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精选5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1一、说教材《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 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__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关于《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教学要求: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
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黄鹤楼送别(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黄鹤楼送别(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黄鹤楼送别(精选14篇)黄鹤楼送别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依惜别之情。
导学提纲a、自主学习一、读一读: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词意二、写一写: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三、想一想1好友如果分别时是什么样?2第一节写黄鹤话别,怎么理解?3长江边的景色是什么?4哪些词描写黄鹤楼的壮观?5第二段写吟诗作别,怎样理解?四、熟读课文五、把疑难问题记下来,准备小组交流b、合作学习一、质疑问难二、合作探究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2、好朋友话别时是什么情况?三、合作背诵作业菜单1背诵课文中的诗2根据长江边的景色,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家乡的景色板书设计为朋友饯行碧蓝的天空留恋往返依依话别黄鹤楼送别篇2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古诗《黄鹤楼送别》文本。
(2)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相关图片或多媒体素材。
2. 教学环境:(1)教室布置:古诗背诵角、创意写作区。
(2)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素材,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节奏。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教师分享作者王之涣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师推荐相关的古诗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运用意象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创造力。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1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参照,情景同现,是造就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课文表达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开展为目标。
在教学中,能过美丽的音乐,漂亮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局部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必须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特别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
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最终、注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味道。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参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化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挚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诗文参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化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挚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打算】课件、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1、友人话别,恋恋不舍。
人生自古伤离别。
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
在101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1、老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送别》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2.通过解读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并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学习《黄鹤楼送别》的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了解黄鹤楼的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1.理解《黄鹤楼送别》中的辞书典故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2.导读法:分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每个部分的意义。
3.互动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黄鹤楼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这座文化名胜。
2.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15分钟)1.先让学生自主阅读《黄鹤楼送别》。
2.逐段解读,指导学生理解每段的意义、辞书典故和文化背景。
3.请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诗人为何选择黄鹤楼作为送别的背景。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现场发言。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思考,并进行总结。
四、延伸拓展(10分钟)1.学生参观黄鹤楼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了解其历史文化。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绘画或说唱作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黄鹤楼送别》和黄鹤楼的历史文化,理解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2.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进一步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黄鹤楼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黄鹤楼送别》和黄鹤楼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活动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激发情感的好课文。
【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作为五年级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的。
抓住课文中几个关键词“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体会感悟: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按“观景——话别——目送”的顺序行文,叙写了送别的过程。
3.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影音资料和文本资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诗导入1.揭题释疑。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谁知道是在什么地方送别?2.这篇文章是根据李白的一首诗改写而成的。
谁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下面看题目,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了题目你知道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哪里去呢?(生可以结合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黄鹤楼送别》,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 分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正确、流畅、有感情。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朗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送别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送别的情感,为学习诗歌做好情感铺垫。
3.创设情景,让学ຫໍສະໝຸດ 扮演诗人和友人,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黄鹤楼”、“烟花”、“扬州”等,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美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李白送别的场景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意象等,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问题导向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理解诗歌意境、体会情感方面的收获。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语文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别》并进行诗歌创作。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黄鹤楼送别》2. 教材:《唐诗三百首》3. 学科:语文4. 年级:五年级5.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回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李白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故事,珍惜身边的朋友。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送别》。
2. 运用诗中的关键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收集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送别的场景,增强情感体验。
2. 对比分析:将《黄鹤楼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如《别董大》,让学生分析各自的情感特点。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互动教《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课堂互动教《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形式和特点;2.掌握《黄鹤楼送别》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感内涵;4.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5.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读诗歌,或将一张黄鹤楼的图片和苏轼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投影在屏幕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课堂展示(10分钟)教师可以在屏幕上显示一些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诗句、图片,或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片段,来展示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重点讲解(1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黄鹤楼送别》的创作背景、诗歌形式和特点,重点介绍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句子中的词语、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4.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感内涵,或比较《黄鹤楼送别》与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可以向全班汇报讨论结论。
5.个人思考(10分钟)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就“我对《黄鹤楼送别》的认识和感受”进行个人思考和反思,并鼓励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能力。
6.课后拓展(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有关唐代文化或其他经典诗歌的相关作品,并要求学生在写作业时结合自己的感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思考和探讨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评价本教案设计采用“导入-课堂展示-重点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思考-课后拓展”的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文学素养,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三2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三(2)[课时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难点)4.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重点)[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教学设计]、朗读、谈话导入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出示挂图)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n ext page]二、课本剧排演(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出示小黑板)剧名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 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
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 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创设情境,以读见悟,读中体情——《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案例描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精读课文,感受诗人与朋友话别的情景。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积累一些有关友谊的古诗。
初步领悟何为真正的友谊。
教学准备: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搜集反映朋友间友谊的古诗,并制作成书签,朗读并尝试背诵老师推荐的古诗《赠孟浩然》;教师:制作课件和书签,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过程:(音乐《送别》为此课的前奏。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⑴自读古诗,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交流自己的问题。
(课始通过复习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设情境,精读悟情。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李白、孟浩然当时的心情,重点理解何为“依依惜别”。
我感到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人物对话意蕴深厚,情谊浓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自由倾吐表达。
请欣赏这段的教学教学设计: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⒈生接读李白的话。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品味6个“您”)(2)李白为什么如此敬仰孟浩然呢?从《赠孟浩然》这首中就能找到答案。
谁来背一背?课件显示。
赠孟浩然(李白)(3)请已经查阅到资料的同学介绍诗意。
(揭示孟浩然的诗品、人品都很好。
指导读出敬仰、赞美之情)(4)练习朗读李白的话(自己练习—指名2组代表表演读)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XX="">《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
因而,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观者的何种情怀,但它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我们将在此系列活动中畅谈这一主题,描画此种美丽。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
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
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绘画送别的场面,参与以送别为题材的语文课——《黄鹤搂送别》的教学,设计一张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等系列活动,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对美的创设能力,对生活的实践能力等。
实施过程:黄鹤楼送别目的要求: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
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
重点: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
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
铅化纸颜料图片等。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
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
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是谁呢?(板书:李白孟浩然)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二新授。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指名回答。
(回答要完整)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
(同座)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
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交流,再次表演。
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孟浩然登上了小船,
伴着江风渐渐远去。
(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
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三学习第四段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交流。
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
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
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
(略作停顿)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诗)四解诗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
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
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
我们通过文包诗这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
五拓展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
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
题目自定。
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讨论创作()读诗说说诗意。
()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编写故事。
第三课时一导入小报设计二确立小报的刊头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有新意。
()有深度。
()言简意赅。
小组汇报刊名。
()同学互议。
()修改创新确立。
刊头字体设计。
()出示各种美术字。
()自我创设美术字。
三组织材料交流材料内容。
()交流各地区各时期人们送别的风俗。
(出示准备的图片或绘画)()汇报收集到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歌赋。
()畅谈亲身体验。
()描绘影视剧中的送别场面。
选定自己喜欢的各类作品。
四练习排版勾画轮廓。
学习用铅笔勾线,划分版块。
大胆着色。
练习绘插图刊头画边框。
认真抄写内容。
尝试运用各种字体不同格式抄写。
五总结舒缓的音乐,热烈的氛围,缤纷的色彩,稚嫩的笔触,我们充满兴奋与新奇,喜悦与自豪,创编了自己的小报。
虽说它没有变成铅字,虽说它没有许多读者,但是它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智慧的起点,实践的展示台,成功的第一步。
板书: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境美故人西辞黄河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情深孟浩然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学反思:有效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准确地把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功能。
有效教育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实施为背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效能。
国家教育部也早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强调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的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应以布置量少质高有趣灵活的内容为主,既减轻过重的负担,又使能力得以培养,知识得以传授,习惯得以养成,信心得以树立,心灵得以美化……此次以送别为主题的语文系列活动在学生的查找资料阅读欣赏描绘摹画中得以升华;课文中蕴涵的深情得以进一步理解,动手实践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变被动的获取为主动的汲取,变繁重的抄写为鲜活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尝试了实践的喜悦,受到了美学情感的熏陶。
同时,教者也确立了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树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将生活与课堂衔接,拓展课堂,激活生活。
通过教学中的多样化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得到培养。
学生通过自主地选择活动,能更深刻地去领悟教材,能更准确地去体会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艺术,能更机智地去挖掘生活。
虽然此次活动受到了学生的青睐,但终因学生的阅历有限,文学功底不足,绘画技能较低,所以小报的质量不够高,仍需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
(XX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