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
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诗歌这一体裁的发展情况。

2、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是颂歌。

3、讲解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以及文捷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师生探讨与具体的诗歌欣赏。

第一节诗歌创作概观
1、歌颂新中国、新生活,歌颂革命理想与人民英雄是此期诗歌的主旋律。

老诗人的新作。

2、基本的表现手法与新诗形式之探讨。

“大跃进”民歌之评价。

3、中青年诗人是诗歌界主力军。

一些重要的诗人。

青年诗人中的两大特点。

4、抒情诗、叙事诗之成就以及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之发掘与整理。

第二节贺敬之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人。

诗作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另一类是描绘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作品分析
贺敬之是一位谨慎的诗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时间里,他只有一本薄薄的《放歌集》。

谢冕称:“他总是迈着稳重的步子,扎扎实实地前进。

贺敬之很少败笔。

这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却也是一个轻易不拿起笔来的诗人。

当别人在那里放怀歌唱的时候,贺敬之在冷静地审视着、思索着。

他并不轻易歌唱,但总在酝酿着情感的电火雷鸣……贺敬之每写一首诗,大致上总是代表他实际水平的一首诗,而且往往地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首诗。

贺敬之相当稳定地保持了他的创造水平线……我们可以向贺敬之提出更高写作的要求,但却无法对他严肃的艺术操守加以责难。


1、创作目标明确。

他歌颂的对象是“用真情实感去歌颂光明事物——我的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

这一明确的创作目标,使他在创作心态和道路上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明显地具有稳健和自信的特点。

2、“代言人”角色。

贺敬之从来不以“个人”的身份抒情,他始终站在群体的立场上表达公共的情感。

他有强烈的“代言人”的角色认同,这一心态本身就具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保障。

……他确实是极少“失手”,他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一片赞美声中走过的诗人。

3、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是一个巨大的道德精神广场,是道德语词的狂欢节,它体现着时代追求的高尚而纯真的道德。

……为了道德理想成为观念统治,诗人强调浪漫主义的创造精神。

第三节郭小川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省丰宁县人。

“马铁丁”为笔名写作《思想杂谈》。

1955-1956年,创作了以《致青年公民》为题的组诗,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1956-1965年,先后出版了九本诗集。

二、诗歌成就
与贺敬之一样,郭小川有着延安一代青年共有或特有的个人履历和精神向往,有着单一向度的理想主义情怀。

P135孟繁华,P264-267教材。

三、“突围”的欲望与矛盾的文本
但郭小川也与贺敬之不同,贺敬之的政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合二而一的,他的内心没有矛盾和冲突,诗人的创作完全是为了体现他对现实中心话语的理解,竭尽全力地去阐释并维护它。

而在这一点上,郭小川似乎就不“那么坚定”,他一度表示出了自己的犹疑、矛盾、彷徨甚至是“写不下去”的苦恼。

尽管他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

我自己,将永远不会把这一点遗忘,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我动起笔来,那就是由于这种信念催动了我的心血。

”但郭小川的这一表述被事实证明是存有疑问的。

就在他作了上述表达之后他接着指出: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就因为这个原故,在我写了一些那样的东西之后,这许许多多的念头常常苦恼着我,有时真理放弃这个工作,去作自己还能够作的事情。

实在的,我是越来越感到不满足了,写不下去了,非得探寻新的出路不可了。

(《向困难进军》)郭小川的这番倾诉并非姿态,就在他袒露对“新颖而独特的东西”情有独钟的时
候,他已经写出了诸如《致大海》、《山中》、《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等作品。

这些作品与他自己的《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样高唱时代主旋律的作品相比,在情感和倾向上多少显示出了诗人的“暧昧性”。

他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诉说了他自己,而且在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的时代,他表露了他的“心将不免忧伤”等不合时宜的想法。

《致大海》P137;
《白雪的赞歌》分析见P138-141;
两年后,写出那首尽人皆知的《望星空》,P141-143孟。

郭小川现象中的独特景观:一方面他惟恐落后于时代,有辱自己的历史和时代使命,因此他必须努力在主旋律的高音区捕捉并突现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他对“作者的创见”又有深刻的觉醒,对“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有特别的警觉。

60、70年代,郭小川有意识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话语回归。

《厦门风姿》、《林区小唱》、“新边塞诗”等。

《厦门风姿》,四易其稿,反映了他创作上的谨慎态度。

他的抒情才华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他的一些概念化的理性原则。

这是一首60年代最出色的抒情作品,因此也更典型地反映出了郭小川“受挫”后重返起点的心态特征。

1、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
50年代采用当时流行的“楼梯式”;稍后《白雪的赞歌》等叙事诗采用了当时常见的“半自由体”,后来《将军三部曲》等又出现较大的变化,更多借鉴了传统散曲小令节奏明快的特点;60年代初《林区三唱》等,在散曲小令基础上吸收了民歌中比兴手法,开始显示出诗人独特风格的雏形。

其标志是1962年3月至6月创作的《甘蔗林—青纱帐》,是诗人艺术成熟的代表性作品。

2、“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
诗人选取“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既具有南北特征又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感物言志,将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恣意铺陈,竭力渲染,大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形式,集短句为长句,强调段与段、行与行之间的对称,使作品形成了排列上的均齐和音韵上的严整。

作品浩荡的气势与诗人热烈的诗情相适应,表现出郭小川诗歌雄浑壮美的艺术风格。

这种在“半自由体”基础上融合古典辞赋特点的诗体,正适合郭小川诗歌既长于思辩,又总是充满浓烈感情的表现特点。

第四节闻捷的诗
一、生平与创作
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县人。

短诗集《天山牧歌》,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二、作品分析
短诗集《天山牧歌》,初版于1956年,诗集中《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为人们最为称道的两组爱情诗。

1、作品以“牧歌”的形式来表现“颂歌”的主题。

以一个汉族诗人的眼光来发现奇彩瑰丽的边疆风情,取得了一种出奇制胜的效果。

(音乐方面如被誉为“西部歌王”王洛滨的歌曲,“大坂城的姑娘”译误,里面的歌词“带着你的妹妹”,其实是“带着你的嫁妆”。


异族风情与政治观念的融合,产生了《天山牧歌》最大的特色是既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力扬在《谈闻捷的诗歌创作》(《人民文学》1956年2月号)里评说:“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和劳动紧紧地相结合着的爱情;是服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标准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


《舞会结束以后》,琴师和鼓手追求失败,而阿尔西到发电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种瓜姑娘》,枣尔汗姑娘拒绝求爱者的理由,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服上少着一颗奖章”。

《金色的麦田》,巴拉汗姑娘与情人相约的婚期,是“等我成了青年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

有人认为落入庸俗社会学的窠臼,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处理为“奖章加爱情”的简单公式。

2、从艺术上看,摄取具有浓厚生活情趣的恋爱场景,描摹情人间曲折微妙的内心活动。

《苹果树下》,那对恋人间的朦胧情愫和心理变化,就在一种象征性的劳动生活的情景中,获得了巧妙传神的表现:小伙子从春天追到夏天,又从夏天追到秋天;在春天,“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到了秋天,姑娘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她对小伙子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苹果的成熟与爱情的发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翻开这部诗集,一幅幅明丽动人的民俗风情画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这里有维吾尔族的婚仪,有哈萨克青年恋爱游戏“姑娘追”,也有伊斯兰传统的“尔得节”等。

《复仇的火焰》,是“诗体小说”,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扛鼎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