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都规划的初创及其启示(1949-1955)论文

合集下载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摘要:北京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而且是世界著名古都。

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

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可以完善北京的发展,同时可以给其他城市一个很好的借鉴。

北京旧城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

北京正焕发着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貌。

我们需要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看待北京。

古都北京是城市设计的无比杰作,主题思想明确,整体性强,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宜人的空间尺度。

今天北京的条件完全不同了, 但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吸收某些优秀传统来为今天服务,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古都规划改造建设借鉴可持续发展一.选题的意义北京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而且是世界著名古都。

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

北京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首都,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 北京的建设速度令国内瞩目、世界称奇。

北京这座城市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可以完善北京的发展,同时可以给其他城市一个很好的借鉴。

另外,北京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使其受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这样使分析更有实际意义。

北京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众人眼里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

它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建筑也成为了它的现代符号。

北京正焕发着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貌。

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看待北京。

北京文化的魅力在于深厚的历史积鸟巢淀和丰富的现实内涵。

北京的城市社会和文化生态是围绕着政治权力、官场生活而建构的。

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首都计划》
现在来这部首都计划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较之今时城市规划必先将产业扩展置于要义它之于产业的构想以及城市变迁的预见还微薄而局促但有关城市之史地概略空间布局道路系统公园安置诸方面的用心深微还是令人感叹的可说是一部有情有心的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时代从此开启。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描绘的“现代化”、“工业化”蓝图令人憧憬。虽然孙中山没有给出建设南京的具体步骤,但先行者的思想往往在后人身上延续。
“中山大道两旁的建筑是民国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说,南京重要的民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折中主义建筑,如墨菲设计的金陵女子大学教学楼;第二类是西方古典式建筑,如中央大学的大礼堂;第三类是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首都计划》中明确规定“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当时,大批政府办公大楼都遵循着这种风格,如励志社、行政院、考试院、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等。卢海鸣介绍说:“这些大屋顶的传统宫殿式建筑,费时费钱,民间有种形象的说法叫‘穿西装戴瓜皮帽’。”
刘正平介绍,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该规划的不少内容未能全部实施。但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功能分区、一批公共建筑等都是由这一规划奠定的,今天南京中山路的林荫大道,鼓楼、新街口的环岛式街心广场,都是在那时形成的。
“南京城市的主要道路格局,大致是在那个时期确立的。作为城市主干道的中山路,仍是今天南京道路的骨架。”在刘正平的算法里,《首都计划》实施了30%—40%。这些实施的部分,奠定了今天南京城的民国特色。
孙中山评价南京“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孙科对南京的看法也延续着父亲的观点。在《首都计划》的序中,孙科指出:“首都于一国,故不唯发号施令之中枢,实亦文化精华之所荟萃”。
“这些观点,都渗透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之中。比如,它对一个城市进行了现代化的功能分区。”郭必强介绍,《首都计划》指点出一片总面积达855平方公里的首都模样,预测百年人口将达到200万。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建设为规模宏伟的“中央政治区”;鼓楼傅厚岗一带,是呈放射状分布的行政区建筑;下关码头地区,遍布连绵的货仓及工业区;首都的文化区,则选址在如今的五台山体育馆一带。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首都规划的初创及其启示(1949-1955)论文_新中国首都规划的初创及其启示(1949-1955)论文

新中国首都规划的初创及其启示(1949-1955)论文_新中国首都规划的初创及其启示(1949-1955)论文

城市建设规划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取得良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要依据。

其一旦制定与实施,必然会在较长时期产生影响和作用。

而首都的建设规划与一般城市比较,则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影响与作用更要深远得多;受历史与环境的制约更加繁重。

首都必定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然而它是否同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亦或具备历史名胜、旅游胜地等功能,则视各个首都所在的国情地情而定,并受各种历史条件钳制。

今日的首都北京,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各个方面早已超越建国初期规划所涵,但是早期规划至今尚存影响和作用。

半个世纪之后,拂去故纸的尘埃,了解规划初创的背景与缘由,对于今日的首都建设仍能产生联想与启迪。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城市接管与建设问题日益成为建设新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改变了28年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方针。

怎样才能把城市的工作做好?实施什么方针才能使城市起领导作用?决议指出: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

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

也是今日回顾和评价当初首都建设规划的一条主线。

一、建立计划规划机构和法规条例(一)建立计划规划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7月,北京的前身----北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于7月6日颁布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规程”。

规定该会负责都市计划之调查、研究、设计,订定等工作;草拟与都市计划有关之规章;宣传并指导都市计划之实施。

委员会由北平市市长、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局长、平汉铁路局局长以及专家5-13人组成。

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1952年10月,北京市与天津、包头、大同、太原、石家庄、唐山、邯郸、张家口九个城市一起成为华北地区最早建立城市建设委员会的城市。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中国城市建设史—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3) 城市规划法制建设:
1956年国家建委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这 是新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城市规划立法。同时,还颁布了 《国家基本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二、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的波动阶段(58年——77年)
1、“二五”时期(58年——60年)
(1)“大跃进”运动:
1958年,在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确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号召跑步 进入共产主义,出现了城市化的短暂高潮。
(1)压缩城市人口,紧缩城市经济:
1961年中共第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城市人口,紧缩城市经济,动员 2000多万人返乡,提高建制镇标准,撤消不够条件的市 镇建制,加强城市设施养护。
城市数量由1961年的208个压缩到1965年的171个,城市 化水平也由19.8%下降到16.8%。
(2)“大跃进”时期的城市规划:
许多大中城市对“一五”期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根据 工业“大跃进”的指标进行修订。城市规模过大、建设 标准过高;人口迅速膨胀,住房和市政公用设施紧张, 同时征用了大量土地。
60年11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草草宣布“三年不搞城 市规划” 。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53年-1954年的《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即将开始大规模建设,而且当时已出现建设过于分散、占用土地过多的问题,城市建设迫切要求城市总体的指导。

1953年春,都市计划委员会提出了甲、乙两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附图1、2)。

两个方案的规划年限均为20年,在城市大布局上无原则区别。

规划城市总人口450万,城市总用地500平方公里。

发展地区东到高碑店,南到凉水河,西到永定河长辛店,北到清河镇。

同年夏季,市委规划小组在甲、乙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规划草案要点提出以下六条基本原则:第一,以全市的中心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

第二,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要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

第三,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特点,又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那些妨碍城市发展和不适于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

第四,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一概保留束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也是及其错误的。

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后者。

第五,改造道路系统时,应尽可能从现状出发,但也不应过多地为现状所限制。

第六,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又多风沙,要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规划中城市规模按二十年左右人口可能达到500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到600平方公里左右考虑。

规划要点是: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中心部位。

四郊开辟大工业区和大农业基地。

西北郊定为文教区。

道路格局采用棋盘式加放射路环路系统。

居住区采取9-15公顷、以四、五层住宅为主的大街坊作为基本单位。

引永定河和潮白河水入城,开辟市内运河。

扩大绿地面积,营造大森林、防护林和苗圃。

把铁路环移至市区外围,客车总站设在永定门外。

蹒跚起步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开端

蹒跚起步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开端
候 一 提 搞 五 年 计 划 .重 点 在 1 5 6 项 ”工 业 的 安 排 .
刘学海 ( 1 9 3 0 - ):
1 9 4 5 年 参加 工作 , 1 9 5 2 年1 1 月调
入 建筑 工程 部 城 建局 , “ 一五 ”
时 期 曾 任 中 南 规 划 组 组 长 、 洛 阳
下 面 成 立 了城 市 设 计 院 。开 始 的 时 候 .建 工 部 的 部 长 是 陈 正 人 .副 部 长 是 周 荣 鑫 、宋 裕 和 ; 当 时 .万 里 还 没 有 来 .但 中央 已 经 定 了 .他 也 是 副 部 长 。
赵瑾 ( 1 9 3 卜 ):
1 9 5 2 年7 月毕 业 于 云 南 大学 , 同
【 作者简介l
李 浩 ( 1 9 7 9 一) , 男 . 博
士 .中 国城 市 规 划设 计 研 究 院邹 德 慈 院 士 工作 室 教 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 修 改日期】2 0 1 7 - 0 4 — 0 6
・ 国 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5 1 4 7 8 4 5 ; 9,5 1 ; 5 7 8 4 7 6 ,













———— Nhomakorabea—



_








- l I — _ ■ _ 一j
o f P I a n n i n g I
主持 / 李浩 }
编 者按 新 中国的城 市规划 已走过 一个 甲子 ,对有 关历 史发展 情况进行总 结,是促 进城 市 规划 学科健康 发展的 内在要求 。老一 辈城市规划工作者是我 国城市规划 事业 的- f i - { , ] 者和 见证人 ,

211165254_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

211165254_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

>>>>>>>>>60北京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城市规划的城市之一,诞生于1953年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搭建了首都城市发展的骨架,对北京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立城市规划工作机构和开展初期讨论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布局规整、气魄雄伟、建筑精美,被称为“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

然而,曾经辉煌的北京城,历经晚清衰败破落,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侵华日军烧杀掠夺,以及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董斌 武凌君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抗战后国民党政府的洗劫,到1949年初回归人民手中时,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了。

随着新中国定都北京,为搞好首都的规划和建设,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考虑首都城市规划问题。

1949年5月8日,市政府召开都市计划座谈会,主要讨论如何把北平变成生产城市、西郊新市区建设、城门交通、城区分区制等问题。

会议期间,市委书记彭真提出:北平市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研究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根据他的意见,市政府决定在市建设局企划处的基础上筹备成立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后改称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5月20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经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正式成立。

它是当时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战略问题的专门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机构,协助市政府审议城市建设规划草案和市政工程实施计划。

5月22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海公园画舫斋召开。

出席成立大会有: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南圭(市工务局局长)、钟森(北京大学教授)、王明之(清华大学教授和原市建设局局长)、林徽因(原清华大学教授)等。

大会通过《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规程》,产生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委员和顾问等。

常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改建设局企划室为企划处,作为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办事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与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主要侧重于宗教布局和城墙的建设。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包括北京、南京和西安在内的古代首都,这些城市的规划注重宗教和政治因素。

北京的城市规划是依据风水原则来设计的,同时也考虑到皇帝的居住和行宫要求。

古代中国城市的标志是城墙,城墙为城市提供了保护,并且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

唐朝时期,城市内的主要道路布局十字交叉,分隔城市为块状区域,并在各个区域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区、商业区和政府区。

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重要变革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建国初期,中国国内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发展不平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

195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城市规划机构——中央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城市规划政策。

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规划经验得到了积累和提高。

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建设逐渐与世界接轨。

1984年,中国开始制定城市规划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后,中国的城市规划逐渐增加了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关注。

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可以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增长的驱动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20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规划需求。

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注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生活品质。

中国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

城市规划也将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例如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绿地,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为根据地的战争时期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和平日期建设。

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所以子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大量的援助,城市发展学习苏联发展模式。

同时,由于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源城市得到极大地发展。

具体事例1.1952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讨论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开展”等议题2.“一五”时期的西安、太原、兰州、包头、洛阳、成都、武汉和大同等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较为重要的城市规划活动,对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作用4.1954年8月,建工部城市建设局改为建工部城市建设总局,负责城市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正式组建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部门:建工部城市设计院5.1954年11月,国家建设委员会成立6.1956年5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将城市建设局划分为3个局,城市规划局,区域规划局,民用建筑局7.1956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正式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带有城市规划立法性质的文件8.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及防止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中浪费现象的通知》以上部分内容摘自李益彬《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二、“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在“大跃进”中,由于“左”的思想的错误指导,城市规划暴露大量问题。

自“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领域,中央政府主管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部门停止了工作,许多相关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被下放,大量城市规划图纸资料被销毁。

城市规划受到毁灭性打击。

具体事例1958年至1967年“二五”、“三五”大起大落阶段,国家遭遇了巨大的经济苦难,结构失衡。

1958~1959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这个时期的全民办钢铁,全民办公业的做法,导致了城市布局混乱,污染四起的情况,并且影响至今。

北京城市设计史纲(1949—1978)共3篇

北京城市设计史纲(1949—1978)共3篇

北京城市设计史纲(1949—1978)共3篇北京城市设计史纲(1949—1978)1北京城市设计史纲(1949—1978)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以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开始了全新的篇章。

在这个新时代,城市设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笔者就从建国初期的人民公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更新,对北京城市设计史纲进行回顾和总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城市的规划管理很不完善。

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诸如规划、设计、施工还未协调,导致一些地区产生废弃物大量积存、排污不畅等问题。

在这个时候,人民公社开始被发展起来。

人民公社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联通,也推进了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发展。

人民公社被设置为国家机构,提出了“以家庭、合作社、人民公社”为连续体的农村建设规划,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些借鉴思路。

而随着人民公社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得到了推进,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在1950年到1978年的28年间,北京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0年,北京人口只有约260万;到1978年末,北京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31.4%。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进步,得益于新中国承认的一项基本原则——计划经济。

整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是按照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央领导部门的指示,较为合理、统一的进行的。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北京的布局和主要功能区域得到极大优化和发展。

北京市分为北、东、南、西四个部分,形成了明确的市中心、商业区、文化区以及工业区。

市中心位于中心点,建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建筑,商业街区位于市中心以东的王府井、东单、建国门等地区。

文化街区位于市区的东、西、北三面,新增了旅游景点恭王府、卢沟桥等名胜古迹。

工业区位于市的南部,以丰台车辆厂、北京机器厂、北京煤气厂为代表的大型厂矿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

除了对市区主要功能区域的规划和设计优化之外,北京也大量进行交通、水利、绿化等方面的建设。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_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_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


1949~1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 1949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央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首都地位的确定自然就面临新中国首都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需 要通过首都规划明确方向。 都市计划委员会在北京市委、 市政府 的直接领导下开始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参加规划编制工作的第 一代中国专家大多留学英国、 法国等欧洲国家和日本, 还有一些 是刚离开学校的年轻人。 北京市政府首批邀请的前苏联专家, 是 以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为首的从事莫斯科规划建设 的专家。 鉴于前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而且莫斯科又和北 京一样是一个历史古城,已有 30 年的规划建设经验, 自然莫斯 科的规划对北京的规划形成产生较大影响。 但是, 除了吸取前苏 联经验外, 北京市委还组织力量广泛收集了欧、 美发达国家城市 建设的资料作为参考。 因此, 北京第一个总体规划决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抄袭莫斯科,而是凝固了中央和北京市领导以及中国专 家、 广大规划工作者的心血, 这个规划方案是国外经验和北京具 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在编制规划之初,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首都除了政 治、 文化中心以外要不要发展工业?二是城市规模多大合适?三 是如何确定城市建设标准?四是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古都和现代化 建设的关系?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949~ 从 1953 年,经过四年的反复讨论,多方案的研究,最后由北京市 委、 市政府提出了第一个规划方案上报党中央, 《改建与扩建 即 北京市规划草案》 ,其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 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 文化中心, 同时还必须是大工 业城市。我理解作这个决定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 景。 北京成为首都以后, 落后的消费城市面貌与首都地位极不相 称。 当时北京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160多万城市人口有30万人失 业(占就业年龄人口的 40% 左右) ,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生 计, 就无法巩固政权。 因此, 北京市委、 市政府从接管政权的第

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

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

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成为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探讨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前前后后。

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中期。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1955年,北京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契机。

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由众多专家组成的城市规划团队,开始研究和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以北京市政府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团队,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对当前的城市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他们发现,北京市的城市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较大,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等。

在这个基础上,制定长期的、全面的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当务之急。

1958年,北京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出台。

这个总体规划从宏观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内容等多个方面对北京市进行了规划。

首先,从宏观规划的角度,总体规划提出了以继承和发展北京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思路,并强调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的重要性。

其次,总体规划提出了北京市的功能布局,将城市划分为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卫星城市和郊区四个层次,并明确了各个区域的主要功能。

此外,总体规划还提出了大量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城市改造、交通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等。

然而,尽管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有了初步的制定,但后来的实施却受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195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国家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化建设,城市规划的发展被相对放缓。

同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动也对城市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受到了较大的干扰和限制,原先的规划方案也未能完全得到贯彻。

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才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时期,北京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北京市政府组织重新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此时,中国正身处一个五千年历史上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几乎全是出自外国手笔。

但是,新中国迫切需要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与国情相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以支撑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成为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整个建国初期的几个十年里,中国全面展开了城市改革和建设的大规模攻坚战,努力打造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城市。

大规模改造计划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的城市几乎都是以商业和文化为主,根本没有一错综复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计划。

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逐步与国家的现代工业体系相一致。

另一方面,学习苏联的经验,以城市化为切入点,进行工业化进程并且将城市规划与建设同时进行。

城市规划在新中国的城市规划方面,主要依据苏联足迹,将工业、居住和公共设施等建筑结合起来,为国家在城市化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新中国开始了全国大规模城市规划的工作。

1952年,第一份“全国城市规划”蓝图就在北京出现。

之后,在城市化进程中,全国各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如上海的长江扫帚计划和深圳的旧城改造方案等。

这些城市规划的实践,将一些工业区和住宅区合理地分离开来,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

此外,城市规划并没有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根据国情特征进行推进,如在长江沿线的城市规划中,自然的水系和河道被保留下来并继续使用。

大规模建设计划新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在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需要。

在大规模建设计划中,中国的城市管理部门一直在为大规模、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构建适宜的平台。

需要提出的是,城市建设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建设洋楼大厦,而是为了使城市为国家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建筑和住房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工作中,建筑和住房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

首都北京的建设发展及现代启示摘要:北京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而且是世界著名古都。

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

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可以完善北京的发展,同时可以给其他城市一个很好的借鉴。

北京旧城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中是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

北京正焕发着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貌。

我们需要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看待北京。

古都北京是城市设计的无比杰作,主题思想明确,整体性强,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宜人的空间尺度。

今天北京的条件完全不同了, 但能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吸收某些优秀传统来为今天服务,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古都规划改造建设借鉴可持续发展一.选题的意义北京不仅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首, 而且是世界著名古都。

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

北京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首都,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 北京的建设速度令国内瞩目、世界称奇。

北京这座城市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但可以完善北京的发展,同时可以给其他城市一个很好的借鉴。

另外,北京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使其受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这样使分析更有实际意义。

北京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众人眼里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

它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建筑也成为了它的现代符号。

北京正焕发着古老而又时尚的全新面貌。

仅仅看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深层次更理性的看待北京。

北京文化的魅力在于深厚的历史积鸟巢淀和丰富的现实内涵。

北京的城市社会和文化生态是围绕着政治权力、官场生活而建构的。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39081121 陈竹l949~l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

l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央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

首都地位的确定自然就面临新中国首都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首都规划明确方向。

故制定了以下规划思路:第一.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业城市。

当时北京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60多万城市人口有30万人失业(占就业年龄人口的40%左右),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生计.就无法巩固政权。

因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从接管政权的第一天起首先抓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作.认为城市要摆脱贫困必须从实现工业化开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第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首都规模不可能太小,规划应该留有余地.定为500万人。

第三.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标准不宜过低.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道路过窄造成交通阻塞、绿化过少使得环境恶劣等教训.要为后代子孙留有余地。

至于勤俭建国方针是要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在近期建设中采取由内向外紧凑而有重点发展的措施加以落实。

第四.要保留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与优点.但必须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部分.以适合社会主义城市的需要对古建筑采取一概保留.甚至使古建筑束缚我们发展的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虽然由于各方面意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

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大体经历了四次修改。

第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北京市聘请的前苏联专家工作组到京后开始的。

为此,北京市政府撤消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即都市规划委员会),经过l955~l957年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初步方案。

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作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和定量分析,在l953年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

五十七年光辉历程——建国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的发展

一天起首先抓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作,认为城市要摆脱贫困必须 从实现工业化开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第二.城市规模多大合适7有人主张规模不宜过大,以400 万人为宜。但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 首都规模不可能太小,规划应该留有余地.定为500万人。 第三.城市建设标准怎么确定7有人主张要结合国情,不 宜定得过高,以免造成浪费。但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城 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标准不宣过低,要吸取资本主义
1 99 1~1
992年底.责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北京城市
总体规划进行修订。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 京城市总体规划》.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这个总体规划和以往历次总体规划的区别与发展.概括起来 有两点:一是.这是一项跨世纪工程,是首都建设第二个50年 规划,要考虑21世纪首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 “八五“、”九五”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二是,北京第一次按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研究城市建设的方向。其规划思路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国际城市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 标,不仅要加强与国际、国内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 系与合作,而且要逐步改造”大院式”单位办社会的城市结构, 加快各项城市设施社会化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 第二,明确了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就是要建立以第三产业 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既是首都功能的需要.也是首都人才、信 息、历史、自然资源的优势所在。同时要以第三产业发展来推 动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实现高科技的改造.建立优质、高效的 经济。 第三,首都的人口规模要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论 定.适当留有余地.并应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规模,在适度控制 的前提下加强管理与疏导。 第四.城市布局必须实施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把城市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首都规划的初创及其启示(1949-1955)论文城市建设规划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取得良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重要依据。

其一旦制定与实施,必然会在较长时期产生影响和作用。

而首都的建设规划与一般城市比较,则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影响与作用更要深远得多;受历史与环境的制约更加繁重。

首都必定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然而它是否同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亦或具备历史名胜、旅游胜地等功能,则视各个首都所在的国情地情而定,并受各种历史条件钳制。

今日的首都北京,经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各个方面早已超越建国初期规划所涵,但是早期规划至今尚存影响和作用。

半个世纪之后,拂去故纸的尘埃,了解规划初创的背景与缘由,对于今日的首都建设仍能产生联想与启迪。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城市接管与建设问题日益成为建设新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改变了28年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方针。

怎样才能把城市的工作做好?实施什么方针才能使城市起领导作用?决议指出: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

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

也是今日回顾和评价当初首都建设规划的一条主线。

一、建立计划规划机构和法规条例(一)建立计划规划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夕,1949年7月,北京的前身----北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于7月6日颁布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规程”。

规定该会负责都市计划之调查、研究、设计,订定等工作;草拟与都市计划有关之规章;宣传并指导都市计划之实施。

委员会由北平市市长、市人民政府建设局局长、平汉铁路局局长以及专家5-13人组成。

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1952年10月,北京市与天津、包头、大同、太原、石家庄、唐山、邯郸、张家口九个城市一起成为华北地区最早建立城市建设委员会的城市。

城市建设委员会与计划委员会分工,专职领导城市规划设计和监督检查城市的一切建设工作,并设规划设计、监督检查的专门机构。

该委员会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另设专职副主任;统一领导,解决有关问题。

(二)制定建筑管理规则配合北京市规划管理,1950年6月12日,市政府首次制定了《北京市建筑管理暂行规则》。

规定在北京市进行的工程均要经建设局查勘核准发给建筑执照后方得动工。

这些工程的范围十分宽泛,涉及公私各类建筑。

包括:1.新建、改建、翻修的房屋、棚厂、临街墙垣、门楼、临街篱笆木壁及其他围栏;2.临街房屋挑顶、重修或更换木料;3.院内房屋抽梁换柱;4.向街面或临户开门、开窗;5.修筑院内沟道渗井;6.安装动力机器;7.街道或屋顶安设广告牌或广告标柱;8.拆卸房屋或其他建筑物;9.修建门前步道;10.临街支搭凉棚;11.将普通住房铺房改作工厂或其他公共厂所;12.其他与公共安全及交通有关之工程。

可见其范围不仅与公共有关之工程几乎无所不包,而且涉及私宅院内建筑。

建筑执照分营建、修理、杂项、拆除四种。

其有效期限为:营建热照6个月,修理执照3个月,杂项执照1个月,拆除执照1个月。

如果违反规则,建设局得处以工程估价的1-10%之罚金,或由建设局会同公安局予以取缔。

(三)确立建设北京的三条原则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城市建设随着工业化的步伐而大大加快。

城市建设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局面。

1954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提出了改进北京市房屋建筑,加强管理的三项原则: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在统一的计划下进行建筑。

当时大工厂和高等学校的选址均经过论证,按规划进行;建筑最多最乱的是机关办公室和住宅建筑。

出现了在城内有空就挤、遍地开花,在城外则各占一方、互不配合的现象。

对此,市委提出:除了在各机关现有院落中,修建一些造价低的车棚、饭厅、厕所等临时建筑以外,凡不在重点改建或建筑地区而与将来规划有冲突或规划还没有把握者,尽可能暂不修建造价较高的楼房;在公园和将来准备做为公园的地方,在没有通盘计划之前,也不零乱地进行建筑。

2.成立首都统一建房委员会。

对机关办公、住宅用房,在中央主管机关领导下,实行统一拨款,集中资金,统一建设的办法。

此前机关建房资金是按条条逐级下分,分到各单位,各搞各的。

这种作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是难以统筹兼顾。

因此,市委提出成立由齐燕铭为主任的首都统一建房委员会,设立常设机构,调集有关部门原来管理建房工作的干部参加工作。

某些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中央各部永久性的办公大楼等,可按照全市统一的总的规划,由建设单位组织专门力量领导其建设工作。

3.加强规划设计工作的统一领导。

兼于北京市的设计力量只能担负全市设计任务的1/3,其余2/3特别是某些重大建筑的设计,均由中央设计院及中央各部的设计机构所担负。

市委请求中央设计院指定相当力量担负北京的建筑设计,并在市规划设计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分担若干干线的具体规划和设计工作。

为了加强设计的审核工作,在规划设计机构下吸收中央设计院、北京市设计院的建筑师和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建筑审核会议,进行审核。

特别重要的设计还应做出模型,公开展览,广泛征求意见,更重要者必须送中央审批。

国家计委党组和国家建委党组迅速对北京市关于上述原则的报告进行了座谈。

同意市委所提出的三条意见的原则:首都建筑用地统一计划,严格控制;机关建房用款应统一拨付,集中使用,统一建设;整体规划的设计等工作必须加强和统一领导。

并要求尽早确定北京市整体规划和建设计划,但不同意成立首都统一建房委员会,只要求北京市市政府下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办事机构进行工作。

并提出要改变以往财政建筑拨款不考虑配套的居民福利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的问题;在规划时要考虑防空设施;要组织专门小组到莫斯科、华沙学习都市建设的先进经验。

还打算将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的中央级的行政用房由北京市政府统一管理起来。

二、关于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的争议平津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傅作义将军共商和平解放北平大计,为保存故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然而北平解放以后如何建设未来新中国的首都,仍是一个未解的课题。

它与新的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一起,摆在了人民政府面前。

为了解决新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49年6月21日,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离北平赴苏联访问。

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初步会谈中,中方同意为获得苏联3亿美元贷款斯大林所提出的条件,包括中国向苏联提供其所需要的茶叶、桐油、大米、钨砂、猪鬃及植物油等,并感谢苏联对于中国的帮助。

8月14日,刘少奇与来华苏联专家的负责人柯瓦廖夫及苏联专家220人一起离莫斯科回国。

此后,中苏两国专家共同研究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具体项目。

中国党和政府并在有关新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包括首都、城市建设规划方面,虚心求教于苏联专家。

1949年底,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先生提出了北京市未来发展计划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首都建设目标,用地面积,行政中心位置等等。

其目标为将北京建设为一个现代的、美丽的首都;在用地方面,为适应将来人口的适当增加,并减少现有城区人口的密度,主张扩展市街用地面积;并主张基本不改变原行政中心设置的位置。

这个报告引起了关心首都建设的各方人士的广泛热烈地讨论。

在建设目标和扩大用地等方面讨论中意见一致,分歧集中于首都行政中心位置的问题。

苏联专家的意见是将行政中心设于原有城区以内,而另外一种意见是将行政中心设于西郊新市区。

结果将行政中心设于原城区以内的意见占了上风。

这种主张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一些:1.可以充分继承以往的设施。

认为北京城经六百余年之建设,一切街道、园林、河道、宫殿等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足以代表中国风格的国际有名城市,并已具有城市各种生产必需的设备(如电、上下水道、剧院……)。

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建设,既有利于保存和改造原有设备,又便于充分发挥其作用。

2.可以节省建设经费。

据苏联专家的经验,城市建设的经费中,房屋建筑玷50%,基础设施----当时称“一切生活必需的设备”占50%,如果因新建房屋而拆除旧房,其损失亦不超过全部建设费的20-30%。

因此,如果放弃原有城区于郊外建设新的行政中心,除房屋建筑外还需要进行一切生活必须设备,经费要大量增加。

3.有利于行政中心的迅速完善和使用。

限于时间与经费,新建行政中心区一切园林、河湖、纪念物等环境与风景之布置,将不可能与现有城区一切优良条件相比拟;而且新的房屋建筑必须于一切基础设施新建完成后才能使用。

4.可以避免旧城区荒废。

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建设新市区势必难以新旧兼顾,将造成旧城区的荒废。

5.首都需要集中一切可以积累的资本于工业。

根据中央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首都建设应以发展工业为最中心的任务,要积累一切可以积累的资本投资于工业,必须以最经济的方法进行行政中心建设,以最经济的方法使北京更加美丽和现代化。

综上所述,将行政中心设于原市区,最基本的原因是出于经济考虑,即运用尽可能少的城市建设资金,在发挥城市市政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积累的资金用于工业;同时在保护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群的基础上在可能的条件下兼顾旧城区的保护。

当时处于下风的不同意见则借鉴国内外保存古都的经验主张旧市区原封不动,将行政中心移往新辟市区,在北京西郊再建一个新北京。

梁思成先生也曾设想:旧北京之外,再建一新北京,状如哑铃两个中心。

中间用地铁高速路连接。

这些设想当时未被采纳。

而当年设想的新北京,今日也已成为北京的市区。

这一争议的结果决定了北京市50年的建设。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面积、人口均较建国初期发展了十倍以上的国际大都市,同时又是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行政中心仍位于原市区。

回顾当初的争议,我们不能不钦佩先人对古城、对新生的共和国的高度责任感。

今日,人们对古都的建设增加了许多新的视角,视野宽阔多了。

如旅游、环境、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

中国政治中心的定位与首都经济建设规划的关系也大大不同于建国初期了。

对此,我们既要尊重历史的选择,又要探索现代化的需求。

在未来的21世纪,将首都北京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三、解决首都水资源问题世界大国首都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都如西安、洛阳、开封等都靠大江大河而建。

北京没有可依靠的大江大河,但清朝末1911年只有76万人,面积只有今日二环路围起来那么大,仅用地下水就够了。

随着人口增多,北京缺水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50年代初这个问题已露端倪。

当时尽管北京附近有着永定河和潮白河两大水系,但是由于两大水脉的水流季节性很强,没有水库蓄存,无法利用。

整个市内河湖水系全部依赖玉泉山的泉水水源。

其流量只有0.7-1个秒立方米。

而市内的自来水则完全依靠地下水提供,其总供水量只有1-2个秒立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