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导学案(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山东淄博驿寄尺素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jué()别点zhuì()xián()恶sè()缩苦..()憔悴
心孤诣.()虐.()杀宽恕.()
二、多音字注音:
恶:凶恶()恶心()嫌恶()
什:什物()什么()模:劳模()模样()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造句:
伶仃——憔悴——
点缀——诀别——
惊惶——瑟缩——
恍然大悟——虐杀——
苦心孤诣——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听写字词,找四名学生板演。
2、合作探究:
(一)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回答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达标检测:做《同步训练》积累与运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学习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预习案:
(一)反复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导学案:
1、预习成果展示:
2、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并讨论思考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小兄弟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其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
(4)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5)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6)“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7)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8)结尾说作者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为什么?
扩展延伸:学习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达标检测:做同步训练《能力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