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李清照爱国的故事
简介李清照
简介李清照当人们翻阅中国文学史时,可以发现,她的名字是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伟大诗人并列在一起的。
她就是宋代著名女文学家李清照。
我是十分喜欢李清照的,因为酷爱悲剧的我真得很陶醉于她那些凄美悲凉的婉约清词。
而读完这本《李清照》传后,我对这位伟大的女性又多了份敬意,多了些怜惜,多了点感动。
所以,在此我对李清照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她的爱国主义情怀、顶风傲雪的气节和超前的女权意识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从原书中摘抄整理而得)。
希望能增进大家对这位词坛奇葩的了解。
(一)词坛绽秀,流芳千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能够跻身文学殿堂并取得一定创作成就的女文学家屈指可数。
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收中国古代文学家八百余人,其中女文学家仅20人。
这20 人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只有蔡文姬、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秋瑾等十几人。
如果把这一支人数不多的女作家队伍比作一簇艳美鲜花的话,那么,李清照可谓是最令人瞩目的一枝奇葩。
借用李清照的词句来概括,那就是“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咏桂》)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她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诗、词、文、赋等领域,她都表现出了不凡的创作才华。
特别是在婉约词的发展史上,李清照继李煜、柳永、秦观等之后,把婉约词的创作水平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她以独到的艺术功力,在闺情词中成功地塑造了“思妇”的典型形象,真正唱出了“闺情绝调”;她创造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独特艺术风格,变前人的俚而鄙为自己的俚而雅,使浅俗之语在词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她创造的“易安体”,为词苑增加了活力,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她不仅在词的创作实践中独树一帜,在词学理论方面也有独到建树。
李清照所作的《词论》是她在青州时总结词的创作规律后写下的一篇词学理论文章。
她通过论述诗与词的区别,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她呼吁作词者要尊重词的创作规律,维护词的特性。
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此文第一个为诗词立下了严分艺术畛域的界碑。
千古才女李清照爱国的历史故事
千古才⼥李清照爱国的历史故事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词⼈,有“千古第⼀才⼥”之称,她的很多⽂学创作都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语⾔亲清丽,⾃成⼀格。
她的⼈⽣经历也⾼低起伏,⼩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李清照爱国的故事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崛起了⼀个游牧民族。
⾦⼈⼀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苑,还掠⾛了徽、钦⼆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页。
李清照在⼭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家⼈开始过漂泊⽆定的⽣活。
南渡第⼆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了⼀件国耻⼜蒙家羞的事。
⼀天深夜,城⾥发⽣叛乱,⾝为地⽅长官的赵明诚不是⾝先⼠卒指挥戡乱,⽽是偷偷⽤绳⼦缒城逃⾛。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节⼤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羞愧。
赵被撤职后夫妇⼆⼈继续沿长江⽽上向江西⽅向流亡,⼀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之和。
当⾏⾄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兵败⾃刎之处,不觉⼼潮起伏,⾯对浩浩江⾯,吟下了这⾸千古绝唱: ⽣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后听着这⼀字⼀句的⾦⽯之声,⾯有愧⾊,⼼中泛起深深的⾃责。
1129年8⽉,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就有⾦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的那条⼩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路逃下去,⼀直飘泊到海上,⼜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孤寡妇⼈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向,⾃⼰雇船、求⼈、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搜集的书籍⽂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前有托,这些⽂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且《⾦⽯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个想法就是这些⽂物在战⽕中靠她个⼈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历史故事集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历史故事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关宋代李清照的故事吧。
女词人李清照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听到金兵打来,才手忙脚乱带了五六名亲信太监,骑上马,一口气狂奔到江边,找到一只小船,连夜渡江。
金兵在扬州大肆烧杀抢掠,最后放火把扬州烧成一片焦土,才满载掠夺到的财宝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
金太宗见南宋王朝腐败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
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
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洋过海逃到温州。
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
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
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
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
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
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
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
爱国精神的李清照事迹作文小学
爱国精神的李清照事迹作文小学
李清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不仅仅是一位诗人,她更是一位爱国英雄。
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坏无能,自毁长城。
许多壮士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宽思、冷冷清清”的晚年,她弹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走激起李清照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偶,使李清照的希望彻底成为了幻影。
在那种离乱的年代,悲愤欲绝的她写下了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这首诗映证了她的一生,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她并没有退缩而丢下国家置之不顾,而是忍辱奋起,动员有更多的人能像项羽一样宁死不屈,保卫国家。
然而对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的愤恨,再加上多年的背井离乡,以及她对丈夫的思念,让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她的心已经残碎不堪了,最后只能寂寞地死在江南。
清照呀,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优秀17篇)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优秀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优秀17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思路和观点表达能力。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一、引言李清照,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被后人传颂至今。
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她的才华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详细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她对后世的影响。
二、李清照的生平1.早期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世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早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2.中年遭遇:然而,李清照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年时,她遭遇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她的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时弃城而逃,使得李清照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创作,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
3.晚年岁月: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更加艰难。
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财产和珍藏的书籍大部分散失。
然而,她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继续进行诗词创作,并整理丈夫赵明诚的遗作。
三、李清照的创作历程1.初期作品:李清照的初期作品多描写少女生活,清新脱俗,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中期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李清照的作品逐渐转向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探索。
她的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3.晚期作品:在战乱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她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四、李清照的影响1.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她的词牌、韵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女性意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她的女性意识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她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3.爱国情怀: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的爱国情怀。
她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
李清照的精彩故事
李清照的精彩故事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李清照的精彩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赌神”李清照谁会想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个赌神。
北宋灭亡,逃难下船后的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赌它一把再说;她发明了一项赌博游戏,还记载给后人看。
宋朝的禁赌刑罚严厉,她怎么赌呢?李清照对赌博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赌神”李清照她写过一篇《打马图序》,“打马”就是一种赌博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李清照一开篇就教训人说:你们赌博为啥就不能像我一样精通呢?其实赌博没什么窍门,找到抢先的办法就行了,所以只有专心致志地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也。
她还得意洋洋地宣称:我这人没啥别的嗜好,就是天性喜欢赌博。
凡是赌博,我就沉迷其中,一到赌桌上就饭也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不分白天晚上地赌。
而且,我赌了一辈子,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赌,不论赌多赌少,从来就没输过,赢的钱哗啦哗啦争着往我腰包里赶,挡都挡不住。
其实,宋代的赌博跟今天差不太远。
比如说,有钱人可以玩赌球。
宋代有一种体育游戏叫蹴鞠,规则类似于今天的足球。
除了赌球,还有赌棋。
下棋是不管身份,不管有钱没钱都可以来,是最雅俗共赏的赌博。
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到北方去的时候,慌慌张张居然还没忘了带上象棋。
李清照也说“大小象戏、弈棋”都是赌博的游戏,可惜的是,下棋只能两个人玩,不够刺激,所以李清照不怎么喜欢。
最下里巴人的赌博大概就是扔骰子了。
扔骰子是规矩最少、输赢见效最快的一种赌博,所以,流传也最广。
当然,除了常见的这几种,赌博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斗鸡啊、斗蛐蛐儿啊,等等。
李清照在她的文章中列了二十多种赌博游戏方式,不过在这二十多种五花八门的赌博中,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她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她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对手——整个一赌博界的“东方不败”。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作者:任庆玲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6期内容摘要:李清照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更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女作家。
李清照的词中有婉约柔细的一面,而她的诗作之中则更多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与其家庭环境和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李清照诗爱国情怀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母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
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洛阳名园记》等著作传世。
母亲王氏,也能诗会文。
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李清照不但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华,而且继承了其父耿介忠直、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
李清照少女时期所作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是她所写政治诗的最初成就。
在这两首诗中,对于大唐的兴衰之由,她公正地归结为朝政腐败、奸佞得志。
第一首诗中她首先指出唐玄宗晚年的荒淫腐朽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
“五十年功如电扫”,高度概括了李隆基盛极而衰的一生。
诗作接着又指出战乱的平定固然是由于郭子仪,李光弼的战功,但人心的向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二首则侧重于批判唐肃宗信任张后和宦官李辅国,致使玄宗父子之间更增猜忌和隔阂,而忠于玄宗的高力士也遭流放。
诗中指出,“西蜀万里尚能返,南内一闭何时开”。
战乱可以平息,流亡者可以回来,但若为外戚宦官所左右,君臣父子也难免兵戈相见,对人民的祸患就更不用说了。
两诗的结句分别指出一国之君一不可荒淫腐化,二不能宠信宦官小人,并以此来作为对宋朝统治者的鉴戒。
当时宋徽宗宠信奸臣蔡京、童贯,追求享受,不问政事,群臣又互相排挤,新旧党争激烈,李清照耳闻目睹这种种事实,预感到民族危亡的风雨即将到来,于是以借古讽今之笔赋写了此诗,向徽宗提出劝谏——“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同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的忠臣良将,表达了女诗人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对国家的关切。
十八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喜结良缘。
赵、李二家虽有亲姻关系,政治上却分属“新”、“旧”两党。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概括300字
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4篇)第一篇: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是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李清照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里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
她和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一样,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
个性鲜明的李清照,与一般女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她的《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
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若论雄强,自然当属那首脍炙人口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下 了《 咏史 》 一诗 : 两汉 本继 绍 , “ 新 室 如 赘 疣 。所 以嵇 中散 , 死 薄 于 殷 周 。” 这首 五言 绝 句 , 古 喻今 , 以
言简意赅。 综 上 所 述 ,我 们 可 以看 出 李 清 照 的 确 是 一 位 具 有远 见 卓 识 和 强 烈 的 爱 国情 怀 的作 家 。她 诗 中 所 表 现 的对 社 会 时 事 的 干 预 和 对
重 大 政 治 问题 的 深 切 关 注 ,都 充
俗 同流 合 污 的 高 贵 品质 。 南 渡 以后 , 着 金 兵 的 入 侵 , 随 李 清 照 从 一 个 社 会 上 层 的 贵 妇 人 沦 为 民 间 嫠 妇 。 国 破 家 亡 夫 死 的 惨 祸 , 沛 流 离 的 流 亡 生 活 , 加 颠 再 上 目睹 了祖 国山河 的破碎 和广大
人 民悲惨 的命运 ,更 是加深 了她 对 异 族 入 侵 者 的 仇 恨 和 对 腐 朽 统 治者的愤慨 , 时的李清 照 , 此 已将 自 己与 祖 国 的 命 运 紧 紧 地 牵 系 在 了一起 ,这 就使得她后 期作 品中 的爱国情怀较之早期更为强烈。
讽 , 现 了 她 正 直 、 洁 , 与 世 表 纯 不
得志 。第 一首诗 中她 首先指 H 唐 {
玄 宗 晚 年 的 荒 淫 腐 朽 是 导 致 安 史 之 乱 的 主要 原 因 。“ 十 年 功 如 电 五 扫 ” 高 度 概 括 了李 隆 基 盛 极 而 衰 , 的 一 生 。诗 作 接 着 又 指 出 战 乱 的 平 定 固然 是 由 于 郭 子 仪 ,李 光 弼 的 战 功 ,但 人 心 的 向 背 也 是 一 个 不 可 忽 视 的 因 素 。第 二 首 则 侧 重
和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试论李清照的爱国情结
黄, 类杨 氏五家之队 。珊珊佩 响 ,
方惊玉蹬之 敲 ; 落落星罗 , 忽见连 钱之碎 。 打马将 要“ ” 明以赏罚 , 核 其殿 最。 运指麾尽方寸之 中 , 决胜
负 于 几 微 之 外 。 ” 马 将 要 “ 图 打 将
又 丰富的想象 。作者创造 出虚无
这首词具有 阔大而又豪迈 的
群 想 象 成 为 挂 满 篷 帆 的 航 船 。 作
暮 ”的困苦境地 ,然后像 鹏鸟一
样 , 礴 九天 , 者驾一 叶扁 舟 , 磅 或 乘风破浪 , 向理想 中的仙境 。 驶 词 风豪迈 奔放 , 近似 苏轼 、 弃疾 。 辛 黄 了翁在《 家园词选》 中说这 首词 “ 无一毫钗粉 气 , 自是北宋风格 ” 。
的放浪姿肆 ,又具 有杜甫 的沉郁
顿挫 。
李清照能诗 。 虽不是诗人 , 她
封建 时代 ,妇女在各 方面都
处 于 无 权 的 地 位 , 宋 以 来 , 学 北 道
但偶有吟诵 , 即为绝唱 。 其诗作 留 存不 多 , 部分 篇章感时咏史 , 情辞
慷 慨 ,激 昂雄 健 ,与 她 的词 风 迥
鹏正举。风休 住,蓬舟吹取 三 山
去。
这首《 渔家傲 》 通过 浪漫主义 的幻想 , 借助 于梦境的描述 , 创造
出 一 个 神 话 世 界 ,充 分 反 映 出 作 者 的 生 活 热 情 、对 自 由 的 向 往 和
进发 。 以 目空一切 、 诗 悲壮 高歌作 结 , 如晨钟 暮鼓 , 聋发聩 , 有 振 震
家 们 又 大力 提 倡 礼 教 以束 缚 女
性 。 李 清 照 是 一 个 有 理 想 、 抱 但 有
异 。 上枢 密韩公 、 《 工部 尚书胡公 》 是 一首整齐 的五七言相结合 的古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_历史故事5篇,欢迎阅读分享。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1《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
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2《柳如是》——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柳如是,女诗人,秦淮八艳之首,后嫁给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着的大官僚钱谦益。
她一生中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她的才学。
而是她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反清复明的大志。
对于国家大事,这不仅仅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性很少过问的事情,而柳如是则不然,以一个儿女之身,特别是以一个饱受人世炎凉的女流之辈,偏偏要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以扶持大明社稷为志向,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
崇祯17初年李自成兵逼京畿,清兵铁骑频频叩关,明军屡战屡败,面对局势危急,柳如是心急如焚,2月春寒料峭,柳如是与钱谦益同游京口,当年梁红玉协助韩世忠擂鼓击退金兵的情景如在眼前,柳如是欲效仿梁红玉而不能,不禁恨恨不已。
李清照的小故事
李清照的小故事一天,李清照正在院子里散步。
忽然看见几只蜜蜂围着一朵花转来转去,好像很喜欢这朵花似的。
于是,便想上前捉住它们。
可是还没等走到跟前呢,那些小精灵却飞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候,她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儿:怎么我刚要伸手去抓,它们就跑开了?难道它们怕我吗?带着疑问,她又仔细地观察起来……突然间,她发现原本光秃秃的树枝上长出了嫩绿色的叶芽!这让她惊奇万分,心中暗暗思忖:莫非春天已经悄悄降临大地了吗?她兴奋极了,急忙奔回屋内拿笔墨纸砚,写下了《如梦令》:她知道自己该为国家效力了,但由于丈夫赵明诚身体不太好,所以并未随军北伐。
后来,金兵入侵,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南渡避乱。
在逃亡途中,她曾路过杭州,当时她听闻官员们都争相购买西湖美景,而且游客也络绎不绝,因此她认定这个地方必将成为繁华之地。
果真,她猜测的完全正确。
在杭州期间,她结识了两位朋友——张汝舟和赵明诚的学生张耒。
他俩热情邀请她与其同游西湖。
李清照欣然答应。
谁料到,张汝舟竟趁机向她索取钱财。
李清照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斥责他忘恩负义、贪图富贵。
从此,二人断交。
“人比黄花瘦”说的就是李清照吧!晚年的李清照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虽然她饱尝世态炎凉,历尽千辛万苦,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爱国信念,保留着高尚的民族气节。
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文化事业,最终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誓言;她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和浓烈的乡愁;她用自己的诗词记录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抒发了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她用自己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备受压迫的境况,控诉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脍炙人口的佳句描绘的就是李清照的闺怨。
她的词多数是通过描述少女或少妇的生活琐事及闺中怀人之作,表现了自己的寂寞和青春易逝的感伤,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清新明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歌风味。
敢爱敢恨李清照的故事
敢爱敢恨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一代词宗。
她的词作脍炙人口,冠绝千古,如一颗耀眼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而李清照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名女子,也以她独立、自强的人格,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千古女子的典范。
身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却写出了张扬着男子之气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字里行间洋溢着巾帼气节,爱国风采。
李清照之所以写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于南宋朝廷软弱求存的投降主义的不满,还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有关。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预谋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
赵明诚的部下李谟,得到了王亦要叛乱的消息,马上报告了赵明诚。
说来也巧,这时的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
赵明诚认为自己不再是江宁知府,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
李谟对赵明诚的“不作为”也没有办法。
李谟当晚果断地处置了叛乱,击败叛军。
天亮后,李谟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战况,结果发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长官,趁天黑偷偷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事后,赵明诚被撤职。
李清照虽为一介女子,却非常有气节,她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
她是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国难当头之时建功立业啊。
赵明诚被撤职后,二人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
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便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不禁心潮难平,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句则是着意讥讽自己丈夫的胆小怕事。
赵明诚听着这铿锵有力的诗句,羞愧无比,甚是自责。
面对第二次婚姻的不幸,李清照坚决唾弃了张汝州,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男子气概。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
第一次是在十八岁与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成就了二十八年的美满姻缘,也成为羡煞众人的一段佳话。
第二次的婚姻十分短暂,在赵明诚死去三年后的1132年,四十九岁的李清照再嫁张汝州。
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李清照,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着她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她对祖国的依恋,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她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她对国家的热爱。
例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段文字虽然形容的是个人的情感,但其中蕴含着对国家家园的眷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感受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她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李清照的诗词中还体现了她对祖国的忠诚。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雁?”这句诗中的“云中谁寄雁”可以理解为李清照对祖国的思念。
无论身在何处,她始终将国家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和敬仰之情。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还透露出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句诗中的“雨疏风骤”可以理解为国家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困难。
她在诗中表达了她对国家现状的关切和担忧,同时也抒发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期待与祈盼。
李清照的诗词中还表现了她对国家命运的祈福。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段文字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理解为她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她以个人的情感来祝福国家,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的美好祈愿。
总而言之,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她以细腻的情感和真挚的热爱描绘了她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无论是对国家的担忧抑或是对国家的期许,她的诗词都显示出她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祈盼。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将激励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国名人伟人的事迹五篇900字左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决心。这两句说,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能长生不老呢?死要死的有价值,要把自己的赤胆忠心留下来,让他载入史册,光照千秋,这是广为传颂的名句,数百年来,曾鼓舞了不少英雄志士舍生取义。诗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他的行动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一样,永垂千古!文天祥永久不会低下他挺昂的头颅,漫长的囚禁生涯,更加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更加坚决了他的爱国正义!
共醉一场绝美的酒宴。崇敬李清照,为她的词而醉。初始李清照,是那首《如பைடு நூலகம்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小时候的李清照,是无忧无虑的,正如辛弃疾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九百年前的乱世竟转变了她的一切。九百多年前,她被迫背井离乡,此时,她已年近中年。正如她所说:“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时我能想象到的是一位疲乏不堪的中年妇女,有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国破人亡的悲楚。李清照对花自是品尝到了透骨透心,酿出了“花光月影宜相照,随便杯盘虽草草”的壮美,酿出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故事:李清照爱国的故事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
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
历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
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
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
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城里
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
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
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
赵被撤职
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
失往昔的鱼水之和。
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
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个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
深深的自责。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
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
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他从建康出逃,
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
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
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
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
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
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
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
3月又到越州。
这期间,她寄存有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
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
破墙盗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
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
就按封建社会的观点,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
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
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呢?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更又仿佛听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凉的歌声。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
这使我们想起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
她这时是《诗经》的《黍离》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
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
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
因为
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
我们如果参
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金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
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
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
大臣韩肖胄见状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
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
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
她
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
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
关心国事。
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在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
议论这些事啊。
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脱衣已
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
句话:“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
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
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时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
李
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临风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
十四州。
《题八咏楼》
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
倒像
一个急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
那一年我到金华特
地去凭吊这座名楼。
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
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