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第一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word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word教案
例2求下列两点的线段的中点坐标
(1)
解:(1)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

(2)
解:(2)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

8.跟踪练习 练一练
9.点评
10.例3已知 ,求三角形 中 边上的中线长.
解:设 是 边上的中点,根据中点坐标公式
即点 的坐标是
再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师:分析给出公式
生:思考回答
师:讲解例题
生:听解并掌握公式
生:上黑板做练习
师:点评
师:介绍公式
师:分析例子
生:边听边记公式
生:上黑板做练习
师:讲评并教学生记忆公式
理解公式为求距离准备
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掌握公式为求线段中点坐标准备
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
师生合作.
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进行强调和总结.


练习
巩固拓展.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案
本课题共3页
课题
8.1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
授课顺序
第1周
授课班级
数媒101班
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
2、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及公式应用能力。
3、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复习提问
生:自由回答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准备




1、一般地,如果 轴上的两点 与 的坐标分别 ,那么 与 的距离为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意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
想一想:

《8.1.1随机事件的概念》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8.1.1随机事件的概念》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随机事件的概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随机事件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随机事件的概念》课程的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和生活中。

具体内容如下:1. 基础概念练习: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基本概念,并完成相关概念的填空和选择题练习。

2. 概念应用题:设计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应用题,如“抛硬币实验中,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等,让学生运用随机事件的概念分析问题,并计算相关概率。

3.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随机事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每组需提出至少两个实例,并说明其属于哪种类型的事件。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总结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通过本课时学习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概念练习和应用题,并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的题目。

2.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提出的实例应具有代表性和说明性,能充分体现随机事件在生活中的作用。

3. 作业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能准确表达对随机事件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4.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基础概念练习和应用题的正确性、解题思路的逻辑性进行评价。

2. 对小组讨论的实例进行评估,看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代表性。

3. 对作业报告的内容、结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

2.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小组,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鼓励。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重点,以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高中物理必修二81功率(第二课时)(解析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81功率(第二课时)(解析版)

8.1功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P =Wt 进行有关的计算.2.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含义.3.根据功率的定义导出P =Fv ,会分析P 、F 、v 三者的关系. 【知识要点】 一、恒力做功的计算 恒力做功的流程图:二 、功率(P )1.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

3.公式: P =Wt或P =F v .4.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中),简称瓦,符号是W ,1W =1J/s 。

常用单位:千瓦(kW ),1kW =1000W 。

5.功率是标量。

6.额定功率:是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

7.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

注:机器不一定在额定功率下工作,机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机器只能在短时间内使实际功率略大于额定功率,不允许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工作。

三、摩擦力做功的特点与计算1.不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也可能与位移方向垂直,所以不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既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能不对物体做功. (1)静摩擦力做功:若物体在倾斜的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静摩擦力做正功,若随传送带一起向下运动,静摩擦力做负功;在粗糙的水平圆盘上的物体随圆盘做圆周运动时,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不做功.(2)滑动摩擦力做功:如图所示,当将物体轻轻放在运动的传送带上时,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当传送带不动,物体冲上传送带时,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当物体在地面上滑动时,地面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做功.2.一对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等大反向且物体之间相对静止,即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相同,由w =Fx cos α可判断两个相互作用的静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为零.3.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等大反向但物体之间相对滑动,即两个物体的对地位移不相同,由W =Fxcos α可判断两个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不为零. 四、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1.第一种情况: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注: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v-t 图像如下所示:先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最终以最大速度阻额F P vmax 做匀速直线运动。

8.1.1 第二课时 向量的投影与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2019(秋)数学 必修 第三册 人教B版(新教材)改题型

8.1.1 第二课时 向量的投影与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2019(秋)数学 必修 第三册 人教B版(新教材)改题型
[微思考] b在a方向上的投影数量一定是正数吗? 提示 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 θ是个实数,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零或负值, 因为它取决于两向量夹角的大小.
10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题型一 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a在b方向上的投影数量为|a|cos θ,b在a方向上的投影数量为|b|cos θ,解题时要注意 区别
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迁移1】 在例题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b在a上的投影数量. 解 b 在 a 上的投影数量为|b|cos θ=a|a·b| =-510=-2.
【迁移2】 把例题中“a与b的夹角θ=120°”换成“a∥b”,求a·b. 解 ∵a∥b,∴a与b的夹角θ=0°或180°. 当θ=0°时,a·b=|a||b|cos 0°=20. 当θ=180°时,a·b=|a||b|cos 180°=-20. 规律方法 任意的非零向量a在另一非零向量b上的投影数量等于|a|cos θ(θ为向量a, b的夹角),即该投影数量与b的模无关,故任意的非零向量在单位向量上的投影数量 与该单位向量的模无关.
20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3.b 在 a 方向上的投影数量:|b|cos θ=a|a·b| 是一个数量而不是向量.具体情况可以借助下表
分析:
θ的范围
θ=0° 0°<θ<90° θ=90° 90°<θ<180° θ=180°
图形
b在a方向上
的投影数量


0


的正负
21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5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核心素养

《8.1.2 频率与概率》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8.1.2 频率与概率》学历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频率与概率》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探索概率的内涵——频率与概率的关联与差异。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频率与概率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技能与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形成对概率的理性认识。

三、评价任务1. 概念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频率与概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知识应用评价: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能力。

3. 思维发展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评价其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卡片等)引出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频率的定义: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2)讲解概率的定义: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3)对比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强调频率是经验性的,而概率是理论性的。

3. 实例分析(10分钟)(1)分析一组实际数据,计算其中某一事件的频率,并估算其概率。

(2)引导学生讨论频率与概率的关联,理解频率可以用于估计概率。

4. 探究活动(10分钟)(1)分组进行抛硬币实验,记录正反面出现的次数,计算频率并估算概率。

(2)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频率与概率的概念及关系,强调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完成一组关于频率与概率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收集一组实际数据(如某段时间内某地的天气情况),计算其中某一事件的频率并估算其概率。

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和结果,并思考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8.1基本立体图形第二课时 旋转体与简单组合体PPT课件(人教版)

8.1基本立体图形第二课时 旋转体与简单组合体PPT课件(人教版)

1.思考辨析,判断正误 (1)圆锥有无数条母线,它们有公共点即圆锥的顶点,且长度相等.( √ ) (2)过圆锥的轴的截面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 ) (3)圆台有无数条母线,且它们相等,但延长后不相交于一点.( × ) (4)过圆台任意两条母线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 ) 提示 (2)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但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3)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训练3】 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上、下底面 的面积之比为1∶16,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是3 cm,求圆台的母线长. 解 设圆台的母线长为l cm,截得圆台的上底面的半径为r cm. 根据题意,得圆台的下底面的半径为4r cm.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3+3 l=4rr.解得 l=9. 所以圆台的母线长为9 cm.
球常用表示 球心的字母 来表示,左 图可表示为 __球__O__
2.棱柱和圆柱统称为柱体,棱锥和圆锥统称为锥体,棱台和圆台统称为台体. 3.简单组合体
(1)定义:由_简__单__几__何__体___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 (2)简单组合体的构成情势: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_拼__接___而成的;另一种是 由简单几何体__截__去__或__挖__去__一部分而成的.
课堂小结
1.圆柱、圆锥、圆台的关系如图所示.
2.球面、球体的区分和联系 区分
球的表面是球面,球面是旋转形成 球面
的曲面 球体是几何体,包括球面及所围的 球体 空间部分
联系 球面是球体的表面
3.处理台体问题常采用还台为锥的补体思想,处理组合体问题常采用分割思想. 4.重视圆柱、圆锥、圆台的轴截面在解决几何量中的特殊作用,切实体会空间
1
课前预习
知识探究
1.圆柱、圆锥、圆台、球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悟到“最可爱的人”的特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2. 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 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阅读与理解。

2. 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与讨论。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最可爱的人”的特质。

2. 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最可爱的人”的特质。

2. 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最可爱的人”的特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环节1】1.1 导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最可爱的人”的思考。

1.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或教师朗读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1.3 课文理解: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引导并讲解课文内容。

【教学环节2】2.1 英雄人物事迹介绍:教师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

2.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英雄人物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环节3】3.1 重点词语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3.2 句型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句型进行表达练习。

3.3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并给予反馈。

【教学环节4】4.2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6.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在作业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初中数学_8.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8.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二)课后反思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学我上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第二节课。

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证明,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各种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2.命题的真假.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命题的真假.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先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命题,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完成并及时展示。

教师再出示命题的基本形式,让学生们观察得出命题的基本特征并说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学生们掌握命题之后老师出示例题解析,一个命题在不完整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变成命题的基本形式“如果。

那么。

”再说出每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在学生们掌握了怎样分析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之后,老师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做一做,小组内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们自由的展示,不对的其他学生补充。

然后学生们完成考考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课堂练习有个别同学会做错,做错点在于对判断还把握不够到位,还有少数同学对命题的基本形式理解产生混乱,一部分命题不知道如何找到题设与结论。

由此我强调命题就是“如果……那么……”的句式。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文本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诗歌主题讨论: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1. 诗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和文本解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环节2】2.1 逐句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教学环节3】3.1 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启示,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教学环节4】4.1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4.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教学环节5】5.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愿意是急流》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6.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6.2 通过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分享,评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6.3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文本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7.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人艾青的生平介绍、诗歌文本解析和主题讨论。

7.2 诗歌全文:打印或投影在课堂上使用。

7.3 相关评论和研究资料:供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诗歌背景和主题。

八、教学进度8.1 第一课时:介绍诗人艾青,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七年级生物下册 8.1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8.1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苏科版

8.1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课时)课题上课时间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细胞实验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和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进行爱护实验设备、遵守实验纪律的教育,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习惯;(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教学难点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课前准备显微镜,ppt等教具显微镜,ppt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先回忆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请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细胞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踊跃参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示意图。

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细胞又是怎样的呢?”讲授新课:(二)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①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里?怎样获得?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0.9%的盐水,浓度跟体液接近,不会出现渗透作用)。

②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Step1:准备擦→滴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Step2:制作临时装片:取→展→盖取材的部位、方法?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Step3:染色: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吸引染色液的方法?③练习制作临时装片:画图、对各部分进行标注;制好后备用④模拟制作:按照书中DIY进行3.交流讨论:①你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有哪些结构?②通过查询信息库中的有关内容,你认为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各自具有那些功能?③在你贯彻的玻片标本中,哪些细胞中有叶绿体?回忆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你认为他在细胞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教学小结:1.显微镜的发明标志对生物体的研究从宏观世界到了微观世界。

2.一般的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8.1 第二课时 圆柱、圆锥、圆台、球与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课件:8.1 第二课时 圆柱、圆锥、圆台、球与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矩形的一边 所在直线
以直角三角形 的一条直角边 所在直线
以直角梯形的直角 腰所在直线
以半圆的直 径所在直线
[典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锥的底面是圆面,侧面是曲面
B.用一张扇形的纸片可以卷成一个圆锥
C.一个物体上、下两个面是相等的圆面,那么它一定是一个圆柱
D.球面上四个不同的点一定不在同一平面内
解:因为△ABC 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 BC=6,所以 l=2π×3=6π. 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展开后扇形的弧长,得:6α=6π. 故 α=π,则 ∠B′AC=π2, 所以 B′P= 36+9=3 5(m), 所以小猫所经过的最短路程是 3 5 m.
∴dd11+ -dd22= =13, 此方程组无解.
分析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你能找出错因吗?
提示:平行截面有两种情况:在球心的两侧或同侧,以上解答漏掉一种情况. 正解如下: (1)平行截面在球心的同侧时,如图. 由(d1-d2)(d1+d2)=3.又 d1-d2=1, ∴d1+d2=3.∴dd11+ -dd22= =31, , 解得dd12= =21, . ∴R= r21+d21= 5+4=3,即球的半径等于 3. (2)同错解.故所求球的半径等于 3.
【对点练清】 1.若将本例选项 B 中的平面图形旋转一周,试说出它形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解:①是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圆锥;②是直角梯形,旋转 后形成圆台;③是矩形,旋转后形成圆柱,所以旋转后形成的 几何体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可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圆锥、一 个圆台和一个圆柱自上而下拼接而成的.
2.描述下列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2.如图所示,有一个底面半径为 1,高为 2 的圆柱体,在 A 点 处有一只蚂蚁,现在这只蚂蚁要围绕圆柱表面由 A 点爬到 B 点,问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解:把圆柱的侧面沿 AB 剪开,然后展开成为平面图 形——矩形,如图所示,连接 AB′,则 AB′即为 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 ∵AA′为底面圆的周长,∴AA′=2π×1=2π. 又 AB=A′B′=2, ∴AB′= A′B′2+AA′2= 4+2π2=2 1+π2, 即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为 2 1+π2.

高中数学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高中数学 8.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求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二〕能力训练要求1.使学生掌握确定椭圆标准方程中的参数a 、b 的方法.2.使学生在坐标法的基础上掌握点的轨迹条件满足某曲线的定义时,用待定系数法求其方程.〔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通过求曲线的方程,学会分析问题,从具体问题中寻求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教学重点求椭圆的方程.●教学难点待定系数法的应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准确掌握了定义,标准方程,思考过上节课后预习提纲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后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掌握,通过这种自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三X第一X :P 93例1〔记作§8.1.2 A 〕第二X :P 94例2〔记作§8.1.2 B 〕第三X :本课时教案后面的预习内容及预习提纲.〔记作§8.1.2 C 〕●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的定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椭圆是怎样定义的? [生]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F 1、F 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 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师]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教师拉长语气,等待学生作答〕[生]焦点[师]两个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生]焦距[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的?它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0(1),0(122222222>>=+>>=+b a bx a y b a b y a x 〔教师板书,学生作答〕[生]方程所表示的椭圆,其对称轴合于坐标轴.[师]参数a 、b 、c 的关系是怎样的?[生]c 2=a 2-b 2[师]关系式中的三个数都是正数,知道两个可求出第三个,要注意关系式的活用.[师]现在我们来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还需要用坐标法吗?[生]不需要.[师]那怎样求呢?[生]设标准方程,确定a、b的值.[师]怎样确定呢?[生]根据题设条件及c2=a2-b2确定[师]好,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Ⅱ.讲授新课[师]〔打出投影片8.1.2 A,读题〕分析指导:请看题中给了我们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又怎样应用这些信息呢?一般地,数学题中不会有干扰信息〔或无用信息〕如果题目做完了,还有余下的信息〔或条件〕没有被用,那么,这题做得一般是错误的.对于①小题,实质上是给了我们焦距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对于②小题,为了解决问题,同样我们需要知道a、b、c中三者中的两个,题中告诉了我们2c〔焦距〕,未明确告给我们2a,但告诉我们椭圆上一个点的坐标,因为椭圆是动点与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就是说椭圆上任意一个点与给定的两个点的距离和是定值,因为这个点既然在椭圆上,那么它与两个定点的距离和就是2a,这样问题得以解决.[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进一步熟悉此题的求解过程,并思考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关键是什么?怎样表述?〔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看书并讨论这两个问题〕[师]好,同学们看了解题过程并进行了讨论,那么谁来谈一下,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生]首先,根据题意设出标准方程,其次根据条件确定a、b的值,第三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师]既然是求标准方程,那么设出标准方程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根据题意设出标准方程呢?[生]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焦点位置不同,其标准方程形式也不一样,根据题意设出标准方程,其实质就是根据焦点的位置,设出标准方程.[师]如果题中未告诉焦点的位置,应该如何去设标准方程呢?[生]如果题中未告诉焦点的位置,那么要根据题意判断能否确定椭圆的焦点位置,假设能,那么设出相应的标准方程即可,假设不能,那么椭圆的焦点既可能在x轴上,也可能在y轴上,这种情况下,椭圆的标准方程就有两种形式,哪一种也不能丢.[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打出投影片8.1.2 B,请一名同学读题〕分析指导:这是一道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题目,一般地,要用坐标法“三步曲〞:建系、设点;写出代数关系式;化简,但据题意给出的信息,由于△ABC的周长等于16,|BC|=6,可知点A到B、C两点的距离和是常数10,即|AB+BC|=16-6=10,因此点A的轨迹是以B、C 为焦点的椭圆,据此可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所谓“适当〞是指:求出的方程形式结构简单明了,既然我们清楚了轨迹类型,建系之后,就没有必要再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了,尽可设出方程再依据题设条件确定方程中待定的系数a、b就行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看课本)[师]题解过程中,BC、AB、AC的长度都加了绝对值号,这是不是必要的,为什么?[生]完全有必要,因为解析几何中的线段都是有向线段,表示其长度必须加绝对值号.注意①:解析几何中表示线段长度或两点间距离时,必须在字母的两边加绝对值号. 〔教师板书:注意①〕[师]在求出的方程后面附加了一个条件y ≠0,不附加此条件不行吗?[生]不行,没有此条件,点A 的纵坐标就可以是0,点A 的纵坐标为0时,A 、B 、C 三点就在一条直线上了,不能构成三角形.因此,求出方程之后,要注意须附加y ≠0这个条件.[师]很好,请同学们注意求出曲线的方程之后,要检查一下方程曲线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意,如果有不合题意的点,就在所得方程后注明限制条件.〔教师板书,注意②〕[师]再一点,由此题可以看出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时,假设清楚轨迹类型时可设出其方程,确定方程中参数即可;假设不清楚轨迹类型,再用坐标法.〔教师板书:注意③〕[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题.Ⅲ.课堂练习P 96练习2,32.如果椭圆上13610022=+y x 上一点P 到焦点F 1的距离等于6,那么点P 到另一个焦点F 2的距离是.答案:143.写出适合以下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a =4,b =1,焦点在x 轴上.(2)a =4,c =5,焦点在y 轴上.(3)a +b =10,c =25答案:〔1〕11622=+y x (2)11622=+x y (3)11636116362222=+=+x y y x 或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应该注意,求出曲线的方程之后,要验证方程的曲线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意,如有不符合题意的点,应在所得方程后注明限制条件.另外,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方程时,假设不清楚轨迹类型用坐标法,假设清楚轨迹类型那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其方程再确定方程中的参数即可.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96习题8 1、2、3、4、5〔二〕1.预习内容:课本P 95例32.预习提纲:〔1〕点的轨迹方程与点的轨迹有什么不同?〔2〕求满足条件的点的轨迹时需要先干什么?〔3〕点M的轨迹类型清楚吗?此题是如何求点M的轨迹方程的?。

2019新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1《5以内的加减法》教案

2019新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1《5以内的加减法》教案
说出图意:先走过来1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
(4)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那么1加2等于几呢?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号,还知道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几加几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的意思。
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这个算式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一、复习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黑板演示)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二、展开
1、导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①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过来几个?那么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3、完成第4题。
(1)首先让小朋友看清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不同的算式。
(3)只要符合,都要鼓励。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在书上填写,将算式读一遍。
课时导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修改与批注
指定三人说图意。并提问:要算“现在有几人”,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减法算?等于多少?为什么等于0?
3、探究例2:
投影出示两盆花,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交流:谁能算出“两盆一共开了几朵花”?列出算式。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为什么列成5+0,为什么等于5。
学生回答,并板书:5-2=3。
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在图中表示的意思

《8.1 初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信息技术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8.1 初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信息技术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初识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编程和人工智能应用开发。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激发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简单的编程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人工智能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 准备教学器材,包括电脑、编程软件和相关实验器材。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4. 设计有趣的课堂互动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欢迎语请各位同学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课程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2. 话题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案例,如:自动驾驶、智能语音识别、辅助设计等,引导同学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并提出本堂课的主题:“初识人工智能”。

(二)新课讲授1. 什么是人工智能通过讲解和展示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2.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介绍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医疗、金融、教育、交通等,并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3. 中职学生如何学习人工智能讲解中职学生如何入门学习人工智能,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

(三)互动环节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如: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影响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同时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8.1.2分步计数原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数学高教版21拓展模块一上册

《8.1.2分步计数原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数学高教版21拓展模块一上册

《分步计数原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分步计数原理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学会运用分步计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步计数原理,能够正确应用。

2. 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合适的分步方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问题。

2.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几何图形卡片等。

3. 搜集与分步计数原理相关的实际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原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列举法和分类计数原理。

2. 回顾旧知:请学生举例说明分类计数原理。

3. 引出新知:介绍分步计数原理的定义,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分步计数原理进行计数。

(二)探索新知1. 讲解分步计数原理的定义,强调“先做第一步”和“做完第一步后做第二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

2. 结合具体实例,如“从4件物品中选取2件”进行分步计数,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分步计数原理。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分步计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补充更多实例。

(三)实践操作1.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步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从5本书中选取3本送给朋友”或“从6个景点中选取2个作为旅游目的地”。

2.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小组内总结: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化对分步计数原理的理解。

2.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并强调分步计数原理的关键点,包括独立性、相互独立性和分步进行等。

3. 布置作业:布置与分步计数原理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步计数原理的含义,能够正确应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8.1.1随机事件的概念》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8.1.1随机事件的概念》作业设计方案-中职数学高教版21基础模块下册

《随机事件的概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能区分随机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和主观定义。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应用随机事件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围绕《随机事件的概念》进行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随机事件的理解。

具体包括:1. 基础理论题:设计一系列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学生对随机事件定义的理解,如“下列哪些情况属于随机事件”。

2. 概念应用题: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分析并判断哪些属于随机事件,如“在抛掷硬币的过程中,正面出现的情况属于哪种事件”。

3. 实践操作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抛掷硬币或掷骰子的方式,统计正面或某一点数出现的次数,并据此估算该事件的概率。

4. 思考探究题: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随机事件,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对于实践操作题,学生需真实记录数据,并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3. 思考探究题需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4. 作业需按时提交,迟到或未交作业的同学将按照班级规定进行处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 对于基础理论题和实践操作题,教师将重点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操作规范性。

3. 对于思考探究题,教师将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性。

4.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期末总评。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4. 作业反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随机事件的概念》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就是本次《随机事件的概念》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修改一、引入新课:
描述公交车上启动时,男女生相撞,男生说:“这是惯性”。

女生
说:“一贯的习性”。

然后刹车时,又相撞。

男生说:“这还是惯
性。

”笑话引入。

二、新课教学:
(一)惯性的概念
(1)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实验.
[想想做做]
1.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
钢笔(或脱下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从桌边的一端迅速抽出纸
图11.5-4,击打棋子)
条,钢笔会怎样?(部分同学按书P
36
标准回答:橡皮抛出去,还会落回手中,抽出纸条(击打
最下面一个棋子),钢笔还会停在原来的地方(上面棋子会落到原
来的地方).
[师]打飞了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没有一起运动而是落下
来?同学们能说说原因吗?
标准回答:由于惯性.
教师活动1:
什么是惯性呢?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
们,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
物体将以原有的速度运动下去,这表明无论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
的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

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原来什么状态它就是什么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二)惯性的大小
[师]惯性是否有大小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做个实验
[实验]一个m最大和一个m最小的两位同学相互碰撞,看其运动状态的改变。

[分析]明显m大的保持以前的运动状态,而m小的运动状态改变了,m小的容易倒,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由此我们看出惯性反应了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m大的惯性大,运动状态就难改变;m小的惯性小,运动状态就很容易改变。

[延伸]在生活中,不允许汽车超载,就是为了防止m大惯性大,汽车不能够马上刹车而造成车祸。

[探讨]惯性的大小是否与速度有关?
可举足球场上踢足球时,m小的速度改变起来容易,而m 大的速度改变起来不容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惯性的大小是由m 大小决定的。

与速度无关。

(三)惯性现象的解释——用小实验来说明大问题
[演示]
①惯性小球实验老师并解释
②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下来时表现出的惯性现象,如下图.
[师]为什么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而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向前倒?根据木块的运动能不能解释汽车在突然启动和急刹车时乘客表现出的状态?
[生]讨论并试着解释。

老师可引导。

[师]木块向后倒或向前倒,是因为木块上部和下部的运动状态不一样.当小车突然启动时,木块下部随小车一起运动,而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木块向后倒,当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而下部由于和小车间的摩擦使木块下部随小车静止,于是
木块向前倒.
③[师]那你们能不能解释引入笑话的原因?
[生]汽车在突然启动和刹车时,车内的乘客会后仰和前倾,其道理和木块的翻倒是完全一样的.
[做一做]师生共同完成
①打象棋实验
②拉布杯不倒实验
[比一比]分小组比赛,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生]踢球、用铁锹铲雪、泼水、滑冰、风扇开关关了,还继续的转动……
[生]烧锅炉时用铁锹往炉膛内添煤、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还有用手可以拍掉身上的灰尘.
[生]跑步的人当脚碰到障碍物时,总是会向前摔倒;撞击锤柄,可以使锤头紧紧套在锤柄上;骑自行车太快容易发生事故……
(四)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惯性的利用:
拍打衣服可以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手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任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惯性的防止:
[师]任何东西都是双刃箭,惯性有利也有蔽。

从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的方便,同时也有惯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因此,我们在利用惯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惯性对我们造成伤害.请同学们再来看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作用.
[生]汽车安全带主要是为了防止汽车突然刹车时由于惯性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P19 2、4
【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巩固认知】
1.水平桌面上,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当它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沿竖直方向下落B.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D.无法判断
1.如图所示,木块放在表面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
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
停止运动时,小车上的木块将()
A.立即停下来B.立即向前倒下
C.立即向后倒下D.仍继续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1.若本题中“光滑”两字去掉,结果将怎样?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在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能继续向前飞行
D.古代打战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2.1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