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1多肽疫苗对荷人单核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合集下载

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进展

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进展

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进展万岩岩;钟静静;高宁宁;刘宇;黄馨萍;靳广毅;刁昱文【摘要】It's well known that the immune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sis ,progression and clinical response of the tumor .With the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umor antigen ,antigenpres‐entation and T cell recognition mechanism ,antitumor peptide vaccine can produce the Peptide‐M HC‐T cell receptor (TCR) complex by delivering the tumor antigen to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 HC) of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causing 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response ,which can kill tumor cells .It has became the keen point on the tumor immunotherapy to develop the efficient peptide vaccines that may ow n the capacity of breaking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and eliciting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 A‐As)‐specific immunity in a majority of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ed how antitumor peptide vaccine had occurred and developed ,adding to the latest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伴随着肿瘤抗原、抗原呈递、T 细胞识别机制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研究者发现抗肿瘤多肽疫苗能够通过肿瘤抗原多肽识别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 HC)分子,形成肽‐M HC‐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免疫反应,从而杀伤肿瘤。

负载肝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SCID荷瘤鼠的抑瘤作用观察

负载肝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SCID荷瘤鼠的抑瘤作用观察

模型观察负载肝癌抗原的 c D疫苗在小 鼠体内诱导
特异性抗 肝癌免疫 并探 讨其 机制 。
1 材料与方 法
1 实验材料及 试剂 N D 1 s I 一 O 一 cD小 鼠, 5 7 4~ 周龄 ,4只 , 、 各半 , 4 雌 雄 体质 量 l 8~2 , 菌条 件 5g无
山东医药 2 0 0 8年 第 4 8卷 第 4 7

基础 研 究 ・
负 载肝 癌抗 原 的树 突状 细 胞疫 苗对 S I CD 荷 瘤 鼠的抑 瘤作 用 观察
谢斌 辉 刘凤 恩 王小 农 徐பைடு நூலகம் 峰 何 , , , , 晓 彭宝 岗 梁力建 , ,
(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 1 江西赣 州3 10 ; 4Oo2中山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
细 胞 , 整细胞浓 度 为 2 O×1 m , 种 于 6孔 板 调 . 0/ l接 中, 3 置 7℃ 、% C :的培养 箱 中培 养 2h后 , 5 O 吸走 非贴壁 细胞 , 附壁 细 胞 用 P S轻 洗 2次 , 含 I- B 用 L4
( 0 /n) G C F 1 g m ) l % F S的 R — 5 oU f 、 M— S ( 0n / 1 、O B 1 P
12 1 肝 癌 R A抗 原 的提取与 鉴定 .. N 生长期 的 H p - 10×l r , eG2 . O/I 按 l l
取处 于对 数 试 剂 盒 说
明书常 规抽 提总 R A, N 分光 光度计 测定 O 2/ D8 D6 O 2 0 0
值, 计算总 R A纯 度和含量 ,%琼 脂糖 电泳检测 N 1 R A完整性 , 一 0c保存。 N 置 8 = I 12 2 D 。. c的体外诱导 抽取肝癌患者外周血 2 0 I , P S1 1 释后 , 淋 巴细胞 分 离 管 , 度离 n 以 B : 稀 l 经 梯 心 (5。 , 0 / n离 心 2 i) 收集 外周 血单 2 【 200rmi = 5mn , 核细 胞 ( B P MC) 用 含 l% F S的 R MIl4 , 0 B P — 0悬 浮 6

肿瘤免疫PPT精选课件

肿瘤免疫PPT精选课件
此类抗原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胚胎抗原(fetal antigen)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1
(二)根据肿瘤发生情况的分类 1.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特异性高而抗原性弱 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肿瘤抗原间很少出现交叉反应
12
2.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无论其组织来源或 动物种类如何不同),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抗原性 较强。因为此类抗原是由病毒基因编码,因此称之为 病毒肿瘤相关抗原。
29
MHC I分子表达低下
30
缺乏协同刺激分子
31
4.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 肿瘤细胞可通过分泌TGF-b、IL-10等抑制性细胞因
子或其他免疫抑制物质抑制机体抗原提呈细胞(包括 树突状细胞)、T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包括NK细 胞)的功能。 某些肿瘤细胞表面可表达FasL和抑制性分子,诱导 肿瘤特异性T细胞凋亡和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肿瘤细胞还可通过主动诱导荷瘤机体产生调节性T细 胞(Treg)和Gr-1+CD11b+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而抑制免疫应答。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
4
一、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理
细胞癌变 过程中合 成了新的 蛋白质分 子(Her2/neu)
由于基因 突变或重 排等使正 常蛋白质 分子的结 构发生改 变(p53、 Ras蛋白)
由于糖基 正常情况 致癌病毒 化等原因 下处于隐 表达的肿 导致异常 蔽状态的 瘤抗原 的细胞蛋 抗原表位 (人乳头 白及其产 暴露出来。 瘤病毒 物(神经 (MAGE) E6、E7) 节苷脂 GM2和GD2)
的类似于化学诱发的肿瘤的抗原,也有的类似于病毒诱发的 肿瘤。 如:Ras突变蛋白10%的肿瘤病人表达,乳腺癌表达的Her2/neu等。

肿瘤标志物对免疫细胞的调控效应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标志物对免疫细胞的调控效应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标志物对免疫细胞的调控效应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亓茉言郭振红(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暨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433)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2-0405-09[摘要]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常被用于疾病筛查、病情监测和预后诊断。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肿瘤标志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例如,肿瘤来源的AFP对多种细胞类型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包括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T细胞等。

CEACAM1、CEACAM5和CEACAM6在胃肠道肿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EACAM5可以促进CD1d向T细胞的抗原呈递,也可以通过CEACAM1向NK细胞内传递抑制性信号;CEACAM6在肿瘤的转移进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唯一在活化的T细胞上表达的CEACAM家族的分子,CEACAM1不同亚型(CEACAM1-L/CEACAM1-S)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

CA125即MUC16一方面可以通过与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结合,发挥抑制肿瘤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MUC16又能够促进DCs成熟。

本文对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AFP、CEA和CA125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拓宽思路。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免疫调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免疫治疗Research progress in functional regulation of immune cells by tumor biomark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immunotherapyQI Moyan, GUO Zhenhong.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and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Immunology and Inflamma⁃tion,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Abstract]Tumor biomarkers are frequent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disease screening, disease monitoring, and prognostic diagnos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are now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tumor biomarkers on the immune system. For example,the tumor-derived AFP has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on various cell types,including natural killer (NK)cells,dendritic cells (DCs) and T cells. CEACAM1, CEACAM5 and CEACAM6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CEACAM5 can facilitate antigen presentation to T cells via CD1d and can transmit inhibitory signals to NK cells through CEACAM1. CEACAM6 also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metastatic process of tumors. As the only member of the CEACAM family expressed on activated T cells, CEACAM1 has opposing effects depending on its subtypes (CEACAM1-L/CEACAM1-S). CA125, also known as MUC16, can inhibit tumor im‐munity by binding to inhibitory receptors on immune cells such as NK cells and macrophages. On the other hand, MUC16 can promote DCs matur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oles of common tumor biomarkers in the immune system, aiming to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other tumor biomarkers and their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Key words]Tumor biomarkers;Immune regulation;Alpha-fetoprotein;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arbohydrate antigen 125;Immunotherapy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由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或者是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反映了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情况,被称为肿瘤标志物。

211105505_基于重组减毒沙门氏菌载体递送疫苗及药物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211105505_基于重组减毒沙门氏菌载体递送疫苗及药物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 年第 39 卷基于重组减毒沙门氏菌载体递送疫苗及药物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李琦 陈多多 王弘瑞 胡迪 杨明 孙丽媛 (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132013)中图分类号 R392.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3)03-0670-05[摘要] 沙门氏菌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首先,沙门氏菌作为兼性厌氧菌,能够特异性地定植在肿瘤区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介导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 细胞等在内的免疫细胞浸润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其次,沙门氏菌具有高度遗传修饰性,可被改造为毒力减低或精准靶向的重组沙门氏菌。

此外,重组沙门氏菌还可作为疫苗、细胞毒性药物、RNAi 和纳米颗粒递送的有效平台,在治疗的同时还可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如重组沙门氏菌载体活疫苗裂解系统,能够加强肿瘤抗原呈递,促进T 细胞发挥杀伤效应。

本文介绍了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的抗肿瘤免疫特性和肿瘤靶向性,并对以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为递送系统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沙门氏菌;肿瘤;疫苗;细胞毒性药物;RNAiAdvances in vaccine and drug delivery for tumor immunotherapy based on recombinant attenuated Salmonella vectorLI Qi , CHEN Duoduo , WANG Hongrui , HU Di , YANG Ming , SUN Liyuan. 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 , Beihua University , Jilin 132013, China[Abstract ] Salmonella -mediated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tumors have become one of hot spots in the field of antitu⁃mor research. First , Salmonella , as a parthenogenic anaerobic bacterium , is able to specifically colonize the tumor area. It can also directly kill tumor cells and induce immune responses in body , mediating the infiltration of immune cells such as macrophages , neu⁃trophils and T cells to exert anti -tumor effects. Second , based on the highly genetically modified features , it can be modified to become virulence -reduced or precisely targeted recombinant Salmonella. In addition , recombinant Salmonella could serve as an efficient plat⁃form for the delivery of cancer vaccine , cytotoxic agents , RNAi and nanoparticles , which showed a strong inhibitory effect on growth of cancer , and exhibited a prevention of tum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For example , a vaccine lysis system based on recombinantattenuated Salmonella vector , which can enhance tumor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promote antitumor effects of T -cell. This reviewdescribes the antitumor immune properties and tumor targeting of Salmonella ,and also elaborate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umor immunotherapy using recombinant attenuated Salmonella as a delivery system.[Key words ] Salmonella ;Tumor ;Vaccines ;Cytotoxic agents ;RNAi传统的肿瘤疗法有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但存在靶点选择性差、药物渗透性差和患者不良反应性等缺点[1]。

DC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DC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DC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韩策(综述);苏海川(审校)【摘要】树突状细胞(DC)被称为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DC 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 NK 、CTL 等细胞相互作用,执行免疫应答。

体外培养的 DC 负载抗原后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 DC的生物学特性、DC 抗肿瘤机制、DC 疫苗等方面对 DC 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6【总页数】2页(P762-763)【关键词】肿瘤;免疫疗法;癌症疫苗;综述文献专题【作者】韩策(综述);苏海川(审校)【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一旅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一旅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6·综述·主题词肿瘤免疫疗法癌症疫苗综述文献专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构成了抗原呈递细胞(APC)的特殊系统,是抗微生物、肿瘤和自身抗原免疫应答时重要的启动子和调控子[1]。

DC独特的诱导和提高免疫力的特性,使其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在抗肿瘤免疫应答方面[2]。

本文就D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DC的生物学特征DC是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调节器,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在DC发育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随着外在信号的改变DC免疫效应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的DC亚群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免疫作用。

DC亚群在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动物模型中广泛研究,DC通常在体外被分离出来,并负载肿瘤抗原,注射到同系动物中作为肿瘤疫苗[3]。

含有肿瘤裂解液或肿瘤抗原衍生的多肽或蛋白的DC被证明能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抗肿瘤活性。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

中药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吕贺【摘要】近年来,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已逐渐被现代医学的不断研究所揭示.研究已经证实,中药可在不同程度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也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新靶点;同时,中药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也都有进一步的研究和进展.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药多靶点抗肿瘤的机制,将使中药得到更深入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In recent years, several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gradually been revealed by modern medicine study constantly. Studies have show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induce apoptosis of tumor cell in different degree. Inhibi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had also became a new targets of tumor therapy. In the meanti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improving the body immunity and inhibiting tumor cell transfer. A further study that more t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arget will m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et more in depth in the future of the usage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Besid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malignant tumor therapy.【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017)019【总页数】3页(P3004-3006)【关键词】中药;细胞凋亡;端粒酶;细胞转移;抗肿瘤机制【作者】吕贺【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众所周知,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仍然是困扰人类的一个重大难题。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

学 报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2):245 - 254245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邵世帅,段树康,田浤,姚文兵,高向东*(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省生物药物成药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1198)摘 要 目前已有多款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其配体(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但只有部分患者表现出临床反应,因此需要一种替代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以PD-L1为靶点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本研究设计了以PD-L1为靶点的表位肽疫苗,然后基于人源化免疫系统(HIS)小鼠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原性的PD-L1表位肽,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

结果显示,设计并筛选得到的PD-L1-B1表位肽疫苗不仅成功诱导了PD-L1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还表现出抗肿瘤活性。

此外,免疫治疗还增加了肿瘤的T淋巴细胞浸润,重塑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综上所述,PD-L1-B1表位肽疫苗表现出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对PD-1/PD-L1阻断不敏感的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免疫治疗策略。

关键词肿瘤免疫;免疫检查点;PD-L1;表位肽疫苗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5048(2023)02 -0245 -10doi:10.11665/j.issn.1000 -5048.2023022803引用本文邵世帅,段树康,田浤,等.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3,54(2):245–254.Cite this article as:SHAO Shishuai,DUAN Shukang,TIAN Hong,et al. Desig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J].J China Pharm Univ,2023,54(2):245–254.Design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SHAO Shishuai, DUAN Shukang, TIAN Hong, YAO Wenbing, GAO Xiangdong*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ruggability of Biopharmaceuticals,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Abstract Several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or its ligand (PD-L1) immune checkpoint blocking antibodies are availabl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but only some patients show clinical response, so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tumor immunotherapy is needed.A therapeutic tumor vaccine targeting PD-L1 is a meaningful attempt.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an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targeting PD-L1, and then screened the immuno‑genic PD-L1 epitope peptide based on the humanized immune system (HIS) mouse model and further investigated its anti-tumor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and screened PD-L1-B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not only successfully induced PD-L1-specific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y, but also exhibit anti-tumor activity.In addi‑tion, immunotherapy increased T-lymphocyte infiltration of tumors and reshaped the tumor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In conclusion, PD-L1-B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 exhibits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and may be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patients insensitive to PD-1/PD-L1 blockade.Key words tumor immunity; immune checkpoint; PD-L1; epitope peptide vaccine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2073754, No.81973222); and th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No.2020B03003)收稿日期2023-02-28 *通信作者Tel:134****2857E-mail:101983086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2073754,No.819732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No.2020B03003)学 报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23,54(2):245 - 254第54 卷免疫检查点阻断(ICB )疗法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极大地改变了肿瘤治疗策略[1-2]。

基于IL-17

基于IL-17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4.01.013·论著/中医中药与免疫·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敦煌医方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曾元丁苏韫龚红霞牛世伟张晗(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省高校重大疾病分子医学与中医药防治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1-0092-05[摘要]目的:研究敦煌医方大补脾汤对胃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以及基于IL-17/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补脾汤联合奥沙利铂对胃癌荷瘤小鼠炎症免疫的影响。

方法:建立MFC胃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21.58、10.79、5.40 g/(kg·d)],每组10只,雌雄分笼饲养,接种8 d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次日眼球取血,处死小鼠,摘取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17和IL-6含量,免疫组化(IHC)、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肿瘤组织IL-17、IL-6、NF-κB和p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

结果:奥沙利铂组、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3.02%、52.92%、46.33%和39.52%,各给药组肿瘤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大补脾汤高、中、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显著高于奥沙利铂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奥沙利铂组相比,大补脾汤高、中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血清IL-17和IL-6含量、肿瘤组织IL-17、IL-6、NF-κB p65和p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

谈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谈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谈肿瘤疫苗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摘要:一直以来,对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常规方法. 一百多年前,Caley用细菌疫苗免疫机体时,观察到肿瘤缩小. 此后人们认识到肿瘤可以诱发免疫反应,而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也具有监视作用. 肿瘤疫苗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运用增强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基本方法,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达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目的.关键词:肿瘤;肿瘤免疫;肿瘤疫苗1肿瘤特异性免疫机制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在机体内能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以后者为主. 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后与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先从肿瘤细胞上脱落,再由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成肽段后与表面MHC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进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值得注意的是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的激活都需要MHC抗原肽复合物和免疫共刺激分子的协同刺激作用[1],而共刺激分子的缺失正是肿瘤引发的机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之一. 肿瘤由于其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机体环境长时间的免疫选择压力下,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逃避机制,对抗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这些机制分别针对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阶段和效应阶段,包括肿瘤抗原的丢失、MHC类分子表达下调、抗原加工缺陷、表达干扰细胞毒作用的蛋白酶及表达FasL等[2].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能力,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2.2肿瘤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是将整个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导入患者体内,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由于肿瘤细胞带有肿瘤的全部抗原,无需考虑分离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而且由于自体肿瘤细胞具有和正常组织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不会引发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肿瘤疫苗方案. 但是自体肿瘤组织来源十分有限,并且考虑到TSA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3]. 后来,人们开始使用人工培养的同种异体肿瘤细胞系进行肿瘤疫苗的研究. 不同肿瘤细胞的混合能够提供一系列的TSA,有利于增加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减小其发生抗原丢失的几率[2]. 但是,单独使用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难以产生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免疫佐剂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 随着基因工程的进展,人们开始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将编码免疫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有效地打破了肿瘤的外周免疫耐受. 近年来,也有人将编码一些细胞因子如IL2, IL12,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c macrohage colony stimulatihy factor,GM CSF)等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期望通过细胞因子蛋白的表达,改善肿瘤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4]. 然而,近些年来临床实验表明,即使在实验中能够诱发满意免疫反应的肿瘤细胞疫苗,在转化成临床有效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时都遇到了困难. Fifis等[5]的研究发现,大鼠结肠癌细胞系经体外培养后免疫同源小鼠,引发了免疫反应和肿瘤保护效应. 然而,当他们对荷瘤小鼠进行同样处理时,却大大促进了肿瘤的生长,提示肿瘤细胞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分泌免疫抑制因子IL10,肿瘤生长因子β阻止有效的免疫反应;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GM CSF等因子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骨髓源性细胞;激活特异的调节性CD4+CD25+T细胞以下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等.2.3肿瘤抗原疫苗肿瘤能够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现象引发了对肿瘤抗原的研究. 肿瘤抗原包括多个层次:完整的蛋白质分子、抗原肽及纯化的DNA. 关于肿瘤DNA疫苗,下文将另行讨论. 目前将肿瘤抗原分为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TAA). TSA是指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TAA并非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只是在发生肿瘤时此类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 Tabi等[2]认为,肿瘤抗原必须在全部或大多数患有相同肿瘤患者的大部分肿瘤细胞中呈普遍的高表达状态. 他将肿瘤抗原分为5类:① 突变抗原;② 肿瘤细胞过度表达抗原;③ 癌睾抗原; ④ 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⑤ 病毒抗原.单独应用肿瘤抗原蛋白存在免疫原性差的问题,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可通过抗原、HLA缺失等机制发生逃逸. 刘宏利等[6]结合了肽疫苗和DNA疫苗各自的特点,以P815肿瘤细胞的CTL表位(P815A3543)为模型,合成该表位加多聚赖氨酸的颗粒性多肽,并制备含有编码此表位和GM CSF基因的表达质粒,制成了新型的颗粒性肽DNA复合疫苗,这种疫苗利于APC的摄取加工,可诱导有效的CTL应答,从而预防小鼠致命性P815肿瘤细胞攻击,并可部分根除肿瘤.超抗原能够激活全部携带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β片段的T细胞,激活的T细胞克隆数约是普通抗原的1000倍,产生强大的杀伤靶细胞的作用. 马文学等[7]用已构建的重组跨膜型超抗原的表达载体pET28a TM SEA转化E.coli BL21(DE3)pLysS宿主菌,并诱导其表达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跨膜型超抗原融合蛋白能够锚定在肿瘤细胞膜上,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为肿瘤抗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s)作为细胞内的分子伴侣,通过其多肽结合结构域与一系列肿瘤相关抗原形成复合物,同时HSPs通过HSP受体CD91和LOX1介导被APC摄取[8-9],于是,将肿瘤抗原与HSPs在基因或蛋白水平进行连接,可使机体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水平. 自体肿瘤HSPgp96抗原肽疫苗已进入临床Ⅲ期,但是由于这种疫苗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因此只对同源肿瘤起作用,而且由于自体肿瘤HSP抗原肽复合物需要从肿瘤患者体内提取,来源受到了很大限制. 目前研究方向是体外合成HSP抗原肽疫苗,如将HSP与肽或全蛋白进行连接;将HSP的DNA与抗原DNA 连接后表达融合蛋白[10];或将HSP基因直接注入肿瘤细胞提高其免疫原性[11].&nbsp; 独特型(idiotype,Id)单抗原显著优点在于它能引发针对相应自身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抗Id的抗体(Ab2)能够模拟TAA,并作为TAA的内影像诱发抗肿瘤免疫. Chang等[12]研究了小鼠抗独特型模拟人类高分子量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的结构基础,发现重链的互补决定区(CDR)3(H3)、轻链的CDR1(L1)在三维结构上紧密相连,该区域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与核心蛋白的相似折叠区具有同源性,同时发现组成环的15氨基酸残肽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与引发相似的免疫反应. 抗Id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在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效果. CD55是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可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Ullenhag等[13]用模拟CD55的人类抗Id mAb 105AD7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免疫,大多数患者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免疫细胞增殖反应中表现出了抗肿瘤免疫反应.2.4肿瘤DNA疫苗肿瘤DNA疫苗的原理就是将编码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裸DNA分子直接注入机体或者经载体携带后注入机体,肿瘤DNA被体内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识别并摄入,在细胞内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引发机体持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 肿瘤DNA疫苗由质粒DNA骨架、抗原DNA和真核细胞基因调控序列组成.肿瘤特异性DNA分子在体内被肌肉、皮肤、黏膜等易感处的细胞摄取后,表达出抗原蛋白,经加工处理后与分子结合呈递于细胞表面,激活CD8+T细胞,刺激CTL的形成和分化,产生细胞免疫作用;还有一部分抗原蛋白分泌至细胞外,被抗原提呈细胞吞噬加工后与分子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呈递给CD4+T细胞,激活体液免疫应答[14-15]. DNA疫苗不仅激活了肿瘤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了大量抗体,还激活了被认为是人体抗肿瘤免疫关键细胞的CD8+T细胞[16],这无疑是肿瘤DNA疫苗的一大优势. 而且由于DNA疫苗分子进入人体后才开始其抗原蛋白的合成表达,因此DNA疫苗能够模拟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合成蛋白被降解加工,作为内源性分子由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激活强有力的细胞免疫应答,较之肿瘤抗原肽进入人体经APC加工提呈给CD4+T细胞,再激活体液免疫要有效得多. 同时,携带肿瘤抗原基因的质粒DNA可长期在宿主细胞内控制表达肿瘤抗原蛋白,因此具有长期持续的效果,有望使机体获得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功能.Niethammer等[17]用携带编码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基因的沙门氏菌感染小鼠,联合抗体融合蛋白,观察到的表达,大量CD8+T细胞被激活,100%的小鼠皮下肿瘤完全消除,75%的小鼠肺转移得到抑制. CD2,CD25,CD28以及CD48,CD80水平的明显上调表明CTL和负责抗原提呈的DCs在接受DNA疫苗的免疫刺激后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然而在临床研究中,DNA肿瘤疫苗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Conry等[18]用表达CEA和HBV表面抗原的质粒DNA免疫17例结肠癌转移患者,未见明显的临床变化,患者产生针对CEA的淋巴细胞增殖但未检测到CEA特异性抗体. 然后,人们对DNA疫苗做了一系列改进,主要从递送系统和免疫佐剂两方面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 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效率远远高于普通注射器和生物注射器,在 Trimble等[19]对此进行的比较中,基因枪运载质粒DNA的方法诱导出了最多的CD8+T细胞和最佳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由于这种途径能直接转染组织局部的Langerhans细胞[20],因此诱导免疫所需要的质粒DNA用量可大大减少,同时,免疫佐剂也被用于质粒DNA. 研究证明,将编码细胞因子、细菌毒素、蛋白佐剂的DNA 与携带抗原基因的质粒DNA有机融合后,能加强质粒DNA的免疫原性[21]. 然而,Lima等[22]的研究发现,用CEA和融合DNA疫苗免疫小鼠后,高剂量组CEA引发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得到大大激活,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抗的自身抗体,而用单独的CEA DNA疫苗免疫小鼠,肿瘤生长被完全抑制. 这提示肿瘤抗原基因和细胞因子基因的融合疫苗在增强疫苗免疫效能的同时打破了机体对于细胞因子的免疫耐受,从而降低细胞因子的免疫佐剂功能,甚至可能对致敏宿主造成长期的损害[22].除了质粒DNA外,病毒载体的DNA疫苗也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 病毒载体的DNA疫苗有更强的激活固有免疫反应的能力,通过TLR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募集和活化抗原特异性T细胞,同时病毒载体激活的炎症信号能够影响依赖的CD8+T细胞的局部扩增和免疫记忆的形成. 最常用的病毒载体是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病毒载体[23],重组腺相关病毒、α病毒、口腔泡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ATP依赖的抗原呈递相关转运蛋白(TAP1)在抗原直接提呈给CD8+T细胞和外源性抗原在树突状细胞(DCs)中交叉提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TAP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极度低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缺失造成其极易发生免疫逃逸. Lou等[24]给恶性黑色素瘤小鼠注射编码人TAP1的重组不复制腺病毒,诱导出了有效的抗肿瘤CTL反应,肿瘤浸润性的DCs细胞增加,记忆性T细胞亚类增多,动物存活期延长. 而在此病的研究中,携带表达和迷你基因的重组ALVAC在30例黑色素瘤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免疫反应,2例病情稳定[25] . 这可能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病毒载体的抗体有关.2.5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s)肿瘤疫苗DCs是体内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它能够识别、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引发初始免疫反应. 将TAA直接导入DCs,使其发挥提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的功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 方法有用肿瘤细胞裂解产物、肿瘤抗原蛋白、肿瘤抗原多肽、合成肿瘤抗原肽冲击DCs细胞,或用肿瘤来源的RNA冲击DCs,也可以将肿瘤细胞与DCs细胞进行融合,或用肿瘤抗原病毒载体转染DCs.近年来,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激活DCs诱导抗肿瘤免疫受到了广泛关注. HSP70-抗原肽复合物负载的DCs比单独用抗原肽或HSP负载的DCs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生长,而且HSP辅助提呈肿瘤抗原时使用更小量的抗原肽[26]. Moran等[27]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制子转染DCs细胞,用其免疫过表达neu原癌基因蛋白的荷瘤小鼠,结果转基因高水平表达,DCs细胞成熟并分泌前炎症因子,诱导活化NEU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抗NEU 的IgG抗体. 有趣的是,耗竭小鼠CD4+T细胞而非CD8+T后,T细胞完全失去了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提示CD4+T细胞在肿瘤生长抑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肿瘤组织来源的RNA转染DCs被证明具有强大的抗原性、更多的作用靶点和更高的安全性,经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目前已进入临床研究. Su等[28]将PSA mRNA转染DCs,免疫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检测了患者外周血PSA水平和癌细胞数量,证明疫苗可引起有效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3问题与展望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成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有效方法的趋势日益明显. 尽管肿瘤疫苗的有效性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但其在临床研究中的治疗结果尚未令人满意. 如何寻找和筛选有效的肿瘤抗原,激活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如何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外周耐受从而更有效的行使其免疫监视功能;如何改善免疫微环境,减少肿瘤对机体免疫反应的抑制;以及后续肿瘤疫苗进入机体的有效途径,免疫方法等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使用佐剂、细胞因子及其它有效的方法,如利用DCs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大大增加了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抗肿瘤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共刺激分子B7通过激活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活化免疫反应,通过激活细胞溶解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分子则抑制免疫反应,有人已设想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以利于肿瘤杀伤性T细胞克隆的激活;近年来CD4+CD25+自身调节T细胞(Treg)在肿瘤免疫中的抑制作用受到了关注,如何拮抗Treg细胞对抗肿瘤免疫的抑制,优化局部免疫微环境,从而活化免疫细胞识别、排斥肿瘤的作用也是研究的方向. 有研究证明,不同的疫苗接种途径及程序会对肿瘤疫苗的治疗效果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据此寻找最佳的免疫程序,发挥肿瘤疫苗的优势也值得研究. 此外,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对早期肿瘤、手术切除肿瘤或经放化疗已明显缩小的肿瘤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将肿瘤疫苗与手术、化疗、放疗及移植等手段结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一步的开展,我们对肿瘤疫苗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有理由相信,新的安全、有效、抗原性更强、适应范围更广的肿瘤疫苗终将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参考文献】[1]林文棠,朱平. 临床免疫学[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00-102.[2] Tabi Z, Man S. Challenges for cancer vaccine development[J]. Adv Drug Deliv Rev, 2006, 58(8):902-915.[3] Hockertz S. Present and future of cancer vaccines[J]. Toxicology, 2005,214(1-2):151-161.[4] Moret TI, Sanmartin I, Marco FM, et al. Nonviral therapeuticcell vaccine mediates potent antitumor effects[J]. Vaccine, 2006,24 (18):3937-3945.[5] Fifis T, Lam I, Doris L, et al. Vaccination with in vitro grown whole tumor cells induces strong immune responses and retards tumor growth in a murine model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 Vaccine, 2008,26(2):241-249.[6]刘宏利,赵建平,倪兵,等. 颗粒性肽复合疫苗抗肿瘤免疫的研究[J]. 现代免疫学,2004,24:391-394.[7]马文学,余海,王青青,等. 跨膜型超抗原SEA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作用[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3,23(7):567-571.[8]王少彬,陈理明,陈俊辉.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131-133.[9] Nishikama M, Takemoto S, Takakura Y. Development of heat shock proteins with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vaccine delivery[J]. Yakugaku Zasshi,2007,127(2):293-300.[10] Chu NR, Wu HB, Wu TC, et al. Immunotherapy of a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fusion protein comprised of Mycobacterium bovis BCG Hsp65 and HPV16E7[J]. Cell Stress Champerones, 2000,5(5):401-405.[11] Rafiee M, Kanwar JR, Berg RW, et al. Induction of systemic antitumor immunity by gene transfer of mammalian heat shockprotein70.1 into tumors in situ[J]. Cancer Gene Ther,2001,8(12):974-981.[12] Chang CC, Hernandez Guzman FG, Luo W, et al. Structural basis of antigen mimicry in a clinical relevant melanoma antigen system [J]. J Biol Chem, 2005,280(50):41546-41552.[13] Ullenhag GJ, Spendlove I, Watson NF, et al. Aneoadjuvant/adjuvant randomized trial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 Clin Cancer Res, 2006,12(24):7389-7396.[14]罗晨. 疫苗与肿瘤免疫治疗[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6,(26):4333-4336.[15]郝葆青,刘鲁蜀,张晓冬.。

多肽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肽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肽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李悦; 高欢; 金芳; 张永凯【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17【总页数】6页(P3486-3490,3496)【关键词】肿瘤; 多肽类化合物; 靶向作用【作者】李悦; 高欢; 金芳; 张永凯【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 R917在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1]。

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手术切除联合放化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肿瘤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强且易复发[2]。

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存在靶向性弱、不良反应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

因此,筛选安全有效、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小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成为研究重点。

多肽类物质是一类与动植物和微生物关系密切的肽类混合物,可作用于机体的细胞、神经、激素等,调节体内细胞、器官及系统的功能活动。

小分子多肽类化合物因靶向性强、安全性高、来源广泛等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3]。

研究发现,小分子抗肿瘤多肽的种类较多,结构多样,其结构多样性决定了抗肿瘤途径及机制的多样性[4-5]。

多肽类化合物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凋亡,抑制与肿瘤生长相关的物质或信号,促进与肿瘤凋亡相关的物质或信号[6-7]。

现对近年来多肽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 免疫功能调节作用机制肿瘤细胞由受物理、化学、基因、辐射等因素影响发生突变的体细胞转化而来,肿瘤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清除。

免疫功能调节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起作用,达到消除肿瘤细胞的目的[8]。

除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外,免疫疗法作为一种生物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9]。

研究发现,大豆蛋白肽可刺激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10]。

脾多肽对乳腺癌荷瘤小鼠的抑瘤效应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脾多肽对乳腺癌荷瘤小鼠的抑瘤效应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脾多肽对乳腺癌荷瘤小鼠的抑瘤效应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章钰辰;严雪绮;蒋梦萍;付子毅;殷咏梅【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年(卷),期】2022(27)4【摘要】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对乳腺癌荷瘤小鼠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以及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方法动物实验使用20只BALB/C小鼠进行皮下瘤造模。

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脾多肽低剂量组和脾多肽高剂量组。

脾多肽低剂量组和脾多肽高剂量组连续10天分别每天尾静脉注射1 mg/kg和10 mg/kg的脾多肽注射液,对照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变化,实验结束后测量小鼠肿瘤组织的体积和质量并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中不同类型淋巴细胞的比例。

体外实验则建立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和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共培养模型,实验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8μg/ml(脾多肽低剂量组)、8μg/ml(脾多肽高剂量组)的脾多肽注射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基。

处理48 h后收集共培养体系中的PBMCs,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s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

结果各组荷瘤小鼠的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脾多肽治疗组的荷瘤小鼠在使用脾多肽治疗10天后,小鼠体质量变化率、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脾多肽治疗组能够上调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

此外,对于MDA-MB-231细胞与PBMCs的共培养体系,低剂量和高剂量脾多肽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上调PBMCs亚群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P<0.05)。

结论脾多肽能增强乳腺癌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能力且对于小鼠无明显毒副作用并增加乳腺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具有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研究中的价值。

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刘清菁(综述);蒋晓东(审校)【摘要】恶性肿瘤的治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是近年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而肿瘤免疫逃逸是导致肿瘤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仅能够抑制血管生成,使肿瘤退缩,并且能够减少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数量,提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等的数量,从而克服肿瘤免疫逃逸。

本研究对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进行综述。

%Malignant tumor therapy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precise treatment."Nowadays, targeted anti-angiogenic agents have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topic that continues to attract increasing interest. Tumor immune escape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rapeutic resistance.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not only prevent the tumor angiogenesis and suppress tumor growth but also neu-tralize tumor escape from a host's immune system by reduc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cells a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 and cytotoxic lymphocte (CTL).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manner by which an-ti-angiogenesis enhances immunity by influencing tumor microenvironment.【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6(043)009【总页数】4页(P400-403)【关键词】抗血管生成;肿瘤免疫逃逸;肿瘤微环境【作者】刘清菁(综述);蒋晓东(审校)【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放疗科江苏省连云港市222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放疗科江苏省连云港市222002【正文语种】中文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肿瘤放疗科(江苏省连云港市222002)肿瘤血管生成在实体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mRNA-LNP通过脾免疫细胞诱导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2)

mRNA-LNP通过脾免疫细胞诱导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2)

mRNA-LNP肿瘤疫苗通过脾免疫细胞诱导强效抗肿瘤效应有效的肿瘤疫苗需要长期的高效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

系统免疫似乎是最有效的途径,但需要调整LNP组成将mRNA递送至抗原提呈细胞。

本文使用质量源于设计的方法学,调整mRNA-LNP的组成,在一轮优化筛选实验中,就实现了高效的肿瘤特异性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

优化的LNP成分增加了多个脾免疫细胞群对mRNA的摄取。

I型干扰素和吞噬细胞被发现对T细胞反应至关重要。

本文也发现了一个尚未确定的作用,B细胞在疫苗诱导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优化后的LNP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出类似的,以脾脏为中心的生物分布特征,并且没有造成肝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保证了它们可以进一步用于临床评估。

结果:1.DOE优化的LNP处方实现最大化T细胞免疫反应LNP处方包含可电离脂质涂层体SS-EC,胆固醇,DOPE和PEG化脂质。

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原癌蛋白E7被用作抗原。

使用DOE方法学,建立LNP库用于解决脂质摩尔比例和PEG脂质化学结构对T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三个酰基链长度和化学结构及分子量不同的PEG分子,分别为DMG-PEG2000,DSG-PEG2000和DSPE-PEG1000,被用于研究。

对于每种PEG脂质,LNP以4种脂质成分的11种不同摩尔比例,产生了33 种LNPs(见表1)。

11种摩尔比例来源于罗克摩尔混合设计,其中四种脂质各有5个摩尔比水平。

胆固醇被用作“填充”变量,以实现总摩尔百分比100%(图1A)。

这种设计特别适应二次响应面模型的生成,比传统的中心复合或Box-Behnken设计(分别需要15和13次实验)更经济。

LNP处方组成和特性(大小,PDI,mRNA比例,包封,Zeta电位)见表1。

所有的LNP在4℃可以保持稳定1个月。

LNPs被静脉注射3次,每次间隔1周,第3次注射后5天,测定血液中E7特定的CD8 T细胞比例。

β-榄香烯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进展

β-榄香烯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进展

β-榄香烯抗肿瘤免疫效应的研究进展沈洪;倪菲菲【摘要】肿瘤免疫治疗能够激发或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医药抗肿瘤免疫机制是多方面的,β-榄香烯是抗肿瘤代表中药莪术的有效提取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β-榄香烯抗肿瘤免疫效应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

%Tumor immunotherapy can inspire or mobilize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enhance the immunogenicity of tumor cells, so as to achieve the aim of controlling and killing tumor cells. At present, the tumor immunotherap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anti-tumor. Anti-tumor immune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are v arious,β-elemene is an anti-tumor effective extract from zedoary rhizome which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nti-tumor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 study in recent years o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ofβ-elemene was reviewed.【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57-61)【关键词】β-榄香烯;肿瘤;免疫效应【作者】沈洪;倪菲菲【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病理基础离不开血瘀,“血瘀”证贯穿于恶性肿瘤的整个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D mice were killed 14 days after vaccination. LDH release method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specific CTL killing
activity of spleen cells.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tissue were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after HE staining.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test the levels of peripheral blood CD3+ /CD4+ T cells, CD3+ /CD8+ T cells and
收稿日期:2018-06-24 修回日期=2019-06-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82170596),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SF-076)
CD8+T细胞及CD4+CD25+T细胞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L-2、IFN*、TGF-p及IL-10水
平。佶果 实验成功建立荷人单核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各组中所有动物均成瘤;WT1组小鼠脾细胞对THP1
细胞的CTL活性高于辅助T细胞表位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WTl组小鼠的肿瘤平均体质量及体积均明显低
第40卷第5期 2 0 1 9年9月
◊基础研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WT1多肽疫苗对荷人单核细胞白血病 SCID小鼠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Vol. 40 No. 5 Sep. 2019
李 静1,张王刚2,钟 波1,白 菊S刘海燕1,王慧渊1,耿 妍1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vaccinated with 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IAF). Helper T cell epitope group was
vaccinated with helper T cell epitopes and IAF. WT1 group was vaccinated with WT1 peptide, helper T cell epitopes and IAF. When the tumor volume grew to 100 mm3,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vaccine components started. The
于辅助T细胞表位组和空白对照组(P<0. 05) ;WT1组肿瘤组织HE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存活的肿瘤细胞 减少;WT1组小鼠外周血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JgGJFN-y和IL-2水平均明显高于辅助T细胞
表位组和空白对照组(P<0. 05);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TGF-(3和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辅助T细胞表位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the xenograft human monocytic leukemia model in SCID mice was established by
subcutaneous inoculation of THP1 cells. Th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eight mice in each.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tumor immune effects of WT1 peptide vaccine in SCID mice with
xenografted human monocytic leukemia. Methods Twenty-four hours afte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human
LI Jing1, ZHANG Wang-gang2, ZHONG Bo1, BAI Ju2, LIU Hai-yan1, WANG Hui-yuan1, GENG Yan1
(1.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2.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5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5an 710004, China)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儿科;2.血液内科,陕西西安710004)
摘要:陷(SCID)小鼠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沁 对SCID小鼠腹腔注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后24h,皮下接种THP1细胞,建立SCID小鼠荷人单核细胞白血病
模型,随机分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的疫苗成分为不完全弗氏佐剂,辅助T细胞表位组的疫苗成分为辅助T细胞 表位和不完全弗氏佐剂,WT1多肽组的疫苗成分为WT1多肽、辅助T细胞表位和不完全弗氏佐剂。当肿瘤体积约 为100 mm3时,开始腹腔注射疫苗成分,疫苗接种14 d后处死SCID小鼠。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 CTL杀伤活性,肿瘤组织HE染色后镜下观察组织学特点,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T细胞.CD3+/
组和空白对照组(P<0. 05) o姑金 WT1多肽疫苗可在荷人单核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体内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 有效杀伤白血病细胞。
关键词:WT1多肽疫苗;单核细胞白血病;抗肿瘤免疫效应;SCID小鼠
中图分类号:R557
文献标志码:A
DOI: 10. 7652/jdyxb2O19O5OO5
Anti-tumorimmune effects of WT1 polypeptide vaccine on SCID mice with xenografted human monocytic leukem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