工业总产值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基本计算(核算)单位,即按企业的最终产品计算工业总产值,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值,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14.产品法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各种农林牧渔产品的价值,然后加总。

15.固定资本消耗大体相当于固定资产折旧指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所计算的转移价值。

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当期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总价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总价值×年综合折旧率16.国民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时期一国各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即在此期间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GNP是反映一国从生产中所获收入总量的指标17.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目的是满足住户及成员个人生活需要是指为获得消费用货物和服务而承担的费用支出为了实现消费,可能是货币性购买支出,也可能是通过实物性分配获得的,还可能是在自给生产方式下获得的,在后两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实现这些消费的支出数额18.公共消费支出主要部分是政府消费支出,此外还包括为住户服务的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最终消费支出从提供对象看:一是针对居民住户(确定的某类人或某类住户)提供的;二是针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的;从消费提供方式看:一是由政府等机构补贴某些部门,使其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货物和服务;二是政府等部门作为非市场生产者直接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19.资本形成从使用角度--代表用于资产积累的最终产品;从积累角度--花费于生产资本积累上的投资支出20.存货又称库存,是指各单位出于各种目的持有的、处于流动状态的货物;是指生产单位生产的,在处置之前有生产单位持有的产品,或者是一个单位持有的,有其他单位生产的,本单位将用于以后的中间消耗或转售的产品。

2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22.投入产出表上世纪30年代由列昂惕夫提出。

1936年《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记录和描述--国民经济各种产品来源与去向的棋盘式平衡表;分析和建模--投入产出模型用于分析各类经济问题;23.产品部门基于同质生产单位来定义(同质生产单位与基层单位的区别在于:后者既包括主要生产活动,又包括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只能包括一种生产活动)24.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实际支付的价格25.生产者价格是购买者价格扣除商业附加费、运输费后的部分26.直接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到模型参数直接解释虽由宏观数据得到,但通过相除的形式已具有微观技术定额的含义,且技术是稳定的深刻解释(两个技术假定)各种投入之间不能替代的Leontief生产函数同质性假定27.完全消耗系数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28.影响力系数后向关联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列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列和的平均值。

29.感应度系数前向关联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所有完全消耗系数之合计。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行和除以完全消耗系数各行和的平均值。

30.资金流量狭义的资金流量:主要指金融交易流量广义的资金流量: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价值收支流量是指整个社会资金的循环过程体现了与实物循环对应的价值循环31.资金流量统计也称资金流量核算或资金循环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地反映了一国或地区中各主要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包括跨国和跨地区的资金活动.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

32.非金融投资非金融投资是指各部门进行的非金融资产交易。

33.原始收入(初始收入),以增加值为起点,经过收入初次分配,最后形成各机构部门的初始收入。

34.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体现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结果的总量,是机构部门当期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最大数额。

可支配收入=初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35.转移转移是指这样一种形式的交易,即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并未同时从后一机构单位获得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回报。

在某些交易中,虽然双方都交换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并不对等,或者没有严格的数量关系,这种交易也被视为转移。

36.经常转移/资本转移区分二者的根据是转移的对象是不是资产,或是否与资产形成有关,如果是资产,则为资本转移,否则为经常转移;如果转移的对象本身不是资产,但接受转移一方要以形成资产为目的使用,则应归入资本转移,否则为经常转移。

经常转移包括两个部分:政府间或政府与国际组织间的转移,其他部门之间的转移。

37.储蓄经常账户的来源与使用之差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之后的余额,等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用于实际消费之后的余额,这一余额即为储蓄,代表收入用于消费之后的节余。

从经济意义上看,储蓄是下一个环节即非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38.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一种类型,它体现为一单位(债权人)未来从另一单位(债务人)获得一笔或一系列支付的要求权。

金融资产的这种要求权决定了它与非金融资产的一个显着差异,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具有对称性(货币黄金除外)。

金融资产对应着金融负债,从机构单位角度来说,即债权人对应着债务人。

39.生产资产生产出来的资本,同时又作为投入品进入生产过程。

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个类别。

40.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根据其份额分配的、可用以归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在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41.通货通货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铸币,既包括本币,也包括外币。

通货是发行机构的负债,持有者的资产。

42.存款存款指金融机构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信用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等。

存款是持有者的资产,存款机构的负债。

43.金融交易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权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

44.非生产性资产非生产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形成的的非金融资产,既包括天然存在的有形资产,如土地、地下矿藏等自然资源,也包括通过法律或社会程序产生的一些无形资产,如合约、租约和许可,以及商誉和营销资产。

45.重估价核算重估价核算记录由于价格水平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和资产净值的价值变化,这类变化称为持有损益。

包括了国内拥有的各种对外资产或负债由于市场价格和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持有损益。

46.资产负债比资产负债比率=负债/资产47.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非金融资产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国民财富48.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率49.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50.对外经济活动是指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主要类别: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报酬分配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51.对外经济核算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纪录。

目的是以国际通用方法反映当期一国对外经济的整体状况。

必要性:独立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金流量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而存在是各国核算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52.国际收支核算又称国际收支统计核心: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容:概括当期所有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并按照交易对象的性质进行具体区分方法:借贷记账法,复式记录53.经常账户经常账户又称经常项目,记录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以及收入分配交易,具体区分为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三个项目。

生产账户,反映生产过程及其成果收入分配账户,反映收入分配过程及总收入的形成收入使用账户,反映收入用于消费支出以及节余形成的储蓄54.资本账户记录对外发生的资本转移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交易反映基于储蓄进行的非金融投资55.金融账户涉及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包括资产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反映通过金融交易形成的金融投资56.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为了在其他国家的企业中获得长远利益而进行的投资。

57.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投资者进行这类投资往往是为了获得价差收益或财产收入,而不是为了控制企业经营。

58.国际投资头寸是指常住单位拥有的国外资产存量、对外负债存量以及净头寸其中净头寸是资产存量减去负债存量的净额大体体现了各时期国际投资交易的积累结果主要是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存量59.外贸依存度一定时期内货物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以此反映国内经济与国际贸易市场的联系和前者对后者的依赖程度。

60.国民财富指一国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总和,是衡量一国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定经济实力的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