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曲江①对雨②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
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始安秋日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①世业:犹世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2.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2018届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ppt (1)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要求。题目要求指出诗歌的章法结构。第二步, 联系《诗经》的文学常识和教材中学过的《采薇》 ,很容易答出“重章叠句”。 《诗经》中每段开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只是更换个别的字,叫作重章叠 句。
【答案】 重章叠句
【答案】 怅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角度 5:对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判别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命题点.当然绝大多数是要结合 诗歌来分析;有时只需要判别出诗歌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并不需要结合具 体诗句来分析,这时也可以命成填空题的形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题示写答案。由“张志和”“《渔歌子》”和诗句的上句,很容易写出答案。
【答案】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的前两句,作者引入了折柳赠别的风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注】
①“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
侵扰四川,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②锦古江头:代 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上片能体现海棠花开之快、观赏者惊喜之情的两个词分别是 ________ 、 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三一轮总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新人教版20171028126
课时跟踪检测(九)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解析:选BE B项,“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项,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
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
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
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201708111
跟踪检测(五十)“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杜牧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③铜雀:即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回答体裁上的不同很容易。
抒发感情的不同要在细读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的基础上,结合诗中关键词句分析。
参考答案: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
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周瑜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解析:要求回答尾句写法的特点,实际上是要答出各自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尾句写景,手法自然是以景结情;第二首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手法。
重点在于答出如何运用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小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悼春李清照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②。
[注] ①缸(gāng):灯。
②(jué):即鹈。
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
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
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选BE 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最新诗歌鉴赏与名句填空练习10套(答案)一、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安秋日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①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①注:世业:犹世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诗歌前两句用“洛阳春”引发对“桂林风景异”想象,进而表达作者满怀的喜悦之情。
B. 诗歌五、六两句中,云雾飞卷山峰隐现,碎石可见江水磷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C. 诗歌七、八两句写自己平日为官做事信奉黄老,与人无争,但最终还是遭遇贬黜流放。
D.整首诗前几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四句转向述志感怀,即在辛酸无奈中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E.该诗是作者晚期作品,写景物用语简洁概括,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感受,给人新颖的美感。
15.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展现了李白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乐观自信情怀。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E.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诗歌鉴赏(关注诗歌形象)29+Word版含答案.doc
卷 面:禁止勾画、涂抹、潦草,否则立即打回重写...................。
※理论高度(三)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技巧点拨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
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往往赋予形象以情感,所以考生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的特点。
如“别有玉盘承露冷”一句,考生联系注释中对作者的评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该句体现了白牡丹冰清2.揣摩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杨柳”“飞絮”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考生理解其内涵时就要关注那些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
如“动离忧,泪难收”一句,含有伤别之情;“恨悠悠,几时休”一句,含有伤春之情。
3.了解惯用事物形象的特殊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某些事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往往具有固定性,如月喻思乡,水喻愁多,松喻坚贞,兰喻高洁等。
如“杨柳”“飞絮”分别指4.从诗歌所运用的手法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形象的特点。
考生可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的对比,分析出白牡丹冰清玉洁、洁身自好却备受冷落、孤独凄清的常用物象的意蕴12.梅。
坚强、高洁、超逸、傲岸,敢为天下先。
也有人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345.兰花。
朴实纯真,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
具有淑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
也6.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7.杜鹃。
杜鹃啼叫似乎在说“不如归去”,凄凉、哀伤,多表示思乡之情。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鹧鸪。
鹧鸪鸣叫似乎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们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游子满腔的离愁别绪。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6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历来没有定论。
你认为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
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
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岑参其五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张孝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②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这首词是词人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2019年:(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陈与义: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2018年:(全国卷Ⅰ)《野歌》李贺: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①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苏轼: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②鉴赏诗歌形象(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内容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1.选材不拘一格。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3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超过50字)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 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从诗歌的描写来看,筝声中包含了哪些情感?(2)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写筝声的?请作简要分析。
最新-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阶段测试古诗文鉴赏阶段测试卷新人教版 精品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阶段测试古诗文鉴赏阶段性评估检测三(基础达标卷)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诗歌鉴赏专练1.(2018·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
(1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1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1分)(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2.(2018·河南省商城高中高三统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温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1.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1)~(2)题。
(8分)岁暮抵家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别老母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现在有子不如无。
(1)蒋诗中的“寒衣针线密”让人联想起孟郊《游子吟》中“,意恐迟迟归”一句。
(2分)答案:临行密密缝★(2)请简要分析蒋诗中的“母亲”形象,并探讨两首诗中表现出的相同的思想情感。
(6分)答:答案:①母亲形象:勤劳仁慈、牵挂体谅并深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形象。
②相同情感:表现出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没能孝顺母亲的惭愧。
(每点3分)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8分)在金日作三首(其一)①宇文虚中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悲伤。
南冠成天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
开口摧颓②空抱朴③,胁肩④奔走尚腰金。
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不眠高士谈不眠披短褐,曳杖出门行。
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
乱离惊昨梦,飘泊念生平。
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
[注] 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
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后因谋划南归而被杀,高士谈也因此事被杀。
②摧颓:蹉跎失时。
③抱朴:固守质朴。
④胁肩:谄媚讨好的样子。
★(1)两首诗中,宇文虚顶用“”、高士谈用“”等词语直接表达了对家国的想念之情。
(2分)答案:悲伤难忘★(2)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抒情方式的异同。
(6分)答: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是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宇文虚中的诗用“悲伤”表现流落金国、想念家乡的悲凉之情,高士谈的诗用“难忘”表现对家国的想念之情。
(3分)不同点:宇文虚中的诗多用典故,比如“南冠”(囚徒)“北雁”(苏武)“莫邪”等;高士谈的诗描述夜晚的漂亮,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想念家国的悲凉之情。
(3分)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闻雁韦应物故国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与比较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东湖新竹陆游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B.“寒碧映涟漪”这句诗,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
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义。
C.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
D.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
E.最后两句议论,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向往,希望“官闲”时经常到此“枕簟”。
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
解析:选BC A项,“接下来的诗句,都是从……的描绘”说法错误,本诗第七八句并不是对新竹的描绘;D项,“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应为“动静结合的手法”;E项,“最后两句议论”不正确,应为“最后两句抒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先对这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再结合全诗内容归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紧扣诗歌的题目“东湖新竹”。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到,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
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
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
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
C.“堤远意相随”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
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
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
解析:选AD A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项,“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不准确,而是“爱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华清宫①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②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③作雨声。
[注] ①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下,是唐玄宗、杨贵妃游乐过的胜地。
②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
③长杨:汉代宫殿,因宫中种白杨数亩,故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凄清的景色,遥想昔日的繁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B.开头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做了铺垫。
C.诗的后两句作者写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
D.“长杨”运用借代的手法,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
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
E.这首诗的首句叙事,次句写景,“晓风残月”使全诗披上一层迷幻凄凉的色彩,后两句借景抒情,由唐溯汉,概述历史的盛衰兴亡。
解析:选AD A项,“七言律诗”有误,应为“七言绝句”;D项,“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这里是“一语双关”。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怀古伤今的诗歌只要是昔胜今衰的感慨之情,手法主要有对比、渲染、借景抒情等方式,此题主要是借情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
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
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映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
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解析:选CD C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D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2)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答:解析: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
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作者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注]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 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解析:选CD C项,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D项,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解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借景抒景,表达出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三四两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作答时,先概括出表达技巧,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农家望晴[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范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点明人们往来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
B.“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
C.雍诗“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D.“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赋西风以人格,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E.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选AE A项,“表达了诗人对鲈鱼的喜爱之情”错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是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之意。
E项,“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完全一样”错误。
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
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
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
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久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答案:①范诗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为了生计,渔民不得不这样。
②雍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白发老农像鹤一样站在麦场高处,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老农伸长脖子望天、长时间站立的样子,写出了老农内心的焦急。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
“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的清高孤傲。
B.“蓬蒿”是一种杂草。
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于鬓上。
D.郑谷的《菊》中,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华的思想品质。
“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
E.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
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志的意思。
解析:选AB A项,“平顺”有误,应为表现了小松的顽强不屈;“清高孤傲”不当,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
B项,写出了“小松由大转小”有误,应为“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