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分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清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河北省大名县2018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7月份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
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
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
“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
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
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前文说到周公诫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江苏省附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江苏省附答案)
5
江苏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语言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为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整天读着政府档案馆中保存的献。
看多了,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 ,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
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 人生的厚壁。
他心如止水。
一切把戏他都已经▲ ,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九州幅裂,河将崩,“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A.改头换面看穿了如指掌 B.脱胎换骨看穿如数家珍
c.改头换面洞穿如数家珍 D.脱胎换骨洞穿了如指掌
2.以下咏石榴的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3分)
A 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
(梁元帝《赋得咏石榴诗》)
B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白居易《石榴寄元九》)
c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杨升庵《庭榴》)
D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3下列四副对联中,与韩愈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韩潮学派百三汇,起八代衰。
B.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c.天意起斯,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D.金石空八代,江姓氏著千秋。
4.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8年中国网民春节红包问题调查
A.收发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
2018高考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精校试卷Word版含答案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最新-2018年度清远市第一中学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精品
清远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一、(9分)1.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
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2.A(“……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文意不符。
正确意是“……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
”)3.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
)二、(36分)(一)(21分)4、D(表,上书)5、A(助词,如此,这样;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介词,用来C、动词,去,到D、介词,被)6、D(赐给一车书,是指另一次上书)7、(1)《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关键词“养”、“犹”、句意各1分)(3分)(2)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关键词“道”、“悬”、句意各1分)(3分)(3)现在(他)当了郡太守却(要用酒宴)为他饯行,这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这不是我心安的做法。
(关键点:“贵”、“贱”、“岂……?”、句意各1分)(4分)8.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每对两处给1分只对1处不给分)(二)(9分)9.⑴(3分)B(A错“死寂”;C的“望”应是远望亲人之意,“心境开阔”也不对;D应是“动”的形象。
)(2)(6分)相同。
诗人都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都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都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动人;都不仅局限于自身的感伤,而是由己及人,推想人们共同的情绪,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三)(6分)10.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⑶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7-2018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
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符瑞文化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制、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
首先,符瑞文化具有政治建构功能。
符瑞文化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普遍的思想信仰与观念是:王权嬗替乃天道必然,一切政权的更迭皆由乎天命,取乎天道。
然而,‚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天命又需要借助符瑞现象来显示。
因此,符瑞实际上起着昭示天命、彰显德行的重要作用。
正如沈约所说:‚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
‛其次,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评价功能。
符瑞不仅是王者承天受命的天意灵征,更是王者圣德充溢的天意嘉奖。
符瑞文化构建了统治阶级自我肯定、自我宣扬和自我美化的评价机制,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
最后,符瑞文化具有政治调节功能。
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调整统治策略:或改元以应天瑞,或立祠设祭,以合符应,或赏赐功臣、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
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了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别具特色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或宗教意识的一部分,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同时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
尤其是随着谶纬神学的盛行,符瑞文化中德行因素得到凸显和泛化,不仅是统治者的为政之德,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与符瑞相关涉。
《孝经左契》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凤凰巢。
‛《瑞应图》曰:‚王者仁义,则紫脱见。
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8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贵阳市清华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
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
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陕西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精品
陕西省西安市华清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注意1、本试题共五道大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务必按题号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否则答案作废)一、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1.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2.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3.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二、断句并翻译:阅读语段,用“/” 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划线句子(其中每题断句3分,翻译3分,两题共12分)8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9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史记》《张仪列传》)三、整篇阅读(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10分,共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高祖得政,素知颎(jiǒ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
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
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于是为相府司录。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
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江苏省附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江苏省附答案)江苏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作为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整天读着政府档案馆中保存的文献。
看多了,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 ,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
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 人生的厚壁。
他心如止水。
一切把戏他都已经▲ ,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九州幅裂,山河将崩,“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A.改头换面看穿了如指掌 B.脱胎换骨看穿如数家珍 C.改头换面洞穿如数家珍 D.脱胎换骨洞穿了如指掌 2.以下咏石榴的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3分) A. 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
(梁元帝《赋得咏石榴诗》) B.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C.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杨升庵《庭榴》) D.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3.下列四副对联中,与韩愈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B.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C.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D.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4.阅读下面的图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年中国网民春节网络红包问题调查 A.收发网络红包,已成为中国绝大多数网民认可的一种春节娱乐方式。
B. 如果网民一味沉迷于收发网络红包,那么传统的年味就变淡了。
C.热衷收发网络红包,对身体健康、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有一定的影响。
D.支付平台在依靠网络红包拓展用户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读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后,你感慨:真是环肥燕瘦,精彩万分!B.进入高中后,白飞交了一位好友,你说:真羡慕你们这样的竹马之交! C.侄子考上了大学,作为叔辈的你对他说:小可须更加努力,不负时光! D.吴小刚十六岁了,你对他说:你已是弱冠之年,应有男子汉的责任感!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河南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雅、东华中学、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阶段性联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测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测试题及答案12题。
徐邈传徐邈字景,燕国蓟人也。
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
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
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①。
”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
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
然宿瘤②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
”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
”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
至,值诸葛亮出祁,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乃支州界军用之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
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
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
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
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
事去官。
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
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注】①指饮酒而醉。
②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期初考试试卷(有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期初考试试卷(有答案)2018届高三语上册期初考试试卷(有答案) 2018届高三语上册期初考试试卷(有答案)
5 吉林油田高中2018届高三10月份质量检测语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
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
不同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化与印度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直观与体会。
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学中用典是其特色,这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
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
中国人擅长此道,找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
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
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
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全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
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身的整治调理下手。
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
这种例证不胜。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含答案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8届)第一次月考汉语文试卷命题:审定:(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基础知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枷.锁(jiā)瞭.望(liào)契.约(qì)悲天悯.人(mǐng)B.旖.旎(yǐ)悼.念(dǎo)嗔.视(chēn)市廛.云集(chán)C.遐.想(xiá)熨.帖(yù)赎.罪(shú)义愤填膺.(yīng)D.蹒.跚(mán)颦.蹙(pín)屠.杀(tú)挑拨离间.(jiàn)2. 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出神.入化(神妙)心有余悸.(害怕)如释.重负(放下)众口铄.金(熔化)B.浑身解.数(全部)如泣如诉.(诉说)浅尝辄.止(全,都)尽态极妍.(美丽)C.莫可名.状(明白)安之若素.(白色)饱.经沧桑(充分)相形见绌.(优点)D.死而后已.(停止)义愤填膺.(胸)欺世盗.名(窃取)所向披靡.(浪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愁怅叱咤风云粲然息息相通B. 嫉恨两袖清风诽谤豁然开朗C. 山岚惊宏一瞥崩溃天济于事D. 蜕变如释重负诅咒气像万千4.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白塔宛如一位身披白纱的仙女,在万绿丛中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
B.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C.大大小小的湖泊,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D.站在风动石下面的海滩上仰望,巨石好像从天而降,惊险极了,令人目眩。
5.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A.千篇一律——形形色色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浓妆艳抹——洗尽铅华B.漫不经心——全神贯注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波澜不惊——波澜壮阔C.出神入化——平淡无奇息息相通——漠不关心豁然开朗——百思莫解D.浅尝辄止——浮光掠影飞扬跋扈——平易近人安之若素——如坐针毡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考试题(附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考试题(附答案)
5 广东省揭阳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意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3.根据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3分)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4.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4分)
15.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意分点作答。
(4分)。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测试题
2018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联考测试题17题。
(22分)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凝视天空。
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
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
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
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
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
“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
他在旁边坐下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
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
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
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宝一高分校2017—2018学年度上期第一次月清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
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
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
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
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
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
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
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
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
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
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
《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
”可见,会盟是霸主推行霸政的方式之一。
春秋时,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普遍存有反战愿望和重视会盟的心理。
而且,在会盟中,霸主取得的利益往往比用武力取得的还要多,所以,会盟便成为霸主常用的推行霸政的手段之一。
齐桓公自北杏之会始,共举行十多次会盟,史载“衣裳之会十有一,兵车之会四”即是其例。
春秋时,立贤、立爱之事时有发生。
郑武姜欲立叔段,宋宣公舍子与夷而立弟穆公,穆公舍其子公子冯而立兄子殇公,鲁庄公问后于叔牙等,都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面临着挑战。
而君统继承上的争斗又往往是与国君妻妾关系上的混乱分不开的。
晋献公宠骊姬,周王以狄女为后都引起了君统继承上的纠纷。
当时人认为“并后、匹嫡”是“乱之本”。
因此,在会盟的约文中反复强调“无易树子(树子即嫡子),无以妾为妻”,力图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加以制止,从而避免发生诸子与嫡长子争夺君位的情况,使君位得以顺利地传递。
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
列国大世族,如鲁国的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自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
齐国的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也强大于春秋前、中期。
郑国的七穆出自穆公。
宋国的戴、庄、桓等大族,晋国的六卿,卫国的孙、宁等强族都形成于春秋前期。
大族的兴起对公室构成威胁,所以,公室对大族展开了激烈的、血腥的斗争,晋献公对诸公子的屠杀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人们也看到了公室与大族关系的另一面。
由于这些大族多为公族,公室的存在又需要公族的拱卫。
公室好比树的主干,公族是枝叶,尽去枝叶,主干也必然要死亡。
因此,葵丘之盟约文中特地规定“无专杀大夫”,旨在纠正过激行为,让大族屏藩公室。
但是,它并没有彻底平息公室与卿大夫的斗争,却导致了后来事情向另一极端发展,纵容、姑息大族,养痈遗患,使“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节选自张全民《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国利用会盟争霸,会盟成为霸主推行霸政的必用的一种手段,齐桓公“兵车之会四”就是其例。
B.狄泉之盟是在王室遭侵凌时举行的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局面的会盟,目的是保卫周王室不受侵犯。
C.葵丘之盟规定“无专杀大夫”,调和了公室和大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却造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D.晋献公宠骊姬和周王以狄女为后使嫡长子继承制受到破坏,会盟约定便成为维持君统继承制度的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大国的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王权衰弱,就会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霸主开始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
B.霸主们保卫天子、帮助王室常常借用“尊王”的名号,霸主们的这种做法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
C.春秋时期,会盟类型多样且次数频繁,表明了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而春秋会盟的主持者都是霸主。
D.下层平民百姓希望借助会盟消弭战争,上层统治者也寄希望于会盟,他们都是十分重视会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论是用武力屏卫王室,还是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救助王室的会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
B.会盟不仅使霸主获得一些实际利益,还提高了其政治地位,壮大了其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C.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诸多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D.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威及公室,公室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甚至有大族被屠杀,而对大族有依赖的公室也因此而衰落,以致出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橘子李培俊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
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
他显得异常狼狈。
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
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
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
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
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
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
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
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
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
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
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
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
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
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
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
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
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八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
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
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
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
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
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B.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C.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D.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5.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
”拱喜曰:“得之矣。
”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