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大纲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王位世袭制、等级威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分封制是西周增强对领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
它利用血缘关系推行分封,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盘据。
(3)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
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确实立(1) 确定:约公元前 2070 年,禹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辈。
王位世袭制指“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影响:政治权益由“传贤”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场面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朝占卜表现出王权与神权相联合。
2.初步成立行政管理制度(1) 神化王权: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拥有了神奇色彩。
(2)中央:相、卿士等的建立。
(3)地方:侯、伯等的建立,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领袖,按期向商王进贡,并受命讨伐。
[ 学思之窗 ]( 赐教材 P5) 从这段记录,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提示:从资料能够看出,商朝的相,权益很大。
相在中央的行政官员中,权益最高。
他不单辅助商王,还要对其教育、劝说,甚至能放逐商王。
商朝也存在分封,但这些封国大多数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王室无血缘关系,在商王朝强盛时,听从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败时,就会与中央抗衡甚至反叛,与中央的关系特别不稳固。
知识点二等级威严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
2.内容(1)对象:王族、元勋和古代帝王的后辈。
(2)义务:听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跟从作战、缴进贡赋和朝觐述职。
(3)权益: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医生推行再分封;可设置官员、成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作用(1)西周经过分封制,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
【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
2、含义: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强调对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强调对外)。
3、表现:(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进而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分封制与宗法制,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丞相制与内阁制等。
2.注意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体制的创新,并关注其运行特点、历史影响。
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内阁制等。
3.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与演变。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宗法制的含义、对象、内容。
(重点) 2.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难点) 3.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难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的出现(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夏商政治特点(1)夏朝: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商朝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历史认识]正确认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分封制1.背景:周武王伐商,周朝建立。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内容4.评价(1)利: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弊:后来,诸侯国兼并,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易混易错]“分封〞与“封建〞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1.地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趣。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对比,学生通过 课例研究综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及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用多 述
媒体演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直观、通俗易懂、讲解透
彻。但在教学过程中总体上教师讲解过多,学生自主探
究学习的时间少,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死记硬背。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及总结 反思
学科
高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称
本课来源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
响,分析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本
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
教材分析 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
识体系。
在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活动是教师制作
表格,学生把“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进行比较。
在活动中根据表格的内容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第一小
组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第二组讨论海禁政策
的实行原因;第二和第三组分别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和海
禁政策的表现;第七和第八小组分别讨论对重农抑商政 教学过程
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教学
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
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
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历史文献深入理解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 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 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情景资料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 教学策略选 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 择与设计 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 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 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
高中历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全套教案)人民版 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精品」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不利于资本主
防范外来殖
严格限制
闭
的;其次,清
义萌芽的成长,
不
封建社会 民势力,以
国人出海
关
政府害怕与外
限制了与西方
同
渐趋衰落 维护封建统
贸易,限
锁
国人交往易
的经济文化交
点
时期 治体制,巩
制外商来
国
“滋扰生事”;
流,使中国长
固封建经济
华贸易
再次,为了防
期与世隔绝,
范和抵御西方
逐渐落后于世
侵略
界潮流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 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 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 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 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及影响
工商食官
在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被打破,官府 坊市制度
不再直接监管
重农抑商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
明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闭关锁国
清初实行,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人民版必
【解析】选B。材料中商人陆二的遭遇表明当时政府对商业实行征收重税的政
策,抑制其发展,故选B。
【补偿训练】
《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左趾(在左脚趾
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 )
A.限售生活用品
B.出现垄断组织
C.推行抑商政策
D.开创工官制度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汉武帝时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但并不是限售生活用
主题二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史论阐释】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由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 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 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 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台湾外纪》
(1)材料一、三体现了哪些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 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备选习题】
1.清朝有官员认为“洋商卖船与番,或载米接济异域,恐将来为中国患”。
·【情境思考】
占总人 口比例
自耕农 和地主
24%
佃农 36%
工场主 30%
商人 10%
上表是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 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有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明代苏杭地区。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史论阐释】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主题二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 材料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 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料解读 材料反映了政府从三方面限制商人,抓住关键词“不得……重……亦 不得”去分析。
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提示 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 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易混易错
二、“重农抑商” 1.含义:战国时期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 工商业 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 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 和地租征收,巩固 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 商鞅 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易混易错 概念阐释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倭寇 ,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 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抗清斗争 。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解析 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 思想,故C项正确。
123456
解析 答案
5.(2017·江苏南通期末)右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 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 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 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 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123456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一起看看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欢迎查阅!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一1一、过程设计导入:请一学生阅读上节课课文的倒数两个自然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秦孝公受到很大刺激,认为这是莫大的耻辱,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辅佐雄心勃勃的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通常课堂教学的导人新课,是注意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没有必要就不必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这段课文阐述了秦孝公急于变法的细节,完全可以做开场白。
问题1:秦国变法的决心来自哪里?学生能想到决心来自国君秦孝公。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成败决定于国君,成果能否延续则要看变法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他姓公孙,应该叫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史记》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司马迁按封号取名“商君列传”,后人习惯上叫他“商鞅”。
小小的卫国实际上是大魏国的附庸,地域都在现在的河南省,因此,商鞅应该算是河南人。
他起初投身于魏国丞相的门下。
故事1:魏国丞相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痤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痤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
”魏惠王沉默不语。
公叔痤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
”事后,公叔痤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
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痤的建议很荒.唐。
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你看,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
高一历史必修2_《古代的经济政策》参考学案3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情境导入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
1757年,自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在他南巡回京之后,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从此,这个洋货行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①所有。
2.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②。
国王把土地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④,同时要向国王交纳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作。
土地规整,如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⑥“”。
3.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⑦,土地⑧进一步发展,井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⑨,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纷纷进行税制改革,这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解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虽然没有明确否认井田制规定的土地“公有制”原则,但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默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填空答案】①氏族公社;②国家;③层层分封;④转让与买卖;⑤贡赋;⑥井田制;⑦私田;⑧转让关系;⑨公田、私田;⑩实际。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①,以②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秦汉到明清⑴基本制度:封建土地③制。
⑵社会问题:④严重,阶级两极分化。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历史意义
井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土地制度之一,对研究 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均田制
起源与背景
均田制起源于北魏,为封建社会土地 国有制度,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
历史意义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
内容与特点
国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只 有使用权,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 农民需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
地主土地私有制
起源与背景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地 主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 要土地制度。
内容与特点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并出 租给农民耕种,从中获取 收益。农民则需向地主交 纳地租。
历史意义
地主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 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 化。
土地政策的影响
社会影响
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远影响。例如,井田制加强了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均田制 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商业逐渐从官府 控制中解放出来,私商逐渐兴起。
秦汉时期
实行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但同时也鼓励对 外贸易。
隋唐时期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局面。
宋元时期
商业政策更加宽松,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 展迅速。
明清时期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商业发展受 到一定限制。
重视民生福祉
古代税收政策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现代政府应该更加注重 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和民生性。
加强税收监管
古代税收政策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对现代税收监管提供了启示,政府应 该加强对税收征管的监管力度,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高中历史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新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教学案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1)概述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2)分析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掌握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内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掌握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内容(5)归纳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法治(1)思想渊源①《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
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
(2)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与韩非。
①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②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
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影响: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德治(1)思想渊源: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②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3)影响: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甚至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心得,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法治与礼教在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强调法治与礼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3)课堂讲解: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法治与礼教的作用。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调法治与礼教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启示。
3.教学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浓厚,善于思考和探究,这部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一般,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观点片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问题时,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4.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文献、案例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法治与礼教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深入理解法治与礼教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重点分析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分析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技术
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学
习
3.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2.缓慢发展的原因:
(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目
标
1、学习的主要知识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2、需要掌握的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课
题
概
述
1、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2)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请归纳一下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A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B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重征商税。D禁止对外贸易。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3。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4。后果: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五、资本主义的萌芽
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中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北方的黄河流域,古代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特色。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以后,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三、禁奢侈
无法抑制的原因:贵族高官是统治阶级,封建政府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消灭他们。
教材章节
第四节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课题
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容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等级水平
(A)识记
(B)理解
(C)应用
(D)分析
(E)综合
(F)评价
能力目标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2、本节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联系
本节知识贯穿全书,对于探究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吸取教训
指导现实的重要意义
分析讲解
学生活动设计
一、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
2.含义:强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
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战国时的秦国:商鞅:重农抑商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C、重征商税。
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中唐以来: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
明清:闭关政策
5。影响:(1)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