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孔子为何不肯接受景公给他的供养之地 孔子后代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为何不肯接受景公给他的供养之地 孔子后代有哪些
中国历史故事-孔子为何不肯接受景公给他的供养之地孔子后代有哪些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极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集结成《论语》,而成为了儒家的经典。
孔子幼年丧父,靠着母亲颜氏一手将孔子拉扯大。
孔子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自幼勤勉刻苦,有志于学。
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公元前522年“三十而立”的孔子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他以博学美名,又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35岁时,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正式步入了仕途,但是他的仕途似乎比其他人都异常坎坷。
在齐国,由于孔子的政绩突出,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
孔子曾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并说服他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后又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政治主张但均遭到反对,此后孔子终不遇。
齐景公是他服侍的第一个君王,如此热衷政治的孔子初来齐国,抱着满腔热血与齐景公商讨天下事,齐景公觉得孔子还不错,打算赠送他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但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
在《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孔子热衷政治,本来在齐国应该有所施展的孔子,为何要拒绝齐景公的好意?究其原因,一方面孔子是淡薄名利的学者,他热衷政治却不在乎名利;一方面他要辗转各国传播他的学说,所以不想通过得到供养之地来过早固定自身,享受安逸生活,这是一种对自身和思想的限制。
文言文阅读训练
孔子见齐景公【原文】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辞:(2)今说景公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大榕树下的相逢⑴大榕树已经被暮色包围了,他还站在树下没有走。
⑵他已经站了好一会儿,扬着头,好像要数清榕树的枝叶。
一只小皮箱放在他的脚边,看来,他是远道来的客人。
⑶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但白发已经飘落在他的头顶,把头染成花白,衬得黝黑的皮肤分外地醒目。
⑷终于,边界那边的一家小店的门打开了,一位穿着唐装衣裤的微胖的中年妇人出来,把塑料桶里的水倾在路边的渗水孔里。
她看一眼那陌生的男人,毫不在意地扭头走回自己的屋门。
可是,她又站住,回过头来再看一眼那男子。
她止住脚步,一丝惊诧和猜疑飘上面孔。
她扭过身,上下打量着那在苍茫的暮色里凝立在榕树下的远方来客。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引导语:孟子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就与其弟子写出了《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3)蹴尔而与之________ (4)乞人不屑( )也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故患有所不辟也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词多义。
为(1)今为(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4)乡为( )身死而不受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
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
历史名人孔子要事迹1200字以上(精选)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1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我们都了解孔子的一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
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
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
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鲤”,就是指孔子的孩子孔鲤,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
《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
‘鲤退而学礼。
”他日:来日。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
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是有老婆孩子的。
那么,孔子的老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自古被称为圣人,圣人的妻子在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应该推测,他的妻子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
孔子的老婆叫丌官氏,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
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
孔子的夫人即为亓官氏的后人。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2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2020届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有答案)(已纠错)
营口市中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禅.让(shàn)濒.临(bīn)主宰.(zǎi)引颈受戮.(lù)B.稽.查(jī)气氛.(fēn)虬.枝(qiú)鳞次栉.比(jié)C.诉讼.(sòng)粘.贴(nián)秀颀.(qí)丰姿绰.约(chuò)D.琢.磨(zuó)摄.影(shè)婆娑.(suō)并行不悖.(bó)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膜拜迂腐一瞬间五彩斑斓B. 释然规距颤巍巍礼贤下士C. 涂鸦花蕾金銮殿融绘贯通D. 褒扬履行水墨画披星带月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B.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的财富和资源,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C.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人生旅途,如果太过平坦顺利,反而会在______中虚度。
正如流水,有波折才会___美丽的浪花。
至于结局,并非是最重要的,______你享受了_____的过程。
A. 索然无味激起因为精彩 B.如释重负激扬况且精妙C. 如释重负激扬因而精美 D.索然无味激起而且精致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_____。
____。
______,____。
______。
_____,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知识要点梳理: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二、文体:议论文三、阅读理解: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
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
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编一、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鱼我所欲也》中的语句回答。
(2分)二、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段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三、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知识点梳理及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形式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其核心思想为“仁”。
被世人称为“孔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
二、三行对译【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注释】①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②说:同“悦”,愉快。
③愠:生气,恼怒。
④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注释】①吾:人称代词,我。
②日:每天。
④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注释】①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八)(含答案)
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八)(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21)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远方,便是我们人生的梦想。
拥有梦想,你便有了风雨兼程的动力;拥有梦想,你便有了跃马扬鞭的勇气;有了梦想,你便有了意气风发的信心。
阅读下面材料,请完成1—5题。
【梦想宣言】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的fēi()页上有一段言简意赅话激励着很多年轻人,“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这梦想的宣言使人顿生壮志凌云之感,震动寰.宇、响彻云霄。
【梦想行动】以时间为轴,无数青年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奋起救国、兴国、强国的行动,他们有:31岁的赵一曼、35岁的杨靖宇、15岁的刘胡兰、26岁的邱少云、21岁的黄继光、33岁的王伟、30岁的黄文秀……他们在风华正茂时,为国之强盛虽万死却不辞。
一代又一代壮志青年,用理想与行动昭示后人:“,。
”【梦想情怀】今天的中国青年,在时代洪流中前行。
尤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肩头有千钧重任、脚下有千山万水,前路会遇到千难万险,只待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我们相信,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的中国青年,勇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弄潮儿,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1.阅读“梦想宣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分)⑴fēi()页⑵寰.宇( )2.“梦想宣言”这段文字之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三个。
(3分)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2分)⑴昭示:⑴弄潮儿:4.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幅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2分)①自古英雄出少年② 中华从来多才俊③从来志士无老朽④跃马扬鞭立功业5.下面是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以时间为轴,无数青年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奋起救国、兴国、强国的行动。
孔子为何否定子贡的“善举”
龙源期刊网 孔子为何否定子贡的“善举”作者:刘燕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09期春秋时期,为了解救在外被卖为奴婢的鲁国人,鲁国国君颁布了一条法律:看到被卖为奴婢的同胞,只要先出钱把他们赎回,回到鲁国后,就可以到相关机构领取相应的物质奖励。
这条被称为同胞之间互助互义的法律在鲁国实行后,很多流落在外的鲁国人因此获救,也激发了更多的鲁国人对国家和同胞的忠义之爱。
在互义法律实行期,鲁国的风气改善很多,人和人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友爱。
因为做善事可以得到国家的奖励,很多鲁国人都很愿意帮助别人。
有一年,子贡在外经商,看到很多贫穷的鲁国人被迫卖身为奴。
他二话不说,拿出大量钱财把人都赎了回来。
最后,子贡还派人把这些鲁国人都送回了家乡,并出钱帮他们安居乐业。
这一消息很快就传到鲁国,人尽皆知。
事后,子贡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到机构领取奖励,反而拒绝了国家的奖励。
在他看来,自己本来就很富有,理应为国家分忧。
身为老师,孔子听到子贡的做法后非常生气。
他大骂子贡不义。
在孔子看来,凡事不过为了义利。
按照鲁国法律,人们只要本着对落难同胞的“义”,就会自动生出恻隐之心,并在义心的推动下赎救同胞。
而用法律和奖励来赞赏这种行为,更会让人们都以帮助他人为荣。
而子贡的做法固然显示了自己的德行,为个人赢得了更多的赞誉,却提高了大家“善义”的标准。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子贡的经济能力,能像他这样为国分忧。
子贡的做法看起来是善举,却会让做好事后按律法领取国家补偿的人显得行为下乘。
有了这层顾虑,人们做好事时反而不如以前那样坦然自在。
事实证明,孔子的担忧不无道理。
自从子贡的这一做法传扬开来,主动帮助同胞的鲁国人越来越少,很多鲁国人反而因此流落异乡。
很多人说,要将做好事上升到法律层面,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让法律保护人们的善举。
子贡的做法看似无私,却等同于废除了行善法律的效用。
如何让善举成为人人甘守的良知,甚至成为驻守心中的法律,鲁国的做法值得深思学习。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不异的一项是A.故不为苟得也苟繁华,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一)1.B 2."辟"通"避,,意义:躲避3.D 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湖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检测试卷 专题十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巩固(十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论语》十二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bì):谄媚逢迎.③善柔:当面奉承背后诋毁.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夸夸其谈.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4.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4)则内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曹刿论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曹玮用兵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B.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C.乃.入见乃.止以待之D.战于.长勺言于.玮曰(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鱼我所欲也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之谓失其本心.3.文段【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中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富贵不能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怒而.诸侯惧人不知而.不愠B.以.顺为正者以.待饿者而食之C.行天下之.大道曾子闻之.D.不得志,独行其.道扬其.目而视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蒙袂.辑屦( )(4)黔敖左奉.食(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释】①血指:伤指.②刳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庄子》一则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逍遥游》)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选自《逍遥游》)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父利其.然也B.怒而.飞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我酌油知之D.彼且.奚适也且.父未尝语我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者也( )(3)志.怪者也( )(4)此亦飞之至.也(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小大之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礼记》一则[2017·孝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然后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⑤也.”(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B.弗学.,不知其善也孔子学.鼓琴师襄子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学而.不思则罔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列子》一则[2017·沈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乙】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释】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指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考察.⑤食飨(xiǎng)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B.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C.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4.(1)【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邹忌讽齐王纳谏[2017·兰州]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时时而间.进( )(3)自子之居.即墨也( )(4)封.之万家(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______想到齐威王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请概括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出师表[2017·莱芜]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躬.耕于南阳( )(3)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4)迁.大司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不以.物喜B.以伤先帝之.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真以亮惩于.祁山行者休于.树D.帝从其.计其.真无马邪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桃花源记[2017·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愚溪诗序(节选)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①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注释】①龂龂:争论不休.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诣:到C.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故:缘故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利:利益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答谢中书书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1.解释下列加点词.(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类若.乘空( )(4)无可名.言(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A.四时俱.备字俱.碧鲜B.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D.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十三、三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沿溯阻绝.( )(2)或.王命急宣( )(3)不以疾.也(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马说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古代不支持的典故
古代不支持免费的典故典故一《子贡赎人》鲁国有这样一道律法:如果有能够赎回在诸侯国沦为奴隶的同胞的鲁国人,回国后可以领取赏金奖励。
一天,孔子的一位弟子一一子贡从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没有接受他的赏金。
鲁国上下听说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得做好事不求回报是很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然而,他的老师孔子却教育他说:“这件事是你做错了!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而不仅仅是考虑适合自己的行为。
如今的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赏金,你不会有任何损失,但你不领的话,往后就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J孔子的意思是,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既会收获称赞,也可领取应得的报酬,这是一种平衡。
然而子贡打破了这种平衡,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还去领取赏金,可能会被当做贪财之人,受到别人的嘲笑。
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
长此以往,大家渐渐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便不再有人愿意去救人To典故二《子路受牛》有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子路,刚好从这里路过,就立即下去把他救了上来。
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救命之恩,就牵了一头牛送给他。
子路接受了,回来欢欢喜喜地告诉老师和同学。
同学们都觉得子路既然做好事就不应该接受报酬。
谁知孔夫子却很高兴,称赞子路做得对,说:“从今以后,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为什么呢?其一,被救的那个人表示感谢是应该,以一个人的生命与一头牛的价值比较,接受一头牛并不过分。
其二,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一头牛的价值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中产阶层的一部车吧,被救的那个人既然愿意付出这么贵重的礼物,可见他对生命的珍视。
子路接受礼物,其实也是尊重那个人的价值观,不接受反而不美。
其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理由,好人理应得到好报,而且应该坦然地接受好报。
这样,就能够鼓励大家多做好事,都做好人。
所以子路勇于救人的行为应该得到高度的赞美,包括用礼物和金钱进行褒奖。
故事感悟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滨州实验中学初中学业考试模拟题(四).doc
滨州实验中学初中学业考试模拟题(四)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作文(共2题)1. 请以“迎接”为标题,或者在“迎接”之前之后或前后分别加词构成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套写,表达有创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姓名。
【答案】略难度:中等知识点:命题作文2. 请以“有时,我也想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难度:中等知识点:命题作文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1. 现代文阅读五岁的出走(1)这件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2)上小学以前,我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
(3)五岁那一年,有一次,亲戚给外婆家送来许多螃蟹。
贪嘴的我从螃蟹一下锅就坐在饭桌旁,一直吃到所有人都离开饭桌了还意犹未尽。
舅舅开我的玩笑说:“行呀,你这陪客的工夫挺到家的嘛!”客人们一下子哄笑起来。
连外婆也跟着笑。
没有人注意到我小小的自尊心已膨胀成一个大气球,在他们的笑声中濒临爆裂。
爆裂的结果是,我义无反顾地下定决心从外婆家出走,生平第一次只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4)从外婆家到我家大约有十四五里的样子,一半的路程要走在一条名叫龙河的小河堤上,另一半则要走在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虾塘的堤坝上。
总之,沿途处处都是水,充满了诱惑,又布满了危险。
(5)那时三伏刚过,午后的太阳把河堤上的土烤得冒起了烟,龙河里的水清洌得诱人,一群孩子正在水里嬉戏打闹。
看到他们,我走不动了。
外婆平日里绝对不允许我下水的,可是今天……(6)我在水里尽情地疯了一两个小时才上岸赶路。
经过虾塘的时候,免不了又和钓鱼摸虾的孩子们玩上一会儿,和路边的蝴蝶蜜蜂逗上一阵子。
直到天快黑了,我才进了家。
(7)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成功地回家,妈妈明显地有点惊喜,赶紧问我外婆知不知道我回家的事,我含含糊糊地说声知道,就饿虎扑食般扑向了饭桌。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例1阅读下面[甲] [乙]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鸿儒:②人不堪其忧不堪: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20XX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我们济宁市的“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与课外放在一起来比较考查的做法已经持续好几年了。
我想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既能注意到课内,又能兼顾课外,便于比较,既可考查“异”,又可考查“同”,容量很大。
课标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0XX年的试题设计,对这一要求做了完美的诠释。
什么是“浅易”?一是篇幅上不宜长,消除学生考场上阅读的畏惧心理;二是选材上与课内学过的文章有相近之处,方便学生在“读法”上借鉴;三是所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若没有学过一定要有注释,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
用这样的标准来验证试题,试题的命制可说“中规中矩”。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掌握,一个课内,一个课外。
“鸿儒”,可以运用“分解”的方法,“鸿”是大的意思,“儒”是儒家,借指做学问的人,合在一起就是指“博学的人”。
“不堪”可以采用“成语验证”的方法,现代汉语中有“狼狈不堪”,这样一联想,答案就出来了。
文言文综合练习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辞:(2)今说景公说: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四.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五、.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四、给划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案(附练习+答案)原文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大意】孟子说:“人人都有同情别人的心。
先王因为有同情别人的心,于是就有体恤百姓的政治了;凭借着同情别人的心来实行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好天下就像在手掌里转动个小东西一样简单。
之所以说人人都有同情别人之心的原因就在于:现在人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惊骇哀怜的心情;这不是为了要和这小孩的父母攀上交情,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间博得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从这一点来看,人没有同情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推让之心,便不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便不算是人。
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推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人具备这四种善心的开端,就好比他有手足四肢一般自然。
有这四种善心的开端却自己认为无能为力的人,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自己君主无能为力的人,是伤害其君主的人。
所有具有这四种善端的人,若明白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刚点燃的火苗(终成燎原之势),刚涌出的泉水(终能汇为江河)。
如果真的能够扩充此善端,便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肯扩充,(让它自生自灭,)最终连奉侍父母都办不到。
孔子为何不肯卖车为颜回买椁
孔子为何不肯卖车为颜回买椁孔子像吴殿宏先生问孔子为何不肯卖车为最心爱的弟子颜回买椁,并认为孔子晚年收入应该可以,为什么不肯为自己的儿子孔鲤买椁,也不肯为弟子颜渊买椁。
其实这件事情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礼的问题,即孔子一生提倡克己复礼,教导弟子不要“违礼”。
第二才是钱的问题。
这件事是在《论语?先进篇》第八章:【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翻译】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外棺。
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也都各自是自己的儿子。
我的儿子孔鲤死了,有内棺而没有外椁。
我不能徒步行走而卖掉车给他买棺椁。
我担任过下大夫的官职,是不可以没有车的。
”【注释】[颜路]颜回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字路。
[椁(guǒ)]古代贵族死后都要有两层棺材,里面的称棺,外面的称椁,也称外棺。
[言]说,意思是说一说。
[从大夫]下大夫。
【评析】本章可以看出很多问题。
一是颜回之死在孔子儿子孔鲤之后,据《孔子家语》载,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
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
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
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孔子二十岁而生孔鲤,孔鲤五十岁死,孔子是六十九岁。
颜回晚于孔鲤而死,一定在孔子七十岁之后。
颜回三十二岁死,如果孔子七十一岁时颜回死,颜回三十二岁,那么颜回则比孔子小四十岁。
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的说法就有问题了。
否则,颜回死就不是三十二岁。
孔子因这件事曾受到强烈攻击,说他有架子,那么优秀的学生死了,连自己的车都舍不得,不能算好老师。
儿子死舍不得车,不能算好父亲云云。
其实这些批评不值得一驳。
孔子很人性,他的朋友死了,当无人安葬时,他都能主动全部承担,怎么能对自己的儿子和最喜欢的学生吝啬?孔子本义是办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并且要节俭,穷则穷办,富则富办,不必强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孔子为何不肯接受景公给他的供养之地孔子后代
导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
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人把孔子极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集结成《论语》,而成为了儒家的经典。
孔子幼年丧父,靠着母亲颜氏一手将孔子拉扯大。
孔子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自幼勤勉刻苦,有志于学。
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公元前522年“三十而立”的孔子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他以博学美名,又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民间的欢迎。
35岁时,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正式步入了仕途,但是他的仕途似乎比其他人都异常坎坷。
在齐国,由于孔子的政绩突出,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
孔子曾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并说服他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后又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政治主张但均遭到反对,此后孔子终不遇。
齐景公是他服侍的第一个君王,如此热衷政治的孔子初来齐国,抱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