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村落构建艺术民俗学_张清俐
folklore 中文题名
中文题名作者学位授予单位来源数据库学位授予年度被引下载预览1. 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刘继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126 分享分享到2. 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赵龙山东大学硕士2007年648 分享分享到3. 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李小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3年545 分享分享到4. 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王新艳中国海洋大学硕士2010年100 分享分享到5. 民俗学视野透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井彩霞兰州大学硕士2007年315 分享分享到6. 常识——一个民俗学的范畴和研究向度盖新亮温州大学硕士2009年46 分享分享到7. 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常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4年897 分享分享到8. 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闫宁山东大学博士2010年672 分享分享到9. 当代社会汉族服饰习俗变迁的研究于历莉山东大学硕士2008年306 分享分享到10.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研究孟志刚贵州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474 分享分享到11. 蒙古民间魔法故事类型研究铁安内蒙古大学博士2005年303 分享分享到12. 湖北红安张家湾舞龙研究张晓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234 分享分享到13. 走西口移民运动与蒙汉婚俗文化研究刘小文山西大学硕士2011年114 分享分享到14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汪楠东北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255 分享分享到15 .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民俗记忆张德军兰州大学博士2012年169 分享分享到16 .四堡传统建筑环境与雕版印刷文化保护研究王铁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2005年106 分享分享到17.民俗学视野下的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李川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397 分享分享到18.西双版纳傣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黄烨勍昆明理工大学硕士2002年2840 分享分享到19.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赵海燕西南大学博士2012年500 分享分享到20.华南学派探渊王传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21日本七夕传说研究史毕雪飞山东大学博士2011年419分享分享到22.《远野物语》的中国材料来源考论刘丽梅清华大学硕士2004年81分享分享到23. 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的现状研究李艳芳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12年122分享分享到24. 皖南民俗家具研究张亚池北京林业大学博士2007年858分享分享到25. 继承下的创新轨辙郭海红山东大学博士2008年367分享分享到26. 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代云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0年897分享分享到27.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传说研究史毕旭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8年425分享分享到28.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杨茜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221分享分享到29.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刘波复旦大学博士2007年515分享分享到30.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孙敏北京大学博士2009年995分享分享到31.引入民俗学的城市旧区改造与更新研究王洪涛天津大学硕士2005年319分享分享到32.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潘倩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0年586分享分享到33.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宋颖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07年2843分享分享到34.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民俗学语境刘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6年448分享分享到35.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郭华瞻天津大学博士2011年270分享分享到36. 论我国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廖飞湖南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108分享分享到37.涵化与归化毛巧晖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5年569分享分享到38.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刘伟南开大学博士2010年355分享分享到39.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毛海莹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141分享分享到40.从资源到资本徐金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44541.先秦至隋唐时期传统节日文化研究韩学山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598分享分享到42.民歌与国学徐新建四川大学博士2002年979分享分享到43.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穆昭阳中南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35分享分享到44.《岁华纪丽》与唐代民众岁时民俗王金跃青岛大学硕士2012年31分享分享到45.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王元忠兰州大学博士2008年896分享分享到46.论易县后山民间信仰的文化融合及宗教习俗的复兴田荟云南大学硕士2012年34分享分享到47.生态民俗学视野:泰兴银杏民俗研究成良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205分享分享到48.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茅正圆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33分享分享到49.“原生态”的幻象田素庆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114分享分享到50.“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覃继督云南大学硕士2011年173分享分享到51.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译作陈赛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17分享分享到52.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王大桥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8年545分享分享到53 .雅俗之间张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69分享分享到54.董作宾与早期中国民俗学冀洪雪河南大学硕士2006年76分享分享到55.湘西苗族踏虎凿花研究曹亚男赣南师范学院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56.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黄龙光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09年1681分享分享到57.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李娟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116分享分享到58.民俗学视野下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开发研究马建国山西大学硕士2012年59分享分享到59.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张士闪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5年971分享分享到60.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季诚迁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76061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允璋武汉大学硕士2005年933分享分享到62.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王传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166分享分享到63.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戴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7年1508分享分享到64.蒙古村落多层次信仰纳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03年534分享分享到65.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王雪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398分享分享到66.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戴嘉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334分享分享到67.民俗主题公园的民俗展示陈研妍青海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522分享分享到68. 论区域民俗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唐勇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82分享分享到69.民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苏永前兰州大学硕士2006年244分享分享到70.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王跃辉安徽大学硕士2010年336分享分享到71.4-7世纪大同江、载宁江流域封土石室墓研究赵俊杰吉林大学博士2009年148分享分享到7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中的景观色彩设计付爱民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06年1387分享分享到73.晋南帝尧传说研究张晨霞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70分享分享到74.闻一多《诗经》研究评议赵秀芹吉首大学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75.江绍原的民俗学实践及其当代意义李春久河南大学硕士2007年114分享分享到76.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1928-1949年)李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5年437分享分享到77.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研究马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2012年36分享分享到78.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王剑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381分享分享到79.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廖尚可河南大学硕士2011年115 分享分享到80.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影视记录方法研究杨春山东大学硕士2007年46081 .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民间工艺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陈金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20 分享分享到82.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像易瑛湖南师范大学博士2010年694 分享分享到83.《太平广记》“预知未来”故事研究朴美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12年37 分享分享到84.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梁昭四川大学博士2007年1051 分享分享到85.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探析(1902-1911)张书俊安徽大学硕士2010年226 分享分享到86.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安尼瓦尔.赛买提新疆大学博士2001年1097 分享分享到87.“一朝惊觉恣追寻”张萍四川大学硕士2002年79 分享分享到88.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石圆圆复旦大学博士2011年229 分享分享到89.民俗学视野下的赵树理研究赵坤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124 分享分享到90.论民俗学视角下的周作人散文创作冉晶晶河北大学硕士2008年84 分享分享到91.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杨江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2008年1674 分享分享到92.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吴玉凤(Nar eerat Watthana welu)山东大学博士2011年246 分享分享到93.《诗经》采集文化研究孙秀华山东大学博士2012年165 分享分享到94.周作人的民间文学研究与其文艺思想严莉燕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2007年255 分享分享到95.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宋洁兰州大学博士2007年982 分享分享到96.民俗体育在城市中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严若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434 分享分享到97.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李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2005年691 分享分享到98.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杨旭东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202 分享分享到99.山东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研究李然山东大学博士2010年257 分享分享到100.诗意的家居衣晓龙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9年101.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夏世龙兰州大学硕士2007年465 分享分享到102.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赵晓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2007年2642 分享分享到103.《红楼梦》民俗精神的文化探寻高君子辽宁大学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104.20世纪前期中国童话研究史初探代茜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331 分享分享到105.罗布人物质民俗文化研究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234 分享分享到106.论竹林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张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107.欧美国家的《诗经》研究周青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47 分享分享到108.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张耕西南政法大学博士2007年3093 分享分享到109.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刘兴禄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400 分享分享到110.民俗学视域下的朱仙镇木板年画研究张红波重庆大学硕士2011年153 分享分享到111.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学问题赵丽敏河南大学硕士2005年178 分享分享到112.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仪礼及其音乐研究崔玲玲中央音乐学院博士2004年613 分享分享到113.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苗峰暨南大学硕士2010年164 分享分享到114.民俗文化语境中的闽南木版年画王晓戈福建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52 分享分享到115.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孙雪岩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144 分享分享到116.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北京白纸坊太狮传承与发展研究刘伟北京体育大学硕士2012年49 分享到117.生态民俗学视角下的布洛陀文化探究王清玲广西大学硕士2011年32 分享分享到118.《庄子》的民俗学研究马启俊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0年311 分享分享到119.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彭栓红山西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293 分享分享到120.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解读李吏山西大学硕士2005年637121.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王新民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438 分享分享到122.朝鲜族传统游戏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崔英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07年904 分享分享到123.清末民初民事习惯调查研究徐嘉露河南大学硕士2012年17 分享分享到124.展示、表现、重构何双百西南大学硕士2010年185 分享125.土族民间信仰研究文忠祥兰州大学博士2006年1174 分享分享到126.哈尔滨道外区近代建筑形态的民俗性研究袁泉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2007年272 分享分享到127.论周大新小说的民俗意蕴李丹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年313 分享分享到128.葬送の民俗学孙姣内蒙古大学硕士2011年36 分享分享到129.庆生仪礼的民俗学解释张克兰安徽大学硕士2010年79 分享分享到130.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刘昂山东大学博士2010年1874 分享131.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白云峰辽宁大学硕士2009年199 分享到132.民国前期迷信问题研究(1912~1928)郑国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03年535 分享分享到133.玛纳斯县“新疆汉族社火”研究张春萍新疆大学硕士2010年98 分享分享到134.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郑春颖吉林大学博士2011年423 分享分享到135.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尹得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2007年1427 分享分享到136.中国古代婚嫁称谓词研究果娜山东大学博士2012年189 分享分享到137.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胡朋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2010年282 分享分享到138.风潮中传统的坚守与更新唐璐璐北京大学硕士2011年369 分享分享到139.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李连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0年289 分享分享到140.洋节在上海发展转型的民俗学思考琚利芬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97141.浙东地区人际传播民俗探析朱茂西北大学硕士2010年70 分享分享到142.城市生活中定期集市的民俗学观察张春浙江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229 分享分享到143.废名小说的民俗文化意蕴探究张焕柱湖南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192 分享分享到144.现代艺术学视野中的田野作业刘清春山东艺术学院硕士2011年分享分享到145.看坟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生活尹滢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312 分享分享到146.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晏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06年804 分享分享到147. 2000-2010年的花儿研究王世伟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分享分享到148.安徽岳西二次葬俗研究王文燕安徽大学硕士2010年110分享分享到149.乡音与乡俗—晋江砌田村礼俗语言调查何春燕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137分享分享到150.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陈文西北大学硕士2007年1064分享分享到151.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垟村陈靖姑信仰为个案曾子睿温州大学硕士2010年222分享分享到152.百年敦煌婚丧礼俗研究综论胡翠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75分享分享到153.龙州布傣天琴艺术传承与变迁研究黄尚茂广西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92分享分享到154.解放以来社会发展下婚姻习俗的传承与变迁刘治波山东大学硕士2011年101分享分享到155.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吕韶钧北京体育大学博士2011年887分享分享到156.中国史前神话意象研究王怀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210分享分享到157.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560分享分享到158.论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精神张慧佳湖南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17分享分享到159.唐代节日研究张勃山东大学博士2007年1567分享分享到160.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实地考察 -编年与个案肖梅福建师范大学博士2004年1125161.民俗视界中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周东华苏州大学博士2008年309分享分享到162.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蔡志英复旦大学硕士2008年933分享分享到163.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张鹏宇兰州大学硕士2007年397分享分享到164.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王亚芳河南大学硕士2008年682分享分享到165.中国企业民俗管理与建设研究刘少和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1年195分享分享到166.《燕在阁知新录》民俗语汇研究李俊玲沈阳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30分享分享到167.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的民俗学阐释张晓宇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9年110分享到168.故事歌研究李言统西北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204分享分享到169.»招魂«的民俗文化研究梁艳敏重庆大学硕士2011年91分享分享到170.“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陈劲松上海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240分享到171.元散曲中的民俗文化研究叶利伟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59分享分享到172.《容斋随笔》的民俗材料研究陈兵江西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80分享分享到173.民俗主义视角下的绍兴大禹祭祀文化杨曼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85分享分享到174.“幻魅”的现代想象肖向明中山大学博士2006年665分享分享到175.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闫国芳西北民族大学博士2007年516分享分享到176.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白宪娟山东大学硕士2006年679分享分享到177.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周建琼集美大学硕士2010年258分享分享到178.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艾娣雅·买买提新疆大学博士2003年941分享分享到179.从阿维滩村管窥多民族村落经济民俗的互补特征及其变迁王欣新疆大学硕士2012年11分享分享到180.记忆与口述:山东鄄城谢家砖塑的艺术特色探究郜翠平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22181.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马宁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5年312分享分享到18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杨玉凤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10年148分享分享到183.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余望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6年177分享分享到184.论中国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刘姗姗吉林大学硕士2012年56分享分享到185.雷州雷神信仰研究何洁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195分享分享到186.中国异类婚口传叙事类型的地域性研究王晶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6年517分享分享到187.大泽山老母信仰的转变任双霞山东大学博士2010年181分享分享到188.礼与俗的演绎武宇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7年791分享分享到189.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梁闯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184分享分享到190.李安电影中的民俗研究魏珂南昌大学硕士2012年100分享分享到191.中国古代农事祭俗活动研究许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2011年78分享分享到192.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研究马晓辉首都师范大学博士2008年193分享分享到193.“三言二拍”的民俗学价值周黎莹浙江工业大学硕士2009年分享分享到194.试论民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李文温州大学硕士2007年107分享分享到195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周忠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8年416分享到196.民众教育中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梅东伟河南大学硕士2007年分享分享到197.表演场域中的遂昌傀儡戏李亚上海音乐学院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198.当代大学生风尚研究.李慧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37 分享. 分享到199.论民俗旅游的开发... 宋晓云浙江大学硕士2010年1037 分享分享到200.口述史与传统手工艺周寅寅西南大学硕士2012年201.文艺民俗学视野下的元杂剧鬼魂戏研究邸允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241 分享分享到202 .在教育世界的边缘张梦倩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298 分享分享到203.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韩成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210 分享分享到204.《封神演义》诠释史论冯军山东大学博士2011年201 分享分享到205.程懋筠研究夏凡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2007年155 分享分享到206.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代洪亮山东大学博士2011年333 分享分享到207.泗州戏的民俗学解析杨炎安徽大学硕士2012年41 分享分享到208.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张瑾东北师范大学博士2010年243 分享分享到209.《聊斋志异》的“穿越”现象研究刘一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53 分享分享到210.中国传统吉祥图像研究邵卉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33 分享分享到211.《风俗通义》的民俗学研究杨雨云南大学硕士2011年83 分享分享到212.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陈曦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57 分享分享到213.明清安庆府的民俗研究汪志娟安徽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164 分享分享到214.宗族文化传承与古村落保护研究王崇印温州大学硕士2009年233 分享分享到215.客家谚语文化透视张玉婷赣南师范学院硕士2012年18 分享分享到216.文化认同与文化控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李秋香河南大学博士2010年1148 分享分享到217.从生态民俗学角度研究蒙古族风格的室内设计张广平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225 分享分享到218.中国门神画艺术语言初探陈纯珍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85 分享分享到219.蒲宁小说中的民俗叙事赵小欢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220.东兰壮族铜鼓习俗研究黄文富广西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100221.来来往往的风景霍晶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4年245 分享分享到222.民俗时空观研究何华湘温州大学硕士2007年69 分享分享到223.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分析旺宗西藏大学硕士2008年517 分享分享到224.汉族节日习俗的宗教渊源探析王海生新疆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285 分享分享到225.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罗丹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419 分享分享到226.广西富川刘娘信仰民俗研究麦益姣广西师范学院硕士2012年51 分享分享到227.宋代节令诗研究吴邦江苏州大学硕士2006年255 分享分享到228.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柴楠辽宁大学硕士2006年721 分享分享到229.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文本和历史记忆研究姜迎春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420 分享分享到230.192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观念的兴起与嬗变张青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231.中国工匠建房巫术源流考论李世武云南大学硕士2010年145 分享分享到232.中国崇狮习俗初探林移刚湘潭大学硕士2004年461 分享分享到23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何华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0年2207 分享分享到234.涵化与互动:-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田野民俗志张彩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233 分享分享到235.《白鹿原》与白鹿原李之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742 分享分享到236.浙江三门陈氏宗谱研究陈翻蒋安徽大学硕士2010年92 分享分享到237.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艺理论研究刘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2012年44 分享分享到238.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刘秋芝西北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363 分享分享到239.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周英上海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789 分享分享到240.二人转戏俗研究孙红侠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2007年1192241.当代蒙古族的牧业生产习俗研究赵月梅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82 分享分享到242.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赵秀丽山西大学硕士2011年66 分享分享到243.汉末三国民间灵魂崇拜研究王亚军温州大学硕士2008年121 分享分享到244.晋南地区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学研究王铁新山西师范大学硕士2010年278 分享分享到245.吴越民间水神信仰研究沈松柏温州大学硕士2009年105 分享分享到246.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意识令昕陇兰州大学硕士2007年364 分享分享到247.民俗学视野下牛街礼拜寺的社会功能研究马骁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12年34 分享分享到248.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胡娟北京体育大学博士2007年665 分享分享到249.“走”出来的“亲戚”程安霞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1年169 分享分享到250.朱子诗经学的民间立场李云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251.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黄玲陕西师范大学博士2011年529 分享分享到252.峨眉山香会研究范志容青海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29 分享分享到253.社会文化变迁与新时期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革新陈良伟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05年289 分享分享到254.论贾平凹9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民俗意象宋珂慧四川大学硕士2007年394 分享分享到255.作为文化经济政治资源的蚩尤传说刘欣山东大学硕士2012年分享分享到256.《仪礼·士昏礼》的文化学考察雷铭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13 分享分享到257.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董国文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5年270 分享分享到258.客家历史节日民俗地理初探黎家玲暨南大学硕士2008年394 分享分享到259.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王淑英西北民族大学博士2010年412 分享分享到260.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吴艳上海音乐学院博士2011年218261.试论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郭竞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1318 分享分享到262.世俗与神圣的对话廖海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3年753 分享分享到263.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牛晓珉山西大学硕士2011年276 分享分享到264.济南面塑郑东伟山东大学硕士2011年47 分享分享到265.乡村集市与社区民俗生活杨志新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5年292 分享分享到266.近代南京岁时节日民俗变迁研究梁雯雯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154 分享分享到267.论宋代白话小说中的市井民俗崔乃新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304 分享分享到268.民间信仰的复兴与社会适应陈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5年1101 分享分享到269.村庄·民俗·民间美术余颖中央美术学院博士2010年962 分享分享到270.茶园“花儿”歌手研究戚晓萍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6年134 分享分享到271.湘西苗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中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屈杰北京体育大学硕士2000年406 分享分享到272.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民俗学解析周方圆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11年59 分享分享到273 从小泉八云到水木茂吴金桓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274.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和民俗传承侯法花温州大学硕士2011年275.江头洲村生活习俗调查与研究张红旭广西师范大学硕士2006年276.民俗学视角下的元代“涉案剧”研究戴培毅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277.女性民俗视野下的临水夫人信仰龙福梅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278.上海竹枝词研究程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10年279.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李慧波首都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280.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王文参兰州大学博士2006年281.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于洋辽宁大学硕士2011年282.广告策划创意中民俗元素应用研究张富博西北大学硕士2011年283.安庆市妈祖信仰兴衰原因探析江磊安徽大学硕士2010年284.俗文学的地域个性与都市消费情结柯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2005年285.从传统到当下:试论中国传统春节的文化表述韩国英中央民族大学硕士2008年286.云南多民族混居区民居建筑更新模式研究王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2012年287.“王莽赶刘秀”传说的研究梅娟娟青海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288.四川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杨琴重庆大学硕士2007年289.欢天喜地盛晓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12年。
北师大民俗学研究生名录
苏燕
女
萧放
2007-06-30
王树楠与《新疆礼俗志》
2004-09-06
许明堂
男
萧放
2007-06-30
《朱子家礼》研究——以近世家族礼俗生活为中心的考察
2003-09-06
何晋
男
董晓萍
2006-06-30
绕游民俗志——试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四川两地的资料切入
清华同方公司
2003-09-06
1994-09-06
王敏
女
林银生
1997-06-30
《说文系传》的训诂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1991-09-06
冯丽萍
女
邹晓丽
1994-06-30
论商代祭祀
1991-09-06
郑振峰
男
邹晓丽
1994-06-30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1991-09-06
潘杰
男
邹晓丽
1994-06-30
甲骨文会意字构形研究
1990-09-06
郭店楚墓简本《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用字比较研究
1997-09-06
南智贤
男
刘铁梁
2000-06-30
1997-09-06
白莲
女
刘铁梁
2000-06-30
1997-09-06
肖晓晖
男
秦永龙、李运富
2000-06-30
战国秦楚玺印文字比较研究
1996-09-06
曾永英
女
朱小健
1999-06-30
2003-06-30
2000-09-06
陈晓强
男
朱小键
2003-06-30
礼俗研究的新动态与学术反思
文化遗产2020年第5期礼俗研究的新动态与学术反思李海云[摘要]近年来兴起的礼俗研究热潮,既有历史宿因,也是当今中国学术自觉的一种追求。
在新近举办的一次“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学术研讨会上,诸多学者聚焦礼俗研究有感而发,反思研究现状,发掘学术意涵,并预估其未来趋向。
就目前来看,深入分析礼俗话语背后的中国文化政治传统,厘清当下研究热潮与中国学术百年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由此出发建构中华文明的全幅话语,或将成为多学科学者共同势力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礼俗研究新动态学术反思〔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5-142-07在中国社会语境中,“礼”“俗”“礼俗”之类的话语形式,究竟意味着什么?显然,它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既指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常用于政治实践,并隐喻着一种以文化政治为表征的文明模式。
那么,这种以礼俗为表征的文明模式,是为中国社会所独有,还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惟其话语形式有别而已?近年来,学界多有将“礼”与“俗”联系起来予以研究的,特别是从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出发的论著更是明显增加①,由此形成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学术热潮。
以“礼”“俗”为表征的话语形式与社会事实,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存续状况究竟如何,相关研究在此前有怎样的积累,为何在当下又成新潮?在最近举办的一次“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学术研讨会②上,多位学者直抒胸臆,或甄别与礼俗有关的历史话语,或总结礼俗传统的社会建构,或发掘礼俗研究的学术脉络,或对当前研究动态进行反思,并预估其未来趋向,给予我们诸多新的启示。
一、对“礼俗互动”概念的反思礼俗话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传统,而且从一[作者简介]李海云(1987-),女,山东聊城人,民俗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山东济南, 250100)*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青年项目“山东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9DSHJ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到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艺 术 民 俗 学教学教案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民俗学》教学教案总要求1.理解民俗事象的基本部类,包括生产贸易民俗、生活民俗、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口承语言民俗。
2.体认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多重联系,熟悉从民俗学角度展开艺术研究的基本思路。
3.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民俗事象、分析艺术民俗发展规律、评论与研究具体艺术民俗事象的能力。
内容第一周【教学内容】民俗定义之演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普泛性特征与中西文化对于“民俗”的不同认识。
【教学重点】中西文化对于“民俗”的不同认识。
让学生突破自己目前关于“什么是民俗”的朦胧认识,既认识到“民俗”范畴本身的历史性,更感受到“民俗”范畴本身的开放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学生随堂发言,主题即是“你所理解的民俗是什么?”。
(二)针对学生表述种种,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出发,解释“民俗文化的无处不在”,大致介绍民俗学的立场、特色、边界。
(三)考察、分析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对于相关术语的使用状况。
研究对象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使用“俗”、“民风”、“习俗”、“风俗”、“民俗”等术语时所显示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微妙差异。
第二课时国外不同学派对于“民俗”一词的不同界定1、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2、精神文化说——以班尼为代表的部分学者。
3、民间文学说——美国和前苏联。
4、传统文化说——现代西方理论。
【课后思考】1、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对于“民俗”的认识历程,并尝试选择一种民俗学观点加以了解并尝试用来分析某具体艺术文化现象。
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周【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民俗学的特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两个定义与民俗学的学科特性。
【教学重点】民俗学与文献学、考古学的联系与差异。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传统民俗学对于民俗的界定传统民俗学认为,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长期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的简称。
本刊2023_年总目录
本刊2023年总目录• 文化 科学 教育•再语境化:“旱船会”的田野考察及展演型表演情境探讨……………………………………………… 刘丽珺 (1.5)西辽河上游彩绘岩画的田野考察及研究………………………………………………… 吴甲才 吴 迪 董立军(1.15)手工实用印章的现状考察与传承研究——以广东省非遗项目“印章镌刻技艺”的田野调查为例……………………………邹佳升 刘 英 丁 明 (1.23)内蒙古二人台民间戏班现状调研——从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小班”个案谈起……………………………………………刘玉欣 董 波 (1.32)精神的融入与路径的探索——“大思政”背景下乌兰牧骑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视角…………………………………… 郝凤彩(1.151)时代背景下乌兰牧骑精神的艺术表达研究——乌兰牧骑精神在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传承研究…………………………………………… 杨利民(1.158)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基于云南红河源彝族、回族艺术传承的个案调查………………………………………… 迟燕琼 薛其龙(2.5)民族音乐学视域下苗族诗班合唱音准探究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杨云惠 叶飞燕(2.14)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上)…………………………………… 侯守智(2.24)云南沧源第一岩画点第七区岩画田野调查与研究 …………………………………………… 吴 洁 苟爱萍(2.32)中国传统年画的考察与研究——兼论数字人文语境中传统年画民俗寓意的解读…………………………………………… 郭丹丹 何建波(2.43)“游神”仪式中“大神尪”手工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福建福州长乐后团“塔骨”手工制作技艺为例……………………………………………林 枫 郑玉玲 (3.5)内蒙古地区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下)……………………………………侯守智(3.14)陶乡窑火越千年——河南沁阳盆窑黑陶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及研究……………………………董依梦 图布其其格 王金波 (3.26)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传承的田野调查——兼论民间与专业非遗传承的异同得失………………………………………………………康正卿 崔玲玲(3.40)科普传播视域下草原植物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趣味化语言表达…………………… 唐久钞 高俊虹 董婧儒 (3.50)徽州女祠清懿堂砖雕艺术的田野考察及研究………………………………………………………杜 媛 孙玲玲(3.59)蒙古族刺绣艺术在文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研究……………………………………………郭继业 李树树 (4.5)基于EEI模型的草原文旅产品设计研究…………………………………………………………… 李少博 李 帅(4.13)蒙古族传统储物类家具形制与纹样艺术元素提取及设计应用研究………………………… 孟 薇 郭继业(4.20)牧旅情怀与艺术融合——蒙古族头饰图案再设计的探索之路…………………………………………………许 瑛 郭继业 郭 沁(4.30)青海玉树囊谦藏式黑陶技艺传承的田野调查与产业开发研究……………………………………… 杨桂香(4.38)民间传统龙窑技艺的艺术民族志研究——基于福建省德化县蔡径村龙窑的田野调查……………………………………………………………韩 馨(4.47)重庆市开州区丧葬锣鼓田野调查与研究…………………………………………………王 阳 金铁宏 孙兆磊(4.57)山东省莒县剪纸艺术“过门笺”的田野调查——以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张同健 吴苏荣贵 于 红(4.67)青海省称多县白龙沟布日垌人物岩画田野调查与研究………………………………………… 陈 晨 苟爱萍(4.85)• 综合艺术 •走向全球本土研究:“全球本土化”的再语境化…………………(日本)上杉富之 著 朱翊叶 译 王荟 校(1.44)阿姆河上游的琐罗亚斯德教遗迹…………………………………(英)D. A. 斯考特 著 祁晓庆 译 王毓琴 校(1.54)费孝通先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后教育的贡献………………………………………………………… 方李莉 (1.62)艺术人类学的大田野观:历史、反思与重构……………………………………………………………… 路 瑞(1.70)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日本)渡边文 著 陆薇薇 译 王 荟 校 (2.51)战国时期——秦、燕、楚和巴泽雷克:历史的脚注……………………(美国)朱安耐 著 吴 洁 译 祁晓庆 校 (2.63)新文科视野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推进——2022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安丽哲(2.68)艺术史学科的身份建构——基于艺术学学科对象领域与共性特征的思考……………………………………………………… 颜景旺(2.75)波斯文献中的新罗人肖像…………………………………(伊朗)Daryoosh Akbarzadeh 著 祁晓庆 译 王 荟 校(3.67)阿富汗北部发现的一个唐代中国手持镜……………………(美国)特鲁兹代尔 著 王嘉璐 译 祁晓庆 校(3.75)印度东温迪亚地区岩画中乐舞表演图像的民族学分析………(印度) Sachin Kr. Tiwary 著 张嘉馨 译 王 荟 校(4.94)艺术作品与民族艺术学 …………………………………………………(日本)垂水稔 著 邹佳升 译 王永健 校(4.103)李心峰的“民族艺术学”理论建构再思考…………………………………………………………………杨塔娜(4.110)• 音乐 舞蹈 影视戏剧 •前行色与元代教坊组织结构考……………………………………………………………………………… 张 月(1.78)论口头歌谣的生成结构(四)……………………………………………………………………………傲东白力格(1.86)“变夷从夏”与“戎华兼采”——礼乐制度视阈下的北魏宫廷音乐研究………………………………………………………………闫 铮(1.101)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80年的回顾与反思(一)…………………………………………………………… 张 凡(1.107)嬗变·融合·认同:南岭民族走廊“布袋木狮舞”的当代文化阐释………………………胡 骁 曹德祺 (1.119)“草原百灵”的爱好与责任——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家金花的艺术成长之路…………………………………………………………马丽娜(1.129)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80年的回顾与反思(二)……………………………………………… ……………张 凡(2.83)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变迁研究——以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为例………………………………………………………… ………………… 彭 莉 (2.94)内蒙古科尔沁蒙古剧音乐特征研究……………………………………………… …………… 赵香连 刘尧晔(2.102)闽南打城戏与域外闽南华人的族群互动和身份认同………………………………………… 杨慧霞 王 荟(2.110)民俗文化视阈下桐城歌的传承发展研究……………………………………………………… 倪甜甜 杨 瑾 (2.120)论汉唐之间宴乐舞蹈“独立”的趋势…………………………………………………………………………元 空(3.82)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80年的回顾与反思(三)……………………………………………………………张 凡(3.89)论民族歌曲演唱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 ………… 王菁菁(3.108)民族音乐元素对于推进西洋乐器中国化发展的价值………………………………………………………熊 丽(117)闽南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特点分析——以《骑驴探亲》为例………………………………………………………………………曾雪凝 庄忠河(3.123)从多点、线性到多维——皖浙区域畲族音乐文化空间的阐释与实践……………………………… ………………许秋实 王瑞奇(3.131)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漫瀚剧唱腔发展研究——以漫瀚剧《都贵玛》中都贵玛唱腔分析为例……………………………………………… 王 雷 刘彩凤(3.142)“现代”抑或“传统”——论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底色”…………………………………………………………高鹏飞 胡东冶(3.150)当代蒙古族“新民乐”组合概念的甄别与定性…………………………………………………………… 侯 燕(4.117)内蒙古钢琴音乐创作80年的回顾与反思(四)……………………………………………………………张 凡(4.123)弗朗兹·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漫游”概念——以钢琴曲集“旅行岁月”为例………………………………………………………………………朱晓乐(4.135)钢琴艺术指导对作品的理解及艺术表现——以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为例…………………………………………………陈 锐(4.141)21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储双月(4.148)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多元一体文化视域下的记忆书写…………………………………………邱 月(4.155)现代传媒语境中桐城歌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嬗变研究……………………………… …………孙禺慧 许海燕(4.162) • 绘画 书法 工艺美术 •凌家滩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玉器比较研究…………………………………………………… 徐梦涵 朱铁军 (1.136)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与功能解析…………………………………………………………………………… 汪 欣(1.145)疫情环境下公共艺术新作的价值显现………………………………………………………… 谢常丹 董可木 (1.152)名工精刻在中国古籍版刻审美中的作用探究…………………………………………………………… 何亦邨(2.126)敦煌艺术影响下现代壁画“民族性”绘画语言的建构…………………………………………………冯丽娟(2.137)“十七年”时期国画家王仙圃的身份及创作转型——兼谈黑龙江地区的“中国画改造”(上)…………………………………………………齐克达 于冠超(2.145)“十七年”时期国画家王仙圃的身份及创作转型——兼谈黑龙江地区的“中国画改造”(下)…………………………………………………齐克达 于冠超(3.157)道路·文化·认同——河湟地区多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的空间分析…………………………………………高宏媛(3.163)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现代审美接受——兼论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创新设计………………………………………邱晓胤 陈淑芳(3.170)“丰都凤鸟”的图文生成及其多重阐释——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图像史研究的个案…………………………………………… …………………李 浥(4.168)移动短视频视角下甘肃地域性人文景观形态探析………………………………………… ……………陈永馨(4.175)传统招幌在特色街区中的运用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贡街为例………………………………………………………………… 陈幸幸 易 忠(4.182)• 序跋 评介 •诗歌地理的标识:“蒙古马”精神的隐喻——以远心诗集《我命中的枣红马》为例……………………………………………… ………………杨瑞芳(2.163)重返西方艺术学的“技艺”之维——评孙晓霞《柏拉图的艺术学遗产》…………………………………………………………………李 磊(3.194)新时代背景下岩彩画的审美价值探究——以当代艺术家莲羊的作品为例……………………………………………………………李 晖 金立晗(4.198)• 其 他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评述………………………… ………………云家正 雷 青 王棋壹(1.158)岭南舞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综述………………………………………………………………………严 明 胡 骁(3.178)近十年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钢琴伴奏和声研究…………………………………………… ………………杨梦漪(3.187)华南佛教音乐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董 波 訾润其(4.191)。
论文或专著名称
(文科)
2004年
孙大刚
王晓峰
《校园公共指示系统设计规则》
院级项目
(文科)
2004年
董雪莲
《计算机辅助设计》
院级项目
(文科)
2004年
侯立平
《广告图形创意》
院级项目
(文科)
2004年
朱爱军
《书籍结构的变化对书籍发展的影响》
院级项目
(文科)
2004年
王晓峰
《创意图形的教学设计方法》
院级项目
(文科)
作者
论文或专著名称
出处
时间
叶兆信、潘鲁生
编著
《中国传统艺术(续)·佛教艺术》
(再版)
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2001年1月
朱铭、奚传绩、潘鲁生等编著
《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潘鲁生主编
潘鲁生、唐家路著
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民艺学概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
潘鲁生主编
数字艺术设计教程丛书——《AutoCAD2005辅助建筑设计基础与进阶教程》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年1月
潘鲁生主编
王晓峰、冯婧、李慧
编著
数字艺术设计教程丛书-《Flash MX网页设计基础与进阶教程》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年1月
潘鲁生主编
王俊涛、宋志安、肖慧
编著
数字艺术设计教程丛书-《AutoCAD辅助产品设计基础与
进阶教程》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年1月
潘鲁生主编
董雪莲、马长虹编著
数字艺术设计教程丛书-《Photoshop CS辅助设计基础与
民俗文化学参考书目
民俗文化学主要参考书目:钟敬文:1.《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3.《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版。
4.《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版。
7.《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乌丙安:1.《民俗学丛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3年版。
2.《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3.《新版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4.《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5.《民俗文化新论》,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高丙中:1.《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3.《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其他著作:1.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曲金良:《中国民俗文化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书店,1991年版。
4.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版。
6.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请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7.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
译著:1.[英]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美]阿兰•邓迪斯著,户晓辉编译:《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于村落建筑色彩的书籍
关于村落建筑色彩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村落建筑色彩的一些书籍推荐:
1. 《中国村落建筑色彩》 - 作者:苏可维奇
该书通过研究中国村落建筑的色彩运用,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村落建筑色彩特点,分析了色彩与环境、文化、地理的关系,并提供了大量实例和插图。
2. 《乡村建筑色彩设计》 - 作者:张鹏
本书从乡村建筑色彩设计的基础理论入手,介绍了乡村建筑色彩运用的原则和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色彩设计使乡村建筑融入环境、表达地方文化和实现审美效果。
3. 《乡土建筑色彩》 - 作者:张武
这本书概述了乡土建筑色彩的历史演进和现状,探讨了乡土建筑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风格。
通过深入研究乡土建筑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和历史传承,提供了一些关于乡土建筑色彩运用的实践指导。
4. 《古村建筑的色彩之美》 - 作者:朱静豫
本书以中国古村民居建筑为主题,深度探讨了古村建筑的色彩运用与表达。
通过案例分析和色彩解读,揭示了古村建筑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5. 《村落建筑色彩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 作者:王红志
该书以中国村落建筑色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色彩与传统文
化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神话传说、民俗习惯等。
通过对村落建筑色彩的深度挖掘,展示了传统文化在村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以上书籍能够对你了解村落建筑色彩有所帮助!。
走向“新时代”的民俗学:2017年中国民俗学
走向“新时代”的民俗学:2017年中国民俗学
林继富;谭萌
【期刊名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年(卷),期】2018(010)001
【摘要】2017年中国民俗学继往开来,砥砺奋进;201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起点之年,在理论拓展及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时代”未来民俗学研究中,公共民俗学、密切民众生活、民俗学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建设
等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页数】12页(P110-121)
【作者】林继富;谭萌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文学
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
【相关文献】
1.民俗学如何做到“顶天立地”:2016年中国民俗学 [J], 林继富
2.中国民俗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
会在京召开 [J], ;
3.中国民俗学多元一体的特征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J], 陈金文
4.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与展望——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 [J], 杨婷;
5.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詹姆森教授《中国民俗学三讲》中译本序[J], 钟敬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视艺术教育促进艺术化生活
重视艺术教育促进艺术化生活
张清
【期刊名称】《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8)001
【摘要】我国已开始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将进入艺术化生活时代,要广泛宣传艺术化生活观念,改善和普及艺术知识教育,提高艺术化生活水平.
【总页数】2页(P87-88)
【作者】张清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艺术学校,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2
【相关文献】
1.王尔德面具后的真相:生活艺术化与人生艺术化 [J], 杨霓
2.生活化的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J], 陈瑞华
3."生活的艺术化"与"人生的艺术化"——郭沫若与朱光潜文艺思想的一种比较 [J], 王海涛
4.浅谈在艺术化生活和设计艺术化态势中设计师所处的位置 [J], 刘露婷; 陈露
5.语文生活化,课堂艺术化——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和艺术化的有效策略 [J], 窦宁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俗学的艺术视野——读张士闪著《艺术民俗学》
民俗学的艺术视野——读张士闪著《艺术民俗学》
山曼
【期刊名称】《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4
【总页数】2页(P74-74)
【关键词】张士闪;《艺术民俗学》;艺术;民俗学;实地调查
【作者】山曼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都市民俗学视野中的中国艺术村发展路径选择--以武汉昙华林艺术村为例 [J], 张晓瑾
2.乡民艺术研究视角转向中的一部佳作——读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 [J], 张勃
3.民俗学的艺术视野--读张士闪著《艺术民俗学》 [J], 山曼
4.民俗学视野下扬州剪纸的艺术特色研究 [J], 何蓓璐
5.“民俗学”视野下的乡村民居保护与更新——以日照凤凰措艺术乡村为例 [J], 郭俊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
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
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
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
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
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
3,事件的起因。
4,事态的发展。
5,产生的结果。
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
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
(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
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走向农村的一堂艺术课
走向农村的一堂艺术课
李佳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编者按:rn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教师工作处的具体指导之下组织了"湖南省特级教师送训下乡"活动,先后送训下乡到长沙县回龙中学和攸县皇图岭中学,受训教师达600余人,反响强烈,盛况空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市(区)、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各地市(区)教育局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展"送教(训)下乡"活动.本刊为了配合该项活动,特辟专栏刊发"送教训下乡"的相关文章.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李佳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麻园岭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刀笔所向金石生辉——一堂篆刻艺术课的教学心得
2.一堂艺术课的启示——观摩艺术课《闹新年》有感
3.走向综合的艺术课程--发达国家艺术课程的特点与启示
4.“形”而上学——一堂追求审美哲理的“造型”艺术课
5.一堂艺术课的启示——观摩艺术课《闹新年》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兆林;董琦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民俗艺术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物象,是民众现实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
研究民俗艺术必须要关注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民俗艺术及其参与且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必须关注艺术形式本体及其所发生关系的民众的生产日常生活,必须关注创造并传承民俗艺术的民间艺人。
要通过个案研究进而关注该类艺术形式自身嬗变的文化逻辑及现实影响力的实现,特别是在当下社会文化意义重塑过程中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脉络。
【总页数】7页(P37-43)
【作者】张兆林;董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6
【相关文献】
1.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广西民俗艺术课程资源建设为例
2.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略论——兼论陶思炎先生关于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学术理念
3.艺术化的民俗和民俗的艺术化——关于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研究
4.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略论——兼论陶思炎先生关于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学术理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统整视域下民俗艺术融入美术课程路径探赜——以惠民泥娃娃民俗艺术为例
课程统整视域下民俗艺术融入美术课程路径探赜——以惠民
泥娃娃民俗艺术为例
曹爱迪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4()5
【摘要】民俗艺术与美术课程统整实践的要点是提炼出民俗艺术中的独特性、专有性艺术语言,汇编到美术课程中。
该文通过对民俗艺术与美术课程的改革,使当地民俗艺术资源进入学校美术课程教学序列。
这样的课程统整能够实现具体情境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建构遵循美术课程知识与审美方向、在民俗生活中获得艺术创造价值、拥有国际视野、扎根微观民俗艺术形式的课程模式。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曹爱迪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地方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广西民俗艺术课程资源建设为例
2.\"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话'校史',画情怀'\"教学实践活动为例
3.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民俗
文化课程研究4.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专业通识课程的德育审思及路径探赜——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5.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艺术课程的路径探索——以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实践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5日/第A03版
资讯
走向村落构建艺术民俗学
——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
本报记者张清俐
“艺术民俗学就是对艺术活动与民俗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向的动态研究。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作为艺术民俗学理论的开创者,多年来走访鲁中传统村落,关注乡民社会生活,将人类学、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方法带入中国艺术学研究,呈现出别样的跨学科景观。
艺术学出身的张士闪回顾自己上世纪90年代的民俗学转向时说:“这既是当时自己反思学术的结果,也源自我对乡土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在张士闪看来,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血肉相连,要了解艺术就要了解民间,要了解民间就要以一个民俗学者的身份去掌握民俗学基本知识,并深入基层,参与田野作业。
从“艺术民俗学”理论的构建到“乡民艺术”研究,张士闪坚持以民俗学的田野作业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生命线,“这根生命线连接着中国厚重的传统乡土文化”。
乡民艺术要立足村落语境
“艺术,尤其是老百姓的艺术,其价值一定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因而我们的研究也必须与对其社会环境的考察联系起来。
”这是张士闪对艺术研究的体会,“乡民艺术研究需要立足的社会环境就是村落。
在中国乡民艺术研究史上,‘村落语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2005年,张士闪选择了昌邑市宋庄镇西小章村、青州市井塘村、淄博市淄川区洼子村以及淄博市桓台县东营村4个鲁中村落作为他的定点田野基地。
张士闪将乡民艺术理解为“作为民俗现象的艺术活动”,对相关村落进行个案描述性研究。
张士闪告诉记者,最让他感动的是对西小章村竹马民间艺术的考察。
自2003年2月至今,张士闪先后9次赴西小章村,田野作业时间达3个月。
在整个昌邑地区,竹马是西小章村独有的具有多层次文化结构的村落艺术形式。
每年正月初八,村民都要表演竹马,号称“小章竹马”。
“自2004年起,许多西小章村村民成为我的朋友,我的调查形式便不再局限于在村委会举行座谈会或是在村干部的引领下走乡串户,调查地点开始自由延伸到果园、鞋匠摊、家庭馒头作坊、正在举办着葬礼的公墓和处于半开业状态的纺织厂。
村民慢慢接受了我的存在,没有了当初的戒备心理。
”
张士闪发现,西小章村村民年复一年展演着自己的文化,全村老少都为村子拥有这样精彩的竹马表演而自豪。
每一个表演者都会受到村民的关注,扮相优异或技艺突出者更会被村民津津乐道,甚至会被视为村落英雄。
“正是长期置身于最基层的村落环境,我注意到村落中的艺术活动与其他知识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由此体会到乡民艺术的特有神韵。
”
张士闪感慨道:“这种表演如果按照现代城市生存逻辑来看是得不偿失的,费时费钱,不仅不挣钱,还影响劳作。
但他们每年准备得非常认真,一直坚持着,这让我很感动。
中华民族的传统由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传统组成,部分民间文化传统还呈现着传承动力。
此前,他们一直没有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表演不仅完成了家族、村落的拜年仪式、祭祖仪式,同时也为这方水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种扎根于民间的文化传统。
”
在张士闪看来,民俗学研究田野作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寻找资料,也在于“重新认识、理解和复原乡民艺术背后的生动鲜活的民间传统”。
张士闪说:“民俗学者应具有面对芸芸众生的人文气度与智慧。
”对这种人文关怀的践行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
中,当代学者赞誉其为“乡民艺术研究视角转向中的一部佳作”。
民间工艺保护须关注整体文化空间
乡民艺术的展演活动离不开乡土社会的具体生活环境与整体文化模式,张士闪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基本建立,这种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对中国民间工艺的研究已是蔚为可观。
然而张士闪指出,该研究领域普遍存在重技术、轻语境的痼疾,这种痼疾可能带来保护工作中的某些偏失。
以山东省惠民县河南张泥玩具工艺的传承危机为例,张士闪介绍:“‘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做泥人。
’该村泥玩具制作已有300多年历史,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谚就是对惠民河南张村泥玩具盛极一时的记忆。
但如今,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家越来越少,根据我们近年来的持续调查,2005年至2009年间,制作泥玩具的人家从近20户减少到不足10户。
”
张士闪的民俗学团队对这一民间工艺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深入考察。
他们发现,河南张泥玩具的命运与相邻的火把李村的“火把李庙会”息息相关。
“火把李村依托当地长春寺,在每年二月二,即民间所谓‘龙抬头’的日子一定会举行庙会。
而色彩艳丽、造型古朴的河南张泥玩具带着祝福走近火把李庙会,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当地赶庙会的村民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总会在离开时买几个泥娃娃带回家。
赶庙会、抱泥娃娃回家,成为这一带悠久的乡土传统。
”
张士闪不无遗憾地说:“近两年再去走访那条庙会街道时会发现,整条街只剩下两三个卖泥娃娃的摊位。
这种民间工艺之所以没有被很好地保护、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赖以存身的文化生态被破坏了。
长春寺不复存在,庙会没有得到保护,加之大量低俗文化侵入,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保护泥娃娃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
”
“民间工艺品中浓郁的乡土色彩是民间艺人在工艺活动与农事活动双重劳作中孕育而成的。
”张士闪指出,“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进一步开发,我们的视野都应覆盖民间工艺的活动过程及所属整体文化空间。
”
传统民俗遭遇转型困境
谈到当前传统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张士闪说:“传统民俗艺术和农耕社会紧密相连,民俗艺术和老百姓的生活具有共通性,但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它们逐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现代化、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依托传统村落语境的民俗文化会经历怎样的生命力更新,老百姓从民俗生活中获得的幸福感如何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得以延续。
”
在张士闪看来,乡土语境中的民俗文化含纳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价值且常在常新,而非专指农耕文化遗存下来的“古俗”。
张士闪谈到了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传统农村春节有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就是大年初一早晨5点左右敬天爷爷。
我注意到,它在农民进城后发生了从家祀为祭到社区仪式的转变。
过去敬天爷爷有个固定的地点,北屋东间窗户下,称之为‘天地桌’。
农民进城后,四合院不存在了,北屋东间也没了。
可是,农民凭借自己的智慧把整个社区楼群模拟成一个四合院,在模拟的‘北屋东间’那里举行祭天爷爷的仪式。
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信仰活动,但我认为,信仰并非真正的动力。
搬进楼房的农民很孤独,需要人与人间的交流。
他们以传统敬天爷爷的方式表达着对原来村落生活、人际温情的诉求。
”
张士闪认为,真正的民俗学者应该探究民俗传统何在,民间文化的传承机制如何,并在梳理民间文化认同逻辑与脉络的过程中予以解答。
承担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张士闪领衔的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的重要特色。
近年来,他以策划民俗文化产业项目的方式,积极促进民俗资源的产业转化,协同地方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他主持的“潍坊市寒亭区柳毅传说”资源调研及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等都获得成功,所设计的“莱芜市颜庄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进入施工阶段。
走基层感育
民俗学的本分是关注生活世界,从对生活世界本身的持续关注与探究中产生知识和思想,面向当下现实生活建立自己的学术基础。
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作业,悉心触摸、潜心感受民众生
活,领悟民众的生活智慧,把握民俗与其他社会文化形式的关系,理解民间文化的运作机制,理解民俗如何与其他众多社会文化形式一起构建地方社会、推进历史,而不是粗略地、呆板地套用西方知识,此乃中国民俗学当务之急。
——张士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