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语境中的生长隐喻解读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解读“教育即生长”——基于隐喻视角的分析
提, 建立 了一种新型的一元 论哲学 。 改造后的哲学是应该关注
社 会 生 活 , 科 学 化 的 , 用 科 学 的方 法 改 造社 会 的问 题 。 杜 是 要
哲 学 思想 的 主要 基 础 之 一 。 威 通 过达 尔文 的进 化论 了解 到 , 杜
威 是 先 从 经 验论 开始 改 造 哲 学 的 。 是 经 验 主义 者 , 其认 为 他 但 的经 验 “ 是 指 希 腊 人 所轻 视 之 无 理性 的 习惯 动作 , 不 亦不 指 十 八 世 纪 经 验 论 者所 重 视 之 感 觉 印象 ,更 不 同 于唯 心 论者 所 指
试图从教育隐喻的视角分析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重视对教育中隐喻概念的认识和分析有助于从多视角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和主张
21 年 1 01 月 第 1 O卷 第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n l o d c t n l S in e o n n No ma i est o r a f E u ai a ce c f Hu a r l Un v r i o y
思想。试 图从教 育隐喻的视 角分析杜威“ 教育即生长” 内涵, 究准确分析教育 隐喻的路径 , 的 探 重视对教育 中隐喻概念的认识和 分析 , 有助 于从多视角认识和把握教育现象和主张。 关键词 :生长; 经验 ; 教育隐喻 ; 隐喻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G 00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14 2 1 ) 1 0 80 6 1 2 ( 0 0— 6 —3 6 1 0
“ 教育即经验 的改组或改造 ”的教育观。杜威的 “ 经验 ” “ 、生
长 ”“ 、 教育 ” 概念 与 日常生活语 言中和传统的教育术语中的涵
杜威的教育思想评述
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18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896年创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归于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②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③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杜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
(一)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
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
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
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辅助”也是必要的。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件事办到什么程度。
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二)教育即生活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应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
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
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
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
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
他的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交互作用,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涵盖了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三个主要方面,同时对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有重点论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教育哲学的理解有一些偏差。
比如作者认为“教育无目的”并非指教育真的没有具体的目的,而是强调教育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悬置于它之上的更高更远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浑然一体,成为美国当今教育思想中进步主义教育这一主要流派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实用主义一、杜威教育哲学产生时代背景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
杜威生于1859年,卒于1952年,刚好处在南北战争(1861一186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美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美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等等,又使美国的经济迅速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变化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己经从早期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移民问题、城市贫民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等。
这些不民主的现象随时都会对美国社会的稳定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社会发生剧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己经向前发展的时候,传统的教育以及传统的思想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大规模扩张,大量移民的涌入,人口的爆发式的增加,特别是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大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教育能培养出灵活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本质第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实质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当时美国教育盛行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不顾儿童的感受。
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求摒弃压制、阻碍儿童自由发展做法,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但尊重儿童并非放任自流,任儿童率性发展,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既是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过程。
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经验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而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加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也就是说,杜威把目的(即结果)和过程视为一件事,是与“潜能发展说”及“外铄论”不同的主张,有时把这点看作教育的当前的目的。
●这三个命题本质含义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共同构成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第一,解决三个教育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要求加强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校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变迁,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
至今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他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要求克服教学论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对立,对当今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他的教育本质论体现其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期望值过高,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有一定局限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本质第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实质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当时美国教育盛行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不顾儿童的感受。
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求摒弃压制、阻碍儿童自由发展做法,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但尊重儿童并非放任自流,任儿童率性发展,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既是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过程。
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经验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而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加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也就是说,杜威把目的(即结果)和过程视为一件事,是与“潜能发展说”及“外铄论”不同的主张,有时把这点看作教育的当前的目的。
●这三个命题本质含义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共同构成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第一,解决三个教育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要求加强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校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变迁,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
至今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他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要求克服教学论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对立,对当今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他的教育本质论体现其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期望值过高,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有一定局限性。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
杜威的生长隐喻名词解释
杜威的生长隐喻名词解释对于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作为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其中,他提出的“生长隐喻”(The Metaphor of Growth)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生长隐喻是杜威用来描述教育过程的一种形象化比喻。
他认为,教育如同生命的成长过程,不断发展和变化,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生长隐喻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并将知识与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社会成员。
在生长隐喻的视角下,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培养他们成为自主、负责、拥有全面素质的个体。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活动相结合,通过实际应用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长隐喻也呼吁学校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杜威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注重传递知识,而是应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他主张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方式。
只有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参与度的前提下,他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成长和发展。
在生长隐喻的指导下,杜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例如,他主张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通过实际体验和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此外,杜威还提倡了基于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个性化教学,以及注重实践和实践经验的教育模式。
尽管杜威的生长隐喻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生长隐喻过于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发展,而对于社会和文化的要求不够关注。
他们担心,过度的个体主义可能导致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
《请你解释杜威的“生长”教育隐喻》作文
《请你解释杜威的“生长”教育隐喻》作文杜威对教育的本质和涵义进行的别样的诠释。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生长。
第三,教育即改造。
在此,谈谈我对“教育即生长”的理解。
杜威先提出“教育就是发展”这一命题,并说“全看对发展一词怎样理解”。
并得出结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杜威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解释发展,“所谓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
"为什么杜威既用发展又用生长来解释教育呢?我个人以为“发展”一词主体是我们人类。
而“生长”一词主体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生长”是所有生物的根本特征。
杜威使用“生长”一词时,是想提醒我们,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不要无视自然的本能。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杜威反对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认为“如果生长的目的是在生长过程之外,就不得不依靠外部力量,诱导青年走向这个目的。
当一种教育方法被污蔑为机械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这就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达到外部的目的。
"“教育即生长”给我带来这样的一些启示:1.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果能利用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那么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就是,教师对这门课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更需要教师自身对这门功课具有强烈的渴求和浓厚的兴趣。
当教师自己是用十分冰冷的情感和十分漠然的态度去解释那些知识时,又怎能勾起学生对它的好奇和热爱呢?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3.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
不仅学习(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游戏和娱乐(别样的学习)同样也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
杜威教育思想及启发(全文)
杜威教育思想及启发一、杜威教育思想简述1.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教育即生长(eductionsgrowth)。
杜威从生物化心理学理论出发,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是以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开展、生长,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的生长。
他说“: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②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他更为明确地提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制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
“生长”,是指身体、智力和道德的生长。
儿童未成熟的状态和环境是生长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
杜威基于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方面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提出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并成为他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求。
(2)教育即生活(eductionslife)。
杜威说:“生活就是进展,而不断进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③“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
“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定要教给儿童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此时此刻的需要与兴趣,教育仍然会成为一种“外铄”的东西,重复了以往旧教育中儿童的被动地位。
“学校即社会”(schoolssociety),也是基于“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而提出的,它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
那么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约翰杜威作为一个教育学家,他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教育家。
包括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胡适、蒋梦麟等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同时,杜威反对传统教育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教育要从实践中学习、要用实践来充实经验。
这种思想,对中国近代的蔡元培、晏阳初甚至后来的国家主席毛泽东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约翰为世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约翰杜威一生有着很多的荣誉。
他是美国公认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他在1884年获得了霍布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个哲学研究家。
也是在同一年,约翰杜威被密歇根大学聘请为哲学和心理学的讲师,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1888年开始,约翰杜威开始明尼苏达大学做哲学系教授。
1894年,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主任。
1899年,约翰杜威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0年,约翰杜威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达到了人生的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约翰杜威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的著作。
涉及了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等。
包括《自由和文化》、《儿童与教材》、《哲学之改造》、《自由与文化》、《我的教育信条》、《人类的问题》等一系列书籍,为后世人学习借鉴提供了“经验”。
约翰杜威的教育本质论第一点就是“教育即生长”。
他认为,教育能够让儿童本能的能力不断生长,那些教育者必须要为儿童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他的观点中,儿童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可塑性,所以有着很强大的学习能力。
但是正因为如此,对于儿童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溶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不是让儿童强迫吸收社会的东西,而是要让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生长。
第二点理论就是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开始的。
生活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诸多的营养物质。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
读书心得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解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构成贯穿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相结合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这是一种经过“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两个反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2.“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并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想混同。
杜威所要求的学校生活是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了的、理想的社会生活。
使学校具有简化社会生活、纯化社会生活、平衡社会社会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机会不收社会团体的限制,接触更为广阔的环境。
强调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生长论,要求使儿童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要求尊重儿童,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表达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和发展观。
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目标,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不仅仅是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兴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
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四)民主与教育教育是为了民主的,同时教育也应是民主的。
民主主义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奋斗目标,而且还对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方针和政策。
杜威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成长和经验的启发者和诱导者。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
而不是学生的压迫者。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些片面性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
杜威“生长”观念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杜威“生长”观念解读“生长”本来是一个生物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植物成熟或动物的发育过程。
杜威以隐喻的方式把“生长”引入教育理论的探讨当中,赋予了“生长”新的内涵。
当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时,他给出了自己对“什么是生活”“人生的意义”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答案。
所有的答案都指向“生长”。
杜威这样写道:“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生长的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
”那么杜威的“生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能否有助益?一、“生长”观念的提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是基于对当时在教育实践中盛行的教育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杜威认为这些教育理念的错误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第一,对人的发展的错误理解;第二,对人的“心灵”的错误理解;第三,不符合民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对错误的“发展”观念的批判杜威批判了“教育即预备”以及“教育即展开”所代表的发展观。
首先,杜威批判的是“教育即预备”的观念。
他认为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否定了儿童这一阶段的意义,进而也就否定了每个儿童的特殊能力和现有的需要,用着威逼利诱的方法把儿童驱赶到成人所认为的未来。
在批判的基础上杜威指出生长是在儿童“现在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不断地通向未来”。
接着,杜威批判了“教育即展开”的观念。
这种观念把发展视为“潜在能力”向“完美人格”的展开,到达目标之前的阶段都是手段,不具备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完美人格”的抽象性,成人其实是把自己标准的实现挂上儿童发展的招牌。
这种观念看似照顾到儿童现有的本能与需要,实质上却没有有效的去组织它们,反而被外在的标准所破坏了。
正如杜威所说:“这个教育观念,它一只手提出的东西,却用另一只手收了回去。
”在此基础上杜威慨叹“生长就是生长”,外在的目标使生长受阻。
杜威“生长”观念解读-最新年精选文档
杜威“生长”观念解读“生长”本来是一个生物学中的概念,用来描述植物成熟或动物的发育过程。
杜威以隐喻的方式把“生长”引入教育理论的探讨当中,赋予了“生长”新的内涵。
当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时,他给出了自己对“什么是生活”“人生的意义”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的答案。
所有的答案都指向“生长”。
杜威这样写道:“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生长的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
”那么杜威的“生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能否有助益?一、“生长”观念的提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是基于对当时在教育实践中盛行的教育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杜威认为这些教育理念的错误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第一,对人的发展的错误理解;第二,对人的“心灵”的错误理解;第三,不符合民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对错误的“发展”观念的批判杜威批判了“教育即预备”以及“教育即展开”所代表的发展观。
首先,杜威批判的是“教育即预备”的观念。
他认为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否定了儿童这一阶段的意义,进而也就否定了每个儿童的特殊能力和现有的需要,用着威逼利诱的方法把儿童驱赶到成人所认为的未来。
在批判的基础上杜威指出生长是在儿童“现在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不断地通向未来”。
接着,杜威批判了“教育即展开”的观念。
这种观念把发展视为“潜在能力”向“完美人格”的展开,到达目标之前的阶段都是手段,不具备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完美人格”的抽象性,成人其实是把自己标准的实现挂上儿童发展的招牌。
这种观念看似照顾到儿童现有的本能与需要,实质上却没有有效的去组织它们,反而被外在的标准所破坏了。
正如杜威所说:“这个教育观念,它一只手提出的东西,却用另一只手收了回去。
”在此基础上杜威慨叹“生长就是生长”,外在的目标使生长受阻。
杜威教育思想及启发
引言:杜威(JohnDewey)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思想。
概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倡导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并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重视个体差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发。
正文: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基于经验的学习:杜威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知识,因此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经验展开,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杜威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评估和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1.学以致用:杜威认为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育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2.强调社会互动:杜威认为学生通过与社会互动来构建知识和价值观,他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1.尊重个体差异:杜威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都不同,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2.学生参与决策:杜威主张学生参与学校和课程决策的过程,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民主精神。
四、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强调创造性思维:杜威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他提倡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见解。
2.问题解决能力: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并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五、教育的社会意义1.参与社会改革: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为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公民,他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教育语境中的生长隐喻解读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作者:钱进秦明利李亚楠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认识和分析教育中的隐喻概念着手,以解读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内涵为例,试图探究准确分析教育隐喻的路径。
结论是,通过解读蕴含着深刻教育隐喻的杜威经典观点“教育即生长”,对全面把握其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有很大的帮助。
并指出,对教育隐喻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教育隐喻的实践研究和人文价值的探讨,实现隐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隐喻教育即生长教育语境教育哲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隐喻研究的兴趣呈现越来越热的趋势,聚集了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成了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研究焦点之一的概念隐喻认为,概念隐喻根植于人的大脑,由它生成各种隐喻表达式,研究隐喻就是研究认知现象。
目前隐喻研究的热点仍是理论探讨,特别是“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的理解”两个方面。
九十年代随着其他学科对隐喻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隐喻研究也走进了教育领域。
我国一些教育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看待教育及其研究中的隐喻现象,对其内涵、教育教学隐喻的分类、价值和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宋晔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学、修辞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文化学的问题。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表述,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家园。
”本文从对教育思想贡献巨大的杜威及其对教育的概念隐喻出发,考察杜威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所做的思考,探讨在教育领域进行隐喻分析的意义。
一、隐喻与教育研究隐喻来自于感性认识并试图通过理性达到抽象概括的水平,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同于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它对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把握建立在相似性的概念基础上。
隐喻概念是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的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
在不同的文化中,一个事物或者一个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隐喻一直是教育家和学者们表达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
“灌输”、“洗脑”等就是丰富了教育学概念体系的教育隐喻的例子。
谈到教育性质时,我们往往用类似于教育性质的东西去揭示其本质。
比如,教育即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就是隐喻,因为这样的词通常是用于动植物的。
教育研究充满价值观念,常带着感情色彩的活动。
二、教育语境中的隐喻在教育学理论中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研究者认识教育现象、探究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下面选取对教育思想贡献巨大的杜威的作品加以分析。
他的许多著作体现了他对进化论主题和运用进化论隐喻的强烈兴趣。
1.杜威的教育经典隐喻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杜威经常把教育等同于生长,生长是他最重要的生物学隐喻之一。
许多教育哲学家在理解杜威的生长概念时遇到了困难,批评杜威将生长这样一个生物学的概念生硬地应用于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中,忽视了生物与人之间的本质。
如美国教育家霍恩就对杜威的“生长”概念的模糊提出了质疑,认为有的生长可以是正当的、也有许多生长可能是错误的。
导致这样质疑或误解的人没有从“education as growth”是一种隐喻,而且是对教育的隐喻来理解以至于导致了很大的偏差。
在英语中,表示生长的有growing 和growth两个单词。
前者注意生长的结果,到一定的限度会终止;后者才是杜威采用并强调的生长,生长是机体(即包括生物也包括人在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持续不断的,是适应不同情境而进行的不同生长方式。
在杜威之前并没有人借用生长来指称教育,是杜威继承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赋予了生长新的内涵并转移到分析教育问题上。
在这里杜威将喻体隐藏了起来,生长是儿童的生长,教育是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
2.教育隐喻的分析方法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把握隐喻及隐喻分析的路径十分重要。
以隐喻形式存在于教育命题中的概念不能以隐喻之外的方法加以解读。
在分析教育隐喻时,研究者要深入地分析研究对象和喻体本质上的相似性,关注喻体和所要探究的对象之间理论上的相通性,从而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
由于喻体的来源比较多样,因此对概念进行隐喻分析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分析喻体选择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便达到对隐喻特别是那些经典隐喻更为深刻的理解。
通过上述对隐喻相似性和喻体本身的分析,我们才能够建构对研究对象(此处即是教育)的深刻、正确的理解。
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哲学观点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生长隐喻表达了杜威怎样的教育观?如何运用其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对于解决我们目前的教育问题和思考未来的教育是否有帮助?1.教育的灵魂——生活和经验在达尔文主义原则基础上,杜威运用遗传学的方法改造传统的“经验”概念。
他眼中的经验不同于希腊人和十八世纪经验论者更不同于唯心论者。
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一种生命现象,具有交互作用和连续性的特点。
经验的交互作用是指生命体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而不仅仅是主体的一种被动认识事件;经验还具有连续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来的经验的性质。
杜威把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比喻为“经”和“纬”,两者互相制约,相互联合,密不可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重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组或改造”教育观,成为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标准。
关于经验论的认识是杜威哲学思想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部分,他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2.教育目的——生长朝向更多的生长杜威坚持生长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有太多的人把教育看成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事业——把做理想的人或具有理想的生活方式作为其结果。
杜威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这一假设并不能让大多数探究者感到满意,他们会追问“朝什么方向生长?”,这个问题使生长这一概念变得僵化,因而与杜威的生长概念是不一致的。
杜威强调的生长也有经验的特征,强调人和生物的生长一样都是积极向前的过程,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生长是经验品质的改进和提高。
3.教学意图——兴趣框架、思维模式与知识论在讨论教学目的和目标时,杜威倾向于使用“意图”一词。
在进步主义教育哲学中,意图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其行动,在意图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更为合理的东西了。
因为杜威一贯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容易被贴上“儿童中心”教育的标签,实际上他是一位彻底的互动主义者(interactionalist)。
无论是从前面提到的经验,还是以下深刻影响教学实践的其关于兴趣、思维、知识的教育思想都可以得到证实。
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描述了儿童的四种兴趣:制作物品(建构)、发现(探究)、艺术地表达自我和交流。
许多教育家认为,杜威的兴趣框架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
从哲学角度看,杜威兴趣教育思想是在经验论基础上产生的,它强调从儿童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他的兴趣教育思想是基于本能论考虑,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此外,杜威还首创了一种至今仍具影响力的思维或解决问题的模式。
杜威认为,思维起始于探索,探索存在问题的某物或没得到解决的某事,起初的探索产生出必须加以验证的假设,接下来设计一套假设得以验证的方法。
在探索的每个阶段,思考者都要考虑可供选择的方法,把计划付诸实施,并承受前面各种决定的结果并作出评价,反思这一过程。
该思维模式有符合人类科学实验过程、求实创新的合理因素,对学校教学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杜威的知识论也影响着教学。
出于其自然主义哲学的立场,杜威更倾向于“知道”(knowing)而不是“知识”(knowledge),因为前者明显地指向探究的过程。
只有对于那些我们智慧地应用于探究中的信息和技能的集合体,杜威才愿意称其为知识。
而我们在检验我们的假设时可能会摒弃或修改开始所用的某些材料,探究的最终结果是类似于真理的东西。
于是杜威断言,知识大于真理(knowledge is bigger than truth)。
四、探索生长的教育隐喻的意义许多对教育学中隐喻的研究,往往是就隐喻本身展开论述,没有深入地探究隐喻变迁背后的知识论、认识论以及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乃至更宏大的教育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在教育研究中,分析杜威选择“生长”作为教育的喻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才能对这一经典的教育隐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了解和把握其新型哲学观。
另外,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生成和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或者更确切地说“教育宛如生长”时必须结合文化和认知因素来展开。
杜威头脑中所构想的生长隐喻的使用及所倡导的教育观与我国传统所强调的从外部施加影响的教育观不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所包含的教育观念会不断地促进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教育,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在与未来的联系,带领我们远离视教育为未来某种特定的、具体的状态而做准备的教育观念。
未来教育学中的隐喻研究在深化理论探索的同时,应加强对隐喻的实践研究,进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双向互动。
现代教育教学还必须复兴隐喻的人文价值和功能,对隐喻人文价值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反思乃至改善教育研究的理论僵化和教学实践人文向度缺失的弊病。
参考文献[1]宋晔.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2]文旭,徐安泉.认知语言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石中英.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29-38[4]孟宪成.教育哲学三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2):1-16[5]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R.S. Peters, “Aims of Education: A Conceptual Inquiry”, in R.S.Peters, ed.,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13[7]奈尔诺丁斯(Nel Noddings).许立新译.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8]Dewey, John. The School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00[9]Dewey, John. How We Think. Henry Regnery, Chicago,1933[10]张祥云.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