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逆向制度安排与矫正

合集下载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正是如此,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更加促使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小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卓有成效。

下面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国外研究现状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政策都早于我国,这些研究以及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

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首次提出了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即MM理论;70年代,权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MM理论的发展,考虑了税负效应与债务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融资领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空前拓宽。

在此期间,也出现其他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

Jaffee和Modilian(1969)认为:银行的信贷供给曲线类似工业产品一样按标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

Dewatripant 和Maskin(1995)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导致了银行更趋于“大客户”的业务。

Hodgman(1961)和Martinell(1997)认为中小企业多属“双短”企业即信贷历史较短与经营时间短的企业,企业信贷的历史信用不足,从而得出中小企业必然面临银行的信贷困难的问题。

Berger and Udell(1998)提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不同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大小和资金需求量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外在基本因素。

制度激励与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制度激励与南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定着经济增 长方式 的特 征及其 变化 进程 。但 是 , 科学
结点, 以至 于出现 了政府号 召 、 专家 论证 、 市场 主体 但
+ [ 收稿 日 ]06— 0— 5 期 20 1 1 [ 作者简介 ] 金

雁 (92 16 一
)女 , , 中共南京市委 党校经 济学教研部 副教授 。
长; 三是有利于提升社会福祉 的经济增 长 , 即经济增长
的 目标 由单一 的 G P转变为 经济与社 会 的协 调发展 , D
增长必然是低效 的、 不可 持续的 , 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尽快实现从 粗放 型 向集 约型 、 可持续 型 的根 本性
转变 。
南京经济增 长方式 转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已成共
约束和环境约束 , 因而 , 这种粗 放型方式所实现的经济
长 的主导源泉 由要素投入的扩张转变为全要素 生产率
的提高 ; 二是可持续性增长 , 即将 自然环境变迁作 为约
束 条件引入 经 济增 长 , 改变 高消 耗 、 污染 的增长 方 高 式, 提高资源环境 的承载能力 , 实现经 济的可持 续性增
制度 是社会 的规则体 系 , 内在地规 定 了人们从 它
事某种 活动的激励水平 和交易成本 。制度对于经 济增
市场交易制度 , 能够保障交易的 自由与便利 , 有效地 降
低交易费用 , 从而为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激励 。
长的作 用主要 体现在 降低交易 成本 、 为实现合 作创 造
第三 , 构建激励 经济 主体进行集 约化选择 的政 策 环境 。市场 的激励和约束是推动经济主体选择 集约型
[ 中图分类号 ] 17 F2
[ 文献识别码 ] A

新制度经济学期末测试习题及答案

新制度经济学期末测试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这是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地方。

A.契约的世界B.虚拟的世界C.理论的世界D.真实的世界正确答案:D解析:D、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真实的世界,这是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相区别的地方。

2、不同产权形式对资源配置效率会产生不同影响,不同形式的产权效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国有产权共有产权私有产权B.国有产权私有产权共有产权C.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国有产权D.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共有产权正确答案:C解析:C、不同产权形式对资源配置效率会产生不同影响,不同形式的产权效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国有产权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判断主导的产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的关系B.主导的产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主导的产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关系D.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主导的产权正确答案:B解析:B、主导的产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有效产权制度的前提,也是产权界定明晰的基础B.有效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产权界定明晰的基础C.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也是有效产权制度的基础D.产权界定明晰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有效产权制度的基础正确答案:D解析:D、产权界定明晰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有效产权制度的基础5、以下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的维度的是()A.资产专用性B.不确定性程度C.交易频率D.交易的人格化特征正确答案:D解析:D、威廉姆森(1984)认为,交易是由它的维度来限定的,交易相异的主要维度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程度和交易频率。

其中,资产专用性最为重要。

6、市场上有多家公司,如OFO,MOBIKE,HELLO BIKE,你第一次骑的话,为了知道哪种车省力好骑就要下载几个APP,交几次押金,花费的金钱、时间、精力都是由于()产生的交易成本。

A.逆向选择B.资产专用性C.机会主义D.有限理性正确答案:D解析:D、有限理性是由于人面临的环境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行为决策者不能像新古典经济学模型描述的那样,在已知的效用函数或偏好序列条件下追求最大化。

制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制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向” 。 …


制 度 变 迁 与 经 济增 长 方式 的转 变
制度是 人们 在社会 政治 、 济 和思想 文化生 活 中所遵 循 的规 则 和 习惯 的总 和 。其作 用 在 于可 以确 经
立生产与分配的框架 , 明确个人的收益与风险安排 , 降低经济生活不确定性 , 从而能给微观主体以合理 预期 , 降低交易成本 , 提高经济效率。因此 , 制度存在 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通过强制人们遵守履行共 同的 准则 , 以简化交 换和谈 判 的过 程 , 省交 易费用 _j 。 节 21 然而 , 现实中的制度安排并不总是对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的, 从历史实践来看 , 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无 效制度 是客 观存在 的 。诺 斯 曾指 出 :政府 的财 政要求 可能导 致对 某些不 是促进 增长 而是有 碍增长 的 “ 所有 权 的保 护 , 因此我 们不 能担保 一定 出现生 产性 的制 度 安排 。 _ 而 且 , ”3 j 由于制 度 具有 自我 强化 机制 , 即使一个社会采用了非效率制度 , 也很难从中摆脱出来 , 这被称为诺斯路径依赖 Ⅱ。路径依赖的特性可 能会导致低效率制度均衡的长期存在。因为即使均衡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但放弃它的成本却非常高 , 从而使得低效制度均衡长期存留许多发展中国家 , 而无法产生帕累托最优 的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迁。正如前苏联经 济学家在 2 世纪 6 年代后期就指出苏联经济问题 的根源在于采用 了粗放增长方式 , 0 0 前苏联也从第九 个 五年发 展规 划时起 , 确定 经济 工作 的重 点是 实现经 济增 长方 式从外 延为 主导 向内涵 为主 的转 变 , 这 但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3 期 总第 2 3 3 期
东北 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演化途径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特征,对以“两型社会”为核心的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障碍、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两型社会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34-02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多年了,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提高,再到结构升级的跨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出两个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发展转变。

这一时期的转变是已经开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消费需求导向与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发展导向。

“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旨是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这一时期的发展转变是培育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从依靠自然要素转向开始利用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最鲜明的标志是强调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以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方针。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开始在不同地区探索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

中西部地区发展改革进行“专题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渝综改试验区重点落脚在“统筹城乡”,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展开新一轮改革探索。

制度变迁类型与经济增长

制度变迁类型与经济增长

2006.11制度变迁类型与经济增长□滕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现代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以生产要素投入论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源泉,还需要对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安排作出适应性调整。

新制度经济学在此方面贡献重大:其将传统理论中视为外生变量的制度内生化;对制度创新在宏观经济增长及微观经济绩效层面上的影响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确立了制度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带动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诱导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225-02一、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利益是制度主体推动制度的变迁的动力,即“制度的框架也是一种刺激、激励机制,他决定了人们取得何种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报答”(诺斯1993)。

寻求现实利益均衡;预期以新制度获得长远利益。

这二者作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诺斯的研究重点在于制度的效率。

其理论前设为:决定经济社会价值的是资源稀缺,稀缺将引起竞争,竞争促使人们学习,从而人们在不断反思中改变对现存制度的评价,进而进行制度选择,使制度的优胜劣汰成为可能。

同时,他的制度变迁理论也适应于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促使人们改变现存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对新制度的绩效评估。

当人们认识到新制度的未来收益大于其的成本时,人们就会实施这种变迁。

二、制度变迁类型(一)从变迁的动力来看,制度变迁可分为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来自于和微观主体对潜在利润的追求,个体或群体在利益驱动下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制度转换,程序为自下而上。

这种变迁是对边际效益的调整,路径是渐进的,具有坚实的动力保障机制。

发生这种变迁必须要有出于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从初始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人类制度变迁的过程。

法院、检察院人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12

法院、检察院人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12

法院、检察院人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1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下列关于“两个翻番”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量化目标∙ B.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每人收入预计都能够实现倍增∙ C.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是GDP翻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到2020年我国GDP预计将超过2000年GDP的4倍(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B项说法过于绝对,当选。

2.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作出一项涉及党内民主机制的重要决定,使推进党内民主有了新渠道,标志着党内民主又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该项重要决定是______。

∙ A.党代表任期制度∙ B.党代表提案制度∙ C.党代表常任制度∙ D.党代表专职制度(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

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后,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这标志着党内民主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故本题答案选B。

3.既要确保效率,也要维护公平;既要鼓励竞争,也要保障底线;既要尊重差异,也要凝聚共识。

面对“众口难调”的困扰,政府包办一切、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是无所适从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______。

∙ A.政府行政体系与行政能力制度化∙ B.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多元化∙ C.国家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现代化∙ 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至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

当时采取的主要调控措施有:解放思想,搞好综合平衡;注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扩大企业自主权,让企业办更多的事情。

国务院在1980 年12 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30年:进程、经验与展望
此外,国务院还发出通知,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废止在此之前施行的《集市交易税试行规定》、《牲畜交易税暂行条例》、《关于征收烧油特别税的试行规定》、《国营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暂行规定》、《集体企业奖金税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并将屠宰税和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
(1)从1978年底、1979年初起,财政部门就开始研究税制改革问题,并确定为了配合贯彻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第一步先行解决对外征税问题。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
(1)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同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务院1986年发布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1994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至此,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推出。
(2)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其转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贯彻执行。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
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上六个税收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这体现出苏联()A. 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B. 经济体制长期僵化C. 经济改革未见成效D. 资源技术严重匮乏【答案】B【解析】由材料“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可知材料认为“制度桎梏”是因为体制因素故B项正确AC都不属于“制度”“体制”的原因且材料也未体现这部分的内容故A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B2.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价格的暴涨苏联加大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从1974年的不足4千万吨到1979年的近7千万吨 1979年石油出口额在苏联商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了34%.据此推断当时石油出口A. 有利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取得优势B. 解决了西方的石油危机C. 导致了苏联经济严重依赖西方国家D. 增加了苏联的人均收入【答案】A【解析】苏联增加对西方国家的石油出口有利于苏联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增强苏联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A正确苏联的做法不能解决西方的石油危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苏联的石油出口不能代表整个苏联经济排除C项苏联的人均收入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排除D项3.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新俄国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这则材料是()A. 否定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对新经济政策的客观认识C.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客观描述D. 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瞿秋白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社会主义化合物” 这只是一种客观描述没有否定意味故C正确 A错误故选C4.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A. 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C. 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D. 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答案】C【解析】每个家庭配备私人飞机说明重工业非常发达但开着飞机去排队买面包说明农业和轻工业落后这是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选C5.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下列体现这个公式含义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新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中很容易排除D 因为教材中从没有出现过“新经济体制”这个名词故D错误A选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C选项斯大林模式都属于纯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它们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故AC错误B选项新经济政策则是在不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即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题文的公式中“苏维埃政权”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以及美国的国民教育是指美国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都是新经济政策要借鉴的经验故B正确故选B6.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 “加速发展战略”B. “更新联盟”的政治构想C. 重视科技的作用D. “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冷战”的表现之一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即和平演变“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已经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D正确ABC均与思想关系不大故排除7.下图为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导致第②段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苏关系的恶化B. 两国改革方向不同C. 两极格局的瓦解D. 关贸总协定的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苏联和中国粮食产量比较可知②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是指中国粮食产量在增长而苏联粮食产量在不断的下降中国粮食产量在增长是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符合国情而苏联粮食产量在不断的下降是因为经济改革不符合国情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经济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苏关系恶化是20世纪60年代与②段的时间不符 A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时间是1991年12月与②段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苏联两国的粮食产量情况与关贸总协定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里所谓“蛮干”是指他()A. 推行新经济体制B.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C. 强行推广种植玉米运动D. 彻底废除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措施是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故C项正确推行新经济体制的是勃列日涅夫故A项错误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是戈尔巴乔夫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9.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A. 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恢复B. 巩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C. 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D. 探索出过渡时期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下自由贸易被取消而人们对于“背口袋的人”所贩卖的东西又有需求因此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由此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巩固联盟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弊端不是过渡的正确道路排除D故选C10.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 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与能源出口故A项正确B、C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A11.下列改革不属于20世纪世界三大改革的是()A.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B. 美国罗斯福新政C. 中国改革开放D. 苏联新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世界三大改革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苏联新经济政策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A不是20世纪世界三大改革符合题意12.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A. 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B. 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C. 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D. 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宁强调应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工农政权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13.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 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B. 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C. 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D. 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答案】A【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部长会议部级单位由削减到增加、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的撤销又恢复来看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导致改革措施混乱、目标不明确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计划体制没有改变排除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故选A14.苏联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等一系列过渡的形式”这里的“错”是指()A. 没收地主和皇室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B.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C.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D. 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等故C正确A是1917年颁布的《土地法令》的内容排除B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涉及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15.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农庄、农场下达计划指标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这些做法()A. 增强了集体农庄抵御风险能力B. 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快速发展C. 实现了政府对农业的科学管理D. 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做法干预农业的发展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故D 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的做法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而不是增强了集体农庄抵御风险能力排除A材料中苏联的做法最终阻碍农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强调苏联的做法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不是对农业的科学管理排除C16.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 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 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 政治和意识形态D. 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答案】C【解析】A.三个改革都没有消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军备竞赛主要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期的特征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偏差所以把苏联改死了使改革走向死胡同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专断独行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7.(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17.(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17.(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根据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制战争结束后又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解析】(2)第一小问由材料“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小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最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农民和工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答案】(3)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外部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评价积极方面最大限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消极方面超越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断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3)第一小问由材料“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以及材料四中钢、煤炭的增幅可知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外部环境是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国家政权第三小问根据所学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不断的僵化最后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18.(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涉及到新经济政策的两项举措并归纳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18.(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理论”、“实践”各指什么?18.(3)根据材料三分析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答案】(1)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意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内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实施粮食税”即可得出“实施粮食税”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即可得出“允许商品买卖”的结论第二小问“特点”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的结论第三小问“意义”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2)理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实行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解析】(2)解答时注意从“改变”的角度思考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回答理论上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践上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答案】(3)原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认识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不难总结出苏联工业发展出现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19.(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后苏联农业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政策的转变进行评价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9.(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答案】(1)转变由鼓励人民开垦国家闲置土地、分配给农民工人一定集体农庄的土地到强制收回上述土地评价这一政策的转变与苏联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苏联领导思想和政策的僵化【解析】(1)根据材料“苏联政府鼓励人民开垦国家的闲置土地并允许利用集体农庄的部分土地分给集体农庄农民一定的宅旁原地 1943年11月人民委员会决议拨给工人或集体农庄的空闲土地用作喂养家畜的放牧地或割草地战争后开始纠正这些状况土地被强制收回把用集体农庄的公有土地列为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这反映出了苏联领导思想和政策的僵化”总结得出答案【答案】(2)特点坚持社会主义是前提最初由农民自发进行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解析】(2)根据材料“许多地方逐渐发展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1980年中央下发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 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双包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答案【答案】(3)关系农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肯定国家制定农业政策应解放思想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农业卓有成效的发展也可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解析】(3)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国家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农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肯定国家制定农业政策应解放思想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农业卓有成效的发展也可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核心观点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

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

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

●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矛盾、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赋予“十三五”的灵魂。

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理念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

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但发展理念必须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体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理想+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

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

[ 关键词】 “ 三捉”问题 捉村经济发展 捉业经济增 长方式 捉村经济 发展方式
” 农 “问题 是 中国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关键 . 心 在 于 广 大 三 核 农 村 地 区经 济 的 发展 。 在 科 学 发展 观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论 的 指 导
的焦点。
般 是 定 位 在 对 一个 产 业 ( 工业 、农 业 )的投 入 产 出途 径 和手 段 代 中 放 开 农产 品市 场 极 大地 改 变 了农 业 种植 结 构 活跃 了农 如
上 强调要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也 就是在一定程度 村 经 济 。 2 纪 8 O世 O年代 后期 乡镇 企 业 的 大 力 发 展 深 刻地 影 响 上 将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等同起来 或者说将农村经济增长的核 着 农 村 的经 济 结 构 农业 产 业 链 的 延伸 .非 农产 业 的发 展 使 得 心归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事 实上 在经济增长方式的开拓性研究 支 撑 经济 增长 的要 素 明显 发 生 变 化 。 2 纪 9 O世 O年代 市 场 经 济 体
者 马 克思 的论 述 中 就 包 涵 着 一 个 极 为 重 要 的 经济 学 原 理 : 论 制 的确 立 和 完 善 ,再 次 使 得 农 户 走 出 了小 而 全 的 生产 向着 非 农 无 是 一个 国 家 .还 是 一 个 地 区 无 论 是 农业 、工 业 .还 是 整 个 国 民 化.市场化方向迈进 农村新的市场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农村经
农村发展 同步 导致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的有效性不足。

基本经营形式和制度安排 成为生产 要素功能释放 的刺激体 制
方 面 经 济 增长 方 式 作 为 一个 研 究 范 畴 在我 国理 论 界 一 使 农 业生 产 大 幅 提 高 出现 了农 村 经 济 的持 续 增长 。 O 2 世纪 8 年 O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的原因探析及矫正对策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的原因探析及矫正对策

开采普遍存 在 , 资源产 品价格机制失灵 。宏观上 , 经济发展被 锁定在 资源优势与能力劣势之 间的路径依 赖上难以
超越 , 经济发展 的环境代价和资源消耗越来越严重 。 由于资源性产 品价格偏低 , 它难 以起到激励相关经济主体节约使用资源 的作用 。并且 , 使 政府 制定 的资源性
节省资源 、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和压力 , 也缺乏冒险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很明显 , 在资源低价 政策下 , 谁多消耗 了资源 , 就意味着谁多分享 了经济利 益。这样 , 在环境监 管不 到位的情况下 , 真治理污染的企业 认
通常反而会丧失 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说 , 长期 以来 , 国经济发 展过程 中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大 、 我 利用效率低 , 经
济发展呈现出资源耗费型和依赖型特征 , 一个重要 的原 因便是能源和资源的低价政策 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
资 源 性 产 品价 格 的扭 曲 , 导 致 我 国外 贸 经 济 发 展 中的 诸 多 矛 盾 和难 题 。从 国 际 范 围看 , 国 总 体 上 资 源 价 还 我
格低于 国际市场价格 。从结构性上看 , 国内与 国际资源 比价关 系严 重不对称 , 国际通用 的按热值 计算 的煤炭 、 如
的一个 因素 。事实上 , 在大量进 出 口的背后 , 中国在 承担高能耗 、 高污染 的资源与 环境成本 , 而西方发达 国家则攫 取较高 的附加值 。据测算 , 国能源利用率仅 为 3 % , 我 4 大大低 于 国际水 平。同时 , 国能源 消费强度 远高 于发达 我
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 单位产值能耗约 为美 国的 3倍 、 日本 的 7倍 。近年来 我 国的外 贸快速增长 实际上是 与能源 资源产品价格低廉 、 土地成本没有充分反 映、 环保成本 没有 完全计人有着直接关系 的 , 是一种粗 放型 、 这 低效率 的

制度逆向安排:劳力剩余、失业严重和分配不公的深层症结

制度逆向安排:劳力剩余、失业严重和分配不公的深层症结

经济学家认为 , 只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
向城 镇产 业转 移 , 镇 产 业 及 资 本 利 润 的 积 累 、 城 投 资和规 模扩 大 , 持 续 吸 收 劳 动 力 就业 , 会 会 不 形成 大 量 劳 动 力 失 业 的 局 面 。但 是 ,0世 纪 2 6 7 代 , 多 发 展 中 国 家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0~ 0年 许
维普资讯

锯衙 研宪考 20 年第4 期( 考 06 4 总第20 期) 04
¨。 0 一 - ‘ 一 。
制 度逆 向安 排 : 力剩余 、 劳 失业 严重 和 分 配不 公 的深层 症结
中 央党 究室 周 天勇 共中 校研
大 的经 济和社 会难 题 。从农 村 劳 动力 的剩 余 看 , 据 经济普 查 ,04年 对 乡 镇 企 业 缩 水 后 的 中 国 20 劳 动力 三次 产业 就业 比例 为 5 2 2 , 就业 9: 1:0 此
结 构 为 日本 1 1 9 5年时 的水 平 , 国 1 6 韩 9 5年左 右 的水平 , 中国 台湾 15 9 5年 的水 平 。按 照 2 0 0 4年 人 均 G P水平 和 G P的三 次 产业 结 构 衡 量 , D D 就
中国 目前 和 未来 存 在 着农 村 剩 余 劳 动力 转
移 压力 大 、 镇失 业严 重和收入 分 配 差距 越来 越 城
看 , 国发展 研 究 基 金 会 专 家 们 的 结 论 是 , 量 中 衡
收入 分配 差距 的基 尼 系数 , 中 国 已经 达 到 被认 在 为容 易发 生 潜 在 社 会 动 乱 的 0 4 , 入分 配 差 .5 收 距过大, 出现 了社会 不公 平 。 ②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一)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一)

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一)摘要:在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制度创新的同时,关键是要对现行财政政策及制度安排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财政制度;发展一、前言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重要论述,从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与总体思路1.推动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是转变的基本前提导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落后的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性投资决策、行政性配置资源。

凭行政计划安排项目,其结果必然是权责相悖、投资与风险收益不对称,客观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和不经济,也是一种抑制创新的体制。

2.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转变的基本制度保证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普遍意义的载体,尤其是垄断行业过多,垄断程度过高。

一方面,非金融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产权多元化改革不到位,这些企业缺乏科技进步、追求效益的内在动力,对市场信号和政府调控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缺乏内在风险控制和经济利益最大化运行机制,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运作,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迟缓,导致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偏低。

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打造合格的、理性的市场主体。

3.促进科技体制创新是转变的重要动力现阶段,我国科研体制偏重行政化运作与行政化管理,明显抑制了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活力。

激励机制的缺失和画地为牢、科研和生产相分离,违背了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导向功能,进而降低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

必须大力推动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改变政府科研资金的运作模式,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大力促进科技产业化与产业科技化。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谓制度变迁方式(改革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速度、突破口、时间路径等的总和,而制度选择目标(改革目标)是指制度创新主体在既定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所期望实现的未来制度安排。

由于我国已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选择目标,所以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是,如何评价既有的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应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才能在既定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以尽可能低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樊纲,1993a)和尽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制于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的偏好结构(樊纲,1993b)。

制度变迁大致上可区分为需求诱致型与供给主导型两种方式。

我国目前所选择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①(杨瑞龙,1993),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在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奕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形式的主导因素,非政府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一般需得到政府的认同或批准才可能被全部或部分满足;(2)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二是通过使权力中心及它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实现政治支持最大化(诺思,1981)。

政府主体获取的潜在制度收益大于零并不必定导致每个行为主体的净收益或社会净收益大于零;(3)政府主体借助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经济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式的行政系统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实施、监控制度创新。

为防止下级政府或非政府主体利用上级授权谋取自身利益而使改革发生变形,客观上要求维护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权威性;(4)在既有的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约束下,政府主体通常偏好于渐进的改革方式。

渐进式的特征有:一是增量改革,即着眼于在资产的增量配置上引入市场机制;二是试验推广,即每项改革方案先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然后再推广;三是非激进改革,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林毅夫等,1993)。

2024年江苏省成考(专升本)经济学考试真题含解析

2024年江苏省成考(专升本)经济学考试真题含解析

2024年江苏省成考(专升本)经济学考试真题一、单选题1、如果第I部类的商品价值为4000c+1000v+1000m=6000则其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分别为______A.100%,50%B.50%,100%C.100%,20%D.20%,100%2、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______A.抽象劳动B.脑力劳动C.具体劳动D.体力劳动3、产业资本循环运动要依次经过______A.生产、销售,购买三个阶段B.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C.生产、购买、销售三个阶段D.购买、销售、生产三个阶段4、股份公司的特征包括______A.股东承担无限责任B.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C.股东承担有限责任D.法人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5、某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______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6、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奶粉需求曲线向左移动______A.生产奶粉的厂商减少生产B.政府对生产者进行补贴C.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D.奶粉中检测出有害物质7、如果一项投入品的平均产量高于其边际产量,则______A.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增加B.边际产量将向平均产量趋近C.随着投入的增加,平均产量一定增加D.平均产量将随投入的增加而降低8、产业资本运动公式为______A.G-W…P…W'-GB.G-W…P…W'…G'C.G-W-GD.W…P…W9、下列情况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______A.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B.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C.加强环境保护D.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______A.劳动价值学说B.货币学说C.资本积累学说D.剩余价值学说11、政府要抑制经济过热,可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______A.增加政府购买支出B.刺激私人部门投资C.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D.加息12、根据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划分的生产的三阶段中,生产者的合理生产阶段是______A.第一阶段B.第三阶段C.第二阶段D.第一阶段或第三阶段13、关于预付资本总周转,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指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B.指流动资本的周转总值C.指预付资本总值与资本周转总值的比率D.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14、长期里,产量加倍,而平均成本下降,这意味着______A.规模经济的存在B.规模不经济的存在C.规模收益不变D.收益递减发生了15、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又是生产成本组成部分的是______A.cB.vC.mD.v+m16、假定某国2017年全社会的投资为1200亿元,消费支出为300亿元,出口为1000亿元,进口为5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为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100亿元,则使用支出法来核算该国的GDP为______A.4700亿元B.4800亿元C.5200亿元D.5300亿元17、关于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以下属于供给量的变化的是______A.某企业预计产品在未来会涨价而增产B.某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导致产品供给量大增C.羽绒服到了夏季供给量减少D.某产品的价格下降导致供给量减少18、减税使IS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______ A.LM曲线陡峭,IS曲线陡峭B.LM曲线平缓,IS曲线平缓C.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D.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19、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A.完全竞争导致企业没有经济利润B.信息的完全性导致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C.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D.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20、边际成本是指______A.总成本除以产量B.平均成本除以产量C.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产量D.增加生产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2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上涨10%,导致需求量减少了20%,则该商品的需求______A.富有价格弹性B.缺乏价格弹性C.价格弹性无限大D.价格弹性为02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会引起______A.银行存款减少B.市场利率上升C.流通中的通货增加D.债券价格下降23、在生产者短期生产的理性决策区间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平均产量不断下降B.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C.边际产量递减D.总产量不断下降24、关于委托—代理问题,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在企业里,股东是代理人,经理是委托人B.信息是完全的,所以合同是完备的C.代理人可能会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D.合同比激励机制更有效25、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是______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26、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不包括______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B.资本边际效率递减C.流动性偏好D.边际效用递减27、生产资料必须优先增长的原因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中______A.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B.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C.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D.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28、以下选项中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的是______A.乒乓球、乒乓球拍B.可口可乐、百事可乐C.大米、汽车D.电脑、衣服29、下列属于职能资本的是______A.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B.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C.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和借贷资本3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______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B.生产技术既定不变C.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D.A和B31、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逆向制度安 排
1 地方政 府经 济绩 效激励 制 度的逆 向安排 .
促进 了当年的 G P D 增长 , 但如果缺乏有效需求支撑 ,
不 能形 成有 效存 量 , 导致 形 成 的政绩考核激励体制制度化始于 18 年代 90 中期 实行 的 “ 目标 责任 制 ” 。激励 地 方 官员 晋 升 的绩 效考核制度设计主要是促进官员奋发图强 , 推动地方 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在制度对经济绩效的过度激 励并缺乏约束的情况下 , 制度激励就产生了问题。在 地方官员的选拔和提升 的标准 由过去 的纯政治指标
看 , 18 年 的 6 . 从 91 71 %下 降到 2 0 0 6年 的 4 . 近年 9 %, 9
笔者认为 。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缓慢 的原 因更 加有 效 , 具说 服力 。 目前 我 国有 更 关经 济 增长 的制 度 安排 与增 长 方式 转 变 的制 度 需求 之间存 在着一 定 的矛盾 和 冲突 , 一些 制度 和政策 实 际
来的经济增长。同时消费和投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
过高的投资对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 ; 而消费是投资的 最终 目的, 缺乏消费的支撑 , 投资无法持续 , 经济可持
续 增长 难 以实 现 。 20 三驾 马车 的拉动 效应看 , 从 09年
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 , 但消费率没有 明显上升 , 增长 的主要源泉仍来 自投资增长, 导致消费在经济中的比 重进一步降低 。 投资 、 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 , 内生 性经济增长动力非常脆弱。过度投资、 消费低迷和出

变成经济绩效指标后 。 在资源有 限的条件下 , 地方政 府 之 间必然 产生竞 争行 为 ( 业安 ,0 3 。由于地方 周 20 )
政府 官员 的产 生实 际上 主要 由上级 组织 决定 , 方官 地 员作为“ 有限 理性 经 济人 ” 为 了快速 晋 升 , 向 于采 , 倾
6 — 2
有这些人为 的要素扭曲正是这种 由晋升激励主导的 恶性经济竞争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说 , 晋升锦标赛
是 中 国粗 放 和扭 曲型经济增 长 的制度 根 源之一 ( 黎 周
安 ,0 7 。 2 0 )
支出的 1 %。 . 行政开支却一直在 2%以上。而在 2 6 0 0
世纪 9 代美 国社会 保 障支 出 占财 政支 出 的比重为 0年 3%, 国则 达到 5%左 右 。基 本公 共 品的供 给短 缺 0 德 0 挤 出 了居 民 的 日常 消 费 , 降低 了居 民的 消 费预期 , 导
式 的根 本转 变
关 键 词 : 济增长 方式转 变 逆向制 度安排 经
制度矫 正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10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32 2 1 ) 06 — 4 09 28 (0 0 l- 0 2 0 1


问题的提 出
口依赖 , 仍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 ,
是 阻碍经 济增长 方式转 变 的逆 向安排 。 而如果现 实 中
来始终徘徊在 5%以下 ,而发达 国家和许 多发展 中大 0
存 在某种 扭 曲的制 度安 排 , 使得 经济 主体通 过采 用粗
国消费率一般为 7% 8% 0 一 0 左右 。从外贸依存度看 , 我 国 17 年 为 8 %,07年 达到 6%。受金 融危 机导 98 . 20 9 6 致的国外需求萎缩影响。08 2 0 年降至 5. 而主要经 8 %, 3 济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 1% 2 % 4 一 0 的范围内。
全 球金 融危 机 对 我 国传统 经 济增 长 方 式 提 出了 新 的挑 战 。为 了应对 全球 经济衰退 影 响 , 国适 时推 我 出了增加 投资 的经济 刺激政 策 , 同时政府 也 出台 了一 些 刺激 消费 的措 施 , 过补 贴生产 者拉 动 内需 。然 而 通 这些 政策 措施具 有应 急性 、 临时 I 生。过 度 的投 资虽然
放型生产获得的收益比集约型收益高, 就会降低经济 主体转变生产方式的动力 。 由于制度具有 自我强化机 制, 形成诺斯路径依赖 , 制度变迁的成本增加 , 导致阻 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逆向制度安排长期存在, 这也
是我 国经济增 长方式 转变缓 慢 的根 本原 因。 只有通过
制度矫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21 0 0年第 1 期 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逆向制度安排与矫正
姜国强
内容提 要 :目前 我 国的投 资 、 消费和 出 口处 于非均衡 状 态。 大量 制度 安排 , 政绩 考核 、 乡制 度差异 、 如 城 财 政 支 出制度 、 收入 分 配制度 、 贸体 制等存 在 逆 向效应 , 外 严重 阻碍 经济 增 长方式 的转 变。 因此 必 须矫 正现 有的 逆 向制度 安排 , 持适 当的投 资和 出口规 模 , 保 同时努 力扩 大消 费 , 消费、 口、 资协调 驱动 , 使 出 投 实现 经 济增 长方
投 资 和 出 口驱 动 型经 济增 长 方式 转 变 的难 度进 一 步 加大。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 被称为投 资和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 毛中根,0 9 。从投 20 ) 资率看 , 我国的投资率始终处在 4%左右的高位 , 0 发
达 国家 和许多 发展 中大 国的投 资率一 般为 2 %~0 0 3% 左右 , 比如 美 国的投资率一 直低 于 2 %。从 消费率来 0
M0DE C0N0 C RE E RN E MI S ARC H
用直观和易于识别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 , 扭曲要素
价格 并忽 视外部 效应 , 而使投 资需 求过 度扩 张 。所 从
20 ) 07 。目前财政支 出中经济建设 费用 占比偏高 , 公
共服 务 支 出偏低 ,我 国财 政 收人 用 于教 科 文卫 的支 出始 终 没有 超 过 2% ,社会 福 利支 出只 占全部 财 政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