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青年教师成为了教育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与成长的喜悦和希望相伴而生的是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困境分析1.学历和经验不足相对于在大学和研究院校工作的教师,很多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学历和经验都较为不足。
他们可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甚至没有过工作经验。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教学、科研和教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缺乏实际的经验和应对能力。
2.教学资源匮乏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教学条件不够优越。
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难以有效地展开教学。
3.职称评定难度大在很多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难度较大。
由于学历和经验的不足,以及教学科研条件的限制,很多青年教师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职称评定的条件,这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教学负荷重在一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负荷比较重,需要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
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科研和个人发展,影响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职业发展。
5.职业发展困境相对于在大学和研究院校工作的教师,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这导致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动力和积极性。
二、对策建议1.加强培训和指导为了帮助青年教师顺利成长,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导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定期的指导和帮助。
3.优化职称评定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优化职称评定机制,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不仅仅是学历和科研成果,还可以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因素。
这有助于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4.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高职院校可以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为青年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任务和工作时间。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的主要问题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教师具备的是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培训,导致他们在面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时难以胜任。
2.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教师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很少有教师能够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教学,缺乏师徒传授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
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
2.建立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3.鼓励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可以鼓励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培养、建立实践基地和鼓励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及对策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
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资源的不足以及师资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往往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规划。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缺乏实际职业规划,导致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和职业发展不畅的问题。
针对这一困境,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等活动,提前接触行业,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资源的不足高职院校通常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实验室设备落后、教材教辅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解决这一困境,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完善教学条件。
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吸引企业资源进入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三、师资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校应该注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吸引业内优秀人才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境,但只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这些困境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期待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教育体系。
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问题一:师资不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对于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师资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现实中很多职业教育学校面临人员不足的困扰,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学校更是如此。
对策一:加强师资培养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
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对师范院校在职业教育方向的招生计划,培养更多的职业教育师资。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已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问题二: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部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执教的课程不匹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同时,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对策二:优化师资结构为了解决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
首先,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建立起严格的师资选拔机制,确保教师的专业背景与所执教的课程相匹配。
其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和企业实习,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最后,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问题三:教师待遇不高目前,一些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这导致一些有能力的教师选择离开职业教育领域,从而进一步加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问题。
对策三:提高教师待遇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可以增加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奖励和补贴,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其次,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概要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概要一、问题分析1.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和科研能力也存在欠缺。
常规的聘用方式和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新任教师的招聘质量低,而较高水平的老教师因各种原因难以留校。
2. 激励机制存在不足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舞台和资源,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教学和科研水平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也无法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3. 学科建设和师资配备不匹配在高职院校中,学科建设规划和教师招聘往往脱节,招聘岗位与学科需要不匹配,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进建议1. 高质量聘用教师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对于教师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尤其是注重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建立科学的聘任标准,选拔高质量的教师加入到校内。
2. 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加强课堂和校外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让教师更加熟悉产业需求,加强和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3. 理顺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教学、科研、实践成果进行评定和晋升,充分肯定教师的奉献和贡献,激励教师更加积极的工作。
4. 精细化学科建设和师资配备管理高职院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逐渐实现学科合理发展和师资队伍逐步强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师配比,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针对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重视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聘用、晋升和激励机制,将学科建设和师资配备精细化管理,形成高层次的教师奖励和评价体系,促进师资队伍的快速提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困境及突破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困境及突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通过突破和改进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实现困境:1. 教学资源不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方面,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水平不高,很难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师资力量不足,高水平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 实践环节不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学校在实践环节方面存在着不足。
由于实践环节的不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了他们未来就业和发展。
3. 教育理念和体制不合理: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理念和体制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很难与时俱进,导致培养目标的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
学校的管理体制也需要改革,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突破之路:1. 加大投入,提高教学资源水平: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学资源的水平。
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高职教育工作中。
2.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际操作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困境存在,需要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育体制,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只有不断突破困境,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概要5篇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概要5篇第一篇: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概要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摘要]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其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师资水平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职院校优化师资队伍的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水平提高一、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状况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的优劣,其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师资水平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1.学历偏低是高职院校师资存在的共同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
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师资力量如何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掌握本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向,而且要具有随时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与前几年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
同时注重引进高学历教师,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
尽管如此,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仍然偏低、稳定性较差。
据资料统计,全国五省30余所高职高专的师资现状调查如下: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少,仅占教师总数的7.28%,这个数据距教育部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且,许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并不安心在高职院校工作。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及对策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面临就业和发展的困难;二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真实岗位需求不相符,导致就业率偏低;三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落后性,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所学知识已经过时,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
为了改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是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培养更具专业素养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调整课程设置,根据行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最后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困境,加强高职院校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把握与反馈,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样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困境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模糊、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向不明确等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盲目跟风,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
这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无法有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重复冗余和脱离社会需求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一些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过于模糊,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深入了解,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为了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模糊不清的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明确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导向和发展方向;调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设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既关系到个人
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如
经验不足、教学压力大、学术压力大等。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成长,本文提出了一些
对策,包括鼓励实践与创新、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学环境等。
二、青年教师的成长困境
1.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刚刚进入高职院校,对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不熟悉学校的
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压力大:高职院校的课程繁多,青年教师需要备课、上课、评分等工作,面对
这些繁重任务常常感到压力山大。
3.学术压力大: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术水平,进行科研工作,但由于经验不足和
时间有限,往往难以顾及。
三、对策
1.鼓励实践与创新:高职院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实践活动,如实习指导、学生创
新实践等,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让青年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加
实践经验。
学校也应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加强师资培训: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的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
学校可以邀请资深教师和专家进行经验分享
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3.优化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方便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
学校也应注重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教材、教辅材料和教学设备等,帮
助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师资结构失衡:高职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师资结构失衡,即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为专任教师,尤其在特殊课程及高技术型专业上缺乏特聘高级教师,而大量普通教师面临知识技能及教育理念的过时,学历较低的现象。
2、师资素质不高:高职院校大部分师资是中等职业技术教师,其学历以高职(大专)以下水平为主,很少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教育观念和教学素质还有待提高。
3、师资缺乏:现行人事制度以教师编制为主,教师普遍存在经验缺乏、技能不足,而且缺乏综合性、兼职性老师,无法满足其多变的教学需求。
4、师资流动性大:传统的人事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一方面存在诱导外出谋生的现象,另一方面更多的高职专业师资队伍因收入不足而流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对策。
1、改变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师编制形式,重视特聘高级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支持师资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学历晋升计划,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通过进修与培训,促进教师技能更新及教育理念的改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一些现状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解决。
一、现状分析1. 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培养模式不够灵活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较为固化,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教学资源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条件有限,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环境比较差。
这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4. 教师培训不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教师培训不足,目前教师培训机构不够完善,培训方式也较为单一、落后。
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策建议1.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优化“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结构,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增加实践环节的培养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和渠道,提高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师培养结构,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涌入这个领域。
与此他们也面临着一系列成长困境,影响着他们的教学工作和职业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面临的成长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长困境分析1. 缺乏实践经验许多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走出校门,缺乏教学实践经验。
他们可能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困难,无法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2. 缺乏专业能力部分青年教师可能专业能力不够,无法胜任一些特殊的教学工作。
特别是在应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时,他们难以有效解决。
3. 缺乏教学资源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可能有限,青年教师难以获得充分支持和帮助。
这使得他们在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
4. 工作压力大青年教师在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还要应对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
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任务的压力让他们难以喘息。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培训和实践高职院校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提升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交流等形式,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提供资源支持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如专业书籍、教学设备等。
并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发展机会。
3. 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可以建立青年教师交流平台,让他们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4. 给予关怀和指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5. 激励和培养潜力学校可以通过评优奖励等方式,激励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也可以通过培训计划等形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引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依然面临诸多现状和问题,亟待采取有效对策来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一、现状分析:1. 教师数量不足: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2. 教师素质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学科深度和广度,教学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专业技能要求的发展。
3. 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部分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与行业的直接联系和切身体验,不能充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要求。
4. 人才流失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出现人才流失现象,一些优秀教师离职或选择其他行业,导致师资队伍质量下降。
二、问题分析:1. 制度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2. 培养问题: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影响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3. 学历问题:部分学校在招聘教师时过分看重学历背景,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和能力,使得师资队伍中学历水平不均。
4. 培养和使用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未能做好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工作,无法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安排岗位和任务,造成师资浪费。
三、对策建议:1. 完善选拔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教师选聘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选拔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
2. 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支持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 加强实践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中,提升教学实效。
4. 优化教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型”教师方面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困境和路径探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教师素质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企业技术人员,他们虽然在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却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背景,因此很难胜任“工匠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2. 教学理念滞后高职院校由于传统的技术性教学,很多教师固守“讲授”模式,缺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3. 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后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施滞后,不能满足“工匠型”教师培养的需要。
这给教师培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 强化教师培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为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工匠型”教师的角色。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更新设备设施,提高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为“工匠型”教师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型”教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相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工匠型”教师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高职院校是为培养社会需求急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设立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机构。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力量,而高职院校的“工匠型”教师培养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探略。
一、困境1.培养方式陈旧。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上,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队伍结构主要是老师为主,缺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
这就导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实用、有效的培养。
3.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主要以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为重,而对实践能力的评价较少。
这就导致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缺乏积极性。
二、路径探略1.培养方式创新。
高职院校应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实际工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的能力。
还应建立行业合作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引进具有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完善。
还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3.建立全面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充分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同时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教师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面临一些困境,需要通过创新培养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全面评价机制来解决这些困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些困境,包括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困境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教师有所促进。
困境分析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专业不对口等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终身制度较为完善,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造成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培养方式单一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方式通常以传统的教学经验传承为主。
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路径探讨提升教师学历层次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
在招聘和晋升方面,对具有高学历的教师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
建设教师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开设教学方法培训课程等。
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更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工作。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机制,对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推行多元化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制教学、实践教学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符合“工匠型”教师的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项目,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教师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工匠型”教师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道。
一、困境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多,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工匠型”教师相对较少。
这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理论浮泛,实践薄弱。
这种情况使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掌握工匠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3. 专业建设滞后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滞后,无法与产业发展同步,教学资源跟不上市场需求,这给“工匠型”教师培养带来了困难。
4. 学生就业压力大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一方面是由于就业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专业技能与实际用工需求不匹配。
这对教师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路径探略1. 推进“工匠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工匠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通过引进工业企业技术人员、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等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
2. 突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技术。
3. 优化专业设置要针对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确保教学资源与市场需求同步。
引进新的专业,适时取消、整合过时的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工匠型”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引导教师走出课堂,参与产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需要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来引领学生,但目前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的培养存在着一些困境,需要探索应对路径。
一、培养困境
1. 教师自身素质不足。
存在一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不精,对教学工作不够热情投入,缺乏对创新性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2. 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灌输式教育过多,培养出的教师带有浓厚的学科特色,却缺乏全面发展。
3. 教学资源匮乏。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队伍中其他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偏少,在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应对路径
1. 加强师德师范教育。
要让教师明确职业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增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价值取向。
2. 建立全面的高职教师培养机制。
为培养“工匠型”教师制定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和考核机制,组织定期专业技能评估和优秀教师评选。
3.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通过招聘优秀教师和引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同时引入别的行业的教育经验和成果。
4. 加强国际化教育思想引导。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注重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教育培养。
总之,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面临一些难题,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方法手段和理论创新,是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对策一、现状分析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职业技能、具备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教师。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1.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多。
由于双师型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和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这要求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成本比较高,因此很多教师并不愿意参与这种培养。
2. 教育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育体制和制度相对不够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支持。
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制度也还不够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
3. 职业教育与理论教育融合不够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这要求职业教育和理论教育能够充分融合。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的职业教育和理论教育之间的融合并不够充分,很多课程和教学实践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
以上问题都是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的对策。
二、对策建议1. 增加师资力量,提高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加大招收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提供相应的奖励政策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从事职业技能教育,并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理念培养。
学校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倡导教师进行终身学习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的支持。
3. 加强职业教育和理论教育融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高职院校应该对课程和教学实践进行优化调整,推动职业教育和理论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困境与对策【摘要】论述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剖析目前高职院校名师培养面临的困境,并着重从教育行政管理层、高职院校及教师个人三个层面提出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名师培养困境对策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最高教学水平,是学校的名片。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支持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定期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然而,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素质条件下,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名师,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一、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重要意义(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急需名师。
一方面,名师对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名师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素养甚至成长经历都深深吸引感染着学生,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学生在他们身上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能传承其科学精神,会在有意无意中“见贤思齐”,产生名师效应。
这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辅导员和一般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名师对教师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引导和启发作用。
名师爱学生,甘愿奉献,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教师立德树人、创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和提升科研能力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成为教师学习效仿的楷模。
名师具有协作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能力,是团队合作的典范。
对青年教师无私的传、帮、带,将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与团队成员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群体共同成长。
可见名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期待名师。
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力量,科研成果是学校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教师、促进教学、提高学校的创新和发展能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大意义。
而名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的国际视野、教改创新能力、企业行业影响力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决定了名师在科研工作中具有无可替代和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们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善于抓住有价值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在课题申请立项和主持研究等方面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期待名师的引领。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呼唤名师。
高职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职教性、经济性、社会性为主要特征,要求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其特征决定了社会有什么需要,学校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和人才。
而名师以其厚实的专业素养和作出的巨大成就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尊重,他们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产业升级中充当着领军人物。
有他们的率领,广大师生到生产一线和企业行业经营活动中去送技术送服务会更有针对性,更有自信心,也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困境(一)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制约了名师培养。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兴高校类型,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办学的软硬件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然而高职院校办学起步晚,历史短,基础薄弱,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而来,办学积淀不深厚。
从师资队伍看,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虽然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数量也增加,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有所缓和,但这短期大量涌入的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从行业企业引入的高素质人才占比非常低。
而青年教师要成长为名师绝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期的培养和积淀难以脱颖而出。
另外,因高职院校办学基础和历史等原因,师资结构中基础课教师占比相对较重,他们基本都从普通高校毕业而来,没有行业企业经历,实践与动手能力较弱,而急需的专业核心课师资严重不足。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名师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束缚了名师培养。
首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理论教学的“够用适度”和操作性业务流程技能的基础性,这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层次相对较低,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长期处于简单而繁重的重复劳动中,有的还要承担其他工作,难有时间精力开展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前沿,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更有限,束缚了教师的成长。
而高职院校的名师是要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个人关系、不是靠饭局,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
可见,实际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与名师的要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名师的主动成长。
另外,因为高职专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要跟随、服务,甚至个别专业要引领其所对接产业的发展,产业在变化、在提升,高职专业也需要跟随产业的更新换代不断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加大了名师培养的难度。
其次,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较之本科院校没有明显优势,特别是随着工程类本科院校的“觉醒”,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热情不高,各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内容,学校对教师到企业锻炼培养的成果也缺乏相应的考评验收机制,因而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同时,因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待遇的局限,也很难从企业真正引进到“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的高层次人才。
这样的人才即使引进了学校,也需要一定的周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特点,而且现行的名师评选标准中对教龄和职称的要求也是他们要面临的不小挑战,一些高职院校引进的少数行业引军人物至今还徘徊在名师门外。
(三)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限制了名师培养。
一是高职院校名师培养机制缺失或不健全。
国家教学名师从2003年启动以来,一共评选了六届,而高职高专有资格参评的始于2007年的第三届。
高职院校真正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名师培养机制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尚处探索起步阶段,对名师的选拔、培育、激励及考核等措施仍在摸索尝试中,这与名师成长需要长周期的规律不相符。
从后四届评选出的高职院校国家级教学名师看,属于学校自主培育的名师非常有限。
二是高职院校的选人用人机制不利于名师培养。
一方面,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不足,管理岗位也奇缺,于是“教而优则仕”成为了普遍现象。
优秀教师一旦走上管理岗位,双重的挑子必然影响其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同时离开了一线岗位也不利于名师的持续成长。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行政化,行政权力获得最大收益的示范作用,使得甘愿沉下来潜心教研的教师少了,轻学术重攀附浮躁的却大有人在,这样的导向和氛围对于本来就薄弱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名师培养极为不利。
三、高职院校名师培养的措施(一)对行政管理部门而言。
首先,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
推进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和共享开辟“绿色通道”。
同时,应尽快启动高校去行政化实质性改革,为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名师的成长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其次,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名师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重点放在名师的师德、能力、业绩和实力上,对有些条件,如职称、教龄等可以适当放宽,这不仅有利于从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尽快成长,也有利于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制度,不能过分强调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等级,而应突出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价值与学术水平,突出科研的质量,使高职教师的科学研究与生产服务实践有机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此外,面对来自工程类本科院校的竞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从基层做起的办学定位已没有优势,因此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也需要发展空间。
在办学条件和基础较好的高职院校,分步实施试点本科已是当务之急,以后逐步探索职业类硕士等更高层次人才培养。
(二)对高职院校而言。
一是树立名师就是竞争力的理念。
名师是教师队伍的精英,是学校的品牌,名师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也影响着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力量的竞争,是名师的竞争。
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名师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将实施名师工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广泛宣传动员,为造就名师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确立校内培养、校外引进、校企共享“三翼齐飞”的培养模式。
名师不是理论与技能的简单相加,高职院校的名师必须植根于学校,其理论与技能必须融入教育教学中,融入学校的文化里。
校内培养名师的优势在于教师熟悉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特点,认同学校的文化及价值理念,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缺点是培养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对高职教师普通缺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难有实质性突破和提高。
而校外引进的方式与校内培养有互补的作用,其优劣也正好相反。
引进的教师一般具有企业行业经历,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对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认识和把握、对学生特点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融入校园文化也非朝夕之功。
校企共享则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弹性用人机制,这种机制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前提,以项目为纽带,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但缺点与校外引进教师的缺陷相似,而且流动性强,难于掌握。
可见,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只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并在甄别人才特长的基础灵活选择运用,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三是建立健全名师培养系列机制。
第一,培养对象遴选机制。
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的基础和发展目标确定遴选条件,确保将工作态度积极、业务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善于学习、有培养前途的教师选拔出来,在选拔过程中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第二,创新培养机制。
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基础进行分层分类培养,校内培养与校外培训相结合,个别指导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提升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系统学习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实用性。
当前特别需要利用好各级政府下达的对促进教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深入推进校企实质性合作,突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难的瓶颈。
第三,激励与保障机制。
学校必须设立用于名师培养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对各梯次培养对象按层级给予相应津贴补贴、成果奖励等待遇,同时在课题研究、企业实践、外出学习交流等方面向他们倾斜,吸引更多教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