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结果导向型”改革推向纵深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01•【字号】闽政〔2021〕9号•【施行日期】2021.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2021〕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2021年6月1日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进一步优化提升我省营商环境,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破解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瓶颈为重点,对照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先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全力优化我省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至2022年,全省信息化支撑营商环境作用明显增强,重点任务清单所列各项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营商环境主要指标得到较大提升,全省营商环境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创造活力有效激发,法治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创新创业创造在福建更快捷、更方便、更易成功。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
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全力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企业群众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
(二)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改革方向。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 财政部解读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财政部解读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行为,财政部对2004年颁布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8号,以下简称18号令)作了修订,公布了新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以下简称87号令)。
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为什么要修订18号令?答:18号令实施后,对规范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招标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采购实践的不断发展,有必要适时完善18号令。
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推进依法行政的新任务、“十三五”发展的新理念和放管服改革的新举措,都对优化政府采购交易规则、加强采购活动中的权力制约、落实采购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规范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活动的基础性部门规章,18号令亟需进行修订。
二是适应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发展需要。
近年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围绕“推动政府采购管理从程序导向型向结果导向型的重大变革”的思路,不断向纵深推进。
针对社会反映较多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和监管措施,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规范管理和结果导向的制度体系。
三是落实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政府采购法》条例实施后,18号令关于招标采购程序、评标方法、交易规则、信息公开的规定已经滞后,需要修订。
同时,18号令作为配套的部门规章,也需要对《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
问:这次改版有哪些亮点?答:87号令共7章88条。
与18号令相比,删除36条,增加34条,修改54条。
除总则和附则外,87号令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的操作规程,规定了招标、投标、开标和评标、中标、合同和法律责任等子章,重点规定了三个方面:一是明确采购人主体责任,强化权责对等。
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奋力拓展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新局面
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奋力拓展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新局面阴毛益民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山西深入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之年,是山西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深化之年。
山西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管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按照楼阳生书记“五型机关”建设要求,紧紧围绕优质高效服务保障,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奋力推动机关事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一、加强党的建设,聚焦做好“三个表率”,建设信念过硬的政治机关习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做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
山西省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是省委工作部门,是政治机关,要把机关党的建设作为模范机关建设的根本保证来抓紧抓实。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树标杆。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三篇光辉文献”精神,教育全局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强化党组织功能,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上树标杆。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通过政治引领焕发出全局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全局基层党建理论学习联组制度往深里走、往实里抓。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在锤炼高素质干部队伍上树标杆。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全局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两个维护”的政治定力和能力,下大力气建设忠诚干净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二、加强联动互通,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建设机制顺畅的枢纽机关作为省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作为贯彻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的“第一方阵”,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深入推进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
2024年公需课《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课后作业答案(全)
《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全)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考试剩余时间:1时59分51秒单选题(共12题,每题5分)1、必须把推进(B)作为最大的政治,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A、现代化B、中国式现代化C、社会主义强国D、以上都不对2、我国不搞强刺激政策的(B)原因是避免美西方的话语“陷阱”。
A、经济B、政治C、文化D、社会3、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面临的最大阻力是(A)。
A、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不足B、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民营经济遇到改开以来最大危机C、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D、外部环境复杂严峻4、据测算,我国消费年均增长潜力为(D)。
A、0.028B、0.045C、0.062D、0.0735、2023年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B)、精准有效。
A、灵活B、灵活适度C、灵活开放D、适度开放6、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C)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A、发展B、高质量C、高质量发展D、安全7、根据潜在增长率,可以确定2024年(B)的最大弹性经济增长目标。
A、3-4%B、4-5%C、4.5-5.5%D、5-6%8、“先立后破”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A),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A、效B、质C、量D、财9、目前来看,我国面临四大“关口重压”,第(C)波调整在所难免。
A、四B、五C、六D、七10、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多出有利于(D)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
A、稳预期B、稳增长C、稳就业D、以上都对11、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C)、提质增效。
A、加力B、继续加力C、适度加力D、紧缩12、据预测,我国2024-2026年间年均GDP增速会降至(D)左右。
A、0.035B、0.038C、0.04D、0.045多选题(共13题,每题5分)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路径包括(ABCDE)。
杨传堂:落实改革主体责任提升改革实效,坚定不移将行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来 _二年 重 点 改 革 工 作 任 务 台账 。 交 通 运 输 部 党 组 好 《意 见》中待完 成 、待深化 的改革任 务 ,抓 好
书 记 、部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领 导 小 组 组 长 杨 传 堂 主 持 中 央 最 新 部 署 、行 业 最 新 需 要 的改 革 任 务 落 实 ,
行 职 务 、拒不 向公 安机 关 提供 技 术支 持 的 相关 平 台 执 法决定 法 制审 核制 ,做到 严格 规范 公正 文 明执 法 。
公 司及 其 直 接 负责 主 管人 员 和其 他 直接 责 任人 员 , 对 阻碍 交 通运 输 主管 部 门T 作人 员 依 法执 行 职务 的
201 8·1 0 URBAN PUBLIC TRANSPORT《城市公共交通》7
要 严 格依 照 有 关法 律 规定 ,追 究 其 法律 责 任 。对 网 行 为 ,南公 安机 关依 法予 以查 处 。
约车平台 、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 台开展非法
(据 “新 华 网 ” )
杨传 鼗:落实 改革主 体责任提 升改革 实效 , 坚 定不移将行 业改革 向纵 深推进
9月 6日 ,交 通 运输 部 全 面 深 化改 革 领 导 小组
会议 并 强 调 ,要 以 习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狠 抓 未 来 年 改 革 攻 坚 ,敢 啃 “硬 骨 头 ” ,坚 持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7号
• 落实采购政策的主体责任(第五条); • 内控机制建设的主体责任(第六条); • 采购需求管理的主体责任(第七条、第十条) • 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的主体责任(第十八条、第二十八条、第六
十九条等多个条款);
• 履约验收的主体责任(第七十五条)。
三、维护供应商合法权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有关采购当事人的权责及内控机制要求(第六条); 采购需求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第十条、十一条); 保障交易过程公平的制度要求(如对采购公告内容和发布时间的要求,对摆样评 标、组织现场考察或者召开答疑会的规定,要求不得将规模条件作为资格要求或 者评审因素,也不得通过将除进口货物以外的生产厂家授权、承诺、证明、背书 等作为资格要求,对投标人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等)。
87号令
第三条 货物服务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采购人依法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 非特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 邀请招标,是指采购人依法从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 供应商中随机抽取3家以上供应商,并以投标邀请书的 方式邀请其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
修改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定义,明确采购人 为主,将邀请招标中的随机邀请修改为随机抽取
(二)低价恶性竞争问题
• 授权评标委员会拒绝过低报价(第六十条);
• 赋予采购人更大的价格权重决策空间,修改《征求意见稿》中货物、 服务项目价格分权重下限,从40%、20%下调为30%、10%。
(三)遏制暗收回扣 • 细化《条例》内控要求; • 禁止采购人接受供应商赠品、回扣及其他与采购无关的商品、劳务;
• 规定招标文件、投标邀请书应当向所有通过资格预审或受邀请的供 应商提供(第十四条、第十八条);
• 组织现场考察或者召开答疑会的,应当通知所有投标人(第二十六 条); • 允许投标人在投标截止时间前补正投标文件,在评审期间根据评标 委员会要求作出澄清和修正(第三十四、第五十一条);
读《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 的五项战略》
读《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20世纪最后的20余年,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政府再造)的热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的战略和战术。
这场改革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光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
奥斯本的政府再造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同时又在影响和指导着各国政府再造,行政改革的活动。
在继《改造政府》之后,他又写出了另外一本倡导政府再造的理论的著作《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
在本书中,奥斯本对再造的概念下了这样的定义:即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而政府再造就是利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政府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的公共部门----有人称之为自我更新的机制。
政府再造就是市政府具备能够应对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不仅仅是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
就像奥斯本在书中所讲得那样,政府再造不是要除掉花园中丛生的杂草,而是要造就确保花园中杂草无处可生的政体《再造政府》一书提供了如何将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些线索,可用十条原则来评价本国的政府改革并制定适变的发展规程。
但《政府再造》并不只旨在帮助解决如何推进改革的问题,其中只对企业化政府的特征加以描述,并没有讨论如何建立企业化政府,也未设计出如何将官僚体制和组织转型为企业化政府体制和组织的战略。
而奥斯本在《摒弃官僚制》一书中提出了“再造政府”的五项战略,即核心战略(CoreStrategy)、结果战略(ConsequencesStrategy)、顾客战略(CustomerStrategy)、控制战略(Contro1Strategy)和文化战略(CultureStrategy)。
王国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 扭
王国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 他强调 ,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
要讲话 精神 ,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扭住关键点 ,找 准 突破 口 ,亲力亲为抓改革 ,挺起胸膛扛责任 ,扑下身子抓落
/l 2/
.
☆
关注
列 重要讲话精神 为指 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 全面 深化 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 ,各地区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取 得的
革的重大决策部署 各领域标志性 、支柱性改革方案相继推 显 著成 效 。会议指出 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 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突破性进展 , 全面深化 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落实 《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 改革的主体框架正 在确 立 ,各领域改革正在纵深推进 。去年确 作责任规定》 ,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 “ 党政同责”和 “ 一岗双
付 出的辛勤劳动 、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并代表省委 省政府 向全体获奖单位和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 ,向全省广大
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王建军指 出,当前 , 我省 同全 国一样 , 正处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科技 引领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创新驱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 话精神 ,坚 持把发 展 的基点放 在创新 上 ,聚焦 “ 四个扎 扎实 实 ”重大要 求和 “ 四个 转变 ”新思路 ,以新发展理 念为引领 ,
王予波 、昂毛 、杨逢春 、鲍义志出席 。
王建军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 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马玉寿代表全体获奖者发言。
王 国生 主持 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
坚持“三个导向”统一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三个导向”统一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当今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不断推进的重大任务,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三个导向”来统一推进。
这三个导向即是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群众导向。
只有通过坚持这三个导向的统一,才能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谋取更长足的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推动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问题导向要求我们认真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找准关键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
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研、摸清底子,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需求,找准改革的着力点,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只有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够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改革落地生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目标导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推动改革不断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目标导向要求我们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并且能够落实的改革方案。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增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只有通过坚持目标导向,才能够实现改革的根本目的,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不断努力。
坚持群众导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动力和智慧,推动改革的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群众导向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改革的群众基础,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改革的民主性和群众性。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研究和调查,了解群众对改革的期望和评价,使改革方案更加符合群众需求。
只有通过坚持群众导向,才能够紧密团结人民群众,汇聚起推动改革的磅礴力量,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作业及测试(公需科目)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100题)1、(C )是我国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时期。
2、未来15年预计全球的经济平均增速是( D)。
3、根新兴大国就是以( A )为代表的新兴大国。
4、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对所有的行业和领域都会产生影响,说明影响( B )。
5、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A )的工业产值占全世界51%。
6、(C )将是全球跨境投资和价值链布局重要的力量。
7、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D ).8、从全球能源供给格局来看,除了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出口大国以外,( A )将成为全球能源新的供应国家。
9、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在中国应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A )战略中提到的.10、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新机制的建设是在中国应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 D )战略中提到的.11、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大体经历了(C )个阶段。
12、从微观角度看,管资本战略的路径是以股权多元化改革和(B )为突破口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经营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
1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首要前提是(A )。
14、国资委成立以后,建立了一种管人、管物、管(D )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5、《企业国有资产法》是(C )年通过的。
16、管资本为主首先要强化落实委派董事、(D )制度。
17、国资委党委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推动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和(B )。
18、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的渠道首先是(A )。
19、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要坚持国有企业(C )方向不动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20、2019年11月12日,(B )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21、产业链最早由(C )提出.22、(C )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先行者。
23、近年来,日本发展趋势为(A )。
24、英国将(B )视为本国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第2期稳中求进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文丨曹永萍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归根结底要靠经济发展,经济稳定增长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把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这既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内蒙古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也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报告围绕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发掘新型城镇化潜力等进行了全面再部署。
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从我区经济增长的阶段特点来看,扩大有效投入、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仍是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尤其对于欠发达的我区而言,投资更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
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既是当前稳增长的有力举措,也是长远补短板的必然要求。
基础设施状况的好坏关乎经济与民生。
基础设施落后既是我区的显著特征,又是制约我区发展的主要瓶颈。
全会提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七大网络体系建设,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这是今后我区加快补齐要素短板、谋划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改善地区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释放内需潜力的强大引擎和战略重点,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和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全会提出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一方面,建设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使其成为内蒙古未来10 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五化”协同的支撑点、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另一方面,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群功能形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实施以上战略,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丨付东梅刘军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六个能力”建设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六个能力”建设【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六个能力”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四大变化”的迫切需要,只有切实加强“辩证思维、开拓创新、战略定力、统揽全局、与时俱进、推动落实”“六个能力”建设,才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登台阶、上水平、创一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者;“六个能力”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着力加强自身“辩证思维、开拓创新、战略定力、统揽全局、与时俱进、推动落实”“六个能力”建设,才能切实提高能力水平和工作本领,不断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局面、新问题。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六个能力”建设是“四大变化”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思想观念多元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四大变化”。
一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带来思想政治工作大变化。
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意识形态领[作者简介]潘鑫(1980— ),男,汉族,江苏射阳人,本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域的斗争呈现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特点。
因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点任务。
二是思想观念多元化带来思想政治工作大变化。
国家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科学事业发展方针。
各种思潮、观念复杂纷繁、相互激荡,干部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如何“在思想观念多元化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心骨,有效防范抵制错误思想观念影响”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
三是改革向纵深推进带来思想政治工作大变化。
新时代,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方方面面都涉及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职工的民主、维权、竞争、利益意识也日益增强。
因此,“如何深刻把握和妥善回应职工的利益诉求,以教育摆正大局,以思辩通晓事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艰苦细致的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原则和总要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总目标。
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创新驱动。
总要求是统筹兼顾稳定和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更好地适应国际和国内大势,集众智汇众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更为优势的地位。
为此,我们要通过创新和完善经济体制,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经济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改革也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坚持改革的红线不能触碰人民的切身利益,保障人民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原则还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在改革进程中,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改革在正确方向上稳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原则还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在改革中赋予市场更大活力,注重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原则还包括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更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
我们要积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吸收改革经验,学习创新思维,为我国发展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原则还包括坚持稳中求进。
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做到稳中求进,把握好力度、节奏和节制,稳定各方面的预期,防范并化解各类风险,确保改革在稳定中推进。
杨传堂:坚定不移将行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杨传堂:坚定不移将行业改革向纵深推进9月6日,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018年第六次会议,听取《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中期评估报告及交通运输9项改革试点评估报告,研究未来三年重点改革工作任务台账。
部党组书记、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杨传堂主持会议并强调,要结合交通运输发展实际,落实好改革主体责任,发挥好改革评估作用,进一步加大改革督察力度,切实提升改革实效,狠抓未来三年改革攻坚,坚定不移将行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李小鹏: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9月6日至7日,全国“四好农村路”管理现场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召开。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出席会议并强调,要紧紧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这一目标,不断创新完善管理理念,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保障。
年底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网约车车辆和驾驶员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与公安部办公厅9月10日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立即组织对本地运营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联合安全大检查。
即日起至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行动。
通知要求,今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中俄边境首座跨江公路大桥将于2019年10月通车在黑龙江的边境城市黑河和对岸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第一座横跨中俄的跨江公路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座大桥项目是中俄两国合作建设的首座公路跨境大桥,项目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19年10月建成通车。
据工程施工方介绍,目前中方境内的8座桥墩已经建设完成,俄方境内的桥墩将于明年1月完成建设,双方将于明年2月底进行合龙施工。
大桥全长19.9公里,大桥主桥长1283米、宽14.5米,桥型为双车道斜拉桥。
改革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汇报
改革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工作,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部署不够精准,导致改革效果不明显;二是改革中存在着一些利益固化的问题,导致改革措施难以落地;三是改革中的政策衔接不够顺畅,导致改革进程受阻;四是改革中存在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影响了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对改革部署的精准落实,确保改革措施有效落地;二是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一些利益固化的障碍,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三是加强政策衔接,建立健全改革政策衔接机制,确保改革措施有序推进;四是加强改革工作的监督和督促,严肃查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行为,保障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改革部署更加精准,改革效果逐渐显现;二是一些利益固化的问题得到了初步
解决,改革措施逐步落地;三是政策衔接得到了加强,改革进程更加顺利;四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改革工作更加务实有效。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中的问题还有很多,整改工作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确保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总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改革机制,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深化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交流合作,推动体制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
深化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交流合作,推动体制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交流合作,推动体制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一、当前形势及问题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则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的不断推进。
基础科学是科技发展的源泉,它通过探索理论、发现规律推动科技进步。
应用科技则是基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
然而,在当前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中,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之间的沟通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
我们的科研机构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导致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技的结合程度低。
基础科学界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缺乏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意识;而应用科技界则过于注重实用性,缺乏对基础科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这种缺乏有效交流的情况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得科技创新的效率受到限制。
其次,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的评价体系存在差异。
在我们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往往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这种指标导向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基础科学研究更受重视,而忽视了实际应用效果。
应用科技界的科研成果评价往往以专利数量、技术转化等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实用,忽视了基础科学的贡献。
评价体系的差异也影响了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再次,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改善。
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的培养方法存在差异,基础科学需要培养深度的理论能力,而应用科技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价值。
然而,在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科学和应用科技往往是分开培养的,缺乏交叉培养的机会。
这种分隔培养导致了基础科学人才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而应用科技人才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也比较浅薄。
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之间的合作。
二、加强交流合作的措施为了推动基础科学界和应用科技界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体制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平台。
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
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作者:徐豪刘雪云来源:《中国报道》2023年第12期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就此拉开。
即将迎来冬至的北京异常寒冷,但彼时的中国正经历向“春天”的转折。
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李强总理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将持续推进“市场机遇更大”“规则对接更好”“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
“中国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的核心动力和显著标志,就是4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张占斌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张占斌说,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大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人民也更有自信,“这种自信是通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而得到的。
‘改革开放富起来’,人民看到国家富起来、强起来,才能够有自信,才能够挺直腰板,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建设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大生产的管理经验,需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帮助中国发展。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正式融入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新型外贸体制,改革开放也从以往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模式转变为以多边经贸规则为标准的整体推进模式。
积极推动绩效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
积极推动绩效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积极推动绩效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意味着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进行更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更精确、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
这样的发展方向,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价的管理作用,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组织和个人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在推动绩效评价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目标分解入手。
目标分解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逐级向下分解,并与各级员工的目标相对应的过程。
通过目标分解,可以确保组织的各级目标能够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有层次、有关联的目标体系。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可以基于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测评和打分,以此衡量个人和团队的绩效水平。
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绩效结果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估,并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在过去,绩效评价主要关注员工的结果绩效,即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但随着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新技术的应用,绩效评价应逐渐从结果导向的评价转变为过程导向的评价。
这就要求评价者在评价绩效时,不仅要考虑员工的结果绩效,还要兼顾员工的行为绩效、能力绩效和潜力绩效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价不同绩效指标,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提供更准确、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
接着,要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引导。
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升绩效,因此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并结合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和发展计划。
还应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提升自己的绩效水平。
这就要求评价者在进行反馈和引导时,既要注重正面激励和肯定,又要指明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激发被评价者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其持续改进和发展。
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推动积极的绩效管理文化的形成。
激励机制是推动绩效评价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发展动力,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水平。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如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学习和发展机会等。
深化改革案例
深化改革案例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面以三个案例来说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效果。
首先,以深化国企改革为例。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僵化管理体制、低效运营等。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计划”,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此举有效解决了国有企业的问题,提高了国企的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经济实力。
其次,以深化财税改革为例。
我国财税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税负过重、地方财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举措。
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增值税改革,将原有的多税种合并为一种税种,有效降低了企业税负,提高了市场活力。
同时,我国还通过简化税制、加强税收征管等措施,打击了税收违法行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这些财税改革举措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为例。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服务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改革政策。
2012年,我国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解决了大量人口没有医疗保障的问题。
同时,我国还推行了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服务质量。
这些医疗卫生改革举措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提高了卫生健康水平。
可以看出,通过深化改革,我国在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改革不仅解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还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但是,深化改革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改革方案的实施、利益关系的调整等。
只有克服这些挑战,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舟——《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第87号令)的参与起草者,也曾参与起草和制定《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第18号令)。
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
将“结果导向型”改革推向纵深■徐舟《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以下简称“87号令”)可以说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之后,政府采购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
87号令和《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以下简称“74号令”)、《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9号)等尽管师出同门,江湖辈分相同,但87号令的江湖地位却远非74号令等可比(招标投标几乎就是政府采购的代名词,政府采购法实施十几年了,大多数国人还是分不清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的区别)。
87号令甫一出台,就在业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作为政府采购的一线实践者和87号令的参与起草者,笔者也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87号令的出台,既是贯彻国家放管服等相关改革部署的外在要求,也是政府采购实践发展和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在需要。
纵观87号令,体系完整,亮点纷呈,在制度、机制设计上既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有对症下药、独到创新。
一、回归本源,更加注重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效果维护采购人合法权益本是采购的根本要义,以往由于政府采购目标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下,早期的政府采购制度过于注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规则和维护采购过程的公开、公正,淡化了政府采购的这一本来目标,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抵触。
可喜的是,87号令在许多地方展现了对采购人采购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对于采购效率、采购质量、采购效果的重视,体现了关注采购人合法权益的制度新导向。
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最有代表性:一是邀请招标方式被重新“激活”。
出于廉政等考虑,18号令规定邀请招标必须通过公开的资格预审程序和随机方式产生投标供应商,使得邀请招标比公开招标的程序更为复杂,而采购人希望通过邀请招标实现有限竞争的目的又无法达到,因而在以往的货物和服务招标实践中,邀请招标方式事实上形同“冰封”了。
可以预见,随着87号令的正式实施,邀请招标方式将会焕发新的活力,并在提高采购效率、保障采购项目实施效果、提高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采购决策机制有了新的突破。
87号令将原本属于评标委员会职权范围的资格审查交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负责。
也许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资格审查都是客观、刚性的内容,没有自由裁量的空间,并非评标过程中的重头戏。
然而,笔者认为,87号令的这一制度创新,虽然只是改革探索的“一小步”,却是理念发展的“一大步”,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在十多年的政府采购实践中,专家评审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操部门都在对专家评审制度进行总结和反思,笔者将其归纳为两种主要改革思路:一是不动摇现有的专家评审制度,而是通过细化和量化评标办法、加强评审专家管理、尤其是提高评标过程和评标结果透明度等相关举措,优化现有的专家评审制度;另一个是改革现有的专家评审制度,评标委员会的职能从评审决策变为专业咨询、由采购人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决策的采购官制度。
专家评审制度是政府采购的一项基本制度,动一发而牵全身。
在未经充分论证和试点、且上位法未作调整的情况下,87号令不可能单骑冒进。
不过,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87号令却都有所体现。
让采购人承担资格审查职能,更多地参与评标决策,这可以看作是对上述第二种采购官思路的一个小探索。
而87号令在评标环节信息公开方面的新突破(第六十九条:对未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应当告知其未通过的原因;采用综合评分法评审的,应当告知未中标人本人的评审得分与排序),则是上述第一种以透明促规范思路的具体实践。
这一举措在不增加监管成本的情况下,必将对促进评标委员会客观、公正评审,提高评标工作质量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三是管理链向两头延伸。
87号令作为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却增加了许多采购需求管理(第十条、第十一条)、合同履约、验收及履约管理方面的条款(第七十三条-第七十五条)。
招标投标管理本是一种缔约过程管理,如果说前期的采购需求环节还可以算是缔约过程中要约邀请的一部分的话,那履约过程应该是有别于缔约过程的。
但是,87号令撇开争议,勇于创新,将招标投标管理范围向前后延伸。
尤其是针对实践中“盗版新华字典”“问题课桌椅”等典型案例所透视出的少数采购人在履约验收和履约管理方面的不作为现象,从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政府采购公共形象的角度,明确赋予了采购人加强履约管理、依法追究中标人违约责任等法定职责。
折射出87号令从以往的“重程序轻结果”到程序规范和结果满意并重的新管理理念。
二、直面问题,更加注重政府采购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感觉,87号令体现出了一种“母爱式立法”。
87号令全文1万3千多字,沿着招标投标全流程,一路牵手走过,有谆谆告诫、有悉心指点,可谓无微不至,实操性非常强。
一是针对设定招标限价、接受联合体投标、混合项目属性、投标人是否必须参加现场开标、样品评审等一些实践中存在困惑的问题,87号令明确了具体操作规则。
二是针对生产厂家授权、恶性竞争、低价中标、围标串标、评分畸高畸低、放弃中标、违法分包、不与中标供应商签约、放弃合同权利和主体责任等实践中的共性和突出问题,采取了相关举措。
例如,针对利用生产厂家授权等进行“控标”的现象,87号令明确禁止将除进口货物以外的生产厂家授权、承诺、证明、背书等作为资格要求。
针对个别评委评分畸高畸低认定难问题,87号令将原《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2〕69号,以下简称“69号文”)要求的“评标委员会一致认定”改为“评标委员会认定”,使得认定畸高畸低评分具有了可操作性。
针对近来舆论争议焦点的恶性竞争、低价中标问题,第五十五条创新性地提出了固定价格招标模式(价格不作为评审因素,只进行质量和服务竞争),并优化调整了异常低价的甄别和排除规则。
原18号令规定的异常低价甄别和排除仅适用于最低评标价法,而87号令则不再区分评标方法,统一规定了异常低价的甄别和排除规则。
对比原18号令的规定:“报价明显不合理或者低于成本,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不能诚信履约的”,87号令的新规定放宽了异常低价的认定条件(“和”改为“或者”),调整了异常低价的认定标准(实践中投标人的个别成本很难核定,87号令不再强调低于成本概念,判定标准改为“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通过符合性审查投标人的报价”),提高了评标委员会认定异常低价的可操作性,加大了对异常低价中标的遏制力度。
当然,由于实践中各类采购项目千差万别,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87号令仍然赋予了评标委员会判定异常低价的自由裁量权。
还有,针对高价采购与低价中标并存的现象,87号令放开了综合评分法价格分值的上限范围,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需求偏好而灵活确定。
三、权责统一,更加注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过度分权、权利和责任配置不统一所导致的责任主体不明、权责不对称、出了问题难以追责等问题,可以说是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中与“重程序轻结果”并列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87号令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突出采购人的采购主体地位、适度“还权”于采购人的同时,也按照权责对等、方便追责的理念,落实了采购人的主体责任。
另外,87号令更加注重在制度和机制上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防止权力“任性”。
例如,87号令赋予采购人推荐投标供应商和进行资格审查的权利,但采购人推荐的供应商名单及理由要公开,资格审查未通过原因要向相关供应商披露,接受监督。
评标委员会拥有评标决策权,但评审专家名单和中标明细要公开,并且要向未中标的投标人披露其评审得分及排序。
采购人拥有采购需求确定权,但确定采购需求须要进行市场调查,且采购需求的内容必须符合规定。
允许组织重新评审,但对重新评审进行严格约束。
允许组织重新评审的法定情形由原先69号文所规定的5种减少为4种(资格审查错误不再属于可重新评审的范围)。
因答复供应商质疑而改变中标结果的情形也被清晰界定,原本69号文所规定的答复质疑环节当事人“自查自纠”的模糊空间不复再有。
笔者在起草过程中曾多次陈情,建议将资格审查错误、客观分评审错误、符合性审查错误等客观性的评审错误纳入重新评审的范围,以赋予相关当事人自我纠错的机会,提高采购效率。
但是,由于重新评审是个双刃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得好,自然是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维护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运用不好则适得其反,对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将是严重损害。
87号令对重新评审和改变中标结果慎之又慎、严格限制,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个艰难选择。
此外,防止权力“任性”的规定还有采购人不得擅自终止招标,不得逾期确认中标人,不得采取不当手段让中标人“知难而退”,等等。
四、严格责任,更加注重政府采购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87号令清晰地呈现了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有罚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法律义务,补充完善了法律责任。
尤其是针对实践中一些“软性”违法行为,如采购人不按规定编制采购需求、未在规定时间确定中标人、代理机构违规确定招标文件售价等,细化、补充了当事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让政府采购制度不再是“没牙的老虎”,解决了以往因处罚依据不足而导致的“违法难究”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制度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另外,87号令回应社会关切,在推进政府采购全过程信息公开和信息获取的公平公正性方面也着力甚多,这将有效破除“暗箱操作”的社会疑虑,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制度的公信力。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LIZHENG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第693期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