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
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原君》ppt课件
第一段小结
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第2段
问题:文言实词虚词:然 所 为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 孰与仲多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 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 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 • (13)为:当作,充作.
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 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 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
• (39)“而毅宗”三句:毅宗, 崇祯帝朱由检死后士民所谥
之号。
• 明崇祯帝于李自成将陷北京 时,用剑砍长平公主,说:
“若何为生我家!”
• 5.2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 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40)?是故,明乎为君之职
• (40)废然:灰心貌。摧 沮:沮丧。
分(41),则唐、虞之世(42), • (41)职分:职责。
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
辞矣。
第二段译文: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 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 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 的灾害统统归于人家,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 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 个人的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 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 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 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 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 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 露于言辞之间了。
第三段译文:这个没有别的原因,古时候把普天下人 看做主人,把君主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 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 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凡是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 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为了君主。因此他在没有得到 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拆散普天下 老百姓的家庭,来求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 到惨痛,还说:“我原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 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 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 淫享乐,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这正是我的产 业应该收取的利息呀。”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人的 最大祸害的,乃是君主呀。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 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 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黄宗羲《原君》全文注释、分析
原君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①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3篇
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学习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探究其现实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2课时。
01导读:积累常识1. 齐背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
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2.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黄宗羲《原君》原文和译文翻译
黄宗羲《原君》原文和译文翻译原君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
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_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_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君》选自《明夷待访录》,是高中语文课本中重点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原君》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原君》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一、教材分析《原君》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作者是明代的杨慎。
作品以西漠游牧民族维吾尔族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帕娃的塑造,展现了她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命运的抗争。
本文所选材料写了古西域维吾尔族游牧部落高原上一位风华绰约、聪明机智的少女帕娃,因族人婆恶麦麦举荐相亲之计,被迫与哈木合婚,并受到哈木的虐待。
但帕娃始终没有低头,她爱上了萨吾斯和他一起逃亡。
帕娃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逃过了各种困难和追杀,最终摆脱了哈木的控制,重新获得了自由。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游牧部落的生活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女主角帕娃的勇敢和坚持,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西域维吾尔族游牧部落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2.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3.理解主题思想,体验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4.学会运用一些日常用语和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手法。
2.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诠释。
四、教学策略1.课前热身活动:通过观看图画、听音乐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氛围。
2.导入学习:呈现关于维吾尔族和游牧部落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个题材的兴趣。
3.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反思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些关于维吾尔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个题材产生兴趣并热身。
Step 2:导入阅读(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原君》,并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中的帕娃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经历了什么?3.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哈木会对帕娃如此残忍?2.帕娃为什么决定逃离哈木?3.帕娃是如何成功逃亡的?4.帕娃最终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相关读物《原君》优秀课件 (共24张PPT)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 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 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 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 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 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 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 响。
思想与成就
反对君主以一人私天下,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 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之治乱不在一 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 臣》)。有鲜明的民主色彩。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达真情实 感。
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 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 还有《明夷待访 录》、《南雷文案》等著作。
第一段
• 1.有生之初②,人各自 • ②有生之初:从有人 私也,人各自利也③; 类社会开始。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③“人各”二句:谓
第2段小结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 3.此无他终。生古者以天下为主,为君了为天客下百,姓凡 君君之为所主,毕天世下而为经客营,者未凡,得天为到下天能天之下够下无也地。即荼而今毒得也,安以残害 宁指者人,的为身体君或也生。命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 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 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讨孙取创 业也竟。然”其既惨得痛之也,敲剥利天息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 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 则设为立天国下君之的大道理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假设利之也词。,呜犹呼“!假岂若” 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原君(节选)
黄宗羲
• 何谓“原君”?
“原”,推究……的本源;“原君”,推究为 君的本源,即治政之道。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1.教学目标1.能够阅读、理解并分析《原君》这篇短文,加深对文章中矛盾和冲突的认识;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探究哲理含义;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写作。
2.教学重点1.矛盾和冲突的分析及探究矛盾背后的哲理;2.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3.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运用。
3.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原著、文化讲解和相关视频等多种途径来预习课程内容;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3.组合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和作业相结合,通过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教学过程4.1引入环节1.以一句诗歌、电影、书籍的引语开始本节课的教学;2.小组讨论,反应学生对引语的理解和看法。
4.2预习环节1.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原著、听取文化讲解和相关视频等途径来预习本节课内容;2.学生通过各类途径学习出《原君》短文的作者、出处及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联系。
4.3阅读和分析短文1.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朗读整篇《原君》短文;2.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分析短文中的矛盾和冲突来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4.4分组探究1.学生分为小组,围绕短文中的矛盾和冲突展开讨论;2.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3.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短文中隐含的哲理和道德含义。
4.5文学鉴赏1.学生在了解短文背景和上下文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短文进行分析和鉴赏;2.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研究,探究短文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
4.6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有关短文中某一个主题的文章;2.学生通过阅读、修改与评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思考性和创造性得到提升;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短文内涵,并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原君》详解并翻译
原君[清]黄宗羲(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⑵;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1)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
浙江余姚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
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2)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
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就隐居箕山中。
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水而死。
译文: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
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
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
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
拿岀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
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
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3),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原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2.分析《原君》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二、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由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其中的文学元素、意象、词语及其用法有所了解。
2.讨论交流:对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朗读体验:由学生进行朗读,以感悟课文的情感表达和韵律美感。
4.写作训练:通过分析课文,结合学生自身体验,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原君》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说。
作品讲述了宝琴与林黛玉共同面对命运的残酷,表现了爱情、友情、家族、权力等社会议题。
2. 主要人物•宝琴:本书的女主角,龙舟社的少奶奶,又称为宝玉,是林黛玉的好友和恋人。
•林黛玉:本书的女主角之一,荣府的贾家庶出小姐,与宝琴同龄,是宝琴的好友和恋人。
•贾琏:宝琴的父亲,为人胆怯、懦弱、丧权辱国。
•王熙凤:宝琴的姐姐,贾家的小妾,心机深沉。
3. 句子分析•“云间有谁好颜色,天边无觅处神仙?” 这是宝琴和黛玉在湖心亭上的对话,气氛在轻松和谐之中把出了黛玉形象的真实、出尘、高洁、属灵的人物特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但愿人长久”是对人生追求的概括,同时借指本书的中心思想。
末句“千里共婵娟”以月为媒来使前景更加迷蒙、虚幻和增强了冥冥奇妙的感觉。
4. 课文主题《原君》的主题是人性的悲剧,即人性的自我毁灭和自我矛盾。
作品以宝玉、黛玉等一批人物的命运为背景,通过展示他们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纷争等多方面的关系来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矛盾,强调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表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亡。
5. 课文评析《原君》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小说创作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考文言文《原君》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原君》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原君》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原君作者:黄宗羲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
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
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
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
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
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
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
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
(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
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4《原君》内容理解
《原君》内容理解《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原其本,“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
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既为“原君”,则须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文章第一段就分析了这个问题。
那么,君主是怎样产生的呢?文章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这并不是一个道德的判断,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获取个人利益,求得生存的权利,这里表现出黄宗羲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但是,“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又是一盘散沙的局面,那么面对一些公共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作者认为君主正是在此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这里点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君主产生的原因是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二是君主天然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职责,所以古时候做君主是很辛苦的,“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人都是好逸恶劳的,可是“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可见,做君主是要有一些牺牲精神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
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为下面叙述后世之君做了铺垫。
那么“后之为人君者”怎样呢?由于掌握了“天下利害之权”,所以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这样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并且把天下当做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孙,以一己一家之私,剥夺了天下人的生存权利,使他们“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汉高祖刘邦所夸耀的“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正是“后之为君者”对待君位态度的鲜明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2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 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 沮者乎(40)?是故,明 乎为君之职分(41),则 唐、虞之世(42),人人 能让,许由、务光非绝 尘也(43);不明乎为君 之职分,则市井之间, 人人可欲(44),许由、 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 也(45)。然君之职分难 明,以俄顷淫乐(46), 不易无穷之悲(47),虽 愚者亦明之矣。
②有生之初:从有人 类社会开始。 ③“人各”二句:谓 人人都为生存而自己 谋取利益。 ④莫或:没有人。 ⑤人者:这里指下面 要说的“古之人君”。 ⑥释:解脱。 ⑦居:处。引申为接 受。
• 1.2故古之人君, • ⑧量:衡量,考虑。入:指为君. 量而不欲入者⑧, 许由、务光是也 • (12)夫:语助词。 ⑨;入而又去之 者,尧、舜是也 ⑩;初不欲入而 不得去者,禹是 也(11)。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 逸恶劳,亦犹夫 人之情也(12)。
• 第一段译文: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 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 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有这么 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要让普 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 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这样他付出的辛 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以千万倍 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 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所以古时候对于君 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 样;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 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难 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 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段小结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 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 独夫:残害万民、众叛亲离之国君。 所,适当的位置。 “雠”通“仇”,寇仇,仇敌。 伯夷、叔齐:传说为商朝孤竹君之子,周 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 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 武王伐纣,曾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耻 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 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稽:考究. 兆人万姓:千万百姓。兆,一百万。 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 崩溃之血肉:指被残害之臣民。 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 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 讨伐 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 犹“觊觎”,指对君位抱有非分之 想。 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 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 “贼人者谓之贼,残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 指明太祖 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 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 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 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 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 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 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 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 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 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 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 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 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 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 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第一段小结
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 2.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 • 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 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 • 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 • 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 我之大私为(13)天下之大 • 公。始而惭焉,久而安 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传之子孙,(14)受享无穷。• 汉高帝(15)所谓“某业所 就,孰与仲多(16)”者,其 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 辞矣。
• (40)废然:灰心貌。摧 沮:沮丧。 • (41)职分:职责。 • (42)唐、虞之世:尧、 舜时代。唐,尧之国号。 虞,舜之国号。 • (43)绝尘:超越世俗。 • (44)人人可欲:人人都 想做君主。 • (45)旷后世:后世空缺。 • (46)俄顷:犹瞬间,指 极短暂的时间。 • (47)不易:不换取。
第2段小结
为了天下百姓 • 3.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 能够 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 未得到天下 即荼毒,残害 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 指人的身体或生命 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 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 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 讨取 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 利息 竟然 惨痛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 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 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 设立国君的道理 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 假设之词,犹“假若” 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36)如我:像我一样。 (37)“摄缄縢(téng)” 摄, 紧收。缄,结。縢,绳子。 扃鐍(jiōngjué),门窗、箱 子之锁钥。 (38)“昔人”句:指南朝宋 顺帝被逼退位,“一泣而 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 不复天王作因缘。” (39)“而毅宗”三句:毅宗, 崇祯帝朱由检死后士民所 谥之号。 明崇祯帝于李自成将陷北 京时,用剑砍长平公主, 说:“若何为生我家!”
等待后代明君采访采纳 成书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 明末清初的“人权宣言”
政治思想主张:
鲜明的民主色彩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文学方面: 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 实,抒写真情实感。
• 1.有生之初②,人各自 • 私也,人各自利也③;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④。 有人者出⑤,不以一己 • 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 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 • 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⑥, •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 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 • 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 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 所欲居也⑦。
第4段小结
非导源于
小儒乎?
小儒规规焉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补充:《原君》第五段
• 5.1 虽然,使后之为 • 君者果能保此产业, • 传之无穷,亦无怪乎 其私之也。既以产业 视之,人之欲得产业, 谁不如我(36)?摄缄 縢,固扃鐍(37),一 • 人之智力,不能胜天 下欲得之者之众,远 者数世,近者及身, 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 孙矣。昔人愿世世无 • 生帝王家(38),而毅 宗之语公主,亦曰 “若何为生我 • 家!”(39)痛哉斯言!
(13)为:当作,充 作. (14)省略句,介词 “于” (15)汉高帝,刘邦。 (16)“孰与”: 固定句式,与…… 相比,谁更 …… 我所成就的家业, 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第二段译文: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 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 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 的灾害统统归于人家,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 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 个人的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 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 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 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 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 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 露于言辞之间了。
原君(节选)
黄宗羲
• 何谓“原君”?
“原”,推论……的本源;“原君”, 推论为君的本源,即治政之道。
人 物 简 介 :
黄宗羲
(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 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 家。
卦名,其含义为“日入地 下”《南雷文集》 《明夷待访录》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第五段小结
•君之职分难明, 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明乎为君之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