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战国封君问题的专文,解放以来仅有两三篇,新近再版的杨宽同志的《战国史》辟

专目作了概述。我们这篇文章就同志们未曾论及或论而不详以及有分歧的问题,再作一些探和补充。

一、战国封君的概况

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然而从春秋的历史看,郑、贾的说法并不确切。直到春秋末,在正式名号上卿大夫没有称“君”者。卿大夫称“君”有个发展过程。在“卿大夫”这个名号外,最先

加的是“公”号,到了春秋末年才出现“君”号。卿大夫另称之为“公”者最早出现在楚国

。楚灭申之后封巫臣于申,号“申公”;灭郧之后封钟仪于郧,号“郧公”;灭蔡之后使弃

疾为“蔡公”。泛称为“县公”1。楚卿大夫称“公”者多有,中原诸国则很少见,但亦有个别称“公”者,如齐有“裳公”2,杜注:“齐裳邑大夫。”受封卿大夫冠以“君”号者,最早也出现在楚国。《墨子·鲁问》记载楚有鲁阳文君。鲁阳文君即《国语·楚语》中的鲁阳文子。韦注:“文子,平王孙,司马子期之子鲁阳公也。”说明此时“公”与“君”已可通用。吴起说

楚“封君太重”的封君实际上即卿大夫之辈。

中原诸国最早称卿大夫为君者,是卿大夫的家臣称其主子为“君”。鲁大夫季氏之家臣称季氏为“君”3,晋史墨称赵简子为“君”,也称范氏、中行氏为“君”4。我们囿于所见,尚未发现有诸侯在封卿大夫时冠以“君”号的。中原最先封臣子以君号者不是诸侯,而是赵襄子。《史记·六国年表》记述:(赵)“襄子,元年未除服,登夏屋,诱代王,以金斗杀代王,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史记·赵世家》中也谈到这件事说:襄子杀代王,“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早死,故封其子”。又据《史记·六国年表》注,赵襄子封代成君在公元前457年。

封君在各国的普遍现象,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以后的事情。各国诸侯多在公元前

340年前称王。据已有的材料统计,终战国之世的254年中(公元前475年至221 1《左传》宣公十一年。

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左传》昭公十四年。

年),各国先后封君见于记载的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公元前340年以前受封的仅有楚国的鲁阳文君、阳城君、工君、州侯、彭城君、安陵君;赵国的代成君、番吾君、魏国的中山君(魏挚)、山阳君;秦国的兰田君、商君;齐国的成侯等十几人,其余封君均是公元前340年以后的事情,史籍在案,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战国时期成为封君的条件主要有二:一是计功分封,像《管子》中所说:“臣之能谋厉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名者,割壤而封”5;二是亲亲受封,如苏秦说:“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6除此之外,战国时还有因名望和色幸成为封君的。关于分封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有关文章和著作,这里不再重复。

战国时封君的权力在君主手中,但有时也需要经过群臣廷议。燕国大臣陈翠曾经劝说燕太后,要公子东质于齐,太后不肯。陈翠说,王愿封公子,群臣会讲:“公子无功,不当封。”今质于齐,则为有功,可封公子。否则“太子即位,公子贱为布衣,故非及太后与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7。又如江尹为魏之山阳君请封于楚,楚王表示同意,而大臣昭奚恤反对说:“山阳君无功于楚国,不当封。”8赵孝成王为谢信陵君救赵,“与平原君计,欲以五城封之”9。赵主父欲封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10。这几例都可说明大臣对封君有议论之权。

战国时期的封君有“君”、“公”、“侯”等称号。君与公、侯称谓虽有不同,但对于封君可置换使用。如楚平王之孙鲁阳文子封为阳文君,又称鲁阳公11。孟尝君又称薛公12。卫鞅被秦封为彻侯,又号商君13。范睢封于秦国的应地,号应侯,而《史记》本传中亦称之为应君14。

战国封君有着各种名号,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作为名号的根据主要有几种类型:

1.以封地为号

秦封卫鞅“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15。

“秦封范睢于应,号为应侯。”《索隐》云:“封范睢于应。案:刘氏云,河东临晋县有应亭,则秦地有应也。”16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后数立战功,二十六年,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索隐》云:“严君是爵邑之号,当是封之严道。”17

魏国以信陵封公子无忌,号信陵君18。燕昭王封

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19。

2.以原籍或发迹地为号

5《管子·揆度》。

6《战国策·赵策二》。

7《战国策·燕策》。

8《战国策·楚策一》。

9《史记·魏公子列传》。

10《史记·赵世家》。

11《墨子·耕柱》。

12《史记·孟尝君列传》。

13《史记·秦本纪》。

14《史记·范睢列传》。

15《史记·商君列传》。

16《史记·范睢列传》。

17《史记·樗里子列传》。

18《史记·魏公子列传》。

田单破燕有功,齐“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索隐》:“以单初起安平,故以为号。”20

3.以功德为号

白起数立战功,秦封为武安君。《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21

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正义》:“襄,举也,上也。言乐乘功最高也。”又廉颇封为

信平君,也是嘉奖他“笃信而平和也”22。

4.谥号

齐田婴封于薛,称薛公,卒后,盡王“谥为靖郭君”23。《索隐》按:“谓死后别号之曰‘靖郭’耳,则‘靖郭’或封邑号,故汉齐王舅父驷钧封靖郭侯是也。”当以《史记》正文为是。

5.雅号

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阳24。

楚“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又改封于吴,而终号春申君25。

秦封吕不韦于洛阳,号为文信侯26。

齐封邹忌于下邳,号曰成侯27。

以上数例所举之封号均为雅号。

求取封君是战国中后期普遍流行的政治思潮。张仪在游说魏王时就曾经指出说:人多奋

辞而少何信,这是因为说诸侯成功就可以“封君”,所以天下的游说之士“莫不日夜蝨腕目切齿以言从(纵)之便,以说人主”28。这条材料生动地描述了人们为求取封号已经激奋到了何等的地步,而且反映出在当时求取封号的人不是少数。《经法·国次》篇说:灭掉一个国家之后,“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这里不仅鼓吹裂土分封,而且从理论上将其上升到“天功”的高度,谁悖逆这样做,谁就是违反天意。于是国君们纷纷“举其秀土,而侯封之”29,魏王甚至将自己的爱妾也封为龙阳君30。战国时期女人封君实属空前未有,它也从侧面说明在当时求取封号是一股强大的思潮。

二、食邑与封君的关系

食邑制与封君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必然连在一起的。从战国的情况看,享有食邑者不一定是封君;反之,受有封君之号者又不一定有食邑。

20《史记·田单列传》。

21《史记·秦本纪》。

22《史记·赵世家》。

23《史记·孟尝君列传》。

24《史记·赵世家》。

25《史记·春申君列传》。

26《吕氏春秋·不侵》。

27《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8《史记·张仪列传》。

29《吕氏春秋·禁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