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行为的产生与改变
心理学考试论述题汇总
心理学考试论述题四、论述题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2005年论述题)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
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
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
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
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
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
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
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
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
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四、论述题1、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
(2000年论述题)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
他通过试验,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考试大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
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农业推广学离线作业答案
农业推广学离线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农业推广学》作业答案第一章序论1.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哪些类型答:五大类型:1、传递服务模式。
2、合同约束模式。
3、意识启蒙模式。
4、参与服务模式。
5、综合咨询模式。
2.简述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
答: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为手段,将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和农业三态效益全面提高的一种专门活动。
3.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答: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
5.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有哪些答:一、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6.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基本内容。
答: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这两个基本的子系统,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系统的联系方式,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政府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经济与结构性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7.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答:研究对象是推广对象在推广沟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以及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改变行为的方法论。
9.怎样加强我国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研究答: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十分丰富,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技术推广与我国实践中的推广站上,而要深入到农业推广实践中各类推广对象、推广人员、组织机构以及众多的农业推广实务和复杂的农业推广环境之中去。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第二章 人类行为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一派的行为主义发展
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和行为联系 起来,形成了新行为主义(nonehaviorism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1990)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到了20世纪60年代,更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 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了 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图拉 (Alber Banddura,1925-)的观察学习理 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于1913年提出了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他 认为行为是有 机体适应环境的一切活动。
1、婴儿前期:0-1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trust vs. mistrust) 2、婴儿后期:1-3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3、学前期:3-6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initiative vs. guilt) 4、学龄期:6-12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ty)
主要著作:
Maslow,1916-1970)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分
析了人 的基本需要,提出人的需要是分 层次发展的,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 的不同,可以将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 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马斯洛 的人本主义理论,称为自我实现理论。
5、青少年期:12-20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
危机是自我统合对角色混淆(identity vs.role confusion) 6、青年期:20-40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intimacy vs. isolation) 7、中年期:40-60岁,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genrative vs. stagnation) 8、老年期:65岁以上,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 机是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integrity vs. despair) 后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独创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和改变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学派,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是,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形成和改变的。
本文将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和改变进行探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研究行为来理解和解释心理过程。
它强调行为是可观察的,并且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学习来形成和改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1.1 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往往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反应。
在经过多次重复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后,人们会形成条件反射,即在特定刺激下产生特定反应。
例如,巴普洛夫的狗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口水,这是一种通过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形成的行为。
1.2 奖励与惩罚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奖励和惩罚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
当某种行为受到奖励时,人们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相反,当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时,人们则会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
例如,儿童在完成作业后得到奖励,会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
1.3 模型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当一个人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时,他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例如,儿童可能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如何说话和走路。
二、行为的形成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的形成主要探讨了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2.1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意识的条件下,通过一种刺激引发出一种特定的反应。
巴普洛夫的狗实验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经典例子。
在实验中,巴普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会分泌唾液。
通过多次将铃声与食物同时呈现,狗形成了条件反射,即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
2.2 工具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行为产生一种特定的结果,进而影响再次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
例如,老鼠学会按压一个杆子,从而获得食物的奖励。
随着奖励的加强和惩罚的削弱,老鼠学会了这种行为,并且更有可能继续按压杆子。
行为改变技术-第2章
• (三)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 消退、类(泛)化、分化
• 认识处于类化过程时,刺激间的细微差别是分辨不 清的。如果一再重复地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 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强化。那么,个体最后只会对 特定的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 再发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分化。
二、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
形成分化、消退、泛化等过程
二、反应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发展和应用
• (1)富勒 • (2)林德司来和阿兹林 • (3)美国教授毕吉武与贝尔及其同事
第三节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 一、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认知行为改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 1、理论概要 • 患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 一、观察学习
• 二、“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三、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四、观察(认知)决定学习的观点
五、观察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二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 理论基础
第二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产生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程序
• 2、行为的愉快与否主要在于强化物。 • 3、个体在一个情景里所学习的行为,必须是个体生
理条件所允许的,亦即个体具有此项行为的潜能。 • 4、个体必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奖赏 • 5、由于个体做这项行为,经常得到奖赏,因此,这
种行为终于学会,而长久的保持下来。 • 6、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愿。 • 7、和反应性条件反射一样,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行为医学(主编韦波)章节重难点第2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纲要掌握:1.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基本内容。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要理论要点。
3.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贝克的认知理论、自我指导训练理论。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5.内脏学习理论、应激理论、情绪学说的理论源起及主要内容。
熟悉: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实验与理论基础。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理论起源。
3.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及抑郁症患者的常见10种认知曲解。
4.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如何解释心理失调的实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
5.内脏学习理论的临床应用;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了解:1.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和实际意义;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的原理及在临床行为治疗中的作用。
2.健康信念理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知-信-行理论、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医学中的应用。
3.自我指导训练的理论基础。
4.自我实现者具有的人格特征。
5.情绪与生理反应。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介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健康行为改变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内脏学习理论和心身相关理论等与行为医学具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理论的理论起源、主要内容、在行为医学中的作用等。
【教材知识点】(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条件反射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0世纪初,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把试验中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条件反射,也称经典条件反射。
并进一步把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能自然地引发反射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反射称为无条件反射。
第2章 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
定的对象,所作用的对象是物或
是人。
(3)行为产生的状态 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与动机、目的有一定内在联系。
4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 体(真菌,细菌,昆虫病 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 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 生长素,萘乙酸钠等)针 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 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 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 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 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 杀虫农药的作用。生物农 药包括虫生病原性线虫、 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植 物衍生物和昆虫费洛蒙等。
5
农民采用生物农药的行为
1.农民用药前不做田间调查,用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农民没有科学用药,认为剂量越大越好。 3.农民更倾向于使用效果立竿见影的化学农药。
强制性机制: 政府对生产进行监督, 监督流通市场和农药销售单位,没 收农药残留产品,并进行惩罚教育。 激励性机制: 对应用生物农药成果的农户给予政策补贴。
第二章 农业推广对象和行为改变
1.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2. 需要理论 3. 我国农民的行为特征 3. 农民行为的改变过程 4.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方法
1
(一)农业推广对象行为的产生
农业推广对象:
• 农民个体及家庭 • 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所有的集体经济组织 •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 涉农企业 • 国有农垦企业职工
8
行为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1. 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 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 类生产、生活的动力。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需要层次论
9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最新 心理学主要理论
3.学习(Learning):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
变化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 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的过程。
一、有关概念
4.行为学习理论(Learning thearies of behavior):
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 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
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即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8年桑代克(E.L.Thorndike)以猫做实验。他把一只 猫关在笼子里, 笼外放置食物,猫不断尝试弄开笼子的活 门。起初猫出现“尝试与错误”性行为,乱抓、爬、咬、后 来偶然打开门闩,取得食物。如此重复数次,错误动作减少, 最后可直接把门打开。 按照桑代克的分析,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 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 connection)。S-R联结浓密学习是随着通过尝试 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逐渐产生的。 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 of effect)的学习法则: 行为得到奖励, 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 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
(一)经典条件反射概念
经典条件反射: 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 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 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 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 引起的行为反应。
(二)实验过程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示意如下: (1)食物(UCS)→唾液分泌(UCR) 无条件反射 (2)食物(UCS) →唾液分泌 强 化 铃声(CS) (3)铃声(CS) →唾液分泌(CR ) 条件反射
(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 R的影响( S - R )。按照这一理论思路,任何环 境刺激,即理论的、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变化, 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影响人的各种行为,并 成为内脏活动的一种支配力量;反过来,人类许多 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特别是内脏反应性行为,可 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而获得。某些反应性医学 症状就是与经典条件反射作用有关。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第二章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
纵控制的被动者;
行为主义的生命力
♫ 它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可以说行为 主义是心理学史上最彻底的实验取向,它 使心理学无可辩驳地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 从行为之前的刺激与行为之后的强化来控 制人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操作性;
♫ 在当今仍然大有用武之地,现在普遍用于 戒烟、戒酒、戒毒的厌恶疗法,用于心理 治疗的系统脱敏法都以行为主义为基础。
后期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S—O—R
替代性强化
班杜拉:攻击性观察学习的实验
班杜拉:攻击性观察学习的实验
*实验1:儿童观看成人三种攻击性行为的电影后,精确 再现攻击性行为的情况。
★程序一:让儿童观看成人电影,影片中成人的行为 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还朝充气 娃娃扔东西。 ★程序二:这部电影有三种不同的结局,每组儿童观 看的是其中一个结局的影片版本。第一组,那些成人 因为他们的侵犯性行为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被惩 罚;第三组(控制组),影片没有成人受奖励还是惩 罚的结局。 ★程序三:看完电影后,让儿童和BOBO这个充气娃娃 玩。
斯金纳箱
二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行为:即某种刺激引起的行为,被 动地对环境做出作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即个体操纵其环境的行为, 是有机体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如步行上学, 读书写字,回答问题等
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种:
应答性行为——刺激型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
人的行为不仅受环境制约,也受强化作用 的影响。华生等人只研究了S---R之间的联 系,而没有进一步深入考察行为后果反过 来会对行为本身产生什么影响。行为后果 实际上可以反过来成为行为的一个刺激, 即S—R—S 。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强化法: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的一种方法。
它涉及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其中包括正强化(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负强化(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以及惩罚(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在教育中,通常多采用正强化。
2.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 行为塑造法:这是一种通过连续的、逐渐增加难度的任务或目标来训练新技能的方法。
4. 示范法:通过向他人展示良好的行为榜样,来教授和训练某些适应行为。
5. 消退法:消退法是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
6. 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是个人有意识地、努力地去注意并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一种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及其特点一、行为的涵义(一)行为的界定(1)传统华生斯金纳可观察的外显行为(2)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内隐性的意识行为(3)认知论心理表征的过程(4)广义内在外显意识潜意识有机体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有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行动,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的因素1、生理成熟与衰退2、偶发事件(疲劳,疾病,药物,剧烈运动,情绪紧张)3、学习二、1行为问题的产生(一)适应与发展个体通过不断的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
个体的身心机能及其品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三、行为的分类正常行为: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四、行为的特点1、行为包括人们的所说和所做2、行为具有可塑性3、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行为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测量尺度5、行为可以由别人或自己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6、行为可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7、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8、行为是可以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第二节行为改变技术及其特点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产生背景二、行为改变技术的界定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的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和方法。
三、行为改变技术与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的辨析四、行为改变技术的特点(一)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二)积极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原理(三)注重客观系统的行为处理方法(四)强调分析当前的环境事件并重组个体的环境(五)解决个体问题、增进个体社会适应为终极目标第三节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二、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一)应用在家庭教养上1、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2、培养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3、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4、改变儿童某些不良行为(二)应用在学校的教育上1、课堂行为2、学业行为3、亲社会行为4、不良行为(三)应用在其他领域1、发育障碍2、心理卫生3、功能康复4、医疗保健5、公益事业社区管理6、机构人事管理第四节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和操作原则一、行为改变技术的价值取向与操作原则(一)塑造良好行为(二)增进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三)消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为二、行为改变技术的操作原则(一)重视控制外部情境与改变行为后果(二)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三)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四)尊重个人权益和伦理要求第二章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一、巴甫洛夫及应答性条件反射实验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及其原理在给予行为者条件刺激后,立即给予无条件刺激,即强化行为者出现期望行为。
第二章农民行为改变原理-资料
2020/2/10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于1943年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 要划分为5个层次;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 的形式出现的,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 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排列,即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 实现需要。
5 创造性
人的行为是积极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个人的行为 受其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总是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020/2/10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二)行为产生的机理
动机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动机则是由人 内在的需要和外界的刺激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其中 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2020/2/10
2020/2/10
本章学习要点
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 我国农民行为特征 农民行为改变的过程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与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策略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一、行为及其产生的机理
(一)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人的行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 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二)社会参与行为
农民的社会参与行为是指农民参加社会管理、经济决策及技术 决策等活动,并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参 与最后决策的行为。这是对农民人格的尊重、才能的重视。增强 农村民主意识,调动农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 重要内容。
提倡的“参与式推广”,给予农民较多的参与机会,效果较好。
2020/2/10
第一节 农业推广对象行为产生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艾里斯认为,行为者的情绪困扰乃是由个人的不合理 信念所引起,所以要教导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代替 “不合理信念”,以消除行为者的情绪困扰。该理论又
叫ABC理论。
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 的相应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 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分。
3、强化理论:
强化是指在条件作用中,凡是能够增加操作行为反应概率的 一切刺激和事件都是强化。它可以被区分成两种类型:正 强化和负强化。
▲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 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如给予食物或奖励;
▲ 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 此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如回避电击或处罚。
◆ 认知行为矫正与精神分析疗法的比较,认知行为矫正重视个体
目前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即注重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中的 事件;而精神分析则偏重以往经验,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行为 的影响,即注重潜意识而忽视意识中的事件。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分。
(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代表观点
1、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二分。
2、行为与学习的类型:
■ 与两种反射相对应,斯金纳将经由两种反射所建立 的行为分别叫做: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因此,学 习也相应地分成两类: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 斯金纳更重视操作学习,他认为操作学习更能代表
人在实际中的学习情况,人类的学习大部分都是操作学习。
因此,抑郁症者对自己总是做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 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治疗的目 的就是要改变行为者不良的、歪曲的认知和观念。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人格心理与行为变化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人格心理与行为变化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研究生心理学课程的教师提供一份完整的教案,主题为人格心理与行为变化。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人格心理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个体行为和情绪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格心理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
2.熟悉人格心理对行为变化的影响机制。
3.掌握应用人格心理知识进行行为调节和干预的基本方法。
4.深入探讨当前前沿研究领域,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人格心理概述•定义:介绍什么是人格心理以及其在个体差异中的作用。
•影响因素:探讨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常见评估工具:介绍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法和项目测验法。
2. 主要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介绍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以及个体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解释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性等人格特质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讨论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对人格发展和行为变化的重要性。
3. 人格与行为变化•行为心理学观点:探讨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阐述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行为,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
•自我效能感:介绍自我效能感在个体行为改变中起到关键作用。
4. 应用与干预•个体干预方法:讲解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解构思维误区等技术来帮助个体改变负面行为模式。
•群体干预方法:倡导使用团队合作、社交支持等手段促进积极行为的培养和维持。
•基于人格特质的干预方法:探讨如何根据个体的人格特征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5. 前沿研究领域•遗传与环境互动研究:介绍目前对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
•文化差异与人格: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形成和表现的差异,以及其对行为变化的影响。
•科技对人格心理的影响:分析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科技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模式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授课:通过面授方式传授相关知识,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深入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技术咨询
4、影响农民素质 5、直接操纵 6、提供生产条件 7、提供推广服务
8、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第三节 行为改变理论在推广中的应用
一、按照农民需要进行推广 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动力 (1)农民需要——源动力。(内因) 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的、能解决农民当前实际问题 的技术,往往不推自广,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态度 知识 知识 态度 群体行为 个体行为
权力
参与性改变
强迫性改变
农业推广学
群体行为 改变方式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特征 1)权力来自于低层; 2)自愿参与,积极性高; 3)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持久有效; 4)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5)费时较长。
参与式改变
强制性改变
1)权力来自于上层; 2)带有强迫性; 3)适用于成熟水平较低的群体; 4)耗时少。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消除不协调的方法:
(1)改变不协调中任一认知元素,使之协调;
(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缓和认知不协调。
A:今天要下雨 B:我抽烟很厉害 C:抽烟可以导致肺癌 A1:农民想购买水稻新品种 B1:水稻新品种优质高产 C1:病虫害影响水稻优质高产
A 与 B 、 C 没关系; B 、 C 关联。 A1 与 B1 、 C1 相关联, A1与B1协调,与C1不协调。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第二节 行为改变理论
一、行为改变主要理论 1、态度改变理论 (1)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认为,构成一体的两个认知对象,当两 个对象看法一致时,认知处于平衡 ( 或和谐 ) 状态;不 一致时,认知处于不平衡 ( 或不和谐 )状态,认知不平 衡,就会引起内心不愉快或紧张,人们就要试图消除 这种紧张。
2 )变化期。旧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少,新的行为方式
越来越多的时期。先认同和模仿,逐渐学新的行为
模式。 3 )冻结期。新的行为方式巩固和加强的阶段。在认 识上再加深,在情感上更增强,使新行为成为模式 行为、习惯性行为。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3)群体行为的改变方式
一是参与式改变,二是强迫性改变
权力
饲 料 玉 米 价 格 上 扬 种 植 玉 米 的 积 极 性
扩大了种植面 积、促进了新 技术(地膜覆 盖技术、优化 配方施肥技术、 化控技术等)、 新品种(紧凑 型抗病品种) 的推广应用
缺乏将引起不满和消极情绪
具有激励作用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强化理论(又称操作条件反射论)
[美]斯金纳(B.F.Skinner)1938《有机体的行为》 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受 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改变刺激就能改变行 为。只有创造和改变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 改变。 如:孟母三迁
第二章 推广对象行为的 产生与改变
基本要求:
掌握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和农民行 为改变的特点,能够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活动。
重点:
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规律,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 力及其模式。
难点:
行为改变的模式,个人行为改变的经历时期。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课前思考
1、当前中国农民急切需要什么? 2、如何实现?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例1:P和O两人是好朋友,都嗜好抽烟(X),则三者关系相 协调, O ,P 心理上是和谐的。如 O 不喜欢抽烟,则 O 心里上 不舒服,就要劝说P不要抽烟。 P—O—X模型(1958年F.Heider海德提出) 例2 :P和O分别是农技员和农民,P最近推广一种优质水稻品 种,O不喜欢这个品种,但看在农技员的面子上使用了这个品 种,从而使POX达到了平衡。在实践中,许多情况都是农民因 相信农技员而相信技术。 A—B—X模型(T.M. Newcomb纽卡姆) 例 3 : A 与 B 两人关系很紧张,他们看电影时正好坐位相邻 (X),A-B-X不协调,两人感到都很别扭,于是A(或B)走 开,以消除紧张心理,从不平衡转为平衡状态。
理想、 威信、认可、 抱负 社交 信任、友谊、地位 爱情
尊重
安全
健康、安全、 食物、水、空气、保障 睡眠、性
生理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需要顺序 存在优势需要
低层次需要始终存在
低高
未满足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局限性
1、把需要层次看成固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程序,是一种机械 运动。实际上低水平需要未满足时,高水平需要也可以发展。 2 、一切从个人的需要解释人的行为有失偏颇,无法解释绝食, 舍己救人的行为。 3 、需要是先天产生还是后天形成的,个人的一切需要是否都 是合理的,都是应该满足的并且能满足仍是争论的问题。
3、影响因素有哪些?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第一节 行为产生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及行为特点 1、行为的概念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 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行为的主体是人;
行为是在意识支配下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作用于一定对象; 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二、行为产生的模式
需要 心理紧张 动 机 行为 目标达到 需求满足
新的需求 (内外刺激诱因)
激励状态
需要: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动机: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三、主要理论 需要理论(又称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马斯洛( 1908-1970 ) 1943 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 提出。 自我实现
如,大蒜在徐州邳县(以蒜头为主)、盐城大丰(以蒜苔 为主)种植面积很大,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每年 3~4月份叶枯病发生严重,因此,良好的防病技术,是农民 最迫切需要的。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市场需要——拉动力。(外因)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要依据市场 对农产品的供求变化,供求变化一般以市场价格变化 来体现,多数情况不下再受制于政府计划。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激励理论 行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 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的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 威廉 . 詹姆士 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 境中,人员的潜力只发挥出 20% ~ 30% ,如果受充分的激 励,他们的能力可以发挥 80%~90%。 发掘人的潜能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人的行为特点 (1)目的性: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去采取行动。
(2)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的调节。
(3)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
(4 )可塑性:行为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影响, 并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3、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因素); (2)世界观; (3)生理、心理因素。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强化手段:
正强化(积极强化)
表扬
负强化(消极强化)
批评 惩罚
消退
不予理睬
赞赏 晋升 提级 授予名誉 授予责任和权力 增加工资 奖金、奖品
公开批评 直接批评 间接批评
警告 记过 降职 减薪 罚款 开除
实事求是、形式多样 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及时强化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奥尔德弗需要论,简称为ERG需要理论。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自我 实现
ERG理论
生存需要 满足 挫折 上升 回归
尊重
相互关系需要
成长需要
社 交
安 全
生 理
1、奥尔德弗大量调查证明,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 2、各个层次的需要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就越渴望。 3、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较多满足,对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 4、较高层次需要一再受挫,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 5、ERG理论认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以越级 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有人抽烟成瘾,抽烟后感觉心情舒畅,不抽则心
烦意乱。但又有“抽烟可能生肺癌,肺癌会危及生命”
的认知,两者发生矛盾,因此戒烟动机十分强烈。
再如,另一人偶然抽几支烟,虽然也知道抽烟与 生癌的关系,但两者无大的矛盾,因此戒烟动机不强 烈。 当认知失调以后,必须改变双方中任何一种认 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解除方法有: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的,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
至今被认为是最好的态度改变理论。
费认为,人的每一种看法都是认知元素,而两个
认知元素之间具有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3种关系。
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会造成心理紧张,人们
会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
或消除这种不协调,进而产生态度的改变。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推广学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虽然马斯洛的观点存在许多争论,但到目前为止,马斯洛 的观点仍然是最被广泛传播的一种。 [ 美 ]奥尔德弗( C. P. Alderfer )于 1969 年在《人类需要 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 要不是分为5种而是分为3种: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 2)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 Relatedness ),包括有意义的社 会人际关系。 (3)成长的需要(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 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