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的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言文作品。文中用辞严谨,思辨精妙,为我们了解历史背景,领略当时政治、军事和文化等
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谏太宗十思疏》进行知识点整理。
首先,这篇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例如,文章开篇即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人主之难,于进言警谏焉乎?”这
种反问的表达方式既征引读者的注意力,又暗示着文章将要阐明的观点。此外,文章还运用了设问、排比、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增
强文意的表达、加强感情的表达和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文章中展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例如,在第一思中,作者指出要“反思尊崇……所生荣养之由”。通过对皇权的讨论,
作者强调了法治和贤良政治的重要性,旨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审慎行事。在第五思中,作者则明确指出“无益之谋,必恐别离之技”,不支
持一味依赖武力解决问题,而是主张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政策,
来凝聚民众的支持。
再次,这篇文章中涉及了广泛的文化知识。作者引用了历史、文学
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典故和格言,以增强论证的力度和深度。
例如,在第四思中,作者引用了《论语》中的孔子名言:“君子之失,
如日月之蚀”,用以比喻一个国家和政权的衰退和堕落。这些文化知识
的运用既展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增强了读者对文章的认同感。
最后,这篇文言文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作者很好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症结所在,以及皇权专制所带来的弊端。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改革的观点和建议,以期望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这使得这篇文言文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那么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外表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牙阮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那么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
1. 重点词汇:
(1) 思:思考,考虑,想到。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
(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
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三、一词多义
1.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诚
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2诚能见可欲如果
3.下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4地位低下的人
4.当
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3安步当车当作
5.安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3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
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5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8.治
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3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9.克
1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2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整理
一、字音
求木之长(zhǎng)浚(jùn)其源塞(sè)源
载(zài)舟壅(yōng)蔽谬(miù)赏
二、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震慑)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勿”,不要)
三、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4、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
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
四、重点实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扎实))(树根)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4.必浚.其泉源
..(疏通,深挖)(水的源头)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稳固,扎实)
6.虽在下愚
..(最愚昧无知)
7.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8.居域中之大.(重要地位)
9.塞源而欲流长.也(远)
10.承天景.命(大)
11.能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12.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深)
14.则纵情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
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
16.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17.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18.诚.能见可欲(如果,果真)
19.将.有作.(打算,计划)(兴建宫殿)20.则思谦冲.以自牧.(谦虚)(养)
21.惧满溢
..(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22.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与……之下)23.乐.盘游(以……为乐)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大全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整理大全
(一) 古今通假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二) 古今异义
1.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古:大;今:景象
3. 慎始而敬终
古:谨慎;今:尊敬
4.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虚;今:冲击
5. 虽董之以严刑
古:监督;今:董事
6. 居域中之大
古:处在;今:居住
7.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今:走路
8. 人君当神器之重
古:专指帝位;今:神奇的器具
(三)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思无以怒以滥刑:用刑。
2. 形容词作动词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视。
3.形容词作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要的位置。
2)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
3)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正确的意见。
5)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的人。
6)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7)惧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将有作: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
4. 使动用法
1) 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 思国之安者:使……安定。
3) 则思止以安人:使……安。
4) 思虚心以纳下:使……谦虚。
5) 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
6) 必固其根本:使……牢固。
7) 宏兹九德:使……光大。
(四) 一词多义
1、居
1)居域中之大:担负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生长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固(多时为虚词但此时为实词)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一、文学文化常识
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
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的政论文。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
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
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
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
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
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
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
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
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
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
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
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
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
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三、一词多义
1.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诚
(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2)诚能见可欲(如果)
3。下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4。当
(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3)安步当车(当作)
5。安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
(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4)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又称为《陈情疏》,是唐代文宗李炎使用文言文写
作的一篇重要政治疏,它以批评和忠告的方式向当时的太宗李世民提
出了十个思考问题。这篇疏文不仅在政治思想上发人深省,也对古代
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谏太
宗十思疏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
一、金句之用典
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引用,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格调。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舜日趋庙”一句,引用了《尚书》的经典名句,以暗示太宗滥用职权的危险性。这样的用典不仅展示了文作者对
古代典籍的深入研究,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智慧的继承和运用。
二、精妙之辞章
谏太宗十思疏在措辞上相当讲究,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辞章之美。
例如,在疏文中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运用了循循善诱的手法,语调恳切,言
辞恳求,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这些精妙的辞章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
和感情上的冲击,使得文章更显震撼力。
三、感慨之文情
谏太宗十思疏在探讨国家重任和国家发展之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以及个体的关切和热爱之情。其中著名的“至治之后,奚足多言”
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功效的慨叹和期盼。这种感慨之情的表
达,使得文章更具有思想性和情感性,让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当
时的历史氛围。
四、议论之技巧
谏太宗十思疏通过运用一些议论的技巧,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例如,通过对比喻、比拟的运用来揭示问题的本质,或者通过讲故事的
方式来生动地阐明观点。这种议论之技巧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更具
有智慧性,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思考能力和文辞修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 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
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 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
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
1 / 12
认为。
三、词类活用① 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
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
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
重位。
惧谗邪邪:
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
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
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
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
用尽。
⑤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
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1)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m臣虽下愚
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无此词
(2)承天景命
古义:大今义:景色
(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局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局部(4)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5)凡百元首
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6)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3、一词多义
(1)长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
[2)诚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
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
(3)终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
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5)信信者效其忠(老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忌不自信〔相信)
(6)安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
那么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7)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那么治臣之罪(惩治,治罪)
[8)者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9)盖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那么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2)形容词作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F、形容词作动词
2、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得长,流得远
3、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
G.形容词做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
5、惧馋邪
..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2、臣虽下愚
..下愚:最愚昧无知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
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
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
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
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
9、虑壅蔽
..壅蔽:被堵塞、蒙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11、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2、载.舟覆舟载:承载
13、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14、信者效.其忠效:奉献
一词多义:
固
必固其根本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下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极,最
诚
诚能见可欲如果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能
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
盖
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值得关注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虑壅蔽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1)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当省略也可以)
B.介宾后置:
(1)戒奢以俭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
(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
况……乎(更)何况……呢
【翻译参考】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
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