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病1

合集下载

漫谈中医的辨证(一)——八纲辨证之一

漫谈中医的辨证(一)——八纲辨证之一

包括里 虚
里 实

病 共 性 的辨 证 方 法

大体说 来 任

痛 鼻塞


流涕

咽痒


咳嗽

以及


可 参 考 脏腑 辨证 的相

何疾病 的病 位

均可 分 为在表或

无 汗 或有 汗 等症状
舌淡红


关 内容

总之 里 证 不 仅包 括外 邪

在 里 ;其 基 本 性 质 可 分 为 属 寒 或
疾病在
辨证 的主要 依据 是症 状 (包 括体征 )


气血 津液 辨证 的 内容
脏腑


或病变发展 的不

只说病名 而不 涉及症
辨证 是 以病位为主 的辨证 方法
属 于具 体证

同 阶段 所 表 现 出 的证 候 ( 即病 理
中医就无 法 进 行有 针 对 性 的

又 是
其他各种辨证

特 性 )也 会 不 同


而 为疾 病 的 诊 治 提 供 依 据 的



它 的特 点 是 起 病 般 表 现 为 :发 热

拒按

大便秘结 舌 红 苔黄 脉沉


辨证 方 法

突然 病程 短



实有力等




类型则是指




八 纲辨证 是用 以分析各种疾
恶 寒 (或 恶 风 ) 头 痛 身痛 四 肢 酸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1. 引言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它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辨析,确定病因病机,并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和原则。

2. 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辨证的第一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疾病的起因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2 望诊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盛衰以及病程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3 闻诊闻诊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声音音质、呼吸特点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4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饮食等情况,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5 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1 辨证准确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地辨证。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患者的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2 辨证论治合理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二要义是合理地论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辨证论治细致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三要义是细致地论治。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4.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依据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中医诊断学中的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研究

PART 03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
REPORTING
辩证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辩证思维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思维之一,强调从整体、动态 、联系的角度看待疾病。
辩证思维具有全面性、灵活性 、深刻性等特点,能够揭示疾 病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阴阳五行等中医 基础理论的运用,以指导临床 实践。
辩证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为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中医学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医诊断 学中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论文结构安排
01
02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和临床实 践现状,阐明其在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辩证与辨病的概念及关系
阐述辩证与辨病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内涵、特点及 其相互关系,强调二者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互补 性和协同作用。
双向思维的研究价值
分析辩证与辨病双向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研究 价值,探讨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中 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践案例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辩证分析,确定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等类型;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明确感冒的病因和病理过程,从而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 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感冒的治疗效果。
PART 06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研究结论总结
辨病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点,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 规律。
辨病思维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性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

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中医辨证的具体内容1. 什么是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方式,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得出病因病机以及辨识疾病的方法。

2.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四诊: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辨别患者的疾病情况。

2.闻诊:通过闻听患者的气息、声音等,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

3.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发作频率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切诊:通过按压患者的经络、腧穴等,来探测患者的体质和病机。

•四诊合参:根据四诊所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轻重、适应症等。

•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从整体上治疗疾病,包括采取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

3. 中医辨证的特点•整体观念:中医辨证是从整体上观察人体,将疾病看作一个系统,不仅关注症状,还注重人体的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等因素。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动态观察:中医辨证强调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观察,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疗法:中医辨证施治采用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中医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通过辨证施治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对于判断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方向以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辨证在平衡患者的气血平衡、调整脏腑功能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等方式,从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动态观察以及综合疗法等方面来辨别和治疗疾病。

它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5. 中医辨证的步骤中医辨证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以及部位、形状、颜色等特征,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
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和转归、预后也有一 定的规律。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 的规律、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局部红肿 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痈是局部光软 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易脓、易溃、 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即在肿 块上有粟米状脓头,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 范围常超过9cm,难脓、难溃,常可合并内陷。 肉瘿与石瘿均为瘿,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 是恶性肿瘤,其转归预后绝然不同,必须及早
如果外科疾病在未溃(肿疡)或已溃(溃疡) 之时,见到结代之脉,均属气血衰弱、或寒痰 瘀血凝滞,是更为不良现象。若在痛极之时, 亦可偶尔出现结、代之脉,这并不一定都为坏 现象。不论肿疡与溃疡而见散、促之脉,均为 气血衰竭、脏腑之气将绝、且病邪尚在进展, 预后多不良。
(二)嗅气味
主要是嗅辨脓液。如果溃疡脓液无异样气 味者,容易痊愈。如果脓液腥臭难闻,病 在深里则较难愈。如胸腹部溃疡闻到臭气, 一般是透膜的见证,常见于脐漏等病。如 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 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 头癣。小腿部糜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 薄脓液,并有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 其他如损骨之指疔、脂瘤等其脓液及分泌 物亦是带有臭秽的。
㈡望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说明察神的存亡,对判断正气的盛衰,外 科疾病的轻重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凡病人精神振 作、形容如常、目光有神、呼吸均匀,这是正气 未衰,无论新久疾病,均属佳兆;若精神萎顿、 形容憔悴、目陷睛暗、呼吸急促或不均匀,这是 正气已衰,不论急、慢性疾病,均属凶险;若神 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胞 的表现,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区分开来,因此,在外科中,辨病尤为重要。
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评分标准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评分标准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评分标准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评分标准如下:
1、中医疾病诊断(3分):根据病案给出的临床资料诊断是什么病,写上中医疾病名即可。

2、中医证候诊断(3分):分析写出疾病所属的证候名称(不一定非要与课本一致)。

3、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4分):按以下三个方面来写:
(1) 辨病:根据主诉(抄题干)写上诊断为疾病即可。

(2) 辨证:①根据主诉的主要症状特点(抄题干)诊断为证;②写上兼证、舌象、脉象特征来佐证证候诊断。

(3) 病因病机分析。

4、方剂名称(2分):据证选方,且方剂后加“加减”二字。

5、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3分):
(1) 组成:不必与书上完全一致,但要体现君臣佐使。

(2) 剂量:包括2部分,①用量;②特殊药物煎煮方法。

(3) 煎服:写出“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即可,特殊服法特殊记忆。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

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

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

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中医辨病辨证

中医辨病辨证

1、病名:眩晕,证型:肝阳上亢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肝肾不足,阳气失敛上亢,故表现为头晕,头胀,肢体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眩晕”范畴,辨证为肝阳上亢。

2、病名:头痛,证型:气虚血瘀证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不足,瘀血阻滞经络,清窍失养,故表现为头痛,头胀,肢体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头痛”范畴,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2.厥证:多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等表现,可与本病鉴别。

糖尿病病名:消渴,证型:阴虚火旺,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嗜食肥甘厚味,湿热蕴结,耗伤阴液,故表现为多饮多食,面红耳赤,睡眠困难,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四诊合参,属中医“消渴”范畴,辨证为:阴虚火旺。

中医鉴别诊断:1.痉病,多表现为角弓反张,昏不知人,可鉴别;2.阳明腑实证:多表现为午后潮热,大便不通,神昏谵语等表现。

颈椎病病名:项痹病,证型:气虚血瘀证,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不足,瘀血阻滞经络,经络失养,故表现为颈部胀痛,肢体发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项痹病”范畴,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2.眩晕:表现为头晕,甚则行走不稳,恶心呕吐等表现。

支气管炎病名:咳嗽证型:痰湿中阻辨病辨证依据:缘由患者老年男性,年老脏腑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脾虚湿滞,聚湿生痰,故表现为咳嗽,咯痰,气喘,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沉细,四诊合参,属中医“咳嗽”范畴,辨证为痰湿中阻。

中医鉴别诊断:1.哮病:多由于素体禀赋异常,表现为气喘,常有劳累、异常气味等诱发;2.感冒: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热邪气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等症状,病程较短。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1-4(1)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一是以听觉来 辨别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呕吐、 呃逆等;二是以嗅觉来辨别患者分泌物的 气味,如脓液、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病人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 证候之一;呻吟呼号,多是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时出现 剧烈疼痛的表现。常见于指疔、有头疽等酿脓期、岩症 晚期、脱疽后期等。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的家属,以得知疾病 的发生经过和症状。这是诊断疾病最为首先的方法之一。 因为问诊可以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病因素、 诊治经过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全过程,从所得的资料中可 以进一步选择其他检查,作出明确的诊断。
问诊的顺序包括现病史,如主要明显的痛苦感觉,发 病日期,发病时的初起症状和病情演变情况,发病的可 能原因和诱因、发病后的治疗经过(包括药物、手术、X 线摄片、病理切片、其他各项检验等)。还要追询与现 在有关的旧病情况(既往史),家庭中有无遗传性或传 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个人史如月经、胎产、职业、嗜好 等。
2、呼吸:病人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 危重证候之一;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 见于久病之人,如岩症晚期、系统性红斑狼疮脾肾阳虚 型等。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 伤,病情更为危重。
3、呕吐、呃逆:由于病邪犯胃,胃气不降,浊气上干, 而致胃功能失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见到呕吐、呃逆, 其发生原因也截然不同,如疮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 盛;溃疡后期见之,多为阴伤胃虚;若大面积烧伤、岩 症晚期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多不良。
(二)问汗液
如痈证见汗出热退是邪随汗泄,有消散的可 能,如汗出热不退,是邪盛难消,为酿脓的表现。 如暑湿流注,汗出热不退,除有酿脓之变外,还 应考虑有续发的可能。如流痰、瘰疬等出现潮热、 盗汗或自汗,多是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的现象。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问诊等多方面信息对疾病进行辨证,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辨证方法和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1.辨证求因:中医辩证的关键在于辨别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求因于本”。

“因病因人”是指辨证施治应立足于具体患者的全面情况,不同患者即便患相同疾病,其治疗方案也可能不同。

2.辨证施治:中医辩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多种方法。

3.辩证断病:中医辨证施治强调辩证断病,即通过辨识病情,明确病位、病性、病因等要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1.望、闻、问、切:中医辨证的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

“望”指的是看病人面部、舌苔等外部表现。

“闻”是通过嗅气味辨别疾病。

“问”则是询问疾病发生的症状和病史。

“切”是指通过对患者脉搏的切诊。

2.辨病辨证:辨病是指诊断疾病的名称,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体征、症状、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识。

3.辨病求因:在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避免单纯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发生。

4.辨证求药:根据辨证结果,选取适合治疗的药物或疗法,治疗疾病。

三、中医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以中草药为主,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用对症的中药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灸促进人体的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艾灸、拔罐等疗法:中医还采用艾灸、拔罐等疗法进行治疗,通过助热、排湿等作用来调理患者的体质。

结语: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辨证求因、辨证施治、辨证求药。

辨证施治的方法包括四诊法、辨证辨病、辨证求因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的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针对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一、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形态特征等,从中获取病情信息。

例如,患者的舌苔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呕吐物等,判断病情。

例如,有恶臭呕吐物可能与胃肠道感染有关。

3. 问诊: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

例如,患者主诉寒热往来可能与寒湿内蕴相关。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变化。

中医脉诊根据脉搏的速度、强弱、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患者的脉搏细弱可能与气血虚弱有关。

二、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1. 辨虚实: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可以分为虚和实两种情况,虚证强调补养,实证强调清利。

辨别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辨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判断患者体内的寒热情况。

针对不同的寒热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3. 辨表里:表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表证主要表现在症状轻、体温升高等,里证主要表现在症状重、体温下降等。

根据患者的表里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 辨气血阴阳:气血阴阳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辨别患者的气血阴阳情况,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

例如,气虚证可通过补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辨证论治的技巧1. 辩证病机:辨别疾病的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机,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

2.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阳虚证,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辨治、辨病机、辨证侯、辨治机、辨证论治等八个方面。

这些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大辩证方法。

首先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确定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辨病。

辨病是指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等,判断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通过辨病,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范畴,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基础。

接着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然后是辨治。

辨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因此在辨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是辨病机。

辨病机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通过辨病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辨证论治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然后是辨证侯。

辨证侯是指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和病情变化,确定治疗的时机。

在中医治疗中,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因此辨证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接着是辨治机。

辨治机是指根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式和剂量。

在中医治疗中,辨治机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最后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的方案和具体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总之,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诊疗的理论体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是两种不同的医学诊断方法,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诊断依据。

中医辨证着重于综合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症状,从而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西医辨病则依靠临床检查和医学实验,通过对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科学分析,确定病因和病理过程,以此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主要依据的是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和理论。

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中医师可以观察患者的肌肤颜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听取患者的自述病情,询问患者的痛感和其他身体不适的情况,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辨证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

西医辨病则侧重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的分析。

西医师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尿液、X光、CT和MRI等医学技术,对疾病进行确诊和分析。

例如,西医师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判断患者的血常规、生化指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的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西医辨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疾病的病理过程的深入了解。

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两种方法在医学诊断中各有优劣。

中医辨证通过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够揭示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机制,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特别适用于慢性疾病的诊疗。

而西医辨病则通过临床检查和医学实验,能够准确诊断病因和确定病理过程,对急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

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质量。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西医辨病方法被引入中医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西医辨病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更易于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但是,中医辨证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直被中医界认为是独立于西医诊断的一种方法,对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两种方法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与原则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与原则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与原则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原则。

中医诊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观念: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从全面的角度分析病情。

2.辩证分型:中医诊断注重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等信息,推断出患者体内的病机和病因,并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

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重要差异之一3.望闻问切:中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病情信息。

望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则通过闻气息、闻声音等来了解病情;问则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探询病情,包括病史、病情、症状等方面的内容;切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皮肤等部位来获取病情信息。

中医诊断的原则主要包括辩证、辨病、辨证施治三个方面。

1.辨证:辨别病情的性质和归属,即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找出病因和病机,进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类别。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是后续治疗的基础。

2.辨病:辨别疾病的实质,并明确其所属的范畴。

中医诊断根据病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寒热病、虚实病等。

辨病有助于识别和理解疾病的本质,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3.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诊断不仅仅是为了明确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治疗。

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适当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总之,中医诊断具有整体观念、辨证分型和望闻问切的特点,以及辨证、辨病、辨证施治的原则。

这些特点和原则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也是中医治疗有效的保证。

〖中医诊断〗万能中医辨病模板

〖中医诊断〗万能中医辨病模板

〖中医诊断〗万能中医辨病模板【中医诊断】万能中医辨病模板借助⼋纲辨证记忆,先分表⾥,表有:风寒暑湿燥热。

然后再是⾥证,⾥有⾥实和⾥虚,⾥实有:内寒、内热、⽓郁、⾷积、痰饮、瘀⾎、结⽯;⾥虚有:⽓⾎阴阳虚。

⼀、表证:包括风寒暑湿燥热【其中卫分证也是表证的意思】,总的特点有:恶寒,发热,头痛,⿐塞,流涕,脉浮,但是各有不同,如:1、风寒证:是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塞,流清涕,苔薄⽩,脉浮。

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流黄涕,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银翘散。

3、暑湿感冒:⾝重,⼝渴,苔黄腻,脉濡数。

代表⽅:新加⾹薷饮。

4、凉燥:恶寒⽆汗,头微痛,咳嗽痰稀,⿐塞咽⼲,苔⽩、脉浮弦。

代表⽅:杏苏散。

5、温燥:⾝不甚热,⼲咳⽆痰,咽⼲、⿐燥,⾆红少津,苔薄⽩,脉浮数。

代表⽅:桑杏汤。

(咳嗽病中风燥伤肺证)⼆、⾥实证内热:怕热,肢热,苔黄,脉数,以及所有黄(除了萎黄)和臭。

⾆红,苔黄,脉数有⼒。

内寒:怕冷,肢冷,苔⽩,脉迟,以及清稀的东西,和腥味,苔⽩,脉迟有⼒。

痰湿:头昏沉,头重,⾝重困乏,呕恶、便溏,苔厚腻,脉滑或脉濡。

代表⽅:⼆陈汤。

(喘证的痰浊阻肺证)瘀⾎:刺痛,固定疼痛,⾆暗,有瘀斑,脉涩或脉结代。

代表⽅:⾎府逐瘀汤。

(如胸痹的⼼⾎瘀阻证)⽓郁(肝郁):急躁易怒,⼼情抑郁,胸胁胀痛,⼝苦,善叹息,脉弦。

代表⽅:柴胡疏肝散。

(胸痹的⽓滞⼼胸证)肝阳上亢:头昏胀痛,⼼烦易怒,头重脚轻,⼝苦⾯红,⾆红苔黄,脉弦细。

代表⽅:天⿇钩藤饮。

(如眩晕和头痛的肝阳上亢证)⾷积:嗳腐酸臭,呕吐或排不消化⾷物,腹胀纳呆,⼤便臭,苔腻,脉滑。

代表⽅:保和丸。

(呕吐的⾷滞内停证)三、⾥虚证⽓虚:⾷少便溏,倦怠乏⼒,⾃汗,少⽓懒⾔,⾆淡苔⽩,脉弱。

代表⽅:四君⼦汤。

⽓虚主要指脾⽓虚:⾷少便溏、倦怠乏⼒⾎虚:⼼悸、失眠、健忘、头晕,⾯⾊淡⽩不华,唇淡,⾆淡,脉细。

代表⽅:四物汤。

阴虚:⼼烦、⼝⼲⾆燥、潮热盗汗,⾆红,少苔,少津,脉细数。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1.望诊:是医生用视觉来观察病人的神色情况,作用初步估计病人所患上疾病的轻重,疾病的性质以及预后的根据。

望诊是四诊之首,这是真自然的。

病人来了之后,医生首先看一看病人,对病情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闻诊:就是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辨别病人发出的声音和排出物的气味,对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3.问诊:这点更为重要,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能够充分了解疾病的全部过程以及病人的主要痛苦,对于分析病情,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切诊:就是平时指的摸脉和按诊两个部分。

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脉搏和病变的部位触摸按压,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体征。

这以上的四种诊察方法是通过长期的无数人次的亲身经验和历代医学家的不断总结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医学特色的诊断方法。

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把四种诊断方法综合起来。

那种认为单凭摸脉就能诊断出疾病的人,是对中医诊断方法缺乏全面的了解。

他们不了解当病人的症状表现与脉象不一致时,医生可以采取舍脉求证的方法。

必须特别之处的是,那种自吹单凭摸脉就能看病的医生,大都是些“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是不可信的,千万不要上当受骗,防止疾病没治好还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不但如此,中医还把人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这就是贯穿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

首先是收集资料,中医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的整体抽象思维,得出辨证结论。

中医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又是最常使用的,而八纲又以阴阳为总纲,辨其表里、寒热、虚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中医查体项目:加下划线的任选)面色少华、面色苍白、面色晦暗、面色如常、面红、言语清晰、流利、言语欠流利、语声低微、未闻及咳喘及异常气味、时咳嗽、咯痰、虚里搏动应手、未触及癥瘕积聚,未触及瘿瘤瘰疬,舌脉。

中医辨病辩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素体亏虚,气阴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血行瘀滞,阴虚则脉络不利,瘀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兼及肺脾肾。

,心血瘀阻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气滞心胸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痰浊闭阻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寒凝心脉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气阴两虚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心肾阴虚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心肾阳虚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中医鉴别诊断胸痹的鉴别诊断:应与真心痛相鉴别,二者均有胸痛,且病位均在心窝部,均可因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波动等诱发,但胸痹的临床特点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疼痛向左肩背部或左臂内侧放射;真心痛的临床特点是胸痛剧烈,持续不解,唇甲紫绀,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脉微欲绝,故不难鉴别心悸的鉴别诊断: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患者平素心虚胆怯,多因外受惊恐恼怒而发,属于外因引起,病程短,病势轻浅易治,可自行缓解,全身情况较好,仅有心中卒动而不宁,病性属实中带虚(多痰火为患,心虚胆怯),多为功能性病变,治疗以镇惊为主,此外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多内因(素体脏腑亏虚)引起,久病遇劳即发,病深难治,常持续发作,病程长,全身情况较差,心中躁动不安为主症,多为虚证、虚中夹实(多气血不足,心血瘀阻),多器质性病变,治疗以补虚为主,此外怔忡患者易受外惊而加重。

眩晕的鉴别诊断:可与头痛相鉴别,头痛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头痛实证为多,眩晕则以虚证为主。

眩晕的鉴别诊断:可与中风鉴别,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哮病的鉴别诊断:哮病主要与喘病鉴别,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及咳嗽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病首辨寒热,喘病首辨虚实。

喘病的鉴别诊断:喘病主要与哮病鉴别,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及咳嗽的表现,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多有宿根;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病首辨寒热,喘病首辨虚实。

咳嗽的鉴别诊断:咳嗽的鉴别主要是区分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因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所致,多属于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肺卫表证,病性属邪实,治疗当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多属于久病,起病反复,病程长,多伴有它脏形证,病性属邪实正虚,治疗当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感冒鉴别诊断:普通感冒:多因外感风寒引起,冬春易发病,患者发热,但热势一般不高,或不发热,服用解表药即可汗出脉静身凉,不易传变入里;时行感冒: 多因时行疫毒引起,季节不限,有广泛的流行性、传染性,病情多重、病急,全身症状显著,易化热入里,变生他证,即有传变性特点;温病早期:患者发热,但热势高,汗后体温易再起,脉数不静,且易传变入里。

肺胀的鉴别诊断:肺胀应与哮病、喘病鉴别,三者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病、喘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肺胀;但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咳喘,多伴有气短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哮病是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独立病种,咳喘之时,多伴有喉哮鸣声;喘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治疗如下:中药治疗以胸痹、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疏肝理气,活血通络、通阳泄浊,豁痰宣痹、辛温散寒,宣通心阳、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心悸、镇惊定志,养心安神、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眩晕、平肝潜阳,清火悉风、补益气血,调养心神、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清胃泄火,养阴增液、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滋阴固肾。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喘证、宣肺散寒。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开郁降气平喘。

、补肺益气养阴。

、补肾纳气。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中风、祛风化痰通络。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通腑泄热,熄风化痰、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化痰熄风,宣郁开窍、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呕吐、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温中化饮,和胃降逆、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黄疸、清热通腑,利湿退黄、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温中化湿,健脾和胃、健脾养血,利湿退黄、血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为主心悸的辨病辩证心虚胆怯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心血不足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阴虚火旺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心阳不振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水饮凌心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瘀阻心脉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痰火扰心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发为心悸。

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在心、肝、肾之脏。

心肌炎辩证热毒证:咽稍红、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未尽之象。

目前,以心之气阴两虚为病之本,热毒未尽为病之标,证属本虚标实。

心内科水肿:脾阳虚衰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发为水肿。

水湿浸渍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发为水肿。

心内科喘证:正虚喘脱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肺气欲绝,心肾阳衰,发为喘证。

风寒壅肺证:患者年老体衰,患病日久,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发为喘证。

西医诊断依据:1.患者{男女性别},{数量}岁。

2.主诉:{主诉.XNK心内科.文字模板}3.既往史:{既往史.XNK心内科.既往病史}4.查体:血压:{舒张压}/{收缩压}mmHg,双肺呼吸音{呼吸音},双肺底{可未}闻及{罗音},心率:{心率}次/分,律{齐不齐},双下肢{水肿}。

5.辅助检查:{辅助检查.XNK心内科.文字模板}冠心病鉴别诊断:心绞痛:疼痛程度轻,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电图无ST段抬高及病理性Q波,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无明显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突发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或不适,含服硝酸甘油可不能缓解,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或动态改变,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异常。

、主动脉加层分离: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偏瘫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等可资鉴别。

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发生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和休克。

但有右心室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颈静脉充盈、下肢水肿等,辅助检查:心电图示SⅠ加深QⅢ显著TⅢ倒置;血气分析;下肢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D-二聚体;胸部CT或MR。

、急性心包炎:可有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但心包炎的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电图无异常Q波出现。

、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可能伴休克。

仔细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测定可协助鉴别。

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从下肢开始向上蔓延至全身,发展较缓慢,水肿较坚实,移动性较小,伴随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肾源性水肿从眼尖颜面开始而蔓延至全身,发展迅速,开始即可有全身水肿,水肿软而易移动,伴随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心绞痛与肋间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前胸,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而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可资鉴别。

心绞痛与急性心梗:心梗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并有发热,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

心电图中面向梗塞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WBC,心肌酶增高,ESR增快。

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心源性哮喘常建于左心心力衰竭,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等病史和体征,阵阵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广泛的水泡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奔马律。

X线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可资鉴别。

肺心病与风心病:风心病三尖瓣疾患应与肺心病的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相鉴别。

风心病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炎的病史,其他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常有病变,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特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