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课件(自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更 …… )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多
通假字
雠
通
“仇”
例如:视之如寇雠
作业:
1.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2. 根据课堂拓展的内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300 字左右的一段议论。
问题探究
1.《原君》这篇文章中最典型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
以天下为莫大之 产业
拓展: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除了君主,这篇
文章 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 启示?
古今异义 古义:自己的私事 自私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 古义:公共的祸害
公害
今义:比喻对公共有害的事物
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句子
(1)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 (省略句,介词“于”)
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
第 1段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 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第二段: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这样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与……比怎么样
是 因为
曾不惨然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乃、竟
另注释26:“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后至秦受诬陷
下狱而死。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
问题探究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赵盾弑其君》一则中指出: “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而无逃之境外乎?”而黄宗羲
在《原君》中却提出了“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
地之间”的观点。你如何看待两者的观点,更赞成谁?为什
3、疏通课文
第一段: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今异义(今义: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 利益,古义:今义:只图自己的利益。)
没有什么人
发语词
来自百度文库如同
所有人(古今异义)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
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 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 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 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 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 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 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 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 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 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 的本性一样啊。
么?请简要陈述。
传者不察其指,而妄述孔子之言,以为越境, 乃免谬矣。穿之弑,盾主之也,讨穿犹不得免也。
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而可逃之境外乎?
——顾炎武《日知录》卷四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原君》最后两段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 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 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 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 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 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 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 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举例说明。
2.写下《原君》这篇课文中最令你怦然心动或若有所思的一
句话,并简要陈述理由。
3.教材第52页的书下注释①中说“以下几句为作者一家之言,
与史实不符”,既然黄宗羲是一代史学大家,自然明晓史家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为何如此论述呢?
《报任安书》注释: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注释25:“吕不韦,曾为秦丞相,后被 贬蜀地。做丞相时曾召集宾客编写《吕氏春秋》。”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
独夫: 规规焉: 无稽: 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狭隘死板的样子。
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 暗中观望,等待时机。
(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雠,同“仇”。
2、整体把握
《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 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 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 制的思想。 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 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 谋利益的公仆。
3、疏通课文 (1)词类活用 ①离散天下之子女 ②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2)古今异义 ①人而又去之者
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
②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 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
③尧、舜是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许由、务光是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是故武王圣人也。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②状语后置句 必于天下之人千万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以君臣之义于天地之间无所逃
第 2段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
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 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第三段:
视之如寇仇
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强盗、仇敌
不可查考 偏爱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 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 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 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 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 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 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 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 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 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 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 吗?
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 就是黄宗羲。
黄宗羲(1601—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 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 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 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 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 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 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 “世忠营”进行抵抗。与孙 奇逢、李骻并称三大儒。
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 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
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思想与作品
反对君主以一人私天下,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
录· 原臣》)。
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工商观点,强调
工商皆为本。其政治历史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
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开浙东
史学研究之风气。 还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著作。
朗读课文:
(1)音、形、义
好逸恶劳: 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排行第二。 仲: 追逐名利。 逐利: 筹划办理。 经营: 取得。 博: 惨痛的样子。 惨然: 杀害;毒害。 屠毒: 敲诈剥削。 敲剥: 利息。 花息: 假如。 向使:
这样……那么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
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
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
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 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 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 “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 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原
君
黄 宗 羲
尧
舜
纣 王
秦 始 皇
刘 邦
朱 元 璋
崇 祯 帝
溥 仪
你心目中的帝王是个什么样子?
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 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
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
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 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 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 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
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 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
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 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
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 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
举例论证
人物 许由、务光 尧、舜、 禹 汉高祖 明太祖 崇祯帝 桀纣 小儒 行为 去而不入 入而又去 入而不得去 利“产业”沾沾自喜 保“产业”丧心病狂 失“产业”栖栖遑遑 享“产业”残暴荒淫 妄传言为虎作伥 直接原因 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 根本原因 明乎为君之职 分 不明为君之职 分
第 3段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第四段:
摄缄縢,固扃鐍
若何为生我家 不易无穷之悲 虽愚者亦明之矣 绳索 你 交易 即使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
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 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 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 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 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 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 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 (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 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 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 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 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