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历史新课程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方向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此,我在教学中对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学生顺向求异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顺向求异是一种由此面而彼面,由表面而深层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深化的。因此,加强顺向求异训练,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对问题的理解得到深入。
1由此面向彼面的扩展。即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使学生知其一,也知其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能激发学生追根求源,弄清机理的思维激情,学生在这样的“彼面”求
异中,获取的知识更加深刻。在新教材中,涉及“此面”与“彼面”关系的内容很多。教学中,或是以此面为切入点进行彼面求异,赋予新的见解;或是由“彼面”联想“此面”拓展思维的时空,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2表面向深层的开掘。即培养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它。要从问题之间的连结上查找症结所在。在新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总结,教师应该超越常规设疑启思,做到沉下去浮上来,面对众多的历史问题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提出来,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透过现象认识其“庐山真面目”。使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比如:春秋争霸,表象是随着实力增强,诸侯王野心扩大,周王室已经衰微,无法控制局面。其实。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西周时期的“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因此奴隶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崩溃了,奴隶社会当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说春秋诸侯争霸的实质是西周奴隶社会分封制的崩溃。
二、注重逆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起到
出奇不意的效果。是一种创新型的求异思维,是学生思维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为了便于对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培养和训练。我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做。
1由教师命题的训练方式。在命题之前,要认真备考纲和教材,认真备学生,把握全局,将所编的题目分类,将学生分层次,加强计划性。将精心设计的问题发给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训练之后,要认真讲评,指导解题思路与方法。不论专题训练、综合训练,还是选择、材料解析题作答,始终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为命题的首要。如:98全国卷选择题:“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这就是一道逆向思维题。D 项不正确,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这两对矛盾。而“扶清灭洋”只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尖锐。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2学生自我命题的训练方式。组织学生依据教材自我命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和聪明才智,而且学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通过设计命题的实践得到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他们逆向求异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课为例,在讲完课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针对教材有关内容进行逆向思维的命题。有的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题:“大决战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把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定一假说,用史实论证。学生经过分析、推理、论证,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有目的对学生进行逆向求异思维训练,能更好地帮助其认识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规律,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多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多向求异是以某知识为辐射源,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巧妙的设疑、质疑,并在讨论、解题中运用横向、纵向的联想,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去作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生“慧眼”,透过“迷雾”洞察一切。从而减少思维过程中的阻滞,提高思维的流畅性,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效果。如:在
分析鸦片战争影响时,教师强调: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一结论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快就组合成四组,查找课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找出做过的题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甲:有人会说。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我倒认为,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近代化也许会更快。经济史中我们学到,19世纪初,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人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独占其六。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在世界上保持领先水平!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之众。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也会慢漫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大潮之中。
学生乙:中国的康雍乾三位英明君主,创造出的“康乾盛世”,其实,只不过是腐朽中华帝国的落日辉煌而已。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猝然一击,中国将会怎样呢?中国封建社会还会延年益寿,中国人还会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到那时,中国会被更远地抛在世界潮流之后。不错,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但是,这种耻辱反过来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忍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