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合集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B类课程。

它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

课程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凸显其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任务经过三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大学英语课程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课程开发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核心,以知识为主线,挑选较为典型和常用的工作场景作为语言环境,将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合作性和交际性贯穿于教学之中,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要求融入行业工作过程内容中,进行语言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

2.课程整体设计思路(1)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时,大学英语课程将行业英语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着重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教学内容,调整了晦涩难懂、应用性不强的部分,加强实践性教学而不是只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

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

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

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摘要:“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分析,理清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一致性,并探讨其可行性、适用性及有效的推行途径,对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学术英语;生态化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内“英语热”的盛行,国人对英语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

2013年下半年以来,北京、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相继传出酝酿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更是将关于英语教学改革的讨论推向了风尖浪口。

与此同时,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上海市部分高校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不难发现,上海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学术化教学改革与不久前推行的大学英语通识化和生态化教学改革并行不悖。

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者的研究和探讨,给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积极的思考。

文中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分别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通识教育”“学术英语”和“生态化课程”体系建设三次转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通识化”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完成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应该是开展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西方,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是培养集道德、智慧、健康、美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1]。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因此,“自由教育”的理念一直影响着欧美的大学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的A. S. Parkard教授首先使用了“通识教育”一词。

他指出,大学应该提供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2],由此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引言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大学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将探讨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施步骤。

设计原则整体性原则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方案设计应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英语,比如在沟通、交流和写作等方面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阶段性原则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需求进行阶段性划分。

一般来说,方案应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中级阶段加强学生的语言和交流能力,高级阶段则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用性原则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注重实用性,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

方案中应包括实际的语言运用活动,如模拟面试、组织英语演讲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弹性原则英语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具备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差异。

方案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途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方案中应设置选择性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目标进行选择。

实施步骤第一步:需求调研在制定英语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学校需要对学生和教师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状况和就业需求,以及教师的教学资源和专业背景。

通过需求调研,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第二步:方案制定在方案制定阶段,学校需要组织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讨论和研究。

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结果,确定培养目标和阶段性划分。

同时,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方案制定时应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和先进做法,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实施英语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拓展,构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拓展,构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2年11月第31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v.2012Vol.31No.11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1.067收稿日期:2012-04-05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方民族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北方民族大学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问题和体系创新”阶段性成果(2011TR53-YBA ),项目申报人:杨晓丽作者简介:杨晓丽(1979-),女(回族),宁夏银川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教学、英国文学和语言学研究。

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拓展,构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杨晓丽(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银川750021)摘要:根据教育部对英语教学大纲的最新规定,各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观念成为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共识。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英语专业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1-0175-03前言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有很多知名的从事高等英语专业教育的学者与权威们,就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一直存在着分歧,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为首的提倡“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他倡导“英语专业下一阶段的改革应致力于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并积极向人文学科的相关领域拓展”[1]。

但是从1983年起,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首的部分外国语大学相继进行了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从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摘要:云南大学是国内较早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在长期探索中,按三级平台六个模块构建了课程学分体系,实行辅修制与弹性学制,通过有特色的分阶段选课、成绩绩点制和质量监控等加强过程管理,取得好的成效。

学分制的实施,也给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带来了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紧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培养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改革与回顾自1923年创建以来,云南大学即实行学分制,多年来,学分制实践和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历经10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点,1998年,云南大学出台了《学分制暂行规定》;1999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面学分制的规定(试行)》,《云南大学本科导师制的规定》以及《云南大学学分制选课程序》等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学校同时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2006年,在总结“十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的载体和平台。

二、经验与特色形象地说,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

攻读一个或两个学位,提前还是延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云南大学的学分制,从一开始就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平台;(2)学分制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与适应;(3)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

通过多年实践,云南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

1、以学分模块为基础——打造学科平台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云南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准则,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级平台六个模块的课程,总学分为160学分。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

人才培养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文 | 本刊记者 王湘蓉 邢晓凤当前,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产业链纵向分工趋短,横向分工呈区域化聚集,制造业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未来15年是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加强工程人才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工程师陈学东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着清晰判断。

随着全球科技变革加剧,创新的力量正迅速改变社会形态及生活方式,他认为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审视工程教育。

陈学东出生在安徽铜陵,这里人才辈出、文风浩荡,深厚的文化底蕴濡染着他,也潜在于他的气质中,使他既严谨缜密,又豁达开阔。

采访一开始陈学东就爽朗笑道,“别看我头发白了,我其实并不老”。

灯光照在他满头白发上,他颇为敏锐的网络交互式的思维特征,如灯光涟漪微漾,给人以新的启发。

“跟制造业有关的工程技能人才还很紧缺”工程技术革新偶然性的背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背后有无数人孤独又热烈的执着追求,从而归纳出客观理性的规律原理。

因长期在制造业工作,陈学东对现代工业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新型工业化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另一个是高端装备的绿色智能化,这里所涉及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都需要渗透“科学化”的理念,来归纳总结、创新出可以指导再生产的理论。

“我们不仅仅是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而是在工业生产中,还应具备‘科学’规划和思维。

”陈学东对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识全面且深刻。

陈学东表示,目前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重大装备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掘进装备以及一些深海深空领域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很好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

在取得的成就面前,陈学东不避讳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但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摘要: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以山东大学的“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了外语专业如何从培养单科人才向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该模式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改革,在保证学生的外语学习质量的同时,突破单一学科限制,整合多学科资源,实行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该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效果好,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外语人才培养;双学位模式;创新与实践一、概述“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整合外语与其他专业从而形成具有双专业特性的独立教学体系,经教育部认证并专门授予双学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以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注重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自2000年起,山东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外语和法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创设“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了“英语+法学”和“英语+国际政治”五年制双专业双学位班。

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专业属性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和要求。

并根据新培养模式的特点设置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素质课、课外实践等模块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外语+X”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并取得显著成效。

该模式能够保证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技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更富有创造性和社会竞争力。

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促进了教学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培育等方面的发展。

二、思路与定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使得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更加突出。

但受学科知识单一性约束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面临严峻的就业困难。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为多元化,需要一批真正具备复合型素质的优秀人才。

因此,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既需要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化视野等素质。

这些素质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是在一系列复杂而多变的情境中不断形成并综合强化的。

因此,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要在学术上、科技上、文化上、社会经济上全面提升,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核心是适应社会需求。

为此,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学校要尽量减少教育的割裂性,倡导多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构建一个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行业和地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供更优秀的实习机会。

2. 强化专业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联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

专业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行业的发展需要,起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的作用。

而通识教育则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在知识和技能之外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思维与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是提升学生复合型素质的重要方法。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研究和探究能力。

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经历,增加学生的人脉资源,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4. 强化评价与激励的机制评价与激励是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在校内外作出有力的激励措施,如奖学金、实习机会、先进个人评选等,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提升。

浅议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

浅议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

学 英 语 教 学 实 践 中去 ,为 培 养 适 应 现 代 社 会 发 展 的 高 素 质 复合 型人 才奠定教 育基 础 ,这对 大 学英语教 学实践提 出 了 新要求。 关 键 词 : 学 英 语教 学 通识 教 育理 念 应 用途 径 大
通 识 教 育 的 内涵 通识 教 育 , 方 也 曾称 为 “ 西 自由教 育 ” “ 雅 教 育 ” 、博 。通 识 教 育 最 初根 源 可 追 溯 到 古 希 腊 城 邦 自由人 所 慕 求 的 一 些 共 同 素 质 的 培养 。 古 希 腊 的 城 邦 民 主 生 活 制 度 中 , 们 十 分 看 重 在 人 说 理 的技 巧 与艺 术 , 望 在 辩 论 中 能 体 现 强 大 的 理 性 力 量 . 希 真 的力 量 , 义 的 力 量 , 现 理 性 世 界 中逻 辑 的力 量 。 正 体 因此 。 们 人 普 遍 把 逻 辑 思 维 力 、 性 追 求 力 、 化 知 识 、 尚德 性 、 感 感 理 文 高 情 染 力 等 看 成 人 最 重 要 的素 质 。 方 面 的教 育 , 是 通 识 教 育 的 这 就 最 早 来 源 。 大学 领 域 , 识 教 育 最 初 由美 国 哈 佛 等 九所 常青 在 通 藤盟校提 出, 时称 “ 雅 教 育 ” 以 修 习 古 典 七 艺 及 博 雅 艺 术 为 博 , 主要学科 , 主要 用 来 培 养 教 师 ( 牧 师 ) 律 师 , 哈 佛 大 学 又 含 和 后 新增了人文 、 会 、 社 自然 等 学 科 , 渐 发 展 成 今 日的 通识 教 育 。 逐 自 1 世 纪 初 美 国 博 德 学 ( o diC l g ) 的 帕 卡 德 ( .. 9 B w on ol e e AS p rad 教授 第 一 次将 它 与 大 学 教 育 联 系 起 来 之 后 , 来 越 多 akr ) 越 的 人 热 衷 于 对 它 进 行 研究 和讨 论 。 通识教育 既是一种理念 , 是一种 行动 , 融会 贯通 . 更 要 获 取 广 博 的知 识 , 展 思 维 方 式 , 升 自身 文 化 修 养 。 现 如 今 , 拓 提 就 性 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组 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 通 是 生 都 应 接 受 的 非 专 业 性 教 育 ; 其 目 的 而 言 , 识 教 育 旨在 就 通 培 养 积 极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 面 发 展 的 社 有 全 会 的 人 和 国家 的 公 民 ; 其 内 容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就 通 的 、 专业 性 的、 功利 性的基 本知识 、 能 和态度 的教 育 。 非 非 技 当前科 学技 术 飞速 发展 , 种价 值理 念 争鸣 , 缘 学 科 、 各 边 模 糊 学 科 层 出 不 穷 , 种 环 境 、 口 、 源 、 化 冲 突 问 题 大 量 各 人 资 文 显 现 , 一 学 科 已 不 足 以 解 决 当 前 出 现 的 问 题 , 且 , 前 单 而 当 大 学 教 育 中 人 文 经 典 学 习较 为 贫 乏 ,人 文 素 养 的 提 高 已 经 是 一 个 较 为 迫 切 的 问题 。 以 必 须 通 过 通 识 教 育 . 过 开 展 所 通 多 种 形 式 的 通 识 教 育 , 使 整 个 高 等 教 育 系 统 有 序 发 展 并 达

通识教育 人文并举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通识教育 人文并举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 图分 类号 ] G4— 1 中 00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号 ] 10 —7 1 20 )20 0— 2 文 0 210 (0 8 0—0 30
培 养 模式 之 间 的矛 盾 日益 显 著 ; 化 的应 试 教 育 与 灵 活 的 素 僵

培 养 复 合 型 高 素 质 医 学人 才的 意 义
维普资讯
中 国 高等 医 学 教 育
x .: . : :× : : 0
20 0 8年
第 2期
・3 ・
: ” × :

躲 ; 囊豢数
通 识教 育 人 文并举 培 养 复合 型 高素 质 医学 人 才
黄光武 罗国容 韦 波。 冷 静 罗佐 杰 , , , ,
( . 西 医科 大 学 , . 西 壮 族 自治 区卫 生 厅 ,广 西 南 宁 5 0 2 ) 1广 2广 3 0 1
[ 要 ] 培 养 复 合 型 高 素质 医学人 才 已成 为 时 代 的 要 求 。 文章 主要 分 析 了培 养 复合 型 高 素质 医 学人 才 摘
的 意 义 以及 我 校 如 何 在 通 识 教 育模 式下 培 养 复 合 型 高素 质 医学 人 才 。 [ 关键 词 ] 通 识 教 育 ; 养 ;教育带来发展 的契机 , 同时 , 高等 医 学 教 育 提 对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广 西 医科 大 学 作 为 广 西 医 学 的 最 高 学 府 ,
高 的要 求 , 医生 应 促 进 健康 、 即“ 防治 疾 病 、 供 初 级 卫 生 保 提
健。 医生要 遵守 职业 道 德 , 心 为病 人 治 病 和 减 轻 痛 苦 。 生 热 医 还 应 是 优 秀 的 卫 生 工 作 管 理人 才 ; 人 和 社 区 的 代 言 人 ; 病 出 色 的外 交 家 ; 创 建 的思 想 家 , 息 家 ; 握 社 会 科 学 和行 为 有 信 掌 科 学 知 识 的 开 业 医师 和 努 力 终 身 学 习 的 学 者 。 为 此 , H ” w o 卫 生人 力 开 发 司 司长 B ee o |n首 次 提 出 了培 养 “ 星 级 医 生 ” 五

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作者:刘兴华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01期摘要: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本文阐述了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和影响通识教育的因素,指出了施行通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意义;现状;因素;途径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1-0005-01通识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术语,他们或多或少地接受着通识教育,然而对于通识教育的含义和内容却知之甚少。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为了矫正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完整的人,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纷纷在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思想指导之下,提出了加强通识教育。

1、对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意义1.1 通识教育有助于塑造有道德的人才。

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不仅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应该塑造出睿智的灵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崇高的道德情怀的健全人格。

通识教育是人性教育,它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美感教育、独立人格教育,体现人文关怀,促进人文、社会和科技文化沟通,发展全方位的人格。

当今社会需要人才, "成人"在前,"成才"在后。

学生首先是一个"人",即在品德、智力、情感各方面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然后,他的"才"才会有意义和价值。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一、概述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理念层面,通识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多重使命。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在内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

在评价体系方面,通识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等。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其诞生之初便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拥有广泛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整体性、跨学科性和基础性,旨在通过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单一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通识教育通过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作者:林意新王泳钦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年第02期[摘要] 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应以产出导向法(POA)为理论基础,构建“复合”文化、知识、能力和管理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产出导向法;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2-0018-02一 POA指导下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一)产出导向法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理论。

文秋芳(2015)指出POA理论大致分为“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2018年文教授对POA理论体系进行了第5 阶段的再次修订,主要理论框架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

其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和关键能力;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教学流程是驱动、促成和评价的N循环。

在POA理论的指导下,“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聚焦于最新发展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由原较为抽象的概念“全人教育”发展而来,主要指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培养模式的优势1 提升认知能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较大程度地起到会话媒介的作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规划如何将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彼此促进来潜移默化地传授新的知识构建心理模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2 提升职业能力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英语早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但要为祖国乃至全球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大学生应该不仅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交流,而且能在本专业领域与国外学者进行学习探讨。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道德、学业成 绩、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特长才艺等多个 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引导和激 励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 合素质评价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合素质评价从学术 科研、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创新创业、国 际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旨在培 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但 仍需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培养方 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行业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复合型人 才培养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03
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
生的潜力。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要点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 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复合型人 才培养的需求。建议高校加强课程设 置改革,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前沿领域 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03
04
05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注 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非 单一的专业技能培养。
跨学科性:强调跨学科 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 人才。
多元化教育手段:采用 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 如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科研训练等,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的论文摘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时代的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国内外高等学校纷纷构建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高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简述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边缘学科的人才。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

国内外各综合性大学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主线,纷纷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典型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二、国外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最早起源于通识教育领域,哈佛大学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

2004年哈佛大学提出“哈佛学院课程”,主要通过整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精读、写作、口头表达、量化推理等方面的批判性技能。

2006年初,哈佛大学为了加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成立了教学和研究委员会,并提出建立跨学院、跨系科的专门委员会和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招聘更多的跨学科、跨系科人才,促进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样化。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仿照哈佛大学成立本科学院,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认真研究,设立多学科综合的`本科签名课程等。

麻省理工学院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结合。

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核心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则要求学生在文学和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和社会以及历史的研究五类课程中选三类。

如何加强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如何加强本科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知识 ,而在 于 拓展 学生 视野 ,使 其 掌握 正确 的研 究 方法 和 思 重主 体性 、承 认差 异性 、 关注 发展 性 、鼓励创 造 性 的学生
维方法 ,培 养 学生 自主 学 习 、批 判 性思 考 问题 、创 新等 方面 观 ,全面 实 行学 分制 ,构 建科 学 的选修 课体 系 ,给 予他们 一
Ke wo d t e t: u e gr d at e u ti y r s al n nd r a u e d ca 0n; g n a e u ati n e er l d c o
Au or’ s a es Trai th ddr s nin Dep tm t. Chi se Pe ple’ s Ar d g ar en ne o me Po1i e F ce or c Ac d my L ng a , He ei C n 5 0 a e , a f ng b , hi a 06 00
Ab r ct st a At p se , s r gt e n ge r re nt t en h ni g ne a] e u ti n nd c t v d ca o a u] i ati t e i ng al nt n uri r t un e r u te d a o i t de el p n t e o t e lve si y d rg ad a e uc ti n s he v o me t r nd f h ti es m .
教 学 园地
4 9 . O1 1 . 5 8 X 2 0. 5 0 3
张 健:如 强本 育中的 识教 何加 科教 通 育
5 3
如 何 加 强本 科 教 育 中的通 识 教 育
张 健
中国人民武装 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

清朝末年陕西新式学堂的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清朝末年陕西新式学堂的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清朝末年陕西新式学堂的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摘要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清政府急需优秀的外交、翻译人才,因此以培养外语人才、传播西方先进技术为目的的洋务学堂陆续开设,中国外语教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这些洋务学堂在外语教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举措,本文试图从教材、教法、教师三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学,为当前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洋务运动时期外语教学兴起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但由于长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后的二十余年,清朝统治者仍对外国情况不太了解。

洋务派先驱郭嵩涛对此颇有感慨:中国与西洋“通市二百余年,交兵议款又二十年,始终无一人通知夷情、熟悉其语言文字者”。

在当时的中国,能通晓外国语言者仅有“通事”,而所谓的“通事”,仅能知晓几个重要的单词,能与洋人进行几句简单的交流,并未受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他们大多是专门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从事贸易中介。

这些‘“通事”因忌惮洋人的实力,在交易中经常偏袒洋人而欺瞒国人以谋取利益。

李鸿章就曾评价到:如若“国家怀远招携之要政”依靠这些人来办理,结果必然是“彼己之不知,情伪之莫辨,操纵进退迄不得要领”。

而后,1856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继续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郭嵩焘、冯桂芬向清廷呼吁培养翻译人才。

随后,1858年的《天津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侯中国选派留学生习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

自此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这就迫使清政府必须立即着手培养精通外语的人才。

1860年在签订《北京条约》时,当时的军机大臣兼钦差大臣奕䜣与外交大臣们无一精通外语,遂被外使嘲弄和耻笑也一无所知,在与列强签订条约时也只能吃哑巴亏,使我国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这件事也给了奕䜣极大的触动。

1861年,奕䜣上奏咸丰帝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同,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由此可以体现出奕䜣当时也已经意识到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 增 内 容 , 且 还 包 括 这 些 知 识 背 后 所 蕴 含 的 人 生 哲 理 、 力 的 发 展 , 学 生 具 备 一 种 新 的异 质 文 化 意 识 , 加 而 学 生 观察 和思考世 界 的方 式 , 而更 好 地 理 解这 个 从 文 化 思 想 和 探 索 精 神 。通 识 教 育 不 仅 注 重 学 科 知 识
在 教 学 方 面 ,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吴 鼎 民 教 授 提 出 最 综 合 知 识 +综 合 素 质 的 通 识 教 育 模 式 , 通 过 授 予 的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 套 车 ”的 构 想 : 把 英 语 语 言 、 即 三 即 学 生 全 方 位 知 识 , 达 到 培 养 综 合 素 质 人 才 的 目标 。 中外 文 化 和 多 学 科 知 识 系 统 地 融 人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之 以
教 育 部 高 教 司 颁 布 的 《 学 英 语 课 程 教 学 要 求 》 以 大 (
综 上 所 述 , 学 英 语 实 行 通 识 教 育 是 在 新 时 代 大
下 简 称 《 学 要 求 》), 制 定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目标 时 下 由 英 语 教 学 目标 和 英 语 教 育 功 能 所 决 定 的 一 种 必 教 在 都 涉 及 了 通 识 教 育 的 内 容 。 尤 其 是 《 学 要 求 》规 然 趋 势 。 教 定 得 更 为 明 确 : 学 英 语 的 教 学 目标 是 培 养 学 生 英 大 语 综 合 应 用 能 力 , 时 增 强 其 自主 学 习 能 力 , 高 其 同 提
英 国语 言 学 家 W .R v r 为 , 语 教 学 具 有 两 ie 认 外
( ) 一 大学英语教 学 目标 与通识教 育相 一致
大 功 能 : 具 功 能 和 整 体 培 养 功 能 。外 语 教 学 的 工 工
相 所 谓 教 育 , 名 思 义 , 是 教 书 和 育 人 , 者 紧 具 性 是 人 所 共 知 的 , 当 于 通 识 教 育 中 的 教 学 方 面 , 顾 就 二 而 其 具 有 的 整 体 培 养 功 能 才 能 真 正 促 使 大 学 英 语 教 密 相 联 , 可 分 割 。 通 识 教 育 是 把 这 两 个 方 面 结 合 不 得 非 常 完 美 的 一 种 理 念 。 第 一 个 把 通 识 教 育 与 高 等 育 和 通 识 教 育 的 育 人 目标 相 通 。 萨 皮 尔 认 为 语 言 是 "是 d 英 教 育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人 是 美 国 的 帕 卡 德 教 授 。他 指 出 社 会 现 实 的 向导 , z 文 化 的 向导 。 可 见 , 语 语 言 因 大 学 应 该 提 供 一 种 “ 典 的 、 学 的 和 科 学 的 , 种 和 其 反 映 的 文 化 息 息 相 关 , 此 文 化 在 英 语 教 学 中 古 文 一 尽 可 能 综 合 的 教 育 ”。 它 的 教 育 范 围 不 仅 涵 盖 了 人 占有 非 常 重 要 的地 位 。 外 语 教 学 的 整 体 培 养 功 能 就 促 文 学科 知识 , 包含 社会科 学 、 也 自然 科 学 技 术 方 面 的 是 指 外 语 教 学 以 文 化 教 学 为 主 体 , 进 学 生 认 知 能
【 关键词 】 大学英语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4820 )5 07 0 03 81(080 — 04— 3
【 作者简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周 莹, 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 、 士。江苏 南京 20 9 硕 10 3


大学 英语 实行通 识教 育的 必要性
量 和 广 拓 再 作 为 高 等 教 育 的 一 个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学 英 语 识 的 “ ” “ 度 ”, 宽 学 生 的 知 识 面 , 在 此 基 大 进 教 育经 历 了 2 0多 年 起 步 、 展 、 展 中 改 革 、 革 中 础 上 , 一 步 深 入 思 考 英 语 文 化 所 具 备 的 独 特 的 价 发 发 改 值 观 和 行 为 方 式 , 现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 而 进 一 步 促 实 从 前 进 的过程 。随着 通 识 教育 理 念 的 不 断深 入 , 论 无 进学 生综合 素质 的培养 。 是 当初 的 《 学 英 语 教 学 大 纲 》 是 2 0 大 还 0 4年 1月 由
的 广 泛 性 和 综 合 性 , 强 调 这 些 知 识 对 人 的 心 灵 和 世 界 。 大 学 英 语 教 育 恰 恰 可 以 利 用 其 英 语 语 言 这 个 更 - 具 学 包 智 慧 的 启 迪 作 用 , 倡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发 展 。 文 化 2_ , 习 英 语 国 家 方 方 面 面 的知 识 , 括 各 种 文 化 提 素质教 育和 人文教 育都是 通识 教育 中的 重要 内容 。 背 景 、 俗 习 惯 、 想 和 意 识 活 动 , 学 生 先 积 累 知 风 思 使
二、 实行 大学英 语通 识教 育 , 培 养 高素质 复合型 人才 的具体 途径
综 合 文 化 素 养 , 适 应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国 际 交 流 的 以
需 要 。 从 中 不 难 发 现 , 学 英 语 教 学 目标 提 倡 的 是 大
(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之教 学 一)
维普资讯
7 4
20 0 8年 纂 5期
【 摘
要 】 培养高素质 的复合型人 才是大 学英语教育 的头等任务。本文从 大学英语 实行通 识教育 的必要 性 通识教育 复合型人才 高素质
入手 , 通过教 学和育人 两方面探讨 了实行大学英语 通识教 育, 实现 高素质复合型人 才培养 目标 的具体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