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一体两翼六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教育高教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明确办学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一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涵盖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培养活力,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师范人才。
一、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社会供给侧矛盾凸显河南省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但在师范生的培养上,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都不能满足其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对中小学语文师资的实际需求。
笔者通过跟踪调研得知,河南省现有高校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并没有全部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每年只有部分师范生选择到中小学工作。
相对于六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政策对“出口关”的严格管理,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可谓“来去自由”,没有门槛限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导致了一种较为尴尬的现象,即河南省高校利用丰富的、专业的师范资源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出现了“师资流失”的现象。
尤其在一些偏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一体两翼六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收稿日期:2019-07-08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河南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体两翼六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9-JSJYYB-077)作者简介:黄高锋(1980—),男,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黄高锋摘要: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立足现实,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可以通过探索构建“一体两翼六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师范人才。
创新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创新教育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创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环节,并建立起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估机制。
文章指出,创新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偏向创新教育,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教育、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实践环节、评估机制、发展趋势、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概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人才培养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法。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创新教育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构建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设计实践环节,建立评估机制,最终展示创新教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展望。
部分将从现状出发,引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知识更新速度的挑战下显得滞后和僵化,需要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1种单一型的中文专才培养 , 转向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与 自然 体 力 。 l科学兼备的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 必须由过去的知识型人才
人 才培养 。这种创新人才培养具体包括 以下方面 :
‘
( 2 ) 构建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应是多 等方 面都 存在差异 ; 另一 方面 , 随着时代 的变迁 , 社会 对人才
① I 生才可能 产生强烈 的创新 动机 , 树立创 新 目 标, 充分发 挥创 构建复合型人才 的素质结 构。我们 的综合 培养计划包括 : :新 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 、 追求创 I新 、 求新求变 、 积极探索 的精神 。
标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使学生形成某 种职业定 向以及用较短
【 戍才薪话趁 】
一 ‘— — 一 一 — —
【 才・ 识】
一 一 — — — 、
新人才 培养 的
湖南 长沙 ●唐 贤清
摘
要: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 才培养的 目标是 : 创新意识的培养 、 创新思维的培养 、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 1
个 方 耋 面 雹 。 l 】 新 人 格 的 培 养 等 具 体 措 施 主 要 有 : 树 立 创 新 教 育 观 念 、 构 建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拓 宽 专 业 _ 口 径 、 更 新 教 学 内 容 等 四 1 I
I 社会全 面进步的人文动力 , 是培养党政机 关 、 群 众团体 、 企事 人 的全面发展 。二是树 立以学生 为主体 的教学观念 。教育教
: 业单位 文职人员 的主要专业 。本专业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 学 活动 , 应 当以学生为 主体 , 教 师为 主导 , 教师做 导演 , 学 生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谭德兴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历史比较长,特别是建国后,随教育部审定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固有的教学观念,无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思考与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除继承与发展原有教学内容与优势外,主要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专业创造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推动教学等环节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
试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密切互动,力图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的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以致用;教学与科研互动应该说,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
但专业建设必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发展与自我突破。
当前,国内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是固守原有基础学科的特点,还是适当向应用型转变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学科与社会领域众说纷纭,存在明显的分歧。
我们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自然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过深刻思考与讨论,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材建设和使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系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教育部统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
我们也逐步实施自编教材计划,本专业现有两门自编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育部教材的编写,也鼓励教师自己编写特色鲜明、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
优秀的教材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对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
制定近期与长期的教材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精品教材建设计划,采取校外优秀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一套灵活机动的教材建设体系。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 学科门类:文学专业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授予学位:文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6级所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负责人:韩霞方案制订人:韩霞、孔刘辉、杨健方案审核人:裘新江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能力本位、社会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融合为主要路径,采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现代教育观念与技能,具备较强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可在中小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文化传播机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行业领域从事中小学教师、文秘管理、文化宣传、新闻报道、文案策划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2.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树立正确的文艺观点,具有正确、熟练运用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及对古今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4.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5.教师岗位从业者普通话水平需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以及实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的能力;6.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具有在教育部门以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宣传工作、管理工作、职业培训、社区文化服务的基本能力;9.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10.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研究
“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应用,旨在探讨该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及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应用,讨论了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双四六”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并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双四六”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影响、教师影响、应用研究、未来展望、研究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而"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这种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研究,有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双四六”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实际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
通过“双四六”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双四六”模式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1.1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方向大致包括:一是少数毕业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二是部分毕业生可能走上教师岗位。
从事教育工作,三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因就业岗位的限制,而不得不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而且这绝大多数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在高校期间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基本上用不到所从事的工作中。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是,依旧根据传统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而且很多专业难免出现重复设置的状况,即使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选修课程,也大多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范围内。
高校设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已经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课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即使就业了,在工作岗位上也很难用得上学过的专业知识。
1.2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目前,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高校仍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专业知识的评价,而忽视对专业能力的评价,而且在评定各级各类奖学金,组织发展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转正等也都是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完全不考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真正用得上这些知识。
1.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满堂灌”、“一言堂”,即使部分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仅仅是把所讲内容复制到课件中,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枯燥乏味的教学致使学生对专业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而使学生视野拓宽、能力提升就更无从谈起。
只能是为了应付考试及格而死记硬背知识,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型人才。
2 创新汉语盲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2.1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应该根据办学定位,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服务地方建设”的教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中学从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及校内外相关教育工作,也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从事文员、助理、宣传等有关文字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思想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特长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如下:1.思想素质。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基本技能。
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解读和评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能力,具备搜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3.专业技能。
理解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新教育理念,掌握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具备备课、讲课、说课、评课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同时,熟悉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文化部门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4.专业特长。
结合学院所在地区丰富的语言资源优势,利用本专业汉语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条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汉语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普通话推广能力,培养一批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合格的汉语应用型人才。
三、学历与修业年限:本科学历,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完成。
四、隶属学科门类及相近专业:隶属于学科门类:文学。
相近专业: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等。
五、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含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六、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1.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见习,在语文课堂的环境氛围中内化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练习做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和教学评价,能写出教学案例或教学评价报告。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以人才培养的创新为目标,培养出具有优秀的中文表达能力、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同时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加强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中文写作、口语演讲和文学创作实践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水平。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的学习和文学批评理论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创作能力。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加强对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适应能力。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采取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拓展学科课程设置、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拓展学科课程设置,开设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包括文学创作、语言教学、文化传播、文学翻译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加实际的实践平台和体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项目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立足于实际,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和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工作,建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
让知识带有温度。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2022版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人才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认识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学问,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讨论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文化、教导、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同学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学问,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审美鉴赏、制造性思维、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讨论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学问举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学问和能力:1.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学问;2.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办法;3.具有语言文字表述,人文学问普及,运用专业学问在本事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认识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扬和讨论方面的政策和规矩;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进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具有不断猎取新学问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讨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批评性思维能力。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155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支配(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教学活动时光支配表(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学分分布表(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类)课程方案表1.通识教导课程2.专业教导课程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注:标星号者为自修课程,每修一门获1学分,须修满2学分。
3.实践环节六、有关说明1.专业提升课程分“学科基础”“语言讨论”“文学讨论”“文论文化讨论”“经典细读”“老师职业素质”6个模块,每生每个模块至少修读1门课/2学分。
2.学院系列讲座“学海导航”“名师导教”“作家面向面”“实务专家”4个序列,每听4场计0.5学分,每生在读期间须分离听满0.5学分,最高不超过2学分。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101校内专业代码0101学科门类:文学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扎根苏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秉持“文以化人,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与健全人格、扎实学科知识与科学素养、突出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要求本专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2能.综合运用中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熟练驾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德.育管理能力强,能实施多元综合评价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4能.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深入的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5能.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钻研,成长为工作单位的骨干教师;有能力结合教学实际问题参与区域教研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汲取国内外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促进自我更新与发展。
二、毕业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要求:1师.德规范。
政治立场坚定,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以及依法执教意识,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情怀。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富有仁爱之心,热爱语文教育事业,能理解、尊重、关爱学生成长,具有以耐心与细心引导学生完善品格、学习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学.科素养。
具备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及语文教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熟悉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文献资料之认知与分析能力,并能在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阅读、写作、表达等核心能力。
4教.学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中文修养和扎实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以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熟练运用汉语语言,能够进行独立的文学研究和创作。
2.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强的批评分析能力,能够研究和解读文学作品。
3.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研究方法,能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创作能力。
4.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适应大众传媒和文化产业需要的汉语文字工作。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语言学、文学原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作品研究、修辞学等。
3.选修课程:古代汉语鉴赏、现当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古代诗词、小说、戏剧等。
三、培养方式1.教学方式上,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文学评论的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能力。
2.实践环节上,学生应参与文学社团的组织和活动,参与学术研讨会和论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学创作比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1.课堂学习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和成绩等因素进行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考试成绩等。
2.实践能力评价:通过文学创作作品的质量、论文的撰写和学术研究的成果等进行评价。
3.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术成果、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人才培养政策1.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作活动。
2.为优秀学生提供科研机会,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术会议和文学出版等活动。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实践JIAOXUESHIJIAN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育才实验学校 王 娜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育的研究与实践越发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作为基础性、广泛性极强的学科,汉语言文学融想象力与创造力于一身,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是当下教育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并给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专业人才培养 思考 实践一、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意义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重重考验。
对教育事业来说,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的趋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输出大批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学习,而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促使学生把学习与实践两者融会贯通,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使其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多个学术领域。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与改良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分析,对相关人才的培育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对汉语言文学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同等重视理论与实践,在学科设置上,不仅要包含理论学科的内容,还要加入实践性的内容。
例如新闻写作课程中包含很多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包括汉语言文学实践技能的应用,将其加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将有助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汉语言文学论文: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文化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
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社会实践”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一)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
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
构建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4 紧密结合 国际金 融时事 , 高学生 结合国际金融事件教学模 式, 、 提 使学生能在
金融意识 , 也可 以要求学 生多关注 时事 经 学 习兴趣 。 国际金融是外经贸专业 的专业 较短 时间 内牢 固地 掌握汇率 的决定 因素
济新闻 , 了解影响国际金 融的各种因素是 基础课 , 主要 阐述 有关 国际收支 、 币兑 等金融学的基本原理, 以后 的教学过程 货 在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 3 年的发展,已经 多数民办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源 自公办高校 积累, O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其对知识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地弥 模式, 有的甚至直接照搬, 忽视了民办院校师 驾驭能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民办院校客观上存 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资源 资力量相对薄弱、 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较 在不利因素的制约, 往往是教学计划中的选修 短缺, 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 差的客观因素。有些课程缺乏相应的师资, 但 课要么是没有相应的教师授课而直接删除, 要 人才, 目 但 前与公办院校相比, 仍在办学基础、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不是该专业的教师勉 么是大大减少选修课的课程比例, 显然这种课
《 经与技 2年月上 第4) 合 济科》0 7 ( 4期 作 1 号总 4 2
田
文
育
民办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
口文 /景永 莉
( 商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 ・ 商丘)
[ 提要]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以及社会影响和认可度等 强予以承担, 其结果必然是“ 教师教不了, 学生
出来 。
学生 的 口语表达 能力及培养 良好 的心理 使学生打好基础、 专业过硬 、 上岗顺手、 发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重精专、彰特色、创卓越、讲实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根据党对高校思想理论工作的要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使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不断自我更新,成长进步,成效显著。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渤海大学首批优势专业、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
毕业生凭借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良好的人才培养口碑源于对人才培养规律孜孜不倦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根据党的高校思想理论工作要求,注意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新时代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结合质量评价的数据、信息以及改进建议,立足学生“学有专攻”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院适时应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进行了及时、必要的调整。
经过2018年的调整,目前2018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为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政治立场,恪守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信念,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领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评价能力,良好的中文书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备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师职业基础与素养、良好的哲学、历史素质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为标志,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需要的语文教师岗位,同时也可以在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和中国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学科,如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都面临着重大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并提出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弊端;新模式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挖掘出现有的弊端。
由此,建立一个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析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一落后的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传统的,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则单纯的听课。
这种模式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这样以来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失去对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兴趣。
长此往复,导致该专业的就业率越来越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在那也所谓的低就业率排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总是榜上有名的原因了。
二错误的教学理念当前,我们高校里的教师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存在一些错误。
在教学时他们总是注重学生文采和写作的技能培养。
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不仅影响了教师本身,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因此就当然的认为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要学写作、讲文采,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熟练的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知识,受过相关的基本训练、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将来都会成为作家、文学家,但起码都是可以从事基本
文字工作的,也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
三非科学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基本就是十三门基本的核心课程。
这样以来,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时代在发展变化,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这个社会。
因此,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制定出满足我们这个时代的课程。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议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上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多是重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中文字魅力的欣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应该从这方面着手,加强学生们对语言文字魅力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有着活跃氛围的环境下提高成长。
同时,教师们也应该充分的向学生透露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体会的能力。
二变换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我们的一线教师必须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而正确的教学理念恰恰就是那些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科定位的理念。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才能够制定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有着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重大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变换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
首先,我们可以开展高校交流活动,大家互
通有无,共同进步。
其次,我们可以开展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培训活动,组织一些业内比较专业的学者到高校对老师们进行培训。
最后,我们可以开展精英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们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三改革课程设置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课程设置。
这样的设置明显是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的,一个落后的课程设置必然对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有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新的课程。
新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一下几点要求第一,新的课程设置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并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与人交流的能力。
第二,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当的加入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新的课程设置必须是科学合理的,符合老师模式和学生的需求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我们的高校必须在学科建设中,投入一定的科研成本。
扶持青年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科研,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
高质量的科研,会使得我们的教学得到帮助。
我们可以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用科研来服务我们的教学,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时代在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当前,我们急需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科研与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只有紧跟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多方面考虑才能够制定出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赵国景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