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7年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郭小川对诗歌形式作了多方面探索。:在诗歌体式上,博采众 家之长而不拘泥于一格,从早期的“楼梯式”到“民歌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甚至还大胆吸收元、明散曲入诗;还 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新辞赋体”。 • 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 • 1、战士与诗人的矛盾:战士以服从为天职,其诗歌只能成为 一个时代的传声筒,而作为诗人必须坚持其独立的思考,郭小 川大多的作品为战士的作品,但当战士的身份将其占据后,他 的良知仍保持着诗人的地方,其最重要的作品为《望星空》。 • 2、新辞赋体抒情方式上铺张雄浑,要求行行对齐,这种表现 形式强调句子的长度,句与句的对称与起兴。表面上可看到它 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联系,但实际上诗人偏离了古典诗歌的意境 与民歌的通俗易懂,他所追求的繁复更易由现代汉语体现。 • 3、艺术风格:雄浑豪放类,题材的选择是壮阔多姿的时代风 云艺术。想象大开大阖。雄浑有力和谐铿锵的节奏和旋律;绮 丽华美类独创新辞赋体。营造七彩的语言之宫,增强它的表现 力。 •
17年诗歌的泛政治化抒情模式
• 诗歌的泛政治化表现: • 1、取材倾向,新国家的诞生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需要与可 能,讴歌政党奋斗史成为当时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主流题材, 对红色历史的回顾就构成了诗歌最意识形态化的激情表达。 • 《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甘蔗林——青纱帐》 都为精心选择的地域物象赋予特定的意识形态内涵,连缀起 红色历史的链条,“大渡河的流水”,“南泥湾的撅头”, “积雪的祁连山头”,“延河水,宝塔山”,“杨家岭的红 旗”,“枣园的灯光”,“北方的青纱帐”等等。贺敬之, 郭小川对于革命历史不能不说是建立了一种极其诗意的表达 方式,高度的概括,凝练,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想象与夸 张。 • 他们的成功引起后人的群起模仿,形成一种经典的抒情模式, 在建国后广为流行,到文革时期更成了唯一的表达形式,单 调,空泛,缺乏个性。
• 17年诗歌的抒情风格与社会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表达 建国后的光明未来,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不允许抒 发个人感情。诗歌的乐观开朗的风格体现作家对历史 进步性的自信,诗歌格调带有了政治性,坚持乐观主 义精神,格调明,不允许存在含糊、朦胧。 • 17年诗歌反映了现实的某些本质,可以用“战歌”和 “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 等。 • 颂歌指当时出现的大量歌颂新中国、歌颂新时代歌颂 毛主席的诗歌作品。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 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 十分突出。 • 政治抒情诗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 17年诗歌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极端推崇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诗歌体式畸形 化。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美内 涵贫乏单一。


• • • •
与诗歌内涵上的浓重的泛政治化倾向相比,诗的 形式却表现出了相对的自由。 毛泽东早在1942年就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 术标准第二”的评介原则,轻视形式,为诗人们提 供了一个实验各种诗体的自由空间。当然此时对诗 体探索的热情并不排除他们努力实践多种形式以遮 蔽内容的单调与直白的刻意追求。 诗人们实践的诗歌体式: 民歌体、对话体,“信天游”体,自由体、 半自由体、半格律体、新辞赋体等 诗歌内容的单调与形式的多样化形成如此鲜明的 对比,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文学景观,它表明了中 国新诗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性。
• 2、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纵情讴歌。 • 好的抒情应是感物言志而情动于中的创造,正 如华滋华斯所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 然流露”。 • 这一时期诗歌的“感物”缺乏对事物与生活本 质的触摸与感受,“情动”亦放弃了对诗人自 己内心世界的真正把握与展开,而去呼应来自 外部世界的政治时尚。他们在“浮光掠影”式 的不断追逐新生活时根本无暇对它们进行个人 心灵化的审视,
• 3、意识形态色彩的言辞系统。 • 如革命、火热、人民、战士、时代、红旗、 斗争、前进、洪流等词汇,成为使用几率最高的诗歌 流行语言。 • 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象征体系,兴会和托物寓意,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里的“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 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然而其象征的过于直接而少于含 蓄,使得外意等同于内意,消散了诗歌的语言张力, 违背了诗歌意义结构的基本规律。 • 形成了新的诗歌语调风格,充满着虔诚、热忱、 激越,对一切表现内容都毫无例外地做激情澎湃的表 达。革命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是那样相得益彰地表 现着“革命”(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并为其笼罩上一 层梦幻般的理想色彩,由于诗人主体性的缺席和对主 流意识形态的迎合,越激情就越走向诗人初衷的反面, 过度诗意的表达最终变成了矫饰的伪抒情。
政治抒情诗的两面旗帜
•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往往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的 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这种评说和反应,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步的、统一的。 政治抒情诗在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 念叙说的结合。 •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 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多使用 “楼梯式”的组织方式,富有鼓动性。 • 当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政治抒情诗”,贺敬之和郭小川 则被认为是这一类型诗歌的主要写作者。 贺敬之诗歌主要表 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贺敬之 的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 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马雅可夫斯基)就被诗人以熟练 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 构成50年代诗坛主力的是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李季、蔡其矫、严辰等, • 他们来自解放区,具有充分的生活储备和情感准 备。他们大书特书的“人民性”意志情感切合其 时的政治化语境,并以其表现形式的民族化取向。 • 他们的诗歌虽然技巧都极为讲究也非常诗意,展 现出风格各异的艺术特征,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 些共同的构成元素,总是在表达同样缺失了个人 色彩的公共情感。 • 50年代的诗歌是民间话语与新国家意识形态的结 合,它以民间形式而负载刚刚从民间转化来的国 家权力话语。主导政治话语的限定,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实施,使得诗歌对生活的表现成为十分 困难的选择。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悲愁美学心理 现代诗歌传统:愤怒与反抗 当代诗歌传统:欢乐颂——战斗曲 当代诗歌艺术生态系谱: 创作主体构成:五代诗人 创作文本构成:民间诗歌 文人创作 旧体诗 现代主义
• 当代诗歌发展轨迹 • 1、建国初期(1949.10——1956)欢乐颂 • 2、1956—1966: • 主流: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 • 非主流:干预生活诗歌 • 3、文革时期:天安门诗歌—地下诗歌 • 4、新时期:主旋律诗歌 •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 • 艺wk.baidu.com本体复归—开放转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我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 诗歌经典抒情模式呈现出典型的政治化特 点,诗人主体独立意志思想弱化和服从权 威、皈依集体、崇拜英雄心理强化,导致 最个人化与心灵化的诗歌走上了泛政治化 的道路。取材倾向的主流时尚性,感物咏 志的浮光掠影式,诗歌流行语言和语调风 格的非个人化,诗歌内容单调性与形式多 样化形成的鲜明对比成为这一时期独特的 文学景观。泛政治化抒情模式在文革被推 向极致展示了全部的荒谬之后由朦胧诗划 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诗歌抒情方式两种: • 一、纯粹的政治抒情诗,以时代政治理念为指导, 以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姿态出现,以社会生活重大 政治问题为题材,强化宣泄那种深深烙印着时代阶 级集体特征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明显的 好恶感情,观念演绎形态。诗中的抒情形象—— “我”并非个体本真的我,而是人民阶级的象征。 以郭小川、贺敬之等为代表; • 二、生活抒情诗,在对生活场景的描摹与事件叙写 基础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诗人精神境界,抒发对 新生活的感激爱戴之情。以闻捷为代表。 • 诗坛三杰的创作实践,给社会主义时代的抒情 诗从内容到形式勾勒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轮廓,即 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两种体式,本质上都是政 治化抒情,共同恪守的准则是民族化大众化;而且, 同样是汲取民歌养分,却能写出不同的风情与境界, 足以表明诗歌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 贺敬之(1924--)是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40 年代就出版了诗集,但在诗歌艺术上真正获得突破性的成 就是在50年代以后。 • 他的诗可分为两类: • 1、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 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枣梳妆台》等。他的抒情 短诗,如1956年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创作的诗《回 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的《桂林山水歌》、《三 门峡歌》等,将直白的政治情怀融入到具体的意象描绘之 中去,用古典诗和民歌的语言写作特点来驾驭全诗,虽写 于大跃进时代,却显示了较长的艺术生命力,殊为难得。 这些抒情短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朴 实自然,感情深挚,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作为, 自有这一代人的成就;当然,也免不了这一代诗人的局限, 这显然受到其所处时代政治气候的影响。
第六章 颂歌与战歌
• 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基本状况, 它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它的主要教训。从 感性到理性认识十七年诗歌审美倾向的时 代特征。 • 当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和民歌体诗 歌的主要成就及其在当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分析他们的代表作。
• • • • • • • • •
• 诗人郭小川(1919——1976)。作为那个特定时 代抒情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既是战士又是诗人),又比同时代的诗人更复 杂、更深刻、更有才气。 • 他不像贺敬之把自我完全融化于中心意识形态的 简单认同里,也不像闻捷、李季倾心于书写别人 的故事。 • 他一方面努力想忠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感受,忠 实于诗,表现对人生矛盾冲突的苦恼;另一方面, 尽管有对于信仰与现实背离的困惑质疑,但他仍 然怀抱对主义的坚信,努力要与自己置身维护的 时代风尚相和解,渴望“写出自己全部的哲学”。
• •
甘蔗林--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阴,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