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日常居住的地方。
生产区:位于外围,是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集聚效应产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基本形式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阅读课本P26,分组讨论并填表: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比较中央商务区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图:分析香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或者提出疑问。
学生分组讨论书中有关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特点的内容,完成表格。
学生听课并做相应笔记。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梳理这部分内容。
教师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过程。
锻炼学生的自学及分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讲解中央商务区,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商业区的区位及特点。
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商业区:香港中心地带原因: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
高级住宅区:混合带外侧。
环境优美,远离闹市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
交通、就业、配套设施等环节较薄弱。
工业区:位于港口附近,位于城郊。
原因:交通便利,对城市环境影响小。
交通(海运)便利(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讨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什么因素影响?(参照课本28-29页)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归纳影响因素如下:1.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地租,而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归纳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1)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2)市中心—地租最高峰;道路交汇处—地租次高峰;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二章第一节一、教学目标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广西大圩古镇”图,导入。
[新课教学]: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经济活动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图2.2)。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图23)。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经济活动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图24)。
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图为我国浙江杭州某居住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核心知识1.乡村的土地利用;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难点: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状。
教学导入播放浙江兰溪诸葛村的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精讲◆任务一乡村的土地利用◆活动1:认识乡村教师:同学们对于本地的乡村景观都有一定的认识。
请一小组派代表简单介绍你对本地乡村的初步认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乡村有各种各样的土地类型,也有各式各样的景观形态,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村,乡村又有哪些具体的土地类型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24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有哪些?3.农业用地和村落布局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师总结: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活动,农业用地类型多种多样。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活动2:以浙江兰溪诸葛村为例探究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展示一张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景观图和一张平面图,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5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浙江兰溪诸葛村1.居住区和钟池、大公堂等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2.商业街分布在哪里?教师总结:居住区分布在钟池、大公堂的周围,说明村落内部住宅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1、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2、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农业用地(1)类型: 、林地、、水域等。
(2)位置:一般分布在周围。
2.乡村(1)土地类型:以和为主。
(2)内部土地分化: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以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功能区类型:城镇具有、、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2.特点: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和远近。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2.发展变化(1)初期: 狭小,各类混杂分布,并在自然集中。
(2)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1.通过发展、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和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和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里?为什么?2.北京市的市中心区是北京市房价最高的区域吗?理由是什么?3.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4.图中地租等值线的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相对于修筑堤防、改迁河道等耗资巨大的主动防洪工程,在人力、资金相对不足的古代,珠江三角洲西部高要区有30多个村落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被动防洪,形成独特有趣的八卦形态。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2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熟悉、了解乡村土地利用状况。
(地理实践力) 2.运用材料,分析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含义。
(综合思维)3.把握城市功能区的类型、特点,理解城镇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综合思维)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四周。
2.乡村土地利用(1)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以公共效劳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土地利用专业化,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
(3)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特殊提示](1)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城市三大功能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商业用地比重最小。
(3)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因素影响因素详细影响经济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影响地租的上下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力量:商业>住宅>工业社会因素政策、文化、环境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2.开展变化(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2)后期:[易错警示]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不同于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分的概念。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虽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共同的追求。
本节讲述回答了乡村和城镇的三个问题: 乡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有何意义?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乡村的土地利用入手,进而讲述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是落实“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这一内容。
教材先讲乡村再讲城镇,这种编排顺序一是符合聚落发展的历史(聚落发展的一般历程都是由乡村到城镇,很多城镇也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二是由简人繁,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乡村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相对复杂)。
本节最后设计“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这一标题,从规划的视角,解释了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乡村的土地利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四个标题。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的意识。
2.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政策规划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案例,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特征,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乡村和城镇作为不同地理区域类型,其空间结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复杂过程及其动态变化。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图片、视频、地图等)•实地考察资料(如校园周边、学生熟悉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照片)•案例分析材料(国内外典型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案例)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展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布局特征。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异同点及其原因。
•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乡村或城镇为例,引导学生描述其空间布局特征,如住宅、农田、商业街区的分布等,引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
•问题引导:提问“为什么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会有所不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们的形成?”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新课内容。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明确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定义,即指乡村和城镇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2 2.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精编教案: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指导】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及乡村空间结构的分化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城镇的概念、功能区的形成及常见功能区的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变化。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及主要措施。
重点难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特点。
教学策略:导学用合一。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大圩古镇”导入。
学习过程:一、乡村的土地利用教学活动1(自主学习):读教材P25、25页和图2.3,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乡村?2、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3、村落内部结构是怎样分化的?有什么特点?4、指出浙江兰溪诸葛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要点如下:1、什么叫乡村?乡村是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
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等。
居住用地形成了村落。
3、村落内部结构是怎样分化的?分析浙江兰溪诸葛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特点:空间分布如八卦图。
村落以钟池为中心;八条巷道呈放射状延伸,民居没巷道分布;以大公堂为核心,形成多个居民区;商业区分布在对外交通便利的上塘周边地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教学活动1(自主学习):读教材图2.4及相关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城镇?2、简述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及特点。
3、说出城镇常见的功能区及其特点。
4、解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分析香港、沈阳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
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导入:观察图片,何为乡村?何为城镇?乡村和城镇有什么区别?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
乡村与城镇聚落的区别与联系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的概念: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按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的类型。
3.农业用地分布:为了方便生产,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便于就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功能区和空间结构①功能区:面积较大的相对专业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同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使这一空间形成了相对突出的功能或职能,从而形成功能区,如农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②空间结构:聚落内部各个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状况。
4.乡村的土地利用与内部空间结构特点①外围:为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②内部:村落主要以居住为主。
随着村落规模的扩大,还出现公共服务设施。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表现为,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村落中心向外围环绕分布,再往外为农业用地。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的概念: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会形成行政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文化区等。
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者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4.常见功能区及特点三大功能区的判定方法①面积法: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区,最小的是商业区。
②位置法:位于市中心的一般是商业区;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的是工业区;位于工业区和商业区之间或城市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的是住宅区。
③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④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 案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和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主要特点和分布。
3.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学校所在地区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4.结合实例,理解合理规划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1.理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2.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材料:诸葛村视频、诸葛村内外平面示意图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知识解析】诸葛村空间结构师: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其村落布局宛如八卦图。
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
钟池周围分布有八条巷道,多数民居沿着巷道分布。
诸葛村是聚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村中民居和祠堂等建筑如何分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师: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聚落有哪两种形式?生:(可能的答案)乡村、城镇。
出示视频:乡村和城镇聚落师:对比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图,思考二者的差异。
出示表格:乡村与城镇的区别师:请从聚落规模、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方式的角度比较乡村和城镇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建筑多为低层建筑;城镇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规模较大,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且高……出示图片: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师:诸葛村属于乡村聚落,请大家观察诸葛村鸟瞰图和平面示意图,思考1.诸葛村的土地利用形式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板书)乡村的土地利用2.不同利用形式的土地分布在哪里?生:(可能的答案)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外围;居住用地分布在农业用地之内,公共设施用地之外;公共设施用地分布在乡村中部……师:农业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大致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3)运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
(1)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尤其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掌握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关注乡村和城镇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设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乡村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分辨出这些图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吗?
(2)乡村和城镇有哪些不同之处?
(3)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之处?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了解它们的类型、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而认识乡村和城镇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乡或其他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解。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辩论。
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如,让学生小组共同研究一个乡村或城镇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撰写研究报告。
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析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2.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创新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察、归纳、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出建议和改进方向。如,针对学生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习中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乡村和城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空间结构特点。如,展示乡村的田野、村庄、河流等景观,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分散布局;展示城镇的街道、建筑、公园等景观,让学生了解城镇的集中布局。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学生们需要了解乡村和城镇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特点,并能够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在课堂上,我会播放一些乡村和城镇的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去观察、记录和分析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并指出它们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道关于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作业,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会提醒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此外,我还会设置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些措施,我相信学生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地考察环节,学生们需要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这就需要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在课堂上,学生们需要分享自己的考察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5.反思与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们进行反思与评价。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同时,让学生们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3.分析和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难点1.分析和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法:提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概念和特征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含义: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乡村和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乡村和城镇之间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是动态的,会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乡村和城镇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同,在空间上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和变化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城市重乡轻;–近现代:城乡一体化;–当下:城市化快速发展,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原因:–经济发展: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着乡村和城镇的发展;–政策导向: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等;–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也会产生影响。
3. 分析和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问题1.影响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因素:–城镇化进程;–地域性的差异性因素;–地理环境因素。
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矛盾;–乡村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不平衡。
五、教学评估1.准备好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完成课前预习。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给予评价、建议。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论。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关于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调查、研究任务。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估。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分享合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他们巩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探索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例如,我提出了“为什么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提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模拟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答案:案例:某乡村或城镇的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下:
(1)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不足。
(2)农业产业单一,经济发展滞后。
(3)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解决措施: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晰、准确地讲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研究一个具体的乡村或城镇案例,分析其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总结其发展经验。
答案:案例:某乡村或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如下:
(1)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乡村或城镇围绕农田分布。
(2)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相对分散,功能分区不明显。
(3)交通设施较为简单,主要道路连接乡村或城镇的主要区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具体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培养其地理分析能力;实地考察法则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结构特点,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 第2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二册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外部形态。
2.掌握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3.说明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的意义。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3.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简单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特点:出现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3.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征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判断1.城镇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 × )2.某一种功能区只有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 × )3.城镇功能区中一般面积最大的是居住区。
( √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租水平: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②付租能力:(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2.发展变化(1)城镇发展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措施意义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探究点一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课时教师:单位: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6周周三上午第2节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分析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对城乡发展差异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分析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意识。
5.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难点: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形成背后的地理环境因素2.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解决办法:1.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影响因素。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差异对人们生活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影响。
4.邀请城乡规划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专业人士的角度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不同地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实例图片、相关地理数据图表、城乡规划案例视频等。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和城镇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理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学习城乡联系的意义。
3.了解城市化过程,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4.学习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历程。
二、教学内容1. 乡村和城镇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乡村的定义:乡村是指农村地区,包括一个或多个村庄和周围的农田、草地等农业生产用地。
2.城镇的定义:城镇是指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场所,是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和城镇的主要特征:乡村以农业为主,人口较少,空间分散;城镇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口较多,空间集中。
2. 城乡联系的意义1.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城镇的市场。
2.城镇需要乡村提供劳动力、食品等生产资料。
3.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需要乡村提供原材料。
4.城乡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化过程及影响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是人口从农村逐步向城市迁移的历史进程。
2.城市化的特点: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城市空间更加集中化。
3.城市化的影响:•经济影响:城镇化提高了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财富的快速积累以及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社会影响: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生态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很大,水源污染等问题也愈加严重。
4.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历程1.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城市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2.城市化的历程:•欧美城市化历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了初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市政化和再生城市化四个阶段。
•中国城市化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初期城市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重新加速城市化。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PPT等多媒体方式,讲解棚户区改造、城市化等概念及城市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广西大圩古镇”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例如:在我国川西平原部分地区,田地紧密围绕在村落住宅的周边(图2.2)。
(2)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图23)。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图24)。
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居住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只是商店用地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已。
(1)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图为我国浙江杭州某居住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
图为美国纽约的中央商务区——曼哈顿。
(3)工业区是工业集聚的区域,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同时要考虑保护环境。
图为我国江苏南京化学工业园。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如,香港的商业中心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图2.5)。
又如沈阳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则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思考
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这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城镇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镇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某地地租高低是人们对该地土地利用的选择,以及市场竞争
的结果。
城镇中心的土地利用可能性多,竞争强,因此地租高,交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利用的潜能。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图27)
思考
1.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有何异同?
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
(2)政策因素
实际上,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非常复杂。
除了经济因素外,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例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并带动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及部分人向通州疏解,将通州建设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图2.8)。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例如,受河流的影响,广西大圩古镇商业街呈长条形集中分布,公共服务设施也分布在古镇的中心区城。
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乡土地利用提出了更新的诉求,合理规划城乡空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为生活提供便利、文化传承等,对于优化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图29)。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课堂小结]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巩固练习]
(2017·江西八校
4月联考)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
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平方米)可能是( B )
A.6 000 B.5 000
C.4 000 D.3 000
(2)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A )
A.M点B.E点
C.F点D.P点
[布置作业]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2.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