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第17章 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一般以早晨为最佳,因为这时人还没有从事劳动,阴气没有被扰动,阳气没有损耗消散,尚未进食,经脉之气还不旺盛,络脉之气也非常均匀平静,气血还没有受到扰乱,所以能够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时,还要观察眼睛的精明,以候神气,还要仔细观察面部五色的变化,以了解脏腑的强弱虚实和形体的胖瘦情况,把这些综合起来一起分析,以断定疾病的吉凶、转移和发展的程度。
脉是血液汇集的地方,脉长表明气血调和;脉短表明气塞不通;脉数表明体内火热,有热邪而心烦躁;脉大表明邪气过盛,而且病情正在发展;上部的脉象充盛,表明病邪壅塞于胸,会出现呼吸急促的症状;下部的脉象充盛,表明病邪滞留于腹部,会出现胀满的症状;脉代则表明元气虚弱;脉细则表明元气已经衰竭;脉涩表明血少气滞,会出现心痛的症状。
脉象来势躁大而迅速,好像泉水上涌,表明病情正在发展,而且十分危险;脉象来势隐约而微弱,似有若无,去势如弓弦突然断绝一样,表明气血已经衰竭,已失去生机,是不治之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眼睛的精亮明润和面部的色泽是内在五脏之气在外的表现。
红色应该像白布包裹着朱砂一样,明润而不暴露,不应该像赭石那样,红中带紫,暗无光泽;白色就应该像鹅的羽毛那样洁白而有光泽,而不应该像盐的颜色那样白而灰暗;青色就应该像碧玉一样青而明润,不应该像蓝色青中带有沉暗;黄色应该像罗娟包裹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像黄土一样暗淡没有光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一样乌黑发亮,而不应该像地苍般枯暗无光。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黄帝向岐伯问道:诊脉的方法都有哪些呢?)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岐伯回答说:诊察脉象,原则上应当在清晨进行。
因为这时候人们刚刚起床,没有开始做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未耗散;加之没有进用饮食,经脉之气不盛,络脉之气调匀,气血也很平和不乱,所以就能比较容易地诊知异于正常的有病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在切脉的时候,- 方面要注意诊察患者脉搏的动静变化,另一方面又要审视患者的瞳神状况,观察患者的面部气色,以了解患者五脏之气的盈亏、六腑之气的强弱与身体机能的盛衰。
同时,还要将这些方面结合起来相互参证,这样,就可以决断患者生死的界线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脉道,是血液汇聚与循行的地方,而血液的循行,为阳气所主宰并有赖于阳气的推动。
所以,脉的搏动完全可以反映出阳气的状况。
如果脉象匀长,表明人气机顺畅、身体健康;如果脉象偏短,表明患者气分有邪;如果脉象频数,表明患者心有烦热;如果脉象过大,表明疾病正在发展;)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如果人迎部脉搏过盛,表明患者之气在上而不能下造成的急症;如果寸口部脉搏过盛,表明患者有气滞留于下而造成的肿胀之症;如果脉的搏动时有中止,此为代脉,表明患者阳气已衰;如果脉的搏动犹如蛛丝,此为细脉,表明患者阳气虚少;如果脉的搏动涩滞不畅,即为涩脉,表明患者有心痛之病;)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如果脉来之时混浊难辨、弦大实长,犹如不断涌出的泪泪泉水,表明患者的疾病正在加剧,其气色必然随之衰弊;如果脉去之时犹如弓弦断绝的情况,表明患者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
5.熟悉望精明、辨五色诊病的原理、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一、诊法运用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 [1] ,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 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 视精明 [3] ,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 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脉象主病
脉象 短脉 不及本位 数脉 往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 大脉 脉象满指而大 上盛 近腕部偏盛 下盛 远腕部偏盛 极软弱而无胃气,或谓动而 代脉 中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具体表现 主病 气治 气病 烦心 病进 气高 气胀 气衰 机 气虚血少 热扰心神 邪气亢盛 邪壅于上而喘满 邪滞于下,腹部胀满 脏气虚衰 理 长脉 超过本位而冲和 气血充盛调和
2.多种诊法“参伍” 切脉,察神,望色,以及审察脏腑的强弱和形体的盛 衰,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正确 判断病势及预后的吉凶。这一主张实为后世医家“四诊合 参”思想之滥觞。
二、诊法概要
(一)切脉 [原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 [1],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 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 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 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2]。
(四)察形体,观五脏是否失强
[原文]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1],头倾视 深[2],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3],背曲肩随,府 将坏矣 [4] 。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 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 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 失强则死[5]。
脉象 细脉
具体表现 脉细如丝
主病 气少
机
理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一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一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日: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现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凛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跳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倭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原文解读:黄帝问:脉诊法能够具体谈谈吗?岐伯说:脉诊法常常在早晨比较准确,因为阴气还没动,阳气还没有散,饮食还没有进,经脉还没有充盛,络脉还没有调匀,气血没有逆乱,因此可以诊有过错的脉。
切脉观察其动静,观察五脏在面部透露出的颜色,以观察五脏多余以及不足之处,六腑的强弱,形体的盛衰,用这个来做参照,判断死生。
那脉是血液的所在之处,如果脉长的话就是气机顺畅,短的话就是气机不顺畅,脉数就是心烦,脉大就说明疾病更深一步,寸脉盛大就说明气在高处,尺脉盛大就说明气胀停滞不前,脉时而间歇说明气衰,脉细说明气虚,脉涩说明血流不畅则心痛,血脉运行就像泉涌一样,疾病就代表更进一步变得危险。
黄帝内经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二、切脉要结合视精明,察五色,观脏腑、形体强弱盛衰等各方面,参悟比较才能使诊断更加正确。
三、脉是气血运行的反映,诊脉可以了解整体气血循环的变化。
四、五色的善恶,为望诊中的一个重点。
五、脉与四时的关系,以及色脉合参的诊断价值。
六、问病人的声音和问大小便及各种梦境的变化。
七、根据切脉的部位,来了解内脏的病变,并举例引述各种脉象主病,以资临床参考。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①。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②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③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
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④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⑤,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素问·脉要精微论
·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张介宾注:上盛者,邪壅于上也; 气高者,喘满之谓。下盛者,邪滞 于下,故腹为胀满。
素 问 脉 要 精 微 论
·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阳也; 中部地,手阳明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 下部地,足少阴也; 下部人,足太阴也。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古今医案按》
候左 肺虚则咳嗽寒热,脾虚则纳少便溏,心 虚则脉细神疲,肾虚则遗泄,肝虚则头眩,五 虚俱见,非易图 功。惟宜培土生金,益肾养 肝,苟能泄泻止,谷食增,寒热除,咳嗽减, 则虚者可治。 炒潞党(三钱) 云茯苓(三钱) 炒于术(二 钱) 清炙草(六分) 陈皮(一钱) 炒淮药 (三钱) 炒川贝(二钱) 炒御米壳(二钱) 牡蛎(三钱) 花龙骨(三钱) 水炙远志(一 钱) 北秫米(包,四钱)
《丁甘仁医案》
《续名医类案》
薛立斋见一人呕吐痰涎。发热作渴。胸膈痞满。 或用清气化痰降火。前证益甚。痰涎自 出。薛 曰。呕吐痰涎。胃气虚寒也。发热作渴。胃不生 津也。胸膈痞满。脾气虚弱也。须用 参、 、归、 术之类。温补脾胃。生发阳气。诸病自退。不信。 仍服前药。虚证悉至。复请 治。薛曰。饮食不 入。呃逆不绝。泄泻腹痛。手足逆冷。是谓五虚。 烦热作渴。虚阳发于外 也。脉洪大。脉欲绝也。 死期迫矣。或曰。若然。殒于日乎。殒于夜乎。 薛曰。脉洪大。当 殒于昼。果然。
·
浑浑革至如涌泉 ——邪盛
绵绵其去如弦绝 ——正衰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脉体 脉率 脉势
素 问 脉 要 精 微 论
·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
部位
脉律
细则气少
《素问·脉要精微论》 PPT课件
二、论述脉与血(气)的关系与脉象主病
[原文] 夫脉者,血之府⑴也。长⑵则气治⑶,
短⑵ 则气病;数则烦心⑷;大⑸则病进⑹ ; 上⑺盛则气高⑻ ,下⑺ 盛则气胀⑻ ;代⑼则 气衰;细⑽则气少;涩⑾则心痛;浑浑革至如 涌泉⑿ ,病进而色弊⒀;绵绵其去如弦绝⒁, 死。
《黄帝内经》(释译图析)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
甘肃中医学院 邓 沂
篇名解释
由于本篇对各种诊 法尤其是脉诊理论的要领, 论述的精确入微,
脉,切脉,
这里泛指诊法 。要,
因此因此篇名即
要领、纲要。精微, 为《脉要精微论》。
精确入微。
篇章大意
一、诊法常以平旦和持脉之道。 二、切脉与其他诊法互参的重要性。 三、切脉、察色、闻声、观形诊病法。
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 解五脏的虚实、六
互 证 , 而 必 欲 搜 其 隐 徽 之 谓 。 ” 腑的强弱、形体的
⑷决死生之分:异也,区 别之义。决死生之分,指通过 多种诊法参伍,判断疾病的预 后吉凶。
盛衰,把这些方法 相互参合、分析比 较,就能对病情的 轻重和预后做出正 确的判断。
[图表分析]
因此临床诊病、诊脉时间不应拘泥于“平 旦”时分。
第 二
一、说明多种诊法互参的重要性
节
切
二、论述经脉与血(气)的关系与
脉 察
脉象主病
色
闻 声
三、叙述颜面五色与精明的望诊
观
形
以
四、叙述闻诊等诊法
判
断
疾 病
五、叙述形态的望诊
预
后
精读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精读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九种人的病难治人世间,无论多神奇的办法也到不了拒绝它的人手中。
自己要服毒的人,神医也难救其命。
第一、不相信或对此半信半疑、缺乏信心之人难治。
第二、心病严重之人难治,如贪、嗔、痴、慢、疑导致的七情六欲之乱难调。
第三、前两者相结合,心神俱乱,病就更难治。
第四、凡病皆有因果,不向内自找病因、不懂感恩、不知忏悔之人,其病难治。
第五、理论上相信而实际上缺乏行动之人难治。
第六、怕痛、怕苦、怕累、怕出钱、懒惰之人难治。
有些人稍有疼痛就怕得要死,宁可吃药打针,被手术刀开肠破肚伤气血,也感觉“科学”好,那就只好随缘。
怕、懒、惰这几个字都有“心”字旁,足见还是心里的鬼在作祟。
第七、有些被人伺候惯了的富人、官员难治。
因为他们以为治病也是被伺候,故习惯于被治而不愿自愈,尤其习惯于昂贵、高级的医疗服务。
这个“惯”字也有个“心”旁,还是心的问题。
第八、有些享受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之人难治。
因为他们习惯了享受医疗福利,不愿自己花力气或花钱自愈,结果反被福利、保险所害。
一味的贪图公益免费,免费之物往往害人更深,所以有时高级医疗福利反而成了高级杀手,许多人就是在免费体检后被送进医院免费治疗、免费吃药、免费手术的,因此对他们的治疗往往过度,他们也可能比一般人更早死亡。
许多施救者如果不明因果,视因果而不顾,以为一味的为患者做公益做免费,全部为他承担了,以为这样才是救人才是行善,结果不一定哦!一定还是要引导患者断恶修善,要引导他明因果和承担自己的因果,只有他承担了,知道做错了就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样他才会真正去改变向善,一味的给予他免费的东西反而会害了他,所以公益免费要把握有度,而不是完全的一刀切对所有人公益免费到底。
第九、有些医生和医学知识丰富者病难治。
他很执着自己的那一套,很执着于现有的医学和科学,原始点他看不上,学不进去,配合不了,怎么能好病呢。
《脉要精微论篇》的知识总结
《脉要精微论篇》的知识总结[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五十。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总结一下《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给我们讲的一些知识。
这一篇首先着重探讨了脉诊,指明脉诊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切脉的这套方法,包括脉诊的时间,诊法常以平旦,还有部位,诊脉的原理,还有四时脉,五脏脉等等,这种情况跟大家一一分享。
同时也各自描述了脉象所代表的脏腑以及临床含义。
第二个就是论述了脉象,四季正常的脉象的表现,以及与四时不相应的脉象是反常的脉象,从而强调了人体外界自然环境是天人相应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我们诊病的时候,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人体与天地,也就是与大自然整体相应的思想。
我们学《黄帝内经》就会经常提到天人相应,其实就是指的人体与外在环境与大自然之间的这样一个相适应原理。
第三部分讨论了望诊,闻诊,问诊,还有尺肤诊法。
这些具体的诊法跟诊脉还要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论述了视精明、察五色、望形态这几种方法,推测正气的盛衰还有脏腑的变化。
并且也提到了听声音,察二便,以及问梦境,以及尺肤诊法那种协助。
脉要精微就是把脉的时候的四诊合参的方法要全面掌握。
最后又把临床中经常出现的脉象跟大家复习一下。
我们知道脉象要是粗大指的是阴虚阳盛,代表的病症是热中,中焦热,这个脉象来疾去徐,就是来的时候特别疾,去的时候慢,就是说明这个病机是指的上实下虚,这个病症《黄帝内经》描述叫厥巅疾,也就是四肢逆等着,巅顶的出问题,就是头出问题。
这个病要是来徐去疾,就是来的时候缓,走的时候特别快,说明上虚下实,指的就是疠风,也叫恶风这种情况。
培训_素问·脉要精微论
※为什么诊法常以平旦
由于平旦之时,人体正处于“阴气未动, 阳气未
散”之状态,人们处于夜寐初醒,既无劳心, 又未
劳力,没有阴阳喜怒、饮食劳倦、风雨寒暑 等因
素的干扰,所以影响脉气搏动的因素较少, 经脉
之气尚静,所以是诊脉辨病的最好时机,然
二、四诊合参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参伍, 参校互证。综合运用切脉、望色等诊察 方法及收集的资料,全面分析病情。 1. 诊察疾病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收集病症。 2. 各种诊察方法要综合运用。
6109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 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一、诊法常以平旦
阴气、阳气:指经脉之气 阴气未动,阳气未散:平旦之时,经脉之 气的运 行正是“阴尽而阳受气之时”,卫气在阴经的 运行终 了,故曰“阴气未动”。而此时阳气开始运行, 但还 未完全布散开,为阴阳相贯之时,故曰“阳气
微,出现面色晦暗无泽,为逆,为恶。
2. 临床意义:望面色的关键是面色是否 明润含
蓄有光泽,如明润含蓄有光泽,说明五脏精 气未
二、闻诊与问诊
6212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 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 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 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 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
2. 为何诊法常以平旦?临床如何实施? 3. 如何辨五色的善恶及临床意义? 4. 五色欲与五色不欲的特征如何? 5. 五脏失强、失守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6. 背诵:“诊法何如……有过之脉”
“五脏者中之守也……失守则死” “五脏者身之强也……失强则死”
一、望诊原理与望气色、望目
自我康疗1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自我康疗1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自我康疗17:解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距今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首先记述了轩辕黄帝的功德。
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到了“神农氏世衰”之时,“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到了神农氏时代末期,轩辕尊道修德强化军事,调顺人体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四时节气的关系,培养和种植五谷,安抚天下百姓,测量测绘四方土地和地形,教化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中国人都知道,“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是传承着“伏羲氏教民演易八卦”的大道文化。
因此,如果不懂大道文化“阴阳五行说”,就很难理解黄帝“治五气”究竟是怎么回事。
回头再看,《黄帝内经》又有这样一段话,“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大意就是说,宇宙天籁与人体五脏声音的五调相合,人的面容气色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合,人的脉象与四时节气阴阳变化相合。
只有顺应天道运行的规律,人们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幸福快乐。
否则,就必然会招致病变和灾祸。
那么,人体系统与天道运行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对此,通过学习大道文化《黄帝内经》,我们就可以找到自我拯救和自我康疗的众妙之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静心感悟《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内经》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要精微论《内经》脉要精微论 【翻译】⼼脉坚⽽长,搏击指下,为⼼经邪盛,⽕盛⽓浮,当病⾆卷⽽不能⾔语;其脉软⽽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来复,病⾃痊愈。
肺脉坚⽽长,搏击指下,为⽕邪犯肺,当病痰中带⾎;其脉软⽽散的,为肺脉不⾜,当病汗出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在⽤发散的⽅法治疗。
肝脉坚⽽长,搏击指下,其⾯⾊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由内⽣,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积于胁下,阻碍肺⽓升降,所以使⼈喘逆;如其脉软⽽散,加之⾯⽬颜⾊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渴暴饮,因⽔不化⽓,⽽⽔⽓容易流⼊肌⾁⽪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坚⽽长,搏击指下,⾯⾊⾚,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散的,则胃⽓不⾜,当病⾷痹。
脾脉坚⽽长,搏击指下,⾯部⾊黄,乃脾⽓不运,当病少⽓;如其脉软⽽散,⾯⾊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湿,当病⾜胫浮肿如⽔状。
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部黄⽽带⾚,是⼼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散者,当病精⾎虚少,使⾝体不能恢复健康。
【原⽂】帝⽈:诊得⼼脉⽽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说:诊脉时,其⼼脉劲急,这是什麽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原⽂】岐伯⽈:病名⼼疝,少腹当有形也。
【翻译】岐伯说:这种病名叫⼼疝,少腹部位⼀定有形征出现。
【原⽂】帝⽈:何以⾔之? 【原⽂】岐伯⽈:⼼为牡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也。
【原⽂】帝⽈: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麽病变呢? 【原⽂】岐伯⽈: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翻译】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不⾜,将出现泄泻病。
【原⽂】帝⽈:病成⽽变何谓? 【翻译】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是怎样的呢? 【原⽂】岐伯⽈: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逆上⽽不⼰,可成为癫蕳病;风⽓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邪侮⼟,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吟诵_脉要精微论篇
《脈要精微論》黃帝問曰:診灋何如?歧伯對曰:診灋常以平旦,陰炁未動,陽炁未散,酓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炁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㞢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朙,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㞢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㞢分。
夫脈者,血㞢府也。
長則炁治,短則炁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上盛則炁高,下盛則炁脹,代則炁衰,細則炁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緜緜其厺如弦絕,死。
夫精朙五色者,炁㞢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㞢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朙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藏者,中㞢守也。
中盛藏滿,炁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炁㞢溼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炁也。
衣被不斂,言語譱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朙㞢亂也。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㞢強也,頭者,精朙㞢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㞢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㞢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㞢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㞢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歧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㞢所在奈何?知病㞢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歧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萬物㞢外,六合㞢內,天墬㞢變,陰陽㞢應,彼旾㞢暖,為夓㞢暑,彼龝㞢忿,為冬㞢怒。
四變㞢動,脈與㞢上下,以旾應中規,夓應中矩,龝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炁微上,陰炁微下;夓至四十五日,陰炁微上,陽炁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
分㞢有期,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㞢有紀,從陰陽始,始㞢有經,從五行生,生㞢有度,四時為宜。
脉要精微论原文及翻译
脉要精微论原文及翻译脉要精微论原文及翻译如下:黄帝问曰:诊法如何?黄帝问道:脉的诊断法是如何呢?歧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
歧伯回答道:诊脉最好的时间,一般在清晨日出时,醒来不要起床,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没有进食,此际经脉最正常且络脉调和,气血最平稳,此可诊出“有过的脉”。
手指诊脉时,须细察脉之动静,观察病人面部气色,察五色,可以知五脏之盛衰,查脉之有过与不及,可以知六腑之强弱,外形之荣祜可以知血气之足与不足,以上各种观察的结果,来判断患者的死和生的不同。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出如弦绝,死。
所谓脉者,乃血之居所也。
脉形呈长状则脉气正常,呈短形如缩状则必病,脉跳很快则必是心烦燥,津液不足之象,脉呈大形表示病重了,如果只有寸脉盛大则表示气向上逆不下;如果尺部盛大则为下腹气胀,脉形如呈断断续续不规则的搏动。
则是气〈动能)衰弱的表示,脉形呈细小状则为气少状,脉形如呈涩滞状且游转无力,则表示心痛。
脉形如呈泉水涌出且形大而中空,则表示病况愈沉重,病人必失血色,再如脉呈绵延不断如弦一样的绷紧,病人必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
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人的眼神与面上五色,医师必须审明,它是人气的精华所在。
面色上正常的红光,应如白绢包着红色,如果红如深红则必有病。
面上的正常白色,应如鹅毛一样白而有光泽,如果是像盐一样白而无光,就是病色。
脉要精微论
脉要精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要精微论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註饮食于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脉盛则络脉虚,是以饮食未进,则经络调匀,血气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
动静者,阴阳动静也,精明五臟之精神,见于声色也。
切脉观色,以知臟腑强弱虚实,兼视形体之盛衰,以此参伍错综斟酌之,以决其死生之分焉。
】夫脉者,血之腑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註血行脉中,脉故为血之腑。
荣气宗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脉随气行,故脉长则气平,脉短则气病矣。
心主血,脉数乃热迫所生,故烦心。
大则病进于脉内。
上盛谓寸口脉盛,主气上升而气高。
下盛谓尺中脉盛,主气下逆而为胀。
代脉者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主气之衰败也。
脉中之荣气宗气不足,故脉细如丝。
濇主少血,故心虚而为痛矣。
浑浑,浊乱疾流之貌;革至者,迥易于平常也。
此血脉受邪而内乱如涌泉也。
夫色生于血,病进于脉,而色亦败恶矣。
绵绵其去,如弦细而欲绝者,形容其脉去之象也。
病进而脉至如此之盛,血亡而脉去如此之衰,血者神气也,邪盛正亡,不治之死证矣。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註言脉合阴阳四时,诊脉而知病之所在,病成而变为他病,候尺寸以分别臟腑外内、上下、左右,曲尽其脉要精微之理。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脉要精微论”——篇名的深意及本篇的基本内容(附语音)
“脉要精微论”——篇名的深意及本篇的基本内容(附语音)【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七十五。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从今天开始我们讲解《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在讲解原文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脉要精微论》篇名的深意以及本篇的基本内容。
首先“脉”指的是诊脉。
“要”指的是要理、大要,就是纲要的意思。
“精微”就是非常的精深微妙之意。
本篇重点讨论的是什么?是望、闻、问、切四诊。
通篇以讨论脉诊为主,在讨论脉诊的同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等等,但是以讨论脉诊为主,这些都是至精至微的理论,因此本篇叫做《脉要精微论》。
正如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卷二》里面讲∶“此篇论诊脉之要,至精至微故名篇。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素问直解·卷二》里边也讲∶“脉之大要,至精至微,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此脉要之精微也。
脉其四时动,知病之所在,知病之所变,知病乍在内,知病乍在外,亦脉要之精微也。
反复详明,而脉要精微,庶可知矣。
”无论是《注证发微》里边讲的,还是《素问直解》里边讲的,总而言之本篇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脉展开的。
既然围绕脉展开,为什么还有“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呢?”在这里必须要解释一下,这个地方“脉”的含义,分为两种,一个是广义的脉,一个是狭义的脉。
《黄帝内经》在不同的语境下讲的这个“脉”是有不同的含义的。
广义的“脉”不仅是把脉的脉诊,还包括望诊。
古人不叫望诊,叫察色,也叫色诊,就是观察患者的气色、行为举止、动静,观察患者的这无论是气色也好,还是神色也好,就是通过望来诊查疾病的,这都是属于色诊,叫做望诊。
【精】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五欲(善) 如白裹朱 如鹅羽 如苍璧之泽 如罗裹雄黄 如重漆色
五不欲(恶)
特点
面色明 润含蓄, 标志精
如赭 如盐 如蓝
特点
面枯槁晦黯, 标志精气衰减,
气未衰, 如黄土 预后差
预后好 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三)闻声问症,察五脏是否失守
[原文]
五藏者,中之守也[1]。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 如从室中言[2],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 此夺气也[3]。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 之乱也。仓廩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4]。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5]。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夺气--肺失守
烦心 热扰心神
’则知此举一血而气在其中,即下文气治、气病,义益见矣。
大脉 脉象满指而大 短虫[1]多则梦聚众,长虫[2]多则梦相击毁伤。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3]。
病进 邪气亢盛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上盛 近腕部偏盛 短虫[1]多则梦聚众,长虫[2]多则梦相击毁伤。
气衰 脏气虚衰
脉象
具体表现
细脉
脉细如丝
主病
机理
气少
精气亏损,气血衰少
涩脉
往来艰涩
心痛
气血凝涩引发心痛
浑浑革革, 脉来滚滚而急, 至如涌泉 如泉水涌出
弊弊绵绵, 脉来微细欲绝, 去如弦绝 忽如琴瑟弦断
病进而危 邪气亢盛,病情加重
死
正气败亡
(二)望色察精明 [原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
气高 邪壅于上而喘满
秋应中衡-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下盛 远腕部偏盛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要精微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翻译】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翻译】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原文】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翻译】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
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
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原文】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
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翻译】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砂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
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原文】五藏者,中之守也。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之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翻译】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
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
语音低微而气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
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辩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
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
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
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
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
背悬五脏,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
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
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
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原文】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翻译】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
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
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原文】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翻译】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原文】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翻译】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
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
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称衡之象,冬脉如称权之象。
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
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使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
四时阴阳变化之微妙,都是从辨别阴阳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
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
【原文】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相击毁伤。
【翻译】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打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原文】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翻译】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
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象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象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劢处于皮肤之下,就象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
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以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
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原文】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翻译】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
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在用发散的方法治疗。
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
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
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
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原文】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翻译】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麽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翻译】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
【原文】帝曰:何以言之?【原文】岐伯曰: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原文】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翻译】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麽病变呢?【原文】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翻译】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
【原文】帝曰:病成而变何谓?【翻译】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癫蕳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
【原文】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翻译】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文】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