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 掌握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出现的"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难点:三国至隋唐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儒学呈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三教融合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三教合归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唐中期复兴儒学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文学艺术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⑦为代表。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⑧等。
3.科技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⑩,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东传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西行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是其中的代表其他文化交流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知识拓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条件及特点(1)条件政治:国家的统一强盛,政局稳定。
新教材人教(2019)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第8课
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从儒学独尊到“三教合一”(1)汉代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道教广为传播,佛教盛行①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②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隋朝“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2.从佛教“盛行”“灭佛”到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南朝范缜抨击佛教: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3)统治者四次灭佛:①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②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韩愈提出复兴儒学①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学习聚焦]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
[知识拓展]儒学独尊(1)董仲舒新儒学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微点拨]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盛行,一方面使传统儒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学目标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可以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
能从不同种类的史料中提取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史料实证)。
对教材中提到的“三教合一”“灭佛”等事件能做出合理解释,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民族交融的原因、影响(历史解释)。
认识到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家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是文化史的内容,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阐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
本课内容已经在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国历史(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历史(下)》第3课《盛唐气象》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有初步涉及。
高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且已经了解了有关于三国至隋唐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较深层次的问题探究上。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发展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五、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相结合。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本科的实际情况,本课使用史料实证、图示法、讨论法、比较法、由浅入深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1.出示莫高窟壁画中的唐代胡旋舞、白居易长诗《胡旋女》,并进行简单描述:问:结合壁画和诗词,你能提取到怎样的历史关键词?2.总结:体现中外文化交融,展示舞蹈艺术高超,可一窥佛教文化的发达。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必备知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 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汉代儒学独尊)(2)魏晋南北朝时期(互相吸收)①东汉末年兴起的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和。
②在中国盛行,吸收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①奉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
2.社会反映(1)灭佛运动①原因:佛教万千,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很多______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________。
②表现a.南朝无神论思想家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b. 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2)儒学复兴①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②实质: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1.文学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文学形式②唐朝诗歌创造进入黄金时代,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艺术: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1)数学:南朝精确地算出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著述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的方法。
2.隋唐时期(1)建筑: 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
隋朝工匠设计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5)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佛教盛行的影响(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2)不断有人出来反佛。
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3)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问题探究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
(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
二、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要求:1.读课本,填学案;2.做好课本标注)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发展过程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①本土宗教道教:②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③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3、隋朝:“三教合归儒”4、唐朝: “三教并行”① 道教: ② 佛教:易错提醒 :“三教并行”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二)社会反映1、反佛斗争(1)原因 (2)表现:①无神论思想家 ②灭佛运动 (3)结果2、儒学复兴(1)背景 (2)实质二、文学艺术(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三、科技1.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成就2.列举隋唐时期在古代建筑学、科技发明、天文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归纳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1)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东传中国2、佛教外传3、其他中外文化交流知识拓展: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预习自测】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思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注意到文化发展、繁荣需要-定的时间进程。
3.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4.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
通过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
本课结束后,对隋唐繁荣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右图是三教合一图,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
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让我们从三国穿越到隋唐,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阅读课本,探究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概况。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2.道教(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主旨【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涉及范围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内容多,范围广且比较简单,在对课堂知识呈现的时候,切忌简单堆砌基础知识,而应在基础知识之上挖掘文化发展的特点,深入理解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掌握文化发展的密码。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三国至隋唐时期相关史实知识,对于此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已有了解。
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本课内容,但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觉得本课内容简单而不以为意。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对文化史中精美艺术品的审美兴趣,联系与借力本单元前3课介绍的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变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新成就的表现去认识新成就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价值,进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心。
【教学目标】通过对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等内容的梳理,归纳各方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在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唐建立、隋唐盛世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何以彼时能够形成泽被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重点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策略】自主梳理、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贵州飞天茅台酒图片导入【设计意图】茅台酒作为家乡代表,能快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思想“新”变化出示材料:北凉时期飞天壁画飞天形象的演变是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缩影,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具体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飞天形象的演变,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归纳整理的能力。
观察表格可知,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佛教、道教得以发展,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0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微点拨】三教合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天谴论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三教合流不仅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道教、佛教和儒学之间是相互吸收的,佛教和道教也吸收了儒家思想。
【即学即练1】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
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
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D.迎合了本土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
故选D。
【即学即练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
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3.教学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2)注重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业提交时间:
1.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特点的作业:下周一下午课前。
2.小论文:下周三下午课前。
3.小组报告:下周四下午课前。
4.课后练习题:下周五下午课前。
5.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下下周一下午课前。
2.内容包括:
a.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b.儒、道、佛三教在这一时期的融合与发展。
c.学生在讨论、练习中取得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背景,并尝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阐述。
6.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的魅力,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2.小组报告需注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3.课后练习题要认真完成,遇的心得体会要真实、有深度,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思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和成就,掌握儒、道、佛三教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如唐诗、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及四大发明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括:
1.佛教与道教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文学艺术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的地位;
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以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佛教、道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设计提问、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掌握重要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如佛教盛行、道教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道教文化成就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择一首唐诗或宋词,分析其艺术特点,并阐述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要求:分析深入,观点独到,不少于500字。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PPT,内容包括: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背景。要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组不少于10页。
(2)针对难点知识,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步突破;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新课小结【课件】四、中外文化交流
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现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由学生讨论设计思维导图。
重点介绍: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和影响。
结合二、三、四,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可以归纳将文化繁荣两个时期,分析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思想活跃、宗教多元
承上启下、成果突出
(原因)分裂割据、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南北平衡
文化积淀、外来影响
隋唐时期(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
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原因)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文化开明、民族融合
继承发展、吸收融合
【课件】以欣赏一首唐诗结尾,体会三国至隋唐文化的繁荣,从唐诗中寻。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历史⼈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隋唐的⽂化教学设计第8课三国⾄隋唐的⽂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的发展”的第四课。
本课所讲三国⾄隋唐五代的⽂化成就是建⽴在这⼀时期中国民族交融、国家统⼀、国⼒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化发展的⼀个⾼峰时期。
本课内容包括了三国⾄隋唐五代时期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艺术”、“科技”和“中外⽂化交流”等四个⼦⽬内容,具有时间跨度⼤、领域众多、知识细碎等特点。
(⼆)学⽣学情分析:学⽣对中国这⼀时期的⽂化成就在初中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但是对这⼀时期⽂化成就的特征和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待进⼀步深⼊分析与探究。
本次授课班级是北京四中的历史选考班,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具备⼀定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等⽅⾯有较⼤的培养与提升空间。
基于以上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理念与策略:本课依据普通⾼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德树⼈为历史课程的基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学⽣的历史学科核⼼素养为⽬标。
主要的设计理念与策略如下:(⼀)落实历史学科核⼼素养,契合学业质量⽔平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历史学科核⼼素养这⼀任务。
在本课教学中,密切参照学业质量⽔平2的标准,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在梳理这⼀时期中国⽂化各领域的成就,分析⽂化繁荣、领先的原因的过程中,实现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落实。
(⼆)明确⽴意、构建逻辑、整合教材通过研究课标、理解教材和结合学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意:⽂化交融促成⽂化繁荣,⽂化繁荣造就世界领先。
根据教学⽴意,对知识进⾏逻辑构建,通过“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艺术”“科技”三个⽅⾯体现中国这⼀时期⽂化的繁荣,通过“中外⽂化交流”体现中国这⼀时期⽂化领先世界。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流行-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育的兴盛与科举制的创立2. 隋唐时期的文化- 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道教的成熟与影响- 文学艺术的繁荣- 科学技术的突破- 教育的普及与科举制的完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掌握佛教的传入与流行、道教的兴起与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兴盛与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培养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 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5. 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了解了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盛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文学艺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此外,学生还学习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为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在学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可能会对佛教、道教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产生浓厚兴趣。
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重点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导”——导入新课(2-3分钟)背诵:①科举制的影响②两税法的含义、影响二、“思”——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并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时间不少于11分钟)(一)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汉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状况(45页第1-2段、第4段)2.佛教盛行与反对的原因与影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45页第3段)(二)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文学形式(46页第1段)2.唐朝文学发展高峰的表现与代表人物(46页第2段)3.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繁荣发展的表现、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6页第3段-47页)(三)阅读课本第三子目“科技”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魏晋南北朝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及其表现(48页第1段)2.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及其表现(48页第2段)(四)阅读课本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影响(48页第3段)2.佛教传播对周边国家的影响(49页第1段)3.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49页第2段)三、“议”——学生起立讨论,根据所学知识与课本内容进行小组集体讨论。
(7分钟)阅读教材P47页的思考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合作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
思考并讨论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四、“展”——学生激情展示,小组代表或教师指定学生展示(7分钟)五、“评”——教师点评,教师总结规律,点评共性问题,或拓展延伸。
(10分钟)六、“检”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拓展】一、道教和佛教能够在民间发展、盛行原因①统治者借助道、佛巩固统治②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学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渴望寻找精神寄托③传统民族文化影响,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做解释④社会动荡,传统儒家伦理受到挑战(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二、道教和佛教发展、盛行的影响?1、积极:道教、佛教的产生和传入,三教相互碰撞与交融,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文化发展的脉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
3.时空观念:让学生在了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脉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感受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04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3.隋朝:儒学家提出了“□理论。
二、文学艺术2.艺术(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14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15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16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吗?金版点拨:“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是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
【思考探究2】 你觉得竹林七贤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金版点拨:①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②社会思想较自由。
③三教并行的社会现实以及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④自身的经历、家教及性格。
【思考探究3】 李白、杜甫的诗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金版点拨: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其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时期的战乱、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现实,及作者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科技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中外交流:佛教的传播与中外交流联系密切。
(1)东晋的□01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02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并著有《佛国记》。
(2)唐朝□03玄奘西行去□04天竺取经,在□05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多国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唐朝高僧□06鉴真,6次东渡,最终到达□07日本,传授佛法。
(4)日本的□08空海,来□09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方面的中外交流(1)唐朝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国际□10大都会。
(2)日本和新罗派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故唐朝文化对日本、新罗影响很大。
(3)许多外国人来华定居,甚至考中进士,在唐朝为官。
①唐朝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②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居住不少西亚商人。
3.对外交通【思考探究4】教材P44思考点金版点拨:①从时代因素分析,例如政治、文化政策对艺术形成的影响。
②从家世家教的影响分析。
③从自身的天赋与实力去分析。
【思考探究5】教材P45学思之窗金版点拨:重农抑商。
【思考探究6】井真成墓志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中日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
墓主人井真成是唐玄宗时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
他曾在唐朝任职,死后由官府葬于中国。
你认为该墓志有何史料价值?金版点拨:这是一手史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对于研究唐朝时的中日交流、唐朝文字书法、唐朝丧葬等都有帮助。
【思考探究7】教材P47问题探究金版点拨:①对绘画:中外交流增加了绘画素材,如阎立本画《西域图》;周昉、张萱画《拂菻图》。
②纺织技术:吸收波斯技法。
③对文学:丰富文学素材。
④对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吸收了很多域外建筑优点。
⑤科技:从印度传入的熬糖法等。
研重难·籍史料实证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主题一ZHUTI一①(《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②《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二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③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南朝]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三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④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韩愈《原道》[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注意①和②,体现了儒、道融合的现象。
史料二中注意③。
史料三中注意④。
[问题探究] (1)根据上述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象。
金版参考:文化现象: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心态如何。
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金版参考:态度:对佛教的盛行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盛行。
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三教并行,佛、道对儒学正统地位形成冲击。
(3)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
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如何认识。
金版参考:(示例)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以来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以及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②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中断。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史论总结] 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引佛、道理论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作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2.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
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
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劳动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部分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
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上: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
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开凿于此时。
中外交流主题二ZHUTI一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恩《论唐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二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
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
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三[教你读史] 史料一按“。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结论,第二层是表现,第三层是影响。
史料二按“。
”可分为四层。
史料三图一观察图例和路线,图二和图三注意出处。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金版参考:表现: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原因: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征。
金版参考:兼收并蓄,丰富多彩,丝绸之路推动唐文化发展,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影响深远。
(3)根据以上史料,概括史料三的主题,并作简要阐述。
金版参考:主题:活跃的中外交往。
阐述:图一反映玄奘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去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和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鉴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传播佛教文化。
图二、图三说明阿拉伯和非洲与中国交流的现象很普遍,所以才会在唐朝墓葬中出现这些陶俑。
[史论总结] 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和启示原因:①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②经济:经济繁荣。
③文化:文化发达且实行开放政策。
这三者使唐具有极强吸引力。
④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路、陆上丝路畅通,这使中外交流很方便。
⑤其他:其他国家相对落后,为促进本国发展,积极学习唐文化制度。
启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史苑窥斑莫高窟敦煌图案的文化价值敦煌图案充满异域色彩,其中融合了大量外来风格图案,既闪现着希腊建筑伟大的雕刻、犍陀罗艺术的灵光,又隐含阿拉丁神灯的神秘世界,甚至还可以触及古埃及的文化脉搏。
敦煌图案蕴含独特的异域风情,外来图案题材和风格对敦煌图案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一些经典造型元素、组织结构及设计方法,不断渗透到本土图案艺术中,在新的文化环境涵养、激发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敦煌图案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形态,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其内在美学意义和精神,既要看到它的整体性,同时也要关注其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等现象。
敦煌隋唐时期的纹样呈现多元姿态,动物纹饰、植物纹饰、神话佛教纹饰、几何纹饰等自由组合,融合了大量的外来纹样题材。
——陈振旺:《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课堂跟踪训练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 )A.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趋势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答案 A解析《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法华经》是佛家经典,材料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故A项正确。
当时是三教合流,并不是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南朝人对外国文化的热衷,故C项错误;佛教不足以与当时儒家思想相抗衡,故D项错误。
2.优秀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背景有很大益处。
唐代诗人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有“诗仙”的美誉。
从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 ) A.唐代的盛世B.唐代由盛转衰C.安史之乱后的景象D.历经沧桑的社会景象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唐代诗人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生活于唐玄宗时期,属于唐代的盛世,故从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盛世,故A项正确。
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不是李白,故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的景象与历经沧桑的社会景象都不是李白的创作主题,故C、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