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合集下载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1.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2.英雄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3.建设新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十七年时期诗歌

十七年时期诗歌


闻捷诗歌的开创性(补充)
闻捷出现于50年代中期的诗坛上,
当时正是说教诗、生产诗大量充斥 诗坛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轻柔、 明快的调子抒写新疆少数民族解放 后崭新的田园生活与乐趣,诗歌写 得纯朴、真挚、热烈,给读者以强 烈的美感享受,开拓了新的诗歌题 材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边塞诗流派
代表的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人民万岁》
《让生活更美好吧》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在晨曦下,/我打开门窗,/空中流动着原 野的风,/唉,叫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 敛起空中的笑声?
《爬也是黑豆》公木

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幺?爬,爬!爬也是黑豆!”
《草木篇》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 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 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草木篇》流沙河
《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地航行,藉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17年诗歌概要

17年诗歌概要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
得太不像样!

(鸡冠花)‫‏‬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腊梅花)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 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美人蕉)

四、郭小川的诗歌
四、郭小川的诗歌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 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 。其原因: 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 ”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 之外; 二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 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 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困境。
(一)“九叶诗人”:
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但在以政治 为中心的年代,他们被迫“隐失”。他们不合“潮流 。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 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 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 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 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 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臧克家及其《有的人》
❖ 臧克家《有的人》是为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纪念日有感而作,写于1949.11.1。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 有的人 ❖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有的人 ❖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 有的人 ❖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 A: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
公不是个人,诗人自我,而是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 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
一种方式。B:内容上呈现宏大的政治主题。强烈的 政治观念、社会理想。C:情感上表现出激越的政治 激情,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D:形式上有整饬 的艺术形式。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
❖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 辈人……
❖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 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结构分析:五部分
❖ 第一部分: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 第二部分: 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 第三部分: 说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
诗歌创作
“十七年”时期诗歌的继承:
❖ 诗的路向的选择:
❖ 解放区诗歌。(被当作诗歌最直接的传统来强调。) ❖ 中国新诗派。 ❖ 国统区诗歌。
隐失的诗人与诗派
❖ 九叶诗派(即中国新诗派):穆旦、唐祈、唐 湜、袁可嘉、陈敬容、杜运燮、辛笛、杭约 赫
❖ 退隐原因A:否定诗与政治的从属关系。B:现代主义的思想传统。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 《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生命 力所在,就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抒 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 过对一个战士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思考人生哲学等问题。形成郭小川 独具魅力的诗风。
《团泊洼的秋天》片断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爱,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 要把你淹没…… 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 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
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 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 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 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郭沫若《新华颂》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现代化,气如虹。 国际歌声入九重。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湖海流新颂, 昆仑长颂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千秋万岁颂东风。
五、六十年代诗坛诗人构成 “五四”一代:郭沫若、冯至等 三十年代:艾青、臧克家、卞之琳、 何其芳等 抗战以后:“七月派”、李季、闻 捷、阮章竞、贺敬之、郭小川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瑛、顾工、公刘、 流沙河等。
内容和主题上的重大变化:歌 颂成为主调 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革命胜利和刚刚开始的 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十七年诗歌ppt

十七年诗歌ppt

有 的有 人的 死人 活 了着
他 已 经 死 了
/ /
人 民 永 远 记 住 他 !
给 人 民 作 牛 马 的 ,

人 更 好他 地活 活着 。为 了 多 数



人 民 把 他 摔 垮 ;
骑 在 人 民 头 上 的 ,
有 的 人
能 活 ;他 活 着 别 人 就 不
有 的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日 于 北 京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 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 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 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 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内容上:
⑴大跃进民歌中的劳动主题。 《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 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陕 西安康)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 / 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 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大跃进民歌”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引用一些歌谣化了的政治、生产口号,来说明工农 业生产的“跃进”形势和群众的劳动干劲。诗人萧 三挑选了其中—部分,集中在报刊上登出,并称它 们是“最好的诗”。 3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我国诗歌 的发展退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民 歌,认为民歌是中国新诗的一条出路。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何其芳:《回答》 一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的航行,借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有一个字火一样灼热, 我让它在我的唇边变为沉默。 有一种感情像海水一样深, 但它又那样狭窄,那样苛刻。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满满地 盛着纯粹的酒,我怎么能够 用它的名字来献给你呵, 我怎么能够把一滴说为一斗?
(三)长篇叙事诗的繁荣。
本时期叙事诗创作数量比较多,质量相对较高。仅 1959年前后,出版的长篇叙事诗就有近百部之多。
(四)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和丰富。
建国后,有人提出过新格律诗,“半逗律”,有人试 验民歌体,也有人转向半自由体。
知识回顾 Knowledge 导!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在《问》中:“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一直倾 泻着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已经飞离了 你的胸怀。……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敛起空 中的笑声?”
2、50年代诗歌的主潮。对新中国和新生活的歌颂是 建国初期诗歌的主潮。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一般认为十七年诗坛上有过两次短暂的繁荣,一 是1956-1957,另一次是1961-1963年。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诗歌这一体裁的发展情况。

2、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是颂歌。

3、讲解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以及文捷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师生探讨与具体的诗歌欣赏。

第一节诗歌创作概观1、歌颂新中国、新生活,歌颂革命理想与人民英雄是此期诗歌的主旋律。

老诗人的新作。

2、基本的表现手法与新诗形式之探讨。

“大跃进”民歌之评价。

3、中青年诗人是诗歌界主力军。

一些重要的诗人。

青年诗人中的两大特点。

4、抒情诗、叙事诗之成就以及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之发掘与整理。

第二节贺敬之的诗一、生平与创作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人。

诗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另一类是描绘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作品分析贺敬之是一位谨慎的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只有一本薄薄的《放歌集》。

谢冕称:“他总是迈着稳重的步子,扎扎实实地前进。

贺敬之很少败笔。

这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却也是一个轻易不拿起笔来的诗人。

当别人在那里放怀歌唱的时候,贺敬之在冷静地审视着、思索着。

他并不轻易歌唱,但总在酝酿着情感的电火雷鸣……贺敬之每写一首诗,大致上总是代表他实际水平的一首诗,而且往往地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首诗。

贺敬之相当稳定地保持了他的创造水平线……我们可以向贺敬之提出更高写作的要求,但却无法对他严肃的艺术操守加以责难。

”1、创作目标明确。

他歌颂的对象是“用真情实感去歌颂光明事物——我的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

这一明确的创作目标,使他在创作心态和道路上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明显地具有稳健和自信的特点。

2、“代言人”角色。

贺敬之从来不以“个人”的身份抒情,他始终站在群体的立场上表达公共的情感。

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望星空》
前者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后者的理念表 述产生矛盾,诗学追求与政治要求 形成冲突。 一方面诗人努力保持与当时主流意 识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逸出主流意 识,细致暧昧地展示其充满冲突和 痛苦的内心世界。
《望星空》的价值
表达一体化时代的作家个体实现 “本质化”过程的精神矛盾,在文 本“缝隙”处,矛盾地融入与主流 观念相抵触的有关生存的思考。
创作特征:
•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 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 歌唱生活的赞歌 。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 在十七年并不多见。这些爱情诗 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 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歌唱的是以 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3、1958年 新民歌P44
•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 明显的政治性质。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 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 玉米稻子密又浓, • 铺天盖地不透风。 • 就是卫星掉下来, • 也要弹回半空中。
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郭小川(1919-1976) “战士兼诗人” P44
创作特色

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P45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甘蔗林一青纱帐》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 第一,是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 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 P45 《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 《深深的山谷》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 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 缚诗人创作。诗成为政治传声筒, 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 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 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十七年诗歌创作

十七年诗歌创作

• • • • • • • •
我们有什么权利 反而盗用他们的名字 把他们当做傀儡 要他们背出一些空话或冷遇 让他们自己看了听了身上起鸡皮疙瘩 反而对世界失去了爱憎 反而对生活减少的力气 反而把斗争看成了和他们自己的血肉生活并无联系

• • • • • • •
感谢这古国黑暗的灵魂 它化装成了一副笑脸 突然兜头给了我一个闷棍 它把我打昏了 也把我打醒了 我感到通身发烫 又感到通身发冷 我好象突然懂得了

毛泽东 列宁、斯大林底这个伟大的学生 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象正要迈开大步的
神话里的巨人 在紧张地估计着前面的方向 握得紧紧的右手的拳头 抓住了无数的中国河流
他劝告它们跟着他前进
他命令它们跟着他前进 • ……
第二部《光荣赞》
• 1.描写中国劳动妇女苦难历史及她们在时代感召下奋起反 抗几个光荣典型: • 李秀真——贫农代表,女仆;共产党员;游击队交通 员,烈士母亲。 • 戎冠秀——贫农代表,共产党员;“子弟兵母亲”。 • 李凤莲——工人代表,贫农,童养媳,军工女工;共

海 沸腾着 它涌着一个最高峰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象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象他右手握紧拳头放在前面 好象他双脚踩着一个 巨大的无形的舵盘 好象他在凝视着流到了这里的 各种各样的河流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象他在向着自己 也就是向着全世界宣布: 让带着泥沙的流到这里来
让浮着血污的流到这里来
3.创作动因
• (1)对新政权的欢呼 • (2)胡风的文艺理论已受到中共具体领导下的有计划的 批判,当时情况最好方法:用创作证明他的理论究竟是否 有利于新政权建设,知识分子“主观战斗精神”究竟能否 与新政权的要求达到一致。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颂歌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

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致大海》;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

第三讲十七年时期的诗歌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

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

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

第三章

第三章

《时间开始了》(胡风)
祖国 伟大的祖国呵 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 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 和微小的悲痛 也是永世难忘的 但终于到了今天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雷声响起了 轰轰轰地在你头上滚动 雨点打来了 花花花地在你头上飘舞 祖国 我的祖国啊 为了你 全地球都在欢呼 全宇宙都在欢唱 这大自然的交响乐 那么雄伟又那么慈和 飘流在这一片生命的海上 我感到了你巨大的心房 鼓动着在激烈地轰响
第三节 贺敬之
1924年生,山东峄县 人.曾用笔名艾漠.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 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 文学奖.建国后,写了 《回延安》《放声歌唱》 《三门峡歌》《十月颂歌》 《雷锋之歌》《中国的十 月》《八一之歌》等有名 的诗篇.
贺敬之诗歌的类型:
一,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 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 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回延安》, 《桂林山水》,《三门峡歌》) 二,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放声歌 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一,郭小川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 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 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 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 操.(《致大海》,《甘蔗林——青纱 帐》,《秋歌》等)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二,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郭小 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望星空》 一个和八个》 (《望星空》,《一个和八个》,《深深 的山谷》 白雪的赞歌》 的山谷》,《白雪的赞歌》 )

十七年诗人诗作(1)

十七年诗人诗作(1)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比较 • 同: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呈现出宏伟的抒 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 情姿态。在形式处理上,喜好楼梯体, 情姿态。在形式处理上,喜好楼梯体,善于将抒 情内容转化成感性形象,善于熔铸古典诗歌、 情内容转化成感性形象,善于熔铸古典诗歌、民 间歌谣的技法于现代诗体的创造。 间歌谣的技法于现代诗体的创造。 • 异: 贺敬之的诗歌在向“历史本质”的趋附中, 贺敬之的诗歌在向“历史本质”的趋附中, 个体完全融入整体,在其诗中, 个体完全融入整体,在其诗中,难以发现二者之 间的不协调,和情绪心理上的困惑与痛苦。 间的不协调,和情绪心理上的困惑与痛苦。 而郭小川的某些作品中, 而郭小川的某些作品中,个体与历史本质之间存 在着“缝隙” 在着“缝隙”,因此克服精神上的危机和实现转 化的过程, 化的过程,一定程度地形成了其诗歌情感的丰富 性。
《苹果树下》艺术特色: 苹果树下》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摄取欢快的劳动生活场 ) 景,以象征及生动的心理描绘来表现诗意 的艺术特征。 的艺术特征。 (2)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 )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 的情味, 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善于摄取小镜 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 头来表现生活诗意的艺术才华,诗篇构思 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香。

• 总体艺术风格 • ①贺敬之实现了政治动员的艺术化:善于 捕捉重大的政治命题,将抽象的政治概念 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 • ②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 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 “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 一体。
③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 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表现得十分突出。 表现得十分突出。

洪子诚讲座“十七年诗歌:当代政治诗的命运”在韩师举行

洪子诚讲座“十七年诗歌:当代政治诗的命运”在韩师举行
将 自己想 象 成 阶级 的 、民族 的和 国家 的代 言人 ,认 为写 诗是 代表 阶级 、民族 和 国家发 声 。现在 人 们 普遍 认 为将 诗 与政 治联 系起 来 会造 成 贬低 ,洪子 诚认 为 这 种观 点 有失 偏颇 ,2 0 世 纪是 极端 、动荡 的 年代 ,这 时候 政治 诗人 的出现是 一 种必 然 。 洪 子诚 还 以聂 鲁达 诗 歌 的翻 译 为例 ,承 认 翻译 的政治 性 ,不 同时代 会 对 同一个 诗 人 的不 同方 面 进行 阐释 ,在政 治诗 中 ,诗 人本 身 的形 象 会参 与 到文 本 建设 中。离 开 特定 背 景 ,我们 会 找不 到诗 歌 对未 来 的超越 性 。最后 ,洪子诚 表 示 ,读 诗 ,应将 文本 还原 到 特定 情景 中。 ( 文/ 陈壁 纯 图/ 李 苏蝶 、廖琳 凤 )
第 三 部 分 对 中 国 文 化 里 的 思 想 活 动 及 其 生 活 现 象 进 行 研 究 ,并 对 “ 中 国 ” 这 种 观 念 在 思 想 活 动 中 的
作 用 做 了评 判 。彭 志恒 认 为 ,一 直 以来 中 国文化 研究 都 是在 民族 主义框 架 之下 进行 的 ,塑造 出 了有 害 的虚假 自豪感 ,也失 守 了学 术研 究 的客 观 主义 态度 。 《 中 国文化 研究 一 种 》努 力克 服这 一 缺点 , 是作 者 继 《 中 国文化 与海 外华 文 文学 》 、 《 海 外 中 国 :华 文 文学 和新儒 学 》之 后 的又一 力作 。
彭志 恒博 士 现任 教 于汕 头大 学 文学 院 ,学 术个 性 鲜 明 ,在华 文 文 学 、中国文 化研 究 等领 域颇 有
建树。 ( 桑浦 ) Fra bibliotek没 有 多 大价 值 ,但 对研 究 西 南 地 区少 数 民族 民歌 仍 有 重 要 价值 ;第 二 种 是 政 治抒 情 诗 ,从6 0 年代 起 有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共25页文档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共25页文档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作历程P41
1、1949-1953 分化调整复苏
2、1957年上半年艺术创新
流沙河《草木篇》P43
郭小川《望星空》
3、1958 新民歌运动
4、1961-1962 长篇叙事诗
5、1963-1966 政治抒情诗
二、创作类型
1、政治抒情诗P42
•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

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政治抒情诗P42
•胡风《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
颂歌体的不足
•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贺敬之《雷锋之歌》P51作
2、长篇叙事诗P44
写实性强
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3、1958年新民歌P44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7 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

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

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四、闻捷的诗歌创作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方节,江苏丹徒人,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誉满诗坛,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年1月惨遭迫害,自杀。

创作特征: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

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

它们歌唱的是以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苹果树下》
创作特征: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间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眯眯: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郭小川(1919-1976)
“战士兼诗人” P44
创作特色
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P45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甘蔗林一青纱帐》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

第一,是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

P45
《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
《深深的山谷》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由于在情感上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诗中理解地表现了矛盾的具体情景,而具有某种的丰富性,使人的心理矛盾、困惑,他经受的磨难、焦虑、欢欣、不安,获得了审美上的价值。

”(洪子诚)
第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望星空》(1959)体现个人和历史的复杂关系,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

P46
《望星空》
前者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后者的理念表述产生矛盾,诗学追求与政治要求形成冲突。

一方面诗人努力保持与当时主流意识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逸出主流意识,细致暧昧地展示其充满冲突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望星空》的价值
表达一体化时代的作家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精神矛盾,在文本“缝隙”处,矛盾地融入与主流观念相抵触的有关生存的思考。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3、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博采众长。

创造“新辞赋体”,吸收楚辞汉赋的反复咏叹、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句子长,章节对称,气势磅礴。

P47
《团泊洼的秋天》
参考书目
●谢冕《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