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约高效课堂模式探讨之
《最后一课》导学案
课型:新授主备人:周倩审核初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预习提示】: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描写了小弗朗士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完整的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1分钟)
1、速读课文,理清情节
2、品味细节,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20分钟)
环节要求:带疑初读、细读默想、用心标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1.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
哽. ( ) 住诧.()异祈祷
..()
踱.()步钥匙
..()喧.()闹
懊.()悔郝叟
..()气氛.()
小组解读后补充的字词还有:
小组内矫正性领读、自由读、齐读所勾画的字词。
2.看课题,结合知识链接,说说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
3.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4.按照小说情节的发展理清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开端:小弗郎士去上学。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全文情节用一个“变”字来概括的话,那么文章中都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请找出你所感触最深的那一点来用心去读一读
....
...,品一品
...,写一写。
6.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你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请写下来。
三、合作探究:(5分钟)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陈述、交流、整合、表述)探究以上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然后以小组喜欢的形式选取代表准备展示。
2、小组合作处理疑问
四、成果展示(10分钟)
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面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阅读潜力的学习小组(或组员)。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五、总结梳理(5分钟)
1.这是一堂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课。在这节课上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异族统治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情感认同多方面角度回答问题。
六、巩固检测。(5分钟)
1、同位之间就本课的生字词默写并批改。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体会其表达的作用。
a、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b、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3、认真阅读老舍的《最后一课》,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分)
最后一课(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节选自《四世同堂》)
(1)列举出文中对祁瑞宣老师进行心理活动物化法描写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句。
(2)祁瑞宣老师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和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课堂气氛如此相似呢?
(3)祈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