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4、《风筝》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和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内容(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三闲集》,散文诗集《野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
《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的自我解剖的态度。
3、《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价见教师用书。
(二)、字形音义及释词。
1、给词语注音或者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憔()悴() jué()别点zhuì()xián()恶sè( )缩苦心孤诣()虐()杀宽恕(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劳模( )恶心()模样()嫌恶()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伶仃——憔悴——点缀—- 诀别—-惊惶-- 瑟缩-—虐杀——恍然大悟—-瘦得不堪——苦心孤诣--4、朗读课文。
三、导入多媒体展示《村居》,师生齐读。
老师提问:“诗歌中的‘纸鸢’指的是什么?谈到风筝你会想到什师么?学生畅谈与风筝相关的人和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童年,关于童年玩物的一些故事,那么鲁迅先生和风筝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回忆.四、师生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1、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在听读中中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请你概述一下.明确:一是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候我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二是我的一段感情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1风筝导学案
1、课文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提示:专读有关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对待鲁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Leabharlann 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二、合作交流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时儿童的天使。”为什么说是“不幸”?(提示:把“我”分为明理之前的“我”与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课前热身:
一、自主学习
(一)文学采集:(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鲁迅)
本文的体裁,选自《》,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字。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
散文诗集:杂文集:
(二)积累字词:(秀出风采)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四、当堂检测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五、总结反馈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使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三、展示环节
1、朗读课文2、研读赏析
把握文章的主旨
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谈一谈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
《物体的运动》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比如汽车在路上行驶、风筝在空中飞翔、小鸟在树林间跳跃等等。
物体的运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通过进修,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进修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掌握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物体的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四、进修内容1.物体的运动观点和分类- 定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分类:根据运动状态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相等;-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 公式:位移=速度×时间;- 实例:小汽车匀速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速度。
3.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不等;-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实例: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60km/h,用时10秒,求加速度。
五、进修方法1.理论进修: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进修,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题的解答,掌握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3.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运动,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六、进修评判1.教室练习:通过教室练习,检验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理解水平;2.作业安置:安置相关作业,稳固所学知识;3.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对物体的运动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导学案(教师用和学生用)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导学案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风筝》阅读练习带答案
《风筝》阅读题导学案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一、答案: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答: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答: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
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答: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6、当“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的站在屋里”时,小兄弟有什么表现?请展开想象,用一百字左右描述出当时的情景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6、他愣愣的站在原地,不知不觉两行泪竟流了下来。
他蹲下身,想去捡那风筝的“残尸”,却发现有液体滑落到嘴里,比盐还要咸。
原来我也会哭,小兄弟拾起已经被折断了的木头支架,心中溢满了委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试卷答案]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风筝》导学案课标建议: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自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重点)2.自学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教学重点)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难点)【总结复习】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蜈蚣()大鹏湾()疲惫()装饰()诀()别嫌()恶人瑟()缩苦心孤诣()虐()杀堕()下去宽恕()2、掌控以下词语的意思(利用课文注解或者工具书顺利完成)伶仃——憔悴——装饰——诀别——嫌恶——缠绕——外头——虐——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风筝》Lizier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就是我国现代了不起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下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就是。
(借助课本、工具书、网络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
教师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进行检测,未过关者课后补考过关。
)4、本文记述顺序就是:本文主要内容就是描述了(结合时间、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文章的线索就是。
5、在文中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4、第5题是课堂自学的关键。
通过回答学生,师生探讨,得出结论最终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读过全文后,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弟弟”存有什么印象?(重点融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绘展开提问)这一题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题放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再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会容易一些。
事实也是如此。
有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
2、体会全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朗诵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段落来理解,找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表示情感的词语来判断作者的感情基调。
《风筝》教学案(优秀9篇)
《风筝》教学案(优秀9篇)《风筝》大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说出风筝的不同形态。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地画出形状不同的风筝。
3、风筝的两边图形要对称。
4、认读汉字:骨架、左右对称。
活动准备:各种形态的风筝活动前组织幼儿放风筝活动过程:一、幼儿观察风筝,说出风筝的不同形态。
师:小朋友,这两天你们都在放风筝,请你说说看,你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二、讨论风筝的共同点,认读汉字:骨架、左右对称。
师:这些风筝形状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教室里的风筝,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幼儿每说出一个特点,教师及时出现相应的汉字。
)三、分析风筝的图案和色彩。
师: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风筝许多相同的地方,有骨架,有一根长长的线,风筝的身体左右对称,有的风筝上的图案也左右对称,还有飘带(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汉字)。
那你最喜欢哪只风筝?请你上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小朋友分组,去看看你喜欢的风筝有哪几种颜色,有哪些图案,相互之间说一说,然后再告诉老师,好吗?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设计风筝,你们愿意吗?在画的时候要注意风筝的两边要对称,把你喜欢的图案、花纹和色彩都用上去,也可以模仿这些图案和颜色,你们会吗?画完了我请小朋友把你的风筝剪下来,贴到这幅图的天空中,剪的时候边上要留些白纸,这样风筝才好看。
好,开始吧。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五、评价幼儿作品:师:今天小朋友画出了自己设计了许多漂亮的风筝,你们看,这些小朋友放着你们设计的风筝,多开心呀!他们说:中班的小朋友真能干,颜色涂得很均匀,色彩搭配得也很好,图案设计得更漂亮,小朋友,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也去放风筝吧。
《风筝》教案篇二【教学要求】1、认识坏、扎等8个字,会写坏、松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风筝导学案
授课时数------节课题:风筝年级:七年级执笔人:王晓丽课型:新授班级:授课人:授课时间:科目:审稿人:秦淑丽李耀梅学习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预习一、读课文,把积累的字词写在下面,并且查出意思:二、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两个小问题:(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三:再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探究本文主旨:⑴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⑶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⑷“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⑸“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⑹“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⑺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⑻“但心中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⑼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三、归纳总结本文主旨是: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请进一步读文吧,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风筝导学案1
第一单元第四课《风筝》导学案主编:龚永志审阅:李红茹吴海丽班级:姓名一、课堂目标导航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二、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阅读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知识链接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3、关于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学习过程生字生词我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蜈蚣..()()伶仃..( )()憔悴..( )()模.样()诀.别( ) 点缀.()嫌恶.( ) 苦心孤诣.( )虐.杀( ) 堕.下去( ) 宽恕.( ) 瑟.缩( )2、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2)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3)失了色瑟缩..着。
(4)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朗读课文我感知名言警句: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教师寄语: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小声读课文,拿起笔,标上段号,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好圈点勾画,把你的理解或者疑问记在某个句子旁边。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3、把你不懂的地方写在下面,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深入学习我探究1、课文第一段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处风筝浮动”为什么感到“惊异和悲哀”?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5、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小结:一出风筝事件,让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却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导学案6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导学案6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请朗读课文《风筝》。
2.生字词
•回顾生字词:遥远、拼命,并默写其拼音和解释。
3.思考问题
•在课文中,小明为什么说风筝飞得有声音?这种声音是什么呢?
二、课文学习
1.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风筝》的情感,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故事情节。
2.课文分析
•你如何理解“风筝飞得有声音”这句话?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
3.课文大意
•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大意。
4.思考问题
•你认为文中描写的风筝对小明意味着什么?
三、课后拓展
1.写作
•以“风筝”为题,写一篇自己的作文,可以描述自己的风筝飞得有声音的情景。
2.思考
•在生活中,你有过和小明一样的经历吗?你对风筝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或体会?
3.诗歌欣赏
•请阅读李白的《赠汪伦》诗,思考诗中对友情的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
1.巩固知识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分享心得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写作和思考,互相学习。
以上是《风筝》导学案6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以及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 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 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风筝,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和飞翔姿态。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和成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举例说明其用法。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
(2)介绍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风筝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2)学生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感受风筝飞翔的快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强调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7. 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强记忆。
(2)以“我的风筝梦”为主题,写一篇练笔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明确:——“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
.怎样理解本文主题?(第六组问题)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课文《风筝》导学案20180228(新语文版)
《风筝》导学案容县珊萃中学梁聪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
2. 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
学习时间:二学时第一学时一、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2.理解背景:《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作者鲁迅于1919 年9月9 日在《国民公报》上发表过散文诗《我的兄弟》,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详细记述了风筝事件,作者年少时对放风筝不屑一顾,故嫌恶小兄弟( 周建人)喜好风筝,但是在作者长大后了解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对年少时抹杀小兄弟的爱好感到深深的自责。
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有感于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便作了此文,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整体感知。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丫叉()掷()伶()仃()嫌恶()诀()别瑟()缩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2.写出词语的意思伶仃:肃杀:荡漾:嫌恶:不堪:傲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默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1)事件一:事件二:(2)思想感情变化:(3)变化原因:(4)“风筝”在课文中的作用:(5)感情基调:4.理清本文思路。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风筝》导学案执笔:张小兰学习小主人:【学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学习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学习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作者贾平凹的资料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一、预习导学1、认真读课文,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2、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句子3、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4、把你不懂得问题写下来。
二、品读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风筝,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齐读课题。
2、谈话:你放过风筝吗?喜欢吗?再来读课题。
清代高鼎的诗里就写到了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检查预习1、小组检查词语掌握情况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解决问题感情朗读1、学习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3、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4、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四)总结提高1、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风筝》教案22
二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3《纸船和风筝》人教(部编版)23纸船和风筝导学案设计““哭”下边的点不要丢。
.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 纸船和风筝(人教部编版)23纸船和风筝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住在山顶的松鼠和住在山脚的小熊通过纸船和风筝成了好朋友,可他们因为一点儿小事吵架了,使友谊破裂,最后还是纸船和风筝帮助他们维护了友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需要建立友谊,而友谊需要不断地维护。
本课内容与儿童心理发展和生活实际贴近,能引起儿童情感的共鸣,在优美的故事、鲜艳生动的插图营造的良好氛围中识字、学词、朗读、表演、讲故事,以及进行各种语言训练,学生们的兴趣一定很高。
1.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评一评、画一画、演一演”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力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
2.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朗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图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悟。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难点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悟。
教师:准备字、词卡片,纸船和风筝贴片,小熊和松鼠贴片,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新课。
2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引出“纸船”和“风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筝”。
3.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也可以问问同桌,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风筝课例研究报告
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预习任务:
1、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各种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2、交流识记生字的不同方法。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二)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风筝课例研究报告
指名回答,能处理的让学生处理,稍难一些的放在品读交流中解决,涉及课外的留待课下完成。
(三)品悟交流。
1、整体感知,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2、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立足生本教育,探索导学案课堂模式
——《风筝》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特别是县教育局2012年工作重点中明确指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扎实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同时县教育局又组织两次生本教育培训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课堂教学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要求各校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导学案研究,探索课堂改革教学新模式。
(一)反馈交流
1小组内交流预习导航中的内容。
1、互相读词,纠正评价。
2、交流词语的意思。
3、谈一谈作者或风筝。
4、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关注学生读得是否准确、流利,简要概括每段大概意思。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二)疑难解析。
重点指导:“磨坊”的读音。
“丧”的解析——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看到“丧”你心情怎样,把“丧”放到“垂头丧气”这个词中,你觉得这个词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风筝
《风筝》导学案编写人:孙成龙、王志新、李晓玉审核人:王志新【温馨寄语】成功秘诀之一—自信。
让我们为昨天感到快乐,对今天感到自信!【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会认“依、歇、丧、磨、坊”5个生字,会写“精、希、依、拼、命、奔、丧、磨、坊、却、村、抖”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这几个词语。
(重点)2、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说一说秋天放风筝带来的乐趣。
(难点)【学法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说一说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知识链接】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
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便会发出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
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自主学习】1、看拼音写词语jīnɡ xīn dà jīnɡ shī sâ xī wànɡ()()()yī rán qiān hū wàn huàn mò fánɡ()()()2、我会给多音字组词bēn() fānɡ() mó()奔坊磨bân() fánɡ() mò()3、小组合作读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合作探究】1、找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2、默读思考,谈一谈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中哪一部分最有趣?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朗读感悟: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4、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拓展延伸】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2、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风筝》导学案课标要求:一、本文就是叙事性记叙文,必须弄清楚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把握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楚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控课文注释中及课后“字词累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1.整体认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重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教学重点)3.介绍本文多样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难点)【回顾预习】1、掌控以下加点字的读音:蜈蚣()伶仃()憔悴()点缀()诀()别嫌()恶瑟()变小苦心孤诣()虐()杀死坠()下去原谅()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大鹏湾——疲惫——点缀——诀别——嫌恶——织成——瑟缩——虐杀——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利用课本、工具书、网络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控的科学知识顺利完成。
教师通过第二课时课前拼读展开检测,未闯关者课后参加考试闯关。
)4、本文记叙顺序是:本文主要内容是叙述了(融合时间、人物、事件展开归纳)文章的线索是。
5、在文中给文章分割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4、第5题是课堂学习的关键。
通过提问学生,师生讨论,得出最终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1、读过全文后,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弟弟”有什么印象?(重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进行回答)这一题就是针对全文而言的,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题放到课文内容分析回去后再去分析人物形象,这样可以难一些。
事实也就是如此。
存有小组合作探讨的价值。
2、体会全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鼓励学生把握住结尾和结尾段落去认知,打听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则表示情感的词语去推论作者的感情基调。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适度提示信息。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这种题型就是对具体内容句子的认知,通常就是前三句子,后三句联系出来认知它的具体内容所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筝导学案
主备:唐艳审核:授课:
精彩开篇词
当大家唱着欢快的歌儿,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秀丽的郊外,放飞满载希望和梦想的风筝的时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著名作家鲁迅看到这一场景又想到了什么呢?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
2、领会作者对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请你为下列字词注音。
丫杈()憔()悴()嫌()恶()
模()样可鄙()什()物惊惶()
瑟()缩惩()罚虐()杀宽恕()
苦心孤诣()堕()伶()仃()
2、解释词语。
伶仃:憔悴:
嫌恶:笑柄:
可鄙: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3、作者链接
4、自由朗读,并说说应用怎样的心情和语调朗读?
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中的“我”对于弟弟放风筝前后态度有变化吗?并思考“我”对
于弟弟放风筝前后态度有变化的原因。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资源共享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
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
情?作者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学习后记:
第二课时
语言品析
鲁迅先生的语言一般讲究深刻,此篇散文诗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兄弟手足之情,请细细品味下列句子。
1、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3、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了。
4、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阅读全文第5——1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5、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主旨探究:试着从不同角度探讨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结】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2、请积累鲁迅名言警句。
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②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③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④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⑤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⑥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⑦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⑧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学习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