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PPT
合集下载
《原君》课件(自用)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更 …… )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多
通假字
雠
通
“仇”
例如:视之如寇雠
作业:
1.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2. 根据课堂拓展的内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300 字左右的一段议论。
问题探究
1.《原君》这篇文章中最典型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
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 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
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 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
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 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
举例说明。
2.写下《原君》这篇课文中最令你怦然心动或若有所思的一
句话,并简要陈述理由。
3.教材第52页的书下注释①中说“以下几句为作者一家之言,
与史实不符”,既然黄宗羲是一代史学大家,自然明晓史家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为何如此论述呢?
《报任安书》注释: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注释25:“吕不韦,曾为秦丞相,后被 贬蜀地。做丞相时曾召集宾客编写《吕氏春秋》。”
第 1段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 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第二段: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这样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与……比怎么样
是 因为
大学语文---原君页PPT文档
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 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 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二、分析本文的论证 方法。
返回
作者简介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 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官僚 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 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 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 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 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
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 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 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 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 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 明之矣。
返回
一、引经据典,以史明理。 全文几乎通篇都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国君的职能,审视国君对国家、对 社会所起的作用。为了论证“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 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观点,文章列举许由、务 光、尧、舜、禹的例子;在阐明“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 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道理时,文 章又援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言语,并直接批评“其逐利之 情,不觉溢之于辞矣”。而当论证是否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治国前 提时,文章则列举桀、纣的暴政,从反面阐述道理。 二、对比鲜明。 如:三代君与“后为人君者”对比,批判了后者的专制统治,得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将国君“爱其民”与国君“不爱其 民”的不同结果做对比,表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 如天,诚不为过;今之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 其所也”的态度。通过对比,加深了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民贵君轻”的深沉呼唤。
二、分析本文的论证 方法。
返回
作者简介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 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官僚 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 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 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 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 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 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
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 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 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 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 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 明之矣。
返回
一、引经据典,以史明理。 全文几乎通篇都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国君的职能,审视国君对国家、对 社会所起的作用。为了论证“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 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观点,文章列举许由、务 光、尧、舜、禹的例子;在阐明“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 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道理时,文 章又援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言语,并直接批评“其逐利之 情,不觉溢之于辞矣”。而当论证是否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治国前 提时,文章则列举桀、纣的暴政,从反面阐述道理。 二、对比鲜明。 如:三代君与“后为人君者”对比,批判了后者的专制统治,得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将国君“爱其民”与国君“不爱其 民”的不同结果做对比,表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 如天,诚不为过;今之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 其所也”的态度。通过对比,加深了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民贵君轻”的深沉呼唤。
相关读物《原君》优秀课件 (共24张PPT)
原君(节选)
黄宗羲
• 何谓“原君”?
“原”,推究……的本源;“原君”,推究为
君的本源,即治政之道。
黄宗羲(1601—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 梨洲。浙江余姚人。明 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 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 魏忠贤而遭害,及长, 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 “复社”,坚持同魏忠 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 南下,曾组织“世忠营” 进行抵抗。与孙奇逢、 李骻(kuà)并称三大
②有生之初:从有人 类社会开始。 ③“人各”二句:谓 人人都为生存而自己 谋取利益。 ④莫或:没有什么人。 ⑤人者:这里指下面 要说的“古之人君”。 ⑥释:免除、解除。 ⑦居:居处。引申为 接受。
• 1.2故古之人君, • • 量而不欲入者⑧, 许由、务光是也 • ⑨;入而又去之 者,尧、舜是也 ⑩;初不欲入而 不得去者,禹是 也(11)。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 逸恶劳,亦犹夫 人之情也(12)。
(13)为:当作,充 作. (14)省略句,介词 “于” (15)汉高帝,刘邦。 (16)“孰与”: 固定句式,与„„ 相比,谁更 „„ 我所成就的家业, 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第二段译文: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 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 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 的灾害统统归于人家,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 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 人的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对 此感到惭愧,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 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受 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在 产业方面成就的,和老二相比谁的更多呢”这句 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 于言辞之间了。
第一段小结
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黄宗羲
• 何谓“原君”?
“原”,推究……的本源;“原君”,推究为
君的本源,即治政之道。
黄宗羲(1601—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 梨洲。浙江余姚人。明 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 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 魏忠贤而遭害,及长, 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 “复社”,坚持同魏忠 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 南下,曾组织“世忠营” 进行抵抗。与孙奇逢、 李骻(kuà)并称三大
②有生之初:从有人 类社会开始。 ③“人各”二句:谓 人人都为生存而自己 谋取利益。 ④莫或:没有什么人。 ⑤人者:这里指下面 要说的“古之人君”。 ⑥释:免除、解除。 ⑦居:居处。引申为 接受。
• 1.2故古之人君, • • 量而不欲入者⑧, 许由、务光是也 • ⑨;入而又去之 者,尧、舜是也 ⑩;初不欲入而 不得去者,禹是 也(11)。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 逸恶劳,亦犹夫 人之情也(12)。
(13)为:当作,充 作. (14)省略句,介词 “于” (15)汉高帝,刘邦。 (16)“孰与”: 固定句式,与„„ 相比,谁更 „„ 我所成就的家业, 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第二段译文: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 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 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 的灾害统统归于人家,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 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 人的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对 此感到惭愧,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 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留传给子子孙孙,受 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在 产业方面成就的,和老二相比谁的更多呢”这句 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 于言辞之间了。
第一段小结
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原君》ppt课件4
•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 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 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 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 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 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 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 自己却又得不到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 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 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 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 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 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喜好安逸厌恶辛劳, 也和所有人的本性一样啊。
•
熟读课文
•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 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 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 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 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 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 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 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 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 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 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 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 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 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 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 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 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难道设容赴死
语文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原君》ppt课件4
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 —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 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 “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 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 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 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 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 遭灭门的“罪行”啊!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 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 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 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 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 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 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 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 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 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 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 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难道设置君主的道 理原本就是这样的吗?
•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 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 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 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 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 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 倍的辛劳,自己却又得不到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 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 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 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 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 处吗?喜好安逸厌恶辛劳,也和所有人的本性一样啊。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 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 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 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 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 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 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 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 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 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 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 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难道设置君主的道 理原本就是这样的吗?
•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 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 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 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 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 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 倍的辛劳,自己却又得不到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 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 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 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 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 处吗?喜好安逸厌恶辛劳,也和所有人的本性一样啊。
原君课件
第4段问题:古今人民对待国君态度怎样?对 待暴君有哪两种态度?你怎样认识伯夷、叔 齐的“耻食周粟”?
• 明确: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为了天下 人) • 今:怨恶其君,视之如仇,名之独夫。(为一己之私) • 小儒: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妄传伯夷叔齐之事。 • 圣人:武王(伐纣)圣人; 孟子(肯定伐纣)之言,圣 言。 • 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认为臣伐君“不仁”,商灭后, 两人“耻食周粟”。小儒称赞两人,是不明“为君之职 分”,认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国君的职责在于 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民贼”。伯夷、叔 齐的行为是为虎作伥。
• 第一段译文: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 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 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有这么 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要让普 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 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这样他付出的辛 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以千万倍 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 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所以古时候对于君 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 样;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 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难 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 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
第3段小结
非导源于
小儒乎?
小儒规规焉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 • 果能保此产业,传之 • 无穷,亦无怪乎其私 之也。既以产业视之, 人之欲得产业,谁不 如我(36)?摄缄縢, 固扃鐍(37),一人之 • 智力,不能胜天下欲 得之者之众,远者数 世,近者及身,其血 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 • 家(38),而毅宗之语 公主,亦曰“若何为 生我家!”(39)痛哉 • 斯言!
语文版必修四《原君》ppt课件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让自己有一件事情可做,别闲着。你看铁,那么坚硬能断石 的东西搁置久了都能生锈,何况人呢?要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就
必须有坚持的力量,就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从哪里来,那就先
给自己找一份责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那是有责任的。比如说父 母,比如自己的孩子。光有信念了,还不能做好一件事情,还得 有能力,能力从哪里来,有两种途径,一种可以通过实践之后总 结经验得来,实践必须得用心。二种可以通过学习得来。其实这
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赏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 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 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
3.审美视窗
读《原君》
在明清,这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代,能够认识 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并予以强烈的抨击,黄宗羲确确实实是个有前 瞻性、有远见的思想家。黄宗羲的思想在当时可算是石破天惊, 无愧于他“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确实影响了后来人,包括 康梁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怀戚戚。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黄宗羲(1601—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史 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 江余姚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
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
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 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 讲学。
高三语文《原君》(课件)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年下学期
人物 许由、务光 尧舜 禹
行为 量而不入 入而又去 初不欲入 而不得去
直接 原因
勤劳 千万倍 己 不享其利 非人情 所欲居
制作 03
根本 原因
明乎 为君 之职 分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年下学期
1. 君主专制的危害、目的 危害: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根本原因
小儒
以天下 为莫大 之产业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人物
行为 君臣之义 无所逃于 天地之间 \妄传伯 夷、叔齐 无稽之事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小儒
以天下 为莫大 之产业
不明为 君之职 分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对比论证: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目的:为子孙创业,产业之花息。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2. 对比论证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2. 对比论证
①古时:天下为主,君为客
今时:君为主,天下为客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2. 对比论证
人物 许由、务光 尧舜 禹
行为
直接 原因
根本 原因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人物 许由、务光 尧舜 禹
《原君》优质课件(35张)
第3段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
“耻食周粟”?
第四段:
摄缄縢,固扃鐍
绳索
若何为生我家
你
不易无穷之悲
交易
虽愚者亦明之矣
即使
•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 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 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 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 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 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 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 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 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 (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 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 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 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 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 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2、整体把握 《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 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 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 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 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 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 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
原君
黄宗羲
尧
舜
纣
秦
王
始
皇
朱 元 璋
崇
溥
祯
仪
帝Hale Waihona Puke 你心目中的帝王是个什么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君主观。具体分析一下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 客”思想,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意。
•
首先,在“君”、“民”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对“主”、“客
”的相对界定承认了两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同时也有利益的对立。他用“主”、“客”来界定两者之间事
实上的矛盾;其次,“天下为主”强调了“天下”是根本,天下
《原君》黄宗羲
•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
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
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
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
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学习课文
一、学习目标
•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 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 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 2、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二、文章分析
•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 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而不再是使用“贵”、“轻”这类性质模糊的形容词,也不再使用表面形象
,但事实上并无实质定性的比喻,而是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定性明确的词 汇确定了两者之间不容颠倒的关系。这一贡献是传统儒家“君”、“民”思
想所未能够达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阐述问题流于经验主义、缺乏
逻辑思辨的缺陷。从这点来说,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源于传统 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发展,甚至
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
闻也。然君之职•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 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 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
出“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一语道破了君的真实地
位和应然目的。
•
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中君
权的滥用做了极为严厉的批判。黄宗羲的理论是这样建构起来的
:首先,肯定了人性本各自私,建立一个人性论的基础;其次,
人们为满足各自利益,就需要一个能以大家利益为先的君的出现
;因为利益的主次就产生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那些不能符
合这一逻辑和理论要求的君主就成为万民之敌,成为天下之害。
《原君》一篇中他指出现实情况是:“后之人君者不然。以为天
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
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
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这样的君事实上成为“
天下之无地而安宁”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颠倒了“主”、“客
之人的利益是优先的,但因其数量巨大无法同时行使其权力而发
生冲突,因而需要找出能代表其利益的执行者,具体表现为君的
存在。相互关系中“天下之民”居于无可置疑的主动地位,其利
益是不可侵犯的;再次,“君为客”强调“君”居于次要地位,
君是在保障民的利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君”既然
居于从动地位,那么假如君权被不当使用以致侵夺了天下之民的
•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
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
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
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
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
”关系,无视天下之民利益的优先、主要地位,现实中的君主才
会“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从而“为天下之大害”。这一观点的提出对
于习惯于传统儒家君臣纲常理论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
•
另外,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前提,推出“立君为天
下”的结论。君主存在的前提是“天下之民”的利益,应该“不
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
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
• 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 ,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
,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 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 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 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 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黄宗羲
(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 日)汉族,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 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 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 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 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其父受魏忠 贤迫害而死,遗命宗羲师从著名学者 刘宗周。
,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
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
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
•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
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
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 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 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 辞了。
,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
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
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
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
•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
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
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
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
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
•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
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
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
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
•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孟子的“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视作黄宗羲这一思想的直接渊源。而稍
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
对君民关系的形象化的描述。到黄宗羲这里,对这些传统观点作了进一步的 发展,明确了“君”、“民”两者之间的根本与衍生、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
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
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 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 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 明白这一道理的。
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
下释其害”。君对其权力的行使也要受到“天下为主”的制约,
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
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
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
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 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 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 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 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 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