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时期诗歌
闻捷诗歌的开创性(补充)
闻捷出现于50年代中期的诗坛上,
当时正是说教诗、生产诗大量充斥 诗坛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轻柔、 明快的调子抒写新疆少数民族解放 后崭新的田园生活与乐趣,诗歌写 得纯朴、真挚、热烈,给读者以强 烈的美感享受,开拓了新的诗歌题 材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边塞诗流派
代表的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人民万岁》
《让生活更美好吧》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在晨曦下,/我打开门窗,/空中流动着原 野的风,/唉,叫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 敛起空中的笑声?
《爬也是黑豆》公木
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幺?爬,爬!爬也是黑豆!”
《草木篇》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 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 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草木篇》流沙河
《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地航行,藉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十七年”诗歌研究
“十七年”诗歌研究“十七年诗歌”不仅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研究不可或缺的“发力点”。
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一特定对象的学理化研究依然十分薄弱。
本文力图从“诗学资源”、“诗歌生产”、“诗歌争鸣”、“诗歌经典”和“主体整形”五个方面问题入手,切入“十七年诗歌”生成与发展的具体现实,深入探察当代诗人为实现“新的人民诗歌”对既往已存的中外诗歌传统实施审美超越的诗歌理想,所采取的系统而复杂的文化策略,以及在具体诗歌实验中这一理想展开的可能与限度。
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歌历史的演进进程里,“十七年诗歌”置身于“文化—政治”相互胶着与叠合的历史场域中,她从诞生伊始就肩负着“新中国”文化重构与文学(诗歌)重塑的历史重任,就以全新的姿态和独特的特性面向不断展开的未来。
为了构筑一种能够彰显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理想的诗歌范式,建构和确立与传统诗歌相异的诗学体系和诗歌形态,展示“新的人民诗歌”的新气象和超越传统的新魄力,当代诗坛的主持者及诗人们始终围绕着诗歌资源、诗歌生产、诗歌传播与阅读、诗歌批评等关乎当代诗歌超越式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紧张而严肃地探索和大胆地实验。
就实现情形而言,“新的人民诗歌”的资源选择与重构不仅是确保当代诗歌“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略,同时也是推进当代诗歌试验的力量和源泉;诗歌生产方式不仅受当代政治文化运动的深层影响,同时还与当代诗歌阅读和传播方式紧密关联;诗歌争鸣不仅是人们对诗歌传统实施“祛魅”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建构理想诗歌范式的一种重要方式;诗歌经典的“解构”与“重构”,不仅重建了当代诗歌发展的新秩序,同时也在多重的关系网络中打造了一批当代诗歌经典;主体“整形”不仅使创作主体在多维的压力下主动或被迫转变诗歌理念和诗歌实践,同时也极大地考验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和心理承压能力。
由于“新的人民诗歌”在一种异常复杂的传统文化网络和极为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展开诗歌超越的梦想,因而不论是诗学资源的选择与重构,还是诗歌争鸣机制的建立,不论是诗歌经典秩序的重建,还是创作主体的“整形”,都必须经历一系列相当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也将遭遇许多难以“逆料”的问题。
当代十七年诗歌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 • • • • • • • • • •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2.艺术特色: • ①构思新颖、别致。诗人巧用比喻,以果实的成 熟来比喻青年们纯真爱情的成熟。诗人在描绘季 节推移的同时,将爱情与劳动这两个并行发展的 主题寓于苹果树开花、结果、果实成熟的过程之 中。全诗正面写劳动,侧面写爱情;表面写苹果, 实际写爱情。苹果由花苞到成熟,爱情由种子到 结果;自然而然地把社会主义劳动与爱情联系起 来,这说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与创造新生活 的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邵燕祥与他的时代
• 《到远方去》简直象一首圣歌,那纯粹的献身精神和高 昂的人生格调,如今看来,确是50年代初人民精神的写照。 那时代的何其芳、艾青、胡风、甚至像丰子恺这类文人, 都同样被共和国的新生所陶醉。青年诗人邵燕祥的歌声也 照例充满了共产党人的神圣感。生命的天空被照亮了,到 处是欢乐和吉祥。他歌颂到边疆去的青年,他称赞隆隆机 器声中的英雄,他呼唤着汽车在中国的公路出现。邵燕祥 的精神完全被新中国建设的图景所吸引,从他的诗句中读 出了郭小川式的咏叹和快意。人注定无法超越时代,尤其 是红色革命给人带来巨变的岁月。那个全新的日子。甚至 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人也惊叹不已,邵燕祥与共和国 的许多诗人一同,为新中国的诗歌史,写下了梦幻的一页。
•
2.创作简介:.
邵燕祥上世纪40年代走上诗坛,成名于上世 纪50年代。诗人以其年轻的火热的激情歌颂劳动 和青春,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他通过热情歌唱献 身于共和国工业建设劳动的人们,来歌唱美好的 青春和欣欣向荣的祖国。自然质朴中见优美,清 新淡雅中见隽永。邵燕祥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因 《贾桂香》一诗获罪,从诗坛消失。 • 在近20年的沉默后,诗人于上世纪70年代末 登上诗坛,新时期的诗歌中一改早期的天真单纯, 而变得深沉理智,增强了诗歌思想的深度。当年 的梦幻为理性所代替,热烈的情绪趋于深沉冷静。 内容上关注前进的道路和人民的欢乐痛苦,诗风 由单纯朴素变得深沉含蓄:素淡里见深刻,热情 里见苍劲。 • 90年代,他的诗歌开始转向更复杂更个人化 的内心记忆和情感世界。
十七年诗歌
• (三)诗歌表现方法的继承不创新
余光中的《乡愁》
• • • • • • •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的这头 母亯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亯在里头 •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1961年)
•“亰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十七年诗歌概述
•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民族奋 収向上的英雄气概,是十七年诗歌 蓬勃収展的主旋律。
• • • • • •
臧克家《祖国在前迚》 艾青的《我想忛我的祖国》 田间的《祖国颂》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丌同程度地表现诗亰对新时代生 活无限自豪和并福的感情。
大跃迚民歌运动
•
1958年大跃迚民歌运动是我国民 歌创作的一次空前的狂潮,也是我国 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丌曾有 过的景观。 • 毛泽东认为“中国诗的出路,第 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幵倡议在 全国范围内搜集民歌。 • 《红旗歌谣》
昆明市五华区三市街“职工跃 迚诗歌展览会”的擂台 • 九关: • “会诗门”、“猜诗桥”、“过诗 道”、“填诗廊”、“评诗院”、 “咏诗厅”、“诗画宫”、“品诗 亭”、“留诗院”。 •
• (一)诗歌题材的继承不创新 • (二)诗歌语言的继承不创新
• • • • • • • • • • • • • •
贺敬乊《放声歌唱》 “我们的生命 就是活在 这样的时代,我们的双脚 就是踏在 这样的道路上,世上 还有亲么 更大的 欢乐 和骄傲,世上 还有亲么 更大的 欢乐 和力量。”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 “我们——中国!/我们六亿五千万人的革命大军” (《放声歌唱》);
❖ “我们六万万个胸膛/我们六万万颗心脏”(《东风万 里》);
❖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 ❖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 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 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 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 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 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讴歌斯大林(《斯大林万岁》1949年11月)、毛泽东 (《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1952年6月)、党(《颂党 庆》1961年6月)
❖ 二、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 等。他们来自解放区,是诗坛主力。五、六 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 三、是青年初登文坛的青年诗人。李瑛、雁 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 七月诗派 :阿垅、鲁藜、绿原、化铁、郑思、 孙钿、彭燕郊、牛汉、曾卓、徐放等
❖ 退隐原因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 材决定论。
❖ 穆旦表达了这批诗人当时如临深秋般的落寞 心情:
❖ 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 ❖ 一直倾泻着你的悲哀, ❖ 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 …… ❖ 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 ❖ 如何聚敛起空中的笑声?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 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 含; 《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 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 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 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 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 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 体、自由诗、新辞赋体 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 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 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 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 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 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 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十七年”诗歌
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 《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生命 力所在,就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抒 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 过对一个战士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思考人生哲学等问题。形成郭小川 独具魅力的诗风。
《团泊洼的秋天》片断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爱,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 要把你淹没…… 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 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
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 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 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 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郭沫若《新华颂》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现代化,气如虹。 国际歌声入九重。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湖海流新颂, 昆仑长颂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千秋万岁颂东风。
五、六十年代诗坛诗人构成 “五四”一代:郭沫若、冯至等 三十年代:艾青、臧克家、卞之琳、 何其芳等 抗战以后:“七月派”、李季、闻 捷、阮章竞、贺敬之、郭小川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瑛、顾工、公刘、 流沙河等。
内容和主题上的重大变化:歌 颂成为主调 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革命胜利和刚刚开始的 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 一、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一)颂歌
• 由衷的感激、政治氛围、时代的需要等因素决
定了颂歌的涌现。主要出现在50年代。
• 歌颂新时代:
• 郭沫若的《新华颂》: •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
•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
• • • •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包括鼓词、
弹词、莲花落、道情)等民间文艺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
传》、张志民的《死不着》均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 大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战争与革命、解放与胜利等宏大
的题材和主题的宣叙。规模宏大的叙事诗参与了民族与国家形象
• 抒情主人公特征:一个置身革命队伍、站稳阶级 立场、观察斗争风云、肩负历史使命的“大我”。
• (二)以宏大的共同体或意象为抒情对象
• 抒情对象多为非人格化群体,如国家、阶级、政党、大
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等。
• 抒情对象的两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不是由个体人格
和个人意志所能代表和体现的,而是“想象的共同体”;
• 李季的“石油诗”诗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
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二集》
• 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记录了建
设者的英雄业绩,也歌唱了他们的满腔豪情。
• 贺敬之的《十年颂歌》
• 其 他 内 容:
• 闻捷的《天山牧歌》 • 田间的诗集:《马头琴歌集》
• (二)战歌
• 1、表达战斗激情的军旅战歌:
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望星空》
前者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后者的理念表 述产生矛盾,诗学追求与政治要求 形成冲突。 一方面诗人努力保持与当时主流意 识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逸出主流意 识,细致暧昧地展示其充满冲突和 痛苦的内心世界。
《望星空》的价值
表达一体化时代的作家个体实现 “本质化”过程的精神矛盾,在文 本“缝隙”处,矛盾地融入与主流 观念相抵触的有关生存的思考。
创作特征:
•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 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 歌唱生活的赞歌 。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 在十七年并不多见。这些爱情诗 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 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歌唱的是以 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3、1958年 新民歌P44
•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 明显的政治性质。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 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 玉米稻子密又浓, • 铺天盖地不透风。 • 就是卫星掉下来, • 也要弹回半空中。
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郭小川(1919-1976) “战士兼诗人” P44
创作特色
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P45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甘蔗林一青纱帐》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 第一,是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 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 P45 《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 《深深的山谷》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 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 缚诗人创作。诗成为政治传声筒, 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 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 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17年诗歌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B 、 1957 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
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 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 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 · 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 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 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堆稻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 太阳吸袋烟。 ○月宫装上电话机 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 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 我进纱厂当女工,他去学开拖拉机。” ○我来了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我们说了算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 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歌成海洋诗成山 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 民只需半杆烟。 ○一个红薯滚下坡 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 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 我忙大声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 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他热情歌颂毛泽东,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是 为了证明自己理论与时代的同一性。更成功的是诗人用 相当个人化的语言叙述了诗人与几个先烈之间肝胆相照 的动人故事,所谓“个人化的语言”指的是诗中抒情主 体既是十分具体的诗人自传形象,又融合了某种庞大的 共同性的时代声音,后者是通过前者的真实而不是概念 化的感受来表达的。
十七年诗歌
三、《舞会结束以后》
《舞结束以后》全诗八节,按情节推进可分为五 个层次:
1.第一节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第二、三节描述琴师和鼓手向姑娘倾诉爱情。 3.第四、五节描述琴师和鼓手请求姑娘自由选择。 4.第六、七节姑娘的回答使两位小伙子感到困惑。 5.第八节姑娘坦承表白了自己忠贞、专一的爱情。
3.口语与经过锤炼的典雅语言的统一。
《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 (二)抒情短诗: 《回延安》、《三
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等
二、《桂林山水歌》
1.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贺敬之却独辟蹊径,以人意想不到的比喻来形容桂 林山水。他不再拘泥于以实比实,而采取了以虚喻 实的写法。在贺敬之的笔下,桂林的山成了云中的 神,雾中的仙,漓江的水成了深的情,美的梦。神 仙谁也没见过,但那飘渺的云雾之中,影影绰绰的 仙女形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诗人让我们用最 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去想象那黛色的漓江之 水。
十一、《乡愁》的形式美
1.从形式上看,《乡愁》是一首自由体诗,但每节 都采用三、十、四、五字数均衡对称的句式,从外 形看,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2.诗中“乡愁”、“在这(外)头”、“在那(里) 头”的四次重复,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在同一位置上的巧 妙运用,使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恰似一 支哀婉的乐曲,撩人情思。诗歌具有了和音乐美和 节奏美。
谣》最受欢迎的是两个爱情组诗。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诗歌: 《苹果树下》、《舞会结束 以后》、《葡萄成熟了》、《种瓜姑娘》、 《夜莺飞去了》和《婚礼》等。
二、分析《苹果树下》
1.《苹果树下》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季节 的变化,果实的成熟,赞美了青年们的纯真 爱情。
十七年诗歌创作
• • • • • • • •
我们有什么权利 反而盗用他们的名字 把他们当做傀儡 要他们背出一些空话或冷遇 让他们自己看了听了身上起鸡皮疙瘩 反而对世界失去了爱憎 反而对生活减少的力气 反而把斗争看成了和他们自己的血肉生活并无联系
•
• • • • • • •
感谢这古国黑暗的灵魂 它化装成了一副笑脸 突然兜头给了我一个闷棍 它把我打昏了 也把我打醒了 我感到通身发烫 又感到通身发冷 我好象突然懂得了
•
毛泽东 列宁、斯大林底这个伟大的学生 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象正要迈开大步的
神话里的巨人 在紧张地估计着前面的方向 握得紧紧的右手的拳头 抓住了无数的中国河流
他劝告它们跟着他前进
他命令它们跟着他前进 • ……
第二部《光荣赞》
• 1.描写中国劳动妇女苦难历史及她们在时代感召下奋起反 抗几个光荣典型: • 李秀真——贫农代表,女仆;共产党员;游击队交通 员,烈士母亲。 • 戎冠秀——贫农代表,共产党员;“子弟兵母亲”。 • 李凤莲——工人代表,贫农,童养媳,军工女工;共
•
海 沸腾着 它涌着一个最高峰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象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象他右手握紧拳头放在前面 好象他双脚踩着一个 巨大的无形的舵盘 好象他在凝视着流到了这里的 各种各样的河流
•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象他在向着自己 也就是向着全世界宣布: 让带着泥沙的流到这里来
让浮着血污的流到这里来
3.创作动因
• (1)对新政权的欢呼 • (2)胡风的文艺理论已受到中共具体领导下的有计划的 批判,当时情况最好方法:用创作证明他的理论究竟是否 有利于新政权建设,知识分子“主观战斗精神”究竟能否 与新政权的要求达到一致。
第三章 十七年诗歌
第三讲十七年时期的诗歌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
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
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
2.十七年诗歌
田间(1916——1985) 在抗战时期,田间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以大众化的墙头诗和叙事长诗《赶车传》, 以及诗集《给战斗者》闻名。建国后诗歌写作 陷入困境,政治观念和不正常的艺术观念,扼 杀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对真实生活的心灵感悟; 五、六十年代田间出版《马头琴歌集》等十余 部诗集,改写了《赶车传》。茅盾指出田间的 诗歌“没有找到得心应手的表现方式,因而常 若格格不能畅吐”。
1.紧和时代节拍的创作模式:记录了一个时 代的声音和情绪;神圣共和国形象的凝聚; 2.高大伟岸、内在完满的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个体与时代主体; 3.艺术形式的探索:民歌体的积极借鉴; 4. 豪迈雄健的激情与辽阔高远的意境; 5.真理在场的思辩性;
郭小川(1919—1976) 建国前郭小川就开始写诗诗风接近解放区的那种自由体 叙述风格,但影响不大,和人以马铁丁为名写了大量思 想杂谈。建国后,郭小川曾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中 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主要作品有:《向困难进 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望星 空》、《林区三唱》、《祝酒歌》、《甘遮林-青纱帐》 等;叙事诗有:《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 和八个》等。
徐迟指出:臧克家由30年代“激情的快板”“深沉的慢乐 章”和40年代的“谐谑调”,进入了50年代的“欢乐颂”: 热情,但平直、单薄的颂歌。 臧克家建国后任《诗刊》主编,毛泽东曾就新诗问题给他 写过一封信,因此他的写作便具有了代表新诗发展方向的 意义。臧克家的诗歌写作一直很勤奋,建国前以《烙印》 (1933年)、《罪恶的黑手》(1934年)、《生命的零度》 (1947年)著称,其名篇以《老马》著称,建国后又出版 《一颗新星》(1954年)等几十部诗集。但诗歌的质量不 仅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更加单薄、平淡、直白,几乎了 无诗意。如名篇《有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 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 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 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艾青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工农长作主人翁。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其芳) 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 着敌人, 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 声音
2:叙事诗 以李季、闻捷和张志民为代表 : 以李季、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杨高传》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杨高传》、闻捷 的《复仇的火焰》、田间的《赶车传》、阮章 复仇的火焰》 田间的《赶车传》 漳河水》 张志民《王九诉苦》等等。 竞《漳河水》,张志民《王九诉苦》等等。
2、新一代诗人——17年诗歌创作的主力 、新一代诗人 年诗歌创作的主力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
1:政治抒情诗 代表作家贺敬之、郭小川 : 代表作家贺敬之、 (1)出现原因 ) (2)特点 )
A: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 :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 情主人公不是个人,诗人自我,而是以“阶级” 情主人公不是个人,诗人自我,而是以“阶级” 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 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 B: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 :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 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艺术结构, 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艺术结构, 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得形态。 往往表现为观念演绎得形态。 C: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 :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 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 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 感染力。 感染力。
海 沸腾着 它涌着一个最高峰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好像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像他右手握紧着拳头 放在前面 好像他双脚踩着一个 巨大的无形的舵盘 好像他在凝视着流到了这里的 各种各样的大小河流
郁金香》 郭沫若 《郁金香》
高呼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万岁, 高呼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万岁, …… 黄河之水今后不会再从天上来 高峡出平湖, 高峡出平湖, 猿声不再天上哀, 猿声不再天上哀, 最大的变异要看到黄河变成青海! 最大的变异要看到黄河变成青海! 全民振奋,真真正正是大有可为。 全民振奋,真真正正是大有可为。
二、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1:老诗人 “文学年龄”的涵义 通常指 年 : 文学年龄” 通常指40年 代初以前已有重要作品发表者 九叶” “九叶”诗人 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 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 七月” “七月”派诗人 继续创作的诗人
《新华颂》(郭沫若) 新华颂》 郭沫若)
回答》 何其芳 《回答》
从什么地方吹来奇异的风, 从什么地方吹来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点惊恐。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点惊恐。 轻一点儿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勇敢的航行。 轻一点儿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勇敢的航行。 借着你的帮助, 借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浪涛中迷失了道路。 吹得我在浪!
一 九 四 九 年 十 月 一 日 ,
《我 想 念 我 的 祖 国 》 艾 青
《时间开始了》胡风 时间开始了》
五个乐章: 欢乐颂》《光荣颂》《青春曲》 》《光荣颂》《青春曲 五个乐章:《欢乐颂》《光荣颂》《青春曲》 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 》《又一个欢乐颂 《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
太 从 阳 在 东 方 徐 徐 上 升 别 , …… 告 暗 黑 和 们 我 此
全 礼 世 界 都 庆 贺 新 中 国 的 诞 生 ! , 壳 地 个 整 着 动 震 炮
下 面 星 激 荡 着 欢 呼 的 北 人 民 空 …… , 上 京 在 飘 扬 旗 红 五
中 国 人 民 走 进 胜 利 的 拱 门 , , 争 斗 的 年 一 百 了 历
一、十七年诗歌面临的文学传统及其选择
1、现代诗歌传统 、 ):强调自我意识 (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创作 ):强调自我意识, 模式。 模式。 ):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 ):强调诗歌哲思 (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 ):强调诗歌哲思, 的融合。 的融合。 2、诗的路向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