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轮)人教新课标版配套训练:必修2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1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1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微专题复习课——改造自然条件一、课标、考纲和教材分析1.课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考纲:人文地理的第3条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学生在学习了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内容,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

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本章内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力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行原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性,并将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环境关,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在完成必修2教材的一轮复习之后,希望通过系列微专题的推进来完成对人文地理部分的归纳、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续的二轮复习热身,让同学们熟悉和适应二轮复习方法,因此结合复习进度和在市“一诊”之前的练习反馈,设计了本微专题课例。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选择合适的学材与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才进完成学习任1.教学重难点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归纳不同地区覆沙砾、覆草类、覆地膜等不同技术对种植业改造的地理思维;2)理解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必要性。

2.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以不同地区的种植业覆盖技术为探究主题,以问题式教学方法为主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推进,调动学生问题探究、互助探讨、个人探究、成果交流。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3

“一带一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从中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学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用地理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导课:在地理高考试卷中,常常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来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一些热点,今天我们来看“一带一路”。

(展示带一路示意图,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一带一路”示意图1.(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是我国中部地区水质最好的大河,自源头至丹江口为汉水上游(如图1所示)。

材料二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如图2所示)。

西咸新区是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将建成“快速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现代田园城市。

(1)分析秦岭对汉水上游水文特征的影响(10分)汉水上游流经秦岭南侧(2分);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2分);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汉水谷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2分);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2分);秦岭南坡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2分)(2)分析西咸新区设立的区位优势。

(8分)位于咸阳市和西安市之间,地理位置优越(2分);渭河穿过,自然生态环境较好(2分);高速化的交通发达、便捷(2分);土地资源丰富(2分);国家政策支持(2分)。

(答出4点即可得8分)(3)与汉水谷地相比,简述渭河谷地聚落规模大、数量多的自然条件。

(4分)地形平坦开阔(2分);土壤深厚肥沃(2分)。

2.读材料填空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给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外延与内涵,给中国以及寻求发展的沿途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未来。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略图。

(1)A半岛属于板块,B海域位于板块的 (生长或消亡)边界。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张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张

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第二十二页,共38页。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nèihán)与原则
(1)可持续(chíxù)发展的基本 内涵
深化探究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深化探究
1.可持续发展(fāzhǎn)的基本内涵与原则
(2)可持续(chíxù)发展的基本原
自然
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基础梳理
第四页,共38页。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二、直面(zhímiàn)环境问题
1.人类(rénlèi)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


物质(wùzhì)与人能类量 废弃物
排 放 废 弃 物
第五页,共38页。
基础梳理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二、直面(zhímiàn)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wèntí)的成因

(1)资源短缺、生态(shēngtài)破坏


(2)环境污染

滇 池 赤 潮
生 态 破 坏
基础梳理
第六页,共38页。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基础梳理
二、直面环境(huánjìng)问题
3.环境(huánjìng)问题的分布
全球性
局域性
城市环境 乡村地区 发达国家
一个地球,一 个家园
球性目标和政策
第二十四页,共38页。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2.我国可持续(chíxù)发展的实践
(1)我国走可持续(chíxù)发展道路的必然 性
深化探究
第二十五页,共38页。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3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39

教学设计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节复习课)【学习目标】1.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重点难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学法指导】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知识归纳】1.循环经济总结: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它以____________技术为手段,以提高___________为核心,以________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_______化。

学生活动:从哪些方面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2. 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提升】3.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留民营生态农业主要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开展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3)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章节测试1.读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2)下列哪种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迁移应用] 2.读“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A、B、C、D分别表示: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6

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及全球化;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图表提高分析读图、析图、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二)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准备:课前资料如图片、视频的查找,幻灯片的制作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观看“温家宝出席“斯德哥尔摩+40 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演讲”的视频,视频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一开始就意识到的吗?第二环节:新课讲授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承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完成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表格【教师总结】人地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案列来了解。

案例一:电影2012海报,引出玛雅文明,并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学生活动】学生看书,找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并能归纳讲述。

案例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创造了许多的奇迹:如矿山开采、高峡出平湖、繁华都市,并展示图片,但是这些奇迹的背后,隐藏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观看图片,直观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承转】这些图片,让我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是时候直面环境问题了。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章末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2

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章末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2

章末整合提升热点探究热点材料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一、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其中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二、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 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2000年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三、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3 611人上升为8 930人。

文盲率为从2000年的6.72%下降为4.08%。

四、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和某某省。

我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长81.03%。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知识1.考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

2.考查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

3.考查我国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构成及受教育程度等)的变化。

4.考查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及产生的影响。

5.考查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

创新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

2010年5月,国务院参事马力指出,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出现“拐点”,但仍然有25年“人口红利”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9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环境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环境问题,正确分析归纳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

二、说学情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明显的主动性。

三、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应训练,提高区域认知能力、获取地理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及表现。

教学难点:提高获取信息、综合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四、说教法
采用自主式、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及网络多媒体教学,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师教为主导。

五、说学法
立足于学生互动探究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对应训练提高区域认知能力、获取地理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教材第92页活动1.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的方式发生着变化。

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

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起什么作用,目前未知。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答案。

例如,水稻种植中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教材第97页活动1.略。

2.有必要。

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不可避免。

这种做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3.(1)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

(3)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1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13
Ppt文提取信息
Ppt材料展示
讲授
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典型区域环境问题表现分析,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综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必修二的最后一章节,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后,处在总结升华的地位,提供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方法,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且学会了一些地图的基本判读。但是上杭五中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本为本,并在每个教学环节给予引导鼓励,还要加强对地图判读的能力。
讲授
提问: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Ppt图片
探究一
2015年全国卷2
图文提取信息
Ppt图片展示
讲授
必然之路—可持续发展
展示
探究二
2016年全国卷2
图文提取信息
Ppt图片展示
讲授
生态破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Ppt图片展示
讲授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Ppt图片展示
讲授
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
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30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入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二前五章内容的学习,分别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五个方面具体地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解,对人地关系有自己的认识。

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本节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本节知识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会理解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归纳出其中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列出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阶段及特征。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主要表现、地区分布特点(地区性与全球性)和产生的原因。

3.联系《21世纪议程》,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概念,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遵循的三大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1.鼓励学生阐述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2.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

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选择迈克杰克逊以纪录片形式完成的歌曲MV《earth song》嵌入PPT中在课前展示给学生。

展示结束,提出问题。

从这个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学习。

设计思想: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结合漫画加歌曲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当今时代人地之间所发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总复习选择题大全1-100(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总复习选择题大全1-100(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总复习选择题大全1-100(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象》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城市示范城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A.全球变暖B.酸雨危害C.城市内涝D.生物多样性减少2.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A.技术水平高B.政府大力支持C.气候宜人D.城市密度高3.三亚发展低碳城市措施可行的是A.减少煤炭使用,提高石油利用比重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2018年4月中国北斗系统首个海外中心在非洲突尼斯市贾扎拉科技园内落成运行,服务主要面向阿拉伯及非洲地区国家。

完成下面小题。

4.中国北斗系统可广泛用于A.农业中的精准施肥B.城市管理的规划设计C.植物健康状况把脉D.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5.科技园的发展壮大,对突尼斯市的主要影响有A.环境污染加剧B.产业结构升级C.温室效应增强D.海运需求增加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长江三角洲城镇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苏州与绍兴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范围最大C.南京和绍兴在行政管理上是隶属关系D.上海的城市服务范围被南京覆盖7.下列关于该区域描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城市化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B.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C.城市化发展带动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D.出现了人口大量迁往乡村的逆城市化现象8.20世纪90年代初,某台商在上海投资建厂,然后逐渐向江苏、安徽等省扩展。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总复习选择题大全101-200(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总复习选择题大全101-200(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考总复习选择题大全101-200(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B.长江中下游平原C.黄土高原D.东北地区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水稻和米皮加工B.大豆和豆制品加工C.棉花和纺织工业D.油菜和油料加工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

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表)。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与生态效益出现此消彼长的是()①短期经济效益②长期经济效益③森林和草地的覆盖率④农耕地的比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通过实验方案的对比,在该生态脆弱区()A.侵蚀量大的方案短期效益好B.经济效益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一致C.果园比农耕地的环境效益差D.果园比林地的环境效益优5.对该区域的调整方案,说法正确的是()A.I方案径流量比较大,是因为该地降水量大,多暴雨B.Ⅱ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C.III方案最有利于该地的产业链延伸D.三种方案的草地比重都比较大,说明该地降水少,属于绿洲农业读“2012年我国四地区水资源、人口、耕地和GDP占全国比重图”,完成下面小题。

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 )A.西南区、西北区、南方区、北方区B.西北区、南方区、西南区、北方区C.西南区、北方区、西北区、南方区D.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西南区人工生态浮岛是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建设的生态工程。

气候及水域条件影响了浮岛的成本和效益。

读下图“人工浮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人工浮岛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A.遮蔽阳光,抑制水体温度剧烈变化B.根系吸收水中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C.为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D.提高水域景观的观赏性9.以下水域中最适宜建设人工生态浮岛的是A.北美五大湖B.亚马孙河C.太湖D.里海10.“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大原则。

(3)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塑造保护环境的观念。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播放太湖蓝藻视频[转承]2007年5月江苏无锡爆发严重的太湖蓝藻事件,这给当时我们的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直面环境问题。

[说明]人地关系:对立统一。

当人类社会善待环境,环境也会善待人类;当人类社会破坏环境,环境也会惩罚人类。

[提问]左侧箭头代表人类社会向环境中索取_______,右侧箭头代表人类社会向环境当中排放________。

[说明] 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当人类社会过度排放废弃物就会引起哪类环境问题?当人类过度索取资源就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提问]太湖蓝藻属于哪些环境问题?[提问]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哪种发展模式有关?[转承]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它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说明]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可持续发展包含三大系统的持续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的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三大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循环经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8
⑵第二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农产品、半成品的加工和生产、提高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工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工业化进程;
⑶第三产业: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利用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商业、金融、信息等服务产业的发展;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二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人文地理知识,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做了充足的储备。学生能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可持续发展有明确的学习思路,建立的融汇贯通。
教学目标
结合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教师提问:结合必修二的人口和城市的相关内容,如何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落后的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问题;
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各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很多的问题,而可持续发展之路给各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符合中国发展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且学以致用,将来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通过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回顾学过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会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承转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消除污染和避免生态破坏,给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那么,如何能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学生阅读相应内容,分析图6.12,回答: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22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22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读“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科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第2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工业社会生态问题最为突出。

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④ D.③④4.“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禁止碳的排放④追求绿色GDP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3.A 4.C【解析】第3题,该地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的比重过大,这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秸秆还田,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5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本章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人重要意义和必然性。

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个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讨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本章框架生态破坏
人地思想的演变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概念
人类与谋求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内涵
地理环
境的协原则
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2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24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1简要分析近年来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雾霾天气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烟尘;城市居民供暖排放的烟尘等废弃物多;交通工具排放大量污染物;冬季易出现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冬季植被数量少,对空气中有害物质吸附作用弱。

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1)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2)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3)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同的。

(1)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节复习与测试》_6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全册书的最后一节,是对前五章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的总结和升华。

本节是本章第二节,在第一节学习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教学目标1、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三.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对本书前五章的学习,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的严峻挑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是缺乏系统性。

为此,本课设计了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必然性和小组探究、合作完成环境问题手抄报并展示交流的环节。

2、学生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原则,也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实施。

关于内涵和原则,以提问的形式,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3、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学生比较熟悉,也有着较为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升华为理性认识。

4、然而,学生对于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比较陌生,需要重点讲解。

所以,本课通过三个案例,层层深入,突破该难点。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难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五.教学过程【视频导入】观看短片《我有一个梦想》,谈自己观后的感悟,同时创设圆梦之旅的情境。

【设计意图: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同时作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必然性的一点原因,为后面讲可持续发展原因的自然过渡埋下伏笔③加强爱国主义和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过渡---温故】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三点内涵。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基本逻辑结构。

】【活动1 案例分析】根据所给2则材料(材料1:“中国人口13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将近20%”材料2:“G20国家中,中国的资源利用率最低”),分析反映了中国目前面临着什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高(2012·潍坊模拟)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A.甲B.乙C.丙D.丁2.该诗描述的地区,从事该农业活动最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土壤盐碱化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气候变暖解析第1题,题干中的唐诗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情况,这里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而且是粗放的自给农业,最可能是丁图模式。

第2题,该地区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答案 1.D 2.C(2012·银川模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

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答案 D4.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答案 C5.据图分析,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农村更多使用沼气来获得绿色能源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D.大规模地发展第三产业答案 B6.关于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原则B.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公平性、发展性、共同性三个基本原则C.公平性原则是指人类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公平D.共同性原则是指全球各国必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解析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A项正确。

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有以下含义:一是指代际之间的公平,二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三是人与自然、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四是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共同性原则是指全球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 A(2012·海口模拟)读某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分别表示() A.居住区、种植区、乳畜养殖区B.居住区、乳畜养殖区、种植区C.种植区、居住区、乳畜养殖区D.乳畜养殖区、居住区、种植区答案 B8.下列最能体现该模式特点的是()①循环型②高消耗③生态化④可持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D(2012·江南十校联考)读图,完成9~10题。

9.有关甲、乙两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乙地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B.甲、乙两地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C.甲地油气资源的开发一定会使人口容量不断扩大D.乙地老工业区改造,人口数量不能超过当前环境人口容量10.在节能减排、公众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西气东输,乙地发展低能耗工业B.甲地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乙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甲地采用节水措施,乙地开发无污染能源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处理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新疆,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选项A正确;甲地地域广阔,但水资源不足,人口容量小,选项B错误;油气开发对人口容量大小的影响不大,选项C错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工业区的改造,新的条件下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人口容量增大,选项D错误。

第10题,甲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节能减排;乙地区工业发达,能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故选项B正确。

答案9.A10.B(2012·福建四地六校三联)右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据此完成11~12题。

11.维持这一“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关键是() A.江河B.森林C.村寨D.梯田12.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解析第11题,该生态系统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南方地区,森林在这一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如果森林被破坏,将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此处的农田、村寨、河流等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12题,将村寨布局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较清洁的水源,免得水源受农业生产的污染。

答案11.B12.C(2010·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

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

读图回答13~14题。

13.比较两幅影像,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14.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解析第13题,图示显示,三角洲面积减少,故泥沙含量减少;三角洲故道南岸侵蚀作用增强;河流主流由东南改向东北。

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第14题,河口三角洲附近泥沙沉积作用强,河流水量小,不适宜建设大型港口、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旅游。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合理利用方式是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3.D14.B15.(2010·广东地理)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因此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

答案 B二、综合题(共40分)高16.(2012·山东临沂期末)读“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甲乙(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

A.太湖蓝藻污染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频频发生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解析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产生并已经激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

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箭头①出现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箭头②则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B、C、E、F A、D17.(2010·浙江文综)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注:1995年全国为(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

(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能力。

第(1)题,根据图例阅读即可。

第(2)题,此类题目的解答,既需要按阶段分析,也需要注意把握总体趋势。

第(3)题,读图可以看出,环境支持系统变化不大,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和治理有一定的成效。

第(4)题,不同产业对发展支持系统的作用不同,第三产业、先进制造业支持较大,而第一产业、重工业等支持较小。

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

(2)2003年前徘徊波动,2003年较快上升,2004年后平稳发展。

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

(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

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中、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呈过渡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