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新文化运动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2日主备人:黎余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性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材料、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修改1、展示与新文化运动兴起有关的材料、图片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展示与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有关的材料、图片等,设置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代表人物等。
3、展示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关的材料,并设置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展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并设置有关问题,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1、自主阅读有关教材、材料、图片等,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自主阅读有关教材、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代表人物等。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有关教材、材料等,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探究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识读并分析有关材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学教案学科教师过程5、组织指导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所学知识,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5、探究、讨论: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后反思教材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展示大量历史资料并设置有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内容,并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2、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二.内容分析这是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预计授课学时为1课时。
三、学生分析这堂课所针对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内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二)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1911)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护国运动-- 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
)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5.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树立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念。
4.情感教育:强调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3)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做作业:
(1)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一主题,如民主、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
(2)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中历史课程,针对学生年龄段为15-18岁。
1.3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二、教学内容2.1 新文化运动概述2.1.1 新文化运动的定义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新思潮的运动。
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等。
2.1.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追求个性自由等。
2.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1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如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
2.2.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2.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3.1 鲁迅介绍鲁迅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3.2 陈独秀介绍陈独秀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3.1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
(5分钟)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好奇心。
(10分钟)3.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10分钟)4.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及其论著,掌握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两面旗帜,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1、整合教材。
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过程】(一)引导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指导观看《青年杂志》封面,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推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
③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程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首创“文学改良”、鲁迅李大钊的代表作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法指导:知识点:(一)创办《新青年》(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xx 》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提倡xxx,反对xxx;提倡xxx,反对xxx;提倡xxx,反对xxx;提倡反对,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
(二)文学革命(1)1917年,胡适发表了《xx 》,随后,陈独秀发表了《xx》,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2)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创作了《xx 》《xx 》等文学作品,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3)“新世纪的曙光”(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xx 》和《xx 》两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探索的新出路,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课堂训练1、填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请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2、议一议:为什么人们打这场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性质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那几位?。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新青年》创刊号的封面和一些重要文章的摘录,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依次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学生分享,引导他们深入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挑战等。
4.扩展: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进一步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与传播,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5.深化:通过分组小研究,让学生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方面,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
通过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7.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
2.通过学生的小组分享和交流活动,观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阅,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写能力。
四、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是否刺激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学习过程是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是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主要目标:文化运动的结构A、回顾文艺复兴让学生说说文艺复兴的内容,然后归纳文艺复兴的几个方面。
1、内容2、核心3、先驱4、历史背景5、主要影响/历史贡献【复习:瞄准结构】B、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进入历史状态师:1900年到1920年的中国,大家记得哪些事件?学生们纷纷说,其中有政治状态、文化状况、文化传播、经济状况、军事状况、社会变化……从这个维度,梳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它是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技术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之后的一次思想运动。
【导入:带入感。
从现在逐渐进入那个时候的历史情境中去。
启动历史感。
同时,让学生说,也启动学生的感官。
】2、历史中的新旧力量对比在整体大概梳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状况的同时,让学生分类对比:哪些是旧力量,哪些是新力量,形成了怎样对抗和冲突。
通过对比,梳理出新文化运动要做什么,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二、根据文艺复兴的结构,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几个方面。
1、内容2、历史背景3、先驱4、运动过程5、主要影响分小组讨论,一个组发言,说所有内容,另外一个组评价,补充。
写在纸上。
【浪漫:从框架的角度把握,逐渐深入】三、深潜历史。
补充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资料,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比如字体的改变,一些运动先驱的言论,“打到孔家店”的`一些做法,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对社会的影响、历史意义,以及局限性。
【精确:增强历史感受性,增强思辨。
】四、讨论后,补充、完善自己纸上的内容框架。
有问题的可以质疑。
小组成员互助。
用红笔在纸上圈出四五个词。
【综合】五、应用。
先做几道选择题,检测巩固一下。
主观题:请分析一下,现在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新文化运动?【结构不良:前面的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教材里提供了良好结构,这个主观题,结构不良,学生需要自己去讨论社会现状,分析出现在的新文化运动必须具备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临西二中周青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1)通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
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
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
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
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
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
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们回忆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袁世凯登基、祭孔图片)。
这些说明了什么?什么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引导学生思考:尊孔复古是反动的封建逆流,而帝国主义在当时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它们为什么支持尊孔复古?教材中的“对内对外,两无遗憾”是什么意思?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看影片片断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多媒体先出示问题,然后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后,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
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
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