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过失刑法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刑法学(总论)教案

刑法学(总论)教案

刑法学(总论)教案一、课程概述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科学,是法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学总论是对刑法基本原理和制度的研究,包括刑法的性质、任务、原则、效力、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刑法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分类,理解犯罪的实质和危害。

3.理解刑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实现方式,明确刑事责任的确定和追究原则。

4.掌握刑罚的概念、目的和原则,理解刑罚的种类和适用。

5.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刑法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刑法的性质: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刑法的任务:刑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平等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等。

2.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分类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分类:犯罪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侵犯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侵犯公共安全罪等。

3.刑事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实现方式刑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的法律评价和法律制裁。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刑罚、非刑罚处理方法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

4.刑罚的概念、目的和原则刑罚的概念:刑罚是指依法对犯罪行为所给予的法律制裁,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法律评价和惩罚。

犯罪心理学电子教案第八章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电子教案第八章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PPT课件

我能理解红体字的意思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咸来问讯、皆叹惋、具
答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7:后遂无问津者。 8: 便要还家
我会总结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古义: 沿,沿着。
缘 今义: 缘故、缘分。
情境 因素
第八章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心理特点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八章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心理特点
1.掌握疏忽大意过失犯罪和自信过失犯 罪心理特点。
2.了解过失犯罪的动机问题。
第八章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心理特点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心理特点
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负责任。 注意品质不良,易受外部情境干扰而分心。 性格粗心大意,思维、判断有片面性。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
——朱熹语
我能读准字音
.豁然( huò )
阡陌( qiānmò)
··
垂髫( tiáo)
·
缘( yuán)
· · 刘子骥( jì )
俨然( yǎn)
·
邑人( yì)
·
·语云( yù)
·诣( yì)
遣( qiǎn)
第八章 过失犯罪人的心理
▪课时分配:4课时
▪重点:
1.掌握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型过失犯罪的 心理特点。 2.掌握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异同点。
▪难点: 过失犯罪的动机类型。
教学建议
谢谢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 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 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 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犯罪与刑罚参赛教案

犯罪与刑罚参赛教案

犯罪与刑罚参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以及常见的犯罪类型。

2、使学生掌握刑罚的种类、目的和适用原则。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2)刑罚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方面,如故意和过失的区分。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刑罚的目的,以及在具体案例中如何适用刑罚。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犯罪与刑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规定。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和应适用的刑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10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犯罪案件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犯罪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犯罪的初步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犯罪与刑罚。

2、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20 分钟)(1)讲解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详细阐述犯罪构成要件: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单位。

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客体: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客观方面: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行为、结果、时间、地点等。

通过举例说明,如故意杀人罪中,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是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客观方面是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并导致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3、常见的犯罪类型(20 分钟)(1)介绍几种常见的犯罪类型,如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诈骗罪等。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每种犯罪的特点和构成要件。

例如,讲解盗窃罪时,可举例“张三趁李四家中无人,撬门进入偷走李四的贵重财物”,分析张三的行为如何构成盗窃罪。

刑法学各论一学习教案

刑法学各论一学习教案

刑法学各论一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刑法》的第四章,主要讲解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

具体内容包括:1. 犯罪未遂的定义、种类和法定处罚;2. 犯罪中止的条件、种类和法定处罚;3. 共同犯罪的概念、种类和法定处罚;4. 罪数的认定和法定处罚。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概念和法律规定;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刑法的学习兴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共同犯罪的认定,罪数的判断;2. 教学重点: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2. 知识讲解:讲解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概念和法律规定;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解释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判断;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案例;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问题;7. 板书设计: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罪数的概念和法律规定;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案例中犯罪是否构成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2. 论述题:论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认定标准和法定处罚;3. 案例分析题:分析典型案例,判断犯罪是否构成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并说明理由。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刑法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对刑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结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共同犯罪的认定,罪数的判断;2. 教学重点: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和罪数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犯罪刑罚教案

犯罪刑罚教案

犯罪刑罚教案标题:犯罪刑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犯罪行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探讨不同类型的刑罚以及其目的和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改善措施。

教案大纲:一、引入(5分钟)1. 利用案例或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犯罪行为的关注。

2. 提问学生对犯罪行为和刑罚的看法和了解程度。

二、犯罪行为及其影响(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他们所了解的犯罪行为进行讨论,并总结出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三、刑罚类型及其目的(20分钟)1. 介绍不同类型的刑罚,如监禁、罚款、社区服务等,并解释每种刑罚的目的和效果。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刑罚类型,并讨论该刑罚的目的和可能的效果。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犯罪与刑罚的关系(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刑罚是否能够有效预防犯罪?刑罚对犯罪行为的改善有何作用?2. 分组辩论: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支持刑罚能够有效预防犯罪,另一组则持相反观点。

让他们就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

3. 辩论总结:请每组派代表总结辩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探讨犯罪预防和改善的其他措施。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对犯罪与刑罚的理解和思考。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案扩展活动:1. 邀请法律专家或警察前来讲解犯罪与刑罚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参观法庭或监狱,让学生亲身了解刑罚执行的过程和环境。

3. 让学生调查和分析犯罪率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差异,并讨论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注:以上教案仅为示例,具体教案撰写仍需根据教育阶段、学科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4. 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犯罪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犯罪的法律后果。

教学难点:1. 犯罪构成要件的掌握。

2. 犯罪法律后果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 犯罪客体: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法律适用从轻原则。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犯罪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简答题:简述犯罪构成要件。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 刑罚的适用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 犯罪的自我保护- 学法、守法、用法。

- 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练习1.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法律后果?()2. 案例分析:小明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

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

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引言:犯罪与刑罚是社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了解与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本文旨在为犯罪与刑罚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和示例。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犯罪与刑罚的定义和区别;2、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犯罪行为与相应刑罚的关系;3、学生能够理解刑罚的作用和目的。

二、教学内容1、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刑罚的定义和种类;3、犯罪与刑罚的关系;4、刑罚的作用和目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犯罪与刑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分析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4、角色扮演法:让部分学生扮演犯罪分子和法官,模拟庭审过程,深化学生对刑罚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犯罪与刑罚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2、讲授犯罪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什么是犯罪,以及常见的犯罪类型,例如盗窃、抢劫、贩毒等;3、讲授刑罚的定义和种类:解释刑罚的概念,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和死刑等,对每种刑罚进行简要说明;4、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犯罪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行为与刑罚的关系,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某些犯罪行为会受到严厉的刑罚,而其他犯罪行为则相对较轻;5、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和辩论,尝试阐述自己对犯罪与刑罚的理解和观点;6、角色扮演:模拟庭审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犯罪分子和法官,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刑罚的深入理解和感受;7、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犯罪与刑罚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2、角色扮演的表演技巧和对刑罚目的的理解;3、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取相关章节作为基础教学内容;2、案例资料:准备真实案例或者虚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3、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犯罪案件教案模板范文

犯罪案件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法律教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犯罪案件的基本概念、类型、构成要件以及处理程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犯罪案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犯罪案件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犯罪案件的构成要件。

3. 犯罪案件的处理程序。

教学难点:1. 犯罪案件的分析方法。

2. 犯罪案件处理过程中的法律适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犯罪案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犯罪案件对社会的危害。

2.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1. 犯罪案件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讲解犯罪案件的基本概念,强调犯罪案件是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案件。

- 介绍犯罪案件的类型,如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等。

2. 犯罪案件的构成要件- 讲解犯罪案件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 分析各个要件之间的关系,强调要件齐全是构成犯罪案件的前提。

3. 犯罪案件的处理程序- 介绍犯罪案件的处理程序,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

- 讲解各个环节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操作流程。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件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件的构成要件、处理程序等。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犯罪案件的处理程序和法律适用。

2. 提醒学生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法律条文,了解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

2. 收集典型案例,分析案件的处理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犯罪案件的处理程序和法律适用。

3. 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犯罪与刑罚教案

初中犯罪与刑罚教案

初中犯罪与刑罚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使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刑罚的种类及作用。

教学难点:1. 犯罪行为与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别;2. 刑罚的适用及法律依据。

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3. 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犯罪?我们身边有没有犯罪行为?2. 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总结: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的特点(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故意性、违法性、社会危害性;2. 分析犯罪行为与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别;3.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刑罚的种类(10分钟)1. 让学生了解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2. 讲解主刑(如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的适用及作用;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犯罪行为的后果(10分钟)1. 让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2. 分析犯罪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3.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五、遵纪守法,预防犯罪(10分钟)1. 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2.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3.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六、案例分析(15分钟)1. 呈现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后果;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教训,自觉遵纪守法;3. 学生分享感悟,教师总结。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犯罪与刑罚的关系;2. 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远离犯罪。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犯罪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刑罚的种类,让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解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刑法理论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刑法理论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刑法理论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时间:[具体日期和时间]授课地点:[具体教室或地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 掌握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

- 了解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刑法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刑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法律职业的尊重和敬畏。

- 激发学生对刑法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1. 刑法概述- 刑法的概念和特征- 刑法的基本原则2. 犯罪论- 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犯罪的种类和形态- 刑事责任3. 刑罚论- 刑罚的概念和种类- 刑罚的适用原则- 刑罚的执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案例引入刑法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刑法学习的兴趣。

2. 简要回顾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二)讲授新课1. 刑法概述- 讲解刑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 分析刑法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

2. 犯罪论- 介绍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 分析犯罪的种类和形态,如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等。

- 讲解刑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的承担条件和免除条件。

3. 刑罚论- 介绍刑罚的概念和种类,如主刑和附加刑。

- 分析刑罚的适用原则,如罪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

- 讲解刑罚的执行,包括执行机关、执行程序和执行期限。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刑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刑法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刑法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

2. 完成刑法理论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氛围。

2. 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刑法教材2. 刑法案例集3. 多媒体课件通过以上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刑法教案——精选推荐

刑法教案——精选推荐

刑法教案第⼋次课提问:(1)什么是犯罪故意?什么是直接故意?什么是间接故意?(2)什么是犯罪过失?什么是过于⾃信的过失?什么是疏忽⼤意的过失?(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什么不同?(4)过于⾃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有什么不同?(5)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意外事件1.概念:⾏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意外事件。

在意外事件的情况下,⾏为⼈不构成犯罪。

2.条件:(1)⾏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为⼈对于⾃⼰⾏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既⽆故意、也⽆过失;(3)损害结果的发⽣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与疏忽⼤意的过失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发⽣了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

不同之处在于,在疏忽⼤意的过失中,⾏为⼈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但没有预见;在意外事件中,根据⾏为⼈的⾃⾝状况和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可能预见。

因此,是否应当预见、是否能够预见,是区分⼆者的关键。

(⼆)不可抗⼒1.定义:⾏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可抗⼒。

在不可抗⼒的情况下,⾏为⼈不构成犯罪。

2.条件:(1)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主观上没有罪过;(3)损害结果的发⽣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

⾏为⼈遇见了⾃⾝所不能控制和排除的外来⼒量,即使他要避免危险结果的发⽣,由于个⼈能⼒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法避免。

第四节犯罪的⽬的和动机动机是驱使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按照⼀定⽅向进⾏,以达到满⾜某种需要的⼼理活动。

即进⾏活动的⼼理起因。

犯罪动机是驱使⾏为⼈实施犯罪⾏为以达到⼀定犯罪⽬的的内⼼起因或意识冲动。

犯罪⽬的是犯罪⼈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

犯罪⽬的具有选择性,如报复的动机会产⽣杀⼈、伤害、诬告、报复陷害等不同的⽬的;犯罪⽬的具有暂时性,⼀旦达到便不再存在。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②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应当预见,是一种认识的可能性;没有预见, 是一种实际的认识状态。
• 法律惩处这种状况,以发生危害结果的程度
而定。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3.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异同 • 意外事件:刑法第16条:是指行为虽在客观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二)间接故意 •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 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 常见的间接故意形态: • 1.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种危害结果,而放任另一种危
害结果的发生 例
• 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 发生 例
• ②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 然都持反对态度,但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是轻信 能够避免,疏忽大意的过失是疏忽麻痹。
• 练习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4.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 相同点: • ①二者均意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 ②二者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 区别:例 • ①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2.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 ①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
• 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是预见义务与预见能力的统一 。
• 预见义务,来源于三方面:a法律的规定;b职务、业 务的要求;c公共生活的准则
• 按照通说,即主客观统一说,应以主观标准为基础, 结合行为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来衡量。
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 者过失,而是由于行为人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 起的情形。 • 相同点:对于危害结果没有预见。 • 不同点:

犯罪教案

犯罪教案

案例二
• 你砸了别人家的玻璃,侵害的是他人的财 产权,这属于违法,但情节并不严重,没 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不触犯刑律; • 但是如果你砸了别人家玻璃,并致使他人 生命或财产遭受巨大损失,造成了严重的 社会危害后果,并且该行为不存在刑法所 规定的免责条件,那么你就触犯刑律了, 就属于犯罪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你砸了别人家玻璃并致使他人生命或财产遭受巨大损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并且该行为不存在刑法所规定的免责条件那么你就触犯刑律了就属于犯罪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
犯罪
凡是违反《刑法》受到刑事处罚的 称为犯罪
犯罪的形式
• 根据犯罪的主观心态可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 故意犯罪:明知自已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 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过失犯罪: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 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的,是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过失犯罪才负刑 事责任。
小结
• 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 法和犯罪的界限。 • 违法并非犯罪,犯罪行为必然是违法
违法与犯罪的联系、区别
• • • • 社会危害性的情节和程度 1、社会危害性不同 2、刑事违法性不同 3、应受刑法处罚性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凡是犯罪必定违法,但违法不一定犯罪。
• 通俗点讲:违法一般是指违反法律之行为。 • 而犯罪则指情节严重,触犯刑法的行为。
犯罪必须具备的特征
•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案例
• 某乡镇企业一名职工深夜撬开仓库门盗走 数千元物资,事发后被法院判了刑; • 而另一名职工在修仓库暖气时,乘人不备, 盗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资,事发后却不认 为是犯罪,仅以违法行为处理。

刑法教案 完整版

刑法教案 完整版
(1)从认识因素上看,疏忽大意过失是行为人应当 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行为人没有 认识到;过于自信过失是行为人已经认识其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从意志因素上看,前者之所以应当认识而没 有认识,是因为“疏忽大意”表现为缺乏认识状态 下的决意行事,常常显示出无所顾虑的行为倾向; 后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危害 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感谢下载
18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 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 际发展过程有错误认识。
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 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 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 的。
感谢下载
6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一)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
1.疏忽大意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特征: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2)行为 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疏忽大意而未能履行预 见危害结果的义务,以致行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 结果。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第五节 认识错误
感谢下载
1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又称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我国刑
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对其危害行为已经或者可能 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
感谢下载

《刑法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刑法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刑法学(1)》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课程概况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及目的刑法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阶段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必修的14门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由“刑法学(1)”和“刑法学(2)”两部分构成。

“刑法学(1)”讲授的内容是刑法总论。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其他刑事法律为根据,通过对刑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讲授与学习研究,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各种原理、原则和制度,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学时学分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62学时,9学分,分两学期开设。

“刑法学(1)”在第一学期开设。

三、课程的教学(学习)资源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和本课程的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及承受力,本课程教学(学习)资源以文字主教材为主,以音像磁带及其他辅助教学(学习)资源为辅。

文字主教材是本课程各种教学(学习)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教学信息,指导学生自学。

本课程的文字主教材名为《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下册·刑法各论)》,由赵秉志教授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刑法学(1)”使用的教材是《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

主教材《刑法学(上册·刑法总论)》为“合一式”教材,即将课程教学内容和自学指导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我国刑法的基本精神及具体规定,而且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各章内容均由学习目标、内容提要、学习重点、教学内容本文和思考题等几部分组成。

它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本课程的音像教学(学习)资源为录音录像磁带。

现有录音磁带共18学时,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黄娜副教授主讲。

“刑法学(1)”的音像磁带有9学时录音。

音像教学(学习)资源的制作采取的是“重点辅导式”,即将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数个单元,在概括、归纳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学生自学较为困难、需要教师予以提示或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

人犯罪法教案

人犯罪法教案

人犯罪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犯罪以及犯罪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犯罪类型及其危害。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防范犯罪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犯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

(2)常见犯罪类型的特点和案例分析。

2、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犯罪的主观故意和过失。

(2)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预防犯罪。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犯罪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法律规定。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的构成和后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犯罪,增强法律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犯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小明在商店偷了一个价值 50 元的玩具,这算犯罪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犯罪法。

(二)讲解犯罪的概念和特征1、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特征:(1)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2)刑事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

(3)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行为应当受到刑罚的制裁。

(三)犯罪的构成要件1、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单位。

2、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包括故意和过失。

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客体: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4、客观方面: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四)常见的犯罪类型1、侵犯财产罪(1)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3)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侵犯人身权利罪(1)故意杀人罪: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2)故意伤害罪: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3)强奸罪: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特征:
(1)认识因素
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
轻信能够避免:
①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主观能力;
②不当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
③误认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2)意志因素
问题:甲、乙的行为属于——
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三步教师小结并且总结
思考;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教师小结;
联系;
两者均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区别;
(1)在认识因素方面(2)在意志因素方面
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3)案例分析;
甲、乙2人住在山区,当地野猪危害庄稼的情况严重。听说邻县使用“电猫”效果很好,就去观摩取经,并买回一台“电猫”。甲、乙2人安装好“电猫”,并在野猪可能出没的山上拉上裸电线,距地面40厘米。在裸线通过的路口均设置了警告牌,并告知通电的时间为:晚7点开电,早6点收电。村民丙某盗伐林木,于早上5点30分触电身亡。
第一步,教师通过案例导入,使学生进入新课状态并且产生一个疑问这样做的法律后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观点,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步;通过回忆犯罪构成要件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彻底掌握新课内容。
关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教师通过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通过说明它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要明白“折衷说”是我国坚持的观点·。
第四步课堂讨论案例
某采石场放炮炸石,砸坏了村民的屋顶。村民甲为此与采石工乙争执起来。甲说:“再放炮砸坏屋子,我就坐在你们炮眼上。”乙说:“你要敢坐我就敢放!”2人较起劲儿来了。乙就把一个插有雷管、导火索的炸药包扔到地上,并且把原有60厘米长的导火索一刀下去割得只剩8厘米长。然后对甲说:“你敢坐上去我就敢点。”甲一屁股坐了上去。乙就上去把甲背后的导火索给点着了。点着后,他自己起身边跑边喊:“点着了!”但是甲直到看见别人跑开,远远朝他看着的时候,才反应过来。他回头一看冒烟了,赶快起身,但是刚起身就爆炸了,甲被炸死。问:对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为什么?
据报道,41岁的丈夫与25岁的妻子于今年3月被逮捕。他们3个月大的孩子去年9月24日被发现死亡后,一直在四处逃命,躲避法律制裁。
法医体检显示,这个3个月大的女婴长期营养不良。
当地媒体引述调查人员的话称,这对夫妇食。这对夫妇每天待在网吧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
构成要素:
1、认识因素
行为人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应当预见”或者“可能预见”
2、意志因素
必须表现为“疏忽大意”或者“轻信”。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1)、疏忽大意的过失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特征:
《犯罪过失》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
法学
专业
法学
授课课程
《刑法学》
授课课时
48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犯罪过失的概念
2、犯罪过失的类型
能力目标:
犯罪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联系和区别,意外事件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法律的时效问题,同时通过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性。
警方称,这对夫妇于2008年在网上认识,都对流行的角色扮演游戏情有独衷,养了一个虚拟的孩子。
一名调查人员上个月说:“他们沉溺于玩养虚拟孩子的游戏,脱离现实,导致了他们自己亲生孩子的夭折。”
教师提问;请问这对父母是否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步教师引入新课
【过失犯罪】
(1)概念
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A)认识特征
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无认识的过失)
(B)意志特征
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或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
(2)、表现:
(A)在认识特征上,疏忽大意的过失表现为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B)在意志特征上,疏忽大意过失表现:
思考:如何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危害结果?
教师讲解“刑法理论见解”:
①主观说认为:②客观说认为:③折衷说认为:
案例分析
一天傍晚,某村村民何某在路经自己家附近一家小餐馆时,发现一辆旧式大货车正停放在小餐馆外的小道旁,何某一看车内无人,遂回家取来一个盛放过白酒的空瓶子和一段橡皮管子返回大货车旁,看看天色已晚四周无人,何某遂设法打开了大货车的油箱盖子,想偷点汽油存放起来灌自己的打火机。但天色太暗,何某看不清油箱油面,于是又划着了一根火柴,想以此照明油箱,不料打开的油箱一遇火苗即着火,汽车很快燃了起来,整辆汽车因而报废,何某自己也烧成轻伤。思考;何某的主观心态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从联系于区别两个方面回答;同时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归纳总结本节学的内容。并且能够通过比较,培养思辨能力。
第四步,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出自己观点,立场,以及看问题的态度。
思考题
1、什么是犯罪的过失?犯罪的过失有哪些基本类型?
2、犯罪的间接故意与犯罪的疏忽大意的过失之间的区别何在?
课外拓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的类型;
教学难点:
如何识别犯罪过失,并且在司法中的能够具体的应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传授法,理论讲述法,学生互动法
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
第一步:教师导入课题
教师导入一个案例
“韩沉溺网络饿死女儿夫妇受审被控过失杀人”
一对沉溺于在网上养“虚拟”孩子,却将自己亲生孩子饿死的韩国夫妇,2010年4月2日以“过失杀人”的罪名出庭受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